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我看李鸿章

我看李鸿章

我看李鸿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半个世纪的晚清重臣。

他镇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的“中兴名臣”之一。

他举办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他多次在对外战争之后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引起世人争议。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始终是一个焦点,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下面就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主题加深对李鸿章的认识和了解,学会对历史人物分析的一般方法。

活动目标1.通过主动探索与发现,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

2.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活动。

3.初步学会掌握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的途径及其方法。

4.锻炼利用历史资料支持自己论点的论证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5.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6.培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团队精神。

活动资源1.课本有关资源。

2.有关李鸿章的课外读物,如李鸿章传记,评价他的文章竺等。

3.通过网上查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4.查找音像资料,如电影《甲午大海战》、《甲午风云》等。

活动建议1.活动准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搜集有关资料,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形成观点、确定主题,并整理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

2.多样的课堂活动形式以“是非成败李鸿章”为题,组织一场辩论会。

辩论方式可分为两种:A.正反方的辩论。

正文观点:李鸿章是卖国贼,应该否定义;反方观点,李鸿章不是卖国贼,值得肯定。

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并推选同学代表,展开辩论。

B.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辩论。

全班同学自行结成小组,分别代表日本、法国、俄国、英国、德国等国,让这些小组出于这些国家的不同利益,来辩论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活动扩展根据个人观点,每位同学写一篇评价李鸿章的小论文,或展示或推荐发表,以巩固研究成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资料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之一,晚清重臣之一。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我眼中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有感最初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却未对其留下好的印象,只缘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之条约,故认为其乃一懦弱之徒、一误国权臣而已。

直至读完了李金山先生著的《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始觉可以说其是功过参半,绝不是一卖国贼,相反,李鸿章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慷慨而悲凉的人生传奇,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李金山先生认为,个人强,国家弱,李鸿章是末世中的强者。

毛泽东曾说过:舟大水小。

李鸿章面临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困境。

关于自己的一生,李鸿章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比作帝国的“裱糊匠”,然而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晚清帝国,李鸿章真的是一个“裱糊匠”吗?主要参考着李金山先生的数目,我也有着自己对李鸿章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一、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作为出生在八股取士的年代,李鸿章和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官场目标。

在考取功名上,还是踌躇满志的,其所作《二十自述》中写道: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外世浮沈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也正如李鸿章所写的那样,他“邀请”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并抓住机会成功地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那“饭桌即课堂”的氛围下,李鸿章可谓是受益匪浅。

李鸿章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绝对是他的大幸,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是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有了质的改变,为其在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别人所不及的良好基础。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读完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鸿章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曾多次为清朝政府解决重大危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外交手腕也是非常了得,曾多次与列强进行交涉,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然而,李鸿章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曾多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受损。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和野心,有时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

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矛盾和磨难,他在政治上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读完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磨难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和遭遇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坎坷的历史,而李鸿章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的传记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思。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历史论文

人们说去李鸿章,总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确实,他曾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在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歼灭。

他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日天津会议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求和派、软弱派,他用中国最先进的武器最精锐的部队镇压了由农民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运动。

但是,当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时,我们会发现,李鸿章是一个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的人,是一个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李鸿章无法解决两种独立发展文明体系的冲突,李鸿章处在一个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他力图建立新的原则和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体制改革,但在当时的局势之下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1.洋务运动1865年至1874年,李鸿章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来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兴起了洋务运动。

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等。

有李鸿章和曾国藩共同创造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

这些企业不但促进了没落的清王朝的工业化,而且在财政上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2.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在塞防与海防之争上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当时,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名族危机,西部新疆几乎丧失,东面觊觎台湾,这实际上还牵涉到财政问题和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

在财政问题上,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督师西北,新疆是西北要塞,认为新疆“尺寸不可让”,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资金还是靠自筹,在国防思想现代化的问题上左宗棠的理论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

