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之体与独得之秘——永明体与沈约评价问题-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诗体的重大变革——重评沈约“声律论”和“永明体”诗

诗体的重大变革——重评沈约“声律论”和“永明体”诗

诗体的重大变革——重评沈约“声律论”和“永明体”诗张柽寿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1982(000)004
【摘要】<正> 齐梁之际,我国古诗的体制发生了又一次重大变革,即格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开始向格律谨严的“近体诗”转变了。

这次诗体的变革,既有理论的指导,又有创作的实践,因而影响深广,促进了近体律诗的迅速成熟。

可是,对于指导诗体变革的理论——沈约的“声律论”,对于诗体变革的产物——“永明体”诗歌,历来都有一些非议责难乃至否定的议论。

建国以来出版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对其历史作用也估计不足,甚至还有一些不甚恰
【总页数】9页(P96-104)
【作者】张柽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 [J], 李娟
2.谢朓、沈约永明体山水诗的语言魅力 [J], 苏璇毓;左宏阁
3."永明体"一联声律规则还原——以比照不同时期"齐梁调诗"作分析 [J], 胡大雷
4.以乐为诗声律谐美——永明体诗声律之管窥 [J], 王兵
5.谢胱、沈约永明体山水诗的艺术魅力 [J], 苏璇毓;左宏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

“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永明体”的形成及影响撰文/林家骊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南朝诗歌很值得注意。

虽然这一时期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比较狭窄,然而在艺术形式和写作技巧方面则有重要的进展,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而在南朝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瞄p元嘉体、永明体、宫体诗)中,尤应注意“永明体”。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永明体”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永明体”诗的产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公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奶多岁继位作皇帝时,已经相当成熟。

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

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文学编年-国学论坛浅谈“永明体”兴起的原因一、永明体发展的过程(一)、何谓永明体“永明体”是一个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概念,是五言诗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他的支持理论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在文学史上一般以泰始二年鲍照被杀、谢庄卒为“元嘉文学”的结束,同时以此为“永明文学”的开始,到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去世,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家,如江淹、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等人,也都先后离开了人世,因此我们把这一年看作是“永明文学”的下限。

永明体的名字来源于《南史陆厥传》:“(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琅邪王融、陈郡谢眺以气类想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1](二)“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一般以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文人集团的创作活动为永明文学的中心。

永明文学的代表诗人有沈约、谢眺、任昉、丘迟、范云、刘绘、孔稚珪、张融、王融、萧衍等。

沈约(公元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进浙江武康县)人。

历仕宋、齐、梁三代,是齐、梁文坛的领袖。

《梁书沈约传》云:“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眺、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高祖雅而不好焉。

帝问周拾曰:‘何谓四声?’拾曰:‘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竟不尊用。

”在诗歌创作上,沈约创四声说,倡导“八病”。

钟嵘评价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

详其文体,察其余论,故知宪章鲍照远也。

……所著既多,今剪除淫杂,收其精要,充为中品之第矣。

故当词密于范,意浅于讲矣。

陈祚明评:“休文诗体,全总康乐;以命意为先,……他人虽丽不华,休文虽淡有旨,故应高出时手,卓然大家。

论永明诗风之新变

论永明诗风之新变

人 纷纷 投身 庄老 思想世 界 中寻求 心灵 的栖息 之所 ,
对 世界 和生命 的理性思 考越 来越 多 , 玄 言诗 蔚然 成
霏” 二 句展 现 了一 副 山林 静谧 幽深 , 云霞 照耀 水 波 粼粼 , 诗人 乘坐 于 舟之 上 , 看 着夕 阳西 下 ; “ 芰 荷 迭
风, 才逐 渐 成为笼 罩诗 坛 的主流 。直 至 以谢 颜鲍 三 家为代 表 的 元 嘉 诗 人 群 体 的 出 现 , 诗 坛 终 于 一 扫 “ 生 涩枯燥 ” 的玄 言风 气 , 展 现 出生 新 动人 的面 貌 , 同时 为后来 永 明体 的 出现 奠定 了深 厚 良好 的基 础 ,
摘 要 :南朝 宋 、 齐、 梁、 陈四朝 , 诗风 经历 了由玄言诗 向 山水诗 、 由旧体诗 向新体 诗 的 转 变。
将元 嘉诗 风与 永明诗 风进 行对 比研 究 , 比较 出二 者 的异 同 , 以论 述永 明体在 诗歌 史上 所起 到的承
前 启后 的作 用和永 明体所 表现 出的新 变特 征 。

