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问题:你怎么评价康有为的“移花接木”法?
参考答案: 康有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经史相结 合,这一方面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 值的理论依据,使维新理论的传播减少了许多阻 力。这也是一种政治智慧,但同时也说明了康有 为思想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他反对封建制度却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 中寻找依据,从根本上看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 充分,所以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 性,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主张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积极性: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评价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②局限性: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实践。
(二)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
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作品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据乱世
托 古 改 制 君主
专制
升平世
君主 立宪
太平世 (中国儒家思想
“三世说”)
民主 共和 (西方政治学说)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 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抓住了皇帝,政治之战 也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共同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相关书籍
(1)《华事夷言》 (2)《澳门新闻报纸》 (3)《澳门月报》 (4)《四洲志》(魏源修订) (5)《国际法》
思转——开眼看世界
2.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①设立译馆,翻译夷书 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③仿制西方战舰炮车 (2)魏源 ①代表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③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严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严复

课文注释:严复严复(1854—1921),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西学翻译家。

原名传初,国改名宗光,字又陵,后改为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

少年时代在私塾受教。

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轮船驾驶技术,初步接触到西方一些自然科学。

1877年他被保送到英国朴次茅斯大学和格林威治海军大学学习,亲身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并开始深入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问题。

1879年5月,他从英国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习、总教习、总办,达20年。

他在中法战争至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曾捐监生,四次参加乡试,但都未考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论文,评论历史,针砭时事,主张学习西方,实行维新变法。

1897年11月,严复和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和《国闻汇编》,鼓吹学习西方国家的“民主”和“西学”,以解救民族危机。

翻译《天演论》,介绍西方近代进化论思想。

在所发表的政论中,严复利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文化思想和社会政治学说,尖锐批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主、新学,主张变法图强。

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君主立宪制度。

他还积极宣传和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影响。

维新运动失败后,他的兴趣逐渐移到学术研究上来,继续翻译了西方近代一些逻辑学、社会学、政治学著作。

辛亥革命后,他于1912年2月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5月改任校长。

但他的思想渐趋保守,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成立“筹安会”,他名列其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对西学深感失望,将希望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1921年病逝于乡里。

严复致力于翻译著述,通过介绍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和政治学说以“警世”。

严复的著作除一些政治和学术文章之外,基本上是翻译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天演论》(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原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的《自由论》)、《群学肄言》(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社会通诠》、《法意》(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穆勒名学》(穆勒的《逻辑学原理》上半部)、《名学浅说》(耶芳斯的《逻辑学初步》),通常被称为“严译八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知识拓展:维新派、洋务派、顽固派的异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知识拓展:维新派、洋务派、顽固派的异同

维新派、洋务派、顽固派的异同(1)洋务派、顽固派、抵抗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区别:前三者都是地主阶级派别。

后两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

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2)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①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④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

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

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

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

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3)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相互关系①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在保留君主制的问题是一致的。

顽固派和洋务派在维护封建君主制制度方面一致。

维新派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

②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与顽固派有区别,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一致的方面,但在是否兴民权的问题上,洋务派和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

③顽固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洋务派能够看到西方先进的东西,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实际上主张在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应变”,二者有区别,维新派则主张改良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魏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魏源

课文注释: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

清代著名思想家。

他于嘉庆末年曾在京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后与龚自珍齐名,为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时人并称龚魏。

1825—1826年间,他受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之聘,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漕粮、水利等工作。

以后,他任内阁中书,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较多地了解社会实际。

鸦片战争时,他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愤时事,著《圣武记》。

他又依据林则徐的嘱托,对照历代史志将林则徐所编西方史地资料《四洲志》增补为《海国图志》。

这部书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

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

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聩,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

他建议制造枪炮轮船和其他“有益民用”的机器工业产品,加强海防,抵抗外国侵略,要求改革漕运减轻赋税,兼顾商人利益。

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

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1853年太平天国军进攻江南,逼近扬州时,魏源组织地主武装进行对抗。

1857年,他病卒于杭州。

魏源除上述著作外,还著有《古微堂集》《元史新编》《老子本义》《诗古微》《书古微》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学术观点: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及其评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学术观点: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及其评价

