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鸿章的再认识之军事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2)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篇二《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摘要]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李鸿章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兴办洋务来实现国家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极力妥协,并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主要卖国贼之一。
[关键词]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李鸿章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想有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必须搞清楚,那就是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但这不是也不应该是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
鉴于上述观点,我这样看李鸿章:李鸿章是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官僚。
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兴办洋务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他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其政治制度本身,向西方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
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指挥失当、极力妥协,战后代表清政府签定卖国的《马关条约》等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他是清朝的主要卖国贼之一。
李鸿章——坐拥淮军以揽权
李鸿章效法湘军,组建淮军,却并未如湘军,依清祖制而在战后遣返。
相反,李鸿章和淮系集团“坐拥重兵,挟淮以揽权”,由地主军事武装组织逐渐演变为左右时局的政治集团,不仅担负着当时军事和国防的重任,而且影响到政治、外交、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支撑了晚清四十年的局面,维系着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李鸿章有一幅广为人知的对联: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这可谓是李鸿章政治人生的真实写照,表现出李鸿章多面而复杂的政治性格:大度容骂——承受百姓之骂,大臣之责,与骂自己最凶的“清流派”首领张佩纶成为莫年之交,而且还把女儿嫁给他;能屈能伸——承受甲午海战的屈辱,带伤签订《马关条约》,国人皆曰可杀,被免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却依然为大清富强而奔走,游历欧美,力促维新,总督两广;顾全大局:——辛丑之年,虽已饱受骂名,仍北上替西太后收拾残局,与八国列强谈判,签订《辛丑条约》,最终赔上老命一条。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人物之一,李鸿章凭着自己的本事和对清廷的忠诚,早年投笔从戎,书生带兵,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屡建奇功,扶摇直上,用义军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戴花翎,出任封疆大吏,推动洋务运动,晚年入值中枢,主持外交,活跃在晚清政坛上长达40年之久,超过了清朝立国以来任何一位首辅人物。
但李鸿章一生虽有宠于朝廷,却迫于形势,一生连签卖国条约,生前生后均遭天下唾弃、百官责骂,李鸿章一度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
对此,李鸿章一向不予解释和抗辩,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或许他认准了一个理:老佛爷认可的事,就是再被辱骂,也心安理得。
李鸿章为迎奉老佛爷而对外执行绥靖政策,曾遭到许多人的坚决反对,这当中有他的同僚(如左宗棠)、下属(如刘铭传)和朋友(如曾纪泽)。
而对于朝野的批评,李鸿章一向是既不退缩,也不辩驳,一切我行我素。
因为他认定这一切都是为了老佛爷。
由此,他与慈禧太后的关系远远超越了恭亲王、翁同禾、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与老佛爷的关系,却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李鸿章的军事变革思想简介
臣前往日本议和,被日暴徒狙击,伤左颧。同年在日
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二十二年.周历西方
各国,考察政治。二十四年,往山东查勘黄河工程。
二十五年末,署理两广总督。二十六年,又为宜隶总
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与庆亲王
奕助代表演廷与列强签订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二十
面,鉴于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都从海道来犯,中
国而临的战局与以前己大不相同,他力主加强海防。
他认为,在本土作战自然仍可以陆军为本,但防止酸
人登陆则靠牢固的海防。海防力量一是炮台.炮台布
置得法,可拒止致舰进口岸;二是近海设施,如以守
口巨饱、铁船阻防水路,藏伏水雷以击敌舰;三是在
海上练成大支海军,装备铁职快船, “南暗西贡、印
修建旅顺口、威海卫军港,在天津、大连、威海分别
设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并选派军官到
德国学习军事,仿欧式练兵。光绪十四年(1888年),
编练成北洋海军,颁布《北洋海军章程》,拥有舰船约
30筋。李鸿章对外主和议。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
发.他初奉行避战求和方针,继执行清廷宣战记书,
导致陆军在乎壤战败,北洋海甲在黄海覆没。战后,
国藩幕府,经理营务.专掌文事。十一年,奉曾国藩
命到安徽招募淮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组成谁军,其营制悉仿湘军。
旋率谁军赴上海,组织洋枪队,
以对付太平军。二年.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攻
占苏州、无锡。三年,占领常州一带。这年,太平天
国首都天京被攻陷,李鸿章因功封一等肃毅伯。四年,
署两江总督,将原办洋饱局分别扩充为江南机器制造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能够影响清政府命运的大臣之一,始终在精心维护清政府以及他自身的利益。
李鸿章军事建设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构建了以防御日本的水路防御体系,促进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标签: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引言晚清时期的军事变革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步伐。
自鸦片战争起,清政府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震慑,有心反抗,但无力对抗。
而且内忧外患也一直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因此,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学习,对原有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最有权势的大臣,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军事变革的进程。
