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与他人建立联系,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发展社交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将来的学习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1.以儿童为中心: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以儿童的成长需求和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儿童的权益,满足他们的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循序渐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采取逐步深化的方式进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原则。
3.注重感受体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儿童的感受体验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尊重个体差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尊重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1.游戏教育法:游戏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尝试,在互动中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培养社交能力和情感认知。
2.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让儿童参与其中,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例如,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超市购物或医生诊疗等场景,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巧。
3.合作学习法:通过协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例如,组织团队游戏、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让儿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
4.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表达,帮助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和情感调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施。
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学和集体活动,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教育机会。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等环境中,为学前儿童提供的社会化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交技能的培养社交技能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各种活动,如游戏、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儿童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合作、分享、尊重和理解等社交技能,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身心健康的促进身心健康是学前儿童成长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运动能力、卫生习惯等方面,同时还要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家庭、幼儿园、社区等环境的温暖和关爱,以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文化的传承社会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应该共同努力,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了解传统文化、节庆文化、地方文化等,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为日后的成长和社会适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品质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如故事讲解、角色扮演、情景教育等,让儿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勇敢坚强等道德品质,以培养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五、艺术素养的培养艺术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教育,让儿童感受美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为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科学教育的启蒙科学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如观察、探究、实验等,让儿童了解自然、认识科学、培养科学兴趣,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和科学素养提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交技能的培养、身心健康的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承、道德品质的培养、艺术素养的培养和科学教育的启蒙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全面、系统的培养和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课件
2 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3 有助于增强儿童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4 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社交技巧
教授学前儿童基本的社交 礼仪和沟通技巧,如分享 、轮流、协商等。
解决冲突
引导学前儿童学会处理与 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规范认知
规则意识
让学前儿童了解并遵守基 本的社会规则和家庭规则 ,如交通规则、餐桌礼仪 等。
法律常识
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学 前儿童普及基本法律常识 ,如不伤害他人、不偷盗 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或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 价。
反思与实践
总结词
教师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反思与实 践,提高教育质量。
VS
详细描述
反思与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需要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深入的 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 进。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 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前 儿童的社会性道德品质、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 基础。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
社会认知阶段
大约在2-3岁左右,儿童开始对 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兴趣,与同 龄孩子和成人进行简单交往。
道德认知阶段
大约在5-6岁左右,儿童开始对 道德概念有所认知,能够判断是 非、善恶和美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在社会教育的方法上,新《纲要》将潜移默化 作为社会教育的首要特点,进一步强化了社会 教育与其他领域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的区别。
新《纲要》特别强调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 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 节之中,教师还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 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同时把幼儿与成 人和同伴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作为其社会性发展 的重要资源。
2.《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德育内容摆脱 政治化和成人化的初次尝试
3.《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 》——德 育作为独立课程内容的开端
4.《幼儿园工作规程》——走向幼儿的德育 (参考论文《新中国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发
展历程》)
5
(三)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 中期——现今(复归与创新期)
7
新《纲要》并未详细罗列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 这就为幼教工作者创造性地贯彻新《纲要》的 精神提供了空间,同时新《纲要》更是希望教 师能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幼儿的主动活动上, 不要把幼儿社会性发展简化为社会认知的发展, 不要把社会教育过程简化为社会知识的灌输和 积累过程,社会教育应该促进儿童在社会认知、 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保育院是谁领导的? 毛主席 前方打胜仗了没? 打了 咱们收回了什么地方? 延安 蒋介石、胡宗南怎样是老百姓的敌人?
