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史明智发言稿900字
读史明智发言稿900字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向大家分享一些我对读史的一些明智的发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是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读史这一行为,因为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明智,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人生。
首先,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长河,它见证了人类的发展进程,记录了人类的智慧和经验。
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的兴衰,可以看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历史也是我们了解现实世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发展的大势。
只有通过了解历史,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应对当下的挑战和机遇,做出明智的决策。
其次,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
人生就像一本书,而历史就是人类的集体人生。
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智慧,也可以看到人类在成功时的谦逊和自省。
历史可以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
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和明天。
第三,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让我们从先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
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智慧和愚蠢,可以看到成功和失败的种种原因。
读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智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智地应对挑战和风险。
一个明智的人往往是一个读史的人,因为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世界和人生,可以让我们更加具有智慧和风险意识。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史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责任。
作为当代的公民,我们有责任了解人类的历史,了解我们的祖先们为了我们的今天所做出的努力。
我们有责任把握历史的脉络,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前行。
同时,读史也是一种修养。
通过读史,我们可以沐浴在智慧的海洋中,可以感受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读史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更是一种享受和快乐。
读史使人明智
培根曾有感而发的写下过这样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培根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史,因为理性、明智是优秀的根本。
对孩子来说,历史从来都能担负起启蒙导师的作用,它教会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如何智慧、理性地看待世界,并赋予他们决定将来成就的气质与慧识。
然而,要找到一套可以把中华民族从远古到现在几千年的历史,用孩子最可以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历史书并不容易。
毕竟上下五千年,毕竟百千万风云人物,大人读来也不敢说轻松,何况要给孩子读?课堂上的书本虽严肃却枯燥无味,缺少趣味与可读性。
于是便有了我们看到的种种“给孩子看的历史”——它们多采撷或传说趣闻,或名人故事,或历史片段,有趣则有趣,但是对于也有着“严肃”一面的历史来讲,它们太零碎,像一个个珠子,而没有绳索串起来。
孩子看这样的历史故事,能在头脑中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一个完整的历史轮廓吗?那么是否可以有一条既不缺乏趣味又尊重史实的路让孩子通向历史之门呢?答案就是一套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它是一部真正给6-12岁儿童,让他们看的懂,乐意看的中国历史。
畅销30余年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来自台湾著名儿童历史作家陈卫平和他的团队,不辞劳苦三余载,完成了这套书的编写。
台湾作家施寄青这么说过:“有一群‘傻瓜’,想完成一件大业,那就是写一套给中国儿童看的历史,问他们为何要写这么一套书,‘不为什么,因为历史太重要了。
’”一语道出个中真谛。
为什么说这是最适合孩子的历史读物?表达生动,语言优美以孩子能懂的经验、语言,讲中国历史上影响后代最深远的人、事、时、地、物,让原本抽象难懂的观念或复杂背景,变得生动活泼、逸趣横生,给孩子一个清晰的中国正史概念。
这套书充分考虑了语言的优美与现代性,现代儿童阅读起点很高,他们知识面宽广,同时又不喜欢枯燥乏味。
比如:讲女娲造人的传说,书中会将这个故事与西方《圣经》中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放在一个单元当中。
读史明智为主题的作文
读史明智为主题的作文
说到历史,就像那老照片一样,翻一页就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历史书啊,就像是个会说话的博物馆,告诉你古人是怎么生活的,
他们有哪些奇思妙想。
你知道吗?古人的脑袋瓜子可聪明了!他们留下了一堆智慧,
就像星星一样多。
读历史,就好像是跟那些古人聊天,听听他们怎
么看待世界,怎么处理问题。
历史这东西,真的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
的特色,每个故事都有它的原因。
读历史,就得像侦探一样,挖出
那些被时间掩盖的秘密。
说不定哪天,你就能发现个惊天大秘密呢!
