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加强预防接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预防接种信息的安全、准确、完整,提高预防接种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预防接种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以及与预防接种信息相关的其他单位和个人。
三、制度内容1. 组织保障(1)成立预防接种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接种信息安全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预防接种单位应设立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预防接种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
2.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预防接种信息收集、存储、使用、传输、处理、发布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2)预防接种信息应分类管理,确保敏感信息的安全。
(3)预防接种信息应定期备份,确保数据不丢失。
(4)预防接种信息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3. 硬件安全(1)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硬件设备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2)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4. 软件安全(1)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应选用正版、经过安全检测的软件。
(2)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应定期更新,修复已知漏洞。
5. 网络安全(1)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应采用加密传输技术,确保数据传输安全。
(2)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应设置访问控制策略,防止非法访问。
6. 授权管理(1)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应实行用户身份认证,确保用户身份的准确性。
(2)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应设置用户权限,确保用户只能访问授权信息。
7. 操作管理(1)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预防接种信息准确无误。
(2)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定期参加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8. 安全培训(1)预防接种单位应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提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
(2)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积极参加信息安全培训,提高自身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预防接种各种制度范文(三篇)
预防接种各种制度范文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接种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下面将介绍一些预防接种各种制度的范本。
一、接种管理制度1. 接种时间规定:根据疫情和疫苗供应情况,制定接种时间表,明确各类疫苗的接种时间要求。
2. 接种资格审核:建立接种登记系统,对接种人员进行资格审核,核实其身份和接种条件,确保接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接种信息记录:要求医疗机构将接种信息及时记录在接种证、电子健康档案等相关系统中,确保接种人员的接种记录完整可查。
4. 疫苗存储规范: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疫苗存储管理规范,如温度、湿度控制等。
5. 接种安全监测:建立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报告和处理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6. 接种宣传教育:开展接种宣传教育活动,向公众传达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接种的覆盖率。
二、疫苗采购管理制度1. 疫苗采购程序:建立疫苗采购审批流程,明确采购程序,规范采购操作。
2. 供应商选择标准:设立供应商评估体系,选择合格的疫苗供应商,确保疫苗质量可靠。
3. 疫苗质量检测:建立疫苗质量检测制度,对采购的疫苗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疫苗配送监管:加强对疫苗配送环节的监管,确保疫苗的安全运输和储存。
5. 疫苗库存管理:建立疫苗库存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库存状况,及时补充不足,避免过期疫苗的使用。
三、接种场所管理制度1. 接种场所设施要求:根据接种工作的需要,设立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接种场所,确保接种的场所环境卫生和安全性。
2. 接种场所消毒规范:制定接种场所的消毒操作规范,确保接种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状态。
3. 人员培训要求:对接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接种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接种工作的专业性。
4. 接种场所的接种服务规范:制定接种服务规范,明确接种程序和服务要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接种人员的需求。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预防接种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预防许多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保障接种的安全性,可以建立以下的安全注射制度:
1.注射设备的标准化:注射设备需要符合国家标准,保证质量可靠,并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2.合格操作人员: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和合格考核的医疗人员才能进行接种,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健康问询:接种前,接种者及其家长应进行健康问询,告知医生有无过敏等特殊情况,以避免接种过程中的意外。
4.事前评估:接种前,医生应对接种者进行事前评估,检查是否有禁忌症,以确保接种的安全性。
5.注射部位消毒:在接种前,医生要对接种部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注射部位观察:接种后,需要对接种部位进行观察,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反应。
7.接种记录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接种记录管理制度,记录接种者的接种情况和接种反应,便于后续查询和分析。
8.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医疗机构应监测接种者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同时将不良反应报告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
9.接种安全宣传:医疗机构应开展接种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接种者及其家长的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正确接种。
通过建立和执行这些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接种的安全性,减少意外发生,保护接种者和公众的健康。
医院预防接种各项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预防接种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预防接种门诊管理1.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立在交通便利、环境整洁、设施齐全的区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必要的设备。
