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观察并思考:观察对硫代硫酸钠及松香加热时,温度计的示数变化;观察不同温度下它们的状态;观察熔化时它们的状态及温度;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思考硫代硫酸钠和松香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
(3)作图并分析。
①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
指明坐标轴上的两面三刀个轴的指向圾示时间和温度,硫代硫酸钠从35,松香从60开始计时,温度坐标上每小格代表2,时间“0”表示时间的起点,在加热过程中,每一时刻都有一个对应的温度,在图像上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
二、学习新课:
1、固体的熔化。
(1)概念与问题。
师:你们见过水结成冰和冰化为水的现象吗?(预)
生1:见过。冬天,北方的河面会结成冰。春天,河面的冰会化为水。
生2:冬天的夜晚,地面上的积水会结成冰。白天,在太阳照射下,冰会融化为水。
生3:将水放入冰箱里后,水会结成冰。将冰取出冰箱后,冰会融化成水。
师:这些事例说明什么?(预)
(2)实验与思考。
①器材及实验装置介绍。准备两套课本图4—2实验装置,分别安放在讲台左右两端。一套做硫代硫酸钠的熔化实验,另一套做松香熔化实验。注意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分另请两组学生(每组4人),上台实验,并对学生进行分工(报时、搅拌、读数、记录),其它同学注意观察。
②注意:实验中要分工协作;当硫代硫酸钠粉末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存在的三种状态,请回忆是哪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这些状态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回答:不)那这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逐步进行探究。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言: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
二、新课:(一、)熔化和凝固现象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的熔化与凝固的规律一吗?主要是探究熔化与凝固时的温度变化、状态变化规律。
2、假设和猜想: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相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不相同。
实验所需器材。
3、试验设计及要求:把硫代硫酸钠和蜡加热,并把温度计放入两种物质中,从40℃开始1分钟观察它们的状态和读出相应的温度,直到全部熔化后为止。
思考:对海波的加热方式是水浴加热,实验中为什么要水浴加热?注意事项:(1)注意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2)熔化过程中搅拌器要不断轻轻搅拌。
4、海波与蜡的熔化曲线分析。
5、结论:1、海波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达到48℃)熔化过程吸收热量,保持温度不变。
2、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二)熔化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海波、冰、食盐、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1、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几种晶体物质的熔点(三)凝固1、晶体凝固时有确定的温度;非晶体凝固时没有确定的温度。
2、凝固点:液态晶体物质凝固时的温度。
同一种晶体物质,凝固点=熔点。
3、晶体凝固条件:(1)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解释现象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以及习题篇二一、复习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丽水市八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第3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海波和石蜡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2.了解晶体熔化的条件,知道晶体熔化时的特点;知道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
3.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热现象。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图像分析的能力。
5.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研究活动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冰的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三节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自学互研(一)熔化和凝固现象自主阅读教材P95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把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冬天下雪后,当屋顶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时,我们常看到屋檐背阴处挂着一根根粗细不一的冰柱,这是由于屋顶上向阳处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温度达到1~2℃时,积雪会熔化;背阴处的温度仍在0℃以下,沿屋檐流下的水又凝固成冰柱。
方法指导:要判断发生的现象是何种物态变化,关键是弄清物质的初状态和末状态。
注意“熔化”和“溶化”不同,后者表示一些物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规律总结:熔化、凝固图像中,若有一段与时间轴相平行的水平直线,则这种固体一定是晶体,水平直线所对应的温度就是这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水平直线所对应的时间就是这种晶体熔化(凝固)所用的时间;若没有与时间轴相平行的水平直线,则这种固体为非晶体。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2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
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八年级《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凝固的定义及特点,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
2.掌握熔点、凝固点的概念,了解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3.学会运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4.能够运用实验操作技能,进行熔化和凝固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熔化、凝固的定义及其特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区别;熔点、凝固点的概念及各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难点: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行为差异;实验操作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2.重点:运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师强调熔化和凝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熔化和凝固现象的小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温度、热量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可能仍感陌生。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5.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示范教案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一、教学目标1.知道固态与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3. 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难点:描绘和理解熔化凝固图象,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用具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停表、冰块等。
四、相关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mp4等。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以水为例,固态形式一般有冰、霜、雪、冰雹;液态形式一般有雨、雾、露、白气;气态则是人眼看不到的水蒸气。
固、液、气三态可以相互转化,冰块在加热时可以变成水,那么水能变成冰吗?需要什么条件?你看到水通常有几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能相互转化吗?【新知讲解】(一)熔化和凝固教师展示图片,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我们这节课就着重研究这两种物态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生活中,冰雪融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春天,天气暖和时,冰雪才会融化,所以猜想物质熔化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这时物体的温度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不同物质的熔化规律应该是一样的。
