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运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

运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

运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 学生能掌握运动控制系统中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3. 学生能描述运动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4. 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运动控制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运动控制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

3. 学生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运动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认识到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子、电气和控制系统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动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和应用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运动控制系统概述- 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运动控制系统的发展及应用领域2. 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 常见运动控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传感器的选型及接口技术3. 执行机构- 电动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液压气动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执行机构的控制策略及性能分析4. 运动控制算法- PID控制算法原理及其在运动控制中的应用- 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其他先进控制算法介绍5.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硬件在环(HIL)仿真与实验- 运动控制系统调试与优化6. 运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 分析典型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及解决方案-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1周:运动控制系统概述- 第2-3周: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 第4-5周:执行机构- 第6-7周:运动控制算法- 第8-9周: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第10周:运动控制系统实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本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中第3章“运动控制系统”相关内容相衔接,涵盖第3章中的3.1-3.5节。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第1章绪论1.1设计目的和意义1.2设计任务第2章双闭环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原理设计2.1 方案选定2.2 桥式可逆PWM变换器的工作原理2.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分析2.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构造图第3章双闭环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3.1 硬件构造3.1.1 主电路3.1.2 泵升电压限制3.2 主电路参数计算和元件选择3.2.1 整流二极管的选择3.2.2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的选择3.3 调节器参数设计和选择3.3.1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的根本思路3.3.2 电流环的设计3.3.2.1 确定时间常数3.3.2.2 选择电流调节器构造3.3.2.3 选择电流调节器参数3.3.2.4 校验近似条件3.3.2.5 计算ACR的电阻和电容3.3.3 转速环的设计3.3.3.1 确定时间常数3.3.3.2 ASR构造设计3.3.3.3 选择ASR参数3.3.3.4 校验近似条件3.3.3.5 计算ASR电阻和电容3.3.3.6 检验转速超调量3.3.3.7 校验过渡过程时间3.4 反应单元3.4.1 转速检测装置选择3.4.2 电流检测单元3.5 系统动态构造图第4章系统仿真总结参考文献第1章绪论电动机作为最主要的动力源和运动源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电动机的调速控制方法过去多用模拟法,随着单片机的产生和开展以及新型自关断元器件的不断涌现,电动机的控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

1.1设计目的和意义〔1〕、通过对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了解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原理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所学容,初步具备设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根底。

〔2〕、运用?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设计出满足任务书要求的直流调速系统,通过建模、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1.2设计任务〔1〕总体方案确实定;〔2〕主电路原理及波形分析、元件选择、参数计算;〔3〕系统原理图、稳态构造图、动态构造图;〔4〕电流环、转速环的参数的设计;〔5〕根据电流环、转速环的参数构建仿真模型;〔6〕进展MATLAB仿真;第2章双闭环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原理设计2.1 方案选定直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构造图如图1所示,转速调节器与电流调节器串极联结,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PWM 装置。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班级:自动化姓名:学号:日期: 2015.6.15-2015.6.21成绩:目录1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特点-------------------------4 2直接转矩控制的计算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定子磁链计算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转矩计算模型 -----------------------------------53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SIMULINK仿真模型-------------------53.1磁链和转矩调节器仿真模块------------------------53.2转速调节器仿真模块------------------------------63.3电压矢量选择仿真模块----------------------------63.4 3/2变换仿真模块-------------------------------73.5电机模型仿真模块--------------------------------73.6转矩计算模型仿真模块----------------------------83.7 K/P变换仿真模型模块----------------------------83.8磁链选择模块------------------------------------94比较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仿真波形------------------------95总结和展望-------------------------------------------121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简称DTC(Direct Torque Control)系统,是继矢量控制系统之后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高动态性能的交流电动机变压变频调速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学院/班级:指导老师:成员:主题: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工程设计202 年月日一、设计目的二、设计方案三、MATLAB电路设计四、测试结果与分析一、设计目的1 应用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知识,结合实际生产,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2 应用计算机仿真,通过MATLAB建立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控制系统进行性能仿真,掌握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设计方案1. 主电路选用晶闸管整流电路,控制系统选用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方案。

电流检测环节、电流调节器以及转速检测环节、转速调节器,构成了电流环和转速环,电流环通过电流元件的反馈作用稳定电流,转速环通过转速检测元件的反馈作用保持转速稳定,最终消除转速偏差,从而使系统达到调节电流和转速的目的。

