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学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分散系。
【板书】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教学过程
修改与建议
分散质:能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去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剂:被分散到其中的物质
【教师】上述三位同学实验中得到的三种混合物,是否为分散系?
【学生】是,属于分散系。
【板书】
3.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学生】看教材P14的资料卡“胶体的应用”。然后总结:
自然界的许多物质和现象与胶体有关,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等许多领域,胶体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我们得到的分散系中其导电性情况怎样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实验。
【观察与思考】教师演示: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酒精和蔗糖溶液,按教材图示装置组装仪器,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是一种分散系吗?
【学生】不是,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因为得到的是三种不同现象。
【教师】那么如何给分散系进行分类呢?
2.分类
【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分成三类:溶液、浊液、胶体;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的分散质叫做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小于10-9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食盐水是澄清、透明、均一、稳定的溶液;泥土水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植物油溶于水得到也是浑浊、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的液体。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刚才三种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把一种物质加入到另一种物质中去。
【教师】那么,根据此方法,请同学们归纳出分散系的概念,什么是分散系?
让学生欣赏胶体的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1.3.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人教版(2019)化学必修第一册
4.胶体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分散剂将微粒分散在介质中。
②性质:介稳性、散射现象、丁达尔效应。
5.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①组成:溶剂和溶质。
②性质:均一性、稳定性、扩散性。
6.浊液的形成和性质
①形成:机械搅拌或添加沉淀剂。
②性质:不稳定性、散射现象。
7.分散系的应用
①应用:催化剂、染料、食品、医药等领域。
8.物质的分散系的鉴别方法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物质的分散系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的分散系。
-鉴别方法: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9.物质的分散系的应用实例
-实例:包括墨水、牛奶、泥土等。
10.物质的分散系的研究进展
-进展:包括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板书设计
1.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体系,其中一种物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2.不同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3.分散系的分类和性质
难点:
1.理解并掌握分散系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差异
2.能够运用模型和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分散现象
解决办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直观地展示分散系的定义和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不同分散系的图像和结构,加深学生对分散系性质的理解。
①鉴别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散射仪等。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和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介绍什么是物质的分散系,包括分散系统和分散介质的概念。

2. 物质的分散系的重要性:解释物质的分散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3. 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介绍溶液、悬浮液、乳液、气溶胶等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分类,并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分散系。

作业与练习:1.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分散系的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享。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物质的分散系的理解。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溶解、稀释、混合等制备溶液的方法。

2. 溶液的性质:解释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和浓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溶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溶液的浓度概念,并介绍浓度计算方法。

作业与练习:1. 学生完成溶液制备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溶液制备和性质的理解。

第三章:悬浮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浮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悬浮液的性质,包括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

教学内容:1. 悬浮液的制备方法:介绍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如机械搅拌、超声波分散等。

2. 悬浮液的性质:解释悬浮液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沉降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1. 讲解悬浮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演示。

2. 讲解悬浮液的性质,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展示悬浮液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3. 讲解悬浮液的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高中化学1.1.4《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1.1.4《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苏教版必修1)
6.复述电离的概念,对照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写出其中的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正确地观察实验现象;
2.熟练运用科学分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分析
具体细化内容和确定依据
1.复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能正确辨认电解质、非电解质;
2.对照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写出其中的强酸、强碱、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实验2对比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净水作用。
【生】完成实验现象的填写,回答问题。
【师】点评。
1.胶体与溶液的简单鉴别;
2.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净水能力的原因分析。
【师】从某些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的导电性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对比电解质的概念,介绍非电解质的概念。
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分类依据)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列举常见的电解质、非电解质。
理由:为深入学习电解质溶液打下良好的基础
难点
分析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




(一)新课导入
【师】复习初中接触过的NaCl溶液、泥浆水、植物油和水,归纳出它们共有的特征。
【生】阅读本节教材第1段,进行归纳,1—2位学生回答。
【师】点评并给出结果
1.混合物;
2.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
4.氢氧化铁胶体的用途
二、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概念的辨析
2.电离和电离方程式
教学
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还不清晰,会把物质的导电性与电解性固然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学生的一个弱点,难点,在今天后的练习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物质的分散是化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将固体、液体或气体分散在另一个介质中。

