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合集下载

书法课堂丨《毛公鼎》技法解析(一)基本笔法

书法课堂丨《毛公鼎》技法解析(一)基本笔法

书法课堂丨《毛公鼎》技法解析(一)——基本笔法《毛公鼎》可谓稀世瑰宝,记录了西周珍贵史料,训诰辞令最完整,赏赐封爵为最高等级,是可凌驾于《尚书》中任何一篇的西周档案实录。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重器。

铭文共32行,500字(重文9字,合文9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亦称“金文”,又叫“钟鼎文”。

近代书家李瑞清尝云:“《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以儒生之《尚书》这样的经籍大典作喻,可见《毛公鼎》在古史、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都具有重大价值。

《毛公鼎》笔法精严,结构劲健,疏密有致,成行成列,显示出周代审美文化追求整齐、规范的独特面貌。

线条极尽浑凝拙朴,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貌,强有力的线条与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向,这时的“有序”是先民们最高的理想,有趣的是在他们向整齐的装饰之美迈进时,周人的进退有节“莫不令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毛公鼎》可谓气度辉煌,细审其笔法,转折自如,圆融婉通,字略修长平整,灵秀自然中不失规矩严谨,气色温和,笔势稳妥,处处彰显出彬彬有礼之貌。

郭沫若曾把《毛公鼎》铭文拓本收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有云:“此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宜宣王之时代为宜。

”可见在有序性之外追加了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等审美之感。

磅礴恢弘、皇皇巨制的《毛公鼎》是西周先人遵循“秩序”的象征,也是西周先人崇文尚实审美思想的再现。

就整个商周书法史来讲,《毛公鼎》是金文“笔法”整饬的集中体现。

初习金文莫拘泥于笔顺,顺手顺势而为即可。

铭文均为拓片不能体现墨书笔意,临摹要像古人,就是一个“度”的把握,要充分发挥现在的笔墨优势,在总体精神风貌与原本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全新的气象。

学习金文大篆最好的途径就是逆流而上,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从清代邓石如篆书《千字文》和吴昌硕临《石鼓文》入手,掌握篆书的书写笔顺,打好线条关,结字关,而后在稳扎稳打写《毛公鼎》等金文大篆效果更佳。

《毛公鼎》铭文临写全文,赏析

《毛公鼎》铭文临写全文,赏析

《毛公鼎》铭文临写全文,赏析临《毛公鼎》铭文,是在与古人心灵沟通!------郭赋林“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为皇皇钜制,毛公鼎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与其他殷商时期所挖掘到的巨大青铜器可说是天差地远,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铭文却是当今出土的七千多件铭文青铜器中最多的,有32行,499字,是西周青铜器之最,相当具有研究价值。

传奇经历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高 53.8厘米,口径 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郭赋林对学员讲:“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一般被划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晚期三个不同段”。

西周初期的金文,几乎沿袭了殷商晚期的风格,朴茂凝重,瑰丽沉雄,用笔起止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拔又时有肥笔及点团华饰其形。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

《毛公鼎》技法解析(三)章法布局、临习要点章法布局纵观《毛公鼎》全体铭文五百字,章法有行无列,错落有致,字字相生,无一不表现出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加之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较之平直的线条又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活力与审美趣味,构成了和谐有序、自然质朴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先民们有意地追求着书法美。

在章法处理上,因块范铸铭是在鼎腹内的圆球形内范表面书写铭文,所以虽有隐约界栏以标示格位,由于球体孤度太大,故每行除起始的四五字较端整外,下行至圆弧大处,则字形跟着弧面斜偏歪曲,一望便知绝非在平面上书写(拓片像两片铠甲),如第8行、第12行的“王”字最为明显。

由于笔画的多寡,自然造成了字形大小的差别,但书写者并不强调、夸张这种差别,相反似乎有意追求整齐一致,笔画少的字所当的空间并不少于笔画多的字,显得舒展大方,如“显”“文”“天”“乌”“集”“明”“正”“画”等字,要么上长下短,要么上轻(淡)下重(浓),书写性表现得非常强。

通篇形成有“秩序”的节奏感、错落感和空间感,刻意求工而不失灵动自然,气势磅礴而不狂怪怒张,这种崇尚“秩序”的审美表现是西周追求秩序的集中反映,这正是《毛公鼎》之艺术魅力所在,它折射出西周书法的至高境界。

临习要点当下对于篆书创作,有三种现象:一曰神化,学者未学先拒;授者故弄玄虚,使喜篆者不敢为。

二曰易化,照搬照抄,不谙字法,故而出现错字讹字。

三曰丑化,怒张异态,任意变形、夸张。

在临习《毛公鼎》时,要遵循商周金文古朴苍茫、正大气象的共同原则,写出古意、古趣、古韵。

做到以下四点:一、修炼学习篆书,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

我的体会,学习篆书可分“三境界”慢慢修炼:(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可为第一境界。

汉字基因在国人血脉里代代遗传,有着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

报纸、电视、电脑、手机,书籍,户外广告等等,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说汉字的形、声、意每天在阅读与交流中潜移默化。

李瑞清临《毛公鼎》表现出的“匠气”

李瑞清临《毛公鼎》表现出的“匠气”

李瑞清临《毛公鼎》表现出的“匠气”2021-02-08 13:57·书法大辞典
毛公鼎
《毛公鼎》拓(局部)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因作器者为毛公而得名,1843年在
陕西岐山出土。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器形极其简朴。

