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doc9)
建国以来政府投资理论的变迁及其比较
建国以来政府投资理论的变迁及其比较杜文骏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提出以来,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崇尚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直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注意到市场有些情况会存在失灵的现象。
于是,政府从一开始只是充当市场“守夜人”的角色,逐渐开始介入市场,经济学界才出现关于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职能的一系列争论和探索。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通论》首次把政府投资纳入到国民经济的核算中,预示着合理的政府投资对推动和调节经济有重大的作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经济滞涨以及货币主义的兴起,再一次把矛头指向了政府的过多干预。
此后,关于政府在市场中是应该采取放任还是干预的争论还在继续。
我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是实行模仿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政策,政府对经济实施完全的干预政策,为建国初期的经济重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也取得过许多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过强的弊端逐渐显现,最终推动了市场化改革,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从完全控制逐渐弱化为主导和调控。
研究这段时期政府投资思维的发展路径,以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今后进一步改革开放,明确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职能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计划经济下的政府投资(1949-1992)计划经济体制中,产品生产、资源配置直到产出后的消费分配等都事先进行统一计划,所以这种体制又被称为指令型经济。
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
政府负责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投资关注的行业不仅限于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的重大经济领域,甚至小到轻工业小产品和日常食品实际上也属于政府投资的范畴。
计划经济下,人们不必担心失业、贫富分化等的问题,国家发展和资源利用上也显得协调有序。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反映实际生活中多变的供求变化,容易导致供求失衡的同时,也无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浅论民间投资的发展趋势
浅论民间投资的发展趋势【摘要】民间投资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推动力。
本文从政策环境、科技创新、资本市场、行业结构和创业创新等方面分析了民间投资的发展趋势。
政策环境的影响对民间投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的推动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行业结构的调整为民间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创业创新的蓬勃发展为民间投资注入了更多活力。
结论指出,民间投资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民间投资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民间投资,发展趋势,政策环境,科技创新,资本市场,行业结构调整,创业创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持续稳定增长1. 引言1.1 民间投资的含义民间投资是指除政府和国有企业以外的个人、家庭、社会团体等非国有单位在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中进行的投资行为。
民间投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间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促进了产业升级、就业增长和技术创新。
民间投资具有灵活性强、效率高、创新性强等特点,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间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对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将有助于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推动经济增长。
1.2 民间投资的重要性民间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间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间投资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够有效地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民间投资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民间投资者多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个人和企业,他们在投资过程中更加注重产业前景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未来格局前瞻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未来格局前瞻论文报告关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未来格局前瞻一、前言经济的发展需要投资的支持,这其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均有着重要作用。
政府投资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主要以引导发展、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而民间投资则主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商业化效益。
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两者的互动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格局变化趋势、合作模式创新、政策引导、风险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未来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分析。
二、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格局变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格局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政府投资的角度来看,首先公共事业、环保和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的项目需求将会增加;其次,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政府将会加大对传统产业、新兴行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改革和投资;再则在精准扶贫方面,政府也将会大力投资。
随着高速公路、交通铁路、航空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建设趋于成熟,未来政府投资将会更加注重项目集成、绿色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
从民间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民间投资注重的是项目的商业化和产业链的整合。
在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民间投资将会更加关注科技创新、新型产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提升与升级。
三、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合作模式创新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新型合作模式将在未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与传统PPP模式相比,政府和民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更加注重风险分担、融资共建、长期运营以及政策配套。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对PPP项目的监管、服务和法律保护。
在合作模式创新方面,如政府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政府与医疗保险公司合作、政府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政府与文化机构合作等等。
这种新型合作模式除了能够提供资金流动外,更具有参与经济政策、互利共赢和价值共识等方面的优势。
四、政策引导与风险控制政策引导是实现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合作的重要方式。
优化政策环境,重大项目提供特别支持,减轻投资者的负担,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引导将在未来得到更多的关注。
15608 中国民间投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民间投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一、背景众所周知,中国近年来一直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也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壮大,民间投资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民间投资到底处于哪个阶段?未来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二、现状目前,在政府引导下,我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类各样的融资平台,而这些平台的投资主体大部分为私人投资者。
行业涉及许多领域,比如金融、地产、基础设施等。
而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民间投资越来越多地从传统领域转到了互联网金融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民间投资总额突破了3.5万亿,其中,互联网金融的投资额也在不断攀升。
三、未来发展趋势从民间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一直存在,但是对于民间投资的追求却越发激烈。
未来,政府对于民间投资的支持力度也将愈加大,各地融资平台的发展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
