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线分析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自动生产线控制技术概述【文献综述】

自动生产线控制技术概述【文献综述】

⾃动⽣产线控制技术概述【⽂献综述】⽂献综述电⽓⼯程及⾃动化⾃动⽣产线控制技术概述摘要:⾃动⽣产线简称为⾃动线。

是⼀种能够实现产品⽣产过程⾃动化的机器体系。

它是按照⼀定的⼯艺顺序排列若⼲台⾃动机床,然后⽤⼯件传送装置和控制系统连接起来进⾏⾃动加⼯的连续⼯作。

从⽽提⾼⼯作效率及劳动⽣产率,并降低⽣产成本,提⾼产品的精度与⼯艺。

关键词:⾃动线;⽣产线;PLC;控制⽹络1 引⾔从⼆⼗世纪⼆⼗年代开始,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中开始出现⾃动⽣产线。

由于现代化⼯业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元件等⾏业的突飞猛进,企业对⽣产与其对应的产品配件的⽣产效率和产品精度的要求就越来越严格[1]。

因此对落后的技术与陈旧的设备进⾏改⾰,使其在⽣产过程中能符合更⾼的⾃动化要求,从⽽为企业减免不必要的⿇烦与损失,进⽽提⾼经济效益与⽣产效益。

采⽤⾃动⽣产线能够在有限时间内⽣产出⼤量的产品,⼯艺先进,可靠⽽且稳定。

⾃动⽣产线⼜被⼈们称为⾃动线,所谓⾃动线就是能使得⽣产过程⾃动化的体系。

它可以通过传送系统和控制系统来操控⽣产零件,并伴有巡查和信号控制系统来监控零件。

通过这样⼀套完整的系统来进⾏⾃动化的加⼯,检测,装卸及运输。

实现了产品⽣产的⾼度连续化及连续⾃动化的⽣产线[2]。

2 ⾃动⽣产线控制系统2.1⾃动⽣产线的发展及特点⾃动⽣产线是由最早期的流⽔⽣产线发展⽽来的。

最早是在机械制造中出现了组合机床,随后改⾰称为了组合机床⾃动线。

之后在汽车制造业中出现了流⽔⽣产线和半⾃动⽣产线。

并经过⾜够时间的⾰新演变成了今天的⾃动⽣产线。

⾃动⽣产线通过⼀套完整的体系来控制系统进⾏⾃动化的加⼯,在⼤批量的⽣产过程中采⽤⾃动⽣产线还具有提⾼劳动⽣产率,改善⽣产条件,缩短了⽣产周期,降低⽣产成本等众多优势。

是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保障产品均衡性的重要制造设备[3]。

2.2⾃动⽣产线的组成及应⽤范围⾃动⽣产线简称为⾃动线。

是⼀种能够实现产品⽣产过程⾃动化的机器体系。

文献综述-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生产线平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1.前言生产线平衡问题(LBP)是伴随着流水线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典型的NP,Hard组合优化难题。

LBP的研究距今已近百年的时间,最早提出这一问题是在1954年,美国人B.Bryton在他的硕士论文《连续生产线平衡》中第一次提出生产线平衡问题并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在此之后,许多科研人员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求解方法。

概括起来,这些方法可大致分为三大类:数学分析法即最优化方法、启发式法、工业工程方法。

生产线平衡是企业实现“一个流”的生产前提,实现生产线平衡不仅减少了在制品数,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与稳定性。

据相关数据统计,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装配生产中也有5%~10%的生产时间是浪费在平衡的延迟上。

目前我国大量的生产线是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的生产线,特别是在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进行生产线平衡就显得更为迫切了。

本文针对生产线平衡问题,探索了大量有关论述与研究生产线平衡方法的文献以及结合自身所学的工业工程专业知识与自身实践得来的个人观点,综述一下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及个人的观点。

2.生产线平衡方法2.1数学方法数学分析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经过大量的数学计算来寻找问题最优解的方法。

数学模型在《运筹学》课本内都有所介绍,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网络模型等。

1文献综述在生产实践当中常常遇到两类优化问题:如何运用现有的资源(如人力、机器、原材料)安排生产,使产值最大或利润提高;对于给定的任务如何统筹安排以便消耗最少的资源;线性规划就是解决这类问题。

在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时主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12?假设变量,确定合适的决策变量是能否成功地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根据假设变量3给出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是用来描述决策变量受到各种限制的等式或不等式;?建立目标函数,目标函数是根据假设的变量而实现目标的函数表达式。

自动化生产线论文综述

自动化生产线论文综述

自动化生产线论文综述自动化生产线是指通过各种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实现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的生产线。