半球形的器身立于三蹄足之上,口沿上有两个宽厚的立耳。

全器器身光素,仅于器身口沿下方饰以一周精简的重环纹及一道凸弦纹。

其端正的器形及浑厚的器壁在与铭文朴实的书风以及宣王对毛公重任的呼应下,更显庄重肃穆。

毛公鼎鼎内壁铸有铭文,共32行,近500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表现出西周晚期的文字书写形成了具有纯熟书写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形式和规律。

《毛公鼎》被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奉为圭臬,是学习篆书的优秀模板之一,为历代书法家所青睐。

李瑞清也是众多临习者之一。

李瑞清所临《毛公鼎》与其所临《散氏盘》大抵时间相近,面貌基本一致。

以下我们从《书法大辞典》中选择李瑞清临习《毛公鼎》的部分内容刊出,以期用原汁原味的内容能对朋友们临习《毛公鼎》有所启迪。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发现,李瑞清在临《毛公鼎》时,基本上做到了形似,并加入了己意,笔画老到。

但需要注意的是,李瑞清在临习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颤笔,似乎显得“匠气”,甚至有点“俗”,不如《毛公鼎》的用笔来得爽利自然。

丛文俊:吉金丛谈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散氏盘

丛文俊:吉金丛谈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散氏盘

丛文俊:吉金丛谈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散氏盘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实物西周虢季子白盘,宣王时器,清道光间出于陕西宝鸡。

癸巳溽暑通临并跋。

巳溽暑通临并跋。

西周金文可以分为两个系统。

王室作器,创立规模,风化天下,也是大篆书体演进并确立楷式的标志性作品;诸侯国作器,法效宗周,个性、小大则往往因地而异,或可见其滞后现象。

西周中、晚期之际,王室作器则以风格之异而别为两类。

国家博物馆藏虢季子白盘拓本其一为主流,沿袭积习而笔势浑圆转曲;其二以虢季子白盘为代表的新风,笔势方圆兼备,图案化程度尤高,明显地与他器不类。

宣王时作大篆《史籀篇》十五章,颇疑后者即其中的典型样式。

王国维《史籀篇疏证序》据《说文》所收籀文析之云:《史篇》文字,就其见于许书者观之,固有与殷周间古文同者。

然其做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

推其体势,实上承石鼓文,下启秦刻石,与篆文极近。

王氏据《说文》所收籀文大篆立论,容有是理,其误则在于把《史籀篇》视作一成不变的字书,忽视其从西周宣王到东汉许慎八百余年间不断传抄所可能引起的种种变化。

就此而言,如果说虢季子白盘题铭应该近于《史籀篇》大篆的原型,似亦不为无据。

王氏所谓之“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的特点,与此器风格最为接近。

又,春秋战国之世,只有秦国沿用《史籀篇》大篆字书,秦始皇时成为改作小篆的底本。

故尔纵观上古秦金文书法,自虢季子白盘派生出秦公钟“规旋矩折”而笔势稍圆一路,向下则有石鼓文、诅楚文、泰山刻石、唐宋玉筯、明清铁线一脉传承与变化;另一路则恪守“规旋矩折”之法,向下则有秦公簋、秦公大墓石磬刻字、商鞅方升、琅琊刻石、唐宋“细腰长脚”、清邓石如等一脉传承与变化。

学者诧异虢季子白盘之类秦文,盖因于《史籀篇》的缘故,而把握其临习领要,亦须自此中出矣。

虢季子白盘铭文学习古文字书法有四要:一曰识字,二曰辨体,三曰得笔,四曰会通。

借用刘熙载的观点,前三者是“我入于古”,后者是“古化为我”。

浅谈《毛公鼎》

浅谈《毛公鼎》

浅谈《毛公鼎》浅谈《毛公鼎》西周金文书法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初、中、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大多沿袭殷商风格,书法朴茂凝重,瑰丽沉雄,大小不拘,随意恣性,许多字施以肥笔、重团以突出其形态,体现出书写者在创作上较为自由随意的时代特征。

中期风格为之一变,用笔凝重而势畅,点画圆浑,虽也有肥笔、重团,但其装饰意味明显减少,书写意蕴增强,行款变得疏朗,字体也逐步趋于规范。

到了晚期,金文书法已臻极盛,无论是在用笔、结字、布局还是在气韵风格上都趋于成熟,装饰意味消失,线条愈加沉雄质朴,字型更显生动活泼,内涵丰富性大大加强。

《毛公鼎》便是西周晚期期的突出代表。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其文三十二行,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迄今出土的最长一篇金文,内容为毛公为感激周宣王委以政务,策命整肃纪纲、兴革政治,而特铸鼎记事。

其文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其书线条遒劲,体势沉雄高古,气宇轩昂,历来被视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

现藏台湾。

在蔡伦造纸之前,我国文字的载体多是“不规则”形状,如甲骨、钟鼎、彝器、权量、简牍、砖瓦、摩崖等,形成了生动多姿而又各具特色的章法与布局。

《毛公鼎》是随鼎深腹内弧面形制而展开,书写以斜向、环状运动的线条和灵活多变的或方或长的结字依势完成,整个铭文处置井然有序,和谐统一,表现出纯熟的书写技巧、高超的形式美感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完美。

《毛公鼎》用笔精严,以中锋裹毫为主,线条圆劲茂隽,饱满遒劲,体势沉雄。

行笔逆锋以入,抽掣而行,提笔中含,锋在画中自始而至终;收笔平出,轻按笔锋停止。

线条呈“圆”,回曲婉蜒,坚韧纤徐,长短互用,轻重有别,起止转折处恰到好处,笔画粗细趋向统一,委婉优雅,表现出的线条既有清朗精严的审美意味和高贵典雅的贵族气息,又有自然浑凝、拙朴生动的金石之气。

