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话题 即兴评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

日前,江阴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新市民小蔡家中,为她送来了见义勇为证书以及奖金。两个月前的一个凌晨,30岁的小蔡在怀有五个月身孕的情况下,听到一女孩呼救后,挺身而出,追上抢劫手机的歹徒,在腹部遭到重击后,仍然拼命抓住歹徒,并最终将其制服。遗憾的是,事后小蔡不幸流产。(10月31日《扬子晚报》)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耳熟能详: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按照小蔡当时遇到的情况,最佳的见义勇为方式就是及时报警求助。别看简单的一通报警电话,也会给警方破案带来十分有价值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人路见不平都能及时报警,就能在社会上形成一张看不见但很严密的安全网。

对小蔡的行为,笔者是赞赏加敬佩,不过还是觉得欠妥。笔者认为,和涉嫌抢劫的歹徒搏斗,危险太大,最好避免。抢劫的歹徒都是亡命之徒,手里一般有凶器,和其搏斗,很容易造成伤亡。而被抢的财物不论有多贵重,和生命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这一事件中,就见义勇为的结果来说,小蔡流产了,身体没有大恙,可万一流产给小蔡身体带来意外情况,很可能危及生命,那样的话见义勇为代价就可以用“惨重”来形容了。

见义勇为,应该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但见义勇为又是应该讲成本的。这个成本,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社会账,更重要的是生命账。

新京报:用保险制度扶起跌倒老人

若老人意外伤害保险普及,老人跌伤后,各方或许都会少了不少后顾之忧。金钱不能打捞社会的良知,但保险制度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紧张气氛。

11月27日,北京市民政局宣布,北京市将依托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推出老年意外伤害保险项目,将来被保险老人在乘坐公共交通或逛公园等公共场所时,如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害,均可获得意外伤害保险赔付,最高可获20万元。

人们很快就将这一保险,与近年来屡屡发生的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等新闻事件联系在一起。因为有老人意外险,人们就有勇气去扶起老人了吗?

自2007年南京彭宇案之后集中爆发的一系列被救老人“讹人”事件,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包括中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长期的医疗保障欠账、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严重焦虑等等。问题不能指望通过老人意外保险立竿见影地解决,更无须将保险的经济救济与公民救人的善心对立起来。金钱不能打捞社会的良知,但一个更有保障的社会能杜绝很多的“恶”。

这次的意外伤害保险是针对社会积弊的对症下药,通过保险协作化解了老人的个体财务风险。老年人本身收入较低,还常患有心血管、骨质疏松等疾病,一旦摔跤往往后果严重,治疗费用巨大。以四川省达州市老太诬陷三名儿童的案件来说,目前警方已然查清此案确为诬陷敲诈。但反过来说,此案中老太摔倒后的医疗费用高达2万,除去医保承担的1万元,剩下的1万元钱对于中西部地区,仍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诬陷救人者固然有违道德,也应受法律惩罚,但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仓廪足而知廉耻,如果能通过保险分摊个体医疗风险,避免老无所依的窘境,就可能避免很多的“恶”。

这次北京推出老年人意外保险,虽是按商业保险模式运作,但有明显的普惠公益性质,政府也做了兜底保障。

这一保险的年保险费只有17元,赔偿额却最高达20万元,费用远低于普通的商业意外险。此外,北京市还将用财政经费为约7万低保、“三无”等老人,购买这一保险,实现对于弱势人群的兜底保障。这是老年人在正常医疗保险之外的又一重保障。之前,上海2005年就推出与之类似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银发无忧计划”,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个正常的社会需要通过合理的社会机制,分摊个体风险。就救助老人、褒扬社会善行来说,既需要依法惩罚恶劣的敲诈诬陷行为,也需要通过政府、保险公司、个人的协作,筹措基金,编密社会保障网,化解老年人的生存风险。老年人群体以及家里有老人的家庭,都不妨将保险当做防范意外的可靠选项。

