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上化学第2章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

合集下载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设计
3.分析分子在化学现象中的作用,让学生明白分子观点在解释化学现象中的重要性。
三、课堂实践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设置与分子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对分子的认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
1.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分子知识的掌握。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分子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今日课程开始之前,我将带领学生们进行一次有趣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们展示一瓶普通的自来水,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瓶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在学生们的回答中,我会引导他们认识到水是由无数个微小的粒子——水分子组成的。接着,我会进一步提问:“那么,这些水分子又是如何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质呢?”通过这个导入,我将激发学生们对分子构成物质的好奇心,顺利引入新课——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讨论。我会给出几个与分子相关的主题,如:“分子与物质性质的关系”、“生活中的分子应用”等。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观点,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启发,加深对分子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能够运用分子的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1.观察与实验: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其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新版)粤教版
答案:盐水可以在冰上融化是因为盐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当盐加入水中时,盐分子会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水合离子。这些水合离子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当盐水接触到冰面时,水合离子与冰晶表面的水分子结合,使冰晶表面的水分子减少,从而降低了冰的熔点,使冰融化。
5. 题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课后作业
1. 题目:解释分子的概念,并给出两个例子说明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作用。例如,水分子(H2O)在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水的溶解性、湿润作用、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等。
2. 题目:描述分子间的作用力,并解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答案: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引力力和斥力力,它们决定了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例如,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它影响物质的沸点和溶解度,如水分子间的氢键使得水的沸点较高。
1. 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他们能够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并理解它们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实验技能: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能够熟练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他们能够运用实验结果来验证分子理论,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的知识来解释和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溶解、气体扩散等。他们能够运用模型和概念对物质构成进行解释和推理,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分子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分子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分子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2.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理解分子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1.科学地解释物质的构成方式;2.分子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通过对平常所见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样的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什么是分子物质的微粒称为分子。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具有化学性质,并能保持稳定的电中性的结构单位。

2.分子的特点•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分子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大小大约在0.1~10纳米之间;•分子具有一定的能量,分子内部的原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决定了分子内部和分子之间的性质和行为;•分子运动不断,分子具有连续不断的热运动,即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的直线运动,并时时刻刻地碰撞。

三、分子运动规律1.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指看不见的微粒在液体或气体中做的无规则的、不停的运动。

1905年爱因斯坦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证实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揭示出了分子和原子运动的规律。

2.分子运动的本质分子运动的本质是热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可以转化为各种物态的现象,如物体的温度变化、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反应等。

3.分子运动规律•分子作无规则的直线运动;•分子之间的碰撞十分复杂;•分子的热运动是不断的。

四、练习1.物质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2.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点有哪些?3.分子运动的本质是什么?分子运动的规律是什么?课后练习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2.如何证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3.分子具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学习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理解了分子的运动规律。

九年级粤教版化学上册教案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

九年级粤教版化学上册教案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学习目标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的现象。

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征。

难点:用原子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自学检测】一、对分子的理解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也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生成。

二、分子的特性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2.分子总是。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一般说来,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和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三、用分子的观点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由分子构成,混合物由分子构成。

【探究活动】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记录,分组讨论、交流、展示。

【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中生成浓浓的白烟?【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备注(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实验2-5】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液,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实验2-6】由两位同学各拿两只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哪只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请你解释。

[讨论交流]1.构成物质的分子微粒是静止停息的,还是不断运动的?你能举例说明吗?2.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而固体、液体难压缩呢?[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那么如果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何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当堂检测】1.春天,人们站在槐树旁能闻到槐花香,这一现象说明了()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分裂成原子 D.分子的质量很大2.小李同学测得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后的体积小于100mL。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案设计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案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突破重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1.让学生体会化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把“水的三态变化”当作认识分子知识的起点,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平台。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知识来解释,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如,香水气味,衣服晾干,盐溶于水等,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多次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让学生合作完成“气体和液体压缩比较”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和乐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初步用分子的观念知识解释生活的某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不断地提出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生活例子,教师演示实验,展示模型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结论、知识,并用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增强学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的观念、分子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1.利用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

如“水的三态变化”、香水气味,衣服晾干,盐溶于水等生活例子。

提出问题:同学们有过疑问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衣服在太阳下晒会比较快就干?让学生做品红在水中扩散实验。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浓盐酸与氨水生烟”。

问:为什么二者没有接触,而会在空中生烟?从这些活动和问题引出物质构成的微粒——分子这知识,进一步提出,要解释为什么,需要通过学习分子的更多知识。

然后展示模型、图片,深化分子可构成物质。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微观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这是教学的另一难点。

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突破难点。

如教材P42,“将酚酞滴入氨水中”;“氨分子的运动”,A、B两烧杯没有接触,怎么会发现A烧杯的液体也变红了?教师点拨,用分子的观点去解释,从而学生得出结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学设计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学设计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案教学目标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分子的特性。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反应的实质。