下面 分而述 之 。
( 一 )谢 灵运 的清新 鲜丽 “ 宋初 文 咏 , 体有 因革 , 庄 老告退 , 而 山 水 方 滋” , ¨ 宋 初 时期 的 最 为 杰 出 的 代 表 诗 人 , 首 推

元 嘉 诗 歌 概 况
“ 元 嘉 之 。谢灵 运 出身于 “ 士 族冠 冕 ” 之 一 的谢 氏家 族, 史 书上说 他 “ 少好学 , 博 览群书 , 文章之美 , 江
左 莫逮 。 ” ( 《 宋书 ・ 谢灵 运传 》 ) 谢灵 运 的仕 途 并不 平坦 , 在三度 被 贬 时期 他 寄情 于 园林 山 水 , 创作 出
数 量 可观且 文学 价值较 高 的山水 诗 , 为 中 国诗歌史 增添 了清新 鲜丽 的一抹 亮 色 。

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

论沈约的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
张 , 亦 从 反 面 指 出创 作 中应 力 求 避 免 的 病 犯 , 是 一 种提 倡 形 式技 巧 的理 论 。在 其 指 导 下创 作 的“ 永 明体 ” 诗 歌 句数 呈 现 出 由 多 到 少 、 由不定 到统 一的 趋 势 , 并 出现 大 量 平 仄 合 律 的 句 、 联 , 形 成 最 早 的
并举“ 子 建 函 京 之作 , 仲宣 霸 岸之 篇 , 子 荆 零雨 之章, 正长朔 风 之句 ” 为“ 音 律调 韵 , 取高前 式 ” 之作 , 认 为此 声律 理论 “ 自《 骚》 人 以来 , 而此 秘 未 睹 ” 。东
《 四 声谱 》 , 文章 有八病 , 有平 头、 上 尾、 蜂
可见 当时 的音 韵研 究促 使文 人在 创作 中讲究声 律, 并 成为 一 时风 尚 , 沈 约 的 贡献 不 仅 在 于“ 文 辞精 拔” 的创作 实践 , 还 有 声 律 理 论 方 面 的探 索 , 在 当 时
践基 础 上总 结而 得 , 但 能 在 前 代 文人 的个 体 性 探 索
腰、 鹤膝 , 以 为 自灵 均 以 来 , 此 秘 未 睹 。 时 王融、 刘绘 、 范云之 徒 , 慕 而扇之 , 由是 远 近
汉末 年 至汉 魏 的文人 在汉 字音 韵和 诗歌 声律 等方 面
已有 一 定 的探索 , 沈 约 的声 律 理论 也 是 在 前 人 的 实
文 学转相 祖述 , 而声韵 之道 大行 。 l 1
南 北朝 之 际 , 我 国诗 歌体 制发 生 了重 大变 革 , 在
具有 极 大 的影 响 。尽 管现 代学 者对 沈约 的声 律理论 褒贬 不 一 , 但 对封 演 的这一 说法 大 多持认 同态 度 , 游
国恩 主 编 的《 中国文学 史 》 中的论述 具有 一定 的代 表 性: “ 沈 约把 四声 运用 到诗 歌 的声律 上 , 提 出‘ 四声八 病’ 之说 , 创造 了 ‘ 永 明体 ’ , 为 律诗 的形 成 奠 定 了基

例释永明体的艺术特征

例释永明体的艺术特征

内容摘要:“永明体”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以产生于南齐武帝萧颐的永明(483-494)时代而定名,讲求声韵为其主要特色,此外,清新流利的诗风和以五言为主、讲求对偶的诗体也都是“永明体”在艺术上取得的新变。

“永明体”是“元嘉体”的承续,在诗风上变典雅拙涩为清浅流利,将其时语言学家和诗人所发现的汉语声韵理论运用于诗歌创作,把汉语言文字的声韵美体现在诗中,是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第一步,使得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讲求声律、音韵顿挫;诗风清新、流利晓畅;推崇五言、多用对偶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诗学发展史上一重要关键和一重大转折。

关键词:永明体、声律、音韵、清新、流利、五言、对偶例释永明体的艺术特征“永明体”是一种诗体的名称,以产生于南齐武帝萧颐的永明(483-494)时代而定名,讲求声韵为其主要特色,此外,清新流利的诗风和以五言为主、讲求对偶的诗体也都是“永明体”在艺术上取得的新变。