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一致性。

本文将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一、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历程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随着电气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生产线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应用。

从最早的传统生产线到现代的智能化生产线,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演进和创新。

1. 传统生产线阶段:传统生产线主要依靠人工操作和简单的机械设备完成生产任务,生产效率低下,易受人为因素和操作错误的影响。

2. 机械化生产线阶段: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传统生产线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引入了一些自动化设备,如传送带、装配机器人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电气化生产线阶段:电气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电气控制系统的出现使得生产线的操作更加精确和可靠。

4. 计算机控制生产线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生产线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5. 智能化生产线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生产线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智能感知、自主决策和协同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了生产线的自适应和优化。

二、自动化生产线的关键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的实现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持,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关键技术。

1. 传感技术:传感器是自动化生产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感知生产环境和产品状态的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和控制。

2. 控制技术:控制系统是自动化生产线的核心,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方面主要包括PLC、DCS等控制设备,软件方面主要包括编程和算法设计等。

3. 通信技术: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各个设备和系统需要进行信息交互和协同工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得各个节点之间能够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生产工序排程管理文献综述

生产工序排程管理文献综述

生产工序排程管理——文献综述内容摘要文献综述主要是对生产工序排程管理中的两个方向——客户价值管理和生产计划排程的定义,历史渊源,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进行研究,针对两个方向了解如何利用两方面的知识建立合适的模型,合理安排计划排程,既能减小成本开支,最大化利润,也能尽可能满足客户需求,增进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生产计划排程”、“客户价值管理”、“客户让渡价值”、“最优化”、“插单层次”、“生产能力约束”、“物料约束”、“产能负荷”前言(前言的基本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历史渊源,目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进行研究)客户价值管理我们组课题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生产计划排程一、生产计划排程APS即Advanc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其中文意思是高级计划与排程。

对于APS,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做出明确定义。

它是一种基于供应链管理和约束理论的先进计划与排产工具,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模型、优化及模拟技术,其功能优势在于实时基于约束的重计划与报警功能。

在计划与排产的过程中,APS将企业内外的资源与能力约束都囊括在考虑范围之内,用复杂的智能化运算法则,做常驻内存的计算。

APS从理念的兴起,到真正的技术实现并运用于中国的制造业,整整酝酿了大半个世纪。

不过随着精益思想、约束理论等改变制造业模式的思想被应用于中国,APS在中国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

如果说过去十年是ERP的舞台,那么未来十年则是APS的黄金十年,随着精细化管控的需求,APS走向了舞台前端,将生产活动的各个细节全部规范科学的纳入到信息化管理中来。

所以,未来十年,APS 必将真正走向实践。

目前,在APS领域最成熟的产品以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ASPROVA APS(以及MAXPROVA APS)。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1)集成能力差:各模型均为独立开发,但尚不具备多装置流程模拟、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的条件,在总体上不具有竞争力。

(2)模型通用性差:所开发的模型往往是针对单独的企业的特定装置而开发,推广应用的适应性不强。

自动化生产线论文综述

自动化生产线论文综述

自动化生产线论文综述自动化生产线是指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设备,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处理和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自动化生产线领域,已经涌现出许多相关的研究和应用。

以下是一些相关论文的综述:1.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优化":该论文综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和优化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2. "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与监测":该论文综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和监测技术。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和监测方法,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控制。

3. "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该论文综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诊断和维护技术。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自动化生产线故障诊断和维护方法,以提高生产线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

4. "自动化生产线的人机交互与智能化":该论文综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人机交互和智能化技术。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自动化生产线人机交互和智能化方法,以提高生产线的操作效率和人员安全性。

综上所述,自动化生产线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自动化生产线的柔性化和可重构化,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生产方式的灵活性要求。

《企业精益生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企业精益生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企业精益生产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Opeyeolu Timothy Laseinde(2017)在《InTech》认为企业价值链中降低各环节成本的关键之一在于控制采购成本。

基于建立完善的企业采购体系,精益化采购成本将采购活动视为降低成本的切入点,通过对该环节采取可有有效的监管方法使其日渐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需采购物资,坚决对一切不合理的采购价格不予以处理。

Frances Kennedy,SallyK(2015)在《会计与经济学》中指出在开展精益成本管理期间,需要将汽车制造行业的采购成本定位基本出发点,根据生产质量、采购价格以及制造技术等为基本参考依据真正做到采购精益。

提高采购精益成本管理的规范化,实现真正的制度化成本管理,同时还要设定更加完善的采购管理机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采购材料的质量,还能合理的调整采购成本。

