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史讲义1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课件
580万字,是原书的10倍。是目前材料最详尽,
最便于阅读的《史记》注本。
16
(四)司马迁的其它作品
今存《悲士不遇赋》是晚年的作品, 是一
篇骚体赋, 抒发作者受腐刑的悲愤的心情。另有
散文《报任安书》, 是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信, 司
马迁主要在信中叙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 抒发心
中的痛苦, 以及受辱而坚韧不屈的顽强意志, 司马
司马迁和《史记》
1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 前87),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 西韩城。汉代京畿 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 右扶风,各相当于 一个郡)人。
14
(二)、《史记》的名称及其流传 史记,司马迁原名为《太史公书》——后变为《太史公 记》——再变为《太史记》——《史记》,时为魏晋之间。 史记在司马迁生前并未公布于世。到汉武帝,昭帝、宣帝 他的外孙杨恽公布此书,才得以流传,但流传不久,就缺了十 篇,(景帝纪、武帝纪等)。后来褚少孙补足其中的四篇,都
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原为
单行本,北宋时会编在一起。
2、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对史记的考察、校
订,花二十年时间而成,或云可为《史记》第
四家注。
3、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资料
丰富,是《史记》三家注后最好《史记》注释。
4.韩兆琦《史记笺证》。韩先生批阅十三年
撰成此书。吸收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全书
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封了海西侯。) 汉武帝给司马迁治罪其它原因: “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 帝怒削而去之,后坐李陵降匈奴,下迁蚕室。有怨言(可能指的是《报任安书》), 下狱死。”(引自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的死,两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刘向、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12课件[79页]
散文精品
2. 代表作: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g ǔ mǔ潭记》
选
《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23.2第二节 韩、柳散文
23.2 韩、柳散文23.来自.2 柳宗元韩、柳散文
韩愈 柳宗元
3.柳宗元文学散文的艺术风格: (1)寓言散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例如《黔之驴》。 (2)山水游记善于选取深奥幽美的小景物,精心刻画,极具艺术之美。有时采用直接象 征手法,移情于景,寄寓身世之感。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 (3)总体艺术风格沉郁凝练,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真题演练
韩愈提出“ 文以明道” 的观念是在哪篇文章中()
A、 《答李翊书》 B、 《送孟东野序> C、 《送李愿归盘古序》 D、 《争臣论》
真题演练
韩愈提出“ 文以明道” 的观念是在哪篇文章中()
A、 《答李翊书》 B、 《送孟东野序> C、 《送李愿归盘古序》 D、 《争臣论》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韩愈的文学观念。韩愈在《争臣论》中明确提出:“ 君子居 其 位,则死思其官;未得位,则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
真题演练
韩愈的古文包括多种文体,其中有(
)
A.杂文 B. 赠序文 C. 祭文 D. 碑志 E. 传记
真题演练
韩愈的古文包括多种文体,其中有(
A.杂文 B. 赠序文 C. 祭文 D. 碑志 E. 传记
ABCDE )
23.2 韩、柳散文
23.2.2 柳宗元
韩、柳散文
韩愈 柳宗元
1. 文体:主要有人物传记、山水游记和寓言等文学散文,其中 山水游记 是其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 共27页PPT资料
着出征的军队,考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收集资料,后来
写成了《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对西南地区的物产、
地貌做了详尽的记述。这次出游使他得到了难以得到的可贵的
资料。
第三次:随武帝“封禅”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
山 “封禅”,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一路追随武帝到泰山。
魏公子传》以及楚汉相争的社会、政治、地理形势都有很大帮
助。
第二次:奉使随征巴蜀以南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不久,便入仕做了郎中(皇帝的侍卫官,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管皇帝的车驾、门卫,皇帝外出时随行左右。),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入仕后,奉武帝之命,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
)、笮(四川汉源)、昆明。这一带属少数民族居住区,司马迁随
隘)。 (二)经过实地考查,《史记》的记述更加真实可靠; (三)将旅途见闻穿插进《史记》(其中多有历史人物的逸闻。如,
在刘邦的家乡,他采访到刘邦贪酒好色的故事,也了解到樊哙等人屠狗卖缯
的生活),是使这部史书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重要因素。
“行万里路”还表现在司马迁广泛结交熟知历史 事件的人,或历史人物的亲友,从他们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和《史记》
壹 司马迁的生平 贰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叁 《史记》的艺术成就 肆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著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约前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古代文学史一讲义
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1个高频考点考点一:后世典籍存留歌谣(3次,p42,2018.10单,2015.10单,2016.4单)附加: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婚媾。
《易贲六四》(诱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易中孚九二》(宴饮)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1个高频考点考点一:神话含义及分类(5次,p43,2017.10单,2016.10单,2016.4单,2015.10单,2017.4名)1. 关于神的故事;2.出于想象或幻想;3.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的愿望,是时代的产物。
