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外国诗两首反思总结(精选16篇)
外国诗两首反思总结(精选16篇)外国诗两首反思总结篇1本课教学采用自读法。
第一课时先是共同回顾常见的上课思路。
(导入、作者简介、朗诵、自读品佳析形学技法、明主旨)接着让学生自学十分钟,同桌合作学习也可。
再接着检查自学情况。
按步骤先是让学生把作者简单介绍,然后是合作诵读、同桌读、自荐读、班齐读、师领读。
再接着让学生品析。
好的品析则让其他同学做下摘记。
最后让学生讨论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先让学生自学欣赏20分钟,写《夜》赏析小。
再接着是自读,然后是明主旨。
让学生析文章的美。
最后师总结。
接着看课后练习,让学生合作讨论,比较济慈诗的两种翻译法,说说你喜欢哪首的翻译,为什么?火车式,人人要求回答。
最后让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准备10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参加。
《蝈蝈与蛐蛐》这首诗可以分为两节:第1~8行诗为第一节。
用“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以下7行诗,主要写了“蝈蝈的乐音”。
还写了“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可喜的草丛”等富有盛夏特色的景物,写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喜悦的世界,并以此烘托了“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动听。
第9~14行诗为第2节。
用“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以下5行诗,主要写了冬日的“蛐蛐的歌儿”。
“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等语句写出了冬天严酷冷清的景象,“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语句表现了家中的温馨气氛,并以此衬托了“蛐蛐的歌儿”的悦耳动听。
结尾两行诗通过联想将“蛐蛐的歌儿”与“蝈蝈的乐音”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全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用白天的喧响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了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了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
外国诗两首反思总结篇2本课教学采用自读法。
第一课时先是共同回顾常见的上课思路。
(导入、作者简介、朗诵、自读品佳析形学技法、明主旨)接着让学生自学十分钟,同桌合作学习也可。
“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王辰晨、陈虹波2018年12月8日至9日,“第七届中美诗歌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成功主举行,此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江汉大学合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文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单位协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8个国家的近200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设置了四场大会主题发言、三组专题研讨和十二个分组研讨,此外为庆祝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成立十周年还特别开设了中外诗人学者诗歌朗诵活动。
12月8日上午8:20,大会开幕式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隆重举行。
开幕式主持人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执行理事罗良功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赵凌云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查尔斯·伯恩斯坦致开幕辞。
在致辞中,赵校长对前来参会的中外学者表示热忱欢迎,并向学者们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特别介绍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尤其是外国诗歌研究的学术传统与特色,对本次会议寄予殷切希望。
赵校长认为,在由我校参与发起的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年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本次会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具有重大意义。
伯恩斯坦教授强调了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倡导学者们倾听“诗歌中的回声”。
中美诗歌诗学协会会长玛乔瑞·帕洛夫的信函由罗良功教授代为宣读,她在信中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办的良好祝愿。
大会第一场主题发言由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聂珍钊教授主持,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担任评议人。
伯恩斯坦教授的发言以“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的个人故事:翻译和友谊”为题,简要回顾了他在诗歌研究活动中与中国学者的学术交流、互动和友谊,并介绍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及研究作品如《查尔斯·伯恩斯坦诗选》等在中文语境中的接受,借此分析和强调了诗歌、语言和历史间的复杂关联。
苏晖
苏晖上次更新:2009-11-26 15:30:52一、个人基本情况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编辑,主要从事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和喜剧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2004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7至2008年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英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协助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教学和科研项目7项,主持多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出版学术著作2部,参加多部教材或著作的编写;发表有关欧美文学、比较文学、喜剧美学的论文40余篇,其中有5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二等奖以及湖北省第六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曾获华中师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校教师教学工作优秀奖一等奖、华中师大“优秀园丁”、“优秀青年教工”以及“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二、论文1《超越者的悲剧——〈哈姆莱特〉与〈狂人日记〉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并为人大复印资料《鲁迅研究》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
