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在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和适应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自我概念,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特点和个性的主观认识。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外貌、性格、能力和角色等各个方面的理解。
自我概念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行为和决策,还与个体的幸福感、自尊心和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化对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社会化帮助个体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企业组织中,个体从小就开始学习与他人互动、合作和共处,从而了解到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和责任。
例如,在家庭中,孩子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交习惯。
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了解到自己的学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从而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
其次,社会化促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进一步塑造了自我概念。
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对于他人具有独特的能力或特点,这种比较和竞争刺激了个体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影响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例如,在学术竞赛或体育比赛中,个体常常会与他人进行比较和竞争,这种经历可以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塑造了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此外,社会化还通过社会认同的形成影响了个体的自我概念。
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个体经历社会化过程后,会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群体的共同认同。
这种认同既包括个体对社会价值观念、规范和期望的认可,也包括个体对特定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情感联系。
例如,一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了对学校的认同和归属感,他会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我概念,同时与学校群体产生情感联系。
不可否认,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也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和压力,这些因素会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讲 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1)
媒体中塑造出来并给予大量宣传的明显形象使得当代青少 年群体普遍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等偶像崇拜行为, 且已经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代表。
个体内化
观察学习
自我奖赏
认知加工
个体内化
主观认同
角色扮演
六、社会件的影响下,在实 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 性的过程。 • 个性是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 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 有机统一体。 •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1)个性化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 2)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相互影响,是不 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宽容型
不控制
3 学校的教化
儿童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其社会化 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教师、同学、校规校纪 以及责任、义务等因素的影响下,促进了儿童的社 会化进程。
(1)教师的威信 a.学生信任教师 b.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 c.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并引 起一定的情绪体验 d.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当作认同的对象并加以仿效
社会中经济技术政治社会或文化等结构社会组织完成任务的组织联络感情的组织社会控制部门大众传媒等有组织的社会化机构如学校等有组织的教育机构或少年之家之类的儿童的社会性教育部门小群体和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如家庭亲戚同辈群体朋友圈等直接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人格发展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根据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 己。
2 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 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 一种态度。 • 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就会产 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表现为自我满足; 反之就是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表现 为自我责备。
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名词解释
社会方面的自我意识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征、能力、行为和价值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身进行感知、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自我意识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认知,还包括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角色和责任的认知。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1. 自我概念的建立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它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个性特点、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
自我概念的建立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特点和能力,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2. 社会化的影响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接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社会化对自我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形成对自己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期望的认知。
3. 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个体的自我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的自我意识模式。
在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会接受到特定的社会化教育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三、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决策和人际关系。
以下是自我意识的几个重要方面:1. 自我评价和自尊心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特点、能力和行为进行评价。
通过对自己的评价,个体可以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自我定位和角色认同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角色。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经验的积累,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工作等不同社会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形成对这些角色的认同和理解。
3. 自我反思和自我调节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反思和调节。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的认识。
⼴义指⼈对⾃⼰的属性、状态、⾏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的情感意志活动和⾏为进⾏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哲学界,⼀些哲学家赋予这⼀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功能;在⿊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我意识是⼀个⼈对⾃⼰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理倾向、个性⼼理特征和⼼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具有⾃我意识,才能使⼈对⾃⼰的思想和⾏为进⾏⾃我控制和调节,使⾃⼰形成完整的个性。
⾃我意识是⼈对⾃⼰⾝⼼状态及对⾃⼰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思维、情感、意志等⼼理活动的认识。
⾃我意识不仅是⼈脑对主体⾃⾝的意识与反映,⽽且⼈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与⼈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意识也反映⼈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的⼼理区别于动物⼼理的⼀⼤特征。
⾃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分重要的作⽤。
⾸先,⾃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个⼈如果还不知道⾃⼰,也⽆法把⾃⼰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我意识是⼈的⾃觉性、⾃控⼒的前提,对⾃我教育有推动作⽤。
⼈只有意识到⾃⼰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觉⾃律地去⾏动。
⼀个⼈意识到⾃⼰的长处和不⾜,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我意识是改造⾃⾝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能不断地⾃我监督、⾃我修养、⾃我完善。
