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实到虚_起来_的语法化过程

合集下载

“了”由实向虚的虚化轨迹

“了”由实向虚的虚化轨迹

“了”由实向虚的虚化轨迹摘要:实词虚化是汉语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体现了汉语词汇、语法的重要规律。

基于汉语中实词虚化的重要背景,本文着重分析“了”由最初的实词义向虚词义的过渡过程。

关键词:了;实词虚化;本义;引申义一、实词虚化传统语言学把“实词”、“虚词”通常叫为“实字”、“虚字”。

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首次创立了汉语的词类划分,马建忠用“有解”和“无解”来区分实词和虚词,并对实词和虚词下了定义:“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无解而帷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1】马氏根据意义来区分实字和虚字,认为虚字是实字的辅助成分,句法结构上依附实字,意义上补充实字在情态、辞气方面之不足。

【2】实词是能够单独作句法成分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是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马氏文通》里提到了:“虚字概皆假借于有解之字。

”【3】马建忠认为,汉语虚词多为实词虚化而来。

“语法化”是研究汉语语法的重要切入点,它大致相当于实词虚化。

实词虚化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也就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转变,而成为虚词。

可以说在语言发展的初期是没有虚词的,而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虚词绝大部分都是由上古时期的实词进行虚化而得来的。

我国汉语的实词虚化研究由来已久,在历代虚词研究中已有虚化思想萌芽,梁末北宋的许锴在《说文系卷》的《类聚》卷三十七中已谈及虚词来源的问题。

【4】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历代学者对虚词进行了充分研究,并积累了大量实词虚化实例的同时,我国学者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国实词虚化研究理论趋于成熟。

二、“了”的实词意义本文选取“了”来论述汉语实词的意义演变和虚化的过程。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lē)由实义动词“了”(liǎo)虚化而来。

【5】前者是虚词,后者是处于过渡阶段的实词。

“了”最初在汉语中是作为实词出现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为实词出现的“了”有哪几种意义:1、用作动词。

实词虚化的机制_演化而来的语法_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_演化而来的语法_评介

5当代语言学6(试刊)1998年第3期41-46页,北京实词虚化的机制)))5演化而来的语法6评介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

虚化本来是研究历史语法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现在许多研究共时语法的人也把研究方向转到这方面来,其原因是研究共时语法的人希望对共时语法现象作出解释而不仅仅是描写,不少人相信,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variation)是语言历时演变(change)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能为共时语法现象提供一种重要的解释。

拙文(1994)曾对国外研究语法化的情况有一个不太全面的介绍。

最近又见到1994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书名叫5演化而来的语法6,副题是/世界语言中的时、体和情态0(T he Evolution of Grammar)))Tense,Aspect,and M 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由Joan Bybee,R.Perkins和W.Pagliuca三人合著。

作者调查了76种不同地区、不同族系、不同类型的语言,考察时、体、情态三类语法标记如何由实词虚化而来,发现虚化的规律带有普遍性。

这种研究是把语言类型学跟语言的历时研究结合起来。

不仅如此,作者认为,弄清语法标记形成的历史过程还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要弄清词义虚化的机制,也就是虚化是如何在日常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引发和实现的,也就是要弄清语言实际使用的环境和使用者的认知心理如何影响词义的变化。

因此这种研究又是把历时考察和共时分析结合起来的。

本文不打算对这本书的内容作全面介绍,而是着重介绍书中关于虚化机制的部分(第8章),当然也涉及到其它章节。

这部分实际是对全书内容的一个总结,其中有些观点很有新意,有必要让国内研究语法化的同行了解。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语法化问题浅谈

语法化问题浅谈

语法化问题浅谈作者:陶立军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语法化问题是近年来汉语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引起了汉语史学者和现代汉语语法学者的浓厚兴趣。

其标志之一是从2001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两届会议的论文集。

现就国内“语法化”研究作以简单回顾,对“语法化”研究特点作简要分析,以明确自己对“语法化”问题的认识。

一、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家Meillet(1912),他指出,“语法化”指语言中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

