第5讲 文集、笔记史料
高中历史必修1笔记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希腊文明的摇篮1.地理特点:纵横的山岭,交错的河流,分割成“城邦”2.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参与政治,更积极追求民主权利。
3.公民资格:本邦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子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1. 背景:旧贵族专横统治,新型工商业者不满,社会矛盾尖锐2. 梭伦改革(前6世纪初):动摇了旧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民按照财产多少分四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级公民都能参加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能参加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3.克利斯提尼改革(前6世纪末):基本铲除了旧氏贵族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500人议事会,十部落轮流执政十部落选出十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1. 伯利克里执政(前5世纪)男性公民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500人议事会职能进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鼓励参政,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2. 正面评价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基础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3.负面评价仅限于男性公民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前言: 当我们把视线从华夏大地移向地中海世界,寻找西方文明之源时,雅典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雅典是古代希腊的城邦,古代雅典实行的是一种与古代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城邦民主制度。
、总结1.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2. 希腊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3.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希腊城邦出现,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被北部崛起的马其顿王国所灭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 主权在民:是小国寡民的民主制,享有民主权利的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是直接民主制,在一个联系紧密的小共同体内集体投票决策,本质是主权在民。
7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笔记
以下是7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的笔记内容,供您参考:标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多元一体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一、辽朝的建立与发展1.辽朝的建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朝。
2.辽朝的政治制度:实行南北面官制,既保留契丹旧制,又吸收汉唐制度。
3.辽朝的经济与文化: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创制契丹文字,推动文化发展。
二、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的加强1.北宋的建立: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2.中央集权的加强: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3.北宋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宋词、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成就斐然。
三、西夏的建立与宋夏和战1.西夏的建立:公元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
2.宋夏和战:北宋与西夏多次交战,后达成和议,保持长期和平。
四、金朝的建立与宋金对峙1.金朝的建立: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2.宋金对峙:金朝灭辽后,与北宋形成对峙局面。
靖康之变后,南宋与金朝继续对峙。
五、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元朝的建立: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
2.元朝的统一:元朝先后灭南宋、大理、吐蕃等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3.元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4.元朝的经济与文化: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戏剧、绘画等文化艺术成就显著。
六、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交融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益加强,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2.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成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宗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在辽宋夏金元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与影响,对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的时期。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七年级上册历史五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五课知识点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时,我们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演变过程。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上册历史五课的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1.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家族公社制度在这一课中,我们需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
人类最早是通过狩猎和采集为生,后来通过农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家族公社制度。
家族公社制度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家庭由父系家族或母系家族组成,族人之间有着严格的互助关系。
2.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诞生在这一课中,我们需要了解古代文明的诞生及其演变过程。
古代文明是指在古代时期发展起来的高度发达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华文明等。
这些文明的出现与河流流域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逐渐发展出独特的文化。
3.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初步形成在这一课中,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初步形成及其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兴起于黄河流域,最初是齐、梁、燕、魏等部族的联盟。
后来,秦朝和汉朝的出现逐渐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力量,开始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4. 第四课: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课中,我们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中华文化是指中国古代以来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这些文化皆在中国历史长卷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篇章。
5. 第五课:中华文明的辉煌在这一课中,我们需要了解中华文明的辉煌及其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的地位。
中华文明的辉煌包括对世界贡献的许多方面,比如农业、天文、医学等。
中华文明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历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