2《读柳亚子编〈曼殊全集〉附录》(与忠翔合作),《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3《读黄侃文〈隽秋华室说诗〉——关于拜伦〈赞大海〉等三译诗的辨析》(与王忠祥合作),《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3期。
4《疯狂世界中的“边缘人”——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心理模式的形成机制》,《华中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并于1996年获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第四届科研成果评奖一等奖。
5《析〈母亲的初恋〉的意蕴四层次》,《高师函授学报》1995年第3期。
6《焦虑•探索•回归——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模式》,《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3期。
7《建国以来的传记文学通论及评介》(合作编译),《传记文学》1996年第9期,并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及作品研究综述1. 引言1.1 艾米莉·狄金森简介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国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她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的一个富裕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内向和孤独的性格。
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特,以简洁、隐晦、象征的语言著称,她尝试突破传统的诗歌形式,追求内心世界的深度和真实。
狄金森的作品涉及爱情、死亡、自然、宗教等多个主题,独具一格,充满诗意和思辨。
狄金森的诗歌直到她去世后才被发现并出版,她的作品在20世纪初开始受到关注,被誉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她的作品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视为一位具有独特审美观点和文学价值的诗人。
1.2 艾米莉·狄金森作品概述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被誉为“美国的诗歌女神”。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爱情、自然、宗教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她对生命、自我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狄金森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和隐喻,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引人深思。
她擅长运用意象和比喻,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常常用一两句简短的诗句深刻地揭示人生的哲理和真相。
她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朴实而富有韵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动。
狄金森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的诗歌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为传播,深受读者喜爱和尊重。
研究狄金森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她的艺术成就和文学意义,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和哲理。
【2000字】2. 正文2.1 生平经历艾米莉·狄金森的生平经历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她是个非常隐秘的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关于自己生活的记录。
她出生于1830年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镇,是一个富裕家庭的长女。
2024年外国诗两首反思总结(2篇)
2024年外国诗两首反思总结,____字第一首诗:《失去的自由》在2024年的一个午后我站在窗前,眺望着远方一片苍茫的大地上,自由的声音划破了天空但是那个声音,并不是属于我们的它来自遥远的国度,一片他乡的土地那里的人们,他们的自由一直存在而我们,却在这个时代迷失了自己的自由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受到束缚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无限的知识但我们被大数据和算法所掌控政府的监控,商业的操纵我们的隐私早已被侵犯,被剥夺我们被塑造成从众的机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追求的是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财富我们追逐着虚幻的幸福和成功但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追求在这个世界里,自由不再是一种人人享有的权利它已被给予了少数人,而我们只能短暂的窥视一旦逃离了束缚,我们就会被追捕和鄙视失去的自由,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沮丧我们渴望而不能得到的自由,如同遥不可及的星辰然而,在失去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反思自己或许,自由不是一个永远都存在的状态它需要我们的坚守和守护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被剥夺,我们才能真正的追求自由第二首诗:《人性的遗忘》在2024年的一个黎明我漫步在城市的街头那里熙熙攘攘,人们来来往往然而,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人性却被遗忘了在追逐利益的同时,我们失去了同情和善良我们在追求物质欲望的过程中忘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我们变得自私和冷漠,不再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境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人们敌人似乎比朋友更多我们不再团结一心,而是互相攀比和埋怨我们渴望胜利,却不愿付出努力和牺牲人性的遗忘,让我们变得孤独和空虚我们追求着表面的成就和荣誉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善良我们忘记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我们忘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我们忘记了与大自然共享的美好人性的遗忘,也是我们丧失自己的原因当我们不能再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存在的意义或许,人性的遗忘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冷漠和自私我们才能真正反思自己,重拾人性的美好在2024年的外国诗中,这两首诗反映了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论