“永明体”是“元嘉体”的承续,变典雅拙涩的诗风为清浅流利,诗歌音调优美圆润,是古体诗走向格律诗的第一步,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成为中国诗学发展史上一重要关键和一重大转折。

一、讲求声律,音韵顿挫永明体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其讲求声律,从而使诗歌具有婉转流畅的音韵美。

《南齐书·陆厥传》说:“永明末,盛为文章。

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顒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永明体’。

”当时提倡这种新声律论最有力的无疑是沈约了,他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律论,强调在诗句中间隔地使用平声和上去入三声(即仄声),同时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主要目的是要造成诗歌声调的变化流美和语言的和谐动听的艺术效果。

例如其《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

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

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挨。

平明振衣坐,重门尤未开。

耳目暂无扰,怀古信悠哉。

第五章 “永明体”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 “永明体”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

第五章“永明体”的文学史地位及影响目录第一节“永明体”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1一、“永明体”与梁陈诗歌 1二、唐诗对“永明体”的接受 4第二节“永明体”对骈文形制的影响 6一、“永明体”形成之前的骈文走向 7二、“永明体”与骈文的诗化 8第三节“永明体”对词体形成的影响 10一、“按谱制调”及长短句型的固定化 11二、中唐小令与南朝永明小诗 12三、得永明诗风真传的“婉约”词风 13第四节“永明体”诗学观念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14一、钟嵘对“永明体”声律论的批判 14二、刘勰对“永明体”声律论的继承和发展 16三、永明体”声律论在唐代的命运 17“永明体”及其声律之说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永明之后的诗歌创作更趋向唐人成熟的近体律诗发展;二是,对文、赋、骈文、序等诗歌以外的其它文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对词的体制风格形成的影响;四是,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永明体”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永明体”对后世诗歌的影响,表现为顺时承接的方式。

由梁陈承续、发展,其影响于唐诗的结果便是近体诗在沈、宋等人手中的定型。

因而,对诗歌的影响只推及唐代。

一、“永明体”与梁陈诗歌南朝嬗代频仍,许多文人身历几朝,永明时期活动于文坛的作家,除王融和谢朓于萧衍建立梁朝之前离世之外,皆仕于梁。

齐武帝黄赜永明元年(483年)正月改元永明元年,至齐武帝永明十年(493年),前后历11年。

永明时期活动于文坛的主要作家(依年龄由大到小排列)有:沈约(43-53)、谢朏(43-53)、江淹(40-50)、张融(40-50)、范云(33-43)、王俭(32-42)、陶弘景(28-38)、萧子良(24-34)、萧衍(20-30)、谢朓(20-30)、柳恽(19-29)、徐勉(18-28)、王僧虔(58-68)、孔稚珪(37-47)、萧长懋(26-36)、刘绘(26-36)、任昉(24-34)、刘峻(22-32)、王肃(20-30)、丘迟(20-30)、王僧儒(19-29)、王融(17-27)、刘勰(17-27)、钟嵘(16-26)吴均(15-25)、裴子野(1-525)、陆倕(14-24)、徐摛(13-23)、殷芸(13-23)、周捨(13-23)、陆厥(12-22)、张率(9-19)。

以“永明体”与“沈宋体”论析汉语格律诗的发展

以“永明体”与“沈宋体”论析汉语格律诗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以“永明体”与“沈宋体”论析汉语格律诗的发展
作者:高薇
来源:《学理论·下》2012年第05期
摘要:中国格律诗的发展,是从消极摸索向积极规律演进。

本文通过考察“永明体”与“沈宋体”的代表作家作品,发现在篇制和用韵上,“永明体”为防止八病而进行的创作实践有限,“沈宋体”时期诗学声律的运用趋于完备。

齐梁以来诗歌与音乐分离,“永明体”无可供吟唱之说,“沈宋体”则能合乐而歌。

这是唐朝兴礼乐的效应,也与沈期作为协律郎职事有关。

由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划出一个完满的圆,得之环中,超乎象外。

关键词:“永明体”;“沈宋体”;格律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118-03。

中国古代文学史XXX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XXX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XXX及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复题——简答题及答案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3.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4.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5.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6.简述“楚辞”名称源流。