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最后,李鸿章被委任北洋大臣,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的防御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而这一点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要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关于李鸿章这位安徽合肥人呢?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就是,说他是个卖国贼,从《中日修好条约》(1871年)、《烟台条约》(1876年)、《中法新约》(1885年)、《马关条约》(1895年)等,到《辛丑条约》的三十多种条款,皆为李鸿章所签。

但是我对李鸿章却另有看法。

从历史的某些角度来说,李鸿章也算是个伟人了。

(《南京条约》非李鸿章所签,其为江苏巡抚耆英所签)清军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像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人都建议清廷向法军开战,但是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当时就有反对,认为“一场胜利,未必满盘皆胜;一口能守,未必各口皆能守”(我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但没想到连像张志东这样的人才居然也是和李鸿章一个党派的),于是在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防止法夷复仇,就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清军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军,消息传到巴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直接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条约的签订,也致使年过七十的左宗棠气病逝世于福州)。

为了国家的富强,他还操办30年的洋务运动。

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也是意志坚强,选择不妥协,但受到列强的逼迫,李鸿章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固统治根基,最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在签订这两个条约之前,李鸿章做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但也些许减少了清廷的压力。

在《走进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我看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两个片段。

李鸿章谈判的时候说的话深刻人心、“挨了一枪,少赔一亿两银子,那即便如此,我再挨两枪不就得了(当时日本索要的赔款是三亿两白银)……你们不是要辽东半岛吗?你入侵吧!你们不是要我的台湾全岛吗?你入侵吧!你还要什么地方,我大清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入侵吧……你们日本再强,终是个蕞尔小国,请问阁下,你能把战车开多远?你能把战线拉多长?你能把战场铺多开?我大清虽弱,可我大清不小;我大清妻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

(我大清)就是用血肉之躯,也要拖垮你们,拖死你们。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林觉民。

这部传记详细地叙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家庭生活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读书方面非常用功,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通过自学学习了很多西方知识。

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其次,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同时也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政治理想和努力。

另外,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政治事业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家庭,对妻子和子女都非常疼爱。

他的家庭生活也让我对他这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为人处事和治国理念。

最后,通过这部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经历,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变革。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李鸿章的功与过或许我对于李鸿章的了解并不多,也不一定可以特别公正的评价他,但我只是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说一说自己对于李鸿章的一点看法。

李鸿章在清朝最后的那些岁月里,确实做过不少的事情,这里,我想借用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的话:“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或许正是因为李鸿章做过的事太多了,所以,才会那么有争议吧。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来,在那样一个屈辱的岁月里,太后,掌握着最大的权利,却从不露面,而皇上,形同虚设。

在这种时代下,李鸿章自然成了太后的挡箭牌。

一遇到条约,就让李鸿章“看着办”,但李鸿章又能怎么办,他能抗旨不签吗?每次留给他的,总是那样一个“奄奄一息”的烂摊子,他已经没有别的反抗方法了,只能签条约了!而且他在签的时候,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清朝的尊严及利益。

他必须顶着人民、清朝政府以及外国政府的多重压力,这些人或许永远不知道他在这样的处境下会有为难!如果他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一样是个卖国贼,他为什么还要这样,他完全可以答应对方所有的要求,但他没有这就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卖国贼!而且李鸿章是个极其有外交手段的人。

可能大部分人会因为他签订条约而骂他,但是在当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清朝的官员会站在外国人面前,为了中国的利益而周旋,而且也的确为中国获得了利益。

试想若不是一个有胆识且有外交手段的人,怎么做得出?最后我想说一下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不仅在外交上表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能,更是在洋务上表现出了他的贡献。

