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导论》第三版评述
论新闻语篇中的投射现象
论新闻语篇中的投射现象摘要:投射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用来说明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即小句间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
投射在语篇中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一定的语体相联系的。
在新闻语篇中,投射现象的出现频率比较高。
以50篇英语新闻语篇为语料来探讨新闻语篇的投射体现机制,并具体分析投射类型、投射主体与投射动词在新闻语篇中呈现出来的特征,旨在正确理解与把握新闻语篇,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投射;新闻语篇;体现机制;特征投射理论系统功能语法学者用投射来说明小句与小句之间的关系。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一个句子被称为一个小句复合体。
小句复合体内部中各小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是相互依赖关系,第二类是逻辑语义关系。
其中第二类逻辑语义关系则是通过扩展(expansion)和投射(projection)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Halliday[1]认为,在投射的表现形式中,小句的功能不是对(非语言)经验的直接表述,而是对(语言的)表述再进行表述。
因此,投射是处于过程之间的,其中一个过程是思维或言语过程,另外则是被思维或言语过程再进行思维化(metallization)和言语化(verbalization)了的过程。
一般来说,投射有不同语篇功能,如表明新闻语篇的来源,引用学术文本的观点,建构叙事文本的对话以及会话中的提问等。
较之《功能语法导论》第二版,Halliday[1]在其第三版书中对投射的类型作了细致的区分。
总的来划分,投射具有三种类型:报道、思想和事实。
这三种类型在投射的一般文本使用中起的作用是表明新闻语篇文本来源、表达科技语篇的思想、建构叙述话语以及会话问题框架等。
这三种投射类型内部具有三种不同的分析系统:投射层面(level of projection)、投射方式(mode of projection)、言语功能(the speech function)。
下面分别从这三种系统对投射进行分析。
首先,按照投射层面来分析,投射可以是思想(ideas)和话语(locutions)。
《功能语法教程》评介
章 ,简单介 绍功能语法及其相 关内容 。第二部分 系统功能语法的 目的 、语义丰 富性 、功能标签 的
即第2 章到第6 章 ,为主体部分 ,梳理和 阐释 《 功 使用、系统网络及描写性等方面解释为什么是功
实践部分 ,将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用于语篇分析 ,
2 . 1第一 部 分— — 简介
《 功能 语 法教 程 》( De p l o y i n g F u n c t i o n a l 并进行 了创新 ,提 出了新的语篇分析方法 。
G r a mm a r ) 是J . R .Ma r t i n 、C h r i s t i a n M 法教程 》的主要 内容 ,指 出了其优 点和不足 。
关键 词 : 《 功 能语法教 程》 ;《 功能语 法导论》 ;语篇 分析
中图分 类号 : H O
1 . 引 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8 9 1 ( 2 0 1 4 ) 0 4 — 0 0 9 2 一 O 4
9 2
又对功能语法中涉及到 的一些基 本概念 如成分 、
复合体 内部小句 与小句之 间的逻辑语 义关系 的介
版块 二 :纵览 ( s u r v e y o f o p t i o n s ) 。
选择等作 了介绍。在这一章 ,初学者还 可以了解 绍和评述则 留在 了第六章 的版块 二进行 。 到一些有关功能语 法分析 中的基本的常识 ,如符 号 的用法等。这些都 为理解并规范地进行 系统功
的语气系统( 第三章) 、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 系统是根据过程 、参与者和环境 的配置来识 解我 统( 第 四章) 、小句 之下 :词组和短 语( 第 五章) 、 们对世界 的经验的一种资源 ,而这一配置又是 由 小句之上 :小句复合体 ( 第六章) 等进行 了阐释 和 两 个主 要 系统 即 过 程 类型 和 环 境 化 ( c i r c u ms —
浅议功能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资料
浅议功能语法教学在高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一、高中语法教学的现状作为对语言结构及其组织规则的描述,语法历来是英语教学的重点。
传统的语法教学是以单句作为教学的最大单位,通过教师抽象地讲解语法知识,机械地操练句型结构来教授语法。
虽然师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而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似乎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因为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有的老师就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干脆忽视语法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新课标不是要求大家不要语法,而是要求改变传统语法教学方式。
其实,仔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大家不难发现:现在纯粹考查语法和结构的题目很少,而更侧重于语境和交际能力的考查。
以2011年江苏高考题为例:——I hear you ?摇?摇in a pub. What 's it likeW? ell ,i—t —' s very hard work andI ' malways tir,edbut I don ' t mind.A. are workingB. will workC. were workingD. will be working这道题目考查的是现在进行时,但它是一个放在特定语境中的对话,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
再看2012年江苏高考第35题:----- appy birthday!---- Thank you! It ' s the best pre摇e?摇I Tor.A.should have wishedB.must have wishedC. may have wishedD.could have wished该题考查情态动词的完成时,依然是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
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作者:高茵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摘要:语法隐喻有别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隐喻,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的张力使语言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