体味其用笔,可用“平、圆、留、重、变”﹙黄宾虹先生言﹚五字概括。

所谓平:寓静于动,笔笔送到,行笔如锥画沙,似物凝碍,不可使其柔弱漂浮。

圆:指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线条圆浑沉厚,有弹性无圭角,不刻板僵硬,所谓如折钗股。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2008-03-19 17:47:07 作者:刘洪洋来源:中国篆刻网文字大小:【大】【中】【小】核心提示: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 ...关键字:刘洪洋观点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以免遭亡国之祸,最后赐以品物,毛公作器,铭记其事。

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其文32行,以499言再现了宣王中兴王室,任人为贤的盛景。

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政治统治很不稳定,周宣王善于总结经验,革除积弊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由于当时的人们将青铜器称作“吉金”,故以文字载体的性质而得名亦称“金文”。

青铜器中以礼器(鼎为主),乐器(钟为主)为尊,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至今所见拓印版本是通过书写、制作以及锈蚀残泐的产物,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它较之平直的线条,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趣味。

临摹与创作

临摹与创作

临摹与创作作者:王友谊来源:《艺品》2016年第02期我认为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意思是说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因为书法创作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积累,又必须有个人情感的表达。

仅仅临得像古人,只能说明有一定基本功。

但如果个人的审美不成熟,个人的艺术思想没有形成,则创作不可能体现出个人风格。

所以临摹是基础,是步入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

自古至今没有哪位书法家能够不通过临摹经典碑帖而登上最高的艺术殿堂。

下面着重谈点临摹体会: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顾;得意忘形”三种境界。

形体是精神赖以寄附的物质基础。

所以,初学书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都要千方百计求得形的相像,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贤的法度,使自己的书写习惯纳入正确的轨道。

在这个阶段是要每临写完一个字,都必须细心对照所临范本进行析查,找出在结体和写法上的误差,然后再认真临习。

如此反复,直到完全写像,处处酷似为止。

经过一段这样的严格训练才能使自己心有拟效之方,手明挥运之理,写出的字自然有某帖的法度可观。

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入帖”。

“形神兼顾”是指学书只“入帖”而得其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字匠而已,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

因此,当临摹临到下笔即有某家某帖的体势时,就不可再一味务求形似而亦步亦趋。

而应以求神似为主,形神兼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

这时就需要对所临之帖先作一番研究、欣赏,从中揣度书家的立意,分析研究书家的笔法、墨法、章法、结构规范与否等;并体验捕捉范本的神韵及笔墨内涵,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去临。

由形似到神似,已经是有了质的飞跃。

虽然未能完全跳出某家某帖,但是己初步具有自我的个性和风格。

还要理解临古人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这即是前人所谓的“出帖”。

金文临摹

金文临摹
怎样临习金文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站长
怎样临习金文
金文概述
“金文”又叫“钟鼎文”或“吉金文”,是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它有凹凸之分,一般来讲,凹的阴文称“款”,凸的阳文叫“识”,所以,金文又可称“钟鼎款识”。
金文发展到西周时期,是大篆最成熟的时期,如周厉王十二年的《●簋》,字迹与中期质朴端庄的《大克鼎》相似,但更加厚实壮美,可视为西周中晚期西周王室的标准书体。之后,宣王时期的《颂鼎》、《史颂簋》、《虢季子白盘》等,无论在线条、结构、体势等方面都表现出高度成熟、规范和持重的特点,甚至露出模式化的唯美主义倾向。金文至此,可以说达到最辉煌的阶段。
从风格来看,由于多种原因,西周金文每个时期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周早期金文风格以平实朴素为上,如武王时的《利簋铭》,字体平和凝重,笔道含蓄,较少露锋,文字也较为规范,易于辨认;成、康时期,风气大开,铭文多以稳重、凝练为上,笔致浑厚朴茂,起止锋藏,结字因体而施,更显自然。此期以《大盂鼎》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该铭已出现“方笔”,横画多呈方头向尖尾过渡状,与以后《马王堆汉墓》中《遣册》中的横画形状极为相似,但更具“重量感”,可谓开“方笔”之先河。同时“肥笔”出现,可视为后世简书“重笔”之先导。
结构。
该铭字形呈长方形,但它工整而不刻板,严谨又极具变化。其字形的处理均“因字赋形”,即笔画多者任其大、笔画少者任其小,且疏密有致,长短得宜,格外生动。切忌“大字促小、小字展大”。
章法。该铭有行有列,但空间感极强。这种疏朗萧散的布局和优美舒展的字形构成了极强的形式感,因此,无论临作或创作最好不要写得拥挤。
“金文”属于“古文字”,它始于夏,历经殷商,盛行于西周,是篆书中时空跨度长、存世数量多、书风最突出的一大系列。如果说,夏禹收九州进贡来的金属铸成了九个大鼎标志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青铜器时代的诞生,那么,在以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金文的产生、演变和发展则伴随青铜器技术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从而谱写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辉煌的篇章。

毛天哲:毛公鼎铭籀释考论(附录高清拓片字释)

毛天哲:毛公鼎铭籀释考论(附录高清拓片字释)

毛公鼎銘籀釋考論毛天哲按:某日,主席夢告曰:“小子哲,吾毛氏乃文王王姒嫡裔孫,班簋有徵,殆無可疑。

肆武王有天下,封親弟周公旦康叔封于魯、衛,唯叔鄭為武王同母弟中最少,有繼祖守奠之責,故與母王姒居畿內丰邑,派氏為毛,子嗣皆未外封東土,終西周二百八十一年間,均食采西土畿內,供職王室,勤勞王家。