因此,全面认识、分析李鸿章的思想是正确认清中国军事近代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哲学思想做整体探讨,分析其哲学思想在军事建设中的作用,并阐述其局限性,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一、李鸿章军事建设中的哲学思想(一)军事力量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石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充分认清了一点:只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捍卫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他还说:“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1]。
之后,李鸿章代表淮军向英国购置了大量的洋枪、洋炮,扩充军队,使得战斗力大大提升。
李鸿章曾经感慨:太平军“无劈山炮,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猛不可挡。
以令上海各营添练洋枪小队,敝军已共有千杆遇敌交锋,先以劈山炮护洋枪而行,屡获幸胜”[2]。
这些成果给了李鸿章“甜头”,让他充分认识到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石。
自此,李鸿章不仅购置洋枪、洋炮,也开始创办军工企业,例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等,积极学习外国新技术,仿制枪支火炮。
同时,为了抵御日本及其他列强的海上入侵,他开始在各大口岸积极筹办海防,购置船只、大炮,建立中国海军。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关于李鸿章这位安徽合肥人呢?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就是,说他是个卖国贼,从《中日修好条约》(1871年)、《烟台条约》(1876年)、《中法新约》(1885年)、《马关条约》(1895年)等,到《辛丑条约》的三十多种条款,皆为李鸿章所签。
但是我对李鸿章却另有看法。
从历史的某些角度来说,李鸿章也算是个伟人了。
(《南京条约》非李鸿章所签,其为江苏巡抚耆英所签)清军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像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人都建议清廷向法军开战,但是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当时就有反对,认为“一场胜利,未必满盘皆胜;一口能守,未必各口皆能守”(我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但没想到连像张志东这样的人才居然也是和李鸿章一个党派的),于是在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防止法夷复仇,就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清军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军,消息传到巴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直接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条约的签订,也致使年过七十的左宗棠气病逝世于福州)。
为了国家的富强,他还操办30年的洋务运动。
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也是意志坚强,选择不妥协,但受到列强的逼迫,李鸿章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固统治根基,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在签订这两个条约之前,李鸿章做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但也些许减少了清廷的压力。
在《走进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我看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两个片段。
李鸿章谈判的时候说的话深刻人心、“挨了一枪,少赔一亿两银子,那即便如此,我再挨两枪不就得了(当时日本索要的赔款是三亿两白银)……你们不是要辽东半岛吗?你入侵吧!你们不是要我的台湾全岛吗?你入侵吧!你还要什么地方,我大清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入侵吧……你们日本再强,终是个蕞尔小国,请问阁下,你能把战车开多远?你能把战线拉多长?你能把战场铺多开?我大清虽弱,可我大清不小;我大清妻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
(我大清)就是用血肉之躯,也要拖垮你们,拖死你们。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摘要】李鸿章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深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形势影响。
他强调了军队的现代化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性,致力于改革军制和强化军队训练。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在实际执行中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对外国侵略的应对不力、未能解决兵员素质和指挥架构等问题。
因此需要反思并展望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局限性,同时在今天的国防建设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国防实力。
【关键词】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局限、理念、重点、清朝、影响、问题、结论、反思、展望1. 引言1.1 李鸿章军事建设哲学思想及其局限引言: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和军事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提出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清朝的军事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从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强调的重点、对清朝的影响以及他未能解决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其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李鸿章在军事建设方面一直秉持着以实力为本的原则,主张军备强化、军队训练、技术装备的发展等。
他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基石,因此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事建设。
在他的执政期间,清朝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提升了一定的作战能力。
这种注重实力的军事建设理念,也为当时的中国军事实力增强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军事力量的发展,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国家发展和改革。
他的军事思想缺乏富有创新性的理念,对于新型战争形势的应对能力较弱。
他未能有效解决军队的腐败问题,导致清朝军队的实战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鸿章的军事建设哲学思想的实施效果,也为后来的反思与展望留下了一些启示。
