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实用教案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历史的烈焰烧红过,被人世的无情锤打过,力量与霸气因此得到完美地结合,剑指过处莫不俯首称臣;他又是一枝修长饱满的墨笔,笔尖下可以流淌出风格迥异的诗句,豪放洒脱可如滔天巨浪势不可挡,清新隽永如妙龄少女婀娜多姿。
他――辛弃疾,一位侠之大者,一位傲立于天地间的民族英雄!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豪杰辛弃疾。
(二)辛弃疾大事记1、1162年,22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
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率领10000多人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效力南宋。
1163年,23岁,南宋将领张浚[ jùn ]由于行军草率,导致北伐兵败;1164年(24岁)——1181年(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
期间奏《美芹十论》,《九议》,不被采纳,屡遭排挤打击。
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1164—1203年间:在南宋呆了近40年时间的辛弃疾,近20年被闲置,近20年的断断续续的起用,期间又有37次的频繁调动。
1203年,63岁,权臣韩侂(tuō)胄(zhòu)举兵北伐,起用辛弃疾。
这是词人生平最后一次被起用之时,也是唯一一次参与南宋的北伐大业,故而十分努力和投入。
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者,被派到抗金前线金口(今江苏镇江)担任知府,做北伐准备工作。
1204年:64岁,被调离镇江,只因为他再三告诫韩侂胄切忌草率北伐,重蹈覆辙,于是韩侂胄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而被撤职。
辛弃疾只得满含忠愤和担忧,黯然离开了抗金前线。
1205年(开禧元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杨炯及其作品《水龙吟》。
2. 理解《水龙吟》中所描绘的建康城景色。
3. 发展学生的阅读和解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活动: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关于唐代诗人杨炯的知识,包括其生平、创作特点等。
如果学生对杨炯不熟悉,可做简要讲解。
2. 导读:- 师生共同阅读《水龙吟》诗,师生一起探讨诗歌的诗意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描绘的建康城景色。
3. 理解诗歌:- 以小组形式请学生对诗进行分析和解读。
提问学生以下问题: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的意境和气氛是怎样的?- 诗中的“心亭”是什么意思?- 诗中有哪些描写景色和情感的诗句?-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如何?4. 学生展示和讨论:-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解读,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创作活动:- 要求学生以《水龙吟》为蓝本,创作一篇反映现代城市景色或个人情感的诗歌。
引导学生注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6. 分享和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创作,大家一起欣赏和讨论。
- 可以通过小组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
7.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杨炯及其作品《水龙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如何阅读和解读诗歌,培养了一定的创作能力。
拓展活动:- 邀请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唐代杨炯的诗歌作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阅读。
- 鼓励学生写一篇《水龙吟》的阅读心得,表达他们对于这首诗的感受和理解。
-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朗诵或分析,拓宽视野,提高诗歌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凡是较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毫无例外地都是利用时间的能手,也都是决心在大量时间中投入大量劳动的人。
下面是XX小编为您推荐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课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牧的代表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内容。
2.解读诗歌中的语言表达和意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寓意。
2.解读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图片的辅助来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登上一高楼,俯瞰下方,会有什么感受?猜测诗歌内容和主题。
2.导读(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和作者杜牧的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解读诗歌(15分钟)- 分析诗歌的意象:请学生找出诗中涉及的意象,并结合句子中的描述解释其寓意。
-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请学生总结诗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4.练习与讨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并列举诗中的相关词句作为支持。
- 阅读理解:向学生出示几道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并让他们用诗中的线索回答问题。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请学生选择一段自己认为最有意境和表现力的诗句,进行朗读和分享。
鼓励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表达自己对这段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6.总结与评价(5分钟)请学生总结自己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认识和体会,评价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五、巩固与延伸1.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读后感。
2.介绍杜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阅读并分享感受。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学习目标: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3、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设想:1、通过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有关经历和思想,让学生“知人论世”整体把握词的写作背景和动机。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
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
文学创作有时需要借鉴古人。
)2、通过听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味,整体感知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通过探讨词中典型的景色描写、典故运用所蕴涵的深层涵义及所依附的丰富情感,探索词的丰富意蕴。
从而让学生透过文本去理解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赏心亭上失意人断鸿声里英雄泪授课人尹淑华【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解作品“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2、鉴赏辛词借景抒情、用典等艺术技巧,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体悟词人衷情。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根据诗歌展开合理想象,改写上阙。
情景交融,富有文采,200字左右。
阅读梁衡散文《把栏杆拍遍》,了解辛弃疾坎坷的政治遭遇。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二、明确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词人“登临意”的真意,“英雄泪”的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2、分析艺术技巧鉴赏诗歌,领略其豪放词特点。
三、诵读,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质疑解答,理解难句预设: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断鸿声里无人会倩何人揾英雄泪3、请根据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抽读4、再齐读这首词,读出悲伤的感情。
四、品鉴,通过诵读深入体味情感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语“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辛弃疾的真性情,他的悲伤除直抒胸臆外还表现在哪里?他又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呢请找一句自己认为最能传情达意的句子赏析诗歌。
鉴赏的一般环节:内容+手法+感情(小组讨论)(一)词人说“无人会登临意”,在流淌着他热泪的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他哪些真情?预设: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寓情于景首先,表明了当时是秋季,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长空、江水,天高水长,水天一色,浩荡江流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景象。
辽远苍凉,气象阔大,突出浓浓的秋意。
豪放词起笔雄健有力。
其次,一个千里,一个无际,辽远苍凉秋色无边,愁思不尽。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秋风一起,人们往往产生萧瑟凄凉之感;秋上心头,便凝结成了万般愁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课题名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写作背景和意境;2.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学生阅读材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引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作者和背景等问题。
Step 2: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诗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简单介绍作者杨炯和诗歌的背景。
Step 3:欣赏诗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地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就诗中的意象、意境、主题等进行分析。
学生也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Step 4:分析诗歌表达手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表达手法,如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