成康之際,有毛懿公為顧命大臣,任職司空,蓋為叔鄭子,見諸尚書、竹書紀年。

昭穆之間,叔鄭孫毛伯囧任職大正,周書有冏命之記。

周穆王時,叔鄭四世孫毛班位列三公,清華簡祭公之顧命補闕、尚書亦有證。

班公子毛伯遣任職週六師統帥,僅見竹書紀年。

自後典籍記載吾毛氏史跡甚是了了,維毛公鼎出,始知毛公歆為宣王太宰也。

嗚呼,吾毛氏先祖世為周卿,子孫代代有掌司徒司空師氏塚宰之職,王言命書,周冊典誥,詩雅風頌,宗廟都邑之造,祭器彝銘之作,歲祭征伐,無不有與,奈何三代典籍失載吾先祖史跡良多,其可勝言乎。

幸賴先祖靈聖,籒文銘書於彝,肆我輩可仰睹先祖煌煌史跡如眼前。

吾毛氏先祖作彝銘良多,若班簋、毛公鼎類輝煌巨制,凡存世器鮮有罕匹。

維世遠年湮,古文奧句不易索解,不惟世人少有能讀通順者,且吾族人亦大多茫然無知,迺是唯為先祖羞哉。

籒讀釋解吾毛氏彝銘,昭先祖之懿行,以垂示後世毛氏裔孫,事亟焉只爭朝夕,小子其有意乎?”天哲拜稽首曰:“喏喏。

丕極皇公,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繩繼文王之仁教,嗣承武王之勳烈,率部曲救民於水火,驅逐韃虜,再造大邦,功業維始皇嬴政敢有匹也。

嗣後率民戰天鬥地,敢叫日月換新天,使民生活富足安逸如在桃花源中,不亦周公之政乎。

皇公為之奮鬥一生的“為人民服務”宗旨遠超古公亶父、文王之仁矣。

壽八十有三而崩,天下色變,億萬臣民俱悲,如喪考妣,不亦如古之帝堯舜乎。

小子哲不敢言知皇公之德,但亦明曉授恩於親親,不如遺澤于萬民。

富貴不過三代,權無恒久,官無可久,壽能其久乎?君子澤一人,則一家懷恩,君子澤千家,則萬民感涕,君子澤一國,則億眾同心。

民念其名則如念其親,喪其喪如喪考妣,懷其恩如懷其祖,敬其德如敬神靈。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作者:吴健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2019年第03期[摘要]《毛公鼎》铭文是西周晚期大篆范畴的书法经典范本。

其线条瘦劲爽朗,笔姿优美流畅,古朴凝重,姿态生动活泼,在金文特有的凝重感中增加了灵动的秀气;字内空间布白,开合有度,匠心独运;字形体势纵长,萧散自然i字法循规蹈矩,气格古雅;全文章法布局,气象温和,宁静纯真。

尤其双向弧形排布的纵行显现出独特的分行布白之美。

较早期的金文有不同,线条的运动节奏更加明显,中国书法线条的写意特征由此渐趋明朗,下开石鼓,后启秦篆先河。

[关键词]《毛公鼎》铭文;金文;赏析;导临[中图分类号]J29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1-0034-04[作者简介]吴健,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书画创作研究所所长、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安市政协委员,淮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荣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奖”。

一、《毛公鼎》铭文赏析《毛公鼎》,西周宣王时青铜器,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大盂鼎》并称为四大国宝重器。

此鼎铭文是周王命毛公之辞,故名毛公鼎。

内容为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免招丧国灾祸,策命勉励重臣毛公辅佐朝政国事,效忠王室,为此赏赐大量财物于他。

毛公为记述颂扬天子的厚德隆恩,特铸鼎以记。

全篇文句完全为诰命体裁,浑穆简奥,当是太史公的佳作。

命辞典重,更表达了古文的精严雅洁,是为庙堂之鼎。

该器清道光末年(1350年)于陕西岐山出土,咸丰二年被著名收藏家陈介祺购得,遂秘不示人。

此后清代两江总督端方、晚年客居淮安的当代文化名人徐伯璞也收藏、保护过此鼎,与《毛公鼎》有过不解之缘。

此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通耳高近53.8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腹深27.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腹呈半球状。

《毛公鼎》的临写和大篆风格之美

《毛公鼎》的临写和大篆风格之美

《毛公鼎》的临写和大篆风格之美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铭文长达497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

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临写经典:临《毛公鼎》】临写体会:我在临写《毛公鼎》时,用笔逆锋而入,中锋裹毫提掣而行,画点势尽,力收之,力求势之圆融,力之凝劲,线条浑厚、圆润、质拙。

结字、体势不越原帖绳尺,以求其肃穆之形态。

章法上,不求开合、疏密的强烈对比,因字因形自然而成。

以忠实表现此帖文质兼备的雄强、庙堂之气。

作者:冉令江,1983年生于山东肥城,美术学(书法)硕士。

现为山西省书协会员,山西省金石书道研究所专职书法家。

(图为冉令江临《毛公鼎》)【延展阅读】一、宝鼎文化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为《大克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大篆美的风格与特征- - - - - -篆书,是文字之“祖”,书体之“宗”。

高清拓本《毛公鼎》及释文

高清拓本《毛公鼎》及释文

高清拓本《毛公鼎》及释文二笑堂主初次临摹《毛公鼎》第一段王若曰:父厂音,不(丕)显文武,皇天引厌氏十德,配我有周。

膺王若曰:父厂音,不(丕)显文武,皇天引厌氏十德,配我有周。

膺①按 / 王,或谓周成王、或谓周宣王,现多从后说。

②故 / 王若曰:王是这么说的。

替王转达册命时所用的传语,用法就像后世的诏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按:尚书中不仅可见“王若曰”,也有“周公若曰”。