并且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作用的演变”。

沈家煊认为:“语法化”一词偏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

例如主语与宾语这样的语法范畴以及主格和宾格标记这样的语法成分是如何产生的?因此“语法化”的范围似乎比虚化广。

马清华(2003)指出,“语法化”还包括语法意义的再生现象,即词在虚义水平上的意义演变活动,一方面可以从不太虚向更虚义转化,如副词转化为连词;另一方面,演化前后的意义差不多处在同等虚灵的层次上,主要见于多义连词,语气词。

由此看来,“语法化”其实是词汇“语法化”的简略说法,实词可以“语法化”,虚词也可以“语法化”。

我们所说的实词虚化也只是词汇“语法化”的一种形态。

Hyman(1984)曾把“语法化”限定为语用法,经过约定俗成变为语法的过程。

也有人把“语法化”的范围扩大,如Levinson(1983)的定义是“在语言的词汇,词法/句法,语音等方面用编码来区分语义”,但这样的定义并不通行。

二、语法化的特征1.语法化的单向性特征语法化体现着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坚持走由实到虚,而不是相反的进程,这是一个单向性的特征或者说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特征。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_语法化_简介_文旭

《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年第3期47-48页,北京《语法化》简介文 旭 北京师范大学“语法化”(g rammaticalization)在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称为“实词虚化”,这个概念最早是中国人于13世纪提出来的,西方学者也承认这一观点。

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就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不过,最先使用“语法化”这一术语的却是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

他认为,研究语法化的目的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1912:133)。

近年来,语法化的研究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浓厚兴趣,专著层出不穷,如Heine和Reh的《语法化与非洲语言的再分析》(1984);Heine等的《语法化:一个概念框架》(1991),以及Traugott 和Heine著的《语法化分析方法》(1991)等。

这些著作对于我们了解语言的演变、演变的途径与理据以及语法标记的来源都大有裨益。

P.J.Hopper和E.C.Traug ott著的《语法化》(Gramm 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本导读书,也是剑桥大学语言学系列教材之一。

全书x xi+256页,共八章,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有关语法化当前研究状况的综观。

作者认为,普通的词和结构在某些上下文中会发展出语法功能的作用,并且一旦语法化,会继续发展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名词和动词可能变成像格标记、连接词、助词这样的语法成分。

这种变化过程就叫“语法化”。

书中大量实例说明,语言范畴往往是非离散的(non_dis-crete),即连续的,并认为历时解释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换句话说,共时变异(synchronic varia-tion)从历时的角度能得到最好的解释;语言变异的规律用语法化的观点能得到很好的说明。

语法化的研究打破了索绪尔以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长期分离的局面,把两者又重新给合起来。

“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

“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

“起来”的语法化和习得过程的关系分析本文通过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1102条例句,归纳“起来”的六种用法的习得顺序和习得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并与“起来”在现代汉语共时平面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对照分析,探索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标签:起来习得语法化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趋向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因其用法多样,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选取趋向动词“起来”作为代表,研究其习得过程,以求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趋向动词习得规律。

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过程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马清华,2003)。

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起来”的语义逐渐被弱化。

隐喻机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本文探索趋向动词“起来”的习得顺序与其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语法化过程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进而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提出合理的建议。

本文通过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选取了1106条包含“起来”的语料,经过筛选,留下1102条有效例句作为本文分析的样本。

按照语料库对语料的分类,共整理出无等级的语料496条,初级的语料32条,中级的语料133条,高级的语料441条。

二、“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也可以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

参考《现代汉语八百词》,总结出“起来”如下几种用法:(一)作谓语由坐卧而站立,或由躺而坐。

(1)这样冷的夜晚,和尚们是不会起来的。

(萧永银《从祁连山到陇东》)(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作补语1.表示人或者事物随动作由下而上。

(2)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2.表示动作完成,兼有聚拢或达到一定目的、结果的意思。

(3)要把开创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3.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

(4)一句话把屋子里的人都逗得笑了起来。

4.表示估计或者着眼于某一方面。

(5)看起来,这件事他不会同意的。

5.在形容詞后边作补语,表示一种状态开始发展,程度在继续加深。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单向性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