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运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

初步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教学难点: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综合应用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以语言讲述,直观的实验和巩固练习方式教学。

教学过程上一节我们通过学习空气,知道了空气中含有的氧气,氮气等。

像这样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还可以再分,那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本节开始我们一同进入奇妙的微粒世界。

:通过预习课本,我们可以找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别是分子,原子和离子。

本节课我们来认识分子。

首先学生找出分子的概念。

然后老师通过和学生合作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直观体会分子的特性。

让同学们感受实验的奇妙,体会浓氨水让酚酞变红的实验现象。

探究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分子的体积质量很小,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探究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探究说明分子之间是由间隔的,并且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是最大的,其次是液体,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最小。

让同学们回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宏观概念,并引导他们用分子这样的微观观点去解释他们。

通过老师和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共同完成实验现象的记录及有关讨论与交流。

以实验探究为例::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

实验前要明白实验的原理,实验的仪器和试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记录,实验后反思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浓氨水可以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这是实验的原理,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哪些仪器和试剂呢?回答:烧杯,浓氨水,酚酞试剂等。

: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共同做这个实验。

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了:酚酞试剂和浓氨水并没有接触,为什么变红了?: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3.通过对分子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和离子概念后,对微观粒子的进一步探究。通过对分子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构成的基本单元,分子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但对于分子的抽象概念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还需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分子的定义、特征和基本性质,理解分子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挥发性、溶解性等。
3.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动画和模拟软件,形象地理解分子结构和性质。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宏观现象推理到微观分子层面。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如挥发性、溶解性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分子概念。
2.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结构和性质,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3.设计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分子性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推理到微观分子层面,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2.强调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课件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2.2《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课件

新课讲解
观察活动 实验3.由两位同学各拿一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 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 压,然后交换做
实验现象:空气易压缩,水不易压缩。
新课讲解
实验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 隔较大。
一般地,分子间间隔:气态>液态>固态。
返回
课堂小结
新课讲解
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 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见 香味?
许多物质都由分子构成。香水是由香精分 子和酒精分子混合而成的,当香水中的这 些分子通过扩散运动到空气中后,我们就 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了。
新课讲解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的 苯分子的图像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新课讲解
实验:在玻璃管两端的胶塞内,分别放置蘸有浓盐酸 和浓氨水的小团棉花。
现象:有大量白烟生成。
新课讲解
思考
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棉花并没有 接触,却会在空中生成浓浓的白烟?
新课讲解
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挥发出来 的氨气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中相遇,并发生反应, 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中,形成白烟。
新课讲解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
新课讲解
实验2:
实验操作
现象
取一个小烧杯,加入一 品红是 固 体,放入水
杯水,用药匙取一小粒 后,首先品红溶解并向
品红,将此品红从水面 周围 扩散 ,然后继续
中间位置放入烧杯中。 向外 扩散,最后充满
了 整杯水 。
结论
分子是 不断运动的。
新课讲解
观察活动
实验3: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 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现象:能闻见香味。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分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了解分子的特性。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观察、猜测、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等等。

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所以我们今天才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也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该怎么去面对困惑呢?[设问]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吗?一杯水+ 一块糖= ?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影无踪地“跑”了。

新课讲解[演示]将蔗糖溶于水。

[提问]蔗糖为什么看不见了?难道消失了吗?[回答]水变甜了,说明蔗糖并没有消失。

一、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分析]蔗糖分散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种粒子——分子。

就像生活中有时我们能闻到香味,但是却看不到这种物质。

[实验]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现象]教室内充满了香水的香味。

[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

例如,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子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我会强调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指出分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为他们解答。通过这样的互动,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以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上册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的运动等。
2.理解分子在构成物质中的作用,能运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掌握分子的表示方法,学会正确书写化学式,了解化学式的意义。
接着,我会讨论分子的性质,如分子的大小、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运动。通过动画和实物模型,我会展示分子是如何在不断的运动中,通过碰撞和相互作用发生化学反应的。
此外,我会教授分子的表示方法,包括化学式的书写规则,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式来理解分子的组成和结构。我会强调正确书写化学式的重要性,并通过示例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化学式的书写。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原子知识,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而分子则是由原子组成的更复杂的粒子。这样的导入不仅复习了旧知识,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识环节,我会详细介绍分子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首先,我会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它们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同时,参与了物质的构成。
4.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分子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教案: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分子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会区别混合物和纯净物4、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难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

教学方法引导想象推理,分析探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不停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距离。

[讲述]在碘受热和冷却的过程发生物理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构成碘的碘分子没有发生改变。

例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蔗糖溶于水,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也没有发生变化,他们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在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物理变化。