)③故 / 父厂音,卽毛公厂音(封国十爵称十名),周宣王叔父辈。

④不:通“丕”。

文武:周文王、武王。

⑤旧多释“弘”,大也。

近年学者据睡虎地秦简与马王堆帛书,主张释“引”(引,久也)更佳。

⑥厭:飫(yu)也;充满;《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

⑦:经籍,通作“厥”。

⑧配我有周:谓文王、武王德能配天。

《诗.皇矣》天立厥配。

传云:配,媲也。

此处注意拓本中“有”字:王晓宣先生强调,“有”当作手持肉也,若作以手持舟,不合理。

【语译】王说道:父厂音!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秉持上天施予绵长而充厚的福德,正合於我周室…….。

【第二段】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閈(han)于文武耿光。

唯天将集① 尔雅释言:膺,当也。

② 故 / 率:语气词。

怀:怀柔、抚顺。

率怀不廷方:抚怀不来王廷朝聘的方国。

③ 故 / “閈“在此通“觐“,意同《尚书》: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按 / 觐:见、显现。

耿:光明。

于 / 《说文》閈,门也。

此犹言域也、限也。

言无不限於文武光明普及之内。

【第三段】氏十命,亦唯先正襄辥(yi)氏十辟恪谨大命。

肆皇天亡罒矢(斁yi),临①,郭沫若释为“将”,大也。

②先正:先王的辅佐大臣。

③字,吴、于均释为“克”,另有多位学者释“襄”,今故宫从之。

襄,襄助、扶佐也。

④故 / 辥,通“乂”,辅相。

吴 / 辥字,古义久废,以词义绎之,当训治。

于 / 凡金文“辥“,皆是协辅之义。

⑤辟:君也。

⑥字,多位学者皆释“劳”,并解释为:两手奉爵形,古之有劳者,奉爵以劳之,故从两手奉爵。

金文经典临摹指导——《毛公鼎》(4)

金文经典临摹指导——《毛公鼎》(4)

金文经典临摹指导——《毛公鼎》(4)金文经典临摹指导——《毛公鼎》(4)1.《毛公鼎》简介《毛公鼎》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时青铜器,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在陕西岐山县出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为西周重器,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

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内腹有铭文32行,496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周代青铜器。

铭文记天下四方动乱,大纵不静,王命毛公父厝辅协事,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铭文长达近五百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笔法精严,结体瘦劲,行气流畅,气势磅薄,历来被视为金文中之瑰宝,对后世学习大篆者影响极大。

《毛公鼎》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散氏盘》一起被称为晚清四大国宝。

《毛公鼎》属于西周晚期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图画文字完全消失,用笔遒劲苍健,淳厚古朴,结构规律更强。

字形大多取纵势,中锋用笔,自然圆浑,被称为“玉箸体”,是西周金文的纯熟时期,为后来的秦系文字《石鼓文》和秦小篆奠定了用笔和结字的基础。

毛公鼎全拓片毛公鼎全形拓毛公鼎释文2.《毛公鼎》铭文翻译周王这样说:“父喑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

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

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

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

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

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

扰扰四方,很不安宁。

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喑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

毛公鼎的艺术之美

毛公鼎的艺术之美
这三类作品的出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恰好体现了周代铸鼎技术的日趋成熟金文铸刻也逐渐有了经验而后有了修改更正的余地这使得它能让形体结构从之前的散乱无章转变成之后的端庄严谨让线条从之前的刚健匀称古拙粗笨转变成之后的流转自然灵动多姿
毛 公 鼎 的 艺 术 之 美