(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师表述,根据你的猜想,请确定要进行的实验探究。
1.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熔化所需要的条件?(选择海波作为研究的固体)2.比较不同固体的熔化规律?(比较海波与石蜡的熔化规律)教师提问,实验需要用到什么器材?这些器材如何组装?学生回答,实验器材有:海波或者石蜡、烧杯或者小试管、铁架台和石棉网或者试管夹、酒精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探究熔化与凝固的特点+精品教案
四、凝固点
1.晶体有确定的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
2.凝固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降低。
五、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1.熔化吸热:食品冷冻保鲜、用冰袋给病人退热、吃冰棒解热。
2.凝固放热:菜窖里放几缸水避免冻坏。
带领学生实验,并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听讲、记录
听讲并思考、讨论
听讲、思考
听讲、记录
练习
引入熔化和凝固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引入实验
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用图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总结归纳的能力。
理解凝固的概念及凝固与熔化的关系。
理解熔点、凝固点、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
5.利用熔化、凝固过程的规律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养成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海波和石蜡的熔化现象的科学探究
教学难点
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凝固是放热过程,能分析熔化、凝固图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式
讨论式、讲授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寒冬来了,河水结冰。通过冰化水和水结冰的过程,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板书
四.凝固点
①.晶体有确定的凝固温度,非晶体没有。
②.凝固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③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不变;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持续放热,温度降低。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包括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想象晶体熔化时温度应该上升)。
教材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然后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形象思维比较好。
学生喜欢动手,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较为抽象的知识理解比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的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初中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
初中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初中物理《熔化与凝固》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熔化曲线的物理意义以及晶体与非晶体概念。
2、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验,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设计实验、思辨、交流的能力。
3、在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主动交流沟通,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
【难点】完整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学生:谚语有“下雪不冷化雪冷”,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物质有几种常见形态物质的三种形态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熔化和凝固》。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态变化教师提问学生:物质可不可以在固、液、气三种形态中相互转换从水可以转化为水蒸气、冰,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2、熔化与凝固教师设置疑问:水变为冰,冰变为水这两个过程分别是什么教师讲解熔化与凝固的概念,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例如:蜡烛熔化为烛液。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熔浆凝固成火山岩。
3、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教师提出问题:不同物质融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认为所有物体融化时温度都是不断升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如海波、石蜡、酒精灯、温度计、烧杯、试管、石棉网。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实验思路:将海波或石蜡放置于两个烧杯中开始加热,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记录。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保证物质受热均匀,测温准确引出水浴法加热。
教师总结学生思路并补充:将海波和石蜡装在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要求从40度开始,每隔一分钟读取一次温度并观察物质状态,将数据记录在教材表格中,最后绘制熔化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分为左右两组分别探究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变化,教师巡视。
在巡视的过程中,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点和帮助,并且强调安全问题。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
《4.3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液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2、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4、理解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通过熔化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6、通过两个实验数据、图像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7、能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8、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感知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熔点与凝固点三、教学流程●自学反馈与评估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变为的过程,叫做熔化;由变为的过程,叫做凝固。
2、冰开始熔化的温度是℃,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
3、石蜡在熔化的全过程中,温度。
4、固体分为和,晶体熔化温度,像一样;非晶体熔化温度,像一样。
常见的非晶体有。
5、晶体熔化的温度叫做,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熔化过程中要,凝固过程中要。
●引入冰变成水,水结成冰。
由学生列举生活与上述相同的物态变化。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1、提出问题:冰和石蜡在熔化为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怎样变化?上升?不变?2、观察实验:冰的熔化和石蜡的熔化3、收集数据,作出温度变化图象。
4、结论:①冰开始熔化的温度是0 ℃,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冰全部熔化为液体时,继续加热,温度上升。
②石蜡在熔化的全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
晶体与非晶体1、固体的分类: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冰、食盐、金属)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2、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冰熔化吸热、水凝固放热的应用例子与练习。
四、小结1、固态变成液态——熔化(吸热);液态变成固态——凝固(放热)。