附加:神话的特征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区别:1.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2.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1.鲜活地体现着初民的原始思维特征;2.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一主题;3.其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4.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第一编第二章《诗经》概述诗经的收集与编订1个考点(2次,p48,2018.10单,2017.4多)第一节《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5个考点考点一:《诗经》及分类(4次,p49,2017.10单名,016.10单,2015.10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考点二:婚恋诗基本内容(2次,p49,2016.10 单,2018.4论)考点三:抒发人生感慨的诗(1次,p50,2018.10单)考点四:政治讽喻诗(1次,p51,2015.4单)考点五:史诗及其他(1次,p52,2017.4单,2016.10多)第二节《诗经》的文学成就3个考点考点一:赋比兴(4次,p55,2016.4单,2015.4单,2018.4 多,2018.10名)考点二:《诗经》的句式(2次,p55,2018.10单,2016.10单)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参差变化,比较灵活,间杂二言句到八言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课程教案全文免费
内心世界的表达。其中,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表现了其深邃的
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03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的比较
建安文学注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来抒发作者的情
感;而正始文学则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通过哲理思考和象征手法
来探索人生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从建安时期的悲凉慷慨,到正始时期的清峻通脱,再到南 北朝时期的多元化发展,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不同的历 史阶段和风格变化。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的山水诗、鲍照的乐府诗等,这 些作品在表现自然、抒发情感、描绘社会现实等方面都有 独特的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艺术特色
注重意境的创造和情感的抒发,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 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同时,魏晋南北朝诗歌还注重音 韵美和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跨文化交流
古代文学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因素,丰富自身内涵。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经典作品
建议学生深入学习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领悟 其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关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鼓励学生关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 面的联系,拓展文学视野。
培养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分析 文学作品。
宋元戏曲的发展
宋元时期,戏曲艺术逐渐成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戏曲作品和戏曲家。
宋元戏曲的代表作品
杂剧《汉宫春》、《梧桐雨》等,南戏《琵琶记》、《拜月亭》等, 这些作品在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宋元诗文与批评
宋诗的发展与特点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注重理趣和思辨,形成了独 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史一北师大精品课程.ppt
这一时期的作者有的身在朝廷,有的身在藩 国,其文章普遍带有战国之余响、大汉之新声的 特点。
所谓战国之遗响,是说这些作品思想活跃。 议论纵横,大都注重形象与文采,不同程度的带 有战国散文的风格。
所谓大汉新声,是说这些作品在思想上体 现了兼收并蓄、熔百家于一炉的时代特点,反 映了作者对统一的封建政权的拥护和为国效力 的热情,感情充沛、气势强劲,体现了新兴的 大汉王朝的蓬勃生气。
《论贵粟疏》:“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 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 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 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 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
藩国作家的代表是枚乘和邹阳
枚乘《谏吴王书》:他把吴王的行为比作 “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临 不测之渊”;“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 重镇之”,告戒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 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 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陈涉之 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 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 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仁义不施, 攻守之势异也。
晁错(约公元前200-公元前154年)也曾 多次上疏朝廷,主张重农抑商,发展生产,削 诸侯,抗匈奴。他的文章不大讲究文采,但思 想深刻,说理透辟,带有法家的文风特点。
朝廷作家的文章以政论和奏疏为主。它们起 于对亡秦教训的总结,进而发展成为批评时弊, 探讨长治久安之策的文章。较早的这类作品有陆 贾的《新语》和贾山的《至言》。
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年)是个 关心现实,年轻有为的政治家。他的文章感 情强烈,锋芒锐利,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 和深广的忧患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卷 详细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节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
