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理论中的制度研究与制度主义的发展12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第一章:前言社会福利制度是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国家为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活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发展,逐步完善。
本文将从制度的定义、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四个方面对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探讨。
第二章:社会福利制度的定义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所实施的公共政策和社会保障机制。
包括但不限于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劳动保护、妇幼保护等。
第三章: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演变20世纪初,中国一直处于社会动荡时期,民生福利水平极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如全民健康保障、教育、基本养老金、残疾人救助等。
多年的发展之后,1998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社会保险基金,向职工发放养老金,从而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的制度。
2003年,政府设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
201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新的社保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第四章: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建立,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中国福利覆盖面较窄,很多城乡居民都没有社保。
其次,社会福利水平不够高,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过低。
再次,福利保障的不平等性较为明显,很多机构和集体的福利待遇远高于个人。
最后,福利金来源单一,行政调拨是主要方式,与税收或保险缴纳挂钩性不强。
第五章: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趋势未来,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一方面,将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另一方面,将完善福利金来源和分配机制,探索尝试灵活的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制度,让民众更加公平地共享福利待遇。
综合上述,社会福利制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体系,未来,中国将不断完善该制度,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第六章:结语通过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研究与改革

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研究与改革章节一:引言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保障水平不高、制度不够完善等。
因此,本文将围绕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研究与改革展开讨论。
章节二:社会福利的发展历程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向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服务的一种方式,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安排。
社会福利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传统福利阶段。
在传统福利阶段,福利主要由宗教、慈善组织等民间力量提供,政府只是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补充。
2. 社会保障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和农民的阶级保障成为了政府重点解决的问题。
此时,国家开始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 全员福利阶段。
当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完善之后,国家开始向全民提供基本保障。
在这个阶段,社会福利成为了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并取代了民间慈善的地位。
章节三:我国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研究1. 福利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不断发展。
国家先后出台了《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险法》、《劳动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2. 保障水平的提高。
2019年,我国提高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标准。
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有效提高了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水平。
3. 科技应用与保障制度的融合。
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改革。
尤其在疫情期间,人们使用云医院、在线教育等科技来获取福利和保障服务,这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融合。
章节四:社会福利与保障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在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但仍存在一些瓶颈与挑战。
1. 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
我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实现的公平不足,资源分配不是特别合理。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福利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改革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国纷纷进行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目的是提高社会福利的覆盖面和效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
一、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的工业化进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这个背景下,欧美国家开始探索新的社会福利制度,并将其写入宪法或立法文本,成为了国家的基本政策。
20世纪初期,主要的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健和社会救济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福利制度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和改革要求。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全球进入了社会福利制度的黄金时期,各国相继推行了各种社会福利计划,如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瑞典的共产主义党等。
但是,这些计划也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问题和管理上的困难,使得政府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在80年代和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让社会福利制度变得更加市场化和精简。
各国的社会福利计划减少了,一些领域被私人企业接管了。
此时,扶贫和发展领域成为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热点。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全新的社会福利制度模式逐渐形成,以南欧市民福利制度、拉丁美洲精英福利制度和亚洲发展福利制度等为代表,体现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受益者提供社会保障,使其不受生活风险的侵害。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养老、社会医疗、社会失业和社会救助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挑战。