分散系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体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物质的分散和稳定性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分散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分散、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概念。

(2)掌握常见分散系统的特点和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3)了解分散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发学生思考和观察,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强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物质的分散系教学步骤:第一步:激发兴趣(5分钟)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实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哪些分散系统?”2.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步:知识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分散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分散系统的概念。

2.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溶剂、溶质、分散剂和胶体的定义和特点。

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一些常见的分散系统,并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三步:实验探究(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观察不同分散系统的性质和变化。

2.实验1:制备淀粉溶胶,加入不同浓度的碘溶液观察其变化。

3.实验2:制备洗衣粉溶液,加入硬水和软水分别观察其变化。

4.实验3:用透明胶纸制成胶体溶液,加入盐水观察其变化。

5.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总结实验结论。

第四步: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观察总结,解释分散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和胶体溶液的形成。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高一化学教案13物质的分散系

1.3物质的分散系一、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能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

2.了解丁达尔效应,并能区分溶液和胶体。

3.了解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

4.会书写部分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胶体的判断及性质;2.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四、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溶液的组成【生】溶质和溶剂【讲解】像溶液,是一种物质的分散系。

1.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物体系。

溶液就是一种均一、稳定的分散系【展示】食盐水【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分散质:溶质:NaCl分散剂:溶剂:水【展示】其他分散系,如云、有色玻璃、烟、珍珠等【问】其分散质和分散剂分别是什么?【生】云:分散质:水滴或冰晶;分散剂:空气有色玻璃:分散质:某些胶态金属氧化物;分散剂:玻璃烟:分散质:固体小颗粒;分散剂:空气珍珠:分散质:碳酸钙;分散剂:水【展示】九种分散系【讲解】常见的物质分散系有三种【问】本质区别是什么?【生】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讲解】【问】如何制备Fe(OH)3胶体?【展示】Fe(OH)3胶体制备过程实验【问】如何鉴别胶体和溶液?【展示】鉴别实验视频【讲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该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

【展示】光线通过三种分散系时的路线图【讲解】溶液中只有分子和离子,粒子直径<1nm,光线课直线通过;胶体分散系1nm<粒子直径<100nm,光线发生折射;浊液分散系粒子直径>100nm,光线被返回。

【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展示】溶液、胶体过滤的实验视频【生】溶液、胶体可透过滤纸【展示】溶液、胶体置于半透膜中的实验视频【生】溶液离子可透过半透膜,胶体不能。

【讲解】胶体应用胶体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形成了化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胶体与表面化学。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的分散系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散系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和区别。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

2. 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组成、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概念:介绍分散系的概念,解释分散剂和分散质的关系。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特点:分别阐述溶液、浊液、胶体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4. 分析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从粒子大小、稳定性、光学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为新课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形成原理:介绍分散剂和分散质之间的作用力,解释不同分散系的形成过程。

3. 讲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本质区别:从粒子大小、形成原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散系现象,如海水、豆浆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具、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2.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溶液、浊液、胶体等分散系的区别。

3. 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物质分散系教案.doc

物质分散系教案.doc

课题物质的分散系(…)课时安排二课吋课型新授教材分析木节课首先介绍了分散系的概念,并回顾了溶液和浊液的有关内容,提出胶体这一新的概念,并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本节课编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屮,帮助学生梳理有关物质的分散系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内容起到了铺砖引路的作用。

教法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授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事物,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能用物质的分散系的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观察、实验、交流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加工。

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形成探究、自主、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与性质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与性质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牛•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引入分散系,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他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

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他们的木质区别是什么?观看图片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展示图片与生活息息相关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新课学习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o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3“到10%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一、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10 7m之间的分散系。

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一化学专题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案(1)

主备: 上课时间: 月 日 执教: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复习巩固初中已学过的有关物质的分类,使有关知识系统化。

2、认识化学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了解简单的化学物质的基本属类。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习比较、归纳、分类、概括等基本科学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分类思想、 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 教学难点分类思想、 物质的常用分类方法、简单物质的转化规律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自学质疑】1.世界上的物质极其繁多,为了简明有序地掌握其性质及变化规律,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是 ,同一类物质在组成和某些性质方面往往具有一定的 性。