7.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8.简析《离骚》题义。

9.简述汉代乐府机关职能。

10.简述乐府诗歌的分类。

11.简述西汉初年政论文的特点。

12.比较《汉书》与《史记》在思想与写作上的不同。

13.说明东汉辞赋的发展与演变。

14.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5.简述《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16.简述XXX诗歌的艺术成就。

17.简述XXX《咏史》八首的艺术成就。

18.简述XXX诗歌的内容。

19.简述《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

20.简述XXX前后期诗风的不同。

21.简述“永明体”(新体诗)的历史地位。

22.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3.简述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

24.简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25.简析《山居秋暝》的艺术特色。

26.简述XXX《燕歌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27.XXX的《白雪歌》有何艺术特色728.XXX说XXX所创的新题乐府。

29.简要说明XXX的发展过程。

30.简述XXX《无题》诗的艺术特色与影响。

31.XXX说南唐词与酉蜀词的区别。

32.XXX说XXX词的内容和词境。

33.简述XXX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34.简述XXX诗歌的艺术特点。

35.简述XXX诗歌的风格特点。

36.简述北宋词发展概况。

37.略述XXX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38.简述XXX词的情致。

39.简述XXX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山谷体"。

40.简述XXX大田园诗的特点。

41.简述XXX“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42.简述姜夔词的意境与格调。

43.简述《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44.简述《梧桐雨》的头脑内容与艺术特色。

45.简述《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讲究声律之美,但它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施之于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过程。

魏晋至南朝,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注重语言的形式美和音乐美,是当时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尤其是“永明体”的产生,更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齐梁以后,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们,在格局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先后形成了几个以皇家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因此这一时期群体的艺术风貌比较鲜明。

梁陈两代以帝王为代表的宫廷诗人,将民间情歌从市井引入宫廷,并进行大量地模仿创作,他们更多的是对女性的审美观照,和对宫室、器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描写,通过艳丽的辞藻和声色的描摹来满足一种娱乐的需求。

就总体状况而言,南朝诗歌更偏重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并为唐诗艺术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永明体的兴起声律:诗歌创作中新的追求沈约的诗歌谢朓的诗歌阴铿、何逊等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齐武帝萧赜年号,483~493)间,故又称“永明体”。

对偶的诗句,《诗经》中已有,魏晋以来渐渐增多;宋齐之际,诗人更着意追求,形成了“俪采百字之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风气。

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论的提出。

《南齐书·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可见,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这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

四声是根据汉字发声的高低、长短而定的。

音乐中按宫商角徵羽的组合变化,可以演奏出各种优秀动听的乐曲;而诗歌则可以根据字词声调的组合变化,使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以达到铿锵、和谐,富有音乐美的效果。

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

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

论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高文强(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摘要:本文认为,永明时期在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新变期。

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审美观念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二是艺术风格上以平易流畅为追求目标,三是语言形式上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

关键词:新变世俗化平易声律作者简介:高文强(1969——),男,湖北孝感人,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永明文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史上扮演的是一个新变角色。

永明文学批评这一“新变”身份,正如《南齐书·文学传论》中所概括:“习玩为理,事入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

”在《梁书·庾肩吾传》中,曾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

”这里指出了沈约诸人以声律理论来指导文学创作以追求新变的风气,这也是今天我们最为熟悉的永明“新变”之特征。

不过,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并不仅仅表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声律论,它还包含着其他方面,这一点在声律论被过多关注的今天,却常常被忽略了。

那么,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特征主要包含哪些方面呢?由齐入梁的萧子显在对永明文学进行一番考量后,对其特征曾有过一个简单描述:“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吐石含金,滋润婉切。

杂以风谣,轻唇利吻,不雅不俗,独中胸怀。

”(《南齐书·文学传论》)在此我们借用他的话,可将永明文学批评的新变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杂以风谣,轻唇利吻”,即形成世俗化的审美观念;二是“言尚易了,文憎过意”,即追求平易流畅的艺术风格;三是“吐石含金,滋润婉切”,即强调声律的和谐搭配。

下面试分论之。

一、文学审美观念的世俗化纵观六朝文学批评史,由两晋至刘宋,文坛一直推崇雅正之美,而排斥新俗之风,至永明而一变,尚俗审美观在当时文坛成为一股新风,对永明文学观念的整体新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雅正之美的推崇,起自西晋太康博奥工丽文风的流行。

沈约乐府诗歌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论文]

沈约乐府诗歌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论文]