总之,了解七年级上册历史五课的知识点是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希望大家善加利用这些知识点,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感悟历史的发展。
历史第5课笔记
历史第5课笔记嘿,小伙伴们,今儿咱们来聊聊历史课上的那点事儿,特别是第五课,简直就像是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让我带你们一块儿回味回味。
一开头,老师就像那说书人一样,缓缓拉开了历史的帷幕,讲的是咱们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四大发明。
嘿,这第一项,造纸术,简直就是文化的加速器啊!你想啊,以前写字得在竹简上刻,重得能压死人,还不好保存。
蔡伦大哥一出手,纸就轻飘飘地来了,知识从此传播得飞快,咱们现在写个情书、发个朋友圈,都得感谢他呢!接着是印刷术,毕昇老爷爷真是个天才!以前的书都是手抄的,贵得吓人,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他老人家一发明活字印刷,书就变得跟大白菜似的,人手一本不是梦。
这下好了,学问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家都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来说说指南针,这东西简直就是航海家的指路明灯。
以前出海,全靠星星月亮,一不小心就迷路了。
指南针一出现,东西南北分得清清楚楚,郑和七下西洋,全靠它保驾护航,咱们中国的影响力,那是噌噌往上涨!最后就是火药了,这玩意儿厉害了,原本是炼丹师不小心搞出来的,结果成了军事上的大杀器。
虽然火药也带来过战争和灾难,但不得不说,它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也让咱们见识到了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说完四大发明,老师又带我们领略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那气势,简直是“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修长城,统一度量衡,虽然手段有点狠,但贡献也是杠杠的。
长城现在成了咱们国家的象征,外国人来了都得竖大拇指。
还有唐朝的繁荣,那叫一个“盛世大唐”,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巅峰。
那时候的长安城,比现在的纽约还热闹,各国的使节、商人、学者都往那儿跑,学咱们的诗词歌赋,穿咱们的丝绸衣裳,那叫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当然了,历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讲到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这些,教室里就安静了,大家都沉浸在那种悲壮和愤慨中。
但老师说得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咱们得记住这些教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一历史笔记一到五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笔记一到五课知识点第一课知识点: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社会1. 人类起源:人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00万年前的非洲。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早期人类生活在采集、狩猎和采集食物的社会中。
2. 大河流域文明:早期的人类社会发展出了大河流域文明,如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从而实现了食物的固定供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形成不同的职业和社会分工。
农民负责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手工业者从事制作工艺品、器具等活动,这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和繁荣。
第二课知识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1.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奴隶制度的出现,奴隶主和奴隶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关系。
亚述、波斯、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都是奴隶社会。
2. 封建社会:中世纪的欧洲是封建社会的代表。
封建社会以封建领主的剥削和农民的服役为特点。
农民必须向封建领主缴纳租税和劳动,以换取自己的保护和土地的使用权。
3. 城市的兴起:随着贸易的发展,城市逐渐兴起并成为商业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城市中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城市经济的繁荣为社会变革扮演了重要角色。
4. 宗教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宗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主教会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上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宗教的信仰和教义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第三课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和工业革命1. 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16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商业资本家通过贸易和积累财富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资本主义因此得以初步形成。
2. 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七年级历史5课的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5课的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阶段也同样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七年级的历史课程中,第五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七年级历史5课的知识点。
一、探索早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讲述了早期人类的一些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课程安排了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和文化。
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学生需要学习早期人类从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同时了解放牧、渔业等其他生产方式的存在。
2. 早期人类的交通方式在这一部分中,学生需要了解早期人类交通的基本方式,如步行、游泳、皮艇、考古、岛屿跳跳等。
通过图表等多种形式展示交通方式的变迁。
3. 早期人类的住房方式住房方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此,学生需要对早期人类的住房形态和结构有所了解。
比如,洞穴、树上、挖土、篝火、竹木等。
二、探索古代四大文明古代人类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四大文明更是如此,如中国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主要学习以下内容:1. 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一种五千年的文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政治等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政府组织、宗教文化、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战争等方面的内容。
2.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的一个时期,其中的鳄鱼、金字塔、木乃伊文化都是著名的代表。
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上述文化的文化实践和文化现象。
3.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七世纪的一个时期,其中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宗教文化,还有印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发展。
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上述文化和科技的斑斓发展。
4. 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公元前十八世纪至公元六世纪的一个时期,主要包含巴比伦、亚述和迦勒底等国家。
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上述国家的速度历史、文化特点和政治主导等方面。
高一历史第五课笔记
高一历史第五课总结
以下是高一历史第五课的笔记总结:
一、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秦朝实行皇帝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2.三公九卿制: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
是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
3.郡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政权被分为郡、县、乡、亭四级,由朝廷
派遣官员管理。
二、秦朝的经济制度
1.统一货币:秦朝统一了货币,规定以圆形方孔铜钱为标准货币。
2.统一度量衡:秦朝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了长度、容量、重量等单位的统一
标准。
3.修建驰道:秦朝修建了驰道,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三、秦朝的文化制度
1.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私学,加强思想控制。
2.统一文字:秦朝统一了文字,规定小篆为标准字体。
3.修建长城:秦朝修建了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四、秦朝的灭亡
1.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反抗秦朝的统治。
2.刘邦、项羽争霸: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最终刘邦建立了汉朝。
3.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实行暴政,赋税繁重,徭役众多,导致人民生活困
苦,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笔记一、商朝的建立1.商族起源:商族是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兴起于东北,后来逐渐迁徙到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
2.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二、商朝的统治1.政治制度: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统治的地区。
同时,商朝还实行贵族世袭制和祭祀制度。
2.经济状况:商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农业方面,人们已经掌握了灌溉技术,并开始使用金属工具进行农业生产。
手工业方面,商朝的青铜器和玉器制作工艺都非常精湛。
商业方面,商朝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和商业交通网络。
三、商朝的文化1.甲骨文: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甲骨文进行记录和占卜。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青铜器:商朝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作品有“司母戊大方鼎”等。
青铜器在当时不仅是实用的器物,还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3.宗教信仰:商朝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同时,也有一些人信仰巫术和占卜。
四、商朝的衰落与周朝的兴起1.商朝衰落:商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使得商朝逐渐走向衰落。
2.周朝兴起:周族兴起于陕西一带,后来逐渐壮大并攻占了商朝的领地。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3.周朝的政治制度: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将国家分为若干个封地,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以巩固周朝的统治。
同时,周朝还实行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基础,确保了贵族的世袭地位。
4.周朝的文化: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创造了《周易》等经典著作。
同时,周朝的音乐、舞蹈和绘画也得到了发展。
5.周朝的社会状况:周朝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同时,周朝还实行了“井田制”,保障了农民的生计。
但是,周朝后期也出现了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的情况。
6.周朝的衰落与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加剧,加上诸侯割据、外族入侵等因素,使得周朝逐渐走向衰落。
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历史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历史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的历史笔记,主要涉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概念。
标题:春秋战国时期
一、时代背景
1.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周朝逐渐衰落,各诸侯国势力崛起,互相争霸。
2.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逐渐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
二、重要事件
1.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2. 楚庄王改革: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楚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3. 吴越争霸:吴国和越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最终越国灭亡吴国。
4.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三、重要概念
1. 分封制:周朝时期,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2. 井田制:一种土地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井”字形,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
3. 封建社会: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与奴隶社会相对立。
4. 士族门阀:封建社会中的特权阶层,通常拥有土地和武装力量。
5. 战国策: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策略。
6.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和思想流派兴起,彼此争鸣。
四、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变革。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各种思想流派兴起,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诸子百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五课知识点整理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1. 爱琴文明。
- 克里特文明。
- 时间:公元前2000 - 前1700年间。
- 特点: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其标志。
- 迈锡尼文明。
- 时间: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 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王宫、卫城、宏大的王室陵墓以及众多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等是其文明的体现。
迈锡尼文明还使用线形文字B。
- 黑暗时代。
- 公元前1200年左右,迈锡尼文明毁灭后,希腊进入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但也孕育了新的文明因素。
2. 古希腊城邦。
- 城邦的含义。
- 城邦是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 城邦的兴起。
- 公元前8 - 前6世纪,希腊城邦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 兴起的原因:- 地理环境的影响。
希腊半岛多山、多岛屿、土壤相对贫瘠,这使得农耕经济不发达,但是却有利于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使希腊人形成了勇于开拓、善于求索的民族性格。
- 希腊的海外殖民活动。
希腊人在海外建立众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母邦相似,客观上促进了城邦制度的发展。
- 城邦的特点。
- 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是城邦的基本特征。
- 公民政治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公民是指本邦成年男子,他们享有政治权利,能够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管理。
- 城邦的政体类型。
- 贵族制。
- 含义:由贵族集体领导,权力受公民大会制约。
- 特点: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它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 民主制。