学术观点: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及其评价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主张。

但在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

由于他们和封建地主阶级有较多的联系,就自然在这一阶级中寻找同盟者,面对劳动群众则采取轻蔑甚至敌视的态度,他们鼓吹变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辍耕于垄上”的陈胜式的人物又揭竿而起。

维新派所联络和依靠的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势力,主要是帝党。

但是,当时的帝党,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际权力和力量,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的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依附于它的洋务派。

这两股势力的力量远远超过维新派和帝党,这本身就决定了变法运动的失败命运。

直接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在变法理论、策略和措施上的所犯种种错误。

维新派的变法理论主要是依据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

这两部书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但真正接受的人却甚少,即使在维新派和帝党分子中也很少有人能接受。

光绪皇帝虽然大量采纳康有为的变法建议,却诏令禁毁这两部书。

连主张变法维新的黄遵宪、章太炎、唐才常等都表示不赞成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和孔教说。

弟子梁启超也偶而会流露出怀疑态度。

实际上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学派论争几乎淹没了维新变法的主题,对变法运动起了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

同时,维新派在变法策略和措施方面也犯了“躁进”的毛病。

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妥善的配套措施。

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这样的结果是除了有少数开明人士的支持外,变法一直没有得到更广泛社会的支持,反对的声浪反而不断发展。

这恰恰给慈禧等人的政变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导致维新派的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郑观应的维新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郑观应的维新思想

原始资料:郑观应的维新思想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

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

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010年,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也让世人了解到了世界最新文明成果。

早在100多年前,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就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了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先代的梦想终于实现。

中国的早期维新派是从什么派别中脱离出来的?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主张?提示: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中脱离出来的。

他们已具备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主张革新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新思想的萌发1.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广东主持__________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__________》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__________志。

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1)提出:1842年,魏源在《__________》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价值:该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__________、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__________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1.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__________、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__________”的思想。

2.内涵肯定__________,强调以__________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__________,挽救封建统治。

3.实践洋务派创办了一批__________,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__________历程的第一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虽然具有排斥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局限性,但它对推进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对冲击盲目自大的腐朽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__________的产生,出现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共38张PPT)
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应, 又指导了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 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什么?
——向西方学习
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
学造器物
仿行制度
提倡思想解放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 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 起的作用。
当再次袭来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背景: 内忧外患
2、提出者: 3、内容: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提出背景 2、提出者 3、内容
4、评价:
①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 积 实践【洋务运动】, 极 ②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原因 (2)代表人物 (3)主张
(4)评价:
A.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B.积极:
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想2、维新变法思想(看经图济1)片史材实背料,景,归:结纳合维新19变世法纪思90想年产代生初的的背政景治、
鸦片战争 1地、主人阶物级抵抗派
学造器物(思想)
本课总结 民

2“师、夷主长张技以制夷”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 方 ”
鸦第片危 机 加二战次争
地1、主人阶物级洋务派 “2师、夷主长张技以自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王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王韬

课文注释:王韬王韬(1828—1897),近代中国著名洋务思想家、政论家、报人、文学家。

初名利宾,字兰卿,入县学后改名瀚,字懒今,后更名韬,字仲潜,一字子潜、紫诠,自号天南遁叟,晚年称弢园老民等。

1847年,王韬迫于生计接受英国伦敦会新教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到墨海书馆任编辑,由此改变了王韬一生的生活轨迹和思想观念。

在翻译西书的同时,王韬十分关心时事,不断地抨击列强在华的经济侵略和军事侵略,不断抨击清政府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制度中存在的弊端。

1862年2月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把改良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

不久,王韬的上书被清军获得,清朝官员指控王韬有通太平军之嫌,派兵捉拿。

当年10月逃至香港。

开始了长达22年的流亡生活。

在此期间,王韬翻译《尚书》《诗经》等中国儒家经典,还游历了英、法等国,使他大开眼界,深感中国的落后与差距。

王韬对英国君主立宪的政体很感兴趣,专门到伦敦英国议会参观,多次去旁听英国下议院开会,目睹议员们在议院中自由表达对“大政重务”的看法。

王韬称这种政体为“君民共主”。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亲自撰写文章,评论时政,提出“富强即治国之本”,率先喊出“振兴中国”、“变法自强”的口号。

