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语法化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经”形成的时间
六朝说与唐代说 对于副词“曾经”形成的时代,目前学界
主要有形成于六朝和形成于唐代两种观点。
何金松(1994),杨荣祥(2005),何乐士(2006)均
认为“曾经”形成于六朝。所举的例句都是: (20)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 来。(北周) 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也认为“曾经”形成于六朝, 但所举的例子却是: (21)曾经新代故,那恶故迎新。(南朝)
从南北朝开始,“曾经”共现格式的使用频率在中古汉语中
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用例。例 如: (8)兵书久闲习,征战数曾经。(北周) (9)曾经破核后产者,不须复治。(北魏)(10)粤自居寒 山,曾经几万载。(唐) (11)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唐) (12)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唐)
“曾经”语法化的萌芽
刘桂林
副词“曾经”是由副词“ 曾”和动词“经”经常共现连 用虚化而成的。副词“曾经” 萌芽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 叶,成熟于清末民初。
曾:
1、动作行为或情况、事实在过去发生或出现过”
的单音节副词。《玉篇》:“曾,经也。” 《广韵•登韵》“曾,经也。 2、“曾”作时间副词,早在先秦时已有用 例,:”“但大量使用的时代恐更迟晚”。 3、《说文解字》中只有对语气副词“曾(zēng)” 的解释:“曾,词之舒也”,而没有对时间副 词“曾(céng)”的解释。
(2002),张谊生(2003),以及《辞源》和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都认定“曾经”形成于唐 代。除了龚千炎没有给出例句外,其余五家 所举的例句都是: (22)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 •卢照邻《长诗文集以及《齐民要术》
里,“曾经”共现的用例也都只是孤例,并且这些例句中 的“曾经”都是表示“曾经经历……”意思的跨层连用结构, 而不是一个副词。例(21)中的“新代故”显然是一个表 示事件的动词性主谓结构短语,充当动词“经”的宾语, 而“曾”则修饰整个述宾结构“经新代故”。如果我们通 读整首诗,就不难发现“曾经新代故”之前省略了主语, 因此这里的“曾经”不可能是一个副词。
在这类“曾经”共现的现象中,“曾”和
“经”之间并不是直接的结构关系,两个语 素都可以单独成词。虽然它们在同一个句法 结构中的位置前后相邻,但彼此之间却没有 构成直接成分的关系,而是处在跨层的句法 层面上。
例(8)中“征战数曾经”可以理解为“数曾
经征战”,“征战”是一个动词性并列短语, 作“经”的宾语。例(9)中“曾经”后面的 “破核”是表示事件的述宾短语。例(10) -例(12)中,“曾经”后面接的都是名词 或名词性短语。这五个例子中的“曾经”都 可以看作是表示“经历、经过”义的动词。
太田辰夫(1958),龚千炎(1995),董秀芳
(2002),张谊生(2003),以及《辞源》和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都认定“曾经”形成于唐代。 除了龚千炎没有给出例句外,其余五家 所举的例句都是: (22)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唐•卢 照邻《长安古意》)
太田辰夫(1958),龚千炎(1995),董秀芳
除了上文所举的例(15)和例(22)之外, 还有: (2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 (24)曾经谢病各游梁,今日相逢忆孝王。(唐) (25)何处曾经同望月,樱桃树下后堂前。(唐)
然而,我们看来,即便在这些例子中,“曾经”
也还处于副词化的过程中,都没有成为严格意义 上的副词,仍可以分析为跨层连用结构“[曾经] 经历+VP”。我们认为,这样处在依违跨层结构 和副词两可之间的,同时后面接的又必须是 VP 的“曾经”共现形式在某一个时段的大量出现, 就标志着“曾经”副词化的萌芽已经产生。
作为副词的“曾”后面往往带有动词或动
词性短语。一旦带上表示“经过、经历” 义的动词“经”,那么,“曾”和“经” 就会出现并存(co-occurrence)连用的现象。 这种现象最早是在东汉出现的。
例如:
(6)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
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东汉) (7)吾曾经身快布施,故典六天为魔王(东汉) 东汉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只找到了四个“曾经”共 现的例句,另外两例见于张仲景的《注解伤寒论》
从跨层结构到时间副词 随着“曾经”跨层连用现象的频繁出现,
“曾经 X”内部的结构关系也经历了从“[曾 ]经 +X”到“[曾经]+X”的转变,其中的“X” 也由处于宾位的体词性短语转变为处于述位 的谓词性短语。
例如:
(15)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唐) (17)曾经消瘦,每遍犹闲,这番最陡。(元)
否则,无论从语义上还是语法上来来看,以主
谓短语“新代故”作为全句的述语,都是说不 通的。至于许多学者所举的例(20),我们认 为这里的“曾经”可以理解为依违跨层结构和 副词两可之间的,但是仅仅以一个例句来判定 “曾经”萌芽于南北朝,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其次,唐代说较接近事实。唐代的文献中确实 有不少“曾经”共现的例子接近于副词。
(16)曾经破胆向炎官,敢不修容待风伯。(南宋) (18)南海曾经驻容骖,芳称茉莉荔称甘。(明)
(19)他时夸向田翁说,此味曾经赐大官。(清)
以上五例中“曾经”后面接的都是动词性短语,
但与现代汉语中的“曾经”相比,它们还不能算 是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副词。因为这些“曾经”都 可以看作是处于依违两可之间的:既可以理解为 跨层结构“曾经经历/经过……”,也可以径直理 解为一个凝固了的副词“曾经”。即使是清代的 语料例,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析为“此味曾(经) 经(过某人)赐大官”。
不过把这里的“曾经”看成是一个时间副词似乎
更符合近代汉语中已经发展和变化了的句法、语 义关系。毋庸置疑,从南北朝开始“曾”和“经” 就经常一起共现,在漫长的中古汉语与近代汉语 的发展史中,“曾经”内部逐渐凝固、融合,最 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音节副词。这是一个十分 缓慢而又长期的历时语法化过程。那么,副词 “曾经”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初步形成的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