- 以雅典为代表。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城邦事务管理的权利(这里的公民不包括妇女、外邦人和奴隶)。
- 君主制。
- 城邦早期存在的一种政体形式,君主拥有最高权力。
- 僭主制。
- 含义: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建立的个人独裁统治。
- 评价:僭主制虽然是独裁统治,但在某些情况下,僭主们会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等的措施,推动城邦的发展。
7年级历史第5课笔记
7年级历史第5课笔记七年级历史(人教版)第5课笔记。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 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 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
- 发展: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 繁荣: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 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 种类繁多。
- 有礼器(如鼎、爵等)、食器、兵器、工具等。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它造型雄伟,纹饰精美。
四羊方尊造型奇特,四个羊头栩栩如生,工艺十分精湛。
- 工艺高超。
- 采用“泥范铸造法”。
先制作泥模,然后翻制泥范,再将铜液注入泥范,冷却后就得到青铜器。
这种方法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3. 西周青铜器的发展。
- 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逐渐增多,有的青铜器上的铭文长达数百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例如毛公鼎,其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甲骨文记事。
1. 甲骨文的发现。
-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当时他在药店买药时,发现一种叫“龙骨”的药材上有刻痕,经过研究,确定这些刻痕是古代的文字。
2. 甲骨文的含义与出土地点。
- 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 出土地点: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这里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例如“日”字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代表太阳。
- 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如“上”“下”二字,以横表示位置的界限,上面加一短横表示“上”,下面加一短横表示“下”。
- 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如“明”字,由“日”和“月”组合而成,表示明亮。
- 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例如“河”,左边的“氵”表示与水有关,右边的“可”表示读音。
4. 甲骨文的意义。
- 对汉字发展的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七年级历史第五课笔记
七年级历史第五课笔记
一、商朝的起源和发展
1. 起源: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商丘地区,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2. 发展:商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商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商朝的政治制度
1. 世袭制:商朝实行世袭制,即王位由其子孙或亲属继承。
2. 官制:商朝设有各种官职,包括卿、大夫、士等,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3. 刑法:商朝有较为完善的刑法制度,对各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规定和惩罚。
三、商朝的经济文化
1. 农业:商朝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并采用了灌溉技术。
2. 手工业:商朝的手工业也非常发达,尤其是青铜器制造、玉器加工和纺织业等领域。
3. 商业:商朝的商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人们通过交换物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4. 文化:商朝的文化非常丰富,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文字,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如雕刻、绘画等。
四、商朝的衰落
1. 外患:商朝晚期,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侵扰,如西戎、东夷等,给商朝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2. 内忧:商朝内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百姓负担沉重等。
3. 迁都:商朝晚期,为了躲避外患和内忧,不得不频繁迁都。
4. 亡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诸侯进攻商朝,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堂笔记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堂导入
老师让我们看周公杀牛图,用借代的方式了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
二、课堂讲解
(一)青铜器的种类和用途
我们学习了青铜器的三大类:礼器、兵器和生活器物。
其中,礼器是在商代十四世纪到周代前期一百年的时期内繁盛发展的。
礼器有如:鼎、尊、斝、觚等。
兵器有如:戈、戟、钺、矛等。
生活器物有如:铜镜、刀、锥、钩等。
(二)青铜器的制作过程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主要分为选料、制模、铸造、打磨、装饰等环节。
其在古代制造工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甲骨文的来源和研究方法
甲骨文是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晚期流行的一种文字和记录方式,主要记录着商代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内容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甲骨文的来源:据考古学的研究,甲骨文大多数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
甲骨文有动、植物、虫、鱼、鸟等各类生物和人名、地名、日、月、星、气象、节气等各种与自然和社会有关
的事物。
甲骨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揭示事实情况的考古学、把握交际情况的语言学、理解纪念意义的历史学、梳理记载脉络的文字学。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让我们了解到商周时期的物质和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探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射着过去的光芒,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教训和启示。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是一门关于古代君主制度的课程,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明古国的君主制度及其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君主制度的起源、君主的权力和责任、君主制度的优缺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古代君主制度的起源。
古代君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等文明古国。
在那个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需要,人们开始选择一个具有神圣地位的统治者,即君主。
君主制度具有既定的继承制度,并由家族内部的继承人来继承王位,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连续性。
其次,我们要了解君主的权力和责任。
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制定法律、行使行政权、颁布命令等。
君主还负有保护国家领土、维护社会秩序以及促进国家发展等重要责任。
然而,君主的权力也有一定的制约和限制,如王国的传统规则、贵族等其他政治力量的制约。
此外,君主还要负责应对国家内外的危机和挑战,承担起军事战略和外交事务。
再次,我们来看一看君主制度的优缺点。
君主制度的优点在于它可以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通过一个具有神圣地位的君主来统一国家,可以减少政治权力斗争和混乱,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此外,君主制度还有利于保护国家的传统和文化,使国家更加具有凝聚力和认同感。
然而,君主制度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君主制度容易导致统治者权力过大,无法有效制衡,从而可能导致专权和专制。