2、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如:冰、食盐、金属)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上升。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沪粤版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说课稿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物质在升高温度时的熔化和在降低温度时的凝固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其实验观察。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和材料:试管、水浴、盛水容器、蜡烛、冰块、铁块等。
2.教学PPT:准备一份内容详细且图文并茂的教学PPT。
3.教辅资料:备一些相关实验过程图、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解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老师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引入本课的话题。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吗?有什么例子可以举出来?学生可能会提到融化冰块、熔化蜡烛等例子。
2. 实验引入(约10分钟)•老师: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物质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做一个熔化实验。
老师将一根蜡烛点燃,并将试管倒立插入水中,保持试管底部不接触水,等待蜡烛熔化。
•老师:观察一下,蜡烛变成了液体,这就是熔化的过程。
蜡烛的固体变成了液体。
接着,将试管取出,放入水中迅速冷却。
•老师:现在,试管中的蜡烛又恢复成了固体,这就是凝固的过程。
蜡烛的液体变成了固体。
通过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 实验设计(约15分钟)•老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和器材来设计一个能观察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设计。
•学生:我们可以用冰块和铁块来进行实验。
首先将冰块放入一个盛水容器中,放入水浴中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然后,将铁块放入冷水中,观察铁块的变化。
4. 实验操作和观察(约20分钟)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约15分钟)•老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和记录到了什么现象和数据呢?学生逐组汇报实验数据。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过程;- 探究不同物质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烧瓶、加热板等;- 实验材料:冰块、蜡烛、金属块等;-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课件。
3. 教学流程:a. 引入阶段:- 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冰块慢慢融化的过程,提问学生对此现象的注意和思考;- 引导学生归纳并总结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特征。
b. 知识讲解阶段:- 通过教学课件的形式,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和基本原理,以及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的例子;- 引导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是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和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
c. 实验探究阶段:- 分成小组,每组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并记录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和特点。
d. 实验结果讨论阶段:- 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呈现给全班,交流并讨论实验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熔化和凝固的共同规律,并与之前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e. 拓展应用阶段:- 谈论熔化和凝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相关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来观察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4. 总结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设计进行评价和点评;-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和学习收获。
这样一套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过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升。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此次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教案,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以下知识点:1.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2.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3.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4.实验操作技能:熔炼和冷凝二、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实验操作演示3.实验操作让学生自己操作4.学生小组合作实验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师讲授第一节熔化与凝固的概念及区别熔化:物质在升温过程中由固体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在降温过程中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区别:熔化是升温过程,凝固是降温过程;熔化是固→液,凝固是液→固。
第二节熔点与凝固点的意义与测量方法熔点:物质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液态状态的温度。
熔点是纯物质的特征性质,即不同物质熔点不同。
称为固定熔点。
凝固点:物质从液态状态转变为固态状态的温度。
凝固点与熔点相同。
测量方法:实验性测量与理论计算法。
在实验测量中,可采用温度计等工具测量。
第三节根据熔点与凝固点的变化推断物质性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熔点与凝固点不同,可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
熔点和凝固点一般都与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关,如分子大小、空间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等,当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振动加强,分子相互之间的引力减弱,熔化的温度降低。
2.实验操作演示实验一物质的熔化目的:为了观测物质的熔化过程,了解物质的熔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起蜡烛,放在铝箔纸上,按熔点方向加热,观察烛蜡的熔化过程。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熔点。
3.把烛蜡放回原位,掐灭。
实验二物质的凝固目的:为了观察物质的凝固过程,了解物质的凝固点。
仪器、材料:蜡烛、镊子、铝箔纸实验步骤:1.用火烧热蜡烛,烧到烛蜡完全熔化。
2.用温度计测量烛蜡凝固点。
3.等烛蜡凝固后,再次加热,加热到烛蜡完全熔化出现一定数量的液体,停止加热,观察烛蜡的凝固过程。
4.重复上述步骤,观察烛蜡每次的熔化与凝固。
5.总结凝固点与熔度的关系。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说课稿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的题目是《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教材从固体熔化实验出发,通过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应用。
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1.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做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对比实验。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由于学生缺乏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感性认识;图像法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次的应用,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
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4.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时作如下处理:①“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这样对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在固体熔化的实验上下一番功夫。