沈约乐府诗歌的艺术特征和审美品格摘要:沈约的乐府诗是经过压抑的深沉感情的借题表现,都力求新变,乐府歌诗本身的自然、朴实的风格渐渐被人工雕琢所取代,使得文人创作的乐府歌诗与文人诗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合流的趋势。

关键词:沈约乐府诗歌;艺术特征;审美品格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17-01一、沈约的诗歌理论解析(一)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是沈约对建安文学的评价,同时也是沈约对文学创作的特别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基本观念。

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谈及诗歌的起源时认为,“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此处的“志”,从下文来看,和能引发创作欲望的“情”意义相当。

沈约提出的“以情纬文”,规定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是诗人内心有所感触,“情”必须动于中,才能够进行文学创作;而“以文被质”则规定了文学作品不能是枯燥的对“情”的描述,它必须“文”,也就是诗人需要将内心所感以优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

(二)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句话摘自《宋书·谢灵运传论》,可以说是沈约对诗歌韵律要求的一个简单概括。

沈约认为,只有音律和谐的作品,才能称为上乘之作,但是这个玄机在齐之前并没有被诗人发现,直到有齐之后,诗人才有意的在写作时注意音韵的和谐。

音韵的协调是写出优秀诗作的必要条件,必须音韵和谐,才能做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三)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仔细研究沈约的诗作以及他的品评之言,不难发现,沈约虽然多次强调形式美和音韵美,但同时他更强调语言平易,风格遒丽悲凉的作品。

沈约以其在《宋书·谢灵运传沦》中明确提出赞扬的作品为例,无论是曹植的《赠丁仪王桀》、王桀的《七哀诗》,还是王的《杂诗》,均为带有明显建安诗歌遒劲悲凉特色的诗作,可知沈约虽然创作了一些辞彩秾丽的作品,他所欣赏的诗歌风格,却是清新、平易、遒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永明体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永明体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永明体
说起古代文学史,那“永明体”可是个绕不开的重要角色!
啥是永明体呢?你要是把它想象成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那
可就对味儿啦!永明体出现在南朝齐永明年间,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
们像是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新魔法,让诗歌变得更加精巧别致。

永明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声律这东西,就好像是给
诗歌穿上了一套合身又华丽的衣裳,让它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你想想,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是不是像一首动听的曲子?对偶呢,则
像是给诗歌插上了一对漂亮的翅膀,让它在文字的天空中飞得更加优美。

上下两句对仗工整,不仅形式好看,内容也更加丰富深刻。

比如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噪”对“鸟鸣”,“林逾静”对“山更幽”,多工整,多美妙!这就像是两个人在舞台上跳舞,配合得
那叫一个天衣无缝。

永明体的出现可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演变的结果。

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人们有更多的心思来琢磨文学艺术。

而且,音
韵学的发展也为永明体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就像是给厨师准备了新鲜
的食材,让他们能做出美味佳肴。

永明体对后世的诗歌发展影响那可太大啦!它就像一颗种子,在文
学的土地里生根发芽,长出了一片繁茂的森林。

后来的律诗,不就是
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要是没有永明体,那唐诗宋词的辉煌说不定也要大打折扣呢!
你说,这么重要的永明体,咱们能不好好了解了解吗?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所以啊,别小看这永明体,它可是古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研究!。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体”内涵辨证

《南齐书·陆厥传》“永明体”内涵辨证

2012年9月中州学刊Se p..2012第5期(总第191期)Ac a de mi c J oum al0f Z ho ng zh ou No.5【古代文学研究】《南齐书·陆厥传》“永明体”内涵辨证蔡平张学松摘要:“永明体”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近体跃进的桥梁,历来成为诗学话语的重要命题。

对“永明体”内涵的阐释一向歧见丛出,还原其历史真实是研究的基础。

所谓“永明体”,是南齐武帝永明后期,文学走向繁荣,以沈约、王融、谢胱等为代表的文人,将新辨清并定目的平上去入四声,有意运用到文学(主要指五言诗)创作中,回忌病犯,形成理想的诗歌声律模式,以追求诗歌的声音之美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诗歌体式。

关键词:陆厥传;永明体;内涵;辨证中圈分类号:120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l(2012)05—0176—08“永明体”一名,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南齐书·陆厥《法宝联璧序》载,534年萧子显四十八岁,上推生于本传》:年,下至太清二年,应是五十一岁。