也可以根据实际采购需要,积极参与招标采购中。

将采购信息公开化,这样能够很好的防止暗箱操作情况的出现。

坚持依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供应商选择一定要进行综合考虑,并且尽量与对方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这样能够在互惠互利之间形成坚实的战略合租关系,为低成本采购提供机会,为供应渠道提供稳定。

利用精益成本管理的方式,提高对签订合同的审核,对其中的数量以及需要应用的各种品种等进行充分协商,保证能够及时采购,同时对供货时间进行缩短,尽量合理安排供货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库存适当。

在采购期间的每个步骤以及过程都需要进行精益成本管理,帮助汽车制造企业实现对目标的控制以及实现,并且成本管理的精益思想得到更理想的展现。

2.国内研究现状:刘春(2017)在《基于精益建造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中认为支出在精益建造理论指导下,项目采购成本管理阶段遵循按需采购、准时采购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消购过程中的浪费。

精益采购成本管理要求供应商与总承包商之间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享收益和共担风险。

生产线可靠性研究--综述

生产线可靠性研究--综述

可靠性概述‎“可靠性”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早己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可靠性理论是‎以产品的寿‎命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和边缘‎性科学,它涉及到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许多领域。

长期以来,一切注重产‎品信誉的厂家‎,为了争取顾‎客都在追求‎其产品具有‎好的可靠性‎。

因为只有那‎些可靠性好的产品‎才能长期发‎挥其使用性‎能而受到客‎户的欢迎。

不仅如此,有些产品如‎汽车、轮船、飞机,如果其关键‎零部件不可‎靠,不仅会给用‎户带来不便‎,耽误时间、推迟日程,造成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直接危及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像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发生的重‎大可靠性事‎故所引起的严重后果‎,都足以说明‎产品的可靠‎性差会引起‎一系列严重‎问题,甚至会危及‎国家的荣誉和‎安全。

而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天,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人登月等‎可靠性技术‎成功的典范‎,不仅为其国‎家带来荣耀‎,而且说明了高科技‎的发展要以‎可靠性技术‎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求‎高的可靠性‎。

早期人们对‎“可靠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仅仅从‎定性方面,而没有数值‎量度。

但为了更好‎地表达可靠‎性的准确定‎义,不能只从定‎性方面来评‎价它,而应有定量‎的尺度来衡‎量它。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火箭专‎家R Lusse‎r首先提出‎用概率乘积法则‎,将系统的可‎靠度看成其‎各子系统的‎可靠度乘积‎,从而算得V‎II型火箭诱导装置‎的可靠度为‎75,首次定量地‎表达了产品‎的可靠性。

但只是从5‎0年代初期开始‎,在可靠性的‎测定中更多‎地引进了统‎计方法和概‎率概念以后‎,定量的可靠性才得‎到广泛应用‎,可靠性问题‎才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被‎系统地加以‎研究。

60年代以‎来,空间技术和‎宇航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可靠性的研‎究水平,扩展了其研究范‎围,对可靠性的‎研究,以及由电子‎、航空、宇航、核能等尖端‎工业部门扩展到电‎机与电力系‎统、机械、动力、土木等一般‎产业部门,扩展到工业‎产品的各个领域‎。

自动化生产线文献综述

自动化生产线文献综述

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与管理1.摘要自动化生产线是能实现产品生产过程自动化的一种机器体系,通过采用一套能自动进行加工、检测、装卸、运输的机器设备,组成高度连续的、完全自动化的生产线,来实现产品的生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质量、快速更换产品,是机械制造业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机械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标志,它的发展趋势是提高可调性,扩大工艺范围,提高加工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同计算机结合实现整体自动化车间与自动化工厂[1]。

关键字: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管理2.前言目前中国的工业运营和生产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符合环保要求,并降低运营成本,以便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2]。

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技术能帮助企业应对这些挑战,并改善工业绩效。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工业生产中自动化生产技术也使用得非常的普遍了,并且在电子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已经研究并生产出许多各种类型的自动生产线,正是因为这些自动生产线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及产品的质量、改善了工作的条件、降低了能源的损耗、节约了材料等等,在各方各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效果[3]。

3.正文3.1自动化生产线的发展现状过去长久以来,传统产业的发展是与信息化发展隔离开的,自动化控制和信息系统列为传统产业工业化范围,信息化则重点放在网络、通信等概念和产业上。