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和金融监管的不断完善,民间投资也将逐渐迈向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未来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共享经济与民间投资近年来,共享经济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民间投资者也积极涉足共享经济领域。
比如,共享住宿平台、共享办公空间等,这些领域都成为了民间投资的热门板块。
而共享经济与民间投资之间的相互促进也将进一步加强,共享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将为民间投资带来更多的机会。
五、我的看法应该说,民间投资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而且在共享经济的不断推动下,未来其发展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民间投资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困境,比如,盲目跟风、低效率等问题。
因此,我们在投资时需要理性投资,提高自身的风险认识能力,同时,选择合适的投资平台也至关重要。
六、总结总之,民间投资作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在社会的多方联合支持之下,朝着更加成熟、规范、专业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无论是政府、投资者,还是投资平台,都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民间投资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经济:政府、民间与外来力量的变迁
中国经济:政府、民间与外来力量的变迁摘要:本文从支出法国民生产总值的构成出发,分析政府、民间和外来力量的变迁过程。
1997-2011年,国有经济力量趋于下降,非国有经济力量趋于上升,外来经济力量则在波动中趋于上升。
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仍应大力发挥民间和外来经济力量在竞争性经济领域的作用,提高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度,提高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支出法;经济力量;变迁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朝廷与江湖相对应。
而在当今世界,朝野之分也成为各国政治经济焦点之一。
在当代中国,政府、民间与外来经济力量也屡受关注。
2009年,有关学界关于“国退民进”的观点,国家统计局就在文章中给予反驳[1],但反驳依据只是包括工业、投资和国内贸易三方面数据,并不难以完全让人信服[3]。
关于境外因素,一般是从贸易依存度和经济增长贡献率来说的,简单地将近年来出现的净出口贡献率为负值理解为拖累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认识[4]。
此外,撇开外资投资的影响,也不够全面。
因此,政府、民间与境外三种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其历史变迁又如何?有待进一步的全面分析。
但从目前文献来看,这种分析却是欠缺的。
为此,本文从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出发,按照国有、非国有和境外三种经济力量,分析三种经济力量的比重,进而反映政府、民间和外来力量的变迁过程。
鉴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的资本形成和最终消费数据存在缺失,因为《中国统计年鉴1997》提供的是1995年数据。
因此,本文的分析始于1997年,数据时段为1997-2011年,相应的《中国统计年鉴》为1998-2012年[4]。
二、最终消费的构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构成,居民消费又包括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们计算了1997-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及其构成(见表1)。
表1的数据表明,1997-2011年,政府消费占比由1997年的21.82%升至2001年的27.83%之后,基本稳定在28%左右的水平;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占比基本稳定在72%的水平。
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五篇范例)
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五篇范例)第一篇: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摘要:政府投资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它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日益降低,并逐步被民间投资取代。
民间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优势,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增长、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发展变化现状、趋势,提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民营经济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演变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
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
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
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
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
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代理人、个人、外商组成的。
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
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
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投资变迁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投资变迁探析【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政府投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整与变迁、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效率与风险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通过分析政府投资策略的优化与升级、对未来中国政府投资的发展方向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提出了未来政府应当注重提高投资效率和降低风险,同时倡导市场化和规范化的投资模式,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旨在为中国政府在今后的投资决策中提供借鉴和参考,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政府投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效率、风险、策略、升级、发展方向、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历程,逐渐由封闭的计划经济走向对外开放和市场化。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投资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逐步拓展,投资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
政府投资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政府投资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政府投资的效率、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政府的投资策略和方向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投资的变迁进行探析和总结,对于更好地指导中国未来政府投资的方向和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政府投资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投资的变迁进行深入的探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还能揭示政府投资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政府投资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整与变迁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政府在市场规则下的作用和定位。
政府投资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深入剖析政府投资的效果和影响,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思考
我国民间投资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思考摘要:近几年来我国民间投资的速度在加快,由于受行业准入的限制,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其它行业。
我国民间投资存在着受行业准入限制、融资渠道不畅通、审批程序繁杂、服务不到关键词:位、投资规模小、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
民间投资问题对策一、我国民间投资的现状民间投资包括集体投资、私营个体投资、联营、股份制及其它经济的投资,到2004年3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达10万亿元,民间投资有十分巨大的潜力。
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下,在国有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民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相比,民间投资的行业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随着国家对民间投资范围的不断放宽,民间投资的行业将更加广泛。
在2002年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 2.4%,国内贷款占13.2%,利用外资占2.0%,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合计占82.5%,这一方面说明民营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强,但也反映出民间投资的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
在全国民间投资总量上,东部地区占61.4%,中部地区占21%,西部地区占17.6%,中西部地区之和仅为38.6%,东部地区在民间投资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民间投资的分布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民间投资就越活跃,所占的比重也就越大,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民间投资则相对滞后。