还有啊,读历史也能让你更了解自己。
想想看,你现在遇到的
问题,可能古人也遇到过。
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说不定你就能
找到答案。
而且,历史也告诉我们,人类一直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咱们也得加油才行啊!。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历史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通俗史学要么走知识路线,要么走厚黑学路线,渲染策略、权谋甚至阴谋术,从三国谋略、帝王领导术等名字就可略知一二。
借用孔子的一句话:读史不读经则罔,读经不读史则殆。
,《礼记·经解篇》已有警示:“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疏通知远,《书》教也。
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静精微,《易》教也。
恭俭庄敬,《礼》教也。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阅读《春秋》这样的史书,如果缺乏稳定的是非观念,就可能心神混“乱”。
古人总是先读经,而后才读史。
史所记载的是变、乱,经所记录的乃是常道。
通过读经,人们树立起基本的是非善恶观,而多少具有道德和政治判断力。
有了这样的心智基础,史书所记载之变、乱,也就可被当成资以“鉴戒”的案例集。
在这样的观念框架中,邪恶的人、事正好可以成为进行自我道德思考、修养的材料,或者发挥“资治”作用,而不会成为教唆悖乱、训练阴谋术的教本。
由于不再读经,现代也就缺乏健全的道德与政治判断力。
著史者标榜道德中立,读史者没有善恶是非观。
以此心智著史,史书就是阴谋书教本。
以此心智读史,不过增长其阴谋术而已。
如此著史、读史的结果是,人心更加阴暗,人与人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加紧张。
有必要同时鼓励人们读经,以常道灌注于心灵,秉此常道,观察人间之变、乱,如此才不会心神为史所乱。
读经还有更大的效用。
相比于史书,经更有资格成为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经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
经记录着华夏文明成长史最为重要的人物之最为重要的言与行。
因此,华夏文明之为华夏文明的全部基因密码,就隐藏于经之中。
今人读经,也就是以最深刻的方式阅读华夏文明。
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也灌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读经也就是以最深刻地方式阅读我们自己。
通过读经,今人可以更好地体悟自我,更好地体悟我们的文明。
读史使人明智出自哪个名人语录
读史使人明智出自哪个名人语录读史使人明智出自哪个名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英国)培根有关于弗朗西斯·培根的简介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1st Viscount St Alban),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
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
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
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他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有关于弗朗西斯·培根的其他名言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
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 ((英国)培根)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 ((英国)培根)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弛放,这些不平凡之气是各种的情感都可以引起的。
———— ((英国)培根)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 ((英国)培根)人的威严蕴藏在知识之中,因此,人有许多君主的金银无法买到,君主的武力不可征服内在的东西———— ((英国)培根)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 ((英国)培根)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
———— ((英国)培根)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
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
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
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读史,可以让人明智;读史,可以让人知兴替之理、盛衰之道;读史,更可以让人知现政之弊病、明今日之得失。
拥抱历史,不是记仇,更不是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记住历史,古为今用。
历史,中华脊梁我悠悠中华,已历千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奔腾翻滚,耀我中华。
千年史册,凭何以流传千古?靠的是我中华脊梁。
中华脊梁是那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息的秦风晋骨!拥抱历史,拥抱中华脊梁。
有这样一位人物:曾写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言壮句;也曾留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忧心之句。
他,心中只有一个梦想:挥师北上,恢复中原。
扩南朝疆土,扬中华神威。
可惜,可惜呀!他父子二人一去风波亭,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终,抗金名将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身首异处,含恨而死,他就是岳飞。
也有这样一位英雄,他戴链长街行时,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惊天豪言,也留下了震动天地的《正气歌》。
他为了一个已经扶不起的腐化朝廷,将兵抵抗外族入侵,直到最后也不肯归顺大元朝廷,他用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副忠肝义胆。
他,就是文天祥。
还有一位中华脊梁,他出身文人,却不乏武将风略,在我中华民族存亡之际、生死之时,他挺身而出,前往广东禁烟,鼓舞了我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士气。
他的一生,两袖清风,也为后人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丽豪言,他就是林则徐。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是中华的脊梁,不竭的动力。
而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该如何用我们的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如何构建“钢铁中国”?勤奋的学习,刻苦的求知,用知识武装自己,用力量复兴中华。