(二)建立健全医疗保健制度医疗保健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医疗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保健制度也需要相应地进行改革和完善。
中国的社会福利理论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 建国以来,我国 社会福利制度的 创立经历了以 下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模式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 代的计划经济时期)
第二阶段新型福利 制度的变革时期
社会福利制度
制度分析起源于18、19世纪的德国 历史学派,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 制度主义有了比较成熟理论,比较 著名的是诺思的制度定义,制度定 义是一个社会中的博弈规则,它被 用来约束人类行为。
制度的基本成分有规范、规则、惯例、 价值、习惯和他们的实践。
社会福利制度
概念定义
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减 少社会不平,提高生活质量,将社会资源在分 配给有需要的社会成员。其本质是用一种用一 种社会认可的制度安排去满足社会群体成员的 需要。
医疗福利:1968年,毛泽东同志亲自批发了湖北省长阳 县乐园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 , 称赞合作医疗好。 随后合作医疗在全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到 1976 年 , 全国有90%的生产大队举办了合作医疗。
计划经济时期传统社会福利制度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5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形成了以职工福利为核 心的国家负责、城乡分割的传统福利制度,几乎 涉及到城镇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反映了当时 政府负责的福利在整个福利制度中的地位。从而 在客观上构成了我国近 50 年来最重要的社会福利 制度。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立经历了以自20世纪50年代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创立经历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福利模式下两个发展阶段第阶段是传统福利模式20世纪50年代福利制度的变革时期第二阶段新型福利制度的变革时期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
浅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浅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或社会向弱势群体提供保障和补贴的制度,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随着各国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社会福利制度的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三个方面来浅谈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背景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主要源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19世纪时,欧洲各国都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工人涌入城市,他们面临着失业、贫困、生活困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欧洲各国开始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还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提高生产力。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现状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了相应的福利政策和制度。
但是,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福利投入虽然很大,但是福利支出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医疗保健、养老金、失业救济等方面,社会需求远远超过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
其次,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不平衡,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和社会群体差异。
在发达国家,福利制度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和落实,而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很多弱势群体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最后,社会福利制度的某些措施还存在滥用和浪费的问题,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三、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方向(一)注重社会福利制度的公平、公正、透明公平、公正、透明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关键条件。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的改革。
同时要优化福利政策的内容和标准,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求,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二)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福利水平福利投入的增加是优化福利制度的关键。
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福利资金的使用。
社会保障学第十二章社会福利制度

于50%。
• 自2016年1月1日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以来,两年多过去了,为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全国各地结合当地经济实际,纷纷在公共场合建设母婴设施,
满足群众对公共场所母婴设施的需求。
• 特别是今年以来,各地加快了母婴设施建设速度,以及财政投入力度。今年8月,北京市卫计委等15部门日前联合发文,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
一、社会福利的界定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福利”一词的解释是:“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一词早见于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所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和1945年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
• (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含义 • 按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
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内容 • 1.残疾预防 • 2.残疾人康复 • 3.残疾人教育 • 4.残疾人就业 • 5.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 6.残疾人无障碍环境
第 三 节 社会福利的运行机制
一、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
• 当前我国组合型社会福利制度的责任主体,首先需要个人、家庭、用人单位 与社区承担主要责任,其次是市场通过福利商品的交易,满足部分人的福利 需求,第三是国家,国家是最后出场和最后承担责任的责任主体。
• 西方国家则不同,基本上是“国家—社会—市场”,国家依然是最重要的福 利责任主体,在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中扮演主角,承担主要福利责任。
制定与实施的各项福利政策和社会福利服务事业。 • 2.妇女社会福利的内容 • (1)妇女生育津贴 • (2)妇女就业福利 • (3)妇女劳动权益的保护 • (4)福利设施与福利服务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制度的和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从福利制度的动力、内容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福利制度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福利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再满足于温饱问题,而更加倾向于追求质量、文化和幸福感。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福利制度的。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们对老年人的护理、医疗等福利需求逐渐增加,需要有系统的政策与措施来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变革的追求也是福利制度的重要动力。
