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来"和"看起来"的语法化历程看其差异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

“看来”的语法化及其语用功能[摘要]话语标记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语法化程度的加深和主观性的增强,固化结构“看来”也是这样,而且它还进一步演变为一个介词框架的后置词。
另外,不论是独用的“看来1”,还是作为后置词的“看来2”,都具有传信功能,是体现主观判断的传信语。
[关键词]语法化;话语标记;传信“看”是一个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视觉动词,由视觉动词到认证义动词再到情态标记词,对于它的语法化及主观化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但对由“看”构成的一些结构的语法化问题却鲜有论及。
本文从由“看”构成的固化结构①“看来”入手进行分析,试图证明不仅单个的视觉动词易发生语法化,由其构成的结构也会发生语法化。
一、“看来”的语义变化及主观化最初的“看来”并不是一个词、短语或结构,而是动词和表“动态完成”[1]的助词的连用形式,最早见于唐代:(1)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唐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2)李夫人病已经秋,汉武看来不举头。
(唐王涣《惆怅诗十二首》)这里的“看”是“观察”义,而“来”是表示“动态完成”的助词,“看来”作为一个结构表示“看”这个动作的完成。
由于“看”是“观察”义,而人们在“观察”后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想法,这就为“看来”像“看”一样发生“身心隐喻”提供了可能。
我们发现,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看来”这个结构之前都出现了施事主语,它们的基本结构框架可以概括为“NP(施事主语)+看来+VP(谓词性短语或小句)”,这为“看来”的进一步虚化提供了条件。
另外,在这个框架之外还有一个“看”的对象x,这个x可以是具体的事物,或者通过上下文可以推知,如例(1),或者直接说明,如例(2)中的李夫人。
x还可以用来指称一种情况,如:(3)白玉花开绿锦池,风流御史报人知。
看来应是云中堕,偷去须从月下移。
(唐吴融《高侍御话及皮博士池中白莲因成一章寄博士兼奉呈》)从结构上看,处于“NP+看来+VP”结构中的“看来”由于长期连在一起使用,“来”作为助词的功能逐渐衰退,“看来”由语法性成分的自由组合逐渐变成了词汇性结构,语义也由表示实际的视觉转变为体现用来表明说话人的看法,这种演变既与“身心隐喻”有关,又与“看来”常与施事主语合用,句法位置使其更易于表达施事的主观感受有关,如:(4)旁人冷眼,看来大似弄巧成拙。
从“看来”“看起来”的语法化历程看其差异

从“看来”“看起来”的语法化历程看其差异“看来”和“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而且用法上也有重合之处,很容易让人产生混淆,特别是第二语言习得者。
本文试图从其各自的语法化的不同过程,来解释其在共时平面上的语义、语用差别。
标签:看来看起来语法化句法位置语义一、前言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词形相近的词常常会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难点,特别是一些词形相近,用法相似的词。
母语为汉语者可以凭借熟练的语感,轻而易举地分辨,而第二语习得者则常常会“百思不得其解”。
本文讨论的“看来”和“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例子。
在《汉语八百词》中,“看起来”的解释是“插入语。
揣摩、估计。
”“看来”的解释是“插入语。
依据客观情况估计。
”仅仅从解释我们都很难判断出这两个词的区别,更何况是一些第二语言习得者。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看起来”“看来”的词义、语用区别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仅仅只做一个共时平面的分析,恐怕很难探其根源,历时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共时的差异。
二、“看来”和“看起来”的语法化差异(一)“看来”的语法化历程古代汉语中,“看”出现较早,意义实在。
唐代,“看”和“来”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出现。
这时的“看来”还不是一个词。
“看”为动词,表示“观看、查看”义,“来”为事态助词,表示的是事件已经发生过了,动作已经发生过了。
如:(1)崔液《上元夜六首》之一:“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全唐诗》卷五四)(2)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树深藤老竹回环,石壁重重锦翠斑。
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全唐诗》卷四五一)我们通过对唐代语料的考察,发现“看来”常出现的句法位置是“主语+看来+谓词性成分”,构成连谓结构。
在这些语料中,谓词性成分或者小句位于“看来”之后,在功能上充当连谓成分,在语义上是对“看来”动作完成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补充说明。
如:(3)白居易《题岐王旧山池石壁》:“俗客看来犹解爱,忙人到此亦须闲。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

浅析英汉语法差异姓名:孙雅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02班)指导老师:吕雪菊当今社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及文化的载体。
人们利用语言来彼此交流思想,力求相互理解并达到共识。
但是汉语和英语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有着各自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产生了各自的不同特点。
而语法作为一门语言的框架,对于每一门语言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文就针对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进行浅显的分析。
我们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问一些说不出缘由的问题等,而产生这一切差异的首要因素就是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不同,其次才能更进一步的深入到语法内部。
1.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而这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各自的语言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