打我们,拉老百姓粮食,叫老百姓饿肚 子……
4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 —20世纪90年代中期(调适期)
1. 《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 》——德 育代替社会教育的开始
思考技能目标则包括下列四种重要技能;获 得、组织、解释、表达资料的能力;运用资 料探究问题、建构知识及作结论的能力;评 鉴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及做决定的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ppt课件
❖ 某幼儿,妈妈走时,不和妈妈说再见,头也 不回地走到班里,妈妈来接时,慢悠悠地与 老师告别,淡然地走到妈妈身边。
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取决于父母对 他们的教养方式。(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是负责任的养育者,他们对孩子的信号敏感, 乐意与孩子亲密接触)其次,还受到婴儿的 气质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 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 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 上使用。
影响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头脑中稳定的利他 观念)
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 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
❖ 二是心理结构的纬度:
认知(理解) 情感态度(主动、乐意、爱...) 行为技能(参与、学习、遵守)
(二)各类型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 自我意识 ❖ 人际交往 ❖ Βιβλιοθήκη 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范
的前提) ❖ 多元文化
(三)各类型年龄阶段重点目标
❖ 自我意识 ❖ 人际交往
❖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 范的前提)
社会规则认知
道德规则 定义: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例证: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 标准:客观性、普遍性、义务、不必依靠规则和权威、不可改变性 习俗规则 定义: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 例证:表达、服饰、性别角色、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方式 标准:具有偶然性、可可改变性、情景性、相对性、受规则和权威 的约束 谨慎规则: 定义: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例证:包括安全、舒适、健康等行为 标准:规则的效用、普遍性和规则的偶然性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技能、情感态度和行为认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以下是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的一些主要内容:
1. 社交技能: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技能是社会认知教育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交流、如何处理冲突、如何分享和合作等。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模拟等方式来帮助学前儿童学习这些技能。
2. 情感态度:学前儿童的情感态度对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非常重要。
教育者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赞赏和鼓励等方式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3. 行为认知:学前儿童的行为认知是他们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可以通过观察、模仿、重复等方式来培养学前儿童的行为认知能力。
4. 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者可以帮助学前儿童理解男女性别的差异和各自的责任义务,鼓励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有担当的个体。
5. 社会知识:社会知识是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学前儿童对社会规则、习俗、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解。
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帮助学前儿童掌握社会知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的活动和教育,帮助幼儿在与他人相处、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友好、合作的态度和习惯,发展良好的情感、品德、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能力。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应该通过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特点、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进一步了解自己,培养自信心。
同时,幼儿需要通过表达自己的意愿、需求等来与他人沟通,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要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精神。
学前幼儿社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
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的精神,学会倾听和关心他人,培养友善的态度和行为。
再次,要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品德发展。
情感和品德的培养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如爱、喜爱、感激等,使幼儿能够体验到友情、亲情和社会情感的价值。
同时,培养幼儿的品德,如诚实、勤劳、守纪、尊重他人等,使幼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最后,要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往往没有过太多的集体生活经历,因此需要通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来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幼儿需要学会适应集体生活的规则和管理,学会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往,学会处理集体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和纷争。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形式,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交往,培养交往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社会机构、参与公益活动等,帮助幼儿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增强幼儿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培养幼儿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友善和合作精神,培养幼儿的情感和品德发展,以及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幼儿在社会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 领域的关系
总结: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 域中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 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2、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 科学教育、艺术教育之间是相互支撑、 相互渗透的,社会教育极大地以来与 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 的中心与核心地位。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
其专业准备
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 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 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
为了能够与他人交往,被所处的社会所接受,儿童 必须要参加社会学习,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道德 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积极的生活态 度、掌握有效的交往与调节技能的过程就是社会化 的过程。(重要途径)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 其专业准备
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 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 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 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 力理论——唯智力论) 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 (多伊思提出智力由社会性建构的观点) 从时间上——是终身的完整发展。(早期发 展对儿童终身影响的重要性)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与演变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的特点
1、幼儿教育制度化; 2、对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有 了较为系统的探索; 3、在内容上兼顾修身教育与社会生 活意识的培养。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与演变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1、强调环境认识与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的学前儿童 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等环境中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过程。
学前儿童时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家庭和学校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对于培养孩子积极、阳光、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在学前阶段,孩子正处于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期,他们开始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于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解决冲突能力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自主性、合作性和责任感,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家庭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重要的社会化教育主体之一。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家庭活动等方式,教导孩子尊重他人、谦虚礼貌、团结合作等社会行为准则,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学习分享和承担责任。
此外,家庭也是孩子性格、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情感和认知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庭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支持的家庭环境。