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要求福利制度从传统的单一福利需求转向多样化的需求,如教育、文化、环境等,这就要求政府在福利制度中加大投入和的力度。
其次,福利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度完善和福利扩大两个方面。
制度完善包括从福利模式到福利制度的转变、福利目标的确定和福利机构的建立等。
福利模式的转变是指从单一的保障型福利制度向综合性、多元化福利制度的。
福利目标的确定是指在中明确福利的基本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确保福利制度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
福利机构的建立是指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机构,实现福利制度的运行和监管。
福利扩大是指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福利水平和福利范围。
这包括提高基本福利保障水平、增加福利项目、扩大福利对象的范围等。
最后,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公平、可持续和创新三个方面。
公平是指在发展福利制度过程中,坚持公平原则,确保福利制度的公正性和普惠性。
可持续是指福利制度的和发展要确保可持续性,使福利制度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和发展。
创新是指福利制度和发展应该具有创新性,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和新的技术,不断提高福利制度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社会福利制度的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制度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救济贫困到现在的全面福利,社会福利制度已经成为了国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福利制度也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一、福利制度的演变社会福利制度的演进是一种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古代秦汉的救济到清末民初的社会救济,再到现代社会的完备福利系统,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迁。
走过千年的历史长河,社会福利不断地从单一救济转变为生活全方位的保障。
二、福利制度的改革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本质便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平衡社会公正与效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福利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当前,福利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居住环境成为了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
在住房问题上,通过发展租赁住房、特殊保障性住房等多种方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已经成为了福利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2、缩小城乡福利差距在城市和农村福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需要通过政策、经济补助等多种方式来缩小。
如果能够实现城乡福利的平衡,不仅可以更好的保障农民的福利权益,还可以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共同发展。
3、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寿命正在不断延长。
因此,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已经成为福利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力度,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4、发展医疗保障服务在当今社会,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医疗保障服务的发展需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和保障,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普及和升级,提高医疗能力和水平,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三、福利制度的发展在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除了满足广大民众基本福利需求之外,未来的福利制度还应该注重对于周围社会和环境之健康的关注,这是未来福利制度的一个新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福利理论中的制度研究与制度主义的发展12彭华民3摘要没有制度主义旗手的社会福利领域中存在着制度主义理论吗?社会福利理论中存在对制度研究。
社会福利的研究对象之一是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目的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去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此,社会福利中制度主义理论的具有丰富画面:1、它主要有对社会政策制定以及推动制度建设的研究;对社会福利制度类型化的研究;社会福利与公民权利的研究以及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的集体行为实现利他主义的观点。
2、社会福利中制度主义理论还包括对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演进的研究。
3、福利制度结构和制度之间的互动也是社会福利中制度主义的主要内容。
4、社会福利的制度主义研究还体现在对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研究之中。
沿着制度主义的观点进行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分析,中国应该用多元福利部门提供的福利来回应不断增加的福利需要。
社会福利理论通常按照主张市场作用的右派、强调国家作用和阶级冲突的左派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观点、加上一些新的比较小的理论流派例如女性主义和绿色主义而分为不同的类型。
不少的学者都按照这个类型给出了大同小异的分类(Alcock, Erskine & May,2003; George, & Wilding, 1994)。
实际上当我们深入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解读社会福利理论家们的思考,就会发现,按照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关系来划分社会福利理论(这里主要指意识形态理论)不能深入描述社会福利理论的本质。
因为,社会福利研究的核心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去建立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可以防范和分担人们生活中的风险。
社会福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福利制度。
现实的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福利的研究对象。
社会政策制订和社会政策实施是这个制度的核心。
因此,制度应该是社会福利中的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也应该是社会福利研究者最关心的领域之一。
社会福利研究的本质是对社会制度的研究。
虽然如此,社会福利研究领域中却因为没有没有制度主义的旗手而被认为没有制度主义理论。
没有制度主义学派和旗手的社会福利领域中存在着制度主义取向的理论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将从社会福利理论的角度,讨论社会福利中的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分析社会福利制度结构与互动关系;进行社会福利制度转型分析。
从上述四个层面的分析中组织和建构社会福利制度主义的丰富多彩画面4,扩大社会福利的视野,发现其对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意义。
1作者对社会福利理论中存在制度研究还是存在制度主义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阅读了很多专著。
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很多争议。
著名社会政策学者米吉利(James Midgley)也只是站在中间道路的立场上认为社会政策理论具有制度主义的取向,而不认为社会政策有制度主义的理论。
事实是社会福利中没有制度主义理论旗手。
作者认为:制度主义是一种理论方法,制度研究是一个研究领域内容,它们是一体两面。
当社会福利学科存在如此丰富的制度研究时,实际上它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制度主义理论。