2. 正文2.1 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李鸿章的军事建设理念主要是以“练兵养民”为核心。
他认为军事实力的根本在于人民的支持和军队的训练。
李鸿章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他认为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才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李鸿章的功与过或许我对于李鸿章的了解并不多,也不一定可以特别公正的评价他,但我只是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说一说自己对于李鸿章的一点看法。
李鸿章在清朝最后的那些岁月里,确实做过不少的事情,这里,我想借用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的话:“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或许正是因为李鸿章做过的事太多了,所以,才会那么有争议吧。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来,在那样一个屈辱的岁月里,太后,掌握着最大的权利,却从不露面,而皇上,形同虚设。
在这种时代下,李鸿章自然成了太后的挡箭牌。
一遇到条约,就让李鸿章“看着办”,但李鸿章又能怎么办,他能抗旨不签吗?每次留给他的,总是那样一个“奄奄一息”的烂摊子,他已经没有别的反抗方法了,只能签条约了!而且他在签的时候,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清朝的尊严及利益。
他必须顶着人民、清朝政府以及外国政府的多重压力,这些人或许永远不知道他在这样的处境下会有为难!如果他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一样是个卖国贼,他为什么还要这样,他完全可以答应对方所有的要求,但他没有这就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卖国贼!而且李鸿章是个极其有外交手段的人。
可能大部分人会因为他签订条约而骂他,但是在当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清朝的官员会站在外国人面前,为了中国的利益而周旋,而且也的确为中国获得了利益。
试想若不是一个有胆识且有外交手段的人,怎么做得出?最后我想说一下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不仅在外交上表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能,更是在洋务上表现出了他的贡献。
他凭借大清的财力以及自己支持洋务的思想与观念,为大清带来了许多“第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历史上,多数人以李鸿章平发平捻为功,以其数次和议为罪,众说纷纭。
今天,我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去世2个月后所著的《李鸿章传》和安徽电视台的《评说李鸿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下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1. 李鸿章出生在农民家庭,到父亲这代才中进士。
二十岁左右的李鸿章颇有才华,壮志凌云,一心报国。
聪慧的李鸿章在25岁就中进士二甲等13名。
因此,我说年轻时的李鸿章是一个有雄心壮志,一心报国的少年科第。
2. 而立之年的李鸿章遇上太平天国起义大军,授命操练军队防剿。
后来成立淮军。
李鸿章治兵节制有方,淮军将士勇毅,纪律整严。
李鸿章在军事上统筹兼顾,身先士卒,珍爱自己的部下,爱将程学启伤亡后,李鸿章痛悼流涕。
但在另一方面,李鸿章又出尔反尔,杀了有保人的千余名太平天国投降将士,也就是杀八王事件。
总的来说,李鸿章以会治兵,懂用军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剿灭捻军中立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信任,暂时维护了腐朽的清朝统治。
3..不惑之年的李鸿章深刻认识到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
”可见李鸿章的真知灼见,世界眼光。
但他认为国家要想强大,要依赖军队,军队要强大,要依靠武器。
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官僚阶级的落后腐朽,他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症结在于腐朽的制度。
李鸿章大兴洋务,鞠躬尽瘁,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
他开办的洋务多于25项,涉及军事,商务,教育等等。
李鸿章在洋务时期的自强措施,开风气之先,推动整个国家的变革,为垂死腐朽的清王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尤其要指出的是:李鸿章在封建年代,能从愚昧的慈禧手中拿到建设海军的经费,建立了一支有两艘7200吨排水量军舰的北洋水师。
而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海军最大的军舰排水量也只有3700吨。
可见,李鸿章在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中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其独一无二的地位。
4.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早在中法战争,李鸿章就主张见好就收,而在之后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又有两大责任不可推卸,1.是军队组织训练方面工作没做好,导致号称亚洲最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2是在外交上,没有使中国从朝鲜泥潭中挣脱出来,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赔款的白银使只打了7个月甲午战争的日本获得了1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而这些赔款使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路,为日后的侵华战争埋下隐患。
李鸿章整顿军务观后感悟
李鸿章整顿军务观后感悟
李鸿章,这位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果断的决策,对军务进行了深入的整顿。
观看有关他整顿军务的历史资料,我深感其对于国家兴衰的责任感和对军事改革的坚定决心。
首先,李鸿章整顿军务的背景是清朝末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
内部,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外部,列强环伺,侵略威胁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认识到,不进行军事改革,国家将难以自立。
这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认识,使他在整顿军务时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整顿军务的过程中,李鸿章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他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军事学校,提高了军官的素质。
同时,他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他还对军队进行了严格的纪律约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措施,体现了李鸿章对于军事改革的深刻思考和坚定决心。
观看李鸿章整顿军务的过程,我深感其对于军事改革的远见卓识和坚定决心。
他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勇于改革和创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我也认识到,军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