在氧气的化学性质中学过两个化学反应:镁与氧气的反应,在变化过程中,镁和氧气的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氧化镁分子,这种在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不再保有原来分子特性的变化,为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为化学变化。

那么,如何把分子从化学角度作一个定义呢?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我们叫分子,用肉眼是不可以看得到的,人们只有通过科学仪器。

比如:电子显微镜。

把分子放大几十万倍,才可以观察到分子的图像。

分子是微观的,它的质量非常小,水分子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

九年级化学上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2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案2新版粤教版

化学上22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化学中的微粒概念,了解分子的概念和特点,会区分分子与原子,理解分子模型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以及实验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化学中的微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的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分子的概念和特点,理解分子模型的基本原理。

2.难点:理解分子模型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分子模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分子”这一问题。

2.分子的引入(15分钟)通过示意图展示分子的结构,解释什么是分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请学生观察示意图,思考“分子有什么特点?”“分子有哪些性质?”并进行讨论。

3.微格子模型(15分钟)引导学生从实验方面理解分子模型的基本原理。

在实验室中,让学生取出一块糖块并观察,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将糖块加热并观察,引导学生观察糖块溶解后的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糖块是由分子组成的,糖块的溶解是糖分子在水中分散”。

4.制作模型(20分钟)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分子模型,让学生制作糖的分子模型。

将珠子、线等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糖分子的结构将材料进行组装。

每个学生制作完毕后,可以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模型。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讨论和展示模型,让学生再次回顾和巩固分子模型的概念和特点,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糖以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模型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参与度较高,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引入分子概念的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分子的特点和性质有一定的理解。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动手制作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展示进一步加深对分子模型的理解。

科粤版九上化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 分子 教案设计

科粤版九上化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 分子  教案设计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广教版第二章认识空气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分子。

本课题是学生首次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手段:(1)多媒体、实验辅助教学(2)采用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教学重点: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应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教学准备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为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采用了兴趣实验导入——“铁树开花,给学生的视觉上进行撞击。

在做浓氨水和浓盐酸反应的实验时,为了减少浓氨水和浓盐酸对环境的污染,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两边采用注射器注入,为此我选择合适的塞子进行打孔,反复多次实验。

最后在效果和装置上都达到了最好。

在探究分子之间有间隙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我进行了分组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两个注射器,一个压缩空气,一个压缩水,让学生亲身感受分子间有间隙,并且气体大于液体的。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实验导入用实验展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 教案(教学设计)

新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2.2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2 构成物质的微粒(I)——分子1.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分别由有什么微粒构成的呢?(一)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事实1[观察与思考]香水中分子的扩散事实2一切物质都是这样,如果能无限靠近它,看清它,就会发现它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1.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浓盐酸与浓氨水生成白烟。

观察:产生大量白烟。

问题: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产生白烟?假设: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新物质。

解释:氯化铵的生成过程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分子聚集构成物质(三)分子有什么特性【实验观察】将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 氨分子的运动【实验结果】不直接接触的两种溶液,也能发生反应,说明溶液中的分子可以不断运动到另一种溶液中,体现了分子不断运动的特性。

气体和液体的压缩性比较:①分子很小;②分子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隔;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分子具有的一些特征: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如果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何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 分子 教案设计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 分子  教案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科目/教材科粤版年级:九年级课题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目标:1.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认识分子的特性。

3.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重点:分子的特性。

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内容提要时间教学操作流程所需资源设计意图听课评价学习事项教师导控事项环节一:问题情境引入1.分子的真实存在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环节二:新知探究、合作学习、思考交流分子的基本特性:1.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5分钟15分钟环节一:问题情境引入1.观看视频资料资料——说天下节选视频。

2.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结论:分子真实存在,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环节二:新知探究、合作学习、思考交流分子的基本特性:(一)学生认真听并思考从你所听到的资料中获得什么样的结论?(二)1.认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2.思考: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现象?(三)环节一:问题情境引入问题:搜油犬是如何发现危险品的?(这是因为这些物质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这些微粒有气味,一旦它运动到搜油犬周围,刺激嗅觉神经,就闻到气味。

我们把这些微粒就叫做它的分子。

举例: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环节二:新知探究、合作学习、思考交流分子的基本特性:(一)老师播放——水分子的自述音频资料分子的特点1: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二)1.老师演示实验——铁树开花。

2.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3.老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的特点2: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

(三)1.老师先说明实验的要点,然后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师演示实验从生活实例感知微观粒子存在环节四:小结反思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分子的基本性质小:动:间:同:2.用分子观点区别两组概念3.用分子观点解释现象环节五:布置作业3分钟7分钟2.学生观看视频资料——水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并描述自己看到的情况,。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案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案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它的特性和存在状态。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4.初步形成微观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1.写出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

