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08_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源是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意志自由,强调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此时此地重要,而不是过去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意识经验来了解自身,看重现象学的价值。

现象学要求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要根据以下四项原则开展活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验着的个体;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还原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心理学家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的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以下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但不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主观性就否认他的科学性。

2坚持人性的统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将其进一步深化。

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的倾向,能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

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一需要和动机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点。

一、基本需要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12基本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心、信任和尊重。

爱分为自私和无私两种。

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34心理需要5认知需要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

6审美需要: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56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四大特性:1.整体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病的本质。

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社会性与生物性:①社会性吧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化的人所特有的;②社会化: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过程。

4.独特性与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多样性,使每个人格都具有自己特点。

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1.理解人性,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2.预测人的行为;3.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四、人格心理学流派:①渗透着各时代主流科学的认识方式;②面对各个时代临床问题(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需解决的问题);③渗透着各个时代与人本质的认识(性善与性恶);④因此,揭示人格不同层次的规律;⑤现代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

⑴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特征和无意识特征;⑵特质流派:对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⑶生物学流派:注意生理、进化、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⑷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类由低级人格向高级人格的发展,向自我选择、自我实现、责任感等高级人格发展潜力;⑸行为/社会学习流派:注意环境(行为强化、社会学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内外控,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性别角色);⑹认知流派:强调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的人格发展方向。

五、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卡特尔、比纳)六、科学人格心理学得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专题化、小型化、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的 人本主义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 心理学的新流派,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 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与其他人格 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假设人应该为其行为负主 要责任,因为人有自由意志。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第三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第四节 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 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 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
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 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 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 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 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三)现象学——人本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 马斯洛指出,由于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因 此,现象学方法适合于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应 成为心理学所适用的方法。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 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是欧美最为时髦的 哲学思潮。
4、存在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十分重视的两个基本问题: a)人性的本质是什么?b)个体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存在 主义提出重视研究人的本质、尊严、自由、价值及个体 存在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三、社会文化背景(p232) (1)二战后,经济繁荣发展,物质生活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潜力和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注重个体的主动性、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

在教育方面,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探索,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提倡建立积极、包容、尊重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未来,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望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和谐尊重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观、教育观、素养、教育环境、影响、应用、培养、发展、重要性、关键词1. 引言1.1 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人类主义运动,该运动强调个体的尊严、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心理学领域,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潜力,强调人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人的个体性和整体性被看作是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础,而非传统心理学中强调的疾病和缺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尔•罗杰斯和Abraham Maslow等心理学家的研究与实践。

他们都认为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是理解和幸福的关键。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巅峰,其理念与当时的人权、自由主义和经验主义等思潮相呼应,受到广泛关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背景是在对传统心理学以及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通过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理念,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1.2 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流派,它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需求,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尊严。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强调了人的固有价值和个体的独特性。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引言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心理机制。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的心理特质、个性形成的过程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一些重要理论。

一、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人格是指个体相对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人格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

人格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受到基因、环境和个体经验的综合影响。

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自报量表自报量表是人格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让被试者填写一系列问题或陈述,来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

自报量表常用于测量个体的性格特征、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等。

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人格心理学中用于探究因果关系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的个体进行实验操作,来观察和分析个体的行为和反应。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个体特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揭示人格心理学的本质规律。

3. 观察法观察法是人格心理学中用于研究个体行为的重要方法。

研究者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来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观察法可以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对于研究人格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格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对稳定的特质来描述。

根据特质理论,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大类: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特质理论对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人格是由意识、潜意识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冲突来理解和解决。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人们具有积极向上的动机和潜能。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独特性,主张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发展。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08:人本主义流派

充分发挥功能的人的特征
• 坦诚对待自己的体验;试图生 活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的目 的是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 日子。
• 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对别人 的需要感觉敏锐,但不会屈从 于社会行为标准对他们的要求, 他们似乎更遵从自己的兴趣、 价值观和需要。
• 能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 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
人本主义流派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一)20世纪中期之前,人格心 理学中精神分析流派与行为主 义流派大行其道。
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本我的原始欲 望与人的无意识;人受性本能和攻 击本能控制。 行为主义流派—把人格看成是一套 由环境决定的行为模式,把人降低 为“一只较大的试验白鼠或一架较 慢的计算机”。
8条具体途径
• 全身心投入或献身于某一工作或事 业,彻底忘记自己的伪装和角色, 真正进入“无我”的境界,从而完 全成为自己。
• 每当面临前进和倒退、成长与安全 的选择时,要尽量做出成长的选择 而不是安全和退却。
• 要有高度的自发性,倾听自己内在 冲动的呼唤,任其显露出来。
• 在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 要隐瞒,因为你的顺从也要承担责 任。
8条具体途径
• 从小处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 自我实现不是一种终极状态, 而是一个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
• 高峰体验非常短暂,但对于自 我实现的意义重大。
• 要识别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 勇气放弃这种防御。
三、罗杰斯的理论
(一)充分发挥功能的人 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 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 而不是终点。人的本性就是要 努力做到因满足于个人生活而 保持乐观态度。 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为充 分发挥功能的人。
• 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 • 自我价值组合 • 自尊和文化