只有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才能使得军队更加强大,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安全。
总之,李鸿章整顿军务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对于军事改革的坚定决心以及对于困难和挑战的勇敢面对,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铭记李鸿章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下图为淮军装备的加特林机关炮
二、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 仿制西方武器,后来又创办了开平煤矿等一批 民用工业,以支援军事近代化目标的实现。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1869年设立的炮厂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国产火炮
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军舰
下图为供给北洋舰队燃煤的开平煤矿
三、筹办海防组建北洋舰队
面对列强威胁,李鸿章认为必须强化海防建 设。为此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受命筹办海军, 组建舰队。其中以李鸿章筹办组建的北洋舰队 为代表。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时实力位居远东 地区第一位。
下图为从英国购买的“蚊子船”炮艇
下图为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巡洋舰1887年完工
沈葆桢遗折中对于购办铁甲舰的论述
“臣以六十之年,每饭不忘者乃购办铁甲船 一事。总以为铁甲船不可不办, 倭人万不可轻视。“
李鸿章为购舰派赴德国考察的李凤苞
下图为从德国订购的铁甲舰重近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为此他兴 办近代军事教育。向西方派遣军事留学生的同时, 还创办了近代化的军事学堂。
北洋海军军官留学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
李鸿章的军事思想
第二组
一、率先改善军队武器装备和训练方法
李鸿章在其受命编练的淮军中采用洋枪洋炮 装备部队,率先完成了由冷热兵器并用到完全 使用热兵器的过渡。还采用西方的训练方法训 练部队。如枪炮射击、测绘、队列、行军、战 阵等。
下图为1870年的淮军炮兵部队
下图为李鸿章的淮军士兵
下图为淮军的队列训练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
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改革措施及其评价内容摘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李鸿章洋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主体思想创办的洋务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措施——编练新式海军、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有局限性,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掀开了重要的一页。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改革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别名省心、中堂,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号文忠,安徽合肥县人[1]。
晚晴名臣,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人物,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煊赫一时。
李鸿章初入社会及入朝为时,正值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名主义者侵略大陆地区、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从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演化的过渡时代,李鸿章适逢其时,成为这一时期新旧时代交替的过渡性人物。
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出身的熏陶、加上良师的督导,李鸿章在政治、经济、义理方面都有较深的理解,正当李鸿章踌躇满志准备在传统的官场走下去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社会动荡使得他以儒生而充军旅——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成为李鸿章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可以说从此,李鸿章的一生参与了晚清几乎一切重大事务,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举办洋务运动、参与晚清外交事务等等。
而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开端,他的代表者和领导者李鸿章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洋务,原来叫夷务,本来是指清政府与外国打交道的一切事物。
鸦片战争以后,逐渐变为以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包括外交、贸易的一些事务,统称为“洋务”[2]。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进行了打击,1856年英法联军又武力入侵,清政府企图对太平军与外国侵略者同时进行武力镇压,但实践证明,此时的清政府力量有限。
所以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两害相权取其轻”[3]的策略,即企图拉拢外国侵略者,适当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以达到不被太平军所用,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
对李鸿章述评
对李鸿章述评10级自动化01班,曹风摘要:李鸿章,一位智者,老者,叱咤于晚清政坛。
细数李鸿章一生他生逢大清国最黑、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在经济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械局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军事方面,他创建淮军,组建了北洋舰队,为当时的大清在军事上作出了极大贡献,也为后来的中国军事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外交方面,可以说中国现代化外交就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可以说是中国外交的先行者。
李鸿章一生是传奇,富有争议的,但历史不能忽略他的贡献。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军事;外交引言毕竟历史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大多数人都会为他一生所从事的“洋务”而痛骂他,诚想,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是顶戴花翎,脑后拖着辫子的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