可见,⾃我意识影响着⼈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 (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1)
真题分享
1.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 )。(多选) A.家庭 B.大众传媒 C.学校 D.交通工具
真题分享
1.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 )。(多选) A.家庭 B.大众传媒 C.学校 D.交通工具
答案:B
真题分享
6.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 的机制。(单选)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真题分享
6.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 的机制。(单选) 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化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答案:D
答案:A
真题分享
3.“性”属于( A.生物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人类学
)概念。(单选)
真题分享
3.“性”属于( A.生物学 B.心理学 C.社会学 D.人类学
答案:A
)概念。(单选)
真题分享
4.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多选)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答案:ABC
真题分享
2. “性别”表示( )。(单选)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学方面的差异
Hale Waihona Puke 真题分享 2. “性别”表示( )。(单选)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学方面的差异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道德、法律
从社会现象学角度看自我意识
从社会现象学角度看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心理与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影响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也对社会交往、文化构建及个体身份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社会现象学作为一种关注于社会行为、主观经验以及人际关系的理论,能够为我们理解自我意识提供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社会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其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的定义与构成自我意识通常被定义为个体对自身存在、情感、价值观及其在社会中角色的认识。
这种意识不仅涉及到自我理解,还包括他人对自我的理解。
在这一层面上,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要素:内省:个体通过自我反省、思考个人经历和情感,对自身进行评估和理解。
他人反应:自我意识受到他人反馈的影响,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反应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和身份。
文化背景:文化提供了不同的意义框架,通过各类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影响个体怎样看待自己和他人。
情感状态:情感的波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当人们处于愉悦或沮丧状态时,自我意识也会相应变化。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自我意识成为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
社会现象学与自我意识社会现象学强调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必须关注主观经验。
它认为人的基本存在是通过社会互动实现的,这与传统个体主义观点截然不同。
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了社会现象学如何解释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与他者关系在社会现象学的视角下,自我意识不仅是内在的思考过程,更是一个与他者密切相关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加尔文·梅尔(G.H. Mead)提出了“自我的双重性”理论,认为自我是通过“我”和“你”的关系建立起来的。
“我”代表个体内心的冲动和欲望,而“你”则象征着外部他者对这一冲动和欲望的反应。
在这种互动中,个体逐渐形成了稳定的自我观念。
例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其表现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反馈的影响。
最新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精品课件
第五章 自我意识 (zì wǒ yì shí)
第一页,共35页。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一般(yībān)内涵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cúnzài)的觉察,是 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 动。
第八页,共35页。
1.自我把自身作为(zuòwéi)个体活动的 参照
个体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都是以自身为参 照的。个体对外部世界(shìjiè)的反映,很多是相对 自身状态而言的。
第九页,共35页。
2.自我是个体活动(huó dòng)的觉察者、 调节者、发动者
觉察者:使个体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干
第三十二页,共35页。
(6)成年(chéngnián)早期
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苦(tóng gān gòng kǔ)、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 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 互相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中去。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第六页,共35页。
3、公我意识(yìshí)与私我意识(yì shí)
4、现在(xiànzài)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
5、实用(shíyòng)自我与原则自我
第七页,共35页。
三、自我意识对个体(gètǐ)活动的意 义
自我意识(zì wǒ yì shí)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旨 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以调节自己的行动, 更好地适应环境。
★从受外部条件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制约 ★从注重行为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动机 ★独立性日渐发展,有了一定的批判性 ★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演示文稿
•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 接受广泛教育;适应未来生活;受文化传统、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 遗传素质
• 大脑,超越本能的能力
• 社会化载体– 家庭ຫໍສະໝຸດ • 出生起(童年期),关键期
– 学校
• 学龄期重要场所,地位正式、管理严格、不可替代
– 大众传媒 – 参照群体
• 规范、比较
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社会角色)的
认知 • 身份?
• 身份定义
–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 地位身份:稳定、主体; – 处境身份:易变
• 角色构成身份/身份由角色构成 • 角色是由地位身份决定的行为期待
• 身份的特点:
– 客观性----他人与公众认可 – 主观性----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 – 多重性----多个社会地位、处境地位 – 稳定性----利于身心健康、行为一致 – 契约性----社会契约,履行其规定的权利、义务
己(“我”)。
• 罗杰斯
–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
我心里的自己……
• 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
– 1、物质自我---(其他自我的)载体---看自己身体
– 2、心理自我---态度、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的总 和---看自己心理世界
– 3、社会自我---核心,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如何看 自己(被个体意识到的)
• 自尊
– 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 – 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是对每一角
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 马斯洛:自尊需要
– 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 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 自尊满足----自信,有价值、有地位、有力量; • 自尊不满足----无能、弱小、自卑
02节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与自我
11
小巧、弱不禁风、亭亭玉立、美 丽、温柔、害羞、细心、感情细 腻、爱哭、重视家庭
都市美直男2'
12
3.性别角色(Sex role)
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 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 期待。 由于生物的“性”不同, 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 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 行为方式的差异。 家庭、学校、社会对性 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 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 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31
米德认为,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
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我们所隶属的社 会群体是我们观 察自己的一面镜 子。
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 为他人是如何“看” 自己的。
32
罗杰斯认为,
自我概念比真实自 我对个体的行为及 人格有更为重要的 作用。
33
(二)自我的结构
自我主要有5个层面,即物质自我、心理自 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一)角色期待
即社会公众对某一角色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
(二)角色领悟
即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色实践
即个体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 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
22
四、角色失调