2. 预防接种门诊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为儿童和成人提供预防接种服务。
3. 预防接种门诊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登记、接种记录、接种证发放等管理制度,确保接种信息准确、完整。
4. 预防接种门诊应定期开展预防接种宣传,提高群众预防接种意识。
三、预防接种人员管理1. 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专业培训,取得预防接种资格。
2. 预防接种人员应严格遵守预防接种操作规程,确保接种安全。
3. 预防接种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业务水平。
四、预防接种疫苗管理1. 预防接种疫苗应从合法渠道购进,确保疫苗质量。
2. 预防接种疫苗应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要求进行管理,确保疫苗效价。
3. 预防接种疫苗应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预防接种档案管理1. 预防接种档案应包括接种者信息、接种疫苗名称、接种日期、接种剂量等。
2. 预防接种档案应实行电子化管理,方便查询和统计。
3. 预防接种档案应定期进行整理、归档,确保档案完整、准确。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1. 预防接种发生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应遵循“及时、准确、规范”的原则。
3.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过程中,应做好沟通、解释工作,保障接种者权益。
七、监督检查1. 医院应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2. 预防接种监督检查结果应作为医院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
预防接种工作制度预防接种是指预先在人体内注射或口服疫苗,通过人体的防御系统产生免疫力,从而使人体对相应的病原体产生抵抗力。
预防接种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还能减轻疾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预防接种工作,制定预防接种工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一个预防接种工作制度的示例:一、组织机构1. 设立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市预防接种工作。
2. 指定预防接种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预防接种工作。
二、责任分工1. 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完善预防接种工作相关政策和制度,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合作。
2. 预防接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预防接种计划,组织接种点的建设和管理。
3. 各级政府负责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合作,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
4. 医疗机构负责开展预防接种活动,提供接种服务,记录和报告接种情况。
5. 公众负有义务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种相应的疫苗,并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预防接种计划1. 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全市预防接种计划,包括疫苗种类、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
2. 定期评估和调整预防接种计划,根据疫情变化和科技进步,及时更新疫苗种类和接种时间等。
四、接种点建设1. 根据预防接种计划,确定合适的接种点的数量和地点,确保接种设施和设备齐全、卫生安全。
2. 建立接种点管理制度,包括接种医生资质要求、接种记录要求和疫苗库存管理等。
五、疫苗供应1. 健全疫苗供应链,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和充足。
2. 定期检查和更新疫苗库存,及时补充不足的疫苗。
六、信息系统建设1. 建立完善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接种对象信息、接种记录和疫苗库存等。
2. 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信息的安全和可靠。
七、宣传教育1. 开展全民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加强对接种医生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预防接种工作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预防接种中可能发生的感染或疾病传播,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接种单位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所有人员。
三、职责1. 预防接种单位负责人负责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本制度。
2. 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负责预防接种门诊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3. 预防接种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预防接种工作,确保接种安全。
四、预防接种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1. 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2. 建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并经区卫健局评审达标。
3.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应具有经过区卫健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五、预防接种门诊设置及要求1.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置候种、预检、询问告知及登记、接种、观察、办公等功能区,现场布局合理,避免与感染科室交叉。
2. 配备合格的消毒设施、设备,做好接种前后接种室的消毒工作,做好消毒记录。
3. 定期对医疗用品及消毒物品进行更换,并做好更换记录。
4. 配备足够的经检验合格并在有效期内的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
六、预防接种流程及要求1. 预防接种人员接种时,必须做到三查七对一验证”,即接种前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卡(薄)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所接种疫苗的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同时增加一验证”环节,即在接种疫苗前请接种者或监护人验证接种的疫苗种类和有效期等。
2. 严格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方法、接种流程规范实施接种,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
3. 接种后,观察受种者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
七、不良反应及事故处理1. 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2. 接种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应立即停止接种,并按照规定报告、调查、处理。
八、监督检查1. 预防接种单位应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 前言预防接种是目前最为有效的保护幼儿免受细菌、病毒等疾病的方法。
由于幼儿园是幼儿进行日常生活和教育的场所,为了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和预防传染疾病的传播,制定适当的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管理制度2.1 接种目标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体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