其次,由于继承制度的限制,君主一族的素质和能力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国家领导人的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
历史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智慧和启示的书籍。
它通过过去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统治者。
第5讲 文集、笔记史料
• 《洪亮吉集· 更生斋文甲集卷四· 书毕宫保遗事》:
公生平之学,其得力处,在能事事让人。乾隆庚 辰,公会试,未揭晓前一日,公与同年诸君重光、 童君凤三,皆以中书值军机。诸当西苑夜值,日未 昃,诸忽语公曰:‚今昔须湘衡代值。‛公问故, 则曰:‚余辈尚善书,倘获隽,可望前列,须回寓 偃息,并侯榜发耳。湘衡书法中下,即中式,讵有 一甲望耶?‛湘衡者,公字也。语竟,二人者径出 不顾,公不得已,为代值。日晡,忽陕甘总督黄廷 桂奏折发下,则言新疆屯田事宜,公无事,熟读之。 时新疆甫开,上方欲兴屯田,及殿试,发策试新贡 士,即及之。公经学屯田二策,条对独详核,遂由 拟进第四人改第一,诸君次之,童君名第十一。
依。田氏精通纺织、刺绣等女工活,‚常达旦不寝,
凡得衣食必先稚叔而后及其子。‛儿子英男四岁时因 眼病失明,田氏因此更把精力放在汪振身上,‚益课
振,使就学。‛汪振读书异常聪明,二十岁时,因为
家中的贫困,他开始学作贸易来养活自己。后来,他 为英男娶妇,并赡养田氏。当田氏七十岁时,汪振请 求四方能言之士,写诗歌来赞颂田氏的美德。
• 3、书牍信札资料。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作者对各种社会 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看法。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9《答洪华峰书》:
顷接手书,读古文及诗,叹足下才健气猛, 抱万夫之禀。而又新学笥河(朱筠)学士之学,一 点一画不从今书,驳驳落落,如得断简于苍崖石壁 间。仆初不能识,徐测以意,考之书,方始得其音 义。足下真古人欤!仆与足下皆今之人,非古之人 也,生今反古,圣人所戒。然而古有当反者有不当 反者,假作篆籀,宁不溯所由来,此古字之当反者 也。既作行楷,何忽变其面目,此古字之不当反者 也。……足下为唐宋以后之文而作唐宋以前之字, 是犹短衣楚制,而犹席地抟饭,捧鲁人之梡嶡,不 已悖乎?……足下不古其文,而徒古其字,抑末也。
手抄高一历史第五课知识点
手抄高一历史第五课知识点高一历史第五课知识点手抄在高一历史课程中,学生将学习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其中第五课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
下面是关于高一历史第五课知识点的手抄内容:一、历史背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课主要涉及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知识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春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分裂的局面,各诸侯国开始相互争斗,形成了各自的政治体制。
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多次战争。
2. 春秋时期的经济状况:春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迅速,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增加。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社会经济得以较为稳定地发展。
3.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恕、孝敬等价值观念。
4. 兵器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兵器的制造工艺有了不少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式兵器,如长戈、双刃剑等,这对于战争的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秦汉时期的重要知识点1. 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统一者,他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政治手段,将当时的六个国家统一,建立了秦朝,结束了分裂的战国时期。
2. 秦统一后的政治体制:秦统一后,秦始皇奉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和行政管理,统一了货币和文字,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3. 秦朝对外扩张:秦朝在统一中国之后,积极进行对外扩张,先后征服了南方的南越和西方的匈奴,在秦朝的统治下,中国的领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4. 汉朝的建立:秦朝统一后,不久即因暴政而倒台,汉高祖刘邦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汉朝,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时期的统一时期。
历史第五课笔记
历史第五课笔记上历史课对我来说,一直都像是穿越时空的奇妙旅行。
这不,这第五课的历史内容,更是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
这节课讲的是唐宋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
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我在下面奋笔疾书,那劲头,简直比古代的书生准备科举还认真。
说起唐宋,那诗词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
李白的豪放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叫一个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满满的忧国忧民。
还有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闭上眼,那画面就浮现在眼前。
唐宋的文人墨客们,就像是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们或饮酒作对,或游历山川,用笔墨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想象一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几位好友相聚在溪边的亭子里,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
有人提议以眼前的美景作诗,于是大家纷纷沉思,不一会儿,一首首佳作便脱口而出。
那场面,多惬意啊!再说说唐宋的科技。
印刷术的发明,那可是不得了。
以前的书籍都得靠人工抄写,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错。
有了印刷术,书籍的传播就变得容易多了,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书识字,开启智慧之门。
还有那火药,最初是炼丹的道士们无意间发现的。
谁能想到,这原本用来追求长生不老的玩意儿,后来居然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想象一下战场上,“轰”的一声巨响,硝烟弥漫,敌军被吓得屁滚尿流,那场面多震撼!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女子们的服饰可讲究了,那绫罗绸缎,绣着精美的花纹,走起路来裙摆摇曳,如仙女下凡。
男子们有的头戴幞头,身着长衫,一派儒雅之风。
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各种小吃的香味弥漫在空中。
卖糖葫芦的小贩大声吆喝着,红彤彤的糖葫芦让人看了就流口水。
还有那卖糕点的,一块块精致的糕点摆在那里,让人忍不住想买上几块尝尝。
说到这,我想起上次去博物馆看到的一件文物。
那是一件宋代的瓷器,釉色温润如玉,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
高一历史第五第六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第五第六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探究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和多样性。
在高一历史的第五第六课,我们将学习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让我们一同了解其中的精华。
首先,我们将进入古代探索,探讨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这个时期有着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和思想。
例如,我们将研究孟子的思想,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儒家思想,我们还将了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提出了“自然无为”、“逍遥游”的理念,主张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他的思想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还有其他学派的思想也备受关注。
例如墨子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和非攻,他们反对战争,主张尽力减少人类之间的痛苦。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
随后,我们将进入到罗马帝国的历史之中,了解其雄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其政治与法律制度。
罗马帝国是欧洲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帝国,它创造了许多深远影响的成就。