本文论述了语法隐喻在篇章的语篇扩展功能以及衔接与连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法隐喻;语篇功能;衔接;连贯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59-01一、引言语法隐喻有别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隐喻,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部分,“揭示了存在于词汇语法层与语篇语义层界面上一种重要语言现象,正是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的张力使语言呈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张德禄&雷茜,2013)。
语法隐喻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 在《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隐喻不仅仅发生于词汇层面,还经常出现在语法层面,因此他给出了语法隐喻的定义。
Halliday & Matthiessen (1999)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与Halliday 之前对于语言的元功能的分类中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相对应。
那么,研究者们不禁产生疑问,是否也存在与语篇功能相对应的语篇隐喻?Matin(1992)在Halliday对语法隐喻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篇隐喻的存在,并论述了其存在的理据。
本文将从语法隐喻的组篇功能以及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的作用来阐述其特点。
1.语法隐喻语法隐喻产生于语义特征与语法范畴的非一致性上。
通常情况下,“一致式”是一个语法范畴体现一个语义特征;当一个语法范畴表现两种或多种语义特征时,就出现了“隐喻式”。
Halliday (1985,1994)认为,语法隐喻中的概念隐喻涉及的是及物系统内各个过程的隐喻化,及物系统将人类各种活动按照性质纳入语言表述之中,通过语言来折射人类各种活动过程、活动的参与者和与活动有关的环境成分。
韩礼德功能语法
韩礼德语言观
一、纯理论功能的(metafunctional)思想 韩礼德认为语言的性质决定人们对语言的
要求,即语言所必须完成的功能。尽管这种功 能千变万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若干个有 限的抽象的功能,这就是“纯理功能”或“元 功能”,这是种种语言用途所固有的。纯理论 功能包括三方面:
▪ 在英语里,我们可以对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环境 进行选择。它们都被统称为及物性选择。首先,我们把所 有的选择区分为六种:
▪ |-- 物质过程 material process | (John kicked the ball) |-- 行为过程 behavioural process | (John laughed) |-- 心理过程 mental process 及物性 --| (John likes Mary) (Transitivity)|-- 言语过程 verbal process | (John said it is cold in the room) |-- 关系过程 relational process | (John is on the sofa) |-- 存在过程 existential process (There is a cat on the sofa)
四、功能的思想
▪ 韩礼德的功能思想术语义分析的概念。与前面所 讲的纯理功能不同,这里所说的功能是形式化的 意义潜势的离散部分,即构成一个语义系统的起 具体作用的语义成分;
▪ 除及物性系统外,语气系统包含“语气”和“剩 余成分”等功能成分;主位系统包含“主位”和 “述位”两个功能成分;信息系统包含“已知信 息”和“新信息”两个功能成分。
▪ 例如英语中"数"的系统,包含两种选择:单数和 复数。而人称系统提供了三个选择: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此外英语中还有其它诸如 性、时态和语态等系统。
语言学纲要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语言的本质
符号的种类繁多 ,文字、旗语、信号 灯都是视觉符号,汽笛、军号等是听觉符 号。 B 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的形式是声音,即语音,语 言符号的内容是符号表达的意义,即语义。
C 语言符号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语言符号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体。 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 索绪尔曾把语言符号比作一张纸,思 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你不能切开正 面的同时而不切开它的反面。 研究语言的原则必须把形式与意义 结合起来。
个别语言学 研究个别语言的结构体系和结构规律。 现代汉语,汉语语音学,英语词汇学 应用语言学 (广义与狭义两种)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专门研究语言教学中的 理论方法,可以说是一门语言教学法的学科。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一切运用语言学理论 解决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这些 都是语言的边缘学科。
应用语言学
思考:
1 一些作家宣称要打破语言常规,踢翻语 言规律,你对这种观点是怎么认识的?根据语 言与言语关系的论述,谈谈你的看法。 2 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校园流行语,如 “蛋白质”理解成了“混蛋、白痴、神经质” , “神童”理解成了“神经病儿童”等,怎样理 解这些语言现象,请用相关的语言学知识加以 评说。
用偏正结构表达两个物体的空间关系,采 用“参照物——目的物”的认知顺序是汉语的 一种优势语序。
范畴——整体 整体——部分 这是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表达原 则,反映了汉语“由大到小”的表达习惯。 正像汉语地址的书写顺序一样。
二 什么是语言学
1 定义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规律的科学 语言的历史与人类一样漫长,但人 们研究语言才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A . 基督教《圣经》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传说: 人类何以会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语言呢? 《圣经》解释: 上帝谴责人类罪过和妄行的 结果. 亚当的子孙 示拿(shinar) 建通天塔 耶和华 变乱天下人的口音,多种语言出现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评述一、本文概述《话题的结构与功能》是一篇深入探索话题构成要素及其在社会交流中所扮演角色的学术论文。