实际上,信息化和传统工业之间有着相互提高和依存的关系。

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业生产自动检测水平和执行精确度与速度等,达到优化装置和过程的效果;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可以把整个企业的资金、物流、生产装置状态、生产效率和能力信息等准确、全面、系统地提供给企业,为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实时性和准确性的决策,给用户提供管理和控制一体化系统和服务。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必然为工业自动化产品制造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市场空间。

自动化生产线是现代工业的生命线,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制药、汽车生产以及军工业等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动化生产线的主导和支撑作用,其对整个工业及其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线优化与设备布局--文献综述

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线优化与设备布局--文献综述

重庆理工大学文献综述二级学院重庆汽车学院班级108040801学生姓名陈力炜学号10804080102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线优化与设备布局陈力炜(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汽车学院重庆400050)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普及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型汽车对我国汽车市场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体现在各个方面也包括汽车拉索的开发和生产制作工艺上。

新型拉索产品性能上明显优于传统拉索。

汽车装配线的技术现状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设备布局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生产线的效率。

因此合理的设备布局和良好的生产线优化,就显得特别重要。

它涉及到投资成本、生产规模、质量控制、生产物流等方面。

关键词:生产线优化;设备布局;生产效率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era of motorization ,A variety of new cars on China's auto market is growing,And especially in new engines of advanced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new engine on the product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engines,State of technology of the automobile assembly line,a direct impact on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yield of the car。

At the same time,the equipment layout is good or ba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lines.Equipment layout and a good production line optimization,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t relates to the cost of investment,scale of production,quality control,production logistics 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 s:Production line optimization;Equipment layout;Production efficiency0引言近几年汽车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汽车的年生产量达到几百万辆,与国外相比,汽车在国外的发展远远早于中国,在汽车的各项生产技术上都领先于中国,在各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差距。

自动化生产线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自动化生产线毕业设计参考文献

自动化生产线毕业设计参考文献一、概述自动化生产线是当今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涵盖了各个领域。

本文旨在搜集整理与自动化生产线相关的参考文献,以供毕业设计的参考使用。

二、自动化生产线概述1. "自动化生产线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大伟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化生产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涵盖了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线中的各个方面,从传感器、执行器到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知识。

2.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与应用" 作者:李小明该书从实际工程角度出发,介绍了自动化生产线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结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自动化生产线的规划、布局、设备选型和优化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自动化生产线技术1. "自动化控制系统" 作者:张建国本书详细介绍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PLC控制、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为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

2. "传感器与执行器技术" 作者:陈文华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感器与执行器的原理、类型和选型原则,对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测量、监测和控制技术提供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3. "工业机器人技术" 作者:刘伟明本书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介绍了其结构、控制、编程和应用,为自动化生产线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四、自动化生产线应用1. "汽车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实践" 作者:杨辉该论文以汽车工厂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自动化生产线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经验,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2. "智能化仓储机器人应用研究" 作者:黄丽娜该论文以仓储物流为背景,探讨了智能化仓储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为自动化生产线与物流系统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自动化生产线管理与优化1. "工业4.0下的自动化生产线管理" 作者:王刚该论文从工业4.0的视角出发,研究了自动化生产线的管理与优化策略,包括生产调度、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方法与技术。

水泥熟料生产线生料磨系统工艺设计文献综述

水泥熟料生产线生料磨系统工艺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培养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计算机加护和外语应用能力;使我们系统、熟练的掌握好水泥厂工艺流程相关的知识及应用,并具有进行水泥厂主要车间初步设计计算、编写设计说明书等工作能力;进而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我的毕业设计题目是日产5000 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生料磨系统工艺设计。

物料受外力作用的粉碎机理既与物料的颗粒形态、粉磨特性、入磨粒度与产品细度等有关,也与粉磨设备、生产工艺等密切相关,而且不同生产条件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所以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生产工艺和设备。

总之,在满足生产线日产的基础上,对设备的大型化和工艺的先进性进行慎重的选用,在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方面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国内外对于生料磨系统使用现状及问题自二十年代德国研制出第一台立式磨以来,它就以其独特的粉磨原理克服了球磨机粉磨机理的诸多缺陷。

由于立式磨采用料床粉磨原理粉磨物料,具有粉磨效率高、电耗低(比球磨机节电20~30)、烘干能力大、允许入磨物料粒度大、粉磨工艺流程简单、占地面积小、土建费用低、噪音低、磨损小、寿命长、操作容易等优点,吸引着世界各国许多粉体工程研究人员和设备制造厂商。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立式磨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窑外分解技术的诞生并向大型化发展,立式磨在国外水泥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国内外十多家公司相继研制了各种类型的立式磨,均取得了成功。