例如,我们将研究罗马法的发展,这对后来的法律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马法注重公允和平等,建立了现代法律思想的基础。
此外,我们还将了解罗马帝国丰富多样的文化。
罗马的艺术和建筑传统对欧洲和全球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马的雕塑和壁画以其细腻的技巧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备受称赞。
罗马的建筑风格也延续至今,如古罗马竞技场和圆形剧场仍为人们所瞩目。
最后,我们将探讨帝国衰亡和各种历史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帝国的衰亡不仅由内部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引起,还受到外部压力和经济崩溃的影响。
我们将研究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了帝国的覆灭。
通过学习高一历史的第五第六课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地方史第五章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地方史的起源与发展1. 地方史的起源地方史是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学科。
地方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的人们为了记录和传承自己的历史,开始编纂地方志。
在中国,地方史的编纂始于汉代,如《汉书》中的《地理志》就是对当时全国各地的地理、风俗、物产等方面的记载。
2. 地方史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地方史研究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志。
如《晋书》中的《地理志》、《宋书》中的《州郡志》等。
(2)唐宋时期:地方史研究进入繁荣阶段,出现了大量地方志,如《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地方史研究还涉及了地理、天文、水利、农业等多个领域。
(3)明清时期:地方史研究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地方志,如《明史》中的《地理志》、《清史稿》中的《地理志》等。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志编纂家,如杨慎、顾炎武、钱谦益等。
(4)近现代:随着西方历史学的传入,地方史研究开始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如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
这一时期的地方史研究更加注重实地考察、文献考证,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二、地方史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地方史的研究内容(1)历史事件:研究地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战争、政治变革、经济繁荣等。
(2)历史人物:研究地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
(3)历史文化:研究地方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如宗教、艺术、民俗等。
(4)历史地理:研究地方历史上的地理变迁、自然环境、资源分布等。
(5)历史政治:研究地方历史上的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
2. 地方史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地方志、正史、地方档案等文献资料,了解地方历史。
(2)实地考察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方历史遗迹、遗址、文化景观等。
(3)比较研究法:将地方历史与其他地区的历史进行比较,寻找异同点。
(4)考古发掘法:通过考古发掘,了解地方历史。
(5)口述历史法:通过采访地方老人,了解地方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屋五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屋五课笔记
元朝的统治
1.元朝的疆域
(1)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2)地位:元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的。
(3)民族交融:元朝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行省制度(难点)
(1)背景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
a.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行政机构,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b.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
其他地区设立10个行省。
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重点)
(1)特点:因地制宜
方式:设置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东南地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是历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西域: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3)西藏地区
a.1247年凉州会盟,议定吐蕃归附蒙古(蒙古王子阔端和吐蕃政教领袖萨迦班智达)。
b.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地方),由宣政院(中央)直接统辖,掌管西藏事务。
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行省制度和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目的: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邪教疏》:今者楚蜀之民,聚徒劫众;陆梁一隅,逃死晷 刻。始则惑於白莲、天主、八卦等教,欲以祈福。继因受地方 官挟制万端,又以黔省苗氛不靖,派及数省,赋外加赋,横求 无艺,忿不思患,欲借起事以避祸,邪教起事之由如此。
……今日州县之恶百倍于十年二十年以前,上敢隳天 子之法,下敢竭百姓之资,以臣所闻,湖北之宜昌,四川 之达州,虽稍有邪教,然民皆保身家恋妻子,不敢犯法也。 州县官既不能消靡化导于前,及事有萌蘖,即借邪教之名, 把持之,诛求之,不逼至于为贼不止。……
及书院既成,走数百里延师儒之有名者主其事,而折柬招 江以南四府一州之士肄业其中。购横舍百间,各有床几,各臵户 牖庖湢(bi浴室),负笈至者若家焉。规画井井,与江南北都会 之地所创建者无异。君又节吝衣食,时市珍异以馈师及生徒之勤 学者,简省日用,购经史子集各书以贻多士之能读者。于是始之 笑君者,亦均遣子弟受业焉。 君自幼时已弃学为贾,然性酷嗜书,一日辄两至院中,听 诸生读书声以为乐。院中讲堂及横舍外,又就冈阜之高下曲折建 为亭馆廊庑,有塔焉,以备远眺;有楼阁焉,以备文讌游息,盖 胜于君所居室远甚。
• 别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 1、诏敕制诰、表状奏札等档案材料。这类材料,在地位较高的人物别集 中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唐陆贽《陆宣公集》、宋范仲淹《范文正公 集》等,明清时期的别集,奏折材料更多。这些原始文件,大都涉及各 朝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是研究当时历史的基本史料。
《清史稿》卷356列传143《洪亮吉》:嘉庆三年,大考翰 詹,试征邪教疏,亮吉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
去之前,‚必先严饬之,归必视其面无酒容,言语不失度, 方命归寝。‛在母亲的严厉督责下,他三十岁以前,‚未
尝敢有酒失。‛
• 厉鹗《樊树山房文集》卷7《节妇田孺人传》:
江宁士人田锐玉之女,自幼深得父母的喜爱,二 十五岁时嫁给汪科裔为妻。汪家故贫,田氏总是典卖 自己的首饰以供家人晨夕之食。田氏三十三岁时,丈 夫汪科裔病死,三个儿子又夭折了两个,她抚育仅存 的幼子英男及七岁的小叔子汪振并赡养婆婆。汪家在 江宁是外迁户,没有可依靠的亲友,她们一家孤苦相
龚自珍《杂诗·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其六:
昨日相逢刘礼部,高言大句快无加。 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
(主张学术研究应与现实政治社会问题相联系)
• 6、附录资料。大多是作者的生平资料,
或为传记,或为行状,或为年谱,有的还是 作者的自传,对了解作者和引用集中史料很 有帮助。 • 总之,别集中的材料一方面是研究历史人物 生平及其思想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也是研 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来源。在一定意 义上说,由于文集史料的博杂,它往往比官 修史书更能真实、具体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风貌。
• 《乞假将归留别成亲王极言时政启》:
……何以言风俗日趋卑下也?士大夫渐不类廉耻,百姓则不顾纲常。 然此不当责之百姓,仍当责之士大夫也。以亮吉所见,十余年来,有尚书、 侍郎甘为宰相屈膝者矣;有大学士、七卿之长,且年长一倍而求拜门生、求 为私人者矣;有交宰相之僮隶,并乐与抗礼者矣。太学三馆,风气之所以出 也,今则有昏夜乞怜,以求署祭酒者矣;有人前长跪,以求讲官者矣。翰林 大考,国家所据以升黜词里者也,今则有先走军机章京之门,求认师生,以 探取御制诗韵者矣;行贿于门阑侍卫,以求传递代倩,藏卷而出,制就而入 矣。……夫大考如此,何以责乡试、会试之怀挟替代?士大夫之行如此,何 以责小民之誇诈夤缘?辇毂之下如此,何以责四海、九洲之营私舞弊?