他凭借大清的财力以及自己支持洋务的思想与观念,为大清带来了许多“第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研究性学习: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研究性学习: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一、课题背景
认为是大大的卖国贼 0% 0% 过略大于功
在随机调查的50位校友中,除了个别对李鸿章不甚了解的,约 16% 22% 功略大于过 有38%的同学都认为他过大于功,而且有几位同学很偏激的认 2% 为他是“世界级的卖国贼 ”、“很没用”,当问及理由以及是 认为是大大的功臣 否很了解他时,他们却给出了惊人的相似的理由:若干不平等 22% 38% 表示不清楚 条约。但是难道真的仅仅凭着这个就判断一个历史人物的是非 功过吗?本组成员陷入了深思。。。。。。
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 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 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 等一系列民用企业,都落入了李鸿章他自己的腰包。
讨论矛盾焦点之三
3
民族罪人?
A方:一提起李鸿章, “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便自然而然的进入脑 海,这绝对不只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是通过看其所做所为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 作用而下的判断。他签订的近代史上几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实在难以不让 人恨得牙根痒痒。这些个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致使落后于其他国家。 B方: 引起人们对李鸿章是非争议最多的就是近代史上几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 条约的签定。不能否认,诸多强加于中国人民的不平等条约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 展,致使落后于其他国家。然而签约的始末,战争的胜负全不在李鸿章的“战! ”或“不战!”的号令上,而在于当时落后的国情,衰败的国势。总之,对于李 鸿章的评价,决不能单纯地归于“卖国”,归于“罪人”。李鸿章为中国近代的 发展贡献了力量。在国难当头,列强争侵的时候,他尽了一片赤子爱国之心,做 到了一名封建大臣所能做到的事情。他可以不是英雄,不是伟人,但决不是罪人。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中兴之臣沿着历史的足迹,我们重新认识那些伟大的人物,当我们要想去探寻他们的丰功伟绩的时候,他们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但对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李鸿章而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课题背景: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

而通过此课题研究能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再现有个全新的认识。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结题报告班级名称:高三9班一、课题选择的缘起对这个课题的选择,主要是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

二、课题的目的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传统精神,让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操,在实践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接触社会,为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充分准备。

三、使用方法,研究采访对象,地点1.资料收集,整理,课堂学习,查找资料等2.校内外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3.网吧,图书馆,各校校园四、研究过程1.吴多贵,蔡小丽去图书馆,网吧查找资料2.林春平,周经超整理资料3.冯行道,胡贤华总结调查问卷。

4.冯乃文、李毅去请教老师进行校外采访。

5.各组员写下自己在社会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五、组员、指导老师组长:冯行道组员:冯行道、胡贤华、冯乃文、李毅、吴多贵、林春平、蔡小丽、周经超指导老师:冯运灼六、研究成果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内容摘要: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

而通过此课题研究能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再现有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李鸿章卖国贼爱国者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了李鸿章的一些历史资料,他在国内外的评论也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看法一:他是个卖国贼,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

评价李鸿章1李鸿章是晚期中国政坛上少有的开明的封建士大夫。

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首先要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这一阶级属性的具体体现。

李鸿章较倭仁等顽固派较为开明,他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并身体力行,创办江南织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一批近代的军事和民用企业,客观上抵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他还积极创见中国的海防,筹划北洋水师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至于争议最多的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的反侵略热情,战后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确实是李鸿章一生最不光彩的地方之一,但很难想在弱肉强食、强盗横行,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作为一个弱国的外交大臣如何能够取得平等的发言权,他背后更深刻的却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他没有摆脱晚清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化的一面,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坚持“中体西用”是其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2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才识过人,只是生不逢时,值得同情。

至少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重要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
1.功绩:李鸿章在清朝的现代化和西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动
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建设,包括建立现代海军、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活动,为清朝签订了一些重要的条约。

这些条约在当时虽然引起了争议,但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与西方的关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局限性:然而,李鸿章也有其局限性。

他在处理一些外交事件时表现
出了一定的妥协性和不稳定性,这导致了外界对他的质疑和批评。

此外,他在推动现代化改革时也受到了保守派的阻挠和反对,这使得他的改革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3.影响:尽管如此,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
想和行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一些思想和行动也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推进现代化进程。

读《李鸿章》有感

读《李鸿章》有感

在近段时间里我阅读了高阳的《李鸿章》一书,对于李鸿章这一人物有了一个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他一手创办淮军,并且是洋务运动的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主管清廷外交与军事长达二十年之久,是中国近代化路途中一位非常著名人物。