德国LOESCHE 公司研制了LM 立式磨、Pfeiffer 公司研制了MPS 立式磨、KruppPolysius 公司研制了RM 立式磨、丹麦F.L.Smith 公司研制了Atox 立式磨;日本宇部公司生产引进德国LOESCHE 公司技术,生产UB-LM 立式磨;德国LOESCHE 公司目前正在制造LM69.40 立式磨,主机装机容量为7000Kw,产量可达1200 吨/时,将用于印度与日产10000 吨熟料的水泥生产线配套粉磨水泥原料,是世界上最大的立式磨。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文献综述【模板范本】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文献综述【模板范本】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文献综述摘要:现场管理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保证上层决策的方针、目标、政策具体落实和实现的基础, 是上层管理得以保证的基石。

它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还关系到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产品的质量和营销, 是企业赖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本文从生产现场管理定义、基本内容、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方面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进行简单阐述,并就现今生产现场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产现场管理发展历程现状发展趋势一、前言19 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场管理雏形以“科学管理原理”的部分形式出现,此后工厂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不断将之完善.经历了福特的大量生产方式、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敏捷制造阶段的发展。

伴随着21 世纪的来临,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现场管理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法宝之一.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生产现场管理逐渐发展为具有各国特色的管理方式。

但生产现场管理所使用工具且大同小异。

本文献综述从生产现场管理入手,回顾了生产现场管理发展历程,简述了生产现场管理的基本内容、管理工具.比较当今中外生产现场发展现状,对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生产现场管理的定义所谓现场,广义上,凡是企业用来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都称之为现场.如厂区、车间、仓库、运输线路、办公室以及营销场所等。

狭义上,企业内部直接从事基本或辅助生产过程组织的场所,是生产系统布置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般所说的现场指的是狭义上的现场。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料(原材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三、生产现场管理的发展历程作为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现场管理伴随着生产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批量生产、柔性制造、精益生产等过程。

文献综述-生产线平衡的仿真优化和方法研究

文献综述-生产线平衡的仿真优化和方法研究

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生产线平衡的仿真优化和方法研究姓名: 欧阳小奇学院: 工学院专业: 工业工程班级: 工业工程54学号: *******指导教师: 马开平职称: 讲师2008年12月1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生产线平衡的仿真优化和方法研究指导教师:马开平作者:欧阳小奇摘要:阐述了生产线平衡的相关内容及研究现状,讨论了生产线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工业工程方法、数学分析方法、启发式方法和仿真优化技术。

介绍了基础工业工程工作研究技术、5W1H提问技术和ECRS原则,遗传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等启发式算法和Flexsim、Witness和eM-plant仿真软件在生产线平衡问题的应用。

关键词:生产线平衡;工业工程;工作研究;仿真优化;启发式算法Simulated Optimization and Methods Study for Production Line balanceOuyang xiaoqiAbstract: The production line balancing problem and its studies are generally introduced.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s of production line balance methods comprise Basic Work Research technology i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5W1H technology, ECRS principle, andmeta-heuristic approaches such as Genetic Algorithms, Simulated Annealing, Ant Algorithms. Using simulation software Flexsim, Witness, eM-plant to model and simulate the product flow, in order to balance streamline.Key words: Production Line Balanc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Work Research;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Heuristic Approach1 引言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制造业面临新的挑战。

电机冲片自动生产线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电机专业)

电机冲片自动生产线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电机专业)

文献综述------电机冲片自动生产线的设计0前言随着信息技术、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制造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质的飞跃,形成了当代的先进制造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它既有继承性,又有质的区别;它既有特定的含义,又是动态发展的,想对而言的.如今,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加速高新技术发展和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技术支撑,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求得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1制造业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顾名思义,制造业自动化与制造业和自动化密切相关.本课题的研究范围侧重于自动化领域.自动化(Automation)是美国人D.S.Harder于1936年提出来的.他当时认为一个生产过程中,机器之间零件转移不用人去搬运就是自动化.应该说,“自动化”核心概念是“自动地去完成特定的作业”.当时Harder所说的这个特定的作业是工序之间零件转移自动搬运.这一阶段自动化的期望或者说功能目标是代替人的体力劳动.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的概念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功能目标在不断地随着自动化手段的提高和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由于发达国家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已实现了制造技术的自动化.纵观下本世纪初的制造业自动化发展趋势,可用三化来概括,即全球化、虚拟化和绿色化.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低.近10年来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因底层(车间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加工中心无论是保有量还是利用率,都还很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还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地把基础自动化的工作搞上去.2机电产品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发展及趋势机电制造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机电制造产品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不断提高和改善产品物理的、电气的和力学的特性,以及不断提高和完善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不断降低制造成本的过程。