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论作者:赵小琪周秀勤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05期关键词:美国诗歌;中国形象;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摘要: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
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
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學和文化来丰富自我。
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
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21)05-0016-10On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hinese Image in the 20th Century American PoetryZHAO Xiao-qi,ZHOU Xiu-qin(College of Liberal Art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Key words:American poetry; Chinese image; reconstructed imagination; intertextual imagination; opposite imaginationAbstract:The reason why the Chinese image of American poetry in the 20th century presents a style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image of the 19th century Western litera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way they imagine China. Rough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main ways of imagining China in American poetry in the 20th century, that is reconstructed imagination,intertextual imagination and opposite imagination. Using reconstructed imagination, American poets in the 20th century recreat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rtifacts and the Chinese visual space,aiming to express themselves by “discovering” China. Using intertextual imagination, American poets in the 20th century imitated the style,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conception of Chinese poetry, and directly past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entences, aiming to enrich themselves by “learn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Using the opposite imagination, American poets in the20th century compared the chaotic and hegemonic America with the harmonious and friendly China,intending to reflect on themselves by “facing” China. It can be said that these three ways of imagining China,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have become a positive critical weapon for American poets in this period. They use Chinese culture as a reference frame to criticize the rea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social and aesthetic aspects.——————————————————————————————————————————当来自英国维多利亚末期浪漫主义华丽繁冗的陈旧话语在美国文坛进退维谷时,20世纪的美国诗人在遥远的中国发现了崭新的世界图式与美学范式。
美国文学史诗歌重点赏析演示文稿
• 朝阳和晚霞当初曾把你养 育,
• 让你这小小的生命来到 世上;
• 原来若乌有,就没什么可 失去,
• 因为你的死让你同先前一 样;
• 这来去之间不过是一个 钟点:
• 这就是脆弱的花享有的 天年。
第七页,总共四十五页。
1. iambic tetrameter 2. The poem is said to anticipate the nineteenth-century
• By Nature's self in white arrayed, She bade thee shun the vulgar eye, And planted here the gaurdian shade, And sent soft waters murmuring by; ...Thus quietly thy summer goes, ...Thy days declinging to repose.
• 这地方的古人并不如 此——
• 印第安人一朝离开世 上,
• 就再次同亲友坐在一 起,
• 重新把欢乐的宴席分 享。
第十三页,总共四十五页。
• His imaged birds, and painted bowl, And venison, for a journey dressed, Bespeak the nature of the soul, Activity, that knows no rest.
• 大自然把你打扮得一身 洁白,
• 她叫你避开庸俗粗鄙的目 光;
• 她布置了树阴把你护卫 起来,
• 又让潺潺的柔波淌பைடு நூலகம்你身 旁;
• 你的夏天就这样平静地消 逝,
• 这时候你日见萎蔫终将安 息。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共5篇)
西方文论诗歌总结(共5篇)西方文论诗歌总结第1篇一、背景知识(一)《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知」(二)《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意」(三)《批判力批判》美学「情」二、对文学艺术理论有重要影响的美学思想(一)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纯粹美的判断】——质、量、关系、情状1.无利害而生愉快【质】:核心康德的三种认知形式:先天综合判断:来自外界的感性材料是杂多的,只能构成知识的内容,只有当主体利用自身的认知形式去接纳和改造这些感性材料,知识才能具有普遍必然性。