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

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

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

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

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

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

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

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

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

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

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实词虚化的概念及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

实词虚化,是语言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它指的是词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由原本具有明确实在意义的实词,逐渐发展出抽象或虚化的意义和功能。

这一概念涉及了语言使用习惯、语境变迁、社会文化影响等诸多因素。

在汉语中,实词虚化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之”“者”“所”等词在古代汉语中曾是实词,但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它们的意义逐渐虚化,成为了连接词语或句子的虚词。

实词虚化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揭示了语言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交流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发展的。

实词虚化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交流中,准确理解词汇的实际意义及其虚化后的用法,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思想,避免歧义。

对于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实词虚化的研究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因此,对实词虚化机制的深入探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还能为语言应用和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2、概述《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目的。

《演化而来的语法》一书深入剖析了实词虚化的机制,为我们理解语言演化的过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该书以语言演化为主线,详细探讨了实词如何从具体的词汇意义逐渐演变为语法功能,以及这种演化过程中涉及的多种机制和因素。

该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实词虚化机制的全面分析,以及通过具体语言实例对这种机制进行实证。

作者不仅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实词虚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详细阐述了语法化、词汇化、语境化等关键概念,以及它们在实词虚化过程中的作用。

该书还深入探讨了实词虚化与语言使用、语言接触、语言类型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揭示了实词虚化机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研究目的方面,《演化而来的语法》旨在通过对实词虚化机制的深入研究,深化我们对语言演化规律的理解,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 M45XIANDAI YUWEN2009.11一、引言复合趋向动词“起来”是现代汉语中用的很频繁的一个词,使用非常广泛,用法也比较复杂。

“起来”的语法化研究又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以前的学者只从共时平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对它的历时语法化过程还缺乏必要的研究。

随着共时平面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发现“起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法意义,不同意义之间还存在着各种内在联系,并且一部分已经与原始意义相去甚远。

共时平面的顺序是历时平面的投射,从共时平面推测出“起来”的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包括它在句法功能上的虚化,都需要放到历时平面上,利用历时的语料来证实。

如果仅仅从共时平面来研究,就有很多困难。

词语语法化是一个历时过程,共时平面仅仅是一种推测。

尽管语法化的方向是从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但是在句法上是怎样一步步虚化,以及词语语法化过程是不是真像共时平面描述的那样,这些都需要用历时的语料来证明,离开历时语料,这些假设只能是一种推测。

另外就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趋向动词的语法化问题,本身就涉及到历时的东西。

沈家煊(1998)指出,不少人相信,语言共时平面的变化是语言历时演变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实词虚化的过程因此能为共时语法现象提供一种重要的解释。

所以,研究“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就必须把共时和历时平面结合起来。

关于“起来”的语法化,张国宪(1999)认为,“起来”位于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状态的开始,有继续的意味,因而称为起始体。

“起来”由于还没有完全语法化,所以把它分析为“体”的非典型形态,也就是说“起来”的来源是由作谓语的动词虚化而来的。

王敏(2003)指出,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起来”的句法功能已经发生了分化,她分析了“起来”一词的句法和语义特点,描写了“起来”从实词到虚词的逐渐变化过程。

余足云(2004)概括出“起来”的三种语法意义——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始续意义。

并分析了各种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指出“起来”存在一个从实词到虚词的演变过程。

二、“起来”来源探究要研究“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就要对“起来”的来源进行探究。

只有弄清来源,才能看清它的语法化过程。

我们首先对组成“起来”的元件“起”和“来”在上古的意义作简要了解。

(一)“起”在上古的基本概况“起”,从造字角度来说,属于形声字。

《说文》解释为:“能立也。

从走,已声。

”“起”的本义为“由躺而坐,由坐而立”,表示的是空间位移,是一个典型的趋向动词。

后来引申为“竖立,耸立”“起床”“升起”等,引申意义表示的仍是空间位移,仍是一个趋向动词。

进一步引申为“引动,兴起”之意,如《周易》“包无鱼,起凶。

”句中表示的意义已经不是空间位移意义,而是表示事物或者事件的兴起发生等,表示的是时间范畴的意义。

进一步引申为“开始”之意,这与表示空间位移的意义相去甚远。

到引申为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由 实 到 虚——“起来”的语法化过程□卢业林 覃明明摘 要:趋向动词“起来”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语法化过程,从一个实词逐渐虚化为现代汉语中表示动词或形容词时体的重要标记。