新疆棉花生产-文献综述

新疆棉花生产-文献综述

浅谈新疆棉花生产摘要:通过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新疆棉花已经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可是新疆棉花产业中存在好多问题,通过这次分析找出新疆棉花生产的弱点和特点,为了这以后的新疆棉花生产好基础。

关键词:新疆,棉花生产,经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已经成为新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基本保持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3和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8%。

新疆棉花生产不仅对国内棉花供求起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国际棉花供求也有一定的影响1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分析1.1近期棉花生产概况1.1.1棉花发展成效明显。

“九五”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节本增效”的发展思路,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棉花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103.71万hm2扩大到2010年的146万hm2,增长了40.8%;总产量由160万t增加到248万t,增长了55%,棉花单产由1530 kg.hm-2提高到1980 kg.hm-2,提高了29.4%。

1.1.2实现了优势区域布局。

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疆棉花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基础好、产量水平高的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三大优势产棉区。

南疆棉区: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西北部、西南部、南部,包括和田、喀什、阿克苏、克州、巴音郭楞等5个地(州)。

本区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190~220 d。

棉花种植规模在93.33万hm2以上,占种植面积的64%,产能维持在260万t。

本区单产水平高,适宜种植优质陆地棉和早熟海岛棉以及彩色棉花,品种主要有中棉所系列、新海系列以及新陆中等系列,品质优良。

北疆棉区: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包括博州、塔城地区、昌吉州以及克拉玛依市。

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夏季气温较高,温差较大,平均在14~16e,有利于棉花干物质的积累和经济产量的形成,无霜期160 d以上。

【推荐下载】总装生产线的生产调度文献综述

【推荐下载】总装生产线的生产调度文献综述

总装生产线的生产调度文献综述 ,以实现作业排序问题的求解,并给出了采用三种不同表示方式和分解推理的排序知识处理方法。

这里是一篇总装生产线的生产调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第一节概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科技创新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的国际化,制造业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和快速变化。

这使得倡导标准化和批量化的大批量制造模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按顾客订单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流。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变得更加复杂,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生产管理系统是企业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制造企业需要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使生产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另外要求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出理,生产调度问题作为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调度是企业生产的指挥中心,他按计划安排、协调、维持整个企业的生产过程,各个生产环节又及时将生产实时信息传给它。

因此,优化生产调度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实际生产调度的目标大体可以分为:1能力最大化:使生产能力达到最大,使运输和生产的时间尽量减少;2成本最低化: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投入降到最低,尽量减少浪费,使人力资源达到很好的搭配,在满足生产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的投入;3客户满意度最大化:合理排产,尽量避免交货延迟,灵活生产,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

 因而研究制造业大规模复杂生产过程的生产、调度问题与方法对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某企业总装生产线的生产调度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找出该生产线现有生产调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络计划优化技术解决目前存在的生产调度问题,优化该企业的生产调度。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自动生产线设计、控制与应用前言本人的毕业设计的课题为《自动生产线设计、控制与应用》,我选择对目前各种加工包装生产线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降低厂家成本,为厂商在产品领域的价格战中争取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众所公认,在商业竞争中,物美与价廉始终必须兼顾。

若能切实做到这一点,就不难占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出路之一在于切实实现合理包装与简化包装的辩证统一。

本文根据国内外工作者在各种包装类机械设备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运用于设计之中。

目前国内大多生产线需要多名工人辅助操作。

生产成本较高。

而很多生产线能够进一步实现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参考到的文献,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查阅有关机械设计和包装设备的文献期刊。

1、主题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带动了产品包装业的发展,包装机械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包装机械可以提高生产效益,改善生产环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档次,增加附加值,从而增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包装机械行业是一个市场潜力很大的新兴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的食品包装化率分别为90%、80%、70%,我国食品包装化率不足10%,因此包装机械发展潜力巨大。

刘筱霞(2006)在《包装机械》中介绍了包装机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包装机械的种类。

书中第3章介绍了灌装机械原理、类型。

对食品加工自动压缩设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所以了解灌装机是很有必要的。

陈守强(2008)《机械装备导论》一书第6章食品包装机械中介绍了我国包装机械工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重点介绍包装机械组成、特点和典型食品包装机械的构造,介绍了几种食品机械的工作原理,传动系统,主要结构等。