审美的快感vs善的快感2.无概念而存在普遍性【量】: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有效性,这种普遍性是主观的普遍性:3.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关系】:4.审美共通感【情状】:“共通感”/无概念的必然性,即人与人之间有共通感,是前三者成立的基础。
评价:美学本质论在康德这里达到顶峰,此后的美学本质探讨向内探寻心理,即美感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等;向外分析审美社会,即审美建构论,包括社会意识形态等。
参考文献:思考题:论述康德《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四契机理论。
(二)艺术的本质/美的理想——依存美(三)崇高理论崇高和美都属于审美判断,与美相较,康德认为崇高具有以下特点:二、文学艺术理论(一)艺术的本质特征(二)审美观念(三)天才一、诗的分类及其根据二、感伤的诗的类型三、历史的分类和风格的分类一、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一)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统一,是艺术理想的本质特征(二)艺术理想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的有机统一(三)矛盾冲突和和悦静穆的统一二、理想性格的主要特点(一)丰富性、整体性(二)主导性、明确性(三)坚定性、决断性三、艺术理想与艺术创造(一)如何使理念显现为理想性格(二)立足于艺术经验的创作理论(三)想象、天才和灵感四、艺术发展的三种类型(一)象征型艺术(二)古典型艺术(三)浪漫型艺术五、各门艺术的系统和诗论六、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一)“正、反、合”辩证法(二)绝对精神辩证运动过程《精神现象学》(三)艺术终结论西方文论诗歌总结第2篇第一节文学与意识形态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1979年《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与国家机器(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三)意识形态运作方式: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四)症候阅读→挖掘文本背后深层的意识形态→作用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西方文论诗歌总结第3篇第三节、后殖⺠主义文论——种族一.殖⺠主义、新殖⺠主义、后殖⺠主义二.萨义德1978年《东方学》——探讨后殖⺠主义对东方的偏⺠(但实际是美国人对美国人说)199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4《知识分子论》(一)《东方学》核心:批判⺠方中心主义1.空间上:建构了文化等级结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方vs非⺠方(中心边缘、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科学迷信)→强化了⺠方的中心地位2.时间上:历史目的论叙事历史发展是线性的、有目的的,始于⺠方,终于⺠方(古希腊→文艺复兴→工业革命……)3.⺠方文化普遍化将⺠方发展归结于⺠方文明的先进性所忽略的问题:工革根源于对非⺠方的殖⺠掠夺、剥削(二)“东方主义”:东方不是天生的地理概念,而是后天被建构的1.东方主义理论基础(1)拉康:他者/自我二元逻辑西方将东方视为他者,如⺠方电影“傅满洲”形象→确定差异→构建自我→建立身份认同,强化二元对立→存在问题:忽视东方内部差异(2)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话语的权力》→ 从语言转向话语研究(3)葛兰⺠:文化霸权(文化领导权)强调形成社会主流共识的文化,成为“文化霸权”→“⺠方”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霸权→⺠方文化浸入,如《北京人在纽约》《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作品2.“东方学”内涵(萨义德更多强调的是第二三点)(1)作为一⺠学科的东方学。
20世纪美国诗歌
American poets of his generation, Frost was honored frequently during his lifetime, receiving four Pulitzer Prizes for Poetry. (普立兹奖) Pulitzer Prizes (1)1924 for New Hampshire(新罕布什尔州): A Poem With Notes and Grace Notes (2)1931 for Collected Poems (3)1937 for A Further Range (4)1943 for A Witness Tree
THANK YOU !
Significance
1. It was a rebellion(反抗)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which failed to reflect the new life of the new century. 2. It offered a new way of writing which was valid(有效的) not only for the Imagist poets but for modern poetry as a whole. 3. The movement was a training school in which many great poets learned their first lessons in the poetic art. 4. It is this movement that helped to open the first pag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American poetry.
Part V 20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ture
• Imagism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3 principles: • i. Direct treatment of “ the thing”, whether subjective or objective • ii. To use absolutely no word that does not contribute to the presentation • iii. As regards rhythm , to composed in the sequence of the musical phrase, not in the sequence of a metronome
• • • • •
This Side of Paradise (1920) Tales of the Jazz Age (1922) The beautiful and Damned (1922) The Great Gatsby (1925) Tender is the Night (1925)
• • • • • • • • • •
A Pact I make a pact with you, Walt Whitman— I have detested you long enough. I come to you as a grown child Who has had a pig-headed father; I am old enough now to make friends. It was you that broke the new wood, Now is a time for carving. We have one sap and one root— Let there be commerce between us.