八年级物理上册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目标】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重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物态变化和吸热放热过程【教学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块、松香、水、火柴。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实验:观察冰块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冰块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冰块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待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冰块的温度,并观察冰块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冰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冰块受热均匀。
(3)待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
3.冰块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画出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图①)教师: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冰块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块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冰块开始熔化?(答:B点)(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冰块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冰块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冰块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九年级《熔化与凝固》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完成质量,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自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熔化与凝固现象为切入点,如冰激凌在夏天融化、冬天的河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已学境,展示金属熔炼、玻璃制作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4.总结反馈,拓展延伸
(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3)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现象,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5.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实验操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熔化与凝固现象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各小组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熔化与凝固现象,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教师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熔化与凝固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章节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以强化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熔化与凝固现象,并记录下来,分析其背后的原理。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分享,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环节设问导读,新课探究
1、由于实验条件不足,缺乏实验药品和器材,无法让学生们去完成实验,所以用演示实验来代替。
2、在演示之前,先让学生们自己阅读教材,知道完成实验需要什么仪器,然后介绍为什么用“水浴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什么。接下来进行演示实验。
课题: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八年级
课时
1
教师
卢栋杰
单位
驾岭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了解熔化曲线的物理含义。
2、知道什么是熔点和凝固点,会查熔点表。
3、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有关的简单热现象。
4、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3、引导学生们根据模拟数据画冰和石蜡的熔化图像,
4、完成后,教师精讲。引导学生根据所画图像,对比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5、小组合作,分析论证。
焦目标一熔化和凝固
1、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质从变为的现象称为熔化。如冰雪融化。
3、物质从变为的现象称为凝固。如水结冰。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用图像法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论证
难点:描绘晶体熔化的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学案在课前给学生们下发
完成学案中的第一部分,小组内核对。一、课前热身(组内核对)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________相平。
5、通过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的过程,培养耐心细致地观察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是沪粤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研究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即以冰和蜡为代表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收集数据、描绘图像、对比分析,总结出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认识晶体和非晶体,并学习对比法、图像法等科学方法。
第四环节展示自我,学以致用
学习进行课堂练习
课堂测评对学生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效果的一个检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通过测评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学生们自己总结
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后完成
单凭课上的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多பைடு நூலகம்习下,才能熟练掌握。
8、板书设计
聚焦目标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观察“冰的熔化实验”
(1)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冰熔化时温度-时间图像(a)
(2)冰开始熔化的温度是;冰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保持
;冰全部熔化为液体,继续加热,温度。
2、观察石蜡的熔化
(1)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画出石蜡熔化时温度-时间图像(b)……..
限于条件的不足,这里这样设计,能让学门经历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特点的过程,学会作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体会到图像法能够直观地表示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基础。学习这节内容,学生就能从科学角度理解并解释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体熔化现象不同,是因为一部分物体是晶体,另一部分物体是非晶体,同时也也能培养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观察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数据、认真分析总结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
整体来说,学生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可能是因为物理课上对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_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特点”。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就涉及到了温度计的使用,设计这个问题是为了后面的实验打基础。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拿一支蜡烛,首先让学生观察蜡烛是什么状态;接着点燃蜡烛,将其倾斜,用一个玻璃板来承接滴下的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变成固态的蜡。
学生观察蜡烛(固态)→蜡油(液态)→蜡块(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