濮良贵和纪名刚(2006)《机械设计》是以一般通用零件的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性课程,而且论述它们的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技术基础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研究在宁波奇美电子有限公司的应用探讨》文献综述【摘要】在当今中国,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工作研究技术也的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工作研究领域中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同时讨论了工作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并对工作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作研究、方法研究、作业测定Abstract: In today's 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ork study also came to widely used.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tents of the method study and time study of the work study,and talk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f the work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at last the work study development in China was discussed in the future.Keywords: work study, method study, time study第一章工作研究的定义工作研究又称为基础IE,最显著的特点是:只需很少投资或不需要投资的情况下,通过改进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实行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1]。

工作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对从原材料投入至产品产出的生产全过程,决定如何使作业人员最有效地完成作业,制定出最佳工作方法及其所需的标准工时。

泰罗提出了确定基本动作标准时间的原则,并首先提出了秒表时间测量法等时间研究的方法,他关于标准时间的基本概念就是现在工作测量中的所谓标准数据。

泰罗在伯利恒钢铁公司进行铲掘作业的作业研究,使每个人的作业效率从16吨/天提高到59吨/天,作业人员从400~600减少到140人[2]。

1912年,工作研究的另一位奠基人吉尔布雷斯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发表了《细微动作研究》一文,所谓细微动作研究,就是利用电影摄影机和计时器将某一操作单元拍摄下来,使计时器在影片上准确显示动作与动作的时间间隔,因而可从影片上分析其基本动作,确定每项动作所耗用的时间。

吉尔布雷思提出工作研究的原则是:构成作业的要素要少,每个工作要素的时间要短,带给人的疲劳要少;决定作业方法时,必须主要考虑工艺装备、设备及工作地布置、操作者身体各部位的使用方法、动作方法和环境条件。

这些原则奠定了方法研究的基础。

吉尔布雷斯对砌砖进行动作研究,把砌砖动作从18个减少到5个,每人每天砌砖速度从120块提高到350块。

由泰勒、吉尔布雷斯创立的“时间研究”和“动作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后就发展成为工业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工作研究[2]。

193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工程师莫金逊给传统工作研究以一种新的概念,他称之为“工作简化”,把工作研究的范围,由工厂作业扩大到行政事务管理、商业、医院等各个领域,特别注重于“简化”意识的培养[3]。

另一个美国工业工程师梅那特认为,研究某一特定工作时,应将该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都予以考虑,并首先提出“力法工程”的概念。

此后,不断有学者利用现代统计学、概率原理以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工作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如工作抽样理论、预备标准时间法、模特法(MODAPTS)等等[4]。

第二章工作研究国内外发展现状第一节国外发展现状工作研究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上已有上百年历史,60年代以前就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在那以后,工作研究不断创新,引入计算机辅助方法。

国外各工作研究相关的软件企业和机构也纷纷崛起,研制开发了一批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的应用软件。

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工作研究领域,出现了一些进行流程分析、动作研究和时间标准制定与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工作研究技术已从最初的现场手工记录工作过程发展到可以借助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等设备辅助纪录,一些研究机构还利用36人体模型或机器人来进行动作轨迹的研究。

1932年,康乃尔大学的工业工程师莫根森(AllanHMogensen)把人的因素考虑在工作研究上,提出“工作简化计划(WSP)”,并将其定义为“由全公司的成员运用每一个人的常识有组织地开展全公司性的改善活动”。

此后最重要的进展是20世纪30年代预定动作时间法的出现。

预定动作时间法的采用使所得到的测定数据变得更加精确和水平一致,但当它应用于循环周期长、重复性小的工作时存在严重缺点。

所以,最初的那些精确方法很快地就被更适合于测定长周期工作的二、三级方法所补充[2]。

1934年,英国人迪佩特(LH.Tippett)把工业上应用的抽样原理引进到测定技术中来,从而为更大量地收集数据提供了方便。

同时,别的一些技术如评定速率的作业活动抽样法等,后来都被包括在测定工具的范围内[5]。

澳大利亚的海特博士(GC.Heyde)(1996)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模特排时法(Modular Arrangement Predetermined Time Standard),简称MOD法。

20世纪60年代,台式电子计算机和分时系统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作业测定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与数学的结合为作业测定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新方法[6]。

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计算机辅助工时定额管理系统。

由于西方国家白领阶层的数量超过了体力劳动工人,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了间接作业的测定,以寻找一个能实现科学管理和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对于办公室工作、维修保养工作和间接工作等方面的测定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些新技术已经从原有的测定方法上发展起来。

Southern PolytechnicState University[7]的Lawrence S.Aft(1998)从产能评估和生产仿真模型出发,介绍了计算机软件在标准工时的制定中的应用情况。