华裔美国诗歌鸟瞰
华裔美国诗歌鸟瞰
张子清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06(025)006
【摘要】和美国黑人的诗歌相比,华裔美国诗歌的历史并不长,亚裔/华裔美国诗歌形成气候是在20世纪80年代.围绕华裔美国诗歌的种种问题(一般来说,也许是种族性的文学建构)可以被概括为两方面的矛盾,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承认华裔诗人或作家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趣味与他们族裔意识的强弱不无关联,而他们族裔意识的强弱,一般说来,又与他们的血统和出身不无关联.华裔诗人或作家群体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常变不息.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张子清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跨文化互动中的华裔美国诗歌创新——李立阳诗作“中国式吃”描写的意义 [J], 张春敏
2.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跨文化审视——华裔美国诗歌的先声:在美国最早的华文诗歌 [J], 张子清
3.美国诗歌的魅力——兼评《美国诗歌研究》 [J], 张青梅
4.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论 [J], 赵小琪;周秀勤
5.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苏晖;溪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20世纪20年代诗歌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诗歌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诗歌
• 一、意象主义诗歌 20世纪初欧美文坛意象主义诗歌运动 • 意象派诗歌三原则: (1)直接描绘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 (2)绝不使用无助于表达的任何词语; (3)关于节奏,依附于音乐性词语的顺序表诗人诗歌: 庞德《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出现的这些脸蛋, 湿润的黑色枝头上的花瓣。 威廉斯《红色手推车》; 桑德堡《雾》 雾来了, 蹑着小猫的脚步。 它坐着向下, 看港口和城市 静静地蹲着 然后就走了 女诗人希尔达·多里特尔(H·D)《奥瑞德》
艾略特(1888~1965) 二、 T·S·艾略特 艾略特 1、简介:艾略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 。 诗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荒原》(被称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 《空心人》 《四个四重奏》 剧本:《大教堂凶杀案》、《鸡尾酒会》 《机要秘书》等 文论:《传统与个人才能》 《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客观对应物”
•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根在从 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 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 一堆破烂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 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 这块红石下有影子, (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 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 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但既然,如我听 到的 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 就不必害怕流言。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 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 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 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 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 街连着街,好象一场讨厌的争议 带着阴险的意图 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 唉,不要问,"那是什么?" 让我们快点去作客。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 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陶洁_论20世纪晚期的美国诗歌
论20世纪晚期的美国诗歌陶 洁(北京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北京 100871)提 要: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大学的创作课、诗歌奖、住校诗人、桂冠诗人等项目的建立对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走进公共领域,变得大众化。
这时期主要有现实主义诗歌、新形式主义诗歌和语言诗歌等三类。
其中,语言诗歌试验性很强。
此外,少数族裔诗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0世纪后期的美国诗歌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但没有像艾略特那样的权威和大师。
关键词:现实主义诗歌;新形式主义诗歌;语言诗歌;扩展诗歌中图分类号:I712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4)01-0026-07American Poetry in the Late20th CenturyT AO JieAbstract:S ince the1960s,American poetry has entered the public sphere becaus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riting course at u2 niversities,different poetry prizes,new and old,the poet2in2residence program and the poet2laureate program.P oetry of this peri2 od can be divided into realism,new formalism and language poetry,the last am ong which is highly experimental.Besides,the in2 fluence of minority poets is gaining m omentum.On the whole,American poetry of the late20th century is multi2cultural but lacks a master or authority like T.S.E liot.K ey w ords:realistic poetry;neoformatistic poetry;language poetry;multi2cultural poetry 诗歌在美国似乎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只是少数精英才能创作与欣赏的艺术形式。
