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维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是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

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简述儒家思想的内容

简述儒家思想的内容

简述儒家思想的内容
“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干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惩罚。

“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中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比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龙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中有哪些思想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由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具体来说,儒家文化中包含以下几个重要思想: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人之心。

儒家认为,人应该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追求和谐。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体现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上。

礼:儒家思想中的“礼”是指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的规范,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礼也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礼的规范,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中庸: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即保持适度和平衡。

儒家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过度或不足,追求恰到好处。

德治: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儒家认为,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和教化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教育: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的重要途径。

儒家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儒家文化中的思想包括仁、礼、中庸、德治和教育等,这
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要介绍总结儒家思想

简要介绍总结儒家思想

简要介绍总结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其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的修养、仁爱、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强调人的良知和道德修养,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亲近的基础。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通过个人修身,可以影响家庭和社会,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与孔子一样,儒家学派的其他重要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也都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充分发展个人的善性,就能实现和谐的社会。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规范来约束人的欲望,才能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礼、义、智、信。

仁是最重要的价值观,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心。

礼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礼节和仪式,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义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义务,包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等。

智则强调人的明智和智慧,信则强调言行一致、守信用。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和治理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德,提倡君子政治。

君子指的是修养完善、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应该成为政治和社会的领导者,以其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才能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儒家思想还强调政府的优秀人才选拔和培养,提出了“文治”和“教育”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成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儒家教育注重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智慧和创新能力。

此外,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亲情。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1.孟子,主要思想主张: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2.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明确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明确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展开法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

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重创,在汉武帝时,为保护专制统治者"罢黜百家,自始儒术"实行思想钳制后蓬勃发展。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在广泛汲取古代典籍精华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超越了旧日统治阶级寡头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小“研习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并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至整个民族。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学前的内容看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全然就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构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展开的。

儒家学派稀释这些文化要素并下降至系统的理论高度。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古代自汉代以来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代表了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 儒家的派别包括:思孟学派、宋明理学、 心学、气学、今文学派、 公羊学、谶纬神学、古文学派、训诂学。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家圣教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1],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2]《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3]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4],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汉代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总结十条儒家思想

总结十条儒家思想

总结十条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儒家思想的十条总结,详细介绍了其基本原则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人性的美德,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上。

儒家主张以仁为和平建设的核心价值,通过实践仁爱之道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个人幸福。

其次,儒家倡导了君臣之道。

儒家认为,君臣之间应基于仁的道德原则,建立起互相尊敬和信任的关系。

君主应为民众的福祉而努力,而臣民则应忠诚于君主,并为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奉献。

第三,儒家追求人类完美之道。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养性,塑造君子形象,提倡家庭和谐,推行善治,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第四,儒家思想注重孝道。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之一,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第五,儒家注重教育。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塑造品德的重要途径。

儒家强调培养个人的道德和智慧,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六,儒家思想重视礼仪之道。

儒家将礼仪看作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第七,儒家强调忠诚与义务。

儒家认为,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中,个人应忠诚于其所依附的单位,并履行自己的义务。

只有忠诚和尽责,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八,儒家思想重视道德修养。

儒家认为,人应通过自律和修养来达到道德境界。

道德修养包括自我反省、自强不息和克己奉公等方面。

只有通过道德修养,人才能进步并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第九,儒家主张和谐统一之道。

儒家认为,和谐统一是社会和个人的最高境界。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利益和见解中找到平衡,实现真正的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相互理解和包容,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第十,儒家思想强调民主执政之道。

儒家认为,民主执政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传统道德和哲学观念。

它包括多种思想信仰和行为准则,其中道德观念、政治哲学和家庭伦理享有盛誉。

下面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等角度探讨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仁爱为本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调仁爱。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尽可能地爱护他人,并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发展他人。

对于个人行为,儒家思想认为要在行为准则中注重仁爱,只要用心关照他人,就能以逆来顺受之心面对世界。

例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明确地表达了仁爱思想。

二、大道至简儒家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大道至简”。

儒家不是追求智力和精神上的过多吸收,而是认为静思冥想恰好是通往轻松状态的“路径”。

古代儒家认为,“大道无复提婆达多论,休明古今四十裒”“大道至简,列何故?人之所欲,何权而不解?”等等,强调了得以内视,达到清醒的状态。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达到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要从小到大自我修正,即先修养个人品德、养成道德心态,然后将这些道德规范推广到整个社会中。

