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其主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其主要问题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心理健康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什么?目前关于这些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身的人性观、价值观、文化背景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综合各观点,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前者是社会取向,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与其所生存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的心理特点的比照来判断;社会成员中大多数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是正常的,偏离这一范围则被视为异常。强调心理的社会适应性。

后者是个体取向,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最佳的、完美的、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体的内部心理状态,注重个体内在天性的发展程度。这两种取向都采用的是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即认为心理健康是全或无的问题:若心理不是健康的,那么就是心理不健康。

(2)状态与过程。前者认为心理健康主要体现为一种状态,是稳定的、较持久的、固定下来的人格特征;后者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是一种过程,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过程。二者之间是一个连续系谱,没有明确的分界。很少有人是完全健康的或完全不健康的。

(3)众数与精英。前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大多数人都具备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标准应是一般性标准;后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品质的最完美状态,是能够自我实现的人所具备的。

(4)发展性与生存性。前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着眼于个体的生存,强调无条件的适应环境顺从社会主流文化,类似于心理健康的社会取向;后者认为心理健康应是发展性的、动态的,呈现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上升状态。它是着眼于个体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进步,强调对自我实现、丰满人性与高峰体验的追求。

(5)心理症状与心理健康问题。有些人认为有心理症状就是心理不健康,没有心理症状就是心理健康。

不同的群体有其不同的具体化的心理健康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至今仍是个有待探讨的问题。一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遵循一般人所必备的心理健康品质,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当然,在这一点上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作为心理机能已基本成熟的成人群体来讲,教师与其他职业人群的心理健康标准应是一样的。带上职业的色彩,未免易与职业的素质要求相混淆,从而使得职业心理素质要求与心理健康无法区分开。因而在现实上就易体现为把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等同于心理不健康问题。如有学者将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健全的教育意志、沉着冷静的自制力等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

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除了具备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质外,还应具有教师职业所决定的特殊性质。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与教师的心理素质紧密联系的,心理健康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具备教师心理素质的心理必然是健康的。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它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相统一的系统,该系统内部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

教师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如果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运行,那么其心理就是健康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教学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气氛,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

(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的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二是对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认同教师角色,悦纳教师职业。

认同,主要是指如实正确认知自我和自己的角色;

悦纳,就是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务现状并为之发展创造条件。

如实承认自己的教师职业身份并且愿从事教师工作、对之充满信心和情感,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2.具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教师的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又一指标。

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这种教育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一部分是受外界力量的影响而变化的,另一部分则是受教师自身力量的影响而改变的。能否搞好教育人际关系,关键在教师本人的心理水平和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

要取得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必须从自己做起,设法缩小教师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相互了解和谅解,求同存异。

3.教育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改造。

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指对不良环境的改造对良好环境的适应。有的教师不能适应发展、革新的教育环境,对教育事业的新事物格格不入,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一味强调教师适应环境,不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对外部教育环境毫无反抗能力,这是心理的软弱性,是不能很好地去改造不良的环境的,因而也不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

因此,适应和改造两方面的标准都得兼顾。对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来适应,同时教师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对不良环境教师应凭着自己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改造,用自己的能动力量去影响周围的教育环境。

总之,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教师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

当一个教师的心境处于不良状态时,如缺乏教育信心,具有教育紧张感,烦燥、忧郁,怕管理学生时,他们的情绪、认知、甚至个性都会出现异常表现。

如果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并长期稳定下来,其潜在的心理能量就会在整个心理生活中迸发出来,他们会对教育充满信心,对教育顽皮的孩子有了直接兴趣,以培养孩子作为乐趣,整个教育工作有了朝气,教师的生活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教师有良好的教育心境,也能使教师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2)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据查阅近十年相关领域的国内权威性期刊杂志,如《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研究与实践》等,多数实证性研究都是在心理测量、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研究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躯体证、强迫症状、焦虑、神经性抑郁和恐怖。总体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中学教师有较大比例的精神症状,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遍人群差(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存在分岐),但都无明显心理障碍。上海市的调查表明,小学教师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躯体化、强迫症、焦虑与恐怖,与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趋于一致。但其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