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悟性,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似乎都不想让人们马上了解,而是让人想一想后“悟”出来。
换句话说就是要求用语要含蓄,不直接外露。
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重理性,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
例如唐代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斯去年。
”“人”,是男是女,是一个还是几个,在汉语中都不必说出,留有不少回味和思考的余地,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境遇,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共鸣。
可是一着手要译成英语,就必须确定“人”是男还是女,是多个还是一个,这就为翻译增压了难度。
此外,中国人注重整体思维,英美人重个体思维。
词汇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汉字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形声字为主体,以部首来统率,所有的字以类相从,从整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来造字,而英语是一个事物一个名称,没有从整体、从事物的联系来命名的习惯,例如:“水”旁的字,“河、海、湖、池、深……”一看就能知道这些字与水有关,而相应的“river、sea、lake、pond、deep……”从字形上根本看不出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在记忆单词的时候就必须换一种思维来记忆。
现代汉语推论示证表达方式“看来”与“可见”的比较分析

现代汉语推论示证表达方式“看来”与“可见”的比较分析孟雯【摘要】从示证范畴的角度对联系项“看来”与“可见”进行了考察分析,发现“看来”和“可见”分别是现代汉语中的假定示证表达方式和推断示证表达方式,其区别主要在于推理程度、对证据确切程度的要求以及认识方面的引申等,并从逻辑推理等方面找到了佐证.其在逻辑推理方面的主要区别在于确证度的高低, “看来”的确证度相对较低, “可见”的确证度相对较高,从而支持了我们对其作为示证表达方式的判断.还通过统计两词与一些标志性词语的共现频率,得出其主观性及未然度差异,验证了前文论断.【期刊名称】《华文教学与研究》【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7页(P89-94,封3)【关键词】“看来”;“可见”;联系项;示证;推理【作者】孟雯【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2;H195.3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看来”与“可见”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在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却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导致留学生常常误用和混用这两个词。
例如,李梅请麦克和王芳吃饭,结账时李梅在包里翻了半天都没翻出东西,于是王芳对麦克说:“看来,她没带钱包。
”在此情境下就不能说“可见,她没带钱包”。
那么,“看来”和“可见”的区别究竟在哪儿?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从主观化或词汇化等方面对“看来”及其相关格式的研究(方一新等,2006;张爱玲,2007),从视觉性差异、趋向短语的语法化等方面辨析“看来”与“看起来”“看上去”“看似”“看样子”等结构的异同(刘楚群,2009;刘琉,2011),也有从情态化与关联化等角度探讨“可见”类与“看见”类视觉词演化差异的研究(刘亚辉等,2011)等,但还没有将“看来”与“可见”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
本文将主要从示证范畴角度对这两词进行讨论。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还有一部分简单语料乃笔者自拟。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语法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汉语语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在汉语语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第一,名词成为中心。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语法的核心,动词和形容词相对较少,语法结构简单,句子以名词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动词和形容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但名词仍然是汉语语法的核心。
第二,时态和语气的发展。
在古代汉语中,时态和语气不是很明确,句子的时态和语气主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更为完备的时态和语气系统,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以及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
句法结构的丰富化。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谓宾的结构居多。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逐渐丰富了句子的结构,包括了并列句、从句、状语等,使得句子更为复杂、丰富。
第四,重音和韵律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重音和韵律比较明显,一般是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语言节奏比较平均。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音和韵律逐渐变化,有些词语的重音和韵律发生了变化,语音的节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第五,语法规范的确定。
在古代汉语中,语法规范较为模糊,语言使用比较自由。
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努力和文言文的规范化,汉语的语法规范逐渐明确,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文法体系,为后来的汉语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汉语语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变化和演变。