个人品德要以身作则,亲手完成并推广到整个社会,以达到治好人的目的。

因为儒家思想中重视家庭和社会,所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敬天爱人敬天爱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同时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要孚补羽翼之恩、承取斧钺之功,发扬爱中华、感恩祖国的精神。

这些都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对“敬天爱人”的关注和重视。

五、求知创新儒家思想中也强调学问和创新。

儒者认为,人应该不断追求知识,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在思考方面,也提倡用独特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儒家思想也明确提出了“三书五经”的学问体系,为中国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儒家思想在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道德和哲学观念,它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大道至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敬天爱人和求知创新。

什么是儒家思想

什么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

1.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

2.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等级观念压抑了传统中国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把“中庸"上升为方法论,不利于培养中国人的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精神。

3.儒家思想的缺点:不平等性;古板的政治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的言行举止,制度不甚合理。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儒家思想缺点,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种成分划分是与生俱来的。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主要内容儒家思想的第一个要点是:仁爱。

(儒家的仁,同道家的道,佛家的空一样,一个字体现了儒家的全部思想内涵。

以仁义道德为核心思想的为人处世之道,着重品德修养,强调诗礼乐,重视人伦与天地君亲师,提倡教化和仁政。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忠孝节悌礼义廉耻。

仁者无敌。

当仁不让。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德不孤,必有邻。

仁者先难而后获。

巧言令色,鲜矣仁。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以德报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儒家思想的第二个要点是:修身学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弟子立志走向圣贤之路的终极目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己以安人。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三、儒家思想的第三个要点是:诗礼乐。

(孔子认为通过积极美好向上的诗、礼、乐的形式,可以有助于良好地匡扶人的德性。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儒家思想的第四个要点是:仁政。

(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慈、教化,而不是以残暴的手段来统治隶下的百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必信,行必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之,求为可知也。

三思而后行。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理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

孔子倡导了一种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礼、义、智、信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和谐相处。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仁爱之心,认为仁是人类的本性。

孔子认为,只有具备宽厚仁爱的道德情感,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和社会进步。

2. 礼:儒家思想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守礼仪规范,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3. 义:儒家思想倡导人们要有正义感,追求公正和公平。

通过遵循道德准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4. 智:儒家思想认为人应该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智慧的培养。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深邃的思维,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5. 信:儒家思想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

只有言行一致,信守承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1. 教育体系: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追求全面发展。

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方法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体系。

2. 社会伦理: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责任。

中国社会强调尊师重道、尊长尊贤、尊重传统等,这些价值观正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3. 政治思想:儒家思想提出了君主立宪和仁政理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心,秉持着天子以仁为本、德治天下的思想。

4. 文化传承: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通过儒家经典的传承而广泛流传。

《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成为后世子孙学习儒家思想的重要教材。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儒家思想,又称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主导和代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

而儒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全球文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又是如何的。

一、什么是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历史起源儒家思想源于周朝的礼乐思想,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在对周朝文化的批判和改革中形成的。

儒家思想将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各家学说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体系。

2. 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仁、义、诚、孝、悌、忠”。

儒家思想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生而为人,应该追求道德、追求真理、追求美好;强调人的社会性,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关心、尊重、信任、帮助,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

3. 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史。

自起源之初,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独占鳌头。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1. 中国政治文化和行政理念儒家思想非常重视政治和书法文化。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君主政府应该依法治国、公正行政,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思想也在中国的实际政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道德与社会儒家思想追求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水准,还包括建立一个强大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德行称号给人们展示了最高境界的道德准则,并将其作为一种模范行为示例。

这种模范行为和道德准则的传承使得中国社会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叶脉之一。

3. 教育与社会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人发展成才的必要途径。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中注重的是教育的精神和智力层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思考等来进行发展。

儒家思想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为了整个东亚的重要模板,直到近代西方科学主义的进入才得以改变这一状态。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主要观点礼治主义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德治主义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核心价值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灵魂。

它是在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核心价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理论内涵1. 人性论人性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将人性分为内在的道德本质和外在的形式行为两个方面,强调了“天赋人权”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挥自己能力和个性的权利。

同时,儒家也认为,人的道德本质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只有通过内心的清净和修养,才能最终体现出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2. 社会关系论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着亲和、友爱和和谐的社会。

这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有一定的区别,儒家认为人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在和别人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人际关系中的核心和基础,在家庭中,人们可以得到最真挚的情感和关爱,也可以学会付出和分享。

3. 教育论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看作是塑造人性和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