两组晶闸管相互配合实现电动机的可逆运行,提高了系统的快速制动和反向运行能力。

系统设计总体框图2.因为在起动期间需要保持电枢电流恒定不变;在稳定运行期间需要保持电机的转速恒定不变,所以需要构造电流环和转速环两个反馈环节。

电流环在里面转速环在外面。

起动过程结束时,实现电枢电流自动与负载电流相平衡,速度调节器选用PI调节器,其输出就能满足起动期间的要求,系统是稳定系统,速度调节器的输出能满足起动结束的要求。

①电流环起动时维持最大电流不变,解决了最短时间起动的问题;②转速环在外面解决了系统起动结束后的抗干扰问题;③如果系统是一个稳定性系统,那么速度调节器的输出能自动与电流反馈相平衡。

MATLAB仿真静特性图当控制系统接到停车命令后,转速给定会立即变零。

但转速反馈信号不能立即发生,造成速度调节器的输入偏差信号立即等于转速反馈信号,导致ASR的输出立即达到反向饱和状态。

由于ACR的给定信号和反馈信号此时的极性相同,又导致ACR产生反向饱和。

由于电感上的电流不能发生突变,所以尽管反组桥触发角在整流区但外部条件还没有满足,因此处于待整流状态。

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西门子自动化生产线中的输送站

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西门子自动化生产线中的输送站

《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西门子自动化生产线中的输送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刘旭华同组成员:王玉涵何杰彭易何作栋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1-6-22目录一、自动生产线设备简介及设计任务 (2)1、基本组成与基本功能 (2)2 、YL-335B控制系统 (3)二、五个站简介(*输送站*) (4)1、供料站 (4)3、装配站 (5)4、分拣站 (6)5、输送站 (7)5.1输送站的结构与工作过程 (7)5.2输送站PLC 的编写和调试 (8)三、相关传感器 (12)1、磁性开关 (12)2、电感式传感器 (12)3、漫射式光电传感器 (13)4、光纤传感器 (13)四、组态设计 (14)五、拓展设计 (17)六、感想 (21)一、自动生产线设备简介及设计任务1、基本组成与基本功能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装备由安装在铝合金导轨式实训台上的送料单元、加工单元、装配单元、输送单元和分拣单元5 个单元组成。

其中,每一工作单元都可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也都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

各个单元的执行机构基本上以气动执行机构为主,但输送单元的机械手装置整体运动则采取步进电机驱动、精密定位的位置控制,该驱动系统具有长行程、多定位点的特点,是一个典型的一维位置控制系统。

分拣单元的传送带驱动则采用了通用变频器驱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交流传动装置。

位置控制和变频器技术是现代工业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气控制技术。

各个站的基本功能如下(我负责的是输送站):(1)供料站的基本功能:供料站是起始站,在整个系统中,起着向系统中的其他站提供原料的作用。

具体的功能是:按照需要将放置在料仓中待加工工件(原料)自动地推出到物料台上,以便输送站的机械手将其抓取,输送到其他站(2)加工站的基本功能:把该站物料台上的工件(工件由输送站的抓取机械手装置送来)送到冲压机构下面,完成一次冲压加工动作,然后再送回到物料台上,待输送站的抓取机械手装置取出(3)装配站的基本功能:完成将该站料仓内的黑色或白色小圆柱工件嵌入到已加工的工件中的装配过程。

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目录1 自动控制系统建模设计 (1)1.1系统建模题目1 (1)1.1.1基本构成及机理分析 (2)1.1.2反馈控制结构模型及工作原理 (2)2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分析 (7)2.1系统仿真实验题目1 (7)2.1.1实验步骤 (7)2.1.2实验分析计算依据 (7)2.1.2结论图表数据分析 (7)2.2系统仿真实验题目2 (8)2.3系统仿真实验题目3 (8)附录A 程序源代码 (40)附录B (42)参考文献 (44)1自动控制系统建模设计1.1系统建模题目1查阅控制系统的相关专业资料,运用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反馈控制原理对通控制系统进行机理分析,建立其反馈控制结构模型,阐明系统的工作原理。