这五个最重要的变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语法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语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汉语语法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有五个变化尤为重要。
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汉语语法史上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浅谈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异同点 教育文档资料

浅谈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异同点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既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我们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这两种语法联系在一起。
在某些方面,汉语和英语是有相似性的,在学习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有时候可以参考汉语的语法规则,这就使得一种语言成为帮助掌握另一种语言的工具,但是要特别注意的是一种语言的学习不可完全套用另一种语言的语法,因为汉语和英语语法在有共性的同时,存在着更多的不同之处。
这里笔者将从大的方面归纳几点这两种语法的异同点。
一、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的相同相似之处1. 句子成分相似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英语的基本成分有六种: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表语(predicative)、宾语(object)、定语(attribute)和状语(adverbial)。
例如:(1)“I have breakfast every day(我每天吃早餐)”这个句子中含有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I(我)是主语, have (吃)是谓语,breakfast(早餐)是宾语,every day(每天)是状语。
(2)“I like sunny days(我喜欢晴天)”这是一个含有like (我)是主语,I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句子。
其中,(喜欢)是谓语,days(天)是宾语,sunny(晴朗的)是定语。
在这两个简单的例句中,汉语和英语的句子成分是一一对应的。
2. 从语气上分,英语和汉语的句子都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例如:Rainy days make me sad. 雨天让我很悲伤。
(陈述句) How much is the dress?这件裙子多少钱?(疑问句)Write them down on the blackboard. 把它们写在黑板上。
(祈使句)How delicious the cake is!蛋糕多美味啊!(感叹句)3. 英语和汉语里的词性有很多相同汉语里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数词,英语中也有这些词性。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它们在语法特点和文化差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法特点1. 词序差异英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而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om is reading a book.”在汉语中应为“汤姆正在读一本书。
”2. 时态和语态差异英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较为复杂,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等。
而汉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相对简单,没有明确的时态和语态变化。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他去过北京很多次。
”3. 语法成分差异英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语法成分,而汉语中则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助词等更多的语法成分。
这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My brother is a doctor.”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我哥哥是一名医生。
”二、文化差异1. 礼貌用语英语和汉语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please”、“thank you”等礼貌用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使用适当的敬语和称谓,如“您好”、“谢谢您”的使用。
这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待人接物上的文化差异。
2. 社交礼仪英语和汉语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喜欢进行积极的讨论和辩论。
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和谐,往往会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冲突和争论。
3. 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也反映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语言,注重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而汉语是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语言,注重表达集体的意志和情感。
汉语同义词语辨析的范式--以“看起来”“看来”为例

[ 关键词] 同义 词; 辨 析范式 ; 看起来 ; 看来
中 图 分 类 号 : H1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1 3 0 6 ( 2 0 1 4 ) O 3 一O O 6 5 一O 8
一