古为今用历史不仅是历史,它还是千年的经验书册,是发展前行的借鉴之处。
太宗皇帝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正因为如此,在战乱中建立的唐王朝才达到了我中华历史的巅峰,创造了世界的先进的文化,太宗皇帝也有了“天可汗”之称。
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四百年前,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Bacem Francis,1561~1626)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言,使众多的中国读者铭记在心,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正一步一步地展示了这段名言的真理性。
他还留下了关于知识论述的另一段名言,培根在《论学问》一文中说道:“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这位在近代科学创造时期为新时代高声呐喊的英国哲人,这位未来科学时代的预言家,他留下了“读史使人明智”这一最为重要的名言。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更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阅读科学的历史使科学时代的人明智,让人们对科学的过去进行反思,对认识科学的现在或预见科学的未来将会有极其重要的启迪。
1、科学究竟是什么?在过去三个世纪里,科学变革一直在取得进展,科学与技术已经使地球的面貌改观了。
大量而经常的科学思想上的成就和技术领域内的成果,在我们这一代取得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明显结果。
人们登上了月球,在天空实验室里生活了几个月,研究了宇宙的深处,并向太阳系以外探索有智慧生物的存在。
“绿色革命”使得原来仰仗粮食进口的一些国家变得基本上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医学的进步扑灭了许多曾肆虐人类的疾病,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并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许多年。
新的通讯方法使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
合成纤维使衣著增添了品种、舒适感和色彩。
核物理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开辟了在核燃料,使煤、石油和天然气的来源枯竭后向人们提供能量的可能性。
科学以令人震惊的气势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面貌,使我们不再以狩猎维生,从野蛮的山顶洞人突然变成了现代文明人。
我们不再问科学是什么,我们的生活己离不开科学。
我们用电来照明;我们用车来代替徒步;我们用化石能来取暖;我们用电视来消磨我们的业余时间;我们用因特网来传递E-mail;我们对此己习以为常。
读史明智为主题的作文
读史明智为主题的作文中国,是有着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想要很好地了解我们千年的历史文明,那么,读那些原汁原味的史书就很有必要。
在过去,我读到的第一本史书为《史记》。
当我读到越王勾践时,了解到他是夏禹的后裔。
勾践因与吴国交战,战败被俘。
之后文种想到方法,让夫差放走了勾践。
勾践因此回到越国。
后来,他深思熟虑,苦心经营,卧薪尝胆。
平时他亲身耕作,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与百姓共同劳作。
历经七年磨砺,最终大败吴军。
诸侯们都来祝贺,越王号称霸王。
勾践失败后,时刻不忘记自己所受的耻辱,苦心经营、建设国家,最后战胜了吴国。
让我懂得了,当一个人在经历磨难之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强大的内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成功的希望。
而在《史记》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李斯这个人。
他是荀子的学生,虽出身不高,但为当世大才,经吕不韦推荐为秦王所用。
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发生了驱逐客卿的事件,为了能继续留任,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彻底赢得秦王信任。
不仅自己得以重用,还为秦国留下了一大批人才。
才有了后来秦国君臣槜手,兼并六国的奇迹,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提出焚书坑儒。
秦始皇死后,竟然背叛赢政偷改诏书,他与赵高密谋立胡亥为秦二世,想把持朝政,但最后却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刑罚中。
我最为感慨的是:李斯确实才华横溢,是统一六国的关键人物,有才华,有能力。
但是他没有一点廉耻心,道德感。
在利益的驱动下竟然可以抛弃道德,最终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
真活该!要知道,《史记》一书只记录了从皇帝时期到西汉,受于时代的限制,《史记》后面的历史又如何了?我还是很好奇,后来爸爸买了一本《汉书》,它所记录的是继《史记》之后的史事。
可以说是《史记》的后记。
我当时一听《史记》还有后记迫不及待的就拿来看了,但是,《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文言文所著。
虽然我还读不太懂他,但仍然为他着迷。
读史使人明智作文200
读史使人明智作文200
听说读史能使人变聪明,这话不假。
你翻开那些发黄的史书,
就像跟老朋友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事儿,学他们怎么处理问题。
历史就像个大宝库,里面啥都有,都是前人走过的路,摔过的坑。
读读这些,你心里就有数了,知道哪些弯路可以绕过去。
你知道吗,历史上的那些大人物,真不是盖的。
他们就像一个
个传奇,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和坚持。
读他们的故事,就像
给自己打了鸡血,心里头那种“我也能行”的劲儿就上来了。
有了
这股劲儿,啥困难都不怕了。
不过话说回来,读史不只是为了回顾过去,还能帮你预见未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你看那些古人的选择,想想自己如果遇到同
样的情况会怎么做。
这样,当问题真的来了,你就有了应对的底气。
所以啊,多读点历史,真的挺有用的。
就像跟那些老朋友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学学他们的智慧。
这样,你在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更有底气面对各种挑战。
不信你试试,读读历史,看看能不能
变得更聪明!。
读史书语录
读史书语录
1.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言强调了历史的借鉴作用。
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理解社会的兴衰更替,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2. 读史使人明智:阅读历史可以开启心智,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
3. 读史必求实:在阅读历史时,我们必须保持客观和真实的态度,避免被误导或产生误解。