的布 局 和 大篆 这 种 字 体 的 艺 术 美 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 方面 来 探 讨 毛 公 鼎 的 艺 术之 美 。 关 键 词 :毛 公 鼎 ; 布局 ; 文 字 美
那种高高低低 、七长八短的笔 画,使 字形变得 多彩多 姿。 ”相 对之前 的 甲骨文来说 ,大篆减 了些 “ 张牙舞爪 ” ,少 了些 不可辨识 性 ;相较小 篆 来说 ,大篆 自 然是保存 了更多的汉字的古朴意味。这种 图画美与文字 美 的结合体现在毛公鼎金文上 ,可以说是精细人微 ,锱铢必现 。 下面就具体文字形态 ,举例如下。 ■ 父 《 说 文解字 》 : “ 矩 也 ,家 长率 教者 ,从 又举 杖 。 ” “ 父 ” 是 “ 斧”的本字。父 ,甲骨文 在 “ 又” 字 上加一 指事符 号I ,代 表手 上 持握的石斧或石凿之类的工具 。造字的本义可能是手持 石斧捕猎或 者劳 动。金文 、 ,篆文 承继 甲骨文字形 。远古时代 利用工具 进行体力 劳 动 ,对开创生 活具有重大意义 ,受到特别的尊重 ,因此 “ 父 ”是古人对 从事劳动的男子的尊称 。又 因为造字时代是父系社会 ,男子在生活 中占 有重要地位 ,所以 “ 父” 字借为父亲之意 ,这个意义代替先前的造字意 义 ,因而又给 “ 父 ”字加上一个 形旁 “ 斤” ,另造一个新字 “ 斧”来 表 示 “ 父 ” 的最初 意义。父 ,象手 ( ) 持杖 ( I )来 执行责 罚 ,显示 了 父亲作为一家之长的权威 。字形高瘦 ,代表了家长的威信和不 可挑 衅的 高度 ;杖短而直 , 是 父亲 的绝对权力的象征 ;手部弯 曲,注意 到了人类 肌体的弧度 和软度 。右下手臂 的柔和 、弯 曲正好与左上短杖 的直硬 、坚 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 ,匠人依据此字的意义 ,对其做 了一丝不苟 地处理 ,该方不圆 ,该直不 曲,这在 以铸刻为主的古代艺术上 来说 ,细 致成都程度让人心悦诚服 。 曩毛 《 说文解字》: “ ,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象形 ,凡毛之属 皆从 毛0 9 9《 尔雅 ・ 释名 》 毛 ,貌 也 ,冒也 ,在表所 以别 形貌 , 自覆 冒也 。 金文字形 ,像是在土地的 “ 土” ● 上长出枝蔓茂盛 的草 ,所 以造 字本 义可能是地上长草 。有 的金文 弋和 篆文 省去 了●土。后来 通过 比喻 引 申,变为 《 说文解 字》 中的意义 。从原始意义可以想 见,地上长得草都 是柔软且尖儿细小 ,随风舞 动,曼妙多姿 的。而毛公鼎的 “ 毛”字 ,笔 画 的始末两端都很 锋利 ,代 表着枝蔓 的部分更是婉转扭 曲着 ,恰 如其分 地描摹了这一生动画面 ,更是具有 了动态美与画面感 。 圈楚 :《 说文 解字》 :“ 从木。一名 荆也 。从林 疋声 。 ” 其 义为 :落 叶灌木 ,叶有长柄 ,掌状 分裂 ,开蓝紫色小花 ,枝条可编筐篮等 ( 亦称 “ 荆” ) 。疋 ,既是声 旁 也 是 形 旁,表 示 行 进 的足 。楚, 甲骨 文审 =. ’ ’ ( 荆丛 ) + ≯( 足 ,脚 ) ,造字本 义可能是 穿行 予荆 棘丛 生的林 莽之 中。 有 的甲骨文警 以 “ 林 ”掌 l 代替冉。金文静将上 中下结 构的 甲骨 文弩 调整成 左 中右结构 。篆文匿 承继 甲骨文字形 。楷 书建误 将隶 书 的 “足” 写 成 “ 疋”疋 。《 诅楚文 》 中把 “ 楚 ”写作静,林小而足大 ,“ 足 ”字过 长 ,字形虽为左 中右结构 ,可未免显得 “ 头重脚 轻” 。而在毛 公鼎金文 中 ,“ 楚” 字中两个 木字并 非完 全并排 排列 ,而是 略微 有些一 上一下 , 大一小 ,一 近 一远 ,把代 表 脚 的 “ 疋 ” 字 完 全 夹在 两 木 之 中 ,且 “ 林 ”树干劲直 ,树梢尖锐 ,惟 妙惟 肖地 表现 了 “ 荆 棘丛 生” 的感觉 。 好似 这片扎人的灌木在渐渐铺 展伸 向远 方 ,人在其 中艰难得 愈走愈远 , 慢慢离开观者的视线。这三个部件如此由近及远地排 列,符 合人们 的视 觉审美特点 ,让人遐想联翩。 以上虽简单地列举 了几个例子 , 但 还远远不 能窥见 其原貌的艺术价 值 ,尤其是对 比其他金文作品 ,细究文字美妙 ,毛公鼎 不能不说是恰如 其分地体现 了汉字 的象形美与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铭文

悟其理法之妙……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
能做到用脑用心去临习。上述是理念,自然还
得 有 学 习 的 方 法 ,如 双 钩 法 、单 线 法 、单 字 放
大 法 、查 字 典 法 等 等 ,都 是 行 之 有 效 的 字 法 训
练法。
2《. 毛公鼎》铭文笔法。
此铭金文与甲骨文比较,多圆转少方折,多
圆 厚 少 爽 利 ;与 早 期 的 金 文 相 比 ,多 凝 练 少 肥
珍 帖 导 临
《毛公鼎》铭文
吴健
二 〇一 九期大篆范畴的书法经典范本。其线条瘦劲爽朗,笔姿优美流畅,古 朴凝重,姿态生动活泼,在金文特有的凝重感中增加了灵动的秀气;字内空间布白,开合有度,匠心独运; 字形体势纵长,萧散自然;字法循规蹈矩,气格古雅;全文章法布局,气象温和,宁静纯真。尤其双向弧形 排 布 的 纵 行 显 现 出 独 特 的 分 行 布 白 之 美 。 较 早 期 的 金 文 有 不 同 ,线 条 的 运 动 节 奏 更 加 明 显 ,中 国 书 法 线 条的写意特征由此渐趋明朗,下开石鼓,后启秦篆先河。
重 环 纹 、弦 纹 各 一 周 ,
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
素。这标志着西周晚
图 1 毛公鼎
34
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 温和,宁静纯真。尤其双向弧形排布的纵行显
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铭文 32 现出独特的分行布白之美。作为西周晚期的杰
行,共 499 字,是迄今在已发现的中国先秦时代 作已经和早期的《大盂鼎》等有所不同,那种肥
有铭青铜器皿中字数最多的一件,皇皇巨制,蔚 厚的笔画和点团装饰性线条正趋于消失之中,
为壮观。金文书法在经历了武、成、康、昭四王 线条的运动节奏更加明显,中国书法线条的写

金文发展史及其书法代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

金文发展史及其书法代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

金文发展史及其书法代表,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一、金文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考古学上,青铜器主要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

当时,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最初人们把它叫做钟鼎文,后来觉得这个名称不能概括钟鼎文以外的其他器物上的铭文,于是又改称金文,表示刻铸在所有金属上的文字。