2.对于若干种同样的物质,若分类的依据不同,则得到的分类结果 。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常见依据有 。

3.下图是根据物质的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一种结果,试填写其中空格:等等【交流展示】(请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展示,并补充,质疑,矫正) 【互动探究】物质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讨论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几种物质:空气、乙醇、硫酸铵、铜、碘酒、氢气、石墨、食盐水进行分类讨论2:根据物质组成的分类方法1.怎样判断单质和化合物2.有人说H2O2是由H2和O2组成的混合物,你同意吗?3.KClO3是不是氧化物?[问题解决1]:把P3页“问题解决中”的物质按组成进行分类。

[问题解决2]:学生完成P4页“问题解决”【精讲点拨】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矫正反馈】1.现有下列物质:①碳酸钠②氧化钠③二氧化硅④铁⑤氧气⑥氢氧化钙⑦硫酸请将上述物质按下列要求分类,并将其序号填入空白处:(1)按组成分类,属于单质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盐的是。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第一章:物质的分散系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3. 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散现象。

2. 讲解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

4. 分析实际案例,理解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的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分散剂和分散质的概念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分散系的特点和应用的认识。

第二章: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2. 了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理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内容:1. 溶液的制备方法。

2. 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2. 讲授法: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稀释的概念。

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溶液的制备,引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讲解溶液的制备方法。

3. 讲解溶液的性质,包括均一性、稳定性和透明度。

4. 讲解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溶液的浓度和稀释的概念的认识。

第三章: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制备方法。

高中化学 1.1.4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1.1.4  物质的分散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第四节物质的分散系(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3、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的概念【教学过程】【引入】我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请大家结合实例分析一下这三种混合物的特点:溶液:(如:氯化钠溶液)均一、稳定、透明乳浊液:(如:植物油和水)悬浊液:(如:泥水)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我们把这种混合物称之为分散系。

不同点:分散质微粒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的分散系作浊液;10-9 ~ 10-7 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小于10-9 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

一、物质的分散系1、分散系: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分类:溶液、浊液、胶体,溶液(粒子直径小于10-9m)、浊液(粒子直径大于10-7m)、胶体(粒子直径在10-9 ~ 10-7m)【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胶体:ppt展示2、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活动与探究】实验演示【讲解】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聚光手电筒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可以看到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2)性质:丁达尔现象【演示】ppt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思考】如何用简便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呢?【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12资料卡:胶体的应用【讲解】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到达净水的目的。

3、溶液【观察与思考】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板书】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思考】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发生导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二、电离方程式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NaOH == Na+ + OH-【课后练习】1.用特殊方法把固体物质加工到纳米级(1-100nm,1nm=10-9m)的超细粉末粒子,然后制得纳米材料。

专题1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第1课时-高中化学课件(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专题1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第1课时-高中化学课件(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经典例题
例 4. 朱 自 清 在 《 荷 塘 月 色 》 中 写 道 : “ 薄 薄 的 青 雾 浮 起 在 荷 塘 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结合这段文字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B )
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气 B.月光通过薄雾时产生了丁达尔效应 C.薄雾中的微粒直径大约是2.5 pm D.“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成分和这种薄雾的成分相同
一、常见的分散系
1. 定义
2. 分散系的组成:分散质和分散剂
分散系 溶液 (NaCl 溶液)
悬浊液 (泥水) 乳浊液(油水)
分散质 Na+ 和 Cl-
小土粒 小油滴
分散剂 水 水 水
2.分散系的分类 (1)按照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类:

1. 溶液: < 1 nm(10-9 m)

2. 浊液: > 100 nm (10-7 m)
课堂小结 一、分散系
二、胶体
1、分散系定义 2、分散系的组成 3、分散系的分类(本质区别)
1、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2、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效应(2)吸附性(净水)
随堂练习
1.根据气象台报道,近年来每到春季,沿海一些城市 经常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 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D ) A.溶液 B.悬浊液 C.乳浊液 D.胶体
烧杯中液体为胶体,所以乙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三、胶体的性质
胶体的性质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溶液、胶 体被光照射
2. 在悬浊液 中加入氢氧 化铁胶体
氢氧化铁胶体中有 “一条光亮的通路”, 硫酸铜溶液中没有