• 2、各体应用文字、题记序跋及史料杂著等。
《洪亮吉集· 泾县志序》:一方之志,苟简不可,滥收亦不可。 苟简,则舆图疆域,容有不详……滥收,则或采传闻,不搜载籍, 借人材于异地,侈景物于一方,以致讹以传讹,误中复误,如明以 后迄今所修府州县志也。 ……盖撰方志之法,贵因不贵创,信载籍而不信传闻,博考旁 稽,义归一是,庶乎可继踵前修不诬来者矣。
依。田氏精通纺织、刺绣等女工活,‚常达旦不寝,
凡得衣食必先稚叔而后及其子。‛儿子英男四岁时因 眼病失明,田氏因此更把精力放在汪振身上,‚益课
振,使就学。‛汪振读书异常聪明,二十岁时,因为
家中的贫困,他开始学作贸易来养活自己。后来,他 为英男娶妇,并赡养田氏。当田氏七十岁时,汪振请 求四方能言之士,写诗歌来赞颂田氏的美德。
• 《洪亮吉集· 更生斋文甲集卷四· 书毕宫保遗事》:
公生平之学,其得力处,在能事事让人。乾隆庚 辰,公会试,未揭晓前一日,公与同年诸君重光、 童君凤三,皆以中书值军机。诸当西苑夜值,日未 昃,诸忽语公曰:‚今昔须湘衡代值。‛公问故, 则曰:‚余辈尚善书,倘获隽,可望前列,须回寓 偃息,并侯榜发耳。湘衡书法中下,即中式,讵有 一甲望耶?‛湘衡者,公字也。语竟,二人者径出 不顾,公不得已,为代值。日晡,忽陕甘总督黄廷 桂奏折发下,则言新疆屯田事宜,公无事,熟读之。 时新疆甫开,上方欲兴屯田,及殿试,发策试新贡 士,即及之。公经学屯田二策,条对独详核,遂由 拟进第四人改第一,诸君次之,童君名第十一。
《洪亮吉集· 洋川毓文书院碑记》:
洋川毓文书院者,旌德县洋川镇人谭君子文所创建也。君 以勤苦起家,有贸易在庐州府之双河,距家五六百里,君徒步负 行囊,数日辄往返,以为常。五十后,家稍起,即割其资之半, 创书院于镇之洋山,费白金二万有奇。县固多富人,十倍数十倍 于君者,不下二十家,倍君及与君等者,不可计数,始皆笑君所 为。
感谢并接受了前辈的告诫:
• 暇日理旧所为诗,凡得二千首。举凡描摹古人者去之,应酬朋 辈者去之,尚可得其千二百篇。虽为敢平视辈流,抗心前哲。
然要皆亮吉之诗,而非他人之诗矣。追维阁下,教以自成一家
之言,实于亮吉有师友渊源之益。(《随园续同人录(文 类)》,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发行本)
• 袁枚曾与孙星衍之间有过一番关于考据的谈论,他竟把考据学 家的话喻作疟疾病人荒唐之‚谵语‛: 顷接手书,为考据二字,反复辨证,有渊渊其渊之 意。……其时犹在欲答未答间。不料次日即患间日之疟,热重 时,人事不醒,满口谵语,颇类考据家之哓哓荒言,闻者惶愕。 幸而疟鬼厌我鄙我,月余方始绝交而去。数日来才啜粥一瓯, 欲以尊作解头风,而不料略观数行,头风欲甚,何也?不甚领 解故也。(《小仓山房尺牍》卷9《答孙渊如观察》) • 袁枚在此信中认为孙星衍的诗‚不奇‛,是专研考据的结果: ‚近日见足下之诗之文才竟不奇矣,不得不归咎与考据。‛对 ‚考据‛二字的无奈与头疼,使他不得不在信中‚警告‛孙星 衍:‚今而后,仆仍以二十年前之奇才视足下,足下亦以二十 年前之知己待仆。如再有一字争考据者,请罚清酒三升,飞递 于三千里外。‛
第五讲 文集、笔记史料
别集史料 总集史料
第一节 文集 史 料
一、别 集
• 别集是古代图书分类中集部的分目,指个人的诗文汇编。如白 居易的《白氏长庆集》、苏轼的《东坡七集》等都是别集。