在此基础上,加强幼儿园预防接种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幼儿园工作人员的接种意识和专业技能,保护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2.2 接种流程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接种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前公示接种通知:幼儿园应当在接种正式开始前至少提前10天向幼儿和家长发布接种通知,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地点、接种疫苗信息等内容。
•家长填写同意书:幼儿园接种预防措施必须经过家长签字同意,如果家长拒绝接种,幼儿园应当加强沟通工作,让家长理解接种的必要性。
•体检确认合格:幼儿在接种前需进行体检,医生认为身体适宜接种后,才能进行接种。
•聘请专业人员接种:幼儿园应当聘请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幼儿接种工作,保证接种的安全有效。
•接种完成公示:接种完成后将口服、注射、贴贴等不同的疫苗进行清点,记录在明细表格中,并公示在显眼位置供家长查看。
2.3 接种管理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的管理重点如下:•接种档案管理:并建立幼儿个人接种档案,记录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批号、剂量和制造厂家等信息。
•接种后的健康观察:幼儿接种后应当密切观察,如发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处理。
•接种后的统计情况:应当及时统计接种情况,做好年度接种统计。
3. 效果评估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实施后,应当进行效果评估,确保制度得到落实,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
评估内容包括:•幼儿园接种率情况:统计幼儿园接种率情况,及时发现接种漏洞和未及时接种情况。
•幼儿接种反应情况:记录统计幼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情况,作为改进接种方案的依据。
4.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是保障幼儿身体健康和预防传染疾病的重要保障措施,制定合理的接种流程和管理制度,是保障幼儿园环境卫生的重要举措。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一、引言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为规范预防接种工作,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管理1. 成立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
2.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地区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控制。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预防接种工作的行政管理,包括疫苗采购、储存、运输、接种服务等方面的监管。
4. 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本单位预防接种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疫苗管理、接种服务、异常反应监测和报告等。
三、疫苗管理1. 疫苗采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本地区疫苗接种需求,制定疫苗采购计划,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
2. 疫苗储存:疫苗应储存于2-8℃的冷藏条件下,确保疫苗质量。
储存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鼠、防虫等设施。
3. 疫苗运输:疫苗运输应使用专用冷藏车,确保运输过程中疫苗质量。
运输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温度,并做好记录。
4. 疫苗分发:疫苗分发应遵循就近、方便、高效的原则,确保疫苗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接种服务1. 接种场所:各级医疗机构应设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接种安全。
2. 接种人员: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接种人员应定期接受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3. 接种流程:接种人员应按照接种程序,详细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预防接种卡(薄)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
4. 接种记录:接种人员应详细记录接种信息,包括受种者姓名、年龄、疫苗名称、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时间等,确保接种信息可追溯。
五、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1. 异常反应监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收集、汇总、分析异常反应信息。
2. 异常反应处理: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接种单位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学学校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我校预防接种工作,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成立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预防接种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2.设立预防接种办公室,负责具体落实预防接种工作。
三、预防接种范围1.新生入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2.在校学生根据国家免疫规划要求,定期接种相关疫苗。
3.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师生接种其他疫苗。
四、预防接种流程1.新生入学时,学校将收集学生的预防接种证,核对预防接种情况。
2.预防接种办公室负责制定接种计划,并提前通知师生。
3.接种时,师生应按照接种计划,按时到指定地点进行接种。
4.接种后,学校将及时记录接种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师生。
五、预防接种管理1.学校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档案,详细记录师生接种情况。
2.学校应定期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自查,确保接种工作顺利进行。
3.学校应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提高师生对预防接种的认识。
4.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确保疫苗接种质量。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1.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师生应立即向预防接种办公室报告。
2.预防接种办公室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处理。
3.学校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妥善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
七、附则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国家法律法规调整,按国家最新规定执行。
2.本制度由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通过以上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我校将全面加强预防接种工作,为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3篇)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取得资质。
二、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
三、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并严格掌握禁忌症实施接种。