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组成,我们先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三、观察实验1:现象:大家都闻到香水的香味,很香。

问题:为什么不接触就能闻到香味?解释:酒精分子各香精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嗅觉。

四、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讲述: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五、观察实验2:现象:产生大量的白烟。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气中生成浓浓的白烟?假设:浓盐酸和浓氨水中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相遇,生成新的物质。

解释:氨气+氯化氢→氯化氨讨论:在以上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分子。

设问:分子有什么特性呢?六、观察实验3-4:观察现象、分析小结(1)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子都运动,但气体运动最快,固体最慢补充实验:50mL酒精+50mL水小于100mL观察现象、分析小结(2)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讨论与交流:板书:一般来说,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阅读:知识视窗——分子有多大?(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讲述:空气中的氧气和纯氧气都能供呼吸,因为它们都由氧分子构成(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物质的化学性质即为构成它的分子的化学性质)【作业布置】1.下列操作或现象与分子对应的特性不一致的选项是().A.给篮球充气,分子间有间隙B.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分子是有质量的C.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分子是运动的D.加热氧化汞可得到金属汞和氧气,分子是可以再分的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案1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案1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理解分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存在状态。

3.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行和物质的可分性。

4.初步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2.解释物质变化的某些现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1.空气中都含有什么?2.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空气由这些物质组成,那么这些物质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板书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二、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2;2-3。

2-2香水是由许多我们看不见地小微粒构成的,这些小粒子具有香水地性质。

2-3现象:没有接触时,就产生有白烟。

假设:是组成浓盐酸的分子、组成浓氨水地分子在空气中接触,生成了较大地颗粒,就是我们所看见地白色烟雾。

讨论实验2-2: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2-3: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三、讲解: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还有其他微粒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的性质不会改变,即一种分子没有变成另一种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性质发生改变,即由一种分子变为另外的分子。

3.对于由分子聚集构成的物质而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对于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之为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五、既然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那么这种粒子本身有哪些特性呢?我们通过一系列地实验观察和总结一下。

完成2-4;2-5;认真观察、记录,填写。

注意文字解释表达的准确性。

2-4:无色酚酞遇见氨水后,无色酚酞变红色。

(拓展:指示剂,化学中使用地一种试剂,重要是酚酞、石蕊。

这些指示剂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会有颜色地变化。

酚酞遇碱性变红色,遇中性和酸性物质不变化。

石蕊遇碱性变蓝色,遇酸性变红色,遇中性不变色,仍为紫色。

)2-5:酚酞溶液一段时间后变红,说明里面有氨水进入。

科粤版九上化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 分子 教案设计

科粤版九上化学 2.2构成物质的微粒(一) 分子  教案设计

2.2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教学设计一、教学课题本节课是粤教版第二章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1)一分子的第一课时。

这是学生首次对微观世界的探究,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案背景本节课所面对的初三学生,对做实验充满好奇心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欲。

但同时,初三学生活泼好动,爱发表见解,爱表现。

因此,应当在课堂上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活动,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2)掌握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掌握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理性质。

四、教法分析1.采取演示实验的方式,学生可以参与演示,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五、教学程序六、板书设计: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粤版九上化学2.2 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
教学目的
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物质结构
初步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认识道物质是
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微观本质,
为今后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的建立。

中考热点分子的特性、原子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的区别、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
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分别由有什么微粒构成的呢?
[板书]构成物质的微粒(1)——分子
[探究活动]【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手巾上,抖开手巾,绕教室一周。

问题:为什么我们的鼻孔与手巾相隔一段距离,就能闻到香味?
假设:
解释:许多物质由叫做分子的微粒构成。

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香精
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当香水中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
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酒精和香精的气味。

【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
触。

观察:生成白烟。

问题:为什么蘸浓盐酸和浓氨水的玻璃棒并没有接触,却会在空中
生成浓浓的白烟?
假设:
解释:存在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
相遇,并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白烟状的氯化铵。

讨论并完成课本35页下的表格
[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
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观察活动]【实验2-4】往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5】 A、B两个小烧杯,A杯装蒸馏水,并滴数滴酚酞试
液,B杯装浓氨水,用大烧杯将A、B两小烧杯罩住一段时间。


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A杯中的溶液由上向下逐渐变为红色。

解释:B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杯中使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2-6】由两位同学各拿两只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
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压,
然后交换做。

哪只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
现象:吸空气的注射器的栓塞容易推压。

解释: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容易压缩。

液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
小,不易压缩。

[讨论交流]1.构成物质的分子微粒是静止停息的,还是不断运动的?你能举例
说明吗?
2.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气体容易压缩,而固体、液体难压缩呢?
[板书]分子具有的一些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

3.分子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距离大,
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距离要小得多。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那么如果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何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