事实上现在人们对于李鸿章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确实他在中国近代化建设中犯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其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也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代表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过不平等条约。

但他也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所以我认为他的一生应该是功过参半,主要还是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约束。

回到这本书中,这本书继承高阳“以历史入小说,以小说述历史”的独特手法,主要讲述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幕府崛起的经过。

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的第一次科考落榜了,但这一次落榜或许是他最值得庆幸的事。

在这次落榜之后他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

可以说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在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

他生活散漫,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

”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同时曾国藩还将自己训练湘军的心得一并传授给了李鸿章,为后来李鸿章担负起光复苏、常的重任,组建起举世闻名的淮军奠定了基础。

并在之后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拥有经世之才的能臣,是国之大器。

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曾有大功于国家之举的功臣,一位那个时代的先驱,一位不齿于人的罪人”。

---未明“水浅而舟大也”。

总之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

浅谈对李鸿章的评价1000字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历经起伏,涉及到很多重大事件和历史问题。

因此,对于他的评价也会涉及很多方面。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有爱国心的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受过熏陶的他深知家国天下的重要,对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尽忠职守。

他反对封建势力的压迫,支持改革开放,积极推动自强运动,不断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

其次,李鸿章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他在外交领域陆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受度支矿务局指派,与英国达成《马关条约》,这一条约解决了中英两国在贸易和领土等问题上的纠纷,为两国未来的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他还成功地让德国,法国等国家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为清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李鸿章还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军事家。

在他担任大元帅时,与众将士一起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击退了太平天主洪秀全以及他的军队,在践行了故国忠诚的同时还保卫了自己的家乡。

而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的外交谈判,成功让列强停火,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不过,人无完人。

李鸿章虽然在近代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还是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有一些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忠于清朝封建政权的反动派。

他与列强达成的一些协议,有的对中国是不利的。

此外,他一些行为被视为过度跟随外国势力,蔑视民众的期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

综上所述,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是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评价。

无论如何,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发人深思。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

他的传记《李鸿章传》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生平的全面展现,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一次深刻回顾。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他得以跻身官场,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

他在政治和外交上有着非凡的才能,曾多次出使国外,与外国政要进行谈判,为中国争取利益。

他还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曾参与领导对外战争,为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

他在政治上的立场经常受到质疑,有人认为他是清朝的走狗,为外国势力效力;而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为国家的利益奔波劳碌。

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的兴盛和衰落,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变迁,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社会不公,民不聊生。

李鸿章作为当时的重要官员,他的一生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

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所做的一些决策,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鸿章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都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史的命运紧密相连。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许多重大事件,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他的一生和他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对李鸿章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看法

对李鸿章的看法历史上一直对李鸿章有很多的看法,当然贬大于褒,因为他签订了很多的不公等的条约,让当时的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更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然而我对于他的看法,却不这么样,我觉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史,晚清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我不能说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人士,但我可以说他对中国近代史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李鸿章他一开始组建了淮军,并率领淮军和湘军,击溃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清政府,可以说那时他,就已经显示出他过人的才干和无畏的领军智慧。

我对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开展的洋务运动,让处于封建边缘的中国社会,接受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自强启蒙人士。

他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使中国赢得了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也是他不小的功绩。

他建立的北洋舰队是当时亚洲最大,最强的舰队,显示了中国强大海军的实力。

对于在甲午战争时,他让北洋舰队不抵抗,使舰队全军覆没,我们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完全说是他的无能,有的历史资料上说,他这样是为了不让中国受更大的损失,当然,有点说过不去的感觉,但是在被迫签不公等条约时,他确实和外国人谈了好长时间,尽他最大的能力去减少赔款数目,并且还在谈判时受伤,好像是被外国人打了一枪。

