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理论概述
贺昊
一、企业进化理论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最早用进化论解释中小企业存在合理性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自然界许多生物都有生命周期。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有其产生—发展—衰亡“的生命周期,大企业衰退后为中小企业取代是自然法则,垄断不会无限蔓延下去。在20世纪末期涌现的企业能力论经济学家中,安蒂斯"潘罗斯禀承了马歇尔的分析,认为企业没有最佳规模,单人企业往往处于由小到大的不断进化之中,并周而复始变化着。
在借鉴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解释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学家马歇尔等人外,还有约翰"舒马赫和日本一些学者。侧重点不同,马歇尔和潘罗斯是借鉴进化论中的“生命周期”思想,强调企业也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穆勒等人借鉴进化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强调企业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认为,由大规模经营带来的优势,未必在任何场合都能超过中小企业的优势—--适应性强是中小企业存在的根本性原因。
二、不完全市场理论
1933,罗宾逊夫人和张伯伦对传统经济学和完全市场假设提出质疑,认为现实中的市场既非完全竞争亦非完全垄断,而是二元的,即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正是这种不完全竞争使得大量中小企业得以存在和发展。张伯伦特别强调“产品差别”对中小企业存在的重要性,认为产品差别使中小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垄断因素,得以与大企业共存。罗宾逊夫人认为不同的企业,由于参与竞争需要的具体条件不相同,最终,都对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只要能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样可以对价格产生影响。这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共存的原因。
三、新技术进步理论
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中,依据日本的经济现实认为,由于生产力发展,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从重工业阶段跨入信息时代:首先,生产力随着科技进步而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根本信念产生了动摇;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带动需求结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方式;最后,国家为发展生产力,其产业政策亦向中小企业倾斜。可见,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是科技进步推动下的生产力发展。
卡尔松指出,科技进步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使平均成本曲线左移,弱化了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能够进入原来难以进入的领域从事生产经营。
阿科斯则用技术轨道的转移来解释中小企业的兴起。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由传统技术所支撑的传统产业日渐萎缩,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与此同时,新技术带动了新产业的出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契机,拓展了生存空间。
四、产业分工理论
产业分工理论,又称行业分工理论或部门分工理论。1965年,施太莱和莫斯对美国产业组织结构作了实证分析,认为不同产业适于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并归纳出8中所谓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细分产业。
日本学者太田一郎认为,可以将经济部门分为两类:集中型部门和分散型部门。集中部门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或巨额投资或产品易标准化且量大品种少,中小企业即使存在,其市场占有率也很低,竞争优势很小,处于竞争劣势。分散部门包括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部门以及
与大企业相关的生产资料加工和零部件生产部门等,分散部门更适合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五、企业协调理论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发达国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垄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即战前垄断大企业对中小企业一般采取吞并、排挤和驱逐的直接竞争方式,而战后则一般采取扶持、利用、协作的竞争合作方式,即竞合方式。这种方式,市场的垄断核心层能够允许中小企业竞争周边层的存在,并同其进行有利共图的合作。20世纪以来,出于鼓励竞争和中小企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考虑,许多国家从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培训等方面对中小企业采取了扶植措施,在处理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时,多数政府支持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协作。这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合创造了条件。
六、集群优势理论
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从而产生外部经济效果。他认为地方产业集群的相对优势有5点:第一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共享;第二是辅助配套行业的专门发展;第三是人力资源的流动和配置;第四是竞争与合作共存;第五是本地信用系统的发展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阿尔弗雷德"韦伯所提出的集聚经济理论认为,集聚因素可以降低“一般经济开支成本”,从而产生集聚的经济性。迈克尔"波特在其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一国的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产业集群的出现与产业竞争力有直接的关联。产业集群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产业的竞争力:首先是通过物质投入和知识信息互补的正反馈效应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率。其次是指明企业创新的方向并提高创新的速率;再次是促进新企业的衍生,从而扩大产业集群的规模。
在国内,赵中伟认为,产业机群优势在于成本优势、创新优势自我增强的正反馈优势三个方面,在上述优势的基础上,集群内部可出现七种效应:空间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社会网络根植性效应,相互模仿与激励效应,外部范围经济效应,衍生与吸聚效应。学者蔡宁则从资源的结构性整合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他认为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很难自发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战略,其竞争优势不是来自于传统理论所认为的战略选择,而是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单个企业控制和占有资源的能力是及其有限的,通过企业集群这种中间组织实现对资源的占有和企业能力的改善,是企业发展、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台湾学者胡太山则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和机理作了专门研究。他认为,众多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可以强化创新氛围,使群聚的厂商更愿意共同去追求具有风险的创新目标。集群有利于创新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的外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