他主张中国学习西方,扫除封建偏见,重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他在《循环日报》上撰写《变法》(上、中、下三篇)、《变法自强》(上、中、下三篇)、《重民》(上、中、下三篇)、《洋务》(上、下两篇)、《尚简》、《治中》等数百篇政论文章,系统地宣传了他的“变法”主张,具体提出了变法图强的纲领、方案。

王韬强调要在变法的基础上,治理中国内政,变革封建专制政体及其制度,仿效实行英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进而建立新的资产阶级的国体。

王韬用历史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中外历史的演变,肯定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和变化的趋向,肯定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认为中国只有变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顺应时代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郑观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郑观应

课文注释: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又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晚年自号罗浮待鹤山人。

1858年(咸丰八年)放弃科举,到上海学商。

此后20年左右,在经营工商业的过程中,关心时政,留意西学。

1892年后,由盛宣怀保举入轮船招商局任帮办,后改会办。

1902年冬,郑观应辞去招商局会办。

次年,他改任粤汉铁路购地局总办。

1906年,被举为粤汉铁路商办公司总办。

1909年又入轮船招商局任会办。

晚年政治表现落伍,拥护“立宪”,反对革命。

但又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不满。

1922年5月,病逝于上海招商公学宿舍。

著有《救时揭要》、《易言》、《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南游日记》、《西行日记》、《罗浮待鹤山人诗草》等多种。

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在政治上,郑观应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议会制度的主张;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力主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在文化教育上,他提出改革科举,提倡西学,广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郑观应务实求真,他一生致力于探索“富强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方式和方法。

虽然他以思想家著称于世,但他还是一个用思想指导行动的实业经营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C、①②④
D、③④
D、用“中学”来对抗“西学”的传播
5、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正确理解是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60——9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8、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
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年代)
思考: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 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思考: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如何?
(二)19世纪90年代步发展的原因 是什么?
❖ 2、代表人物是谁?其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 3、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 东西强国,立宪法,开 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 待”
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鸦片战争失败后,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改变现状的道路和学习西方,他们大多属于 ①②③ D .
7、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实质是 A、对封建王朝的愚忠和维护 B、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C、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 D、树起了崭新的爱国主义旗帜
❖ 8、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 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 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 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法擅其权,大小官员无所 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 而亡,一朝而厌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梁启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梁启超

课文注释: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县茶坑村人,祖父和父亲都是封建文人,出身于和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地主家庭,15岁时,受业于阮元在广州创办的学海堂,17岁考中举人。

1890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开始看到《瀛环志略》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的书籍,初步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

1891年,他就学于康有为,接受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5年,他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

1896年,他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第二年,他到湖南,担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

在他和谭嗣同的努力下,湖南的变法运动迅速开展。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后,他逃往日本,主编《清议报》,后又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

但是他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

1907年,他在东京成立政闻社。

辛亥革命以后,他回国,纠集立宪派、保皇党徒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并出任袁政府司法总长。

1916年,他与蔡锷联合反袁。

8月,他组织宪法研究会,依附于段祺瑞,出任段政府财政总长。

1920年,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鼓吹孔孟之道。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他的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课文注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课文注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与守旧派在文化的许多问题上进行了尖锐、激烈的论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二是民权平等与三纲五伦之争,三是学校与科举之争。

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维护封建主义的制度,还是变法革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戊戌变法前后,顽固派根据“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反对一切新事物、新思想。

在他们看来中国所以贫弱,并不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制度不好,而是因为社会“人心不古”。

他们说:“当今之世,非无治法之患,实无人心之患”,而补救的办法,“总以正人心,培国脉为本”。

仍然死抱住封建纲常名教不放。

洋务派也主张变革,但他们的变法只限于对一些枝节进行变法,而不在于根本的政治体制方面。

他们说:“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维新派则主张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他们根据西方流行的进化论和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指出:“变者天下之公理”,而且这种变化不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

针对顽固派“祖宗之法不可变”观点,维新派说:“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维新派也批判了洋务派的枝节变革。