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由于当时文字还没有正式出现,这些作品都是后人根据传说记录下来的。
夏朝的文学:《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
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甲骨卜辞《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
卦爻辞: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大壮·上六》)周朝的文学: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
《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
《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
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
战国的文学: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的成就也非常引人注目。
《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
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
三、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1、应用性与现实性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
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
2、独创性与典范性先秦文学带有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
古代文学史讲义(先唐部分)1、先秦文学绪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初民的巫觋文化习尚,与先秦文学 的主要关系,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 这本是巫术活动的重要特点,在《诗经》 中得到了保留(尤其《颂》,本就是祭 祀用的歌舞曲)。二是与楚辞的深切联 系。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汉书· 地理 志》)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 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 王 逸 《 楚 辞 章 句 · 歌 九 序》) 。楚地巫风对楚辞的影响,从浅层 说,屈原的《九歌》十一篇,就是在民 间巫歌的基础上加工润色而成的;从深 层说,屈原作品那种奇思幻想,那样飞 动飘逸的艺术境界,就是得之于楚地巫 觋文化的熏染和营养。
第一章《诗经略论》)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关于第二个疑问——文学艺术 是怎样产生的,人们却聚讼纷纭。 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诸说: A、起源于劳动。 B、起源于模仿。 C、起源于游戏。 D、起源于巫术。 E、起源于情思交流的需要。 F、起源于季节变换的符号。 G、起源于心灵深处的幻觉或(集 体、个人)无意识。 (参见朱狄《艺术的起源》)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在以上诸说中,影响最大的是 劳动起源说和巫术起源说。但都顾 此失彼。 实际上,企图以一种理论解释 文学艺术起源必然会捉襟见肘。世 界广大,初民群落众多,生活情境 丰富多彩,心理和愿望随时随地不 尽相同,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其 实很难用一种理论做出全面的解答。 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群 落,甚至不同的人那里产生,其具 体情形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毋 宁说,文学艺术的起源是一种多元 的景观。
第 一 编 先 秦 文 学
绪 论 [ ]
第三,其“杂文学”状态还可以从 文学与其他学科混融不分的状况来认定。 先秦文学和文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难以 截然区分。就其最显要者而言,先秦文 学与巫术即具有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 《宋书· 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 ( 舜 ) 即 帝 位 …… 击 石 拊 石 , 以 歌 《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 仲 夏纪》:“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 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 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 以致舞百兽。”纬书《河图玉版》: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 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讲义专业知识讲座
87),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今陕西韩城。汉 代京畿地区分为三部分: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
风,各相当于一个郡) 人。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当供之参处考,之请用(联,一系不能本)作人身为或世科网学站依删据除,。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周朝史官,后避难离开周地 ,分别去了卫、赵、秦等国。司马迁是去秦国一支的后裔。 在司马迁的直系祖先中有像司马错、司马靳那样的军事人才 ,也有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管理的人。而在他的的旁系族人中 ,也有像蒯聩那样尚武好勇的人。家族传统对司马迁的思想 产生了深远影响。
始皇本纪》、《武帝本纪》、《蒙恬列传》等创造了条件。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司当马之迁处,还请去联过系西本北人或的网空站峒删(除今。甘肃平凉。据《五帝 本纪》)。足迹遍及全国,只可惜,他没有留下像《徐霞客游记 》那样的旅行日记,否则,中国又多了一部足可以和《史记》 媲美的巨著。
三次壮游,(一)开阔了司马迁的眼界,使他更深刻更全 面地认识了社会。他认识到,社会不光是帝王将相的,也是贩 夫走卒的。《史记》能描绘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长达三千 多年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与此密切相关;而这点,恰是别的史 学家难以认识到的(梁启超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
家谱。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除《史记》外,其它官修史书叙述范围的相对狭
司马迁少年时候在家乡参加过农业劳动。大概在他8岁那年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父亲司马谈出任太史令,他随父亲迁 居长安。太史令掌管国家图书资料(《太史公序》:“天下遗文古事 靡不毕集太史公。”),到长安后,司马迁有了极好的读书条件, 十岁时就能读到当时人很难见到的用籀文(大篆)书写的古书( “年十岁则诵古文”)。他也向名师求教,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 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奠定了深厚的 学问基础。