第七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第七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第七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本章内容:•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创立年代及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立–理念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把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冲淡了•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的自由选择与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二、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生平(1902-1987)•美国心理学家•自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物•农业—历史—神学—教育、心理学•1928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精神病学教授•曾在儿童行为研究所工作•1946-1947年,担任APA主席•美国历史上同时获得APA杰出科学贡献奖和APA杰出专业贡献奖的第一人。

(一)理论基础和假设1、理论基础罗杰斯认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又不时地变动的经验世界里。

这个个人的经验和内心世界,罗杰斯把其称为―现象场‖。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是现象场的产物。

2、假设(1)自我实现的倾向:人和其他有生命的有机体生来俱有的求生和增进自身发展的生物学需要。

•机体评估过程(2)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

(二)自我概念1、自我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它是一套有组织的、为自己所意识的、与自己有关的知觉整体。

它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2 、理想自我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成为的那个样子,而非他表现出来的样子。

3、现实自我当前真实的自我形象。

它是自我现实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

(三)自我的发展•1、自我的发展历程–自我认定:能认定自我的存在。

——说出主语的我–自我评价: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根据基本需要的似本能假设,马斯洛提出了 一种强调人性积极向上的动机理论,即基本 需要的层次发展学说。 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排列的五个不同层次, 它们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 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论
1、自我实现的含义 、 从总体上说, 从总体上说,可以将自我实现定义为不断实现 潜能、智能和天资, 潜能、智能和天资,定义为完成天资或称之为 天数、命运和禀性, 天数、命运和禀性,定义为个人内部不断趋向 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 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对一个人来说,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 自我实现意味着他更真正地成为了他自己,更 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 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了他的存在核 成了更完善的人。 心,成了更完善的人。
于是以交朊友小组的形式迚行集体咨询便成为他研究工作的重点之一对罗杰斯人格理论的简评他的理论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探讨个性的本质开辟了新的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 ) 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 世纪 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新思潮,也称 为现象学的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为现象学的心理学 Psychology)。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 。它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 经验以及价值。到了60、 年代 年代, 经验以及价值。到了 、70年代,迅速形成与发展 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也成 起来,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之一, 为第三势力。 为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反 响巨大、影响深远。 响巨大、影响深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成长性,注重人的全部经验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格观和教育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和教育观进行详细介绍。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主要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自我决定权和成长潜能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意义,并具有实现这些目标和意义的能力。

人的个体差异是人格观的一部分,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体验到不同的发展轨迹和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主要强调创造性思维、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者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实现。

在人本主义教育观中,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性。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求和观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还强调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多元智能。

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智力和潜能,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职业。

教育应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人格心理学.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

人格心理学.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

谈谈你对人本主义的看法20世纪60年代,人本上义思潮像风暴一样席卷着心理学。

各流派的治疗师都转而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人本主义倾向的研习斑和互助小组在各地不断涌现。

心理学者把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观点应用到教育和工业领域。

然而,几乎和出现时一样迅速,“第三思潮”在70年代又减弱了。

许多投向人本主义的人都改变了主张,一些人本主义定向的项目宣告失败。

关于这项运动的书籍也开始减少。

但是,像一场风暴一样,人本上义的人格理论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相当多的心理治疗师在思想定向上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Mayne,Norcross,&Sayette, 1994; Spett, 1983 ),更多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罗杰斯的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很愿意参加美国心理学会相关分会的活动,并出版了自己的刊物。

尽管这一运动从来没有代替根深蒂固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但是它为心理学家提供了另外一种看待人性的方法。

从这一思潮的沉浮中,可以看出人本主义理论和其他人格理论一样,都是既有贡献也会受到批评的。

1.贡献过去的人格理论家往往过于强调心理上出现的问题,人本主义的积极的理论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观点。

在那些努力去满足高层次需要的年轻人中间,罗杰斯和马斯洛的著作仍然柞常流行。

我们也确实看到他们把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人格的方面。

今天,研究者正在大量地考察着诸如创造性、快乐及身心健康问题。

毫不奇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治疗师和咨询者的咨询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治疗师都认为自己是“人本主义的”。

更重要的是,许多持其他理论观点的治疗师也都接受或部分接受了人本主义治疗理论的一些思想,他们也都接受罗杰斯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观。

另外,许多治疗师在治疗实践中采用了罗杰斯式的方法,如治疗师的移情、对患者的积极关注、由患者对自己的变化负责以及患者和治疗师的自我剖析等。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理论促进了互助小组的兴起,在今天的团体治疗及自我改进和个体成长的治疗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互助小组。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人格的定义:人格并非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类概念的综合体。

人格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组织。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人格具有独特性。

德莱加博士认为,“人格是个体持久的、内在的特征系统,该系统促进了个体行为的一致性”人格的研究方法: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 定义:对单个人或单个群体进行深层考察。