本文旨在对话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从话题的定义、构成、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论文首先对话题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话题在语言交流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话题的结构特点,包括话题的起始、展开、高潮和结束等阶段,以及话题转换和话题控制的策略。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话题在社会交流中的功能,如建立联系、维持对话、引导话题、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等。
文章对话题研究的意义和前景进行了展望,强调了话题研究在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逻辑清晰,论述深入,为我们全面理解话题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话题结构的分析在深入探讨话题的结构与功能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其内部结构的细致分析。
话题的结构,既体现了语言运用的逻辑性,也反映了思维模式的独特性。
一个完整的话题,通常包含核心论点、支撑论据以及相关例证等多个部分。
核心论点是话题的灵魂,它确定了整个话题讨论的方向和重点。
一个好的核心论点应该清晰、明确,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在构建核心论点时,我们需要注意其逻辑性和合理性,确保它能够有效地统领整个话题。
支撑论据是话题的血肉,它用来证明和支撑核心论点。
一个好的支撑论据应该具有说服力、相关性以及充分性。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找到能够有力支持核心论点的论据,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呈现。
相关例证是对支撑论据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它能够使话题更加生动、具体。
在选取例证时,我们需要注重其典型性和代表性,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地反映问题的本质和特征。
我们还需要注意例证与核心论点和支撑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确保它们能够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话题结构。
话题结构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找到合适的核心论点、支撑论据以及相关例证,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呈现。
词汇功能语法简介与述评
词汇功鹾语法简介与述评西犟舜范天学外禽语学院藜佳:摘要]词汇功能语法是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米八十年代初的形式语法理论。
这一爨论框架突出了谰派特别是渭词在语法理论中的功能,同时利用嘻簪法功能这一概惫将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联系起来。
词汇功能语法的句法层次燕语境鸯由的,调汇糖能语法为计算机处理语言带来了便利,受到7"iJ-法学家和计算规研党人员的欢迎。
【关键谲】龌汇磅能语法语法磅熬龌汇缓码奄法缡码一、谰汇功能语法的瑷论模式词汇功能语法(L蒯calFunctionalGrammar,简称【I.G)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八十年代初,是由荧国语言学家JoanBresnau稷RonaldKaphn锲立豹影式语法理论。
谲{£磅髭语法理论酶靛身是褒实语法(RealisticCmmar),以Bresnanl978颦的《现炭转换语法》(ARealisticTransformationalGrammar)为代表作,词汇功能语法则以Bresnanl982年编辑的《语法关系的心理表达)(mMentalBepresentation西GrammaticalRelations)为代表作。
词汇功能语法有薅个源头,它由乔姆颠基麓转换生成落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Grammar,{枣称TG)结合诗算理论秘心理语富学理论而来(俞她珍,金顺德,1994:438)。
Bresnan怒乔姆斯麓的学生,她所做的研究主要是在转换生成语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然而她的现实谮法以及后来的词汇功能语法都可以看作是橼准理论的分化。
心理学家、计算谮裔学家Kaplan则农用计算枧模数人脑语言处理枧裁方嚣徽了大量戆工终,最羼凑二入会弦提窭了LFG溪论框絮。
谲汇功麓语法嗣转换垒藏语法有一个明显的榴识之簸就是二者都有不问的语法层次结构,尽管屡次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在TG标准瑷论框架下是表层结构(SurfaceStructure)和深膀结构(DeepStructure),在LFG理论框架下则是成分结构(ConstituentStructure,简称c—structure)和功能缕构(FunctionalStructure,篱称f—stractum),需要撂出鲍燕LFG酶成分结捧纛功锈缨擒都是句子农霹法瑟次主懿表达(syntacticrepresentations),除此之外,对予词汇和语法功能在语法理论中的地位看法的不同成为词汇功能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主要鼷别(傅爱平,1990:39)。
小句复合体关系体系之复杂性研究——《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原版与简写版难易度对比
小句复合体关系体系之复杂性研究——《爱丽丝漫游奇遇记》原版与简写版难易度对比吴雅菲【期刊名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26)005【总页数】8页(P79-86)【关键词】小句; 小句复合体; 复杂性; 相互关系; 逻辑关系【作者】吴雅菲【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3一、引言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不同于传统语法,它不是传统意义上对语言运用规则的总结,而是把语言当作是交际中的信号系统来分析,以研究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功能为目的的一种宏观的语法系统。
根据韩礼德(1994:215)的小句复合体理论,小句复合体不同于传统的句子,传统的句子只是写作上的句子,其标志就是句号,而小句复合体是从语法的范畴来定义的。
一个小句复合体(clause complex)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小句组合而成的。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理论依据,分别选取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下简称《爱》)的原著和Stuart于2007年出版的简写版中第一章中的小句复合体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原版与简写版之间语言选择上的区别,试图总结出一系列简化语言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规律。