幼儿园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幼儿园是学前儿童最早接触的集体化社会环境,也是孩子对外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幼儿园中,孩子可以与同龄伙伴互动、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学习分享、合作、竞争等社会技能。
幼儿园教师作为孩子的第二代育人者,承担着对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使命。
在幼儿园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手工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社会交往技能和自理能力。
同时,幼儿园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实践尝试,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资源整合:将各种教材和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资源体系。
更新与完善: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际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和课程资源。
家庭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 家庭教育支持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互动、沟通、游戏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合作精神等。 家庭教育支持还包括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更新等。
注意事项:应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设计主题活动,确保活动的趣味性和教育 性。
定义:区域活动教育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种实施途径,通过设置能力。
特点:区域活动教育具有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等特点,能够满足不同 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求。
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品质,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社会行为 习惯
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为学前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 础
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权利和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注重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家庭参与:鼓励家庭参与儿童的社会教育,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实践体验:通过实践和体验的方式,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实施方式:区域活动教育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等方式进行,让儿童在游 戏中学习、实践中成长。
作用:区域活动教育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都 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PPT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初创阶段
1. 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 “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教育 战线的改革,涌现出一批学前教育革新家,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 等人。他们开辟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 化的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其标志性的事件是,1994年人民教育 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推出 了一个新的教育领域——社会教育。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课程指导 丛书——社会》等教材。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个性
社会性
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的研 究对象
社会化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1.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 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 生的一种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性 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和同伴的关系,对表扬和批评的反应,对权威的反应,情 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2. 调查研究法
访谈法
问卷法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
访
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
谈
法
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搜集
第1单元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Contents 目录
1 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3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01 学 前 儿 童 社 会 教 育 的 含 义 及 其 内 容
0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0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0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认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含义及其内容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概念
03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u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也称作学前儿童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
获得其所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渐 适应社会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u 本教材主要以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为主
1l
确认学识前自儿己和童他社人会,教养育成内对容他人的、依社据会亲近、0合1 作的以态学度前,儿学童习社初会步教的育人际的交目往标技为能依。据
为每个学前儿童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l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学前儿童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
2 努力学解前决儿问童题社,会不教轻育易内放弃容克组服织困的难原的则尝试。0021
l 教学主导儿童的发展,包括发展的方向、内容、速度等。 l 教学与发展并非同步进行,教学走在发展前面。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理论基础 4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1 儿童处于模型的中心。 2 儿童既被其生活环境影响,也影响环境。 3 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环境是家庭,因为他们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 4 儿童发展取决于其在生活环境中的经验,主要是与人交往的经验。 5 儿童生活的不同环境的连接数量和质量也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重要影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讲义 第一章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重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内涵和价值。
难点提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学科性质1.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激励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旨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
2.学科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历史较短,是一门较为年轻的、介于学前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之间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主要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方法、教育与训练。
它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学科。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就在于通过人际交往,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推动其社会化的进程,从而为学前儿童社会性和健康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性、个性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于特定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社会体系下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地调控自身行为,并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社会化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
个体社会化过程的特点(1)主动性和被动性的统一。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必然性,其社会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主动的,也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2)连续性、终身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种连续性、终身性的过程,表现在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发展,往往以先前的状况为基础,对先前社会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分析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讲解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帮助 学前儿童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 规则。
04
实践法
鼓励学前儿童在实际生活中运 用所学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 规范。
教育原则
尊重儿童
尊重每个学前儿童的个性和差异,关注他们 的需求和感受,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育。
生活化
强调学前儿童在社会教育中的实践性,鼓励 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社会交往技
养其积极的社会情感。
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03