①永明末,盛为文章。

吴兴沈约、陈郡谢胱、琅琊王融詹秀惠认为:“刘氏以《法宝联璧序》(534)萧子显四十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颐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八岁,上推子显生年,非生于永明七年,当生于永明五年,甚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有卓见。

”②其赞同子显生于永明五年之说,并对此展开了详体”。

尽考辨。

齐武帝永明时代起自永明元年(483),终于永明十这段话是否可以作为对“永明体”最原始、最准确的界定一年(493),无论萧子显生于永明五年,抑或生于永明七年,呢?对此,可从两方面来看。

都不会影响他身历永明时代的事实。

另外,萧子显为齐高帝一是萧子显的生卒年与永明时代断限。

关于萧子显的萧道成之孙、临川文献王萧嶷第十子,对南齐一代,尤其是永生卒年有两种说法:第一,生于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卒于明时代的史实,当是熟知的。

“永明体”理论探索——以沈约为例的开题报告

“永明体”理论探索——以沈约为例的开题报告

“永明体”理论探索——以沈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沈约是中国北宋时期出色的书法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诗文、书法一直备受后人的推崇和学习。

沈约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在历史价值方面都卓然于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永明体”。

作为宋代书法中的重要流派之一,永明体被誉为“大江南北无难字”的书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贵遗产。

然而永明体的形成和特点,至今仍有许多争议和研究不足之处,这为我们对沈约和宋代书法的了解和研究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沈约的《永明集》及相关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探讨永明体的形成过程、特点、风格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旨在丰富中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永明体的概况及其历史背景:通过对永明体的定义、起源背景、时代特征、书法流派等方面的介绍,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掌握永明体书法的一般情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从沈约本人的生平和永明体作品中寻找特点和风格:通过对《永明集》中的字画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汇集的特点和风格,探究沈约在永明体书法中的思想、艺术手法和技巧。

3.永明体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考察永明体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国书法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总结,揭示永明体的创新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永明体的形成、特点、风格和流派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永明体书法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历史文化渊源。

2.通过对沈约本人的生平和永明体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深入探究沈约的书法思想、艺术水平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

3.从永明体在中国书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方面,揭示永明体书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所在,推进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本研究所需的资料主要包括:《永明集》、《宋史》、《千古文章》、《高阳台集》等沈约著作、相关书法家的著作以及历代书法理论、书目和书法史研究成果等。

永明体“新变”说

永明体“新变”说

作者: 张国星
作者机构: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20-29页
主题词: 永明体;谢灵运诗;新体诗;新变体;语言风格;萧子显;文人乐府;“这一个”;语言形式;
佛教
摘要: 永明体的“新变”,不仅只声律形式讲求,也应包括语言风格口语化倾向,且都属于文学于社会文化通俗化总体倾向下的反应。

声律讲求乃至整个“新变”,与佛教发展构成双方互动关系。

“委自天机,参之史传”之说,体现着佛教中观新说促成的、诗歌审美意识和艺术时空建构的内在深层“新变”。

这正是它在社会、文化历史演进中,从美学精神和审美理想上收结中古波澜、滥觞唐代的重要转关意义所在。

浅谈永明体

浅谈永明体

浅谈永明体浅谈永明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4-493 年)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运用汉语音韵声律理论结合音乐律吕和润腔而创作的一种极富于音乐性的格律新诗体。

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萧赜自幼跟随其父齐高帝萧道成东征西讨,担任过县州郡的地方长官,有比较丰富的统治经验。

他即位后,特别注意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以及和北齐政权的矛盾,又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因此,他在位的11年间,社会比较稳定,生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士民富庶。

《南齐书·良政传序》说:“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盖以百数。

”作者萧子显是南齐宗室,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南朝从刘宋以来,文学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元嘉十六年(440),宋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外,别立文学馆;嗣后,宋明帝立总明观,分儒、道、文、史、阴阳为五部。

从此,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与经史等分开来了。

几十年间,经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终于将文学从封建统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南齐永明年间,由于统治阶级的重视,文士们经常受到统治集团高层人物的征召而集中到他们的门下,除担任一定工作之外,还集体进行文学创作,切磋技艺,共同探索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永明体新诗追求诗风圆美流转永明。