2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方社会政策最新理论发展研究》阶段成果之一。
3彭华民: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政策系教授。
4作者认为,社会政策中制度主义理论还包括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的福利体制理论(welfare regime),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等等。
一、社会福利中制度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了清楚地讨论社会福利中的制度主义观点,本文先开始讨论的议题是:什么是制度。
制度分析起源于18、19世纪的德国历史学派。
在历史学派与经济学边际学派的争论中,历史学派发展了制度分析方法。
制度分析方法将制度作为发展的要素并且强调它的重要性,并在20世纪成为了经济学制度分析学派的理论核心。
在20世纪,制度分析理论演变出来了经济学的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社会学的制度主义理论(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和以对历史进行制度分析的历史制度主义(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Aoki,2001,pp4-9)。
制度分析也被引入社会福利领域中,一些学者使用制度分析方法分析贫穷问题(Islam, 1995; Jordan,1996; Townsend,1993; Wong,2003)。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制度主义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
关于制度的概念,比较著名的是诺思的制度定义: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博奕规则(game of rules),它被用来约束人类的行为。
它包括了人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做和什么情况下不能做的限制。
制度的基本成分有规范(norms)、规则(rules)、惯例(conventions)、价值、习惯和它们的实践(North,1990,pp1-10)。
制度的功能是在一个社会中建立人类生活中稳定的互动结构。
帕森思(Parsons,1982,pp117-118)也认为规则是制度的内容,规则构成社会对于个人的社会角色的期望。
帕森思(Parsons ,1951,pp39-40)还认为,制度是一组制度化了的角色(a complex of institutionalized role)或者是地位关系(status-relationships),它们整合在一个社会体系中;社会体系针对于功能和问题而设立;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是规范和规则的集合和表现。
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了人类行为的新规则。
这个规则的最抽象的基本内容可以表述为: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减少社会不平,提高生活质量,将社会资源再分配给有需要的社会成员。
米吉利(Midgley,2000)指出,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最基本的一点是:社会福利通过国家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得加强。
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者相信社会需要满足的目标应该通过一系列法定干预去达到。
可以建成社会福利制度或者改变社会福利制度主义的社会政策和政策实施项目有下列特性:法定权威、公共拨款、科层化和广覆盖性。
例如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体系。
有一些观点认为社会政策就是制度的一部分,因为它是行动的规则,有的观点把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分开,认为社会福利制度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策之外的体系。
但这个争论并不影响社会福利中的制度主义的发展。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其本质是用一种社会认可的制度安排方式去满足的社会群体成员的需要(need)(Smith,1990; Bradshaw,1977; Taylor,1977;Doyal & Gough,1991)。
如果从需要的最本质的、可以操作研究角度,社会福利中的需要是社会中生活的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缺乏的状态,人的基本需要如果不能满足,这种缺乏状态将损害人的生命意义(Edwards,1987,pp70-72)。
例如,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健康照顾给老人和其他需要的社会成员,他们的生命意义将被损害。
社会福利制度提供的健康照顾的增加可以用医疗设施的增加、医疗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增加来表示;提供儿童保障是提供儿童安全成长环境、培育他们成长;提供经济保障是保障个人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到一个不可以接受的程度,使他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Doyal & Gough,1991,pp201-212)。
社会福利研究中的制度主义理论发现了社会福利制度因存在不同的特点而有不同的类型。
维伦斯基和利比克斯(Wilensky & Lebeaux, 1965)提出制度型社会福利与残补型社会福利。
残补型社会福利制度认为社会福利只在正常制度失效时发挥作用。
而制度型社会福利制度认为社会福利是现代工业社会必需的、具有福利提供功能的部分,它不带有任何施舍或慈善性质的污名,它被认为是个人、家庭和社区满足其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
维伦斯基和利比克斯还认为政府的介入是工业化的结果。
因为工业化破坏了传统的社会福利机制,如家庭、亲属支持网等等。
同时,工业化使得工人生活风险加大,如失业、工伤、疾病都会导致收入中断而引起贫困。
这些问题单靠个人或家庭是难以解决的。
于是政府通过社会福利制度来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
维伦斯基和利比克斯的两种制度观点成为社会福利制度模式的一个经典分类。
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类型化研究和描述除了制度型社会福利与残补型社会福利制度模式外,制度主义者还提出另外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类型化概念: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具有选择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是需要满足原则实现的体现,它涉及到的社会福利的接受者没有限制,即福利项目是要面对所有公民(或居民)。
制度主义者坚持普遍主义,他们坚持社会福利是公民的权利,认为具有普遍性的福利项目可以有效消除福利污名化(stigma)给接受者带来的侮辱和伤害。
此外,家计审查式的福利项目将大笔的钱用管理、筛选福利接受对象,被一些社会福利中的研究者认为是不经济的行为。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和儿童津贴就是普遍性社会项目的范例。
医疗服务的提供不受公民的收入、身份、职业、信仰、阶层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儿童津贴,尽管社会成员有不同阶层和不同收入,但儿童津贴一样支付给他们,因为这是他们的社会权利。
社会福利中的制度主义理论因为更多的学者的努力而得到发展。
马歇尔(Marshall,1965)提出了公民权利的理论。
他认为国家提供社会福利是公民权利历史演化的顶峰。
国家必须保证公民能获得足够的收入、住房和教育。
国家立法并承诺实现公民的权利。
国家提供社会福利通过立法和社会政策而制度化。
提姆思(Titmuss,1974)提出了社会福利是利他主义实现的一种方式的观点,他引入了社会福利应是公民集体道德责任的讨论。
国家代表公民,所以国家应该承担集体责任。
国家将利他主义的制度化,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福利制度体现了公民权利和利他主义精神。
二、社会福利制度演进研究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是社会福利的制度主义研究的重要的议题。
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底下,社会成员需要的满足透过家庭、邻里、社区、宗教慈善组织的自助和互助的制度安排来满足(Pinker,1979,p66)。
在那个时代,制度安排以非正式的福利制度安排为主。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分工的发展,大型工业组织的兴起,社会财富的积累,以及社会成员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使得就业制度成为社会成员需要满足的重要方式。
在劳动力市场这个无形之手的作用下,社会生活的风险增加。
国家淡出守夜人的角色,有形之手的作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社会转型中,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大规模的社会福利体系开始成为社会成员基本需要满足的制度安排(Beveridge,1958)。
社会福利制度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中迅速发展起来,在社会成员的需要满足中发挥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