有这样的几段话: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

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啊,又是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①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历史的他,不是现在很多书上所写得那样的!我一直都不是很赞成当初我学历史时,书上所写关于李鸿章的评价,我有自己的看法。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鸿章传的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鸿章传的读后感1最近重读了梁启超先生之《李鸿章传》,作者仿作文500字照西方人物传记题材,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这本传记对于我们后来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那个时代,近距离感知历史人物颇有益处,传记的独特视角也有助于我们逐步接近历史的真相。

对于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大抵是从教科书开始的。

中学时期,我们从教科书中比较全面但又极简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世界史等知识,也许是受篇幅的限制,又或许受限于教育目标的定位,我们了解到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一个个被串接起来的“知识点”、“考点”。

教科书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一个定义或结论,这自然是背诵的要点,比如我现在都还记得一点关于“太平天国”的结论: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战斗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是我国几千年来农民运动的最高峰等等。

教科书对天平天国运动是非常肯定的。

李鸿章之流因为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运动,后来又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虽在洋务运动中有些许贡献,但几十年以来,在普罗大众心中一直是个反面角色。

由此,那时的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也是非黑即白的,难以想象英雄人物也会有缺点瑕疵?反面人物何谈什么历史贡献?现如今,网络上那么多的“键盘侠”,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一点这方面的影响?进入21世纪,社会更加多元化,历史人物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逐步变得有血有肉,枝叶繁茂起来。

不知从何时起,由史学界到文艺界,不知不觉间掀起了历史人物的“翻案风”。

一部电视大戏《走向共和》,让人们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电视剧不代表正史,文艺创作的精彩不能替代历史之事实,但毕竟在众人的心头荡起了一丝丝涟漪,人们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的再认识
对李鸿章 的再认识
李鸿章的生平简介
李鸿章(1823-1901), 清末大臣、洋务派和淮军首 领,安徽合肥人,本名章桐, 字渐甫,谥文忠。因排行第 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 生”。


1829年,开始读书; 1 Nhomakorabea45——1846年,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 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1847年,考中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 1862年,李鸿章创建淮军 ,同年4月,被任命 为代理江苏巡抚,开始了一生的仕途生涯。
功过是非???

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 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可怜的替罪羊
常说时世造英雄,其实时世也造替罪羊的。
1、大清国不是李鸿章的,他没有实权卖国; 2、他只是来当大清的外交官。

自我评价 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 自己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 知修葺却不能改造。
李鸿章的“卖国”

1876年,与英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卖国一次; 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卖国又一次; 1896年,与俄签订《中俄密约》,卖国又一次; 1901年,代表大清国与列强11国签订《辛丑条约》, 卖国最后一次。
李鸿章的功绩



洋务重臣 创办民用企业 创办军事工业 建立北洋海军


是书生,是宰相,亦是将军,担时势强加之千 秋罪过 是罪人,是权要,亦是功臣,愿后人还我公一 世勋名
本讲小结
对李鸿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要摆在当 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不要轻易下一个卖国的 结论。试想当时的国是谁的?不是人民的, 而是爱新觉罗氏的。李鸿章可以有这个胆这 个权力去卖爱新觉罗氏的国吗? 国家积弱,不得已而为之,用现在的话 说就是弱国无外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再认识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

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

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
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的评价,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足的关注。

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而且这个避免八国联军肢解中国的人物就是李鸿章。

塞防与海防之争:李鸿章的现代海权意识
1875年,清廷内部出现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清廷面临着双重危机:西部新疆几乎完全丧失,东面日本正凯觎台湾。

实际上这还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财政预算,二是国防思想的现代化。

前一个问题又和左文襄(左宗棠)与李中堂(李鸿章)的个人权力有关。

在爱国情操之外,两人多少都有些本位主义,左宗棠督师西北,而新疆是西北要塞,力争收复新疆自然是“份内”之事。

而当时国家财政不可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左宗棠后来出师新疆相当一部分还是靠自筹资金。