适用对象: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

优点:许多重要概念不易用实验检验(如无意识);适合考察一些罕见的个案(如多重人格);考察的对象在所考察的维度上与正常人没有本质差异时(如裂脑人);适用于心理治疗过程。

缺点:结论难以推广;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缺乏客观性,研究者难免会做主观判断。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research) 定义: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适用对象:特质理论和生物学流派。

优点:易操作,省时间;比较客观,生态效度高;可以研究法律或伦理上无法操纵的变量间的关系;对一些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的变量无需用实验考察。

缺点:相关研究无法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的两组变量有时很可能是一种共变关系。

研究中涉及测量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定义: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变量的变化,以考察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设计: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以及混合设计(附录四)。

适用对象:行为主义与学习论、认知理论。

特点: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

缺点:实验情境下人格研究的内容非常有限;研究的推广性与生态效度问题;不能把握众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格因素;难以彻底排除实验对象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对实验过程的污染。

人格发展的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格是稳定的还是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观点:特质论者认为大多数人的人格特征在20岁左右甚至更早就已经定型,以后将很难改变;发展心理学家则认为人格特征可以重新塑造,强调个体为改变自身人格所做的自觉努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1. 引言1.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定义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关注个体潜力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学流派,强调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积极能力和自我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倡导将个体视为主体,强调尊重和关怀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

它认为人类本性中包含着积极向上的天性,人们有着自我实现的动力和渴望。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探索内在的自我意识。

它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动机和个体价值观的影响,而非外部因素的控制。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决定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潜力,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1.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提升,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力和价值。

这种观点对于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个体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在需求,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性。

这种关注个体内在的情感和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且有助于指导我们在教育、治疗和辅导等领域的实践。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我们理解和指导个体的成长、发展和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潜力,促进个体健康和幸福的发展。

2. 正文2.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中,个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具有身心灵的统一性。

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个体的内在世界和外部环境也是密切关联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内心渴望和目标,对自己的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和信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注重个体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实现,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

个体在不断探索和实现自己的潜能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更多的生活满足感和内心的平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1)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1)

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主要内容有:
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1
马斯洛的人格心理学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罗洛-梅的存在人格论
1、人本主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理论准备
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发表
20世纪60年代正式产生,被称为“第三势力(思潮)”
1967年,马斯洛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标志着人本主义理论已被众人接受
(产生背景:二战后科技发达,物质富足,社会压力大、人性异化加剧,导致严重精神危机如:价值观、孤独感、自我社会认同缺失等)
2、人本主义基本内容
●强调人的责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自由改变
自己的生活,如不能改变,只是身体局限——因而,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此时此地过去经验会形成&影响——我们是谁和怎么
做,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

人如困在过去阴影中,就不能生活在今天;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
生活,才能成为真正完善(fully functioning)的人
●个体现象学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别人建议只是参考,自己必须作出自己的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
●人的成长眼前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寻求发展;除非有困难阻碍,会不断朝着满意的状态前进。

成长是人发展的自然特征
3、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比较,
人本主义重点:
•研究:强调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研究对象(健康人,非动物或精神病态者)
•方法:开放性模式(不排斥客观,但强调主观;不忽视外部因素,但强调内在体验)
——人本研究的不是实验室中被试,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和特征

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和特征人格是指个体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持久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包括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情感反应、价值观、动机和行为模式等方面。

人格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稳定性:人格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在个体的生命周期内相对一致。

人们的人格特征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可能有所变化,但是总体上是相对持久的。

2.一致性:人格的特征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即一个人的多个人格特征彼此之间是协调和一致的。

例如,一个人可能具有外向和情绪稳定的人格特征,这两个特征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可能是相互呼应的。

3.唯一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格。

人格是受到遗传因素、环境经历和个体主观体验的综合影响,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模式。

4.可塑性:人格是可塑的,即人格特征可以经历改变和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和个体努力来改变和发展自己的人格特征。

然而,人格的塑造和改变通常是一个相对缓慢和持续的过程。

5.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然而,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根据心理学研究的不同理论和模型,人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和描述。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格分类模型:1.特质理论: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系列基本特质组成的。

例如,经典的五因素模型认为人格可以由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这五个维度来描述和衡量。

这些特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观察来评估个体的人格特征。

2.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个体的潜意识冲突和动力对个体的行为和人格产生影响。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及其后续的理论派别,如自我心理学和关系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内在冲突和力量对人格特征的塑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个体对自我实现和个体价值的追求所决定的。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意义和自由意志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关注个体的成长、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格观和教育观有着独特的见解,本文将分别就这两方面进行阐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能和价值。

在人格观上,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性和自我概念是构成人格的基础,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自我决定。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念中,人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潜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追求幸福。

1. 个体性和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的身体、心理特征、社会地位和角色的认识。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绪具有重要影响,是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核心。

2. 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在教育观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倡个体化教育,强调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1. 个体化教育个体化教育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核心理念之一,指的是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内在需求。

在个体化教育中,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帮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追求幸福。

个体化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2. 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追求幸福和满足。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和积极的自我认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观去选择目标和实现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