2022年高一化学教学案《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必修1)

2022年高一化学教学案《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必修1)

2022年高一化学教学案《物质的分散系》(苏教版必修1)分散系班级姓名学号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物质的分散系【问题导读】(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1.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溶液、胶体、浊液三者的关系?2.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主干知识】一.物质的分散系1.分散系溶液分散胶体系浊液2.溶液、胶体、浊液的比较方程式:4.胶体的性质:【活动与探究】(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胶粒对光能产生作用,从与入射光线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原因:(2)凝聚作用:使胶体微粒聚集成较大(3)如何区别溶液和胶体?(4)胶体的应用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实验探究】比较溶液的导电性:(1)实验现象:(2)实验结论:分散系(3)导电的原因:1.电解质:;非电解质:2.判断注意点:〖练习〗判断下列哪些是电解质、非电解质:铜、稀H2SO4、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固体、硝酸钠溶液、碳酸钙、二氧化碳、蔗糖。

3.电离方程式定义:〖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CuSO4、BaCl2、AgNO3、H2SO4【课堂探究】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外观不均匀B.胶粒做不停地、无秩序的运动C.胶粒不能透过滤纸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2.下列叙说正确的是()A.NaCl溶液能导电,所以NaCl溶液是电解质B.HCl水溶液能导电,所以HCl是电解质C.SO3水溶液能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D.BaSO4水溶液不能导电,所以BaSO4是非电解质3某.已知土壤胶粒带负电荷,因此在水稻田中,施用含氮量含氮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较差的是()A.硫铵B.碳铵C.硝铵D.氯化铵米材料。

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和这种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A.溶液B.悬浊液C.胶体D.乳浊液2.能区分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A.静置,有沉淀现象的是胶体B.有丁达尔现象的是胶体C.能透过滤纸的是溶液D.用肉眼观察,均匀透明的是溶液3.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4.下列现象与胶体无关的是()A、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烟、云、雾分散系B、向豆浆中加入石膏制得可口的豆腐C、FeCl3溶液呈现棕黄色D、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稀溶液,得到红褐色透明的分散系5.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A、NaHCO3==Na+H+CO32B、NaHSO4==Na+H+SO42+-+--C、H2SO4==2H+SO42D、KClO3==K+Cl+3O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杯溶液里各部分性质不全相同,石灰乳是乳浊液B.Na2CO3晶体加热后变成无水Na2CO3粉末,这样的过程叫风化;无水CaCl2、MgCl2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能潮解C.相同温度下,NaCl比KNO3的溶解度大D.相同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胆矾质量比无水CuSO4多7.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A.分散质微粒直径都在1nm-100nm之间B.能透过半透膜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呈红褐色8.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而本身不是电解质的是A、氨气B、硫酸C、二氧化碳D、硫酸钠9.用符号回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①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②浊液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③任何物质在水中都有一定的溶解度④任何溶胶加入可溶性电解质后都能使胶体微粒凝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析出⑤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物理性质⑥因为胶粒比溶液中溶质微粒大,所以胶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把胶粒分离出来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⑧相同条件下,相同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浓些10.下列物质中,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属于非电解质的是(填序号)①Cu、②液氨、③蒸馏水、④氯化钠晶体、⑤硫酸溶液、⑥干冰、⑦BaSO4、⑧金刚石、⑨蔗糖、⑩H2S11.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由Na2CO3、Na2SO4、CuSO4、CaCl2、NaCl等混合而成,为检验它们做了如下实验:(1)将固体混合物溶于水,搅拌后得无色透明溶液;(2)往此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过滤,将沉淀物置于稀硝酸中,发现沉淀全部溶解,试判断:固体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可能有,对可能有的物质,可采用滤液中滴加溶液方法来检验。

《物质的分散系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苏教版高中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分散系 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苏教版高中必修1(新课标】

专题1 物质的分类及计量第三单元物质的分散系(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胶体的概念,以及通过探究活动得出胶体的性质。