二、Halliday小句复合体理论及相关研究根据韩礼德(1994:216-220)的理论,小句复合体可以根据相互关系来分类,分为并列(paratactic)型或从属(hypotactic)型;也可根据逻辑语义关系分类,分为扩展(expansion)型或者投射(projection)型。
韩礼德把小句复合体中并列关系的小句,用1,2,3……标示出来,从属关系中的主句标志为α,从句标志为β。
扩展关系又有三个分支:解释(elaborating)=延伸(extending)+和修饰(enhancing)×。
投射包括直接引用(locution)和间接引用(idea),直接引用用“”标志,间接引用用‘’标志。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评介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评介《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是功能语言学的入门读本,也是作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
该书由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和李战子编著,于20XX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将对该书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并对书中“评价理论与意识形态”一章进行详细解读。
1内容简介该书共分为13章。
第四、五、六章集中阐述了功能语法的三个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章是该书的核心部分,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逻辑功能指的则是语言对两个以上的意义单位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
经验功能包括及物性和语态,六种及物过程和语态现也成为批评语篇分析的工具。
人际功能指讲话者通过语言表达他们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们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对语篇中人际功能的分析可以从语气结构和归一性与情态这两方面着手。
语篇功能是属于语义层的范畴,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叫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可以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得到体现。
其中值得考察的是主位推进模式和有标记主位、无标记主位以及各种不同的衔接手段对于研究谋篇功能的意义。
第七、八章分别介绍了复句与词组,语域与语类。
第九章阐述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
概念隐喻主要是六大及物性过程的转换;人际隐喻包括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至于语篇隐喻,韩礼德对它还持模糊的态度。
其中还涉及到隐喻性与一致性的运用的意义。
第十章“评价理论与意识形态”对于批评性话语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是本文要进行详细解读的部分。
该书的剩余部分分别讨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系统功能语法与其他语法流派的比较、功能语法内部的分歧和外界的质疑。
2启示与思考评价理论是由马丁等人提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包括话语分析的研究,對英语新闻语篇的研究和英语演讲语篇的研究等。
刘世铸(20XX)指出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新闻语篇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得益彰,可以更好地揭示话语中的意识形态。
系统功能语法研究
系统功能语法研究2005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何凯宁学号2005345内容提要系统功能语法包括“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但这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总和,而是一种完整的语法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看做有规律的资源,其基本原理认为语言描写的是系统,更甚于结构。
功能语法则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
语言系统的形成正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为了实现各种不同的语义功能所决定的。
关键词系统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征规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早期成员是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斯培养的一批年青学者,如格莱戈里(M.Gregory)、斯宾塞(J.Spencer)、赫德逊(R.Hudson)、赫德尔斯顿(Huddleston)、韩礼德(Halliday)等。
目前比较活跃的有英国的贝利(M.Berry)、伯特勒(C.Butler)、福塞特(R.Fawcett)、特纳(G.Turner)等:在澳大利亚有哈桑(R.Hasan)、麦西逊(C.Matthiessen)、马丁(J.Martin)、奥图尔(L.M.O’Toole)等;在加拿大有格莱戈里(M.Gregory)、班森(J.D.Benson)、格里夫斯(W.S.Greaves)等;在美国有弗里斯(P.Fries)和曼恩(W.C.Mann)等;在中国有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严世清等,还有一大批后起之秀。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J.R.Firth,又译为弗思,1890-1960)是伦敦学派的鼻祖。
英国语言学家刚特·克利斯(Gunther Kress)对弗斯的两条批评意见。
第一,弗斯从来没有全面地、系统地阐述过自己的理论,他的论文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所以人们很难找出其理论模式之间的互相关系。
第二,弗斯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术语或范畴来使各个层次上的描写联系起来。
例如,在论述语境功能时,他没有规定各种语言单位的语境都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联系起来等。
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观对比