Step 5: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作品或答案。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杨炯和他的其他作品,如《夜雨寄北》等,以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品评析、小组合作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 课后分享: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辛弃疾其他作品的了解和分享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以及教学难点的攻克情况。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参观辛弃疾纪念馆或者举办一个以辛弃疾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九、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案标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文本。
2. 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白板。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包括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的介绍。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建康赏心亭的景色,引发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猜测和想象。
2. 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阅读与分析:1. 分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确保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准确。
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作与表达: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景色或情感作为创作的主题,并运用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进行表达。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并互相评价和分享意见。
2. 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研究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才华。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力的发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才能。
2、体会风光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入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局部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读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高二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高二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过程与方法]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辛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教学难点]学习辛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辛弃疾,教师补充。
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
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由写景表达自己的“愁”与“恨”;下阕,由用典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上阕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由远——近;天地——自身;)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能看出来?(首先,先出现的意象是色、水、天。
”色”的修饰语是“千里”,给人以辽远之感,后“水随天去无际”正是这种辽远之感的具体表现,“无际”以体现出此时作者是在描写穷己之目所能及之景;玉簪螺髻,是写山,山虽也属远景,但比起“千里”“无际”而言,空间上的延伸感略有降低,是除天际以外的另一视线标的物;“落日楼头”“栏杆拍遍”就又近一层,从看得见摸不着之景,变成了可触摸之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对比阅读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激情导入同学们,作家梁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不平凡的经历也成就了辛弃疾独特的词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去领略他词作的魅力!(板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而领会体悟词作的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特的韵味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让我们这节课通过浅味、品味、深味。
(多媒体出示)这三个环节,一起去体味这首词的韵味。
(浅味,认知文本;品味,品鉴特色;深味,体悟韵味。
“浅味”环节主要通过预习和诵读,规范读音,疏通文义,整体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品味”做铺垫。
“品味”环节主要是通过分析文本,鉴赏语言,总结感情,此环节还始终贯穿诵读原则,边分析,边诵读,两者相辅相成。
“深味”环节主要通过对比鉴赏,总结本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之处,提炼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读入情——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镇江,古称“宜”“朱方”“丹徒”、“京口”、“润州”、“南徐州”。
在公元1113年宋代(宋徽宗改和三年)改润州为镇江府时才有的。
据说,当时统治者认为镇江的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江,形势雄险,为镇守江防之地,故取名镇江。
镇江名称的演变反映了镇江一直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兵家必争之地。
众多文人墨客、英雄豪杰再次留下足迹,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解题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悟读入情,感受情感读后思考:词中哪句话或哪个词与题目相照应?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1. 你认为上片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什么感情?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思考:作者的“登临意”到底是什么呢?1、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2、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3、流年易逝、功业未就之叹五、涵咏咀嚼,品析手法,(一)分析词的上片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明确:借景抒情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明确:(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4、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5、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明确:(1)看、拍、会、登(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二)分析词的下片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明确: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明确: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______(反)桓温——叹时光流逝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明确:(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
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
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明确:用典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明确: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六、拓展延伸,迁移点拨拓展1:指出下首词所运用的典故。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明确: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国志》中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志》中曹操赞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拓展2:词中哪一句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相似。
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七那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接行。
人悄悄,帘外月朦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明确: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拓展3: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确: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七、小结全词全词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传志艺术手法,抒发了自己的“登临意”: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
全词浩渺壮阔、气势雄浑、立意辽远,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
天高水远,无边无垠。
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
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八、作业布置要求: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采用一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示例:辛弃疾,我想对你说,您的词是花架上最美丽的海棠,清香宜人;你的词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乐,催人奋进。
站在宋朝时代的巅峰上的,不是帝王,而是你辛弃疾。
我多想走过800多年前弯弯曲曲的小路,走到狼烟四起的南宋,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品你让人沉酣的滋味!九、板书设计:上片:景物: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桓温——叹时光流1、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3、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请大家抓住关键词)1、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