我们选择ATO系统进行研究。

ATO系统即列车自动驾驶子系统(ATO-Automatic TrainOperation)。

是列车控制系统(automatic train control,ATC)重要的子系统。

ATO 系统能代替司机驾驶列车,使列车平稳地加速到运行速度,并根据接收到的ATP限制速度命令和ATO到站停车速度曲线自动调整列车速度,实现列车牵引加速、匀速惰行、减速制动控制和精确停车等基本驾驶功能。

ATO系统的功能分为基本控制功能和服务功能。

基本控制功能包括:自动驾驶、自动折返、自动控制车门、屏蔽门开闭。

这三个基本控制功能相互之间独立地运行。

服务及其他功能包括:故障自诊断、运行信息记录、列车位置、允许速度、巡航/惰行功能、PTI(列车识别系统)支持功能。

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ATO中自动驾驶(即自动调整列车速度)的功能,研究其自动控制的结构模型。

1.1.1 基本构成及机理分析ATO系统的速度调整系统构成:由运行等级模式曲线计算模块、PID速度控制器和受控对象(列车运行模型)共同组成。

运行等级模式曲线的计算模块根据当前区间情况离线计算运行等级模式曲线,PID速度控制器根据选定的运行等级,以该等级的运行等级模式的目标速度一距离曲线为目标曲线,输出速度信号施加给受控对象(列车运行模型),控制列车快速平稳的跟随给定的目标速度曲线。

运动控制专题实验报告(3篇)

运动控制专题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运动控制技术已成为现代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运动控制系统通过对运动物体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参数进行精确控制,实现各种复杂运动任务。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掌握运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3. 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运动控制系统概述:介绍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分类和特点。

2. 运动控制器:学习运动控制器的种类、原理、功能和性能指标。

3. 运动控制算法:研究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如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4.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根据实际需求,设计运动控制系统,包括系统结构、参数选择和算法实现。

5. 运动控制系统实现:利用运动控制器和实验平台,实现运动控制系统,并进行实验验证。

四、实验步骤1. 运动控制系统概述:- 学习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特点;- 分析运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领域。

2. 运动控制器:- 学习运动控制器的种类、原理和功能;- 分析运动控制器的性能指标和选择方法;- 熟悉常见运动控制器的操作方法和编程接口。

3. 运动控制算法:- 学习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运动控制算法;- 分析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熟悉各种算法的编程实现。

4. 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运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包括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 选择合适的运动控制算法,并进行参数优化。

5. 运动控制系统实现:- 利用运动控制器和实验平台,搭建运动控制系统;- 编写运动控制程序,实现运动控制算法;- 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结果,调整系统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中,成功搭建了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了预定的运动控制任务; - 通过实验验证,运动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重庆大学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重庆大学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论文)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直流可逆调速系统设计指导教师: XXX学生: XXX学号: XXX专业:自动化班级: 02班设计日期: 2014.9.22—2014.9.29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2014年9月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表指导教师评定成绩: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自动化学院2011级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运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电动机电压、电流、频率等输入量,来改变工作机械的转矩、速度、位移等机械量,使各种工作机械按人们期望的要求运行,以满足生产工艺及其他应用的需要。

在电力、工业、交通、航空航天等很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运动控制技术不但本身是一项高新技术,而且还是其它多项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

因此,提高学生的运动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和应用能力是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通过运动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检索文献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工程设计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运动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5、提高学生课程设计报告撰写水平。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在整个设计中要注意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的运动控制系统相关知识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以及创造能力。

课程设计从确定方案到系统设计要求有理有据,仿真过程要求图文并茂,论证充分。

2、在整个设计中要注意培养独立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力完成课程设计的所有内容,严禁抄袭。

3、课题设计报告要求严格按照课程设计排版要求规范格式,且文字通顺,逻辑性强。

4、课题设计报告内容部分字数要求为6000字左右。

(A4纸打印8页左右)三、参考资料1、阮毅, 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第4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2、洪乃刚. 电力电子、电机控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林飞, 杜欣. 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的MATLAB仿真.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4、顾春雷等,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与MATLAB仿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四、课程设计的工作计划课程设计时间总共5天。