因此,金文可谓是甲骨文的继承和发展。

其产生于殷商时期,兴盛于西周,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典礼、征伐记**、赏赐锡命、训诰臣下和颂扬先祖等方面,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各个领域,为后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引起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金文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点画和结构形态,往往同它的物质载体一起,产生一种震慑人心的历史韵味和气量,不仅填补了商周时代书法历史的空白,成为书法理论研究者的关注对象,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临摹和取法的对象。

从现在发掘的材料和传世品来看:金文在秦汉以前最多,最早的是在商代。

西周金文大多出于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原和丰镐,以及陕西宝鸡、临潼、长安等地。

自西汉神爵四年的尸臣鼎首次出土以来,往后各地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珍品。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青铜器如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利簋、大克鼎、小克鼎、墙盘等均为重器。

每件重器都视为国宝,价值连城。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见到的铸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有4000件以上,因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而被视为瑰宝。

绝大多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等。

二、金文的特征和风格根据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金文的特征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殷商时期。

商代的金文一般较简短,只有一两个或十个字左右。

如“父乙”、“父丁”等主要是人名,大多数是氏族名、人名、被祭祀的祖先名、器名、制造人的名字以及族徽等。

商代的金文中有不少象形文字,种类较多,大多数是动物,如马、虎、鸟、鱼、象、猪、狗,也有兵器、家室、舟车、亚形、山形、子孙等各种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毛公鼎》篆法作篆看金文的临摹与创作2008-03-19 17:47:07 作者:刘洪洋来源:中国篆刻网文字大小:【大】【中】【小】核心提示: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关键字:刘洪洋观点金文发展到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毛公鼎》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毛公鼎,又名厝鼎、毛公厝鼎,现藏台湾省“中央博物馆”。

清道光未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铭文是史官代王宣命以“王若曰……”起句,从周初文、武二王与毛公厝先祖君臣相得,国势鼎盛,说到海内局势动荡。

为此宣王为中兴王室,革除多年的疾患,特任命重臣毛公父,治理国家内外,忠心辅佐王室,恪勤职守向天子负责,以免遭亡国之祸,最后赐以品物,毛公作器,铭记其事。

洋洋洒洒,语重心长,其文32行,以499言再现了宣王中兴王室,任人为贤的盛景。

从中也可以看出西周晚期政治统治很不稳定,周宣王善于总结经验,革除积弊和拨乱反正的决心。

《毛公鼎》之文字属于大篆系列,此类文字多见于青铜器,由于当时的人们将青铜器称作“吉金”,故以文字载体的性质而得名亦称“金文”。

青铜器中以礼器(鼎为主),乐器(钟为主)为尊,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

至今所见拓印版本是通过书写、制作以及锈蚀残泐的产物,文字完成依器物之形来分布,纵势成一条条优美的曲线,它较之平直的线条,多了几分婀娜与婉曲,使之更具动感和生命的活力,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趣味。

这种极有意味的分布是心灵思变的映射。

先民们在器物的形状、面积的大小、文字的多少上进行了精心计算且反复推敲之后,才决定字的大小、字距、行距的宽狭。

且雕且琢,复归于朴。

如此的设计周密,完美精准,才构成了和谐有序、自然质朴的有机整体,表现出先民们有意地追求着书法美。

其用笔圆润秀美,首尾呼应,起承转结、俯仰向背都恰到好处。

行笔有涩有疾,亦张亦驰,气度轩昂,安详精密,凸现着威严华贵的王家气派。

在章法上因笔画的多寡,自然造成了字形大小的差别,但并不强调、夸张这种差别,相反似乎有意追求整齐一致,笔画少的字所当的空间并不少于笔画多的字,显得舒展大方,通篇有错落的动感,又不失安详妥贴,在这里对“秩序”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

可见当时对王权的崇尚也自然反映到了青铜文化上来。

刻意求工而不失灵动自然,气势磅礴而不狂怪怒张,就是《毛公鼎》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折射出西周书法的至高境界。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金文已达到了辉煌的时代,精美至极体现了雄浑精严的气派。

《虢季子白盘》、《散氐盘》、《毛公鼎》、《大盂鼎》合称为西周晚期的“四大重器”。

周初的金文笔画两头尖,中间粗,近似图画,多寓象形,至西周后期金文才趋于成熟。

《毛公鼎》的笔画与章法、字形、结体是相辅相承的,肥笔基本上消失,而趋于规范。

概言之金文可分为三大类:一类为结体松动、书写率逸、宕气酣畅的当推《散氏盘》为代表。

二类为刚健劲拨、笔势匀称、有意求工的当推《虢季子白盘》为代表。

三类为优美婉曲、灵动自然、气势磅礴的当推《毛公鼎》为代表。

与其它古文字书迹相比,金文的实物真迹最多,由于青铜器比甲骨、石刻坚固,耐风化,不易破损,所以也保存得最多,字口最真切,它几乎涵盖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在大篆体系中,金文字数最多最全,因此要研究、学习秦以前的古文字书法,金文是最理想、最珍贵、最真切、最重要的取法对象。

而就这一时期的金文当以《毛公鼎》为胜,它和《钟》、《毁》的字体均出于王室,属于标准的官方用字,所以《毛公鼎》作为初学金文的入手范本当无疑意。

《毛公鼎》笔法精严,结构劲健,线条极尽浑凝拙朴,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貌,强有力的线条感觉与井然有序的章法排列显示出一种理性的审美趣向,这时的“有序”是先民们最高的理想,有趣的是在先民们向整齐的装饰之美迈进时,后人却大力阐发《毛公鼎》的辉煌气度。

郭沫若把此铭拓本收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有云:“此铭全体气势颇为宏大,泱泱然存宗周宗主之风烈,此宜宣王之时代为宜。