通过模仿、练习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掌握基本的社会交往技
能和行为规范,如分享、合作、礼貌等。
0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
社会情感
引导学前儿童体验积极的社会情 感,如爱、尊重、同情等,并学 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社会适应
帮助学前儿童适应幼儿园生活, 学会与同伴和教师建立良好的关 系,并适应幼儿园的规则和常规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分 析
汇报人:的基本概念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指标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
2
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通过自身 的言行举止,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 行为规范,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行 为习惯。
3
家庭活动参与
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组织 家庭活动,如亲子游戏、家庭聚会等, 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孩子在活动中学 会合作与分享。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概念说起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你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一群小朋友坐在小板凳上,乖乖听老师讲故事、唱歌的画面?嘿,那可不全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它就像是孩子们进入社会大舞台前的“热身操”,是帮助他们学会和小伙伴打交道、了解周围世界、懂得分享、等待和解决小冲突的“魔法课程”。
想象一下,小家伙们第一天进幼儿园,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到处都是新奇的事物。
这时,老师会带着他们认识新朋友,通过玩游戏、唱儿歌,让孩子们慢慢学会打招呼、说“谢谢”和“对不起”。
这不就是社会教育的第一步嘛——学会礼貌,和人友好相处。
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就像是学到了魔法咒语,能在和同龄人的互动中,变得自信和开朗。
再说说分享这个小技能。
记得有一次,小班里有位小朋友带了新买的玩具车来,大家都围上去看,那场面热闹极了。
这时,老师温柔地引导:“你看,大家都喜欢你的小汽车,如果你愿意分享,那大家会更开心哦!”小朋友们一听,纷纷拿出自己的玩具,大家一起轮流玩,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就是社会教育的魅力,它教会孩子们懂得分享的快乐,理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还特别注重让孩子们学会处理小冲突。
比如说,两个孩子抢玩具,气呼呼的,老师就会悄悄走过来,耐心地询问情况,然后引导他们用“轮流玩”或者“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是在培养孩子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遇到矛盾时,要冷静思考,而不是直接动手或者大哭大闹。
这样,孩子们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遇到更复杂的问题时,也能更加从容应对。
别忘了,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还包括教孩子们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表达。
比如,小朋友们会因为一件小事难过或者生气,这时,老师会耐心地听他们倾诉,教他们用“我现在感到很难过,因为……”这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种表达方式,让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透明,也更容易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帮助。
其实,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就像是给孩子们播下一颗颗“社会技能”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遗传基因 激素水平 气质 2.社会认知 攻击性儿童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 攻击性儿童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攻击性儿童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 3.环境因素 家庭的影响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方式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父母使用奖励和惩罚的不一致性 父母对孩子的处所、活动和社会联系的指导 家庭冲突和暴力 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主讲人:宋晟
幼儿园社会教育概述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要求
幼儿园社会教育概述
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设这门课? 首先,要理解一下什么是“社会”,社会是 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从一 出生便进入社会,需要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 人。开设社会教育这门课程就是为了使个体 更好地成为适应社会、能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的独立的个体。 其次,幼儿期是人格塑造与养成的关键期, 而幼儿园是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的、必要的 途径,其教育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
6.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 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根据意图或目的分类,分为敌意性攻击 (专门打击和伤害他人)和工具性攻击(为 了获得某件事物而做出抢夺、推揉等动作)。
判断
T:你为什么打他? S:他最讨厌了,就要让他疼。 T:你为什么打他? S:他拿了我最喜欢的积木不给我。
人际交往:
小班:愿意与教师、同伴交往,知道同伴的名 字,学会使用简单地礼貌用语,体验与教师、 同伴交往的快乐。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中班: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掌握一些简单的 交往技能,如等待、轮流、分享。能用简单的 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和亲人的爱。 大班:主动、积极、友好地与同伴交往,掌握 一些较复杂的交往技能,如谦让、合作,能独 立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能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社会认知的发展 3.依恋的发展 4.同伴交往的发展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6.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7.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
1.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内涵
张明红认为,自我意识是自己认识自己的 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特征(如身高、体 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 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 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5.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 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 社会的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 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在同样的意义 上使用。
影响幼儿亲社会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2.认知因素 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头脑中稳定的利他 观念) 儿童对情境信息的识别(对交往事件的理解和 对他人情绪感受的识别) 观点采择及归因 3.环境因素 父母抚养方式 社会文化传统 大众传媒 4.情感因素:移情
思考:活动“有特色的我” “我们这一班” 哪个活动更能培养幼儿的自尊,为什么?
2.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自我、人际关系、 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认 知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的认识和推论。
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 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 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 如皮亚杰的“三山”实验,由于所处空间位置 相对于“三座山”不同,儿童形成了关于“三山” 的不同视觉表象。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仍具有很强 的自我中心倾向,在试验中难以采择他人的观点, 不能处在其他儿童的位置,对其所看到的山的样子 作出判断。
社会规则认知
道德规则 定义:对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 例证:福利、权利、公平分配资源、信任等问题 标准:客观性、普遍性、义务、不必依靠规则和权威、不可改变性 习俗规则 定义: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互动起结构性作用的行为规范 例证:表达、服饰、性别角色、言谈举止等方面的方式 标准:具有偶然性、可可改变性、情景性、相对性、受规则和权威 的约束 谨慎规则: 定义:对自己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例证:包括安全、舒适、健康等行为 标准:规则的效用、普遍性和规则的偶然性
性格特征 受同伴欢迎的儿童性格比较外向,不易冲 动和发脾气,活泼好动,善于言谈,敢于 自我表现; 被同伴拒斥的儿童性格外向,活泼好动, 很爱说话,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和乱发脾 气,也比较敢于自我表现; 被同伴忽视的儿童一般性格内向,好静不 好动,慢性子,好脾气,不易兴奋和冲动, 不太爱说话,容易害羞,不敢自我表现。
3.依恋的发展 定义:广义的依恋,指个体对某一特定 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狭义的依恋,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 成人(父母与其他看护者)之间所形成的持 久的情感联结。
婴儿依恋的类型及成因(安斯沃斯研究成果) 1.安全依恋,占70%左右,与妈妈分离 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见到妈妈回来非常高 兴,与妈妈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 2.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占20%左右,这种 孩子母亲在场与不在场的影响不大,这种儿 童并未与妈妈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 3.反抗型不安全依恋,占10%左右,妈妈 在身边,感到焦虑;妈妈走后表情极为痛苦; 妈妈回来时,有双重情感,既想靠近她,又 怨恨她的离开,并反抗妈妈主动与他们接近。
7.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领域的发 展: 一是性别概念的发展,主要指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的发展; 二是性别角色的发展,即理解怎样才算 得上一名男性或女性,认识到社会对男性和 女性的期望; 三是性别化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采 取与性别相符合活动的倾向和行为表现。
外貌特征
外貌有吸引力是被同伴接纳的有利因素。
思考:如何教育幼儿使自己的外貌更有吸
引力?怎样的做法才是合适的?