二十世纪美国诗歌的变迁
作者: 杨熙令
出版物刊名: 国外社会科学
页码: 83-92页
主题词: 二十世纪初;自由诗体;诗歌创作;惠特曼;生活方式;现实生活;语言;现代诗歌;三十年代;意象派
摘要: 近年来英美出版了不少论述美国现代诗歌的著作.二十世纪以来,美国的诗歌创作出现过许多流派,但始终脱离不了'语言的探求'和'自我的表现'之类的轨道.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日趋没落,从美国资产阶级诗坛所能听到的只是一些颓废的呻吟和疯狂的呼喊.例如,美国战后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作家金斯堡的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叫《嚎叫》.'垮掉的一代'虽然反对美国的现实生活,但却主张逃避现实,躲进吸毒造成的'超现实'幻境中去.他们的诗人公开宣扬'酒、女人、吗啡针'是艺术灵感的源泉,鼓吹的是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美国诗坛半个多世纪以来开展的所谓'自由诗运动',并没有能改变文艺同现实生活的脱节.我们根据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美国诗歌》(格雷),美国'新方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自由诗:现代诗歌革命》(瓦尔特·萨顿)和伊利诺艾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的呼声:当代美国诗歌论集》(拉尔夫·J·密尔斯)等关于美国现代诗歌变迁的论著内容,作一简略介绍.。
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诗歌
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诗歌二十世纪临近终结的几十年见证了美国诗歌中主要人物的逝世,正是他们的作品及其影响,促进了美国诗歌的形成。
罗伯特·洛厄尔、伊利莎白·毕肖普、詹姆斯·赖特、罗伯特·邓肯、罗伯特·海顿以及罗伯特·潘·华伦,均死于上世纪七○年代和上世纪八○年代。
詹姆斯·梅里尔、艾伦·金斯堡、丹尼丝·莱弗托夫、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和安蒙斯在上世纪九○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过世,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改变了美国诗歌的格局。
梅里尔是一位形式方面的大师,他的境界和对美国诗歌的影响仅仅是随着二○○一年其《诗选》的出版才增长起来。
他的作品聪明、优雅、节制,但又出奇地动人,像奥登或弗罗斯特一样,通过机智而转向了严肃(以及情感)。
金斯堡是该阶段形式上的革新者和情感的展示者;在将美国诗歌从限制性的诗学教条中解放出来这个方面,《号叫》继承了惠特曼和威廉斯的传统。
莱弗托夫可爱而神秘的诗歌,是从日常经验中发展出来的,与威廉斯和H.D.的意象派作品有着重要的关联,她曾经写道,“他们把语言交到了我们手中”。
布鲁克斯给美国诗歌带来了对形式和语言堪称典范的热爱,她将非洲裔美国人敏锐的历史感与生动经验结合起来。
更年轻的一代诗人,如丽塔·德芙和迈克尔·哈珀,现在他们已成为杰出人物,他们所接触到的诗歌部分地是以布鲁克斯为榜样而形成的。
安蒙斯以自己的方式成了一个与金斯堡一样伟大的实验者;与约翰·凯奇在音乐上面一样,他愿意把任意性包括在形式之中,例如,在一条计算机纸带上写作一首长诗。
他的整本书长度的诗歌《垃圾》,其散漫的形式、面对无常的快乐能量,现在都可被视为二十世纪后期美国诗歌的杰作之一。
尽管它的标题《垃圾》带有故意的不敬———就和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和威廉斯《佩特森》的片段一样———但是此诗可以恰当地读解为对自然与精神的史诗式探索。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汉举行
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汉举行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7月21-23日在中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组织,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北京语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合办。
会议主题是“20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下设7个子议题:1)查尔斯·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派诗歌;2)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及其影响;3)美国现当代诗歌形式与政治;4)20世纪美国诗歌:视觉文本、听觉文本、表演;5)20世纪经典诗人重评;6)少数族群与诗歌主流,局内与局外,诗人与读者;7)20世纪以来的中美诗歌关系。
【总页数】1页(P196-1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2
【相关文献】
1.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7月在汉举行 [J],
2.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武汉举行 [J],
3.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武汉举行 [J],
4.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07年7月在汉举行 [J],
5.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武汉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视域中的美国当代诗歌——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
作者: 郭继德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157-157页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美国诗歌;当代诗歌;文化视域;文艺出版社;发展历史;诗歌创作