“起来”的语法化既是实词虚化的过程,也是“起来”与其它语言单位组合不断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起来 语法化 趋向动词语言应用研究2009.11表示始点时,“起”已经是介词了,是“起”的进一步虚化。

如《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上古“起”的情况概括,可以看出,在东汉以前“起”的用法已经相当广泛,除了表示空间位移的基本意义,还可以表示时间范畴意义。

(二)“来”在上古的基本情况“来”,《说文》解释为:“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麰。

”古来“麦”字只作“来”,假借为“行来”之“来”后,本义也就废除了。

表示“来去”之“来”的意义如《诗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后来引申为“招致,招使之来”,如《论语》“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例句中的“来”表示的是空间位移意义,是个趋向动词。

进一步引申为表示时间的“过去”“将来”“表示某一段时间以后”之意。

如《国语》“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

”,表示的是时间范畴意义。

以上对“起来”的两个来源词“起”和“来”在上古的意义作了简要的概括。

至于“起来”是如何形成的,钟兆华(1985)认为:“‘起来’是由作为人体起立动作的‘起’黏附‘来’而形成的,作为一个动词使用开来的。

”但从最初的史料来看“起”“来”连用并不是一个词,而是表示“起”与“来”两个动作的连续。

如《论衡》“使云雨之气如武帝之心,虽知土龙非真,然犹爱好感起而来。

”在钟兆华看来:“如果以文字的记载为据,动词‘起来’的形成大致在唐代,敦煌变文即是较早的证据。

”如《敦煌变文》“郭欢无神灵覆荫,遂即见身,从灵床上起来,具说委由,向侯光父母兄弟,遂即将侯周送县,一问即口承如法。

”中“起来”属于基本义的用法,即指人体从卧、坐、趴、伏的状态转为站立的状态。

三、“起来”的语法化过程“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之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起来”一直只限于作动词使用,而且大都用其基本义。

这一时期,“起来”不仅用于简单述谓结构,单独作句子谓语,而且还常常和其他谓词性结构一起构成谓语,即连动结构作谓语。

隋唐以后,从历时语料来看,“起来”已经普遍出现,不但在佛经,文人诗中也大量出现。

如:(1)懒卧相思枕,愁吟起夜来。

(《全唐诗·杂曲歌词》)(2)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全唐诗·白居易·食后》)(3)见一星火,夹起来云。

(《五代·祖堂集·卷十四》)(4)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全唐诗·温庭筠·烧歌》)易·晚起闲行》)(6)便起来东行西行。

(《五代·祖堂集·卷十五》)从上述例句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起来”不管是单独作谓语还是和其他动词一起作连谓结构,其意义都是表示空间上“由下而上”的动作,表示的是“起来”最基本的趋向意义,没有表示时间范畴意义。

(一)“起来”语法化第一阶段——补语。

这包括“起来”放在动词后面构成趋向动补结构和“起来”放在非方向性动词后面表示非趋向的动补结构。

1.五代时期“起来”放在动词后面构成趋向动补结构就已经出现,五代至南宋时期,这一结构大量出现。

而且此时构成动趋式述补结构的动词,其语义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正是这一特征迫使“起来”朝前不断虚化。

如:(7)扶起我来。

(《南宋·五灯会元·卷十一》)(8)拈起旧来毡拍板,明时共唱太平歌。

(《南宋·五灯会元·卷十八》)(9)拈起鼻将两耳来。

(《南宋·古尊宿语录·卷六》)(10)扶起来与伊条绦。

(《南宋·古尊宿语录·卷四十五》)上述例句中,句子的谓语由“动+起来”构成,“起来”表示的仍然是“由下而上”的动作。

不同的是例句当中的“起来”与动词的句法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动词的动作性增强,“起来”处于次要的位置,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另外例句中的动词都具有及物性,可以带宾语,有明确的方向性。