社会认知能力
受欢迎幼儿对社交问题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被拒绝幼儿更多借助于第三方来发动交往,表现
出较强的依赖性。
被忽视幼儿发动交往的有效性最低。
思考:对教育者的启示是什么?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 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 产生的心理特征。 思考:我们从幼儿园到上大学,掌握了哪些 社会规范、形成了哪些社会技能、学习了哪 些社会角色? 思考:不经过社会性发展能成为一个社会人 吗?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纲要》指导要点
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 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 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 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六个层次:总目标 (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学年 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育活动 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其中,总目标是幼儿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制定其他所有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 依据。
(一)《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 的总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 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 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 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 乡、爱祖国。
社会规范:
小班:了解集体生活中的基 本规则。理解幼儿园日常生 活中教师发出的规则性信号, 并按要求执行。 中班:了解简单的公共规则, 努力遵守集体活动的各项规 则。 大班:熟悉有关安全、交通、 环保的标记,愿意按标记的 提示行动,并制作相应的提 醒标记。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多元文化:
小班 :感受中国主要节日的快乐,参与主要 的节日活动。认识周围不同职业人们的劳动 及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中班: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各种特色。知 道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 大班:尊重热爱祖国,有民族自豪感,关心 祖国和家乡的重大变化。了解主要少数民族 和世界著名的文化。
思考:每个类型中,小中大班幼儿要学习 的内容就是这些吗?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一)《纲要》内容(请分析内容是为实现哪 条教育目标?要求教师 思考:《纲要》的内容中哪些是属于自 我意识?哪些是属于人际交往?哪些是属于 社会规范?哪些属于多元文化?(提示:每 一条可能包含几个类型的内容)
4.同伴交往的发展 同伴交往指同伴之间为交流认识或情感 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 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 分享、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 高。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
社会行为特征 受欢迎儿童:积极、快乐的性情、外表吸 引人、有许多双向交往、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愿意与人分享、能坚持交往、被看作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多破坏行为、好与人争论和 反社会、极度活跃、说话过多、反复试图与 社会接近、合作游戏少,不愿分享、许多单 独活动、常有不适当行为 被忽视儿童:容易害羞、很少攻击,对他 人的攻击常表现出退缩、反社会行为少、不 敢自我表现、许多单独活动、逃避双向交往, 花较多的时间和群体在一起
移情跟观点采择能力有重要联系,移情 是基于观点采择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的情感 和行为。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趋势:儿童从 完全不能采择他人的观点发展到逐渐能站在 他人的位置,从他人的角度来看世界。 哪个幼儿移情能力强?为什么? A打了B,看到B哭了,哈哈大笑。 C安慰B:“xx,你别哭了,疼不疼啊? A做得不对!”
(二)各类型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
自我意识 人际交往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范 的前提) 多元文化
(三)各类型年龄阶段重点目标
自我意识 人际交往 社会规范(需要依靠道德品质作为遵守规 范的前提) 多元文化
自我意识:
小班:侧重于让幼儿认识自己,了 解自己的情绪、兴趣、爱好、能力 等,保持良好的情绪。 中班:重点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和 行为,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大 家喜欢的孩子。 大班:重点学习进一步控制自己的 情绪和行为,形成初步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