四、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在接种操作前应查验核对接种对象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无误后予以接种,并做好接种记录。
五、预防接种服务人员所使用的疫苗必须是从合法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采购,并按规定的温度运输、贮藏的疫苗。
六、接种前应严格核对接种疫苗的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
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瓶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七、安瓶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____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八、按照免疫程序和疫苗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接种剂量、方法和部位接种疫苗。
告知家长或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留在接种现场观察____分钟。
九、疫苗接种统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自毁型注射器)、安全盒,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用后毁型、消毒回收。
十、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
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立即清洗刺伤部位,并采取其他处置措施。
十一、预防接种服务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时,应及时处置,并按要求记录、报告。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2)是指针对疫苗接种工作的各个环节,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措施,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安全接种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接种计划制定:制定明确的接种计划,包括接种时间、接种对象、接种疫苗种类和剂次等。
2. 疫苗采购和储存:按照国家规定采购正规渠道的疫苗,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期。
建立合理的疫苗储存设施,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 接种医务人员资质要求:要求接种医务人员具备相关资质和接种技能,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3篇)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一、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使用的注射器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具有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并通过计量认证)。
二、疫苗必须是国家卫生部或国家医药管理局有批准文号的生物制品研究所(或药厂)正式生产出品,并按规定渠道供应的产品。
三、疫苗的贮存、运输、接种必须按冷链规定操作进行。
四、接种前须询问接种对象既往疫苗过敏史和目前健康状况,确认本次接种的疫苗,填写接种处方。
五、接种前核对疫苗的品名、批号、效期等。
无标签或标签不清,过失效期、安瓿破裂、变色、有凝块或异物的疫苗严禁使用。
六、接种时核对姓名、接种疫苗名称。
检查一次性注射器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
按照接种技术规程和疫苗说明书进行接种。
七、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将针头、针管分开放入安全盒和回收桶中。
八、接种后须观察____分钟后确认无接种反应后再离开,接种者在接种证上填写本次接种疫苗名称、批号。
九、疫苗安瓶开启后,未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棉球。
活疫苗开启后半小时、灭活疫苗开启后一小时未用完应废弃。
十、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按照一次性注射器的处理要求认真做好一次性注射器的处理。
十一、每天下班前须用消毒液对接种台面消毒清洁,接种室和候诊室用紫外线灯照射____分钟以上,做好登记。
是指为了确保接种疫苗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
下面是一些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的内容:1. 注射器和针头的选择:选择规范的注射器和针头,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并且符合疫苗接种需求。
2. 注射器的消毒:注射器在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无菌状态。
3. 注射点的准备:注射前需要清洁注射点,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4. 注射部位的选择:根据疫苗种类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三角肌、上臂二头肌、臀部外上方等。
5. 注射操作的正确性:注射时需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包括进针角度、注射深度、注射速度等。
遵循规范操作可以减少注射引起的疼痛和损伤。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3篇)
幼儿园预防接种管理制度(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经常性的疾病预防工作。
(2)按年龄及季节完成防疫部门所布置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麻疹、脊髓灰质炎的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百白破、卡介苗接种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建卡率在百分之百。
凡有禁忌症者不应接种或暂缓接种。
(3)及时了解疫情,发现传染病要及时报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在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实行及时正确的检疫措施,对所在班级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对接触传染病的儿童立即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按各种传染病规定的检疫期进行检疫。
检疫期间不办理入托和转托手续。
积极采用各种办法防治疾病,降低发病率。
杜绝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的发生,控制肝炎的暴发和续发。
(4)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幼儿到公共场所。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蔬菜品种多PPT课件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大家的东西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大树妈妈PPT课件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两只老虎》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铃铛说话PPT课件幼儿园小班多媒体手指游戏《萝卜房》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谁在叫PPT课件幼儿园小班手指游戏课件:我的小手变变变1、按儿童年龄及季节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做好计划免疫。
2、接种疫苗后如发现儿童有严重的反应,应及时送医院处理。
(八)传染病管理制度:1、采取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等综合措施。
要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如制订出本园传染病发生、食物中毒、重大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
2、控制传染源:(1)发现病人及时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及时登记上报。