儒家强调了对教育者的要求,认为教育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学术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同时,儒家还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认为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点和潜力,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被认为是人类最高境界的表现。

儒家强调了仁爱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仁爱,才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儒家还提出了“待人以诚,言人以信”的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起诚信和信任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建立起更加紧密、更加理性、更加平等的社会秩序。

2. 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它是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

这种思想倡导的是不断追求和谐、和平、公正和协调的人类生存道路。

儒家文化的思想主张

儒家文化的思想主张

儒家文化的思想主张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以德治国,克己奉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民轻君。

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1孔子儒家思想在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

作为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作为国家管理者的最高道德是爱每一个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博爱。

仁生义,即社会关系的基本法则。

义生礼,即国家制度和官员行为规范。

这是中华民族自黄帝以来的核心理念。

但春秋时期,国家制度崩溃,诸侯国一意孤行,不服中央,弃仁追力,追逐利益。

2孟子儒家思想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

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可惜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3荀子儒家思想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重外王的实现。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儒家文化的思想主张 2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是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责任、节制、忠孝等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是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相结合的结果。

而且不仅是中国,儒家思想对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国和日本的伦理礼仪都有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子。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

简述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伦理思想体系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它以孔子为先驱,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对中国伦理学、教育学、政治学、法律学、宗教信仰、礼仪学、思想文化等诸多学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有“仁、义、礼、智”四大原则,首先是“仁”,它是儒家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

“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仁爱”,指的是对贫贱者表示怜悯与爱护,不把穷人当作社会的负担;二是“仁义”,指的是做事情要有道德标准,具体来说,就是要合乎礼仪,以“礼”治事,以“义”行事。

其次是“义”,它是儒家理论最具有统一性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我们要把伦理和道德统一起来,以道德归纳出人类行为合理性的标准,是指行为要表示真正的仁慈和公正,让别人不被伤害。

再者是“礼”,它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礼仪的重要性和排斥暴力的错误性。

儒家的礼仪是把道德和认识的统一,以道德为核心思想,它是以崇尚文、正义至上的理念为基础,把“仁”、“礼”、“义”以及“智”统一起来,作为社会治理、道德纪律、行为准则和教育标准。

最后是“智”,它指的是有理性的思考,带有智慧的行为和思想。

儒家把“知”的智慧和“仁”的和谐统一起来,并认为,只有以智慧出发,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仁义。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也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而且也是全世界最经典的哲学理论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为本,“义”为根,“礼”为表,“智”为先,以此为核心把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文化等学科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

儒家观念虽然早已消失,但人们把它看作是一种教育的哲学,即把其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作为人的道德准则,作为行为准则,作为教育准则,从而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古今中外,无论是教育还是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觑的。

儒家思想内容

儒家思想内容

儒家思想内容儒家思想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它由孔子创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儒家的发展和演变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呢?请随我一起看一下吧!中国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大融合,各个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如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等。

而这时候儒家思想也开始萌芽,它一开始就带有与众不同的特点:非攻、尚贤、节俭。

其内涵主要包括“忠”、“恕”、“孝”、“悌”、“礼”、“智”、“信”八个方面。

“忠”,即忠君爱国;“恕”,即宽恕待人;“孝”,即尊敬父母;“悌”,即兄弟友爱;“礼”,即懂得礼仪;“智”,即聪明睿智;“信”,即诚实守信。

这几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即“忠于自己的国家,宽恕别人,友爱兄弟,对父母尽孝心”,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仁”,而且“仁”是相互的。

儒家主张“仁”,它也具体规定了如何行“仁”。

但在实践中,怎样才算“仁”,孔子没有明确回答,只提出了一个最高的道德境界,叫做“仁”。

但在他以后,孟子给“仁”下了个定义,提出了著名的“四端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所谓的“仁者之心”。

因为这个定义,后来就把“仁”分成四个方面。

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敬、温良、谦让”,这便是“四端”说。

也正是从这时起,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仁学”。

后来,董仲舒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将“仁”与“礼”结合起来,对原有的“仁”进行了全面发挥,使“仁”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核心思想,即所谓“天人合一”。

到宋代程颐又把“仁”的内容发展为“爱人”。

总之,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且,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在政治上,儒家认为“礼”可以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

在对外关系上,儒家主张以“礼”为手段,“尊王攘夷”,发展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在文化上,儒家倡导复兴“诗教”,注重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宣传。

此外,儒家还十分强调“孝”的作用,并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美德。

简述儒家思想

简述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包括:
仁: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认为人之所以人,在于仁。