古代文学史讲义
Page No.1WordsFromSlide中国古代文学史1邢培顺WordsFromNotePagePage No.2WordsFromSlide开场白:首先解决三个问题:1.文学史是一门什么学科?文学是不是知识?2.为什么学习文学史?社会科学:知识、意义和价值;人格结构:知识、道德和意志3.怎样学习文学史?2WordsFromNotePagePage No.3WordsFromSlide总绪论第一节,文学史及其研究方法一、什么是文学史文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文学的演变为对象,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
从某个角度说,它是文艺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其主体是由客观存在过并积淀下来的诸种文学现象构成的历史性的演变过程。
二、文学史研究的几个层面(一)文学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文学创作的经济背景和政治背景。
3WordsFromNotePagePage No.4WordsFromSlide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形态,所以它是文学发展状况的最终决定力量。
政治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文学的发展演变,往往与一个朝代的政治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经学和辞赋、唐代诗歌的演变。
(二)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出身、经历、思想面貌、个性特征和心态特点等。
孟子有所谓“知人论世”的观点。
4WordsFromNotePagePage No.5WordsFromSlide(三)文学创作与文学作品。
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对作家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看他在题材、体裁和表现手法方面对前人做了怎样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看他与前人相比,有哪些创新的东西,从而总结出文学的演变过程。
三、文学创作的两翼1.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1)古代文学理论是历代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实践经验和文学批评鉴赏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它来自实践,又影响5WordsFromNotePagePage No.6WordsFromSlide实践,许多文艺的基本命题、概念、范畴,代代相传,互相阐发,互为补充,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一个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讲义精编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课件讲义.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中国历史古代史讲义
第一课时:中国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习惯上我们把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的发展、衰亡的历程。
中国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原始社会。
1.中国的原始社会(大约 20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
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2.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异同点。
相同点:都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不同点见下表:二、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二)商朝:(大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建立商朝。
1.商朝中期,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因此历史上把商朝称为(“殷商”)。
2.青铜器:(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3.甲骨文:汉字的起源。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4.商纣有哪些暴行?炮烙之刑、杀死叔叔比干。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分封制:是一种政治制度。
目的:为了稳定周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3.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在都城镐京发生了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史称国人暴动。
(国人,指春秋时期对居住在国都的人的通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至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先后有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我国奴隶制形成于(夏),发展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1.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的春秋时期。
2.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古文讲义1印
中国文学讲义(二之一)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文学(一)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邺下文人集团与建安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魏武(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曹植)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仲宣(王粲)委质于汉南,孔璋(陈琳)归命于河北,伟长(徐干)从宦于青土,公干(刘桢)徇质于海隅,徳琏(应玚)综其斐然之思,元瑜(阮瑀)展其翩翩之乐,文蔚(路粹)、休伯(繁钦)之俦,于叔(邯郸淳)、徳祖(杨修)之侣,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袵席之上,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A、邺下文人集团:“三曹”1、政治家、军事家而兼文学家的曹操(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其人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萧统:《文选》卷二十七)《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文选》卷二十七)《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言志。