病源携带者亦应及时隔离并治疗。
(2)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及适当管理,在观察期内不并班、不升班、不收新生、不转托幼园所。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做好传染病的管理。
3、切断传播途径(1)配合防疫部门对托幼机构的环境及各种物品进行终末消毒或随时消毒。
(2)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饮食卫生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或进行空气消毒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等。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为了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制定本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制度。
一、总则1.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应高度重视,严格执行本制度。
2. 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应遵循安全、规范、科学、合理的原则,确保接种安全。
3.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演练,提高接种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接种人员资质与培训1. 接种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医学专业背景,并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
2. 接种人员应接受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专门培训,掌握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知识和技能。
3. 接种人员应定期接受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复训和考核,确保其接种技能和安全意识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三、疫苗管理1. 疫苗应由专业的疫苗管理人员负责采购、储存、运输和分发,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
2. 疫苗应储存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并定期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疫苗的稳定性。
3. 疫苗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接种,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和接种规范进行操作。
四、接种操作规范1. 接种前,接种人员应仔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确保受种者适合接种。
2. 接种时,接种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确保接种部位和注射器的清洁和无菌。
3. 接种后,接种人员应告知受种者注意事项,并观察其反应,确保受种者的安全。
五、接种记录与追溯1. 接种人员应详细记录每次接种的情况,包括受种者的基本信息、接种的疫苗种类、接种剂量、接种时间等,确保接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 接种记录应保存于接种单位,并定期进行核查和更新,确保接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1. 接种人员应熟悉各种接种异常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异常反应。
2. 接种人员应按照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确保受种者的安全。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范文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确保疫苗接种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安全接种管理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疫苗接种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接种程序的合理性、接种疫苗的质量和接种过程的安全。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接受疫苗接种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婴幼儿、学生、成人等。
四、基本原则1.科学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科学研究,制定接种程序和标准,确保接种行为符合医学的科学规范。
2.公平性:接种疫苗的程序和标准适用于所有接受接种的人员,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歧视或特殊待遇。
3.安全性:通过严格的疫苗管理和接种程序,确保接种过程安全,杜绝接种风险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4.维权性:对于接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和机构要积极回应,及时处理,维护受害者和家属的合法权益。
五、主要内容1.接种资格确认(一)接种者的身份确认。
接种者需提供身份证明文件,如身份证、护照等,以确保接种者的身份准确无误。
(二)接种者的健康状况确认。
接种者需提供体检报告或诊断证明,以确定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2.接种程序(一)接种预约。
接种者可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接种预约,预约方式包括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等。
(二)接种前咨询。
医务人员在接种前要对接种者进行详细的咨询,了解其个人病史、药物过敏史等情况。
(三)接种操作。
医务人员在接种现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接种操作,保证接种疫苗的质量。
(四)接种记录。
医务人员需在接种过程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如接种者的姓名、接种疫苗的批号、接种时间等。
3.疫苗管理(一)疫苗进货。
医疗机构要定期从正规渠道进货,确保疫苗的真实性和质量。
(二)疫苗存储。
疫苗在存储过程中需遵循相关规定,保持低温、干燥、无光照的条件。
(三)疫苗运输。
疫苗在运输途中要进行有效的保温措施,确保在运输过程中疫苗的质量不受损。
(四)疫苗回收。
对于过期或破损的疫苗,医疗机构需及时进行回收和销毁,防止流入市场造成安全隐患。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科学接种、安全高效的原则,实行疫苗接种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第四条医院预防接种工作应当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加强培训,确保预防接种安全、有效、有序进行。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医院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医院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医院应当设立预防接种管理部门,负责预防接种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疫苗采购、储存、配送、接种、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
第七条医院应当配备合格的预防接种人员,负责疫苗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人员应当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疫苗接种资质和相应的培训考核合格证书。