新诗革新了玄言诗遗风和晋宋诗风中用典则深奥, 不近人情的弊病, 也是在矫正元嘉体呆板滞重诗风的过程中形成的。

元嘉诗人在吸收太康时期诗歌骈偶化和使事用典等技巧的同时, 因为缺少消化, 造成内容上的堆砌铺排, 语言上的艰深滞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变之体与独得之秘
——论永明体及沈约的评价问题
摘要:沈约的“独得之秘”在文学史上被置于永明体的开创地位,但是声律论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人一时之事,而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

那么沈约的地位和贡献该如何看待呢?而声律论对诗歌的影响又不尽然是好处,故沈约也常为此而诟病。

那么此独得之秘的文学意义该如何看待呢?本文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永明体;沈约;独得之秘
正文: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其父元嘉末被诛,幼年流寓孤贫。

然而“笃志好学,昼夜不倦”,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早年即得济阳蔡兴宗赏识,兴宗谓“沈记室人伦师表”。

后以博学多才游于皇门,为竟陵八友之一。

卒谥“隐”,世称“隐侯”。

诗文清隽,为当时文坛宗主,作诗重音律,与王融、谢胱等人共创四声八病”说,为“永明体”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

在一般的诗歌史、文学史著作中,对沈约的声律论开创地位和影响述之不疑,故我们常将之作为文学常识记忆。

但是脱开教材,才发现对文学的观点总是对立和质疑的声音的。

黄季刚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声律》中说道沈约的声律论时这样评价:“其说勇于自崇,而皆忘士衡导其先路也。

”黄先生认为西晋陆机的《文赋》已经是关于声律论“粲然可观”的遗文,沈约对声律学说不算是我想象中的独一无二、开创之功。

并提到钟嵘求誉于沈约而被拒,于是含宿憾将沈约置于中品的公案,赞赏钟嵘“当其时,独持己说,不随波而靡者,唯有钟记室一人”,在《诗品》中批评沈约的文字“皆平心之论”。

【1】
短短几句话,引发了探讨的想法。

首先,声律论是如何成型并应用的?
一、声律论演进历史:
从声韵学研究来看,魏晋时期已产生了专著,李登的《声类》开始用五声分字。

汉末又发明了反切,与佛教的影响有关。

在诗文创作上,汉人以宫商作为诗赋的形式要求,说明对文学声律的认识已经比较自觉。

而魏晋以来的作品也显示出明显的声律化特征,不论是否自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比较证据确凿的强调声律的是西晋陆机,他在《文赋》中宣布了“暨声音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的理论。

晋代孙绰更是明确的将声律美感作为写作规则,元嘉三家,声律技法也是俯拾即是,双声叠韵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广泛运用着。

“(周颙)始著《四声切韵》行于世”,《南史》对周颙发现四声也是十分推崇的。

可见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实在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并非沈约一人之功。

难道说沈约不过是恰好走到了声律说发展最关键的点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发现?
二、沈约的“独得之秘”:
《梁书•沈约传》载:“(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

【2】
近人张立斋也说:“自魏有李登《声类》之说出,则文章声律之说乃宏;自梁沈约以后,则文章声律乃精,自彦和此篇(谓《文心雕龙》之“声律”篇)之说出,则文章声律之说始大定。


这里指出了一个“宏”和“精”的区别。

在沈约之前的传统音韵学的发展、音韵运用经验积累固然十分重要,但仍然是自然声韵,对声律说的作用是“宏”;沈约的作用却是使之“精”。

而之所以使之“精”就是上面提到的撰写《四声谱》。

《四声谱》为沈约所撰似无问题,但是其精要“四声八病”之说是否是其总结提出还是有争论的。

钟嵘《诗品序》说:“王元长创其首,谢胱、沈约扬其波。

”按照钟嵘的说法,最早提出声病说的是王融。

这也不是没有可能性的,钟嵘曾与王融讨论过诗歌声律问题,也与其他文学之士有过从。

钟嵘说声律说是王融创其首可能有其根据。

但是,我们找不到王融论声病的只言片语,无法证明他如何在声病说上创其首。

相反,沈约屡屡提及自己的“独得之秘”。

《齐书南·陆厥传》中载沈约《答陆厥书》,其中沈约对“此秘”作了具体阐述:
“自古辞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

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者也。

”他的意思是,并非世人不知乐章有宫商等五音之别.亦并非世人不知文字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变。