• 《隋书· 经籍志》:‚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 已降 ,属文之士众矣 ,然其志尚不同 ,风流殊别。后之君子 , 欲观其体势 ,而见其心灵 ,故别聚焉 ,名之为集。辞人景慕 , 并自记载 ,以成书‛ •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集部总叙》:‚集部之目,《楚辞》最 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则其闰馀也。‛ • 别集因系统收集了某一作者的著作,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和创 作等提供了基本材料。别集对保存历史文献具有重要作用,也 是编辑总集的主要依据。
……亮吉更有所虑者,前之所言,皆士大夫之不务名节者耳,幸有矫 矫自好者,类比惑于因果、遁入虚无,以蔬食为家规,以谈禅为国政。一二 人倡于前,千百人和于后,甚有出则官服,入则僧衣,惑智惊愚,骇人观听。 亮吉前在内廷,执事曾告之曰:‚某等亲王十人,持斋戒杀生者已居十六七, 羊豕鹅鸭皆不入门。‛及此回入都,而士大夫持斋戒杀生者又十居六七矣。 深恐西晋祖尚无虚之习复见于今,则所关于世道人心者非小也。
• 3、书牍信札资料。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作者对各种社会 问题和学术问题的看法。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19《答洪华峰书》:
顷接手书,读古文及诗,叹足下才健气猛, 抱万夫之禀。而又新学笥河(朱筠)学士之学,一 点一画不从今书,驳驳落落,如得断简于苍崖石壁 间。仆初不能识,徐测以意,考之书,方始得其音 义。足下真古人欤!仆与足下皆今之人,非古之人 也,生今反古,圣人所戒。然而古有当反者有不当 反者,假作篆籀,宁不溯所由来,此古字之当反者 也。既作行楷,何忽变其面目,此古字之不当反者 也。……足下为唐宋以后之文而作唐宋以前之字, 是犹短衣楚制,而犹席地抟饭,捧鲁人之梡嶡,不 已悖乎?……足下不古其文,而徒古其字,抑末也。
• 江苏的汪缙写信劝说袁枚信佛,袁枚对汪缙所谓参禅信佛之人应主 食菜蔬、戒杀生灵之说,回信提出质疑: • ……子但知动物之有生,而不知植物之亦有生乎!子但知禽兽身上 之赤者为血,而不知草木身上之白者亦为血乎!今夫禾一岁之谷累 累然,种之可生无万数谷,而一旦付诸朵颐,则一禾之生机尽矣。 今夫菜青青然数茎之摇,虽叶干根斩,而中心犹翘然而起,一朝烹 为羹汤,则一菜之生机又尽矣。安知一禾一菜不隐隐呼号乞命乎? 子以仁慈自居,必不食粟,不食菜,而后于心安也。而吾有以料子 之必不能也。 • ……仆常问彭尺木曰:‚佛戒嫁娶欤?‛曰:‚然。‛‚佛戒杀 欤?‛曰:‚然。‛‚人人可以成佛欤?‛曰:‚然。‛然则万国 九州,不四五年,类尽灭,盈天地间不过鸟兽草木。而佛之塔庙, 何人建造?佛之金像,何人供奉?佛之经典,何人传诵?岂非其说 愈行,而其法愈坏。又何必周武帝之毁沙门,韩昌黎之火其书,庐 其居哉!……此类条尺木至今不答,吾子能代答之,吾将舍姑学而 从汝。 (《小仓山房续文集》卷35《答汪大绅书》)
• 袁枚还反对裹足,认为裹足是对女性的一种残害: ‚女子足小有何佳处,而举世趋之若狂?吾以戕贼儿 女之手足以取妍媚,犹之火化父母之骨以求福利也。‛ (《牍外余言》) •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杭州赵钧台买妾苏州,有李姓女,貌佳而足欠裹。赵 曰:‚似此风姿,可惜土重。‛土重者,杭州谚语,脚大 也。媒妪曰:‚顾女能诗,可以面试。‛赵欲戏之,即以 《弓鞋》命题。女即书云: 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 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