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控制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题目:西门子自动化生产线中的供料站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08自动化一班学号:12姓名:黄磊同组成员:王亮指导教师:李利娟完成日期:2011-6-14目录1、机械手自动生产线的外观图 (2)2、供料单元 (2)供料单元的结构和工作结构 (2)供料单元的基本功能 (3)供料单元的PLC 控制系统 (4)程序设计框图 (5)对梯形图的解释说明 (8)3、组态设计 (8)整体画面 (18)定义数据对象 (18)动画连接 (20)动画按钮的起按 (20)指示灯的亮灭 (21)设备连接 (22)编写控制流程 (23)实验现象: (23)4、拓展设计 (25)材料的分类方法 (25)认知有关传感器(接近开关) (25)磁性开关……………………………………………….…. .255、总结 (27)1、机械手自动生产线的外观图:2、供料单元供料单元的结构和工作结构:供料单元的主要结构组成为:工作装料管,工件推出装备,支撑架,阀组,端子排组件,plc,急停按钮和启动/停止按钮,走线槽,底板等。

其中,管型料仓和工件推出装置用于存储工件原料,并在需要时将料仓中最下层的工件推出到料台上。

它主要由管型料仓、推料气缸、顶料气缸、磁感应接近开关、漫射式光电传感器组成。

该部件的工作原理是:工件垂直叠放在料仓中,推料气缸处于料仓的底层并且其活塞杆可以从料仓的底部通过。

当活塞杆在退回的位置时,它与最下层工件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而加紧气缸则与次下层工件处于同一水平位置。

在需要将工件推出到物料台上时,首先使加紧气缸的活塞杆推出,压住此下层工件,然后使推料活塞杆推出,从而把最下层工件推到物料台上。

在推料气缸返回并从料仓底部抽出后,再使加紧气缸返回,松开此下层工件。

这样,料仓中的工件在重力的作用下,就自动向下移动一个工件,为下一次的推出工件做好准备。

在底座与管型料仓第四层工件位置,分别安装一个漫反射光电开关。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题目: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班级:学生:学号:11号指导教师:分院院长:教研室主任: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参数直流他励电动机:功率Pe =145KW ,额定电压Ue=220V ,额定电流Ie=733A,磁极对数P=2,ne=430r/min,励磁电压220V,电枢绕组电阻Ra=0.0015Ω,主电路总电阻R =0.036Ω,Ks=41.5,电磁时间常数TL=0.0734ms ,机电时间常数Tm=0.0926ms ,滤波时间常数Ton=Toi=0.01s ,过载倍数λ=1.2,电流给定最大值 8V U im =*,速度给定最大值10V U n =* 2.设计容1)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形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2) 调速系统主电路元部件的确定及其参数计算。

3)驱动控制电路的选型设计。

4)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对系统进行动态校正,确定ASR 调节器与ACR 调节器的结构形式及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5) 绘制V —M 双闭环直流不可逆调速系统电器原理图,并研究参数变化时对直流电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

3.设计要求:1)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地速度调节,负载电机不可逆运行,具有较宽地转速调速围(10D ≥),系统在工作围能稳定工作。

2)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2S ≤)。

3)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8%nδ<,电流超调量5%i δ<,动态最大转速降810%n ∆≤~,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1s t s≤。

4)系统在5%负载以上变化的运行围电流连续。

5)调速系统中设置有过电压、过电流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

6)主电路采用三项全控桥。

4.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1)、要求在课程设计答辩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2)、报告应包括以下容: A 、系统各环节选型 主回路方案确定。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算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算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算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运动控制系统的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策略,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和设计运动控制系统的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运动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运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3.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和策略,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4.运动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包括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的使用。

5.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算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运动控制系统在工程中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运动控制系统》作为主教材,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推荐《运动控制工程》等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运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4.实验设备:准备运动控制实验平台和相关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的评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闭环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与设计一、设计目的1、应用所学的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基本知识与工程设计方法,结合生产实际,确定系统的性能指标与实现方案,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初步设计。

2、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通过在MATLAB软件上建立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控制系统进行性能仿真研究,掌握系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在原理设计与仿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PROTEL进行控制系统的印制板的设计,为毕业设计的综合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任务带电流截止负反馈的转速闭环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与设计三、设计参数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参数如下:输出功率为:7.5Kw 电枢额定电压220V电枢额定电流 36A 额定励磁电流2A额定励磁电压110V 功率因数0.85电枢电阻0.2欧姆电枢回路电感100mH电机机电时间常数2S 电枢允许过载系数1.5额定转速 1430rpm测速发电机:永磁式,ZYS231/110型额定数据为23.1W,110V,0.18A,1800r/min四、环境条件电网额定电:380/220V;电网电压波动:10%;环境温度:-40~+40摄氏度;环境湿度:10~90%.五、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电流超调量小于等于5%;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小于等于30%;调速范围D=20;静差率小于等于0.03.六、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直流电动机全电压起动时,如果没有采取专门的限流措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这不仅对电动机换向不利,对于过载能力低的晶闸管等电力电子器件来说,更是不允许的。