”可见在有序性之外追加了气势宏大、泱泱风烈等审美感,倘以之揣测当时书刻铸诸工的本来心态,想来大约是失之千里了。

磅礴恢弘、洋洋巨制的毛公鼎,相对于西周人来说是“秩序”的楷模;相对于今人来说则是西周宗主“人文”气氛的形象再现;相对于书法史来说则是金文“笔法”的最集中的体现。

所以初习金文莫拘泥于笔顺,用楷书的法则是不能写好金文的,金文的笔顺无标准的规定,为了写好字可考虑书写方便,不守成规。

大家试想一下我们今天的书写工具同金文时代先民们的工具已有很大改进,毛笔虽有但今非昔比。

再者西周人何以面对宣纸,范本中没有笔著于纸的墨痕,铭文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墨书笔意,但它毕竟不是墨迹本身,所以这时的临摹要“像”古人,就是一个“度”的把握,余以为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笔墨优势,总体精神风貌与原本一致的基础上去营造一种全新的气象。

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高下,所以临帖境界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以后创作境界的优劣,这也是书手高低的最大不同。

清人笪重光《书筏》有云:“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

”即指出空间分布之理。

孙过庭又云:“察之者尚精。

”即指对用笔、结体、章法等要详细审视。

这个阶段解决的就是观察力的提高,要能把范本中的微妙之处,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

因此临帖不能盲目的、机械的照搬,应多观察、多读帖,这是临帖过程中的“养眼”环节,即“眼到”。

孙过庭又云:“心不厌精,手不厌熟”。

心摹“手”追才会有神形相似,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强调了“手到”的重要。

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

先必能速,然后为迟。

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

”既阐述了“迟速”之理,这就是说要练好手头上的工夫,所以“养手”这一环节是学书人最难的一个环节,可见“养眼”是“养手”的最佳前提,没有“眼到”的环节则永远也不会“手到”。

在“手到”的同时还要追求“心到”,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备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

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几十遍、几百遍、上千遍。

但观其笔下所创作的作品中却很难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原因是创作中体现不出所学范本中高妙的审美因素,只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的临习而使“神韵”在笔下荡然无存,这就是临帖中“心未到”的问题。

“手到”是解决的技术层面的问题,“心到”才是捕捉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是直通心性,触动先民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然后才言悟“道”。

“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临帖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临帖与创作的关系。

从笔法与线性来说,金文的笔法总体多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尖笔及侧锋。

其笔法与甲骨文、小篆的不同之处是间有“阔笔”,即用毛笔在某一笔画中写成一个面。

由毛公鼎入手临习金文,重点要放在点、直线、斜线、弧线和转折的点画形态训练上,这些点画形态中都包含着起笔、收笔和行笔三种笔法。

解决好起笔逆锋,行笔铺毫,收笔回护之法。

虽说来简单,但在每根线条中的变化都是极其丰富的。

用笔贵在凝重,通过线条内在的张力和律动,给人以力量和美感。

起笔有重有轻,还要有逆入平出顿挫之法的体现。

行笔有转有折,笔画的外部形态有圆有方,有粗有细。

收笔用锋略尖,也要有平实饱满的停留回护或露锋收笔。

行笔要疾涩相间,注重线条的力感,以求古拙朴致,还要注意粗细、快慢、轻重、疾涩的节奏变化。

转折处稍加捻转之法,使锋颖紧裹其中,书写的线条看似粗糙,实则内力坚韧,富于力量与弹性。

笔画疏者在用笔上求舒放,笔画繁多者在用笔上求紧聚。

再有从文字发展走向上看,符号化这一发展主流给象形文字和以象形为基础的会意字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它们有的改变了形体以适应这一发展,从而得以生存。

金文的结字造型可称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有甲骨文的稚野率真,又有小篆的平衡匀称。

尤其是象形文字在象形方面大大优于甲骨文,形象生动,血肉丰满,表现出自然的凝聚力和人为的装饰美,大胆奇特的想象力和随势而立的结体习惯,使它具备了飞动潇洒的形态。

有的平正匀称,有的险欹错落,有的偏旁部首或正或反,或上或下,字形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极其自然,富有深邃的意境和趣味。

综上,金文书法一登上历史舞台,就表现出相当的成熟性。

先民们对君主与鬼神的敬畏和与自然、人性的残酷抗争,决定了金文书法庄严肃穆拙厚的风格基调。

从发展过程上看,由活泼到工整,粗放到严谨,厚重到瑰丽,率性到理性,随意到装饰都是其演进的基本特征。

在艺术感觉方面极为特殊的金属熔铸产生的凝炼感和后人捶拓的意外效果,使金文作品具备了普通契刻和书写无法企及的韵味。

从章法上具有了整齐,追求了形式美,与过分强调横竖成行、整齐划一的小篆的规整章法相比,它又以似齐非齐的自然天成而独辟了一方可供自由策纵的章法境地。

加之手工制作的复杂工艺令每一件器物都溶入了极为瑰丽多姿,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寄寓。

《毛公鼎》笔法生动活泼,支离变动,结体精严,瘦劲取势,长短参差。

拓本虽呈曲势,却行气流畅磅礴,别有神奇风采,不愧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

自清以来,有一大批碑派书家受益于《毛公鼎》,近代书家李瑞清对《毛公鼎》推崇备至:“《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

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以儒生之与《尚书》这样的经籍大典作喻,可见《毛公鼎》在书法史上的杰出地位,当然更可见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在以古典至上的文化背景中,堪称是最高的称颂。

参考文献:1、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若2、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材篆书部分王友谊、耿明星3、篆书入门五十讲李印华4、名碑解读陈海庞5、西周金文五种张永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