、
引 言
一
斑 而窥全 豹 , 为 对 外汉 语 教 学 中 同义 词 近义 词 辨析探 求一 些 有效 的角 度和方 法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1 —2 2
基金项 目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 目“ 类 型学视 角下 的汉 语传信 标记研 究” ( 1 1 D 0 5 8 ) ; 黑龙 江省 教育厅人 文社 会科学项 目“ 汉语传信语 的话语标记性 及语 用功能研究” ( 1 2 5 3 b o o 5 ) ; 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 项 目“ 认知视 角下汉语传 信语 的句法语义互动研究 ” ( 2 0 1 3 M5 3 1 0 6 2 ) 。 作者简介 : 陈 ① 颖( 1 9 7 8 一) , 女, 黑龙江哈尔滨人 , 哈尔滨师范 大学 副教 授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现代汉语语 法。 本文例句除特别标 明 , 均取 自北京 大学 C C L语料库 , 为节省篇 幅, 文 中不再一一注 明出处 。
・
6 6・
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第 1 2 卷
现, 如:
情况。
5 ) 挖 空心 思 赚钱 不会被 温 州人 鄙视 , 这 看起
2 ) 现 在 的 问题 是 , 不 少 收 费项 目中有 地 方利 益、 部 门利益 和 小 团体 利益 。看起 来 , 制止 乱收 费
起 来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 化历程看 其 差异
口潘玉华 饶 春
摘 要: “ 看来”和 “ 看起来”只有一字之差 ,而且用法上也有 重合之处 ,很容 易让人产 生混淆,特别是第
●
二语 言习得 者。本文试图从其各 自的语法化的不同过程,来解释其在共 时平面上 的语义、语 用差别。
只 小狗 。 ”也 可 说 成 “ 小狗 ~勒 一 只 来 。”
意义上来说 ,作 为动 词的 “ [s t] 捉 to s ”可以表 达 “ 给与 ”
③据王福 堂先生 书面告知 ,绍兴方言也具有 “ ”的上述用法。 捉
拨”字句不仅表示被动 ,还可以表给与和处置。 的意义 ,比如 :捉 侬给 你。作为介词 的 ‘[s 7] ‘t 9s ”,也经 ④ 宁波方言的 “ 捉”字用为表示处置者的介词 ,唐代始见,例 常 表 达 “ 予 ”义 , 比如 : 捉 侬 吃 给 吃。 词 汇 意 义 有 虚 化 ⑤马贝加认为 , “ 给 你
句式 就 印证 了这句 话 。
[] 6夏俐 萍. 益阳方言的处置式 [ . 南省政 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 湖 】
( 合 版 ), 2 0 , ( ). 综 02 i
( 文为 宁 波大 学s I 项 目 “ 东宁波 方言 比较研 本 RP 浙
究 [ 号:2 1 O 3 ”;宁 波大学科研基金 “ 编 15 】 0 0 余姚方 言研
①据宁波大学教师阮咏梅告知,在温岭方言中, “ 捉… 柯”都是
动词 ,表示 “ 抓”的意思。
( 吕昱 雯 肖萍 浙江宁波 宁波 大学人文与传媒 学院
中文系 351 ) 1 2 1
2 l .2 0 2 0
语 言本体研 究
( 1)崔 液 上 元 夜 六 首 》 之 一 : “ 漏银 壶且 莫 催 , 玉
感 , 轻 而 易 举 地 分辨 , 而 第 二 语 习得 者 则 常 常 会 “ 思 不 百
二、 “ 看来”和 “ 看起来 ”的语法化差异
( ) “ 来 ”的语 法 化 历程 一 看
得 其解 ”。本文 讨论的 “ 看来 ”和 “ 看起来 ”就是这样 的
古代 汉语 中, “ ” 出现较 早 ,意 义实 在 。唐 代 , 看
区 别 , 更何 况 是 一 些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者 。 因 此 我 们 有 必 要 对 经 发 生过 了。 如 : 我 们 认 为 , ‘ t  ̄5”是 “[s ?] ‘ s?] [ t o s”语 法 化 的结 果 , 余 姚 方 言读 作 “[s 7] 的介 词 是 “ ” 。 理 由如 下 : 从 t 9 s” 捉 ②在余姚 方言 中,名词性宾语常常提前 ,作为话题 出现 , “ ~勒一
例 子 。在 《 汉语 八百词》 中, “ 看起 来 ”的解 释是 “ 插入 “ ”和 “ ”在线 性序 列上相连 出现 。这时 的 “ 看 来 看来 ” 语 。揣 摩 、估计 。” “ 看来 ”的解释 是 “ 插入语 。依据客 还不是一个词 。 “ ”为动 词,表示 “ 看 观看 、查看 ”义 , 观情 况估计 。”仅仅从解释我们 都很难判断 出这两个词 的 “ ”为事态助词 ,表 示的是事件 已经 发生过 了,动作 已 来
[】 宇红.“ ”的语法化演变历程 [】 南通 大学学报 ( 7徐 捉 J. 社会科学
版 ), 2 0 , ( 07 2).
究”学科 项 目[ 编号:xw 1 3 。 ) k l 4 0
注 释:
【] 8 阮桂君. 宁波方言语法研究 [ .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出 ] 版社,20. 09 [] 9肖萍. 9 余姚方言志 [ . M 杭州:浙江大学 出 】 版社 ,2 1 . 01
趋势 。这与普通话 的 “ ”兼属动 词和介词属 于同类的情 在
如 :几许难部宰,捉此用为心。 ( 王梵志 Ⅸ 慎事罪不生》 )
形 。从 语 音 上 来 说 , [s7] 韵母 央化 ,是 ‘[s?] t 0s” ‘t os ”的 参考 文 献 :
弱 化形 式 。
[] i 蒋冀聘,吴福祥. 近代汉语纲要 [】长沙:湖南教育 出版社,19 . M. 97
关键词:看来 看起 来 语法化 句法位 置 语义
一
、
前言
“ 看起 来” “ 看来 ”的词 义、语用 区别进行分析 。笔者认
在 对 外汉 语 教学 实践 中,笔 者发 现 一些 词形 相近 的 为仅 仅只做一个共 时平面 的分析,恐怕很难探其 根源 ,历 词常常会成 为第 二语言学 习者学 习的难点 ,特 别是一些词 时的梳理可 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共时的差异 。 形相近 ,用法相 似的词 。母语为汉 语者可 以凭 借熟练的语
2 马贝加. 近代汉语介词 【] 北京 :中华书局 ,20 . M. 02 徐宇红 (0 7 2 0 )认 为 ,作 为 介 词 使 用 的 “ ” 字 及 其 ] 捉
相关句式在 吴方言 中已经 消失 。赵元任先 生说 “ 言有 易 ,
[】 3 蒋冀聘. 论明代吴汉语的介词 “ ’[ . 捉 J 古汉语研究,20 , ( ). ] 03 2
此 看 来 ,希 望 借 地 球 自转 作 长 途 旅 行 的设 想 是 不 可 能 实 现
铁 关金 锁彻 明开。谁 家见月能 闲坐,何 处 闻灯不看来 。” ( 全唐诗》卷五四 )
( 2)白居 易 ( 岐 王 旧 山池 石 壁 : “ 深 藤 老 竹 《 题 树
的 ” ;第 四 , 出 现 在 “ 某 人 看 来 ” “ 某 事 看 来 ” “ 在 从 照
言 无 难 ” , 指 的 是 在 没 有 深 入 调 查 研 究前 , 不 要 轻 易 下 结 [] 宝华. 4许 汉语 方言大词典 【]北京: 中华书局 ,i 9 . M. 99
5 李荣. 现代汉语 方言 大词典 【】 南京:江苏教育 出版社 ,2 0. M. 02 论说某地没 有某语言事 实,余姚方言 的 “ ”字及其 相关 【] 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