采用转速负反馈的单闭环调速系统(不管是比例控制的有静差调速系统,还是比例积分控制的无静差调速系统),当突然加给定电压U*n时,由于系统存在的惯性,电动机不会立即转起来,转速反馈电压Un仍为零。

因此加在调节器输入端的偏差电压,ΔUn=U*n,差不多是稳态工作值的(1+K)倍。

这时由于放大器和触发驱动装置的惯性都很小,使功率变换装置的输出电压迅速达到最大值Udmax,对电动机来说相当于全电压起动,通常是不允许的。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电机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直流电机、交流电机以 及步进电机等不同类型的电机控 制方法,包括速度控制、位置控 制以及力矩控制等。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阐述运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传感 器类型,如编码器、陀螺仪等, 以及它们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应用 。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
01
作品一
基于PID控制的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直流电机的精确速
智能化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运 动控制系统将更加智能化,能够实现自适
应控制、自主学习等功能。
多轴协同控制
未来的运动控制系统将实现多轴协同控制 ,能够同时控制多个电机或执行器,提高
系统的整体性能。
高精度控制
随着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算法的不断进步, 未来的运动控制系统将实现更高精度的控 制,满足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需求。
04
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及应用
传感器与执行器概述
传感器定义
01
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输出的装置,用于测量和控制系统。
执行器定义
02
将控制信号转换为机械运动的装置,用于实现系统控制目标。
传感器与执行器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03
提供反馈信号和执行控制指令,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性能。
常见传感器类型及工作原理
温度传感器
典型运动控制系统分析
直流电机运动控制系统
通过控制直流电机的电枢电压或电枢电流,实现对电机转 速和转向的控制。具有调速范围广、控制精度高等优点, 但存在换向火花等问题。
步进电机运动控制系统
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脉冲信号,实现对电机转角和转速的 控制。具有定位精度高、控制灵活等优点,但存在失步等 问题。
交流电机运动控制系统
直流电机驱动技术

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交通运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运输1401班姓名:赵文强学号:14251183指导教师:张喜一、自动控制系统建模设计系统建模题目1:1.ATC整体系统结构为了安全可靠的指挥行车, 轨道交通主要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速度控制、追踪间隔调整和定位停车等。

实现这功能的系统就是列车运行自动控制系统ATC。

它包括三个子系统: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 S、列车自动保护系统ATP、列车自动运行系统ATO。

三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ATC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在控制图1 AT C系统框图中心内, 计算机系统、中心数据传输系统、控制台及显示等的控制及表示信息通过数据传输系统与车站及轨旁的信号设备相连接;轨旁设备通过车站数据传输系统与车站ACT 系统相连, 车站的ACT系统通过APT 子系统发出列车检测命令检查有无列车, 并向车上传送ATP限速命令、门控命令及定位停车的位置命令; 车上ACT 系统根据APT命令的数据和译码, 控制列车的运行和制动, 完成定位停车。

2.ATC子系统2.1 ATP系统功能AT P子系统是“故障安全”系统, 保证列车运行安全, 是AT C系统中关键的一环。

作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的系统,AT P系统必须符合故障一安全原则。

为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除采用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外, 还应采取必要的软、硬件冗余措施, 以确保在故障情况下不中断列车的正常运行。