李鸿章做为大清国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是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他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是无能为力了。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摘要】时人所忆之李鸿章,都赋其以“卖国贼”的名号,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办洋务如糊纸浆,倒富了外国奸人,可谓办事不足,败事有余。
然而,李鸿章在大清朝却是一位“能臣”,若不是时代的错身,也不致招来一世的骂名。
【关键词】李鸿章;科举;洋务;时代一、李鸿章少年是个有志青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村的一家低级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李文安时任京官,共有六子,李鸿章排行老二。
李文安很注重对儿子们的教育,李鸿章和当时的少年们一样,攻读经史为科举考试而摇头呤诵数十载。
终于他在科举考试中层层突进。
1840年,李鸿章考取了秀才,1843年被选为优贡。
除了才能,李鸿章少年时也很有远大抱负的:“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 [1] (李鸿章《二十自述》)这首诗是李鸿章于20岁写的,足以见其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也可见他当时年少方刚的血气。
然而,他的抱负却与时代错身了,他的志向和价值观还停留在儒家的“出世”上,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不懂什么是“民”,不懂什么是“臣”。
正是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的孕育,才导致他人生的悲剧。
二、李鸿章开始走向仕途在那样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奴隶,科举制正是选拔出统治者直辖的奴隶,而后者只是稍微比前者高一点,却还悲剧地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人生之目标。
在李鸿章24岁时中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院士。
但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兴起,朝廷派大批官员回乡组织民团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也是其中之一,李鸿章的军事天赋在平捻军的过程中间渐渐显露。
巢湖之战,攻克含山,庐州,他功不可没。
但由于官场险恶,李鸿章立功却被人陷害,他只有离职去投奔曾国潘。
曾国潘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同年进士好友,因此对李鸿章颇为照顾,而正是有了这样一位老师,李鸿章的仕途似乎更加光明了。
曾国潘是晚清著名的儒臣,也是汉臣。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中兴之臣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重新认识那些伟大的人物,当我们要想去探寻他们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他们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对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李鸿章而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有这么一首评价李鸿章的诗: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
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
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
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对于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李中堂,不同人对他有着不同的评价。
有人认为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他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
也有人由于在近代兴办洋务运动而说他是近代一名了不起的功臣。
不过以上两种观点未免有断章取义之嫌,还是让我们回顾李中堂的一生,整理一下他的功与过。
功绩:【1】镇压太平天国运动【2】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3】维护国家利益【4】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过失【1】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曾经杀降【2】指挥失误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我认为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
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之军事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古老的军事制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
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近代军事工业化改革的尝试,李鸿章就是先驱之一。
从19世纪60年代他开始了改革。
以下是他的五大改革。
1.呼吁改革兵制
2.更新清军装备,推进淮军近代化(至中日战争之前,李鸿章的淮军二万多
人,皆是世界上一流装备;北洋海军方面,有人评估为世界第八强)
3.积极缔造北洋海军
4.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5.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工业还有四大建树,更有学者认为“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
第一大建树:把海防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改革训练为重点,推进军事近
代化进程。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这四大建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无疑是建设性的提议,是李鸿章军事的一个里程碑。
可想李鸿章的这一系列改革都来源于他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采用新式战法来训练军队。
不过他“海防比边塞重要”这个思想上是错的,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他认为兼顾边塞和海防是困难的,所以应该放弃收复新疆,全面加强海防建设。
如果当时听了李鸿章的话,可能新疆早就被沙俄占领了。
并且,曾国藩、李鸿章主办了江南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当时它产生的原因是,李鸿章等人提出“求富”发展民用工业来支持军事工业。
民用的有高利润,军工业
只是单纯投入,增强国防。
初衷无疑是好的。
而且江南机器制造局在同治年间是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
到19世纪末,江南制造总局一年可以制造子弹9万发,地雷200枚,枪支2000支。
可见在当时这一军事工业对晚清政府做出的贡献。
而由于醇亲王下令李鸿章把建设海军的军费挪为修园之用。
因此中国在中日之战前的七年中,没有增添过一只新船。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近代工业还可以怎么发展?
综观李鸿章在军事方面的贡献和失误,我认为,真的是褒贬各半吧,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总会有被操控的失误,但先进的思想还是让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