第八条医院应当加强与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协作,共同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第三章疫苗管理第九条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疫苗发展规划和本地区疫苗接种需求,制定疫苗采购计划,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条医院应当采购国家批准使用的疫苗,并严格执行疫苗储存、运输、配送等相关规定,确保疫苗质量安全。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疫苗管理制度,对疫苗的储存、使用、废弃等进行严格管理,防止疫苗污染、损毁、过期等情况发生。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疫苗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章接种管理第十三条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疫苗接种方案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疫苗接种工作计划,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开展疫苗接种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疫苗接种意识。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疫苗接种预约制度,合理配置接种资源,提高疫苗接种效率。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疫苗接种安全、有效。
医院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预防接种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预防接种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管理,确保预防接种工作质量。
2. 严格执行国家免疫规划,确保适龄儿童和重点人群的接种率。
3. 坚持预防接种安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接种差错事故的发生。
4. 加强预防接种队伍建设,提高预防接种人员业务素质。
三、预防接种门诊设置与管理1. 医院设立预防接种门诊,负责院内预防接种工作。
2. 预防接种门诊应具备以下条件:(1)符合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设置标准;(2)配备合格的接种设备和药品;(3)配备专业预防接种人员;(4)建立健全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3. 预防接种门诊应设置以下功能区:(1)候种区;(2)预检、登记区;(3)接种区;(4)观察区;(5)办公区。
四、预防接种人员要求1. 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执业资格;(2)经过专业培训,取得预防接种上岗证;(3)具有较强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 预防接种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 预防接种人员应定期参加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五、预防接种工作流程1. 接种对象凭身份证、户口簿等有效证件,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登记。
2. 预防接种人员对接种对象进行健康状况询问和检查,了解接种禁忌症。
3. 预防接种人员按照国家免疫规划,为接种对象提供疫苗。
4. 预防接种人员按照规范程序,为接种对象实施接种。
5. 接种后,预防接种人员对接种对象进行观察,确保接种安全。
六、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1. 预防接种人员应掌握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2. 发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时,预防接种人员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报告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
3. 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进行调查、诊断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由医院预防接种门诊负责解释。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范文是指针对疫苗接种活动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规范,旨在保障接种人员和接种环境的安全,确保接种程序的规范和接种效果的达标。
一、接种人员管理:1. 接种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接受培训后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2. 接种人员应定期参加接种知识培训和疫苗安全知识教育,保持专业水平。
3. 接种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防护措施进行接种,确保操作规范和安全。
二、接种设施管理:1. 接种设施应符合卫生安全要求,保证环境清洁、通风良好,防止交叉感染。
2. 接种设施应配备必需的器具、设备和消毒液等,确保接种操作的安全和便捷。
3. 接种设施应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保养,保证设施的卫生和安全。
三、疫苗管理:1. 疫苗应通过正规渠道采购,并确保疫苗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2. 疫苗的存储、运输和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保证疫苗的冷链质量,防止疫苗变质和失效。
3. 疫苗的注册、监管和追溯体系应健全,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疫苗安全问题。
四、接种管理:1. 接种活动应制定规范的接种程序和操作流程,确保接种工作有序进行。
2. 接种前应进行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的评估,确保接种人员的安全。
3. 接种时应准确记录接种信息,包括接种者的个人资料和接种疫苗的具体信息。
4. 接种后应及时观察接种者,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处理,确保接种效果和安全。
五、风险管理:1. 建立完善的接种事故和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安全问题。
2. 开展接种活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制定针对性的应急措施,确保接种活动的安全。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疫苗接种活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保障接种人员和接种对象的健康。
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接种安全问题,提升公众对疫苗接种活动的信任度。
安全接种管理制度范文(二)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和管理疫苗接种工作,确保接种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接种对象的健康。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做到科学、规范、无差错的接种工作。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预防接种管理制度
一、预防接种实行按月或旬或周(日)定时定点接种。
二、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河南省预防接种方案》要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
三、使用《儿童免疫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
四、及时为本责任区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卡、发放预防接种证:儿童出生后1个月要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信息卡。
五、预防接种证、信息卡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
儿童居住地变动时要及时办理转入迁出手续。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接种的儿童必须到所属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六、预防接种人员必须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发放上岗证后,方可从事预防接种工作。