民间投资与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商投资相比,项目的平均规模要小得多,这与民营企业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是相适应的。
二、我国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1.民间投资受着行业准入的限制。
目前,许多已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比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对国内民间资本的介入仍有严格的限制。
据有关资料统计,国有经济投资领域约80个,允许外商进行投资的领域约60个,而允许国内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却只有30多个。
另外,电力、水利设施、铁路、港口、卫生、医疗,城市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本应是民间投资大有作为的领域,但由于受体制的限制,民间资本却无法进入。
【宏观经济学案例与分析】第4章案例 我国民间投资的启动与发展
我国民间投资的启动与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推进,以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格局被打破,我国的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日渐增大。
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影响到投资的所有制结构。
其中,国有经济的投资比例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股份制经济投资比例大幅度上升,这种变化使得民间投资的比重大幅提高。
从整体上来看,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的增幅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92年以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持续上升,并不断加速。
1992-1999年的8年中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由31.38%上升至41.94%,共提高10.56个百分点,而2000-2005年的6年间,民间投资所占比重由44.63%上升至57.09%,共提高12.46个百分点。
这说明近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是由于民间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的。
从投资来源上看,企业自筹资金成为“主流”,这也反映了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
随着收入分配流程和收入分配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投资主体和储蓄主体都呈现多元化,投资资金的来源也呈现多样化。
根据我国的统计分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四类。
当前,企业自筹资金已经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占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且该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
2005年自筹和其他资金到位70138.7亿元,比重由2000年的68.2%上升到74.1%。
2006年1-11月自筹资金增长率达29.6%。
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股份制改造有明显效果: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主能力也逐渐提高。
问题:1、什么是投资?投资与资本在概念上有何区别?12、从投资内容上说有哪几类投资?各类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如何?3、请分析我国民间投资的启动对未来经济增长的意义。
答:1、投资就是资本形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和住宅。
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间投资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在当前,为民间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改善投资结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积极探求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影响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25-020 引言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属于宏观经济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一般来说,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无非就是两个方面:①刺激民间投资,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②抑制民间资本的投资,产生排斥或“挤出”效应。
最近十年以来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增长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变化情况。
因此,在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下,理清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对于评价上一阶段的经济政策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1 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实践证明,政府投资的增长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因政府投资的增长,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使社会的资金供给紧张,从而引起利率上升,这就抑制了民间投资。
一般而言,公共投资增长了对私人投资会产生两种影响:①能有效的刺激民间扩大投资,就是说公共投资能带动整个投资总量的增长。
②对民间投资产生抑制作用,出现“挤出”效应。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政府部门投资的增长速度很快,相对而言,民间投资的增幅却不高,甚至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虽然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推动下,政府大幅度的扩大了政府投资,在新增国债的同时,税收也出现了很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国家却没有出台相应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也没有实质性的增加。
这就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情况,其他投资领域的资金却明显减少了,从而导致其他领域内的投资下降,这就是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的问题研究
2010.07(上)ChinaCollectiveEconomy集体经济·摘要:近年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投资刺激计划。
在这些计划之下,政府投资的有效性,以及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正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文章比较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特点,分析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在如何利用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这一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挤出;挤入一、问题的提出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迅速出台一揽子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计划。
自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有效实施两年内中央新增投资1.18万亿元带动总额4万亿投资的计划,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在经济企稳回升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在拉动投资和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政府投资的效用并没有被最大化,主要原因便是民间投资未积极跟进。
例如,一些地方已经出现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的情况,一旦中央新增投资计划用完,而民间投资仍无起色的话,中央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手段的空间将会变得很小。
可见,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和信贷增长等刺激性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重视带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2010年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在保持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带动民间投资的增长,形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比较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包括政府财政投资、政府部门投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投资。
民间投资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包括个人、家庭、金融机构、非国有企事业单位或组织的资本投入。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在投资主体、投资动机、投资对象、投资作用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政府投资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分析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分析【摘要】投资是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以国家投资为主,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原有投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为主体的新的投资格局。
