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活的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生活的作文

追寻生活的作文玉环县坎门中心小学林华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就如泉源,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可目前,儿童的生活质量出现了“三大三小”的现象:生活的欲望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他们手中那支写作的笔怎么会不沉重!想写,无东西可写,只能编假话;想说,不敢吐真言,只能说假话;学生的作品哪有童趣、童真可言?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呼唤:还孩童以童心、童真、童趣、童言,还儿童作品本来的面目!浙教版六年级有一张单元测试卷中的作文题目为《秋天的田野》,原本以为这是“老掉牙”的作文,难度应该不大,我也就没怎么上心。交上试卷后,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秋天的田野,金灿灿的稻谷成熟了,青蛙在田间“呱,呱……”欢快地叫着;另一位学生这样描述: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乍一看,似乎觉得学生谴词造句还挺用心,平时好词好句的积累可没白费。可我再一细看,不禁失声大笑:青蛙是秋天叫的吗?油菜花是秋

天开的吗?我沉心思索一番,却怎么也笑不起来,脸上卷起一片愁云:都六年级的学生了,怎么还犯这种“低级”错误?但这能全怪学生吗?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有机会去田野饱览特有的乡村风光,也没有暇闲时间去山上疯跑一个下午,他们更多的时间是用来面对成堆的习题或是寻求网络带来的刺激,也就导致了《秋天的田野》成了学生心中熟悉的陌生人。一个初冬的早晨,我和往常一样走进教室看看学生的晨读情况,在教室里不停地转悠着。不知何时,外面起了浓雾,学生的注意力全被这大雾勾走了,个别学生还在下面窃窃私语:“好大的雾呀,外面的树都看不见了!”我随声看向窗外,确实,这是一场非比寻常的雾,雾浓得出奇。看着学生已经无心向读,刚想进行“思想教育”时,猛然想到:平时学生对作文是既爱又恨,很多学生总是找不到好的题材,现在何不就趁这个机会让学生写一篇观察作文呢?这样一来,学生也没有说辞了。于是,我立马要求学生排好队伍,向学生说明缘由,便领着他们走向操场。学生欢跃无比,有的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看着,侃着;有的独个儿在那沉思;有的还凑近树叶去嗅一嗅,摸一摸,迎来了一阵笑声。我也适时引导“这雾浓得如何?有没有味道?由这么浓的雾你会联想到什么?雾中的远山、树木看起来如何……说时迟,那时快,太阳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浓雾渐渐散去,直至完全消散,我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等雾完全消散时,我让学

生立刻回教室。学生因为自己的亲身感受,个个奋笔疾书。学生交上来的作文更让我欣喜,一学生这样写道:茫茫的雾气和隐约可见的树木、大楼构成了一幅神奇莫测的水彩画,大自然可真是一个高深的魔术师呀!我们班的“小作家”林某还竟然这样描绘:我喜欢这俏皮而又可爱的雾,你的美是别具一格的。原本我一直讨厌的浓雾,这回却成了她的崇拜者。或许是我以前没有发现它内在的那温柔多情的美吧。每一篇作文都令我为之兴奋,连平时最不爱写作的谢某也写出了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我想,这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大自然带来的激动吧。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瓶颈。因此,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更怕写作文。为什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归根结底,我想应该是我们的作文教学成了枯燥、机械、应付的应试训练,而学生的作文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假、大、空”的滋生场。我们常有这样的感叹:作文教学,越教越不会教。到底什么是作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作文是痛苦时的呻吟,是高兴时的欢笑,是悲愤时的怒吼,是感动时的热泪,是顿悟时的欣喜,所以作文是自己的真情实感描写自己的真实生活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为了让这源泉永远有涓涓细流,就不能离开“生活”这一本源,因此,追寻生活化的作文教学,才能让作文教学更见天地宽。一、走进生活,唤醒真实的情感体验是用“我”眼,动“我”手,写“我”思,抒“我”情的。“我”是的灵魂。

无“我”之思,必然使没有真知灼见;无“我”之情,必然使没有真情实感。而一旦失去了“真”,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案例一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秋天的田野》虽是一篇难度不大的习作,但现在的学生没有去过田野,没有亲近大自然,更没有对田野的真实的情感体验,因此需要在大脑中搜索有关“秋天的田野”的辞藻时,学生只能是瞎编乱造,张冠李戴,当然也就出现了上述的笑话。相反,案例二中《雾》这一习作,是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亲近大自然,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后让学生练笔的,学生有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写起作文来自然觉得有话可写。有了自己的所思所感,好自然是水到渠成。二、品味生活,撩拨灵动的感官琴弦平时学生的写得空洞,是因为学生平时缺乏观察意识,也没有很好地观察方法,因此,一旦到写作文时,就会无形之中陷入了平时作文书中看到的常用套路中,毫无个性可言。学生在《秋天的田野》这一篇习作中“摔跤”,就是因为他们对田野没有观察,没有观察当然也谈不上体;没有体验,也就没有合理的思维语言。而学生写作《雾》一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学生去看,去嗅,去摸,当然也就多角度地展示了“雾”,学生也就有了自己的语言:把雾比作“魔术师”,更绝的是“雾”竟然是一个俏皮而又可爱的少女形象。由此可见,指导学生观察不能空讲道理,要有思维的参与,否则,一切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就会成为过眼云

烟,不会在人的大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头脑空空的,当然写不出内容具体的。撩拨了学生的感官琴弦,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亲身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他们敏锐的感觉会捕捉到许多作文的信息,也自然会走出“枯肠搜尽无所得,笔头咬烂难成文”的窘境,给人以全新的印象。三、感悟生活,融入多彩的个性语言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要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快地释放出来。”可见,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融合过程中,每个人在各自喜爱的活动中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必然产生个性化的作文。同样是观察“雾”,有的学生觉得是“魔术师”,有的学生把它当成一个“少女”;原本是讨厌雾,也可以成为它的崇拜者。学生的作文有了个性语言的标签,作文才会精彩纷呈,我们老师也不会视觉疲劳。追寻生活的作文就是要在作文教学中以生活为本源,指导学生作文回归自然生活,让学生在与生活的摩擦、对话、融合和体验和感悟中,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一言以蔽之,追寻生活的作文就是要从生动、丰富、鲜活的生活中挖掘出作文的“根”,还给学生丰厚的生活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