(《乐府诗集》卷三十七)《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要知识点上课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重点知识记忆简介:题型包括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四道大题(仅穿插部分选择)名词解释(11)个(1)唐传奇:唐传奇是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演变而出。
它的发展可分作三期:初盛唐、中唐、晚唐五代。
(2)话本:既可指讲唱故事,又可指讲唱故事所需要的底本,即所讲故事之文本。
作为宋元民间艺人说唱底本的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
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十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白话叙事文学的发展。
今存《青平山堂话本》、《全相平话本五种》等。
(3)词: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文体,作为广义诗的一种,它最初起源于繁华都市中的歌妓,多为歌妓们演唱的小曲。
配合演唱的音乐为唐代新兴的燕乐,以北朝隋唐间2传入中原的西域音乐为主。
为了适应燕乐的曲调,逐渐形成句子长短不齐而有规定体制的形式。
中唐以后出现了文人词,多委婉细致,香软浓艳,及至晚唐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大量写作词的花间派词人。
其创作艺术至宋代成熟并达到高峰,因此有赵宋一代之文学的称谓。
(4)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
白体指的是宋太宗、真宗时诗坛流行的学习白居易闲适、浅易、通俗风格的诗歌创作。
其代表人物为宋太宗、李昉、王禹偁(cheng)与晁迥。
晚唐体,五代宋初隐逸思潮造就了一个较为庞大的诗歌创作群体,因为这些诗人推崇晚唐贾岛、姚合诗风,诗歌创作也模仿贾、姚,故被称为晚唐体。
其代表人物有九僧,隐逸诗人如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和仕宦诗人如寇准。
西昆体宋真宗时期《西昆酬唱集》形成,一时流布广泛,时人争相模仿,影响极大。
西昆体在审美追求上,推崇深隐、渊博、典雅、华美;在主要内容上为与人相与酬唱应和所作之诗。
其代表人物为杨亿、钱惟演和刘筠。
(5)江西诗派:南宋时期,吕本中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派称为“江西诗派”,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宋末方回因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将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三宗”,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且诗派成员大多数受黄庭坚影响,作诗风格以吟咏书斋生活为主,重视文学的推敲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的来看,《左传》虽然奠定了史传文学(乃至叙事文学)塑造人物的基本艺术规则,但是它的写人还不十分成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性格化人物,这与它产生的时代的文学表现水平以及它的体例等等都有关系。
史传文学中人物塑造得比较成熟,还要等到《史记》。
(三)《左传》的辞令艺术春秋时期战乱频仍,诸侯国之间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也十分频繁,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就成为《左传》最耀眼的部分之一。
如僖公十五年《晋秦韩之战》。
再如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记展喜对齐侯:齐侯未入境,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
”齐侯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
昔周公、大公。
股肱周室,夹辅成王。
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
’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齐)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
及君即位,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
恃此以不恐。
”齐侯乃还。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
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一前440)。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它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如《齐语》主要写管仲辅佐齐桓公之事,《晋语》重点叙述晋公子重耳的经历,《吴语》、《越语》着重记载吴越争霸的史实等。
它的作者,相传也是左丘明。
因为《左传》是传《春秋》的,二书作者又被认为是一个人,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春秋内传》,称《国语》为《春秋外传》(首见韦昭《国语解·叙》)。
其实这种称呼并不确切,《国语》记事始于西周穆王,其不传《春秋》甚明。
至于它的作者,隋唐以后,有许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它与《左传》不是同一个人所为。
看来,与《左传》一样,《国语》的作者也不可确考,应当也是战国初期熟悉历史掌故的史家。
《国语》的文学价值远不及《左传》,整体风貌质朴平实。
不过,其各篇文字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也有人认为《国语》并非出于一人之手。
三、《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前460一前220)。
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战国策》原本“错乱相糅莒”,又有多种名称,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定为现名。
它的作者已难以确考,一般认为它并非一人一时所著,大约是战国、秦汉期间的人纂集各国史料编辑而成的。
就史学价值而言,《战国策》因其有不少“增饰非实”之辞,似不如《左传》、《国语》更加信实可靠;但从文学角度观之,自有其独到的特色。
《战国策》多记纵横家言,“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
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
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辞命之极也”(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因此形成了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的表现特征。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左传》的行人辞令,往往是外交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多注意合乎礼节和言语的优雅巧妙。
《战国策》多记叙纵横家的游说之辞,其主要目的是要听者信服自己的说法,所以往往大肆敷张道理,营造气势,因此造就了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如《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游说秦惠王的那段说辞,逐层铺排,先说秦国的地理优势,铺叙西、北、南、东四方;次说秦国国富兵强,分说田、民、战车、兵士、沃野、蓄积诸项;最后以“称帝”的前景撼动对方,而历数君王、士民、车骑、兵法各种有利条件。
排比夸饰,气势丰沛。
语词排偶,辩丽宏富。
