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构式语法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状况(DOC)

构式语法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状况陈满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提要本文考察“构式”概念的演变情况和构式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几部开拓性的经典著作,进而介绍构式语法目前的状况,包括4个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以及各派共同遵守的原则,其中也介绍了针对构式语法的一些质疑。
关键词构式语法、发展、历程、现状、派别1. 构式思想溯源1.1 “构式”概念的来源和演变“construction”的本义是“建筑”、“构筑”,即把多个部件组构到一起成为一个更大的单位,后来有了“构造”的意思。
传统语法著作借用这个词描写语言结构,例如,《纳氏英文法》(Nesfield'sEnglish Grammar Series)、R. Quirk et al的《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ContemporaryEnglish)都使用了“construction”。
英语语法大师Jespersen的主要著作、Chomsky的《句法结构》等著作也使用了这一词。
这些著作里的construction主要指具体的结构体,如“a (the)good one”(Jespersen 1954:245),甚至指一个具体的句子,如“My father said that itwas time to goaway”(Nesfield 1895:287);也用来指抽象的结构(构造),如“theverb+complement”(Chomsky 1957:78)。
这个词的意义保留了本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所指的语言结构必定是两个或多个成分的组合。
不过,在大部分的这些著作中,它并非一个专门的术语,一般没有定义,出现频率不高,在术语表里也通常不出现;从所举例子看,是指句法上的结构(体),一般不包括词和语素这样的结构单位。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使用的construction 被当作了一个有特定意义的术语,其所指在传统意义上有所扩大。
例如,美国结构主义的领军人物Bloomfield的《语言论》中大量使用这个术语。
从“多少”一词的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

从“多少”一词的语义演变看其语法化摘要:“多少”这个词是由“多”和“少”这对反义语素构成的多义词。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有趣的过程,通过分析其意义和用法可以发现这个词的语法化历程,看到其语法功能呈现出的多元化特点。
关键词:语义;用法;语法化关于“多少”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马叔骏的《谈“多少”》,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来研究,很有实用价值。
[1]张延成的《也谈“多少”》从汉语史的角度把“多少”作为一个个案来探讨偏义复词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2]马真的《“稍微”和“多少”》是对程度副词“稍微”和“多少”的意义、用法进行比较研究。
[3]陈昌来、占云芬的《“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从句法、语义、认知这三个角度分析“多少”这个词的词汇化和虚化的动因,同时对“多少”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了探讨。
本文通过对古代汉语中“多少”的考察,拟分析其意义及用法的差异和纠葛,探讨其词汇化和虚化的轨迹,并对现代汉语中“多少”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分析。
一、古代汉语的“多少”“多少”作为一个多义的复合词是历史的产物,其含义或为“多”与“少”反义对举、或偏在多、或偏在少、或表示不定量,或表问数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春秋战国时期,“多”和“少”开始连用,多出现在对举语境,如《管子・七法》:“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义,多少也,谓之计数。
”这是指数量。
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少”的语义向抽象发展,如《文心雕龙・义证・卷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这里的“多少”指“才学”,表示的是较抽象的事物。
到了唐代,“多少”已向偏“多”发展,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元时代,表偏“多”就更加普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外,“多少”作副词的用法比唐代明显增多,偏义复词“多少”虚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如:《张协状元》:“你抵候状元来,教相公亲递丝鞭多少好。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讲述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语法的演变

ຫໍສະໝຸດ 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
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 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 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 的持续,“过”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 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 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 “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 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疑问代词做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做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 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 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 取得一致。
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演变
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 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 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桑”“北京”为小名, “树”“市”为大名。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这可能反映史前汉语的一些特点。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 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 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 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 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