2.2 ATS子系统ATS子系统负责全线列车运行监控, 是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

AST 子系统编辑列车运行图, 按照运行图自动指挥列车运行, 具有自动确定列车进路, 调整列车站停时间等多项功能。

它主要采用软件方法实施联网、通讯及指挥行车, 在ATP、AOT子系统的支持下完成对全线列车运行的自动管理和监控。

2.3 ATO子系统ATO子系统负责列车的牵引、制动控制、定点停车、车门控制, 并与旅客信息系统相联系。

在ATO模式下,ATO在ATP监控下自动控制列车运行, 按规定的站间运行时间运行。

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运控课程设计报告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撰写日期: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1.1 课程设计内容 (1)1.2 课程设计要求分析 (2)第二章调节器的工程设计 (8)2.1 调节器的设计原则 (8)2.2 Ⅰ型系统与Ⅱ型系统的性能比较 (8)2.4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3)第三章 Simulink仿真 (18)3.1 电流环的仿真设计 (18)3.2 转速环的仿真设计 (18)3.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设计 (20)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 (22)参考文献 (23)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1.1课程设计内容1.1.1设计参数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已知参数为:PN=555KW,UN=750V,IN=760A,nN=375r/min,电动势系数Ce=1.82V.min/r,电枢回路总电阻R=0.14Ω,允许电流过载倍数λ=1.5,触发整流环节的放大倍数Ks=75,电磁时间常数Tl=0.031s,机电时间常数Tm=0.112s 电流反馈时间常数Toi=0.002s,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Ton=0.02s 。

且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U*nm=U*in=U*cm=10V,调节器输入电阻R0=40K Ω。

1.1.2 设计内容1)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2) 建立双闭环调速系统动态数学模型。

3)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对系统进行动态校正,确定ASR 调节器与ACR 调节器的结构形式及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4) 利用MATLAB 进行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分析,并研究参数变化时对直流电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

1.1.3 设计要求1)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地速度调节,负载电机不可逆运行,具有较宽地转速调速范围(10D ≥),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2)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2S ≤)。

3)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 ≤10%,电流超调量5%i δ<,动态最大转速降810%n ∆≤~,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1s t s ≤。

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篇一:摘要:本课程设计报告旨在设计一个基于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

首先,对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介绍,包括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然后,详细讨论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包括位置控制、速度控制和力控制。

接着,进行了系统的建模和参数调整,以实现良好的控制性能。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方案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1. 引言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装配线和物流等领域。

该系统主要由运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组成,通过对执行器的控制,实现对物体的精确位置、速度和力的控制。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针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方案设计和优化。

2. 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结构和原理2.1 系统硬件组成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主要包括运动控制器、执行器和传感器。

运动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接收和处理控制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执行器的动作。

执行器是用于实现机械运动的装置,例如电机和液压缸。

传感器用于对系统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和反馈,例如位置传感器和力传感器。

2.2 系统软件组成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的软件主要包括控制算法和用户界面。

控制算法是实现对系统运动的控制策略和方法,例如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用户界面是系统与操作员进行交互和设置的接口,通常采用触摸屏或计算机软件。

3. 控制策略和算法3.1 位置控制位置控制是3uplc单轴运动控制系统最基本的控制功能,其目标是使执行器到达预设的目标位置。

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在本设计中,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3.2 速度控制速度控制是控制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其目标是使执行器以预设的速度进行运动。

常用的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

在本设计中,我们将选择合适的控制算法,并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撰写日期:目录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 (1)1.1 课程设计内容 (1)1.2 课程设计要求分析 (2)第二章调节器的工程设计 (8)2.1 调节器的设计原则 (8)2.2 Ⅰ型系统与Ⅱ型系统的性能比较 (8)2.4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13)第三章 Simulink仿真 (18)3.1 电流环的仿真设计 (18)3.2 转速环的仿真设计 (18)3.3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设计 (20)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 (22)参考文献 (23)第一章 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分析1.1课程设计内容1.1.1设计参数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已知参数为:PN=555KW,UN=750V,IN=760A,nN=375r/min,电动势系数Ce=1.82V.min/r,电枢回路总电阻R=0.14Ω,允许电流过载倍数λ=1.5,触发整流环节的放大倍数Ks=75,电磁时间常数Tl=0.031s,机电时间常数Tm=0.112s 电流反馈时间常数Toi=0.002s,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Ton=0.02s 。

且调节器输入输出电压U*nm=U*in=U*cm=10V,调节器输入电阻R0=40K Ω。

1.1.2 设计内容1)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分析论证并确定闭环调速系统的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

2) 建立双闭环调速系统动态数学模型。

3)动态设计计算:根据技术要求,对系统进行动态校正,确定ASR 调节器与ACR 调节器的结构形式及进行参数计算,使调速系统工作稳定,并满足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