深入了解我国的投资现状,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对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得出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关联性按投资主体不同可将投资划分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民间投资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主体的投资,具体包括个人投资(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商户经营性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以及集体企业投资。
外商投资是指各类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的总投资。
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联性分析为了研究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1980—2008年全国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各年投资总量。
对1980—2008年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政府投资额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民间投资额却是逐年上升,并于2002年首次超过了政府投资额。
但在2006年以后,政府投资额与民间投资额的增速明显放缓,并趋于稳定。
政府投资占总投资的百分比维持在28.18%左右,而民间投资占总投资则维持在62.90%左右。
为了求证是否因为民间投资的增加而导致政府投资的减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本文对两者进行了初步的线性分析。
为了避免因为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政府投资总额和民间投资总额都除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得出相对量指标。
同时为了避免异方差的影响再对得出的相对量指标求自然对数。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摘要:2010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上述的《若干意见》中,政府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以前只能由政府投资的相关领域。
该意见的出现,使得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同时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同台竞技。
也使在高通胀的时期,民间资本有了新的投资渠道。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挤出与挤入一、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政府投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手段,在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中起重要宏观导向作用。
政府投资可以弥补场失灵,协调全社会的重大投资比例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
政府投资的主体是政府。
因此,政府要对政府投资承担全部的投资风险;当然,政府也享受政府投资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政府投资时,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严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经营管理,确保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确保政府投资的利益和风险约束机制得到严格监管和控制。
同时,弱化部门利益,堵塞管理漏洞,壮大政府投资实力。
建立政府投资的项目评估审议制度和错案追究制度,促进投资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广泛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进规范的招标承包制度。
政府投资要严格限制在公共领域,包括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
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扶持农牧业生产和扶贫,搞好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
在营利性基础建设方面,可以适当的建立特别许可制度和一些有经济实力、声誉良好的企业进行合作。
同时要合理安排投资布局,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投资布局,即政府投资在各地区的分配比例关系,是政府投资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是根据投资项目资本总额构成中出资人的资金来源性质对投资进行一种分类。
它是相对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而言的,属于投资来源或投资主体的概念划分,但从本质上说这是一个具有深刻制度内涵的范畴。
民间投资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主体的投资,具体包括个体投资(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性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以及集体企业投资。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投资结构格局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就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历程进行深入分析。
二、初期投资结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初期的投资结构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工业为主导。
大量资金被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制造业上,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这种投资结构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开始逐渐向知识经济、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投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受到更多资金的青睐。
大力发展研发、创新等领域,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多元化投资结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的投资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
除了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开始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参与国际竞争。
同时,私人投资、社会投资等形式也逐渐增加,为国家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五、未来展望
未来,我国投资结构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时,加强投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投资的有效利用。
结论
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时代变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将不断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以上是对我国投资结构格局的演进的简要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民间投资-态势分析
民间投资*态势分析统计分析表明,近年来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国民经济中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
这是经济改革、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成果,也为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民间其中股份~200132.5%;年,国有经济投资增幅已从17.4%逐年回落为3.8%、3.5%和6.7%,而全部国内民间投资的平均增幅逐年分别高达20.4%、11.8%、22.7%和20.3%,与国有投资增幅放缓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二)国内民间投资比重接近国有投资,股份制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全社会投资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近几年,国内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国有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1997~2001年,国有投资、国内民间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三者比重分别由52.5%、35.9%和11.6%变为表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增长速度(%)注:增长速度未扣除价格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1年数据计算。
90年相比,分比重在18趋势。
比重逐步下降,依次为8.1%、8.8%、6.5%;预算内投资资金增长率也逐步下降,依次为54.7%、13.9%、13.2%;而全社会投资增长率则逐步上升,依次为5.1%、10.3%、13%。
这表明,由于国内民表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类型所占比重(%)注:《2002年中国统计摘要》将2001年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合为一项(这样其增幅和比重分别高达26%和70%以上),尚未来得及分开统计(2002年一季度、上半年的统计也是如此)。
不少论者忽略了这一点,直接用来论证目前国有经济投资增幅大,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过高,而民间投资增长不快。
表1和表2已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1年数据对国有经济和其他经济做了区分,可以准确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
我国投资改革的进程
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程我国投资体制和投融资机制2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
1980年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有经济投资所占比重达82%,集体经济占5%,个体和其他经济占13%。
而2003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有经济占39%,集体经济占14%.个体和其他经济占47%。
地方政府具有了规定范围内的投资决策权,企业有自主的投资权。
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主要表现为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大下降了。
1981年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28%,国内贷款占139《,利用外资占4%,自筹和其他投资占55》\。