摘要:纵观美国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美国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虽然迄今为止,没有出现像庞德和艾略特那样的大师级人物,却涌现出了一大批有鲜明艺术特色和明确的创作理念以及先锋的艺术手法,而且与美国后现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一脉相承的优秀诗歌作品。
美国诗歌与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这种独特的关系赋予了美国当代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从文化视域对美国当代诗歌进行研究和诠释,对揭示美国当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新近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当代诗歌》就是一部这样的研究专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晖溪云: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伽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1学效用十分明显。
如对当代诗人PhilipLarkin的五行诗典范作品“HomeisSoSad”的押韵格式分析以及有关释义,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一书最具创新价值和特色的几个方面,当然,该书的创新之处远远不止这些。
这里仅举譬一斑,借此说明这一艰难的学术工程所具有的学术水准和理论价值,以期引发学术同道新的发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尽管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言,由于本书的主要任务所限,作者对本书未涉及英语诗歌的技巧和批评理论的研究而留有遗憾,但它已为作者自己或者后来者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作为一部研究英语诗歌基础理论的力作,对我国英语诗歌研究界的贡献是巨大的,它是我国英语诗歌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必将产生深广的影响,深受广大诗歌爱好者、研究者的欢迎。
引用作品【WordsCited】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NieZhenzhao.AnIntroductiontOEnglishVerseRhythm.Beijing:ChinaSocialSciencesPress,2007.](襄樊学院中文系李定清)(责任编辑I西流) 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_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2007年7月21—23日,20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代写作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外语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美国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联合举办,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社承办。
本次大会是一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盛会。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玛乔瑞·帕洛夫教授担任大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青海省副省长吉狄马加先生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助理罗良功教授担任秘书长。
来自美洲、欧洲、日本、中国大陆和香港的200余位学者和诗人出席了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聂珍钊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主席玛乔瑞·帕洛夫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兰斯顿·休斯协会现任主席、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德丽塔·马丁一奥根索拉教授,中国教育部社科司期刊处田敬诚处长,华中172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吉狄马加,《外国文学研究》名誉主编王忠祥教授,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陈静院长等向大会发来了贺信。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20世纪美国诗歌研究”,与会学者就查尔斯·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派诗歌、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及其影响、20世纪美国经典诗人重评、少数族群诗歌、现当代诗歌形式与政治、20—2l世纪的中美诗歌关系等六个方面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查尔斯·伯恩斯坦与美国语言派诗歌玛乔瑞·帕洛夫教授首先以“编码、约束、具象、引用:查尔斯·伯恩斯坦歌剧《影子时代》对历史的重塑”为题,回溯和归纳了语言派诗歌的创作理念和原则,并以歌剧《影子时代》为例对伯恩斯坦的创作思想作了精彩的论述。
聂珍钊教授在《反传统诗人与反传统批评:伯恩斯坦的诗歌阐释》的发言中对查尔斯·伯恩斯坦的诗歌,尤其是“mygodhasanattitudeproblem”进行了细读,从对诗歌的中英文的文本分析人手探讨了伯恩斯坦诗歌的反传统性,对诗歌文本的多义性、不可翻译性及其非传.统格律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
芬兰诗人兼翻译家利维·莱托以伯恩斯坦为例,探讨了语言诗及其影响,认为语言诗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的复兴,其诗歌虽然具有某种不可译性,但是传达了一种新的跨文化语言现实观。
查尔斯·伯恩斯坦作了题为“诗学的责任、创新的命运、批评的美学”的发言,他认为世界就是言语,但言语不能用来再现特定的世界,相反言语可以用来更新和推动世界,所以诗歌是现实也是幻觉,是没有中介的透明表达。
他还充满激情地诵读了自己的诗歌。
在小组讨论上,兰州大学脱剑鸣副教授、合肥工业 大学林玉鹏教授等发表了自己对美国语言诗的看法,帕洛夫教授与伯恩斯坦教授作了回应。
二、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及其影响“兰斯顿·休斯国际研讨会”是本次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和主题发言之后,下午举行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兰斯顿·休斯国际研讨会”。
罗良功教授主持了简短的兰斯顿·休斯纪念仪式,聂珍钊教授发表了演讲,指出休斯对中国情有独钟,他的上海之行就是中美文化交流的见证。