而是说前贤虽知文字字音舛错不同.但并不知如何运用于具体创作,而成音韵颉颃、流利婉转之诗作。

他认为自己的贡献是“善用四声、知避八病”的声病说。

沈约声律说可见于《宋书·谢灵运传论》。

这篇文论追溯汉魏文体三变,论述西晋、东晋、宋之文学。

论述文体数变,是为了说明永明文学的新变。

这篇文章应是可考证的“明确”提出声律说的最早一篇文献。

其中提出“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据《宋书·自序》,永明五年(487)春,沈约被劾撰《宋书》,六年(488)二月毕功。

这是《宋书》撰述完成的时期,也是其中的《谢灵运传论》明确提出声律说包括回忌声病原则的时期。

在这之前一定有一个声律论的酝酿时期。

这就要注意到沈约创作中的声律探索。

与声病说有关的齐梁文人中,沈约最年长。

当然年长不意味着最早提出声病说,但他从事创作的时间比别人早却是事实,而沈约的早期诗歌创作已讲求声律调谐。

所以它是最可能提出并实践声律理论的诗人。

然而,终究不能证据确凿的说,就是沈约创作了声病说。

但是纵观沈约所有明确提出的声律思想,仍不可不说其创始之功甚大,声病说即使不是他完整提出的,至少功不可没,没有他齐梁永明体难以想象,这就足够了。

其实,与其将大功归于四声八病之说,不如将其归于沈约。

若无沈约的“独得之秘”——不论是否是声病说——时人或许只知五音不同、四声之辨,而不知如何运用之。

而在沈约的指导提倡和实践下“永明体”才得以盛行。

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其次,黄侃先生还提到了钟嵘对沈约诗作的评判问题。

先是钟嵘将一代词宗列入了中品,兼且批评他的理论对声律要求太过严苛,使诗歌创作流弊不小。

三、历史公案:
沈约是钟嵘的前辈,是齐梁间文学家学批评史上的双璧。

史传上说钟嵘因请为“延誉”被拒,钟嵘对沈约很不满,等沈约逝世后,钟嵘撰成《诗品》,把一代名公巨卿沈约置之“中品”,并加贬斥。

这就是《南史·钟嵘传》里说的: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

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

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

于时谢胱未道,江淹才尽,范云名级又微,故称独步。

故当辞密于范,意浅于江。

”盖追宿憾,以此报
约也。

对这段公案历来说法不一。

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二说:“休文四声八病,首发千古妙铨,其于近体,允谓作者之圣。

而自运乃无一
篇,诸作材力有余,风神全乏。

视彦升、彦龙,仅能过之。

世以钟氏私憾,抑置‘中品’,非也。

”清张锡瑜《诗平》说:“嵘之评约,实非有意贬抑。

沈诗具在,后世自有公评。

衡以范、江,适得其分。

‘报憾’之言,所谓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耳。

延寿载之,为无识矣。

”清许印芳《萃编》说:“隐侯列‘中品’,已不为屈。

《南史》犹称其追报宿憾。

史书可尽信哉!”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南史》喜杂采小说家言,恐不足据以疑二贤也。


其中的关键在于沈约居“中品”是否合适?钟嵘批评得是否正确?这和是否有“宿憾”是两个问题,是不应混为一谈的。

黄侃先生就认为钟嵘是公正的,列为中品也是合适的。

此外,钟嵘也指出了永明体的弊病,《诗品》:“务为精密,擗积细微,专相凌架。

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3】
固然,声律论刚刚诞生不久,其运用必然不会十分成熟的,一定要经过摸索使之更为圆润。

试想,若没有永明体的为人诟病的摸索,何来盛唐格律诗的鼎盛和繁荣呢?
这一点后来的学者也认识到了,从更长时间段的历史来看,永明体的贡献必然是大于流弊的。

《文镜秘府论》有言,四声“譬之轨辙,谁能行不由轨乎?纵出涉九州,巡游四海,谁能人不由户也?”“夫四声者,无响不到,无言不摄,总括才,苞笼万象。

”【4】
永明体已经初步具备了近体诗的某些基本特征已经成为共识,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律体,与律体还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永明体是由古体诗转变为律体的重要转折点是没有问题的。

作为永明体首倡者,沈约,一代词宗,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唐]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243
【3】曹旭.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7—208
【4】【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M].卢盛江,校考.北京:中华书局.2006.【5】钟嵘与沈约:齐梁诗学理论的碰撞与展开曹旭,杨远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6】沈约的“独得之秘”试释崔德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 【7】齐梁声律论几个问题新探卢盛江(南开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任安慈 101010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