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教学观对比摘要: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是当今两大具有影响力的语言学派,但它们在语言观、语言研究目标以及对语法本身的描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从对比两者的差异性出发,探讨在它们影响下的不同英语教学观,为今后英语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对比;英语教学观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和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是当今语言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两大学派,代表了语言学上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乔姆斯基革命”在语言学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顾钢对这个理论的发展做了概述。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总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开端,在此书中它主要由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构成。
在发展中,乔姆斯基认识到转换规则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他于1965年在《句法理论要略》中勾画了“标准理论”,这个模式提出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同时还使用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两个概念,标志着该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70年代中后期,他的《形式与解释文集》、《鉴别式与控制》、《论WH-移动》等构建了“扩展的标准理论”。
1981年出版的《管辖与约束理论讲座》是对该理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在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原则”和“参数”概念并在1986年出版《语障》,对这两个概念做了进一步的修正。
而以1993年《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为开端的“最简方案”模式的建立可以说是该理论进入了最后的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经历了不断自我否定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系统功能语法由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部分组成,其中系统语法在于解释在语言系统网络中语言之间的内在关系;功能语法意在揭示语言是社会交际的手段,分析语言的社会功能。
该理论是韩礼德在基于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理论,吸收哥本哈根学派的语言观和伦敦学派的一些传统取向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
韩礼德翻译研究述评
韩礼德翻译研究述评李忠华【摘要】翻译研究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韩礼德对翻译研究的兴趣由来已久.文章对历年来韩礼德在翻译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围绕其就翻译定位、翻译理论和翻译对等等一系列翻译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讨,探索其翻译思想.【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7页(P17-23)【关键词】韩礼德;翻译理论;翻译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作者】李忠华【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一、引言近三、四十年以来,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
在西方研究者中Catford[1]是先行者之一,他根据韩礼德早期的语言系统模型研究了翻译对等问题;近年来,Taylor[2]和Munday[3]等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展开了一系列的翻译研究;Steiner[4][5]则专注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和语域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也兴起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视角的翻译研究热潮:研究者从语篇体裁和语域(张美芳[6])、纯理功能(黄国文[7][8])、衔接(黄国文[9];王东风[10][11])、翻译质量评估(司显柱[12])以及语境理论(尚媛媛[13])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多维视角对英汉翻译问题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尽管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发展迅速,然而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创始人韩礼德本人在翻译方面的研究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本文根据Matthiessen[14]对系统功能语言学发展阶段的划分,对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不同发展时期的翻译研究进行了梳理,对历年来其就所关注的翻译核心问题展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以探索其翻译思想。
二、韩礼德的翻译研究根据Matthiessen[14](8-63),系统功能语言学大致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前系统功能语言学阶段(Pre-SFL),其研究重点为系统-结构理论和语境理论;(2)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原型阶段(Proto-SFL)、系统功能语言学过渡阶段(Transition into SFL)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等3个分阶段:前两个分阶段为系统理论和语境理论深入发展时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阶段由于融入了纯理功能研究进而发展为系统功能语言学;(3)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基本理论发展的中后期阶段,它见证了纯理功能与语境理论的发展与共鸣;(4)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专注于层次化和语法隐喻研究;(5)20世纪90年代至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则专注于例示化和系统类型研究。