从本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角度看,胶体这类分散系也恰好契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之一的纳米材料的研究范围,因而具有较广泛的发展前景。

从体验方法和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分散系和胶体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物质及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类,即通过教学让学生真切体会学科概念的形成并理解其具体含义,体会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有序的思维方法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的概念,通过本教材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有了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分散系和胶体的概念。

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可通过实验与探究,体会化学的变化观和微粒观,认识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其中,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因为胶体粒子的散射而产生的等内容,则需要教师更细致地进行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1.认识分散系的定义和分类,溶液、浊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

2.知道胶体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提升自己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目标1:着重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要素。

教学目标2:着重反映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要素。

教学目标3:着重指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要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胶体的性质,能从宏观的实验现象和微观的本质差异两个角度区别不同分散系。

教学难点:从光学的角度分析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情境设置展示自然界几张的美丽的“云隙光”图片。

▍新课学习环节一:语言分析,引发认识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4页图1-2物质的分类图,如果有关物质的树状分类是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面对树的形象,同学们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活动:思考,相互讨论,提出对混合物的认识存在不足。

高一化学教案 物质的分散体系

高一化学教案 物质的分散体系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分散体系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分散体系【新授内容】第一课时强弱电解质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2、非电解质:注意:(1)描述的对象:(2)条件:(3)化合物本身电离【引入】电解质溶液可以导电,那么等体积、等浓度的不同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比较观察实验现象:原因:结论:【讨论】1、电解质溶液为什么可以导电?食盐晶体能否导电?为什么?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由什么因素决定?3、同体积、同浓度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的导电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强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2、弱电解质:2、下列叙述是否正确?为什么?(1)无水硫酸铜不导电,而胆矾中含结晶水,所以胆矾可以导电。

(2)强电解质由于完全电离,溶液的导电性一定强。

〔思考〕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弱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弱?2.溶解度小的物质导电能力一定弱,溶解度大的物质导电能力一定强?〔学生回答,分析〕〔板书〕三、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问题1.导电的原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2.导电性强弱: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

与电解质的强弱和溶解度皆无关。

四、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①强用=,弱用②多元弱酸分步写,多元弱碱一步写③强酸酸式盐(NaHSO4)完全电离(产生H+),弱酸酸式盐完全电离产生两种离子。

④复盐完全电离出多种离子⑤注意配平(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如:弱电解质:HF、HClO、H2CO3、H2SO3、H2S、H3PO4、NH3H2O、CH3COOH、 Fe(OH)3、Cu(OH)2、Al(OH)3、Pb(Ac)2等。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H2SO4 ,Ca(OH)2CaCO3 ,NaHSO4HF ,HClOH2S ,H2SO3H3PO4 ,NaHCO3NH3H2O ,Al(OH)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上课时间:月日执教: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吸附等重要性质和应用。

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区别溶液与胶体的方法。

3.通过导电性实验,感受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进而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4.初步学会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方法。

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方程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自学质疑】
1.
叫分散系。

它分为、、三种。

在水溶液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具体
如,其中是分散质,是分散剂。

【交流展示】
(请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展示,并补
充,质疑,矫正)
【互动探究】
2.将饱和FeCl
3
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液体将变为色,
得到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丁达尔现象是指: ,
实验室中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与。

4.(1)在中或下能的
叫电解质。

如:、等。

酸、碱、盐和常见的金
属氧化物等都(是,不是)电解质。

(2)在中和下都不能的叫非电解质。

如:、等。

5.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NaCl ==
H
2SO
4
==
NaOH ==
【精讲点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区别与判断。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矫正反馈】
1. 浊液区别于其他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A.外观混浊不清
B.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C.不稳定
D.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 2.当光束通过鸡蛋清水溶液时,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鸡蛋清水溶液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知识点来做学案上的练习,根据反馈自己总结自己的疑问地方)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氯化氢:
硫酸钠:
硝酸铜:
氢氧化钡:
氯化镁:
明矾:
4.将下列物质溶于等体积的水中,自由离子数目最多的是(),
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A 0.5molNaCl
B 0.4molH
2SO
4
C 0.5molNa
2
O D 0.8molCuSO
4
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