汉语学报2009年第3期(总第27期)“多少”的词汇化、虚化及其主观量陈昌来占云芬提要本文通过对“多少”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详尽考察,分析其词汇化和虚化的轨迹,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认知的角度,对其词汇化和虚化的动因和机制进行阐释;同时,对“多少”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初步探索,分析其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多少词汇化虚化主观性主观量引言“多少”是一个常用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多少”有如下几种意思:A.名词。
指数量大小,如:多少不等,长短不齐。
B.代词(疑问代词,“少”读轻声)。
1)问数量,如:田里有多少人?2)表不定的数量,如:你知道多少说多少。
C.副词。
1)或多或少’,如:这句话多少有点道理。
2)稍微,如:一立秋,天气多少有点凉意了。
可见,在现代汉语里“多少”身兼名词、代词、副词等不同的词性,词性上逐步虚化,意义上也逐步抽象,其副词用法也得到吕叔湘(1980)、侯学超(1998)、张斌(2001)等虚词词典的肯定。
我们认为,“多少”在意义和用法上的纠葛和差异,实际上是其历时演变的积淀。
本文拟分析“多少”词汇化和虚化的轨迹及其虚化的动因和机制;同时对“多少”的主观性和主观量进行初步探索,以检讨“多少”在共时平面和历时平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多少”的词汇化和虚化过程1.1 “多少”的词汇化萌芽“多”和“少”本是两个独立的表意相反的形容词,《说文》:“多,重也。
”《尔雅·释诂》:“多,众也。
”“多”的本义是数量大。
“少”与“多”意义相反,《说文》:“少,不多也。
”本义是数量小。
在古汉语中,“多”和“少”也经常对举使用。
如:(1)觏阂既多,受侮不少。
(《诗经·邶风·柏舟》)(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梁惠王上》)(3)少发则不足以更适,多发则民不堪其役。
(桓宽《盐铁论·备胡》)“多”和“少”连用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过此时的“多少”还只能看作是联合短语,多用于对举语境中。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

2010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y,2010第39卷第3期Journal o f Shaanx 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39N o.3u语言文字学研究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王绍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关于汉语量词的性质、范围和作用有两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计量。
量词语法化经历了漫长过程,远古时代出现了原始度量词。
殷商时代个体量词萌生。
周秦、两汉时期度量词已比较完备,个量词大量产生,其他类量词不断出现,数量名语序已确立,形成了量词的语感。
魏晋时期是量词语法化初步完成的时期,现代汉语1/3的量词已在那时产生。
关键词:汉语语法;量词;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3-0168-09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王绍新,女,天津市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教授。
上个世纪末叶,语法化研究形成语言学发展的一大潮流。
在这一热潮中,汉语量词的语法化也引起不少同行的关注。
此外,已有的汉语史专著在谈到量词的产生、发展时,尽管未必使用/语法化0的字样,但实际大都涉及了这个问题。
不过,大家对什么是量词的语法化,促成它的机制如何,看法不尽一致,至于谈到汉语量词是何时发展成熟的,亦即何时完成语法化进程的,分歧更为严重,早则认为在先秦[1],晚则主张为元代[2],甚至明清以后[3],相差近两千年。
这是为什么?在此就这些问题谈一点浅见,敬请指正(本文所述限于名量词)。
一/语法化0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0[4]。
这就是单个词的语法化;其二,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0[4]。
“多少”一词的发展演变考察