4) 利用MATLAB 进行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分析,并研究参数变化时对直流电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

1.1.3 设计要求1)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地速度调节,负载电机不可逆运行,具有较宽地转速调速范围(10D ≥),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

2)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静差率2S ≤)。

3)动态性能指标:转速超调量δn ≤10%,电流超调量5%i δ<,动态最大转速降810%n ∆≤~,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1s t s ≤。

4)系统在5%负载以上变化的运行范围内电流连续。

5)主电路采用三项全控桥。

1.2课程设计要求分析1.2.1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组成为了实现转速和电流两种负反馈分别起作用,在系统中设置了两个调节器,分别调节转速和电流,二者之间实行串级连接,如图2所示,即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当作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整流器的触发装置。

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调节环在里面,叫做内环;转速环在外面,叫做外环。

这样就形成了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

该双闭环调速系统的两个调节器ASR和ACR一般都采用PI调节器。

因为PI调节器作为校正装置既可以保证系统的稳态精度,使系统在稳态运行时得到无静差调速,又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作为控制器时又能兼顾快速响应和消除静差两方面的要求。

一般的调速系统要求以稳和准为主,采用PI调节器便能保证系统获得良好的静态和动态性能。

图2 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图中U*n、Un—转速给定电压和转速反馈电压;U*i、Ui—电流给定电压和电流反馈电压; ASR—转速调节器; ACR—电流调节器;TG—测速发电机;TA—电流互感器;UPE—电力电子变换器。

1.2.2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和静特性图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稳态结构图 双闭环直流系统的稳态结构图如图3所示,分析双闭环调速系统静特性的关键是掌握PI 调节器的稳态特征。

一般存在两种状况:饱和——输出达到限幅值;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值。

当调节器饱和时,输出为恒值,输入量的变化不再影响输出,相当与使该调节环开环。

当调节器不饱和时,PI 作用使输入偏差电压U ∆在稳太时总是为零。

实际上,在正常运行时,电流调节器是不会达到饱和状态的。

因此,对静特性来说,只有转速调节器饱和与不饱和两种情况。

1.转速调节器不饱和这时,两个调节器都不饱和,稳态时,它们的输入偏差电压都是零,因此,*Un = Un =n ⨯α=0n ⨯α (1-1)*Ui = Ui =d I ⨯β (1-2)由式(1-1)可得:n=α*n U =0n从而得到静特性曲线的CA 段。

与此同时,由于ASR 不饱和,*Ui <*im U 可知d I <dm I ,这就是说,CA 段特性从理想空载状态的Id=0一直延续到d I =dm I 。

而dm I ,一般都是大于额定电流dn I 的。

这就是静特性的运行段,它是一条水平的特性。

2.转速调节器饱和这时,ASR 输出达到限幅值*imU ,转速外环呈开环状态,转速的变化对系统不再产生影响。

双闭环系统变成了一个电流无静差的单电流闭环调节系统。

稳态时:d I =β*imU =dm I (1-3) 其中,最大电流dm I 取决于电动机的容许过载能力和拖动系统允许的最大加速度,由上式可得静特性的AB 段,它是一条垂直的特性。

这样是下垂特性只适合于0n n 〈的情况,因为如果0n n 〉,则*n n U U 〉,ASR 将退出饱和状态。

图4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曲线1.2.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数学模型双闭环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仍然是以传递函数或零极点模型为基础的系统动态结构图。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如图5所示。

图中)(s W ASR 和)(s W ACR 分别表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的传递函数。

为了引出电流反馈,在电动机的动态结构框图中必须把电枢电流d I 显露出来。

图5: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突加给定电压gn U 由静止状态起动时,转速调节器输出电压gi U 、电流调节器输出电压k U 、可控整流器输出电压d U 、电动机电枢电流a I 和转速n 的动态响应波形过程如图2—8所示。

由于在起动过程中转速调节器ASR 经历了不饱和、饱和、退饱和三种情况,整个动态过程就分成Ⅰ、Ⅱ、Ⅲ三个阶段。

图6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过程的转速和电流波形第一阶段是电流上升阶段。

当突加给定电压gn U 时,由于电动机的机电惯性较大,电动机还来不及转动(n=0),转速负反馈电压0=fn U ,这时,fn gn n U U U -=∆很大,使ASR 的输出突增为gio U ,ACR 的输出为ko U ,可控整流器的输出为do U ,使电枢电流a I 迅速增加。