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常常会 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败。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四种形式:
5.反思自我
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 概念反馈的层面。
35
(三)自我概念的3个功能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
2.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 自我概念不同,不同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定义 socialization常用定义一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儿童社会化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用弗洛伊德的话说,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控制天性的冲动,就是“把野兽关到笼子里”,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
从人格发展和社会互动角度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从人格发展角度来说,社会化有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通过内化他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并按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自我”观念重要,对人有着推动、调节和控制的功能。
【注】关于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可参考下面有关章节。
社会互动角度来说,没有社会化就没有社会: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和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只有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一起行动共同支持、维护这个社会的时候,社会才会生存下去,所以每个社会都塑造成员的行为来达此目的(角色承担)。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当人们感觉到自己想做的正是社会期待的,这期待也最好地满足了社会的利益和要求的时候,(学习、领会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社会化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
社会化的强制性和人的能动性、自由:尽管社会化带有强制性,尽管我们的人格主要由社会来塑造,但社会化并未排除个人自由。
所有的社会化形式都要求个体的合作,而成人可自由地拒绝社会化的某些方面(也就是可以选择),或者力图改变社会(也就是可以创造)。
类似的定义还有:个人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产生个人认同(identify)并接受(accept)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internalize)至个人心里,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此一过程谓之「社会化」.从文化的角度定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最新二社会化与自我
消极完美主义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生理自我—对躯体认知,占有、支配和爱护, 8个月至3岁左右完成
❖ 社会自我—3岁至13、14岁,独立性形成之 前,以社会期待行为
❖ 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10年左右,重点 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的主要因 素),独立性形成,强调自我价值和理想
❖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至30年
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
❖ 米德使用社会角色为了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可预见的
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 。
按角色的功能划分,前者是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如商人,发 挥效率功能;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的角 色,如教授,主要发挥社会公平功能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划分,前者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 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后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只是
❖ 2、角色领悟 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按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 的行为并塑造自己。如、中国式好孩子(按成年人期待 调整自己的行为)
❖ 3、角色实践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实际表现角色的过程。(中国社会 化角色实践环节缺失)
四、角色失调
❖ 角色失调 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 遇失效。
❖ 1、角色冲突 个体不同的角色出现矛盾,个体在心理上感到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教师权威、朋友平等; 角色内冲突-母亲无我、自己爱己;
5、自我概念的测量
❖ 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概念定性测量的方 法——“我是谁”。这种测量简单易行。要 求被试者在六、七分钟内写出十五个“我 是谁”的叙述句。要求他们:这些句子是 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写的;按照你思考 时的顺序来写,不必考虑其中的重要性和 逻辑关系。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
(四)同辈群体 1、同辈群体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感;2、具有自己的 价值标准;3、社会化极少带有强制性。 (五)大众传媒 指各种通讯与交往的手段,1、向人们提供社会模 式;2、流行的价值观;3、改变交往方式。
(六)职业 任何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遵守职业规范,具 备职业技能,形成职业道德。
第二节 社会认知
3、忽视一致性信息 原因:①重视信息的习惯; ②认定直接信息可靠; ③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与行为者相 比处于 不突出的地位,受到忽视。
4、自我防御性因素 个体愿意成功,对自己的失败作歪曲的解释,有 时也会自我贬损。
四、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首因效应 即第一印象,1946年,S· E· 阿希对大学生被试进行了人格 印象形成的研究,得出两条结论:①印象形成是所有人格要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这些人格要素中有一种是左右印象形 成的主要因素,最早的中心词决定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即最后的印象,卢钦斯 1957 年提出,重复作经典试验,发 现对被试评价起作用的不是先阅读的那段材料,而恰好是 最后阅读的材料。 (三)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 的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 特征,最早提出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凯利。 (四)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三)自我控制的功能
①对学习、工作具有推动作用;②对个体态度、行为转变 具有决定作用。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1、自我意识产生的标志:物→我分化, 三个阶段:a物—我感觉分化;b物—我知觉分化;c 自我的词的掌握。 2、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物—我知觉的分化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发展以及它们 的协调发展; ②人—我知觉分化依赖于注意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视觉表 现及其记忆能力的出现; ③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需要复杂的抽象、概括能力; ④无脑畸形儿不可能出现自我意识。
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共16页文档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化与自我意识:自我意识(1)
自我意识概述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
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
(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自我认识在自我意识系统中具有基础地位,属于自我意识中“知”的范畴,其内容广泛,涉及到自身的方方面面。
对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训练,重点放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我们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
第二,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认识到内心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由于我们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往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大多属于过高型。
因此,要提
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你就应学会与同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做出评价。
你还应学会借助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自己。
由于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中的核心成份,它直接制约着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所以,对我们进行自我意识训练,核心应放在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上。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对我们进行自我体验训练,就是让你有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随着年龄增长让我们懂得做错事感到内疚,做坏事感到羞耻。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为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重点应放在促使一个转变上,即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我们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你才会进行检查。
针对这种现象,你应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因此,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调节系统。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