事实证明,保险制度能有效降低整个社会的紧张气氛。比如前些年,许多汽车都不上保险,发生事故后,双方车主常常用打架来“协商”赔付,而保险普及之后,再遇事故,大家都会心平气和地等待交警处理、保险公司“买单”。如果,老人意外伤害保险普及,各方或许都会少了不少后顾之忧,而老人跌伤后,也不用担心给家庭造成负担,“讹人”的新闻自然会大大减少。

老有所依

和赵宝刚前几部强化都市时尚感和信息密集度的作品相比,《老有所依》沉静了下来,开始举重若轻地讲故事。

不用提供什么数据支持,中国已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是公认的事实;也不用举什么例子,养老的倒金字塔结构在诸多家庭普遍存在。因此,《老有所依》题材优势在刚刚播出时就得以凸显。中国的养老压力以及老年人家庭问题,受条件、环境、政策等影响,一直被默认为是家庭事件而非国家大事,即便在家庭内部,本该正面应对的这个尖锐问题也被边缘化,面对养老,人们选择了无奈和沉默。

《老有所依》并未采取剧情升华、人物拔高、强化冲突的方式来增加电视剧的看点。相

反,和赵宝刚前几部强化都市时尚感和信息密集度的作品相比,《老有所依》沉静了下来,开始举重若轻地讲故事。把几位主角的身份落足于超市职员、报刊亭经营者、普通打工族身上,也让这部戏拥有了难得的低视角,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有股力量在把自己从悬浮状态往下拽,一直拽落地到尘土中的意思。

观看这部戏很难不产生唏嘘,因为它触到了生活的痛处。赶超市早开门买降价品,商量着换房接爸妈一起住,买老年公寓安享晚年,考虑墓地,疏于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想方设法啃老……《老有所依》开剧就把这些几乎所有平民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抛了出来,角色设置中既有江木兰这样的贤妻孝女,也有余淼、田咪这样的“夫妻小骗子组合”,贾幸梅这样的精于算计的家庭妇女。这些让人熟悉到,他们就是每天常见的亲戚、朋友、邻居,抑或是我们自己。

唏嘘之后,紧接着感受到的便是现实之痛。居之不易,活着更不易,剧中人把囊中羞涩的纸币兜兜转转,怎么也无法安排出一个好的未来——老人把买墓地的钱挪给孩子买房,老年人放弃对子女的期冀自相抱团取暖,子女欲尽孝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无所依”改一字成《老有所依》,却无法改变现实的局面,只能表达或提倡一种精神——用亲情温暖去抵御外围的冰冷,让麻木的亲情关系回归本真。

如果说《奋斗》之后的一系列青春剧,曾引起“赵宝刚离现实究竟是近还是远”的疑问,那么到《老有所依》,可以视为赵宝刚十余年来最为贴近现实的作品。严苛一点看,《老有所依》还未具有足够让人心灵震撼的力量感,但这部戏的鲜明主题和朴素叙事,仍然很容易聚集各个年龄段的电视主体观众群。

1990年末,《渴望》以其真实性、现实感冲击着千万观众的内心情感世界,成为国产剧的一个标志性历史转折。在众多的赵宝刚作品中,《老有所依》无论是在题材、故事还是价值观等方面,是最为接近《渴望》的,但受时代变化、娱乐风向不同等因素影响,《老有所依》想重复当年《渴望》万人空巷几无可能。只是希望,这部戏的热播能够给电视人以一点提醒,仍有许多生活热点、社会现象等待被发掘、讲述,电视人应不避讳藏在其后面的问题尖锐指向,把它们逐一变成可以影响大众的话题剧。

“单独二胎”

政策一公布,即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卫计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翟振武教授介绍说,“单独”二胎政策全面落实后,在全国范围内,将影响1500万至2000万人。根据有关生育意愿调研,上述符合生育新政的夫妇,大约50%至60%愿生育第二个孩子。(据11月17日《华商报》)

隔三岔五就被舆论热炒一回的“单独二胎”政策终于“靴子落地”。不过,面对此项体现人心所向的利好消息,人们并没有表现出一边倒的皆大欢喜,许多人反倒陷入“生与不生”的矛盾纠结。民调显示,至少有40%符合条件的夫妇并不打算生二胎。尽管其谨慎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