认为洋务运动“补漏之无成功”,主张进行全面变法。

维新派所说的全面变法,包括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其核心是兴民权、设议院。

而顽固派和洋务派认为:“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

”维新派同顽固派、洋务派的思想论战推动了变法运动走向高潮。

这次论战,是作为新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思想文化提出挑战。

在论战中,维新派以进化论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以民权观念批判“君权至上”的封建专制思想,并阐明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的道理。

经过论战,资产阶级新思想广泛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但在论战中也暴露了维新派的一些弱点和缺点,如主张对旧制度进行改良,但反对革命,甚至有时改良也主张暂缓实行,表现出很大的妥协性;他们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也很不彻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郑观应
王韬
如何评价早期维新派主张?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 求,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没 有形成完整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
甲午 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1863—1894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19个
680万
1895—1898
274个
——朝川济世 《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 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 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二.学器物,移花接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
(4)你认为只学“西用”不学“西体”是自强的道路吗?
探究 根据材料思考:跟洋务派相比,郑观应
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有什么新的主张?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 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 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 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 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张之洞《劝学篇》
含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指什么? 封建伦理纲常
“西学”指什么?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中学”“西学”的地位: “中学”是根本 “西学”是补充
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
学思之窗: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 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结构


师 夷
“开眼看世界”

历史必修3U14要点整理

历史必修3U14要点整理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思想Ⅰ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②洋务运动的展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Ⅱ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Ⅲ主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Ⅳ评价①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消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根本原因: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2.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1)背景政治: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重,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文化: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西学的不断传入.(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3)主张Ⅰ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Ⅱ宣传维新思想方式:①办万木草堂讲学②著书:《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

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总论:总之,借助于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维新变法相比洋务运动深入在哪里?该如何评价?①政治民主化:维新思想有力的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②经济工业化: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民主化: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④社会史观:维新变法思想改变了一些陈规陋习,促进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近代化。

4.维新变法特点范围之广、冲击之大、理论之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王韬的早期维新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原始资料:王韬的早期维新思想

原始资料:王韬的早期维新思想
至今日而泰西大小各国无不通和立约,叩关而求互市,举海外教十国悉聚于一中国之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几于六合为一国、四海为一家。

秦汉以来之天下,至此而又一变。

呜呼!至今日而欲办天下事,必自欧洲始,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舍些无以师其长而成一变之道。

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则以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擅其胜;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其他则彼之所考察,为我之所未知;彼之所讲求,为我之所不及,如是者直不可以偻指数。

设我中国至此而不一变,安能垺于欧洲诸大国而与之比权量力也哉?
——王韬《论变法》(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注释: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

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

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

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早期维新思想家认识到,只有振兴商务,发展资本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他们的思想主要包括:1)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王韬指出:“环而伺我者数十国”都是心腹之患。

对此,他“忧国念家,万虑坌集”。

郑观应认为,中国面临亡国之大患,自然应以防外敌为主。

他愤怒地指斥清政府的文官为“保全禄位”,武官为“保全身家”。

他们要求维护国家主权,限制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特权,特别是要求修订最惠国条约和领事裁判权。

他们认为,列强在中国杀人放火,抢夺财物,殴打平民,污辱妇女,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和制裁,而由外国领事处理,结果使罪犯逍遥法外,无法无天,继续作恶,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

早期维新思想家极力反对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的殖民地关税制度。

2)进步的政治改革主张,主张仿照西方君主政体来改造中国的君主体制。

王韬曾说过:“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长安久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都俞吁咈,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薛福成也说:“西洋各邦立国规模,以议院为最良,然如美国则民权过重,法国则叫嚣之气过重,其斟酌适中者,惟英德两国之制,颇称尽善。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愿望。

其中,以郑观应提出的“商战”思想最具代表性。

他认为,国强是以民富为基础的,而民富又是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条件的,强调强国富民的根本在于兴商,必须以商立国。

他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采取“兵战”与“商战”两种形式。

“兵战”是搞军事征服,“商战”是搞经济掠夺;“兵战”是手段,“商战”是
目的。

由此他提出了“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和“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的主张。

“以商为本”的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中国民族工商业,抵制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保护中国自主权利和资源,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富强起来的愿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早期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仅限于著书立说,形成社会舆论,尚未没有形成政治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