接种时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戴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准参加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群众宣传免疫规划知识,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七、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统计应种对象、发接种通知,准备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八、接种结束后须及时将接种情况转入预防接种信息卡,并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和作好数据备份。
九、预防接种门诊每月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十、预防接种门诊要公布咨询电话,设立登记咨询点,接受群众咨询。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
2024年预防接种管理制度(通用5篇)预防接种管理制度篇1一、预防接种门诊每日或每月定若干天数为预防接种日,为辖区内适龄儿童开展常年免疫接种和业务咨询。
二、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预防接种的实施。
三、本地户籍儿童出生后1个月,外来儿童寄居3个月以上,需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预防接种卡由接种单位保管,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管,入托、入园儿童可由托幼机构暂时代管。
儿童入托、入园、入学实行查验接种证制度。
四、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并取得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护师)资格,且经过县级以上预防接种知识技术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接种时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佩带胸卡,患手部皮肤病或传染病期间不得从事接种工作。
接种人员应主动预约下次接种时间,尚未完成基础免疫且连续通知两次均未前来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随访落实。
五、保持预防接种门诊清洁卫生,开诊前后要用合格浓度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工作台与地面,开启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
每次消毒应做好记录备查。
接种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疫苗、注射器及各种药械等。
六、强调做到“三查七对”,即接种前诊查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症,查对免疫卡册与接种证,查看疫苗外观与批号效期;核对接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
七、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制度,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规定浓度及合格配制时间的皮肤消毒液。
已开启未用完的疫苗安瓿应盖上消毒的干棉球并冷藏,活疫苗超过半小时(脊灰液体疫苗24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的疫苗应废弃,整个接种过程应确保无菌操作,安全有效。
卡介苗接种应设专苗操作台,严防误作其他疫苗错种。
凡符合接种条件的对象应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效用、禁忌症、接种副反应及其注意事项。
八、接种结束后应及时将儿童接种信息上传服务器并作好数据备份。
预防接种门诊每月5日前统计上报“常规免疫接种情况统计汇总表”,协助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免疫监测、相应传染病个案调查及疫情控制等工作。
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一、制度背景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为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安全、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制度目的1. 规范预防接种工作,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2. 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保障受种者权益。
3. 保障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制度内容1. 预防接种单位(1)预防接种单位应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并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评审达标。
(2)预防接种单位应设立规范的预防接种门诊,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接种环境安全。
2. 预防接种人员(1)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预防接种专业培训。
(2)预防接种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接种安全。
3. 预防接种程序(1)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疫苗种类、剂量、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进行接种。
(2)接种前,应详细询问受种者健康状况,了解其过敏史、接种禁忌症等。
(3)接种过程中,应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4. 预防接种记录(1)建立预防接种登记档案,详细记录受种者信息、接种疫苗种类、剂量、接种时间等。
(2)定期对预防接种记录进行整理、归档,确保资料完整、准确。
5.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1)建立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及时收集、上报不良反应信息。
(2)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受种者,应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并做好记录。
6. 预防接种宣传教育(1)加强对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和重视。
(2)普及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疫苗和预防接种。
四、制度执行与监督1. 各预防接种单位应严格执行本制度,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2.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查处。
3. 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本制度,提高业务水平,确保预防接种安全。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制度
1、预防接种安全管理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国卫办医发〔2013〕40号)等有关规定。
2、预防接种全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使用后的自毁型注射器、一次性普通注射器及其它医疗废物要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规定处理。
3、预防接种前方可打开或取出注射器材,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得双手回套针帽,或用手分离注射器针头。
4、在注射过程中防止被针头误伤。
如被污染的注射针头刺伤,应按照有关要求处置。
5、无菌干棉球和棉签使用前须经高温、高压消毒,用前应检查小包装的密封性、灭菌日期及失效日期;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75%乙醇的容器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75%乙醇,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7、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
除液体bOPV外,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液体bOPV未能立即用完,应在2~8℃温度下保存,并于当天内用完,如有剩余应废弃。
8、接种现场应备有足够体检器材和急救药品。
9、每次运转前或运转后要对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