4. 治天下者必先治己,治己者必先治心:这句话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和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5. 史书是过去的镜子,未来的灯塔:历史书籍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过去的真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座灯塔,照亮未来的道路,帮助我们预见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6. 史载兴衰之迹,亦见人生百态:历史记录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
7. 读史明是非,知今通未来: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挑战和预测未来。
读书以明智,读史以明理原文
读书以明智,读史以明理原文
爱不爱国,不在穷富,而在于本心、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谦和恭谨,敬天爱人。
古时读书人以读圣贤之书为途径,做圣贤之人为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读书在于明智,读史在于明理。
首重德行,次重术数。
当今社会,重术数而轻道德,重利益而轻道义。
很多人都以物质财富地位论英雄,以投机取巧精于算计为能事。
大多数百万年薪者,无论从受教育的程度,还是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地位,都处于社会的顶层,即所谓的社会精英。
这一部分人当中不乏真正的爱国者,也不乏所谓的爱国者。
也有一部分百万年薪者,属于精于算计,投机取巧为能事者,这一类人,极善于规避风险,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至于爱不爱国,好像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早就成为拥有东方面孔的外国人了,在他们内心深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同胞,还是兄弟,只有利益,没有爱。
更谈不上爱国了,他们只爱自己。
月薪三千,在国内,属于大多数群体,他们是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的脊梁。
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一生都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热土,也是他们兄弟姐妹、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地方,虽然没有钱,但是他们有爱,懂得爱父母、爱兄弟、爱国家。
因为感性多于理性,付出多于索取,奉献多于回报,不懂得或者不善于算计,不计较得与失,才造就了朴实无华,乐于奉献优秀品质。
关于读史明智的名言名句
关于读史明智的名言名句
1. 读史使人明智。
2. 孔子曾说:“古今中外,未有如孔子者。
”读史可以了解历史名人的思想和行为。
3. 读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
4. 读史可以了解国家的兴衰和经验教训。
5. 读史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
6. 读史可以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提高鉴别力。
7.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读史可以避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
8. 历史上的名人和事件可以给我们启示和帮助,读史可以摸索出成功之路。
9. 读史不仅可以了解历史,还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养。
10. 读史可以让人更加自信,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正前往何处。
《史记》:读史明心,得处事之智
《史记》:读史明心,得处事之智作者:子不语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18年第03期阅读经典的意义就在于你得到的远比你想象的要多。
阅读史书经典更是如此。
读史就像看棋艺高超的人下棋,他们每走一步都构成了传奇的棋谱。
读史,有人看到的只是权谋争斗,鬼蜮伎俩的阴险;有的人看到的却是慷慨悲歌,万里觅封侯的大气。
千人千面,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终点自然也不同。
要想长智慧、开格局,领略古文的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阅读史书经典。
而说到读历史,《史记》是绕不开的。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人以为它严肃枯燥,但其实它如小说般生动、有趣,情节也十分丰富。
《史记》是司马迁的毕生之作,包含3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万多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它像读小说一样有趣轻松,既能了解历史,知晓人性与人心,又能悟得做人处世智慧。
道出千年的民族性格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解中华民族有崇天敬祖的天命观,认为天能左右人间祸福,《易经》里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国人把不可饶恕的罪行称为“天谴”。
中华民族对孝的强调远远超过其他民族,也由此有强烈的家的意识,所谓家国天下。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史记·商君列传》注解中华民族崇尚德行、德政,不崇尚暴力。
强暴者不能持久,终会灭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注解这句话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有追求平等自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而取而代之也是后来治乱循环的一部分。
累累若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注解孔子同时代人评价孔子为丧家犬,孔子欣然接受。
当然也有高度赞美孔子的,如仪封人,他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正是这种“丧家犬”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
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原文
培根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原文1.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如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了这般持久的“诗书”的熏陶,自然会使人的气质谈吐不凡,言行举止也不一般。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东方的智者,大家在谈到人性和学识的问题上时,都不约而同的承认了学习知识对于塑造人的气质性格的决定作用。
而当一个人把简单读书的过程自觉地转换成学习研究的过程时,那么知识对于个人已经从“消遣”、“装饰”转变成了“才干”。
当然,在谈到人性与学问、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培根也提出,“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换句话说,只实践不求学问,或者一味求学问而不实践,同样对人性无益。