仁爱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人之间相互信任、理解和关心的基础。

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孔子的思想强调教育、道德和社会正义。

五经:儒家思想的基础是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论语》。

五经记录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的本性、道德、政治、家庭和社会的规范等。

礼:儒家思想强调礼,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

礼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负责的行为。

君臣:儒家思想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尊卑的。

君王是统治者,负责国家的管理和保护;臣子是被统治者,负责服从君王的命令并为国家做出贡献。

儒家思想认为,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责任的基础上的。

德:儒家思想认为,德是人的本质,是人的本性和道德的体现。

德是人之所以人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相互尊重的基础。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思维的影响「具体性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所显现的诸多思维方式之中,最为悠久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

所谓「具体性思维方式」是指从具体情境出发进行思考活动,而不是诉诸纯理论或抽象的推论。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中所表现的方式甚多,最常见的就是将抽象命题(尤其是伦理学或道德论的命题)置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脉络中,引用古圣先贤、历史人物,或往事陈迹加以证明,以提升论证的说服力。

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性思维方式」的出现,与中国的历史意识的发达有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心灵」发达极早,默察往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记取教训,以为行事之依据,至迟在春秋时代(722-481B.C.)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

《诗经‧大雅‧荡》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皆可证中国古代历史意识之早熟。

1在强烈的历史意识洗礼之下,古代中国思想家常常即事以言理,他们习于从具体而特殊的个别事物或经验之中,抽离或归纳出普遍的抽象命题。

中国人的思维从不受抽象的「型式」(forms)或静止的命题所束缚。

2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具体性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历史思维方式。

在许多儒家的论述中,历史思维方式一再地被运用与发挥,构成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遗产。

直到今日仍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一定的作用。

但是,儒家的历史思维有何特征?古代儒家运用何种方法进行历史思考?在儒家展开历史思考的过程中,有那些概念或因素发挥主导的作用?这些问题是这篇论文企图解答的课题。

这篇论文的写作,拟依以下顺序进行:第一节「前言」说明全文旨意。

第二节则扣紧古代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深入分析,指出古代儒家的「时间」概念具有两项特质:(一)可逆性(reversibility),指「时间」在「过去」与「现在」二极之间往复运动,使「过去」与「现在」构成既分离而又结合之辩证关系;(二)古与今的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今」既为「古」所塑造,但又能赋「古」*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1 参看:Pullleyblank 为W. G. Beasley 与E. G. .Pullleyblank 合编的Historians of China and Japan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61)一书所写的〈导论〉,页2-3。

2 清儒章学诚所言:「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文史通义‧易教上》),实已暗示中国思维方式特重「具体性」此一特征。

当代学者Pierre Ryckmans 最近也指出,从中国人对「过去」的态度中可以发现:中国文化的韧性与创造性,植根于这种不局滞于抽象「型式」的思维习惯之中。

参考:Pierre Ryckmans, “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 the Past,”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No.39 (March, 1989), pp.1-16, esp. p.10.2以新义。

第三节的分析,就以第二节的论证作为理论基础,归纳古代儒家所赖以进行历史思维的方法有二:(一)比式思考方法;(二)兴式思考方法;前者因古以喻今,后者即史实而求史义。

但这两极思考方法却有异中之同,这就是两者的作用都是「隐喻的」(metaphoric)而不是「换喻的」(metonimic)。

本文第四节接着探讨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展开过程中,所常见的四个主要概念:(一)「三代」;(二)「道」;(三)以「人文化成」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四)「圣王」,四者中以「圣王」这个概念最具关键性,因为儒家理想中的「圣王」以其德业化成人文世界,使「三代」成为正「道」流行的黄金时代。

在古代儒家历史思维的展开过程中,呈现一种「反事实的思维方式」(counterfactual mode of thinking)的倾向,特别值得我们加以深入分析。

本文第五节则综合前面各节的分析,提出若干具体结论。

二、儒家历史思维中的「时间」概念(一)「时间」的可逆性时之为义大矣哉!春秋时代的孔子(551-479B.C.)就已有川上之叹,以流水喻时间之飞逝。

陈子昂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很能体显人在被「时间」所放逐的情境下,为恐怖的孤独感所侵袭之心情。