功能语法导论
6 语料 形式派——靠“内省(introspection)”的 方法来寻找语料,相信这样的语料足以穷尽语 法的可能形式。 功能派——广泛采集现实的语料,尤其是 从日常语言使用中寻找语料。当语言的实际表 现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为什么不去观察而 还要闭上眼睛去想像呢?
7 语法的相关模块与划分 (modularity and compartmentalization) 形式派——语法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是分隔 开的:语用学、语义学、音系学等等互不相涉。 功能派——词汇和语法、句法和形态、语 义和语用、韵律和语法等“模块”之间都没有 清楚区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关注它们 之间的区别有更重要的意义。
七十年代共性与类型研究方面三部重要文献 Dik, Simon C. 1978 Functional grammar. (NorthHolland linguistic series, 37) Amsterdam: NorthHolland. Greenberg, Joseph H., et al., eds. 1978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4 vols.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vón, Talmy. 1979 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5 语言共性 形式派——相信人们先天具备了一套普遍 的语法原则,这些原则配有一定的参数,个别 语言之间的差异不过是这些参数的不同设立而 已。 功能派——语法是在实际运用中由认知方 式、社会需求和话语交互作用等因素的促动下 形成的,人类谈话中遵从着共同的认知基础, 遵从着共同的交际策略,这些方面既是相通的, 那么由此需要而产生出的语法表现也必然显示 出共性来。
主位类型例释及其功能探析
主位类型例释及其功能探析张建华【摘要】文章对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要主位结构类型进行探讨,并对部分主位结构进行了尝试性的命名.主位表达多种意义、体现多种功能,但具体表达意义只有在一定的语篇中或者语境中才能充分理解,并且由于经验的不同,不同的人可能存在不同释解可能性,这也是潜在的一种可能.作者在此基础上探析了主位的功能,指出主位的理解应该从多功能的角度进行.【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6【总页数】5页(P93-97)【关键词】主位类型;主位功能;话题主位;结构主位;标记性主位【作者】张建华【作者单位】定西师范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自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1]引进布拉格学派的主位(Theme)、述位(Rheme)概念后,国外学者Huddlestion、Mattiessen、Martin、Thompson等对主位进行不同的解读及研究;国内学者徐盛桓、黄国文、朱永生等对主位及其推进模式做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性研究;[2]近几年又有好多研究者对主位进行了开拓性的应用研究(黄国文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文体进行探索,可谓主位的研究在不断深入。
但对主位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主位的类型——还是探索不够。
黄国文[3]在国内较早研究主位功能及形式,提出重合主位概念;姜望琪[4]对主位概念的演变做了详尽的探讨,使读者对主位概念的发展有个清晰的脉络;王勇[5]对几种特殊的主位结构做了多角度的探讨及论述。
研究者绝大多数把特殊主位结构作为整体看待,很少分别对待,且很少有人对主位类型做较为全面的罗列及论述,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如下尝试性研究。
Halliday[6] [7]、Thompson[8]等在功能语法中指出:主位结构是用来表达语篇意义的手段之一;一个完整的主位结构有主位和述位构成,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主位起定位和指明方向的作用;剩余部分便是述位,是对主位的展开部分。
_2017《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介评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介评*1.引言1989年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编著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
根据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统计,截至2017年3月底,该书作为参考文献被引次数8066次;后更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被引次数10293,合计18359次,堪称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扛鼎之作。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专著,随后中国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该书的出版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国内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教学用途。
自1989年湖南教育出版社的第一版问世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出版该书更名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后的第一版与修订版,并于2017年推出第三版。
总体上讲,该书的第三版伴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不断成长和发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增补,展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扩充与进展中的最新图景。
本文旨在对第三版中增补内容做一介绍,期望更多学者持续关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2.内容述介第一章新增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属性”一节。
该部分作者指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普通语言学,也是一种适用语言学。
韩礼德最早于2004年提出适用语言学这一概念,时至今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这一属性在新版的《概论》中得到进一步明确。
韩礼德(2008)指出“‘适用语言学’是一个全面的、理论上强大的语言模型……,它用来解决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四章新增“言辞与序列”一节。