再如《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齐策》一)的一段:齐南有太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
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
固以二十一万矣。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强,天下不能当。
今乃西面事秦,窃为大王羞之。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例如《触龙说赵太后》( <赵策>四),赵遭秦侵,求救于齐国,齐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做人质,才肯出兵救助。
太后不允,拒绝了许多大臣的劝谏,并宣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在此种情形下,触龙请见,太后自然心有怒气。
但是见面后,触龙先以问安的家常话开场,全不及长安君之事。
接着说起自己最疼爱小儿子舒祺,想在未死之前把他托付给太后,让他进王宫做卫士。
这样,话题自然而然转到老人心疼孩子上来。
触龙继续说,我觉得您在儿子长安君和女儿燕后之间,更疼爱女儿。
赵太后自然不会认同。
谈话至此,赵太后已不知不觉进了触龙的圈套。
于是,触龙便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纲领,忆述燕后出嫁时赵太后的正确态度,以顺其心;再分说真的爱子就应该让儿子为国建功以利于他以后即位监国的道理。
这就使赵太后心悦诚服,答应送长安君到齐国为质。
触龙的这番说辞,就是抓住赵太后的心理,顺应其情,导引其理,迂曲委婉,一步步走向自己所要达成的目的。
(三)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战国之时,“世主之能识议论者寡”(《吕氏春秋·遇合》),策士游说必须浅显易懂,明白晓畅。
于是,说辞中经常运用比喻和寓言,就成为《战国策》的一个重要特点。
如《庄辛说楚襄王》。
使用寓言说事,也是《战国策》常用的手法。
如《齐策》三的《孟尝君将入秦》。
《战国策》中这类巧妙比喻和寓言故事极多,仅为人熟知者,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驱群羊攻猛虎”、“抱薪救火”、“危于累卵”、“轻于鸿毛,重于丘山”等等,寓言如“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等,这些比喻和寓言的使用,不仅令事理明白如画,也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第二节《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汉书·艺文志》著录先秦诸子有九流十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这四家的代表作,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论语》、《老子》和《墨子》。
《论语》多为简短的语录,《老子》篇幅短仄,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迭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总起来看,这些散文作品,繁简不一,文体有别,风格也各具特色。
其发展趋向,是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
而就文学色彩来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一、《论语》、《老子》、《墨子》简介《论语》是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说明《论语》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论语》中说到曾子将死,距孔子之后已几十年,则《论语》编纂成书最早也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到汉代,《论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齐论语》、《鲁论语》和《古论语》。
《齐论语》出自齐国学者,有22篇;《鲁论语》出自鲁国学者,有20篇;《古论语》出自孔子故宅夹壁中,有21篇。
后来《齐论语》、《古论语》都亡佚了,今天看到的是《鲁论语》。
《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从文字表现来看,除那些照录孔子言谈的章节外,有的章节还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和性格。
《乡党》篇详细记录了孔子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言谈举止,如说他在本乡人面前,“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上朝时,“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说他在国君面前,“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在外国宾客面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进入朝廷的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如此,一个知礼守分的孔子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如《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子路的坦白直率,冉有、公西华的谨慎谦逊,曾皙的潇洒不羁,都在各人的言谈举止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论语》中像这样以简练语言活画人物形象的文字,还有如《微子》篇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宪问》篇的荷蒉人、石门阍者等,他们都是与世无争的隐者,《论语》不但以寥寥数语点化他们的形象,且与孔子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
《老子》五千言,据说是老子所作。
但老子究竟是谁?《老子》一书成于何时?至今尚有争议。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
据《史记》本传记载,孔子曾向他问礼;同样的说法又见于《礼记·曾子问》,《庄子》之《天地》、《天道》、《天运》、《田子方》和《知北游》各篇,以及《吕氏春秋·当染》。
看来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在先秦比较流行。
关于《老子》其书,梁启超等人认为写成于战国末期,而更多学者则论定产生于《庄子》之前,即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其中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注意:一是形象化的说理。
《老子》往往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例如:“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这段文字,以鲜明浅近的形象,来比喻说明虚玄抽象的道和无的思想。
二是语句上的韵散结合。
《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十二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六十八章)这一点较之先秦其他子书,特色更为鲜明。
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但是,关于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今存极少。
他的生活年代,大致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今存53篇,保存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