2003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国家预算内投资占4.6%.国内贷款占20.59《,利用外资占4.4%,自筹资金占70.5%。
三是投资方向多元化。
表现为:投资方向增多,投资于新型产业的投资额增加,而制造业投资额下降。
四是政府从依靠行政命令直接控制企业投资,开始转变为通过各项经济政策引导市场,从而间接影响企业投资;从依靠国家计划指标和项目审批等手段直接控制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转变为主要通过经济、技术政策及政策工具进行投资管理。
下面我们将具体分析投资体制改革的历程。
1.投资体制初步下放管理权限阶段(1980—1987年)改革开放以后,投资领域中的国家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的传统做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开始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1)打破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传统格局,扩大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限,促进了投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
(2)改革了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建设资金开始由财政无偿拨付转向银行有偿贷款,拓宽了建设资金来源;投融资体制从以财政投资为主向间接融资为主转变。
当然,由于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企业的资金融通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3)改进了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提高了项目审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水平,推行项目投资承包责任制。
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共同推进
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共同推进摘要:201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增长是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动力。
从对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推动的历史特性、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联、效用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经济能否持续回暖取决于政府拉动的投资能否有效带动民间投资需求的回升。
因此,正确处理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的关系,促使民间投资积极跟进,追求二者有效联动、合力,同时创造更完备的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才会实现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经济增长;投资效率;挤出效应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全社会的总投资。
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则日益壮大。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投资增长更是成为了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动力。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之历程在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确立之前的近30年里,我国实行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制度,由此形成了巨大的国有资产,促进了我国完整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则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这种做法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使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存的不良后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日益活跃起来,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明显上升,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本文把政府投资界定为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除此之外其他类型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都统称为民间投资)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自1978年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政府投资额、民间投资额均呈递增的趋势。
1978—1992年是一个缓慢递增的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783.0亿元增加到1992年为8 080.1亿元,政府投资由1978年668.7亿元上升到1992年为5 498.7亿元,民间投资1978年的114.3亿元增加到1992年的2 581.4亿元。
民间投资态势.doc
民间投资态势一、民间投资增速、比重和贡献率变化态势(一)国内民间投资增幅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和全社会投资增幅,其中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长最快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投资领域以连续发行国债拉动整个投资需求的增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2001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3%,高于前两年的增幅。
同时,由于国债投资集中体现了政府公共投资的意图,主要受益者是国有经济,人们一直担心民间投资被挤出或增势减弱。
事实上,除1998年国有经济的投资增幅显著高于民间投资和全社会投资的增幅以外,1999~2001年,分别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投资增幅基本上都快于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其中“其他经济”的投资增幅连续两年高达28%以上(见表1)。
在各类经济成份中,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长最快,1997~2001年,由1387.21亿元增加到5663.49亿元,5年平均增速高达32.5%;同期,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从2893.08亿元增加到2998.69亿元,平均增幅仅为0.7%。
国内民间投资的平均增幅不仅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全社会投资的增幅。
1998~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增幅已从17.4%逐年回落为3.8%、3.5%和6.7%,而全部国内民间投资的平均增幅逐年分别高达20.4%、11.8%、22.7%和20.3%,与国有投资增幅放缓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二)国内民间投资比重接近国有投资,股份制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全社会投资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近几年,国内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国有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
1997~2001年,国有投资、国内民间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三者比重分别由52.5%、35.9%和11.6%变为表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类型投资增长速度(%)注:增长速度未扣除价格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提供的2001年数据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doc9)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摘要:政府投资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它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日益降低,并逐步被民间投资取代。
民间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优势,它的发展对于推动增长、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的收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发展变化现状、趋势,提出了促进民间投资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民营经济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演变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
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
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
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
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
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
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代理人、个人、外商组成的。
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
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
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
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
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
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
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
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
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
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
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