该节是鉴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导论》的第一版(1985)和第二版(1994)在讨论语言的经验功能时存在的问题而补充的说明。
韩礼德在术语使用方面因语法层面与语义层面相互交织而未能清楚地区分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
小句是一个语法概念并非语义概念,然而韩礼德在讨论小句结构成分时使用的是语义术语,如行为者(actor)、对象(ob-ject)和载体(carrier)。
《英语的功能分析》(第三版)评介
《英语的功能分析》(第三版)评介[摘要]本文旨在推介Thomas Bloor和Meriel Bloor的《英语的功能分析》(第三版)。
本文概述了书中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并从内容、编排等不同角度对本书进行评价。
本文认为,本书在内容上覆盖面广,语料丰富,体现了最新的发展成果;在编排上,结构完整、脉络清晰,可读性较强。
不足之处有三点:(1)本书对某些概念的阐释显得冗长或过于简单,如主位结构、语法隐喻等;(2)本书对部分内容的探讨仍显不足,例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等;(3)书中存在一些明显的错误。
[关键词]《英语的功能分析》(第三版);系统功能语言学;功能语法《英语的功能分析》(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English)是Thomas Bloor和Meriel Bloor于1995年出版的一本功能语法入门书籍,旨在向初学者们普及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思想。
本书基于《功能语法导论》(以下简称《导论》),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功能语法理论的核心概念、历史渊源及应用成果,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指导。
2013年出版的《英语的功能分析》(第三版)(以下简称《分析》(第三版))继承了前两版的写作初衷,在内容与编排上有所调整,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使本书更臻完善。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12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章)提出了本书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并对全书的结构和语篇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作了介绍。
第1章简要阐释了功能语法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强调功能语法将语言视作意义的系统,关注语言选择如何体现意义,重视真实的语料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性等。
本章的“继续研究”(Further study)部分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口语语篇分析的阅读指导,与前文的书面语语篇分析内容相呼应。
第2章论述了术语对其所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对语法分析中的术语作了介绍。
本章最后,作者举例说明可从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角度来考察小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第37卷 第4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J uly2005Vol.37No.4《功能语法导论》(第三版)评述Ξ 《功能语法导论》(A 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 ar),以下简称《导论》,是M.A.K.Halliday教授的经典之作。
该书1985年初版,1994年再版。
本文所评的是2004年Arnold公司推出的第三版。
新版主要由“韩礼德最理想的接班人”Matthiessen(黄国文2000:20)完成修订。
该书每一次修订都意味着篇幅和内容的增加,如《导论》第二版的正文部分是403页,而第三版的正文部分多达658页。
1.系统性明显加强在Halliday的理论框架中,“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者密不可分。
在《导论》新版中,Halliday和Matthiessen也明确指出,系统理论表明,功能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换言之,语言整个结构是沿着功能方向构建的(2004:31)。
但是,“系统”和“功能”两个部分不是两种语法的简单合成,而是一种完整的语言理论框架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胡壮麟等1989:4),对其中一个部分的论述必然涉及另一个部分的内容。
Halliday指出,“系统”(systemic1)是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Halliday1969;参见Kress1976:3)。
系统语法旨在建立一个语义关系网络,并能用来解释整个语言系统中的相关语义选择。
Li Zhanzi(2004)指出(导论)“前面两版中预设或者简单提及的功能语法的一些理论支柱在这一新版中得到了凸现”;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这种凸显性正是通过系统语法的内容得以实现的。
在系统语法的早期理论“阶和范畴”语法中,Halli2 day提出了四个语法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和三个阶(级、说明和精密度)(Butler1985:15)。
《导论》第三版第一章的第三小节作为新增的部分,引入了五个基本概念,其中的“结构”和“系统”正是Halliday“阶和范畴”语法中的两个基本范畴,而另外一个“层次化”则是系统语法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功能语法的语言模型观,涉及到“阶和范畴”语法的“说明阶”,只不过名称换成了“体现”2:系统语法认为语言包括三个基本层次(Berry1975:47;胡壮麟等1989:60),《导论》第三版用Fig.1210把它们标示出来,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个组织层次和另一个组织层次联系起来的过程———被称作体现”(p.26)。
第二章介绍了词汇-语法渐变体(lexico2grammar cline),这正是精密阶的内容。
系统性得到增强的另一个体现是新版中增加了大量的系统网络。
系统语法认为,语言是系统的系统,语言这个总系统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这些大小系统联结在一起就构成“系统网络”(胡壮麟等1989:50)。
前两版只是在第十章讨论情态时绘制了三个系统3,除其中两个在第三版中得以保留外,Halliday和Matthiessen 更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绘制了大量的系统网络图。
《导论》第三版的前九个章节增加多达27个系统或者系统网络,这说明系统的增加是全方位的。