“ 少 ” 固 成 词 后 . 为 代 词 用 法 常 出现 在 疑 问 句 中 . 多 凝 作 到 了南 北 朝 时 期 . 其适 用 范 围 进 一 步 扩 大 . 由单 纯 问数 量 扩 展 到 问 事 物 的 情 状 , 当 于 “ 何 ” 如 : 问 之 日: 张 郎 弓 马 多 少 ? 相 如 , 渊 “ 欣 泰笑 日: 『 畏 马 , 力 牵 弓 。 ” 《 齐 书 . 欣 泰 传 》 句 中 生怯 无 (南 张 ) “ 少 ” “ 量 ” 丢 失 , 问 的 范 围 由数 量 扩 大 到 事 物 的 情 多 的 数 义 询
表 义 。“ 多 少 皆 为 设 食 ” 示 的 是 宾 客 非 常 多 : ( ) 偏 指 无 表 例 2则
宋 元 时 期 . 为 代 词 的 “ 少 ” 续 发 展 . 仅 询 问数 量 , 作 多 继 不 而
且 可 以 表 示 不 能 量 化 的 、 定 的 数 量 , 义 更 为 虚 化 , 当 于 不 语 相
少 ” 由其 疑 问用 法 发 展 而来 。 徐 盛桓 指 出 : 疑 问往 往 是 说 话 是 “
东 汉 时 期 . 多 ” 少 ” 意 义上 开 始 初 步 融 合 . 为 一 个 表 “ “ 在 作 达 整 体 意 义 的名 词 出现 . 以 表示 事 物 数 量 的大 小 . 时 期 被 用 此
学 术 探 讨
“ 多少" 一词的发展演变考察
李 景群 ( 北师 范大学 文学 院 , 北 河 河
“ 少 ” 一 个 古 已 有 之 且 今 天 仍 然 常 用 的 词 . 具 有 名 多 是 它
词、 词 、 代 副词 等词 性 。 现 出 多元 化 的语 法 特 点 它在 意义 及 呈
看 作 “ 少 ” 汇 化 的 萌 芽 时期 。 董 秀芳 指 出 : 所 谓 词汇 化 , 多 词 “ 就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

