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作者:马冬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摘要:语法化在词语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讨“几多”由疑问代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历程以及隐喻、语用等级和句法语义变化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关键词:几多;语法化;隐喻;语用等级;句法语义

作者简介:马冬晴(1988-),男,湖南省常德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1

“几多”最初是一个疑问代词,大约兴起于隋唐之际,在唐诗中已广泛使用(张振羽(2009)对《全唐诗》进行穷尽性调查,发现“几多”有125用例)。[1]在宋代,“几多”逐步由疑问代词转化为了程度副词。现在,“几多”一词大多存在于南方方言中,口语化程度高。我们对“几多”进行语法化分析,以展示其演变的历程。

一、隐喻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隐喻就是从一个认识域到另一个认识域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方式。[2]“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个义项是处所名词,人或物正面所朝的方向;前面。如,“教室前”,表示教室的前面。另一个义项是时间名词,表示时间在先或在前。如,“三点前”,表示三点以前。“前”由一个处所名词演变为一个时间名词,就是在隐喻的作用下,把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的结果。隐喻在“几多”语法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几多”在《汉典》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意思是“几许”、“多少”。如,“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唐·白居易《送春》)。另一个是程度副词,意思是“多么”、“何等”,表程度和感叹。如,“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宋·陈亮《春恨》)。可见“几多”在隐喻的作用下由数量域投射到了程度域。数量域具有[+量]征,程度域也具有[+量]征,语义上具有相容性。所以,[+量]征是“几多”由疑问代词转变为程度副词的语义基础。

二、语用等级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也指出,采用包含表任指的疑问代词,可以表示周遍性意义。[3]

据图,我们能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能举起M,那么他就能举起一切。如果一个人不能举起m,那么他就不能举起一切。周遍性意义隐含着量的极点。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疑问代词具有周遍性意义。例如:

(1)你吃了什么?(表示听话人可能吃了一切东西)

(2)你去哪儿呢?(表示听话人可能去了一切地方)

(3)你要买多少?(表示听话人可能买所有的东西)

“几多”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多少”,也是疑问代词,也具有周遍性意义,也隐含着量的极点。进而可以获得程度上的量度。周遍性意义在语用等级上为“几多”的语法化奠定了基础。

三、句法语义变化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语义和句法的变化常常隐含着语法化。根据语法化的渐变原则,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包括语义渐变和句法渐变。

a组:

(4)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唐代李端《东门送客》)

(5)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

(唐代方千《上郑员外》)

b组: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c组:

(7)无限坐佳人穿绣径,几多妖艳奇绝。凤烛交光,银灯相射,奏箫韶初歇。(宋代《大宋宣和遗事》)

(8)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宋代李清照《玉春楼》)

d组:

(9)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只看这数句,几多分晓!(宋代《朱子语类》)

(10)圣人分明说,昔者圣人之作《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 (宋代《朱子语类》)

e组:

(11)少,未尽劝诱之术,故进献者无几。宜增益其条,如中都时,仍许各路宣抚司俱得发卖,庶几多获贮储,以济不给。”于是尚书省更定制奏行焉。(元代《金史》)

(12)口中哺哺祷祝了半天,拿桌上的骨牌洗了又洗,然后摆成一长条,又一张张的翻出,看有几多开。如此者三次,原来是中下、中平、上上,赶忙翻出书来一看。

(清代李伯元《文明小史》)

(13)守边隅,遥颁封号,算是羁縻得法了。从前有个图谋独立的,连衡约纵,游说诸旗,倒也有几多附和。毕竟时机未熟,人心不齐,依旧没有结果。

(民国费只园《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语义上,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段,既有A义,又有B 义。即A→A、B→B。句法配置也具有这样的渐变过程。就“几多”而言,语义上,A义:几许,多少;B义:多么、何等。句法配置上,A 配置:疑问代词+名;B配置:程度副词+动词。

a组从语义上说,“几多”只具有A义,是疑问代词,纯粹地询问数量,是语法化的开始阶段;从句法配置上说,“几多”后接名词“肠”、“人”时,是一个定中结构。b组从语义上说,同时具有A、B义,同时具有“几许”,“多少”和“多么”、“何等”的意义,是语义的过渡阶段;从句法配置上说,在五代时,“几多”既可以是疑问代词又可以是程度副词,处于句法配置的过渡阶段。c-e组从语义上说,只具有B义,只具有“多么、何等”的意义,是语义的定型阶段。从句法配置上说,进入宋代,“几多”演变成了程度副词,经常性充当状语,是句法配置的定型阶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d组开始,大约在宋代,“几多”后面的句法成分出现了动词,但动词性还不是很明显,处于形容词向动词的过渡阶段。到了e组,大约在元代,“几多”后面的句法成分出现了明显的动词性成分,成为一种明显的现象,完成过渡。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参考文献:

[1]张振羽.从“几多”看近代汉语“几”类程度副词的形成[J].南华大学学报,2009,(10).

[2]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394.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7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