不过,左宗棠比李鸿章的理论似乎更有煽动性,他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

能否可行姑且不论,仅从政治斗争上,他就比主张海防建设的李鸿章高出一筹。

以恭亲王奕为主的朝廷中和了二者的争论,李鸿章被委任为北洋大臣。

而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的建设,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开始:一方面改变了传统上注重内陆防御的战略,另一方面,现代化海
军的建设,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的重要契机,这一点,又是塞防论所不能达到的。

另外,李鸿章认为日本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这一点对当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警醒的价值。

当然,如果把政策的重点完全放在海防上,也不一定能够战胜日本。

毕竟,经过明治维新而走上现代国家之路的日本,无论在体制上、经济上、战略上,还是军备上,都已经甩开清朝甚远。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清王朝首要和紧迫的任务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国家安全防御体系。

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之后,究竟哪一方是国防战略的重点,战略重心应设立在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引起了清王朝众多政治家的广泛争论。

这次争论的结果初步改变了中国已经延续千年的国防战略格局,对中国近代国防的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这次国防大讨论为转机,近代中国的国防开始实现了战略性的转移??海防成为国防重心。

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争的历史价值。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观点在当时具体的个案上发生了争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二人完全在长期的国防上持相反观点。

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左、李二人在军队现代化上的观点是一样的。

左宗棠大力创设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证明了他的海防意识。

而李鸿章也不是只搞海军。

出访欧美:鲜明的现代意识
《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为千夫所指,失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职务。

1896年2月,为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同时也为“联俄制日”,李鸿章作为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出访俄国。

不久他便前往欧美做了一次环球访问。

《中俄密约》的签字,使李鸿章相信“二十年无事,总可得也”,但实际却开启了列强争相打开中国的大门。

不过,对于这趟经历,他得出的根本结论是:“至于根本计,尤在于变法自强。


1896年6月他到达柏林。

为讨教强国之策,李鸿章专门赶到汉堡附近拜访已经下台的俾斯麦。

对于“东方的俾斯麦”的来访,俾斯麦提供了建立强国的要诀: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显然,这符合李鸿章的改革取向。

但是,这并非是中国自强的根本之计。

1896年8月28日李鸿章抵达纽约。

正在海滨度假的美国总统克利夫兰特地赶来会见李鸿章。

纽约港到处挂起了大清帝国的龙旗,可谓礼炮轰鸣,万人空巷,受到了“史无前例的礼遇”(《纽约时报》)。

李鸿章在回答美国记者提问时也展现了一个卓越的外交家的敏锐的国权意识和现代意识。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他抨击美国的排华法案。

适逢美国国会已通过了排华法案《格利法》。

李在抨击这个法案时,“眼睛射出灼人的光芒”。

他说,“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吗?这不是自由!”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 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他认识到国际经济的互利性质。

当记者问到对华投资时,李鸿章认为,在华投资是双方互利的事,并表示清政府非常欢迎任何资本前来投资,建立当代工业企业。

他同时说:“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

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人危及我们神圣的权利。


他对于妇女的教育问题表达了开明的立场。

美国记者问及“阁下赞成妇女受教育吗?”
时,他说:“在我们清国,女孩在家中请女教师提供教育,所有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会雇请女家庭教师。

我们现在还没有供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更高一级的教育机构。

这是由于我们的风俗习惯与你们(包括欧洲和美国)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并将最适合我们国情的那种引入国内,这确是我们所需要的。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

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

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他认识到报纸或者新闻媒体应该揭露真相。

他说:“清国办有报纸。

但遗憾的是……清国的编辑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啬……由于不能诚实地说明真相,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

戊戌变法的健将梁启超曾评价李鸿章到,“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李氏认为自己不过是个“裱糊匠”。

适逢内忧外患,从里到外都烂透了的清王朝,“裱糊匠”将一个破屋(清王朝)装饰一新嘘嘘人尚可。

偶有小风雨修修补补也能看得过去,但真的遇到大风雨,破屋必然原形毕露,又岂是一个半个“裱糊匠”所能补补贴贴支撑起来的呢?
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责,因为工业化的日本和农业化的中国作战,胜负在战争前已经决定了。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