有丰富经验的人,如果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往往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盲目信从书本,忽视客观实际和实践的作用也同样会使人陷入教条主义的困境。
2.有关培根的学习名言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
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疑心病是友谊的毒药。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
临时结交的人,不能算是朋友。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
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读史使人明智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
意思是说,读史要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理性地参与历史。
历史对于我来说非常模糊,自从上初中就开始接受历史的学习,后来继续学习历史。
一直都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可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对于历史的概念总是很模糊,总希望找时间系统的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历史的兴衰。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
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自觉的。
读史就是人类思考自己过去的活动,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
人类在经历重大历史事变之后,总要考察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思考避免重犯历史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
历史的评价是无情的,也是客观的。
真假、善恶、美丑,不但有现实的评说,更有历史的评判。
能评判的历史当然是人类的真实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包含着无数相互联系的事件、人物、思想和人类活动的历程。
写史的人,可能把历史写成动人的故事,或是搞成某种前提和意图下的推论,或者任意编造。
但是,历史自有其客观的不容否认和歪曲的事实。
历史之所以能够评判,就在于它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和普遍性原则,因而拥有评判一切的最高权力。
这种权力,来自创造历史的人民。
人民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是对历史中的一切人和事作出最后评判的力量。
历史,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意思是:“读以往的历史发展,可以明白清醒,鉴别以往的过错,知晓未来需要如何发展。
”
想做一个聪明人,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典故和历史的,姑且不去评论历史人物的对与错、是与非,从历史中,应该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做生活中的智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
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
扩展资料:
史书共分为七种类型:
(1)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编撰和记述历史;例如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例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纂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记起止,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复。
把人物在历史上活动的年代和所起的具体作用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书体: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体例,起源于“三礼”。
按时间分为贯通历代和断代的;按体例分为典志体和会要体。
(5)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例如西汉刘向整理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7)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读史如何使人明智?
读史如何使人明智?
“我已画好了枝干,等你来添枝加叶”
导读:读史有何用?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
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一、读史让人自由
人类社会不过是一套虚拟的意义系统,人不过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而读史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让我们明白很多虚拟意义的来历,从而在当下的选择中,不被这些“人文主义”的“宗教”信条所绑架。
比如,当你知道了“草坪”不过是历史的习惯,它不是必然也不是自然的,我们没必要人云亦云,背负这个历史枷锁;又如,钻石不过是商人们通过垄断和广告给我们营造出爱情的意义,但实际上它既不稀缺也不保值,所以如果你的未婚妻也明白这一道理,你们就可以把同样的一笔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
知道这些共同想象的来历,你就可以偶尔参与这些“共同想象”,兴奋一把;也可以随时解构这些“共同想象”,恢复自由。
二、创造不同的可能
当你明白了当下这套意义系统都不是必然的,你也就会看清真实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结果,而没有所谓的必然。
我们的现在不过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历史枷锁,它不是必然的,也不是自然规律对我们的要求。
所以当我们可以创造未来时,我们将更有能动性。
关键词读史、虚拟意义、来历、自由、创造、预测悖论。
《史记》读后感:读史使人明智
《史记》读后感:读史使人明智导读:本文是关于《史记》读后感:读史使人明智,希望能帮助到您!读史使人明智—《史记》读后感韩师20172311班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
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先谈《史记》。
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
司马迁,好人。
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
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
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
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