聂教授相信此次会议将是休斯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会对中国的休斯研究产生新的推动。
会议期间,美国休斯协会主席德丽塔·马丁一奥根索拉教授、罗良功教授、美国斯帕尔曼学院唐娜·阿奇芭·哈珀教授、日本大学木内徼教授等几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美国诺卡塔谷学院威廉·福斯特教授、诗人兼编辑米歇儿·兰金斯、印第安纳一普渡大学喀提斯·克里斯勒讲师、西北师范大学张生庭副教授等10余位中外学者作了发言。
三、20世纪经典诗人重评纽约州立大学克利丝丹·米勒教授对女诗人玛利安·摩尔的诗歌节奏中隐含的性政治进行了分析;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指出弗罗斯特诗歌与道教“出世——入世”观有相通之处;香港浸会大学斯图亚特·克里斯提副教授分析了兰多尔·贾瑞尔诗歌中的讽喻结构及其对诗歌传统的颠覆;四川外语学院董洪川教授论述了艾略特对“经典”研究的贡献;西南大学刘立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渊副教授、中南大学何佳副教授、西南师范大学郭方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宗文鸣从不同角度对艾略特的诗歌进行了重新解读;西南大学罗益民教授论述了“安廷诗歌中的莎士比亚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孙宏教授、电子科技大学李成坚教授、中国地质大学郭萍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于启宏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兮颖分别对弗罗斯特诗歌的生态思想、多义性及独特形式进行了剖析;大连外国语学院李文萍副教授、上海大学陈静评析了西尔维亚·普拉斯的生死观和女性观;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江南大学刘剑锋教授、上海大学庞好农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溪云:美国诗歌百年回顾与反思—删世纪美国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173外语学院李怡、湖北师范学院彭江浩副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朴玉分别对艾伦·金斯伯格、理查德·赖特、华莱士·史蒂文斯以及犹太诗人查尔斯·雷兹尼克夫的诗歌进行了阐释;清华大学陈永国教授、北师大章燕教授对部分小组发言作了评论。
四、少数族群与诗歌主流、局内与局外、诗人与读者美国马勒加斯特学院大卫·C·摩尔副教授通过考察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与第一代非洲作家的关系探讨了休斯在非洲文学进入“世界文学”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美国霍华德大学道格拉斯·泰勒博士剖析了梦、种族政治与兰斯顿·休斯诗歌中超现实主义的关系;南京大学江宁康教授分析了美国诗人玛雅·安吉罗诗歌创作的美学价值;湖南大学陈盛、武汉理工大学姜文泉也对黑人女诗人马雅·安吉罗、索尼亚·桑切斯的作品进行了解析;中南大学张跃军教授分析了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鲁滨逊在英国》中的回忆与场所;《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邹建军教授、汕头大学李贵苍教授分别就“20世纪后期美华诗歌与中国民间传说”、“华裔诗人李立扬的自我诗”等论题做了发言。
五、美国现当代诗歌形式与政治马萨诸塞大学史迪文·特雷西教授论述了兰斯顿·休斯对布鲁斯音乐在美国文学中兴起所起到的作用;湖南大学黄晓燕教授从生态批评视角透视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创作;纽约州立大学马明前副教授从先锋派视觉诗人手,在理论上说明“现象形成”诗学的具体内涵;上海大学周平教授认为爱米莉·狄金森宗教审美意识中存在一种边缘性;江西师范大学王松林教授阐述了美国黑人女诗人索尼亚·桑切斯在诗歌 语言革命上的政治意图;南京师范大学傅俊教授探讨了美国“黑山派”与加拿大“迪什派”诗歌问的联系和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杜娟、上海外国语大学殷书林、清华大学孙萌分析了w·S·默温、库涅茨以及奥登的诗歌风格及形式特点;中国地质大学马特·特纳、复旦大学蒲度戎副教授、湖北大学李丹对查尔斯·沃尔森的“影射诗”、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诗集以及20世纪美国经典抒情诗进行了探讨。
六、20—21世纪的中美诗歌关系武汉大学陆耀东教授指出胡适如果没有受到美国诗歌的影响,就难以成为中国新诗的开山人;湖南师范大学蒋洪新教授认为庞德的诗歌“七湖诗章”来源于中国古诗“潇湘八景”;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教授阐释了中国语境下英语诗歌教学CTC方法,即“比较”、“翻译”和“创造”;中山大学区镇教授分析了禅宗的“冥想”、“坐禅”和“以心传心”对加里·斯奈达诗学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姜秋霞教授结合胡适、郭沫若的诗歌,分析了诗歌创作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影响;广州大学黎志敏博士认为《神州集》的意境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但形式是庞德创造的;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阐明了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中美诗歌交流的情况;浙江大学吴笛教授剖析了庞德诗歌《在地铁车站》中的对偶和诗律,认为这是一首具有中国诗律特点的诗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苏晖副教授运用形象学理论分析了金斯伯格诗作中的中国观;湖南师大郑燕虹副教授、河南大学王宝童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叶蕾等解析了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晚期的诗歌、朗费罗的“生命的赞歌”以及詹姆斯·赖特的“吊床诗”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大会期间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21日晚安排了三场美国当代诗歌讲坛,分别由聂珍钊教授、罗良功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红博士主持。
玛乔瑞·帕洛夫作了“荧屏上的诗页与诗页上的荧屏:数码诗学及差异文本”的讲座,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查尔斯·伯恩斯坦及其夫人苏珊·碧以“诗与画”为主题,阐释了诗与画融合的理念和特点;美国后垮掉派诗人代表安·瓦尔德曼教授在讲座中把精彩的诗歌朗诵和演讲结合在~起,介174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绍了美国新诗的发展与流变以及纳若巴大学凯鲁亚克诗歌学校在其中的作用和诗学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