University of Manitoba[8]的A.Gill, C.R. Bector,O.Hawaleshk(1994)通过设计出种一种模糊环境的样本采样的方法,是数据统计法在判定标准工时的时候得到了更优的效果。

工作研究软件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功能越来越强大,操作界面也日益人性化。

大多数现代工作研究软件都支持Windows平台,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研究人员无需额外的培训,这是新一代工作研究软件的特点;网络化和3分布式工作研究系统也成为了重要趋势;有的系统还配有便携手持终端采样系统,为亲临现场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提高了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和高效性[9]。

从以上来看,在国外,信息技术已经全面介入到工作研究各个应用领域。

计算机辅助工作研究已经成为工作研究发展和应用的趋势。

第二节国内发展现状工作研究在我国的应用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期[10]。

从1985年开始,机电行业部分企业推行了工作研究。

冶金行业推行工作研究,也取得了类似效果。

目前,工作研究在机械、电子、冶金、航天航空、轻工、化工、建筑等部门的应用已经起步,有的正在深入与普及,尤其是随着日资企业、台资企业、韩资企业的在国内的兴起与发展,工作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与应用。

然而,工作研究在我国的应用尚不能和西方工业化国家相比。

目前我国大部分工作研究的实施,基本上还处于手工的和凭经验估计的状态,由人工进行测绘、记录、分析、评价和改进。

这样形成的基础数据,其准确性、准时性、规范性和可靠性一般都比较差,很难为各种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

但是在应用计算机技术变得更为普遍。

这部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各种标准工时制定软件系统的设计上[11]。

浙江师范大学的陈卫增[12]将工作研究技术应用于当前的当前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中,提出了工作研究与人的能动性的结合。

湘潭大学袁仁平[13]提出在工作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操作人员的能动性并积极协助、参与工业工程师工作,不断消除现场工作的不合理和浪费现象,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目的,最终保证现代企业生产科学、有序地进行,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庄长远[14]、翟存荣(1996)通过建立分类编码系统描述的劳动定额工艺特征信息,以及对劳动定额标准进行建模处理,实现了信息的计算机辅助编码快速输入、工时自动计算、工时报表打印输出及相关工序检索等功能。

蔡永林[15](2001)针对传统时间定额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典型零件确定时间定额的思想,并相应的分析了计算机辅助时间定额系统的工作原理及过程。

西北工业大学的张吉楠[16](2003)将基元化理论引人到标准工时测算工作中,建立“作业元”和“工艺基元”两层结构的定额测算模型,并利用系统建模工具建立标准工时测算模型。

这些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标准工时测算的准确性及其工作效率。

大连理工大学的张磊(2006)[17]提出了基于成组技术的混合型标准工时计算方法,还研究了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标准工时计算模型,并采用MATLAB语言构建了定额计算网络,为标准工时计算的信息化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虽然应用计算机技术非常广泛,但是工作研究在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0]:1)标准化意识薄弱。

我国一直沿用前苏联的工业体系,人们对效率、标准化的意识比较薄弱。

这些状况导致企业基础数据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差,无法起到为企业上层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作用。

2)工作研究技术处于手工状态,限制了工作研究的普及。

由于工作研究技术长期以来依赖于人的技能程度,作业方法设计一直由工作研究人员凭借其工作研究知识和生产实践经验,设计各种作业流程并计算其相应工时定额。

工作研究人员在设计作业方法和制定工时定额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处理、思维决策、数据计算和繁复的文字处理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枯燥繁琐的重复性工作方式逐渐暴露出人工设计的很多缺点:设计时间长,设计效率低;作业标准的一致性差;作业文件缺少定量分析,不能有效的指导生产过程。

3)缺乏工作研究软件系统。

国内外众多软件商在工作研究软件的投入与开发上寥寥无几。

这导致工作研究的计算机化跟不上,导致了企业基础数据发展的滞后.而高层生产系统,如MRP、ERP、MES等不能够得到准确准时的基础数据支持,致使整个生产系统效率低下。

第三章工作研究的展望齐二石[18]等人发表的我国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及发展目前工作研究中说:中国大陆的应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具有高技术装备、人力资源水平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需要现代资讯技术的支持,集成制造、敏捷制造、供应链管理这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类层次是常规的大量流水制造企业,如汽车制厂、机床制造厂,这是工作研究应用的传统领域,必然会发按巨大作用;第三类是数量巨大、整体水平较低的乡镇和中小型企业,对这些企业来讲,提高管理水平是主要任务,以泰勒制为标志的经典工业工程理论是这些企业的应用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