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
二、为什么必须改变政府在社会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和转变政府投资行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制度,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才有所改变。
这种制度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决定的,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我国政府投资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国有资产,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
近年来的政府投资活动,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只依赖政府投资,忽视民间投资,也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不良后果。
在投资决策上,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
由于社会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判断困难,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常常容易出现失误,而一旦失误,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政府投资往往造成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
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为明晰产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
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管理不善,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投资而形成的国有产权,缺乏真正负责的产权主体。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是国家所委托的代理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要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由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必然产生一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愈演愈烈。
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通常不提倡发展国有企业。
政府投资过多,还会挤占民间投资,减少社会总财富。
在社会投资机会一定的情况下,政府投资增加,民间投资就会减少。
政府投资会从几个方面减少民间投资:(1)挤占民间可投资领域。
目前我国在金融、保险、教育、公共设施、邮电、通信、民航等领域还存在着国家垄断经营,民间投资或者尚未进入或者较少进入。
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等领域还有待于对民间投资扩大开放。
(2)政府投资引起税收增加,税负增加将妨碍民间投资。
用于政府投资的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税收,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缺口,政府通常要增加居民的税负,在过高的税负压力下,必将降低民间投资热情。
(3)政府投资过多不利于民间财富的迅速积累,因为投资活动是创造财富的必要前提,是获得财富的重要依据。
民间财富积累缓慢将减少居民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恶化投资的经济环境。
加入WTO后,为适应WTO规则,我国政府必须尽快改革运行机制。
WTO规则尽管是围绕消除或限制成员国政府对跨国贸易的干预而展开的,但是绝大多数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
为适应其要求,政府必须切实把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不再插手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依法行政,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接受法律监督。
政府是社会投资的主体,占主导地位,不仅会与民争利,还会妨碍履行自身的职责。
政府要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安定、法制健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社会保障等。
政府在投资方面花费的精力过多,就会分散为经济提供服务的精力。
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英国政府也进行投资,但投资领域仅在于个人不愿投资或没有实力投资的领域,以及那些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安全的领域。
其他绝大多数领域都由私人投资。
而且,政府投资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
日本、德国、韩国政府投资较多,但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民营化。
三、民间投资的发展形势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拉动国民经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民间投资增长加快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非国有经济已经比较广泛地进入了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
非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按当年价格计算),从1978年的42.2%上升到1999年的66.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按不变价格计算),从1995年的14.4%上升到2001年的45.8%.民间投资呈加快趋势。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1996—2001年,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同期民间投资则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
2001年全社会总投资增长13%,国有经济投资增长6.7%,而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经济投资增长15.3%,股份制投资增长39.4%.1996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2.5%,2001年下降到47.3%,同期民间投资的比重由35.7%上升到44.6%.预计今后几年,民间投资将逐步成为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来源。
2.民间投资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占有较大份额,但在一些国有垄断部门尚待加快进入目前,在全社会投资中,民间投资比重与国有投资比重已相当接近。
2001年,国有投资占47.3%,民间投资占44.6%.民营经济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众多部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
例如,在37个工业大行业中,民营经济的增加值所占份额已超过50%的有:有色金属、食品、家具、文教体育用品、电子通讯设备等24个行业。
这种状况,有力补充了国有经济空白,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
今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全面进军,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从总体上看,垄断行业仍旧是国有经济相当集中的领域,民营经济有待于进入。
3.民间投资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1990—1999年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1774万人,集体企业净减少1837万人;同期,私营个体企业却净增2796万人,外资企业净增546万人。
现在,在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吸纳了社会大部分就业人员,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今后,民间投资应进一步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途径。
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实际产出少于潜在产出的差距将增加2.5个百分点。
由民间投资形成的民营经济增加了就业,提高了就业率,可见,民间投资已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转变政府投资职能和继续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建议尽管近年来民间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是由于体制因素和政策的不完善,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和天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今后,在必要的领域和特定的环境下,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转变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1.实现政府投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投资决策与管理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其中一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健全、高效率的服务。
政府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或者特殊需要,只在特定领域进行投资,例如在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或其他民间无力投资或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
美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健全。
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如环境法、银行法、公司法等,对企业进行税收调节,提供机场、港口、水、电、道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英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税收、国防和对外事务。
在当前及今后的政府职能转变中,我国应依据WTO 的有关规则,切实做到政府管理职能的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
2.改善投资管理,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程序国外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审批手续少,程序简单;二是对不同的项目审批的内容、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