但「时间」的本质何在?这是我们首先必须探讨的课题。

古代儒家进行历史论述时,所呈现的「时间」概念至少共有以下两项特质:(一)「时间的可逆性」;(二)「时间」序列中的「古」与「今」的互为主体性。

我们先讨论第一项特质。

所谓「时间的可逆性」,是指在古代儒者的历史思维中,「时间」并不是如近代社会中所见的一往不返的、单向的「时间」。

古代儒家的「时间」在「过去」与「现在」这两极之间往返辩证地运动着。

在「时间」的往返运动之下,「过去」与「现在」就形成一种既分离而又结合的关系。

就这个意义来说,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时间」是一种「可逆的时间」。

在古代儒家看来,「时间」之所以具有可逆性,主要原因在于「时间」的发展循着一定的方向,历史与文化是在一定的方向上因革损益的,孔子回答子张问:「十世可知也?」时所说的话可以作为这种态度的代表。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

孟子(371-289B.C.?)更进一步指出这种「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周期性的律动: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3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孟子‧尽心下‧38》)古代儒家更认为,在「时间」的往返运动之中,历史含有某种「理性」的因子,历史的发展有某种必然性。

孔孟荀在这一点上持论颇为一致,所以他们对人类历史的未来也持有颇为乐观的看法。

孔子曾归纳春秋时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指出历史发展有一定的通则: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孔子认为历史中存有某种「理性」,所以历史的发展循着一定的轨迹,因而有其必然性。

孔子这种想法,可能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从周初以来,从历史经验中归纳出行事的准则,就不断地受到强调。

《尚书‧召诰》载召公所说的一段话,可以作为代表性的言论。

召公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尚书‧召诰》)周初的统治者如(周公、召公等)之所以重视历史经验,就是隐约中假定历史中有一种必然性,敬德就能成其大事,不敬德就会失去天命。

孔子心仪周文,他对「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心驰不已,以不梦见周公为衰老的表征。

周文中这种尊重历史的思想,对孔子常有某种启示。

以孔子的私淑弟子自居的孟子,在论说之中也肯定历史演变中有某种必然性存在。

公元前312 年,当孟子因理想不能实践而决定离开齐国时,3对充虞所说的一段话就隐涵历史必然性的假设。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孟了‧公孙丑下‧13》)孟子这一段话含有以下几层涵义:(一)英雄人物的出现乃是历史的必然(「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二)这种具有必然性的历史律动大约以五百年为一个周期;(三)历史中有理性之成分(「天…欲平治天下」);(四)所以,人应以乐观的态度迎向未来(「吾何为而不豫哉?」)。

古代儒家对人类历史的走向,基本上都抱持着某种乐观主义的态度,他们认为就长期观点而言,历史基本上涵有某种理性的成份,人类的历史总是在理性的3 关于这一段史实,参考:黄俊杰:《孟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 年),第2 章。

4轨迹上进行。

儒家这种历史乐观主义,最主要的思想依据之一,就是:他们相信历史中的「时间」具有可逆性,人站在「现在」的时空交错点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思考,赋历史上的「过去」以意义,并且透过历史思考对自己及自已的时代加以定位。

所以,历史解释对孔孟荀而言,基本上是一种朝向意义建构的人文活动,而不是一种手术室里的解剖行为。

在孔孟荀的认知里,「历史」之于「自我」,并不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

「历史」一方面固然塑造了「自我」,使「自我」为「历史」所浸润;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自我」却也是决定「历史」如何被诠释的主体,「自我」也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因此,「历史」与「自我」在古代儒家的眼中构成一种互渗的关系。

以上这一段对于「时间」的可逆性的说明,很容易引起一种联想: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意识非常发达的社会,类似于人类学家利瓦伊斯陀(ClaudeL'evi-Strauss,1908-)所描述的那种具有历史感的「热的社会」之「坚定地使历史过程内在化,并使其成为本身发展的推动力」。

4既然原始社会的人也相信「时间的可逆性」,那么,他们的「时间」概念与古代中国人的「时间」概念是否一样呢?从比较文化史的立场来看,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与若干原始社会的「时间」观,确有某种近似性。

日本学者眞木悠介曾分析世界文化史上所见的「时间」概念的理质,并归纳成下图:54 Claude L'evi-Strauss,李幼蒸译:《野性的思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9 年),页294。

5 真木悠介:《时间の比较社会学》(东京:岩波书店,1981 年,1991 年),页183。

关于中西文化中的「时间」概念的比较,亦可参考:John T. Marcus, “Time and the Sense of History: West and East,”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3:2(1961), pp.123-38;关于中国时间概念的一般性讨论,参看:刘文英:《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此书有日译本:堀池信夫等译:《中国の时空论》(东京:株式会社东方书局,1992 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