系统部分的充实,增加了系统功能语法的完整性,也把预设的理论概念解释得更清楚了。
2.语篇语法的特点更为明显《导论》第三版的另一特色是语篇语法的特点更为明显。
第一章明确指出,“本书的目的是描写和解释现代英语的意义生成资源……我们始终想到的是那些希望能通过对语法的理解从而可以对语篇进行分析和理解的人士”(p.4)。
语篇是对语言系统示例(instantiation)和体现(real2 ization)的结果。
语言系统和语篇并非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现象的不同阶段,它们是一个渐变体(cline),而不是一个二分现象,语篇是一个示例化的过程,语篇可以通过对系统选项不断的选择进行描述。
在Halliday 的理论中,语言系统是一个总体概念,在特定情景中的语言运用是语言系统表达意义的示例。
语法学家所要做的就是在基于对语言使用示例的观察中建构一套语言系统的抽象模型。
Halliday对语料库的兴趣由来已久,也一直试图把这个领域的内容用到他的语言研究中(Bloor&Bloor 1995/2001:251)。
他说“我们用于构建语言理论的语・513・Ξ本文的写作得到姜望琪教授的帮助和指导,谨表谢忱。
言材料都是来源于真实的语篇(包括口语的和书面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大量用到了语料库”(p.33)。
语料库的使用不仅可以大量采用实际语料作为语篇示例,所有的语法描述都有语篇加以实证说明,对理论阐述加以验证。
《导论》第三版的1.4.2节专门讨论了语料库问题,指出“语料库使我们对语法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
例如:在讨论参与者与环境的不同地位时,作者指出每个小句至少有一个参与者,只有一些小句包含环境成分,就所有语篇而言,每个小句中环境成分的平均值大致为0.45(2004:176);又如,257页讨论存在小句,444页及452页讨论投射时均使用了统计数据。
3.理论的修订与扩展对原理论的自我否定和修订标志着理论倡导者对原来问题的继续思索和对理论的发展。
比如有关“主位”的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我们从《导论》三个版本有关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Halliday 等人对“主位”定义的不同阐述:“主位是作为信息起点的成分,它为小句确定在语境中的位置,并指明其方向”(p.64)。
尽管在字面上只有不多的调整,明眼的读者一下便能发现这和前两版中的主位定义是不一样的。
在针对定义给出语篇示例后,Halliday 和Matthiessen 又做了分析,并从分析中推导出结论:主位总是始于小句的开始部分,它是为小句设置情景的那一部分,并为解读语篇定位(p.66)。
他们还说“小句的主位就是小句结构中具有某种经验功能的第一个词组或短语”(p.66)。
这样的修改似乎表明,Halliday 想把主位打造成一个既能体现功能又能涉及位置的小句成分,以便于划分小句主位的操作4。
再如祈使句的主位问题。
《导论》新版除了保留第二版中已经得到改进的部分外,还增加了一个表,将很多祈使句的主位情况列在表中,一目了然。
4.章节的调整更有利于理论的阐释《导论》第三版在章节安排上还进行了调整。
首先,成分构成的论述只在第一章的第一和第二小节有所涉及,无论是实际篇幅,还是占全书的比例都比第二版有大幅度下降;其次,讨论的顺序发生了改变,第一、二版都以书面语的成分构成开始,第三版却以音系的成分结构开始;第三,第一、二版关于成分构成意义的论述在新版中被删除了。
从总的变化趋势上看,“成分构成”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少,相应的篇幅也越来越小,其讨论无论是以书面语还是音系的成分构成开始,主要目的都是为后面语法成分构成的讨论做铺垫。
整个讨论的目的仍然是指出语言体现为多个有等级或者层次的成分结构,并为全书后面分为小句、小句之下、小句之上等不同级阶上的讨论提供理论基础。
成分构成讨论的变化间接导致了第三版章节调整上的另一个变化,第一、二版均有的第八章作为一个章节在新版中消失了,其内容分散到了第一、三、四和第七章中。
可以说这样的变化是以牺牲一种讨论来换取另外一种讨论的完整性。
原书的第八章作为一个章节出现有它的道理,它所涉及的内容是一般“音系学”所包含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分开后,与相关章节合在一起则使相关章节的讨论显得更加完整,也更加体现语言系统与功能的密切关系。
如第三章把信息结构的内容包括了进来,这样就把信息单位、信息结构和主述结构放在了同一章节,有利于讨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新版第九章和第十章在章节内部还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关于第九章的调整,Li Zhanzi (2004)引用了Hal 2liday 和Matthiessen (2004:x )的话,以“突出[衔接]与语法中小句复合体组织、语篇语义中修辞2关系组织之间的联系”来解释为什么把“连接”放在前面,但她没有涉及为什么把“实义词衔接”5放在后面的问题。
《导论》第三版根据衔接与信息间的转换有关还是与成分的身份有关,把“连接”与其他三种方式区分开来;又根据衔接属于词汇语法连续体的语法领域还是词汇领域,把“实义词衔接”与其他三种方式区分开来。
第九章第二节(pp.5372538)指出,把“连接”放在开始讨论,可以与后三者对比;把“实义词衔接”放在最后,可以与前三种比较。
应该说这是比较理想的论述顺序。
第十章与第九章的情况类似,也由于理论的发展,讨论的顺序发生了变化。
尽管《导论》第三版仍然将语法隐喻部分放在第十章,仍然以“超越小句:表达的隐喻式”为题,但在具体的阐述上却有很大变化。
本章先后对“语义层与词汇语法层的关系”、“语义域”、“情态”以及“人际隐喻”、“概念隐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语义域涵盖的不止是单个的词汇语法单位,因此除了语义单位a 由词汇语法单位m 体现这一原则外,语义单位a 还可以由多个词汇语法单位(如m ,n 和o )来体现;换言之,每一个词汇语法系统都可以体现语义中的某种系统特征;如语气的语法系统[小句]就体现话语功能的语义系统[命题/提议]。
在此,一个词汇语法域同一个语义域一致。
另外,也有语义域由不止一个语法系统来识解(construe )的情况;这样的语义域涵盖不止一个词汇语法域。
这种语义域的基本类型是:扩展(expansion )和投射(projection )。
于是,这就存在跨语法语义域的情况。
因此,隐喻选择增加了语义特征。
隐・613・2005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4期喻被看作语义特征的结合体,即两个或多个意义同时进入语义系统,形成某一结合意义的结合条件,便在词汇语法层上产生了隐喻体现。
本章还明确指出,隐喻性表达和非隐喻性表达并不同义,隐喻性表达(语法隐喻)扩展了语言的意义潜势。
5.术语的引进和调整《导论》第三版与前两版相比,引进了许多新术语;除了前文已经提到的instantiation、cline等,还有gram2 maticalization、ontogenesis、phylogenesis、logogenesis、Se2 mogenesis等。
就“语法化”而言,功能主义认为,语法是对现实的语法化结果。
Halliday和Matthiessen在《导论》中就明确指出,系统语法就是围绕语法化的概念来组织的,意义也由此而在相互关联的对比性网络中得到识解(p.47)。
另外几个术语则来自Halliday和Matthiessen的另一部著作Const ruing Ex 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 anguage2based A pproach to Cog2 nition(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