古今汉语语法比较前言关于古今汉语语法中得“古”与“今”一、王力四分法。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给汉语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一)上古时期:公元三世纪以前。
(二)中古时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三)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四)近代:二十世纪以后(五四运动以后)二、吕叔湘“二分法”。
他说:“什么是近代汉语?这涉及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两个时期。
可是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要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
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如实地反映口语。
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
虽然在某些类型的文章中会出现少量口语成分,但是以口语为主的‘白话’篇章,如敦煌文献和禅宗语录,却要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并且一直要到不久之前才取代‘文言’的书面汉语地位。
根据这个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大地阶段是比较合适的。
至于现代汉语,那只是近代汉语部的一个分期,不能跟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鼎足三分。
”他又补充说:“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的一个阶段,它的语法是近代汉语的语法,它的常用词汇是近代汉语的常用词汇,指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展而已。
”三、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三分法。
蒋绍愚说:“从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现在学术界一般倾向于三分,近代汉语的上限大致定在晚唐五代,下线大致定在清代中期。
”四、此课程所涉及的“古”与“今”,其依据是汉语史中得“三分法”。
“古汉语”主要指晚唐五代以前,尤其是汉代以前的汉语,当然也包括晚唐五代以后的仿古文言文;“今汉语”(即现代汉语)主要指清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五四”以后的汉语。
“三分法”中得“近代汉语”基本不在比较围之。
该课程的主要容全课程共分六章,前四章(词构成的比较、词功能的比较、词系统的比较上、词系统的比较下)为词法比较部分,后两章(语序的比较、单句的比较)为句法比较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多”的语法化历程
作者:马冬晴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3期
摘要:语法化在词语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探讨“几多”由疑问代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历程以及隐喻、语用等级和句法语义变化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关键词:几多;语法化;隐喻;语用等级;句法语义
作者简介:马冬晴(1988-),男,湖南省常德市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3--01
“几多”最初是一个疑问代词,大约兴起于隋唐之际,在唐诗中已广泛使用(张振羽(2009)对《全唐诗》进行穷尽性调查,发现“几多”有125用例)。
[1]在宋代,“几多”逐步由疑问代词转化为了程度副词。
现在,“几多”一词大多存在于南方方言中,口语化程度高。
我们对“几多”进行语法化分析,以展示其演变的历程。
一、隐喻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隐喻就是从一个认识域到另一个认识域的投射,是一种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方式。
[2]“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个义项是处所名词,人或物正面所朝的方向;前面。
如,“教室前”,表示教室的前面。
另一个义项是时间名词,表示时间在先或在前。
如,“三点前”,表示三点以前。
“前”由一个处所名词演变为一个时间名词,就是在隐喻的作用下,把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的结果。
隐喻在“几多”语法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几多”在《汉典》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意思是“几许”、“多少”。
如,“日日进前程,前程几多路?”。
(唐·白居易《送春》)。
另一个是程度副词,意思是“多么”、“何等”,表程度和感叹。
如,“罗绶分香,翠绡对泪,几多幽怨。
”(宋·陈亮《春恨》)。
可见“几多”在隐喻的作用下由数量域投射到了程度域。
数量域具有[+量]征,程度域也具有[+量]征,语义上具有相容性。
所以,[+量]征是“几多”由疑问代词转变为程度副词的语义基础。
二、语用等级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学》中也指出,采用包含表任指的疑问代词,可以表示周遍性意义。
[3]
据图,我们能认识到,如果一个人能举起M,那么他就能举起一切。
如果一个人不能举起m,那么他就不能举起一切。
周遍性意义隐含着量的极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疑问代词具有周遍性意义。
例如:
(1)你吃了什么?(表示听话人可能吃了一切东西)
(2)你去哪儿呢?(表示听话人可能去了一切地方)
(3)你要买多少?(表示听话人可能买所有的东西)
“几多”就是现代汉语中的“多少”,也是疑问代词,也具有周遍性意义,也隐含着量的极点。
进而可以获得程度上的量度。
周遍性意义在语用等级上为“几多”的语法化奠定了基础。
三、句法语义变化对“几多”语法化的影响
语义和句法的变化常常隐含着语法化。
根据语法化的渐变原则,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
包括语义渐变和句法渐变。
a组:
(4)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
(唐代李端《东门送客》)
(5)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
(唐代方千《上郑员外》)
b组: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代李煜《虞美人》)
c组:
(7)无限坐佳人穿绣径,几多妖艳奇绝。
凤烛交光,银灯相射,奏箫韶初歇。
(宋代《大宋宣和遗事》)
(8)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宋代李清照《玉春楼》)
d组:
(9)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只看这数句,几多分晓!(宋代《朱子语类》)
(10)圣人分明说,昔者圣人之作《易》,观象设卦系辞焉以明吉凶,几多分晓。
” (宋代《朱子语类》)
e组:
(11)少,未尽劝诱之术,故进献者无几。
宜增益其条,如中都时,仍许各路宣抚司俱得发卖,庶几多获贮储,以济不给。
”于是尚书省更定制奏行焉。
(元代《金史》)
(12)口中哺哺祷祝了半天,拿桌上的骨牌洗了又洗,然后摆成一长条,又一张张的翻出,看有几多开。
如此者三次,原来是中下、中平、上上,赶忙翻出书来一看。
(清代李伯元《文明小史》)
(13)守边隅,遥颁封号,算是羁縻得法了。
从前有个图谋独立的,连衡约纵,游说诸旗,倒也有几多附和。
毕竟时机未熟,人心不齐,依旧没有结果。
(民国费只园《清朝三百年艳史演义》)
语义上,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段,既有A义,又有B 义。
即A→A、B→B。
句法配置也具有这样的渐变过程。
就“几多”而言,语义上,A义:几许,多少;B义:多么、何等。
句法配置上,A 配置:疑问代词+名;B配置:程度副词+动词。
a组从语义上说,“几多”只具有A义,是疑问代词,纯粹地询问数量,是语法化的开始阶段;从句法配置上说,“几多”后接名词“肠”、“人”时,是一个定中结构。
b组从语义上说,同时具有A、B义,同时具有“几许”,“多少”和“多么”、“何等”的意义,是语义的过渡阶段;从句法配置上说,在五代时,“几多”既可以是疑问代词又可以是程度副词,处于句法配置的过渡阶段。
c-e组从语义上说,只具有B义,只具有“多么、何等”的意义,是语义的定型阶段。
从句法配置上说,进入宋代,“几多”演变成了程度副词,经常性充当状语,是句法配置的定型阶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d组开始,大约在宋代,“几多”后面的句法成分出现了动词,但动词性还不是很明显,处于形容词向动词的过渡阶段。
到了e组,大约在元代,“几多”后面的句法成分出现了明显的动词性成分,成为一种明显的现象,完成过渡。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现在。
参考文献:
[1]张振羽.从“几多”看近代汉语“几”类程度副词的形成[J].南华大学学报,2009,(10).
[2]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p394.
[3]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