这一时期与“起来”构成动趋式动补短语的动词,其总体的一个特征是只表示空间意义上位置的变化,还没有表示时间意义上动作的开始或延续。

因而这一类动词与“起来”结合就会使宾语有一个状态或者位置的变化。

现代汉语句法意义上的动趋式动补结构在这里大量出现。

2.“起来”放在非方向性动词后面表示非趋向的动补结构。

这种现象在南宋末期的语料中大量出现。

如:(11)待得再新整顿起来,费多少力。

(《南宋·朱子语类·卷八》)(12)当时,也只是一片荒凉之地,所以他去那里辑理起来。

(《南宋·朱子语类·卷三十五》)(13)他说到那险处时,又却不说破,又将那虚处说起来。

(《南宋·朱子语类·卷四十一》)(14)颜子“克己复礼”功夫,是从头做起来,是先要见德后。

(《南宋·朱子语类·卷四十二》)上述例句中的“起来”表示的意义已不是表示空间范畴的“由下而上”的位移意义,而是转向表示时间范畴的意义。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表示时间范畴意义的“动词+起语言应用研究odern chinese M47XIANDAI YUWEN2009.11来”动补结构。

仔细观察“起来”前面的动词:他们动作性都不是很强,没有方向性,这使得后面的“起来”受到影响,迫使“起来”也丧失方向性和空间动作性。

这些动词一个共同特点是可以表示在时间轴上的延续,是延续性的词,有的虽然不可以表示时间的延续,但是可以表示时间的开始。

从充当谓语动词到作动词补语表趋向,“起来”的语法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作谓语动词时,“起来”是整个述谓结构的核心,而作动词补语后“起来”失去了这个核心地位,整个述谓结构的核心落在了“起来”的前一动词上。

这时,可以将“V(VP)+起来”结构进行重新分析,由原来的连动结构重新分析为述补结构,“起来”重新分析为V(VP)的结果补语,其功能是对V(VP)的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二)“起来”语法化第二阶段——“起来”意义由实入虚在“起来”语法化的第二阶段发生之前,“起来”无论作谓语还是作补语,都表示由较低的空间到较高空间的移动,表示一种实际的趋向,其语义要么指向主语,要么指向宾语,其意义都是实在的。

后来,由于“起来”使用频率增高,大约在宋代,“起来”作补语的情况又出现了新的用法和新的句式。

“起来”开始作补语时,只用于主要动词之后,补充前面动作执行的结果,且“起来”句中不含宾语。

但是这时出现了“V+起+O+来”和“V+O+起来”两种新的句式。

如《朱子语类》“又得个唐太宗起来,整得略略地,后又不好了。

”正是这两种新句式的出现,推动“起来”继续向前发展,慢慢踏上由实入虚的轨道。

此阶段的“起来”除了表示实在趋向意义外,大都出现了意义虚化的用法。

如:(15)这般事若能追念起来,在己之德既厚,而民心亦有所兴起。

(《朱子语类》)(16)我夜来错记了,今日再想起来,有三十里多地。

(《老乞大》)以上句子中的“起来”已经没有了实在的空间趋向位移义,既不用来陈述事实,也没有语义指向,只是表示动作、状态上的一种情状,在具体词汇上已没有意义,只是对前面V(VP)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补说。

在句法上,“起来”完全变为V(VP)的附属成分。

(三)“起来”语法化第三阶段——“起来”前位成分组合的多样化元明代以来,“起来”在动词后作补语的用法大大丰富起来,作补语的用法甚至超过了基本的作动词的用法。

而且这时它不仅仅用在动词之后,重要的是前位成分组合呈现多样化,“起来”表示的意义更加虚化。

南宋末期,“起来”开始放在形容词后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持续完成等。

如《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张员外认得是土库中东西,还痛起来,放声大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