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
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
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
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
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
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
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
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
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
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
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
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读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家国兴衰》有感阅读是心灵的健身操,而阅读历史,更是一种愉快有益的享受。
以史为鉴,可知国之兴衰,以历史人物为鉴,可以正自己的言行。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对《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的解读,横亘1400多年的中国历史,博大恢宏,足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激活灵性。
全家共读这本好书,都是爱不释手,抢着读、“偷着读”。
读史书,要学张国刚教授,读深读透,把自己“放”到书里,“亲临其境”去见证,去经历那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
从小,我和儿子就有一个读书,尤其是读历史书的办法,那就是“历史再现”:我们把历史故事当成剧本来演,自制弓箭、云梯等“道具”,我们分别“扮演”书中人物,或是乘上“时间飞船”,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去观赏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这样去读《资治通鉴》真觉乐趣无穷。
在享受这份乐趣的同时,还有不少体会,其中之一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部用人水平高下的较量史。
历史的主角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对我国1362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剖析解读,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官场型社会,法制、民主的力量基本上不起什么重要作用,整个社会靠“人治”向前发展,因此,能否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就成为一个个国家、一代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书里的一个个故事,反复验证着这个铁律:知人善任者兴,反之则衰亡。
你看: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遂成霸业,燕国用乐毅,大破齐国,赵国用廉颇和蔺相如,带来一段中兴。
再往下看,楚汉相争时,刘邦的武功和基础,远不及项羽,但他善于用人: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纷纷为他效命,而项羽有范增却不能用,终至兵败自刎。
汉武帝之所以武功卓著,主要是信任、重用了卫青、霍去病、桑弘羊等能人。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孔明,才有三分天下、建立蜀国。
到了我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唐朝,唐太宗善于纳谏,手下能臣众多,遂有贞观之治,文治武功,达到封建王朝的高峰……当然,司马光是北宋人,此书对北宋历史未提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家国兴衰》有感阅读是心灵的健身操,而阅读历史,更是一种愉快有益的享受。
以史为鉴,可知国之兴衰,以历史人物为鉴,可以正自己的言行。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对《资治通鉴》记载的历史的解读,横亘1400多年的中国历史,博大恢宏,足可开阔眼界、启发智慧、激活灵性。
全家共读这本好书,都是爱不释手,抢着读、“偷着读”。
读史书,要学张国刚教授,读深读透,把自己“放”到书里,“亲临其境”去见证,去经历那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
从小,我和儿子就有一个读书,尤其是读历史书的办法,那就是“历史再现”:我们把历史故事当成剧本来演,自制弓箭、云梯等“道具”,我们分别“扮演”书中人物,或是乘上“时间飞船”,回到那遥远的过去,去观赏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这样去读《资治通鉴》真觉乐趣无穷。
在享受这份乐趣的同时,还有不少体会,其中之一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部用人水平高下的较量史。
历史的主角是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是对我国1362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剖析解读,封建社会是典型的官场型社会,法制、民主的力量基本上不起什么重要作用,整个社会靠“人治”向前发展,因此,能否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就成为一个个国家、一代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因素。
书里的一个个故事,反复验证着这个铁律:知人善任者兴,反之则衰亡。
你看:秦孝公任用商
鞅变法,秦国遂成霸业,燕国用乐毅,大破齐国,赵国用廉颇和蔺相如,带来一段中兴。
再往下看,楚汉相争时,刘邦的武功和基础,远不及项羽,但他善于用人:萧何、陈平、张良、韩信纷纷为他效命,而项羽有范增却不能用,终至兵败自刎。
汉武帝之所以武功卓著,主要是信任、重用了卫青、霍去病、桑弘羊等能人。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孔明,才有三分天下、建立蜀国。
到了我国封建社会鼎盛的唐朝,唐太宗善于纳谏,手下能臣众多,遂有贞观之治,文治武功,达到封建王朝的高峰……
当然,司马光是北宋人,此书对北宋历史未提及。
假如他能穿越时空,看到北宋灭亡的一幕,一定会在书中好好总结,提醒后人要以选人用人为执政第一要务。
因为,北宋之亡,恰恰亡在没有吸取此书中记载的历史事件的教训,用人不察。
赵佶重用奸臣童贯、蔡京在前,不肯用李纲等忠臣在后,金兵兵临城下,又轻信无赖汉郭京,让这位自称有“法术”的“半仙”守城,当然只能自取灭亡。
我想,张国刚教授看了几十遍《资治通鉴》,一定是从本书中悟到了不少经验(包括这条),所以能知人善任,领导学生从胜利走向胜利。
这些感受,我和儿子交流了,我们很有同感,觉得确实开卷有益,让智慧的光芒炫了一回。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史以明智,知人善任可兴邦
——读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家国兴衰》有感
侯镇三中郭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