当增加到L a I I ≥(负载电流)时,电动机开始转动,以后转速调节器ASR 的输出很快达到限幅值gim U ,从而使电枢电流达到所对应的最大值am I (在这过程中d k U U ,的下降是由于电流负反馈所引起的),到这时电流负反馈电压与ACR 的给定电压基本上是相等的,即am fi gim I U U β=≈ (1-3)式中,β——电流反馈系数。

速度调节器ASR 的输出限幅值正是按这个要求来整定的。

第二阶段是恒流升速阶段。

从电流升到最大值am I 开始,到转速升到给定值为止,这是启动过程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ASR 一直是饱和的,转速负反馈不起调节作用,转速环相当于开环状态,系统表现为恒流调节。

由于电流a I 保持恒定值am I ,即系统的加速度dt dn /为恒值,所以转速n 按线性规律上升,由n C R I U e am d +=∑知,d U 也线性增加,这就要求k U 也要线性增加,故在启动过程中电流调节器是不应该饱和的,晶闸管可控整流环节也不应该饱和。

第三阶段是转速调节阶段。

转速调节器在这个阶段中起作用。

开始时转速已经上升到给定值,ASR 的给定电压gn U 与转速负反馈电压fn U 相平衡,输入偏差n U ∆等于零。

但其输出却由于积分作用还维持在限幅值gim U ,所以电动机仍在以最大电流am I 下加速,使转速超调。

超调后,0,0<∆>n fn U U ,使ASR 退出饱和,其输出电压(也就是ACR 的给定电压)gi U 才从限幅值降下来,d k U U 与也随之降了下来,但是,由于a I 仍大于负载电流L I ,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转速仍继续上升。

到L a I I ≤时,电动机才开始在负载的阻力下减速,知道稳定(如果系统的动态品质不够好,可能振荡几次以后才稳定)。

在这个阶段中ASR 与ACR 同时发挥作用,由于转速调节器在外环,ASR 处于主导地位,而ACR 的作用则力图使a I 尽快地跟随ASR 输出gi U 的变化。

稳态时,转速等于给定值g n ,电枢电流a I 等于负载电流L I ,ASR 和ACR 的输入偏差电压都为零,但由于积分作用,它们都有恒定的输出电压。

ASR 的输出电压为L fi gi I U U β== (1-4) ACR 的输出电压为s L g e k K R I n C U ∑+= (1-5)由上述可知,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启动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ASR 处于饱和限幅状态,转速环相当于开路,系统表现为恒电流调节,从而可基本上实现理想过程。

双闭环调速系统的转速响应一定有超调,只有在超调后,转速调节器才能退出饱和,使在稳定运行时ASR 发挥调节作用,从而使在稳态和接近稳态运行中表现为无静差调速。

故双闭环调速系统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品质。

第二章 调节器的工程设计2.1 调节器的设计原则为了保证转速发生器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系统采用转速变化率反馈和电流反馈的双闭环电路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

保证转速在设定后尽快达到稳速状态;2。

保证最优的稳定时间;3。

减小转速超调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转速、电流两个调节器的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系统的需要。

建立调节器工程设计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是:1. 概念清楚、易懂;2. 计算公式简明、好记;3. 不仅给出参数计算的公式,而且指明参数调整的方向;4. 能考虑饱和非线性控制的情况,同样给出简明的计算公式;5. 适用于各种可以简化成典型系统的反馈控制系统。

直流调速系统调节器参数的工程设计包括确定典型系统、选择调节器类型、计算调节器参数、计算调节器电路参数、校验等内容。

在选择调节器结构时,只采用少量的典型系统,它的参数与系统性能指标的关系都已事先找到,具体选择参数时只须按现成的公式和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一下就可以了,这样就使设计方法规范化,大大减少了设计工作量。

2.2 Ⅰ型系统与Ⅱ型系统的性能比较许多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表示为:()()()∏∏==++=n i jr m j j s T s s K s W 1111τ根据W(s)中积分环节个数的不同,将该控制系统称为0型、Ⅰ型、Ⅱ型……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证明,0型系统在稳态时是有差的,而Ⅲ型及Ⅲ型以上的系统很难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