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Brunnstrom治疗技术
Brunnstrom治疗技术一、概述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
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运动治疗技术二、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为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一)原始反射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
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屈曲回缩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
表现为刺激伸跖肌可以引起伸跖肌、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以逃避刺激。
上肢也有这种回缩反射,例如刺激屈指、屈腕肌时不仅引起屈指肌和屈腕肌的收缩,也可以使屈肘肌和肩后伸肌反射性收缩。
4.伤害性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其反应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轻微刺激只引起局部反应,例如在仰卧位下肢伸直时如果轻触足底前部,会出现足趾屈曲和轻微的踝趾屈。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反应逐渐向近端关节肌肉扩展,除了足趾和踝屈曲外,可以出现屈膝、屈髋,屈曲的速度也加快,甚至会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
5.紧性颈反射(TNR):紧性颈反射是由于颈关节和肌肉收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Brunnstrom的简介
髋关节屈曲是下肢屈曲共同运动的最强要素,对患者来说仰卧位屈髋非常困难。但预先将髋和膝置于轻微屈曲位时,则髋屈肌群的作用就显示出来。
屈髋时髋外展、外旋则显得次要。
髋屈曲收缩时,进行抵抗试验可显示足背屈肌的较强作用。
(4)下肢伸肌共同运动
膝关节显示较强的伸肌共同运动,常伴踝关节趾屈、内翻。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这一反射是婴儿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觉固定的基础。
6.紧张性迷路反射(屈曲协同)
紧张性迷路反射:
(静态和动态)
头部位置变动及其引起的重力方向改变,为迷路半规管所感知,其信号经延髓的前庭核,经前庭脊髓束下达脊髓,使四肢、躯干的肌张力紧张的反射。
俯卧位头稍前屈时;可见全身的屈曲肌张力增加,可见四肢屈曲,双下肢屈于腹下,保持臀高头低特殊姿势。
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变化的反射。
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1)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
颈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为日常捕获猎物的四足兽的姿势反射。
它有助于发展屈曲和伸直间的平衡,用来稳定抗重力的姿势。
(2)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旋转时,头部转向一侧的伸肌张力升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张力升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射箭姿势一样,故又成为拉弓反射。
(一)原始反射
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
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原始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
神经发育学疗法——Brunnstrom技术
阶段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出现联合反应,联带运动初期阶段(痉挛期),无关节运动 联带运动达到高峰,坐、站位时有髋膝踝的屈曲。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坐位,膝关节屈曲>900 坐位,足跟着地,踝关节能背伸 出现分离运动 立位,髋关节在伸展位时能屈膝 立位,膝伸展位,脚稍向前踏出,踝关节能背伸 接近正常: 立位,髋关节能外展并超过骨盆上提范围 立位,小腿能内旋、外旋、伴有足内翻及外翻。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原始反射
• 偏瘫患者的恢复过程不是直线性的,而是经历了运动模式由量 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无运动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再到分离 运动直至随意运动
• 联合反应与共同运动属于粗大运动模式,在不同的阶段予以利 用或抑制。
(1)联合反应
卒中后的一种非随意性 的运动和反射性的肌 张力增高。健侧用力 ,患侧会出现相应的 运动
即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之后才会出现分离运动。 在恢复的早期使用该
项技术,让患者看到自己瘫痪的肢体仍可以运动,可以刺激患者康复 和主动参与的欲望,这一点对于患者信心的重建意义重大!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阶段
Brunnstrom将脑卒中等中枢神经损伤以后的 偏瘫恢复分成6个阶段:第1阶段:弛缓期;第2 阶段:痉挛阶段;第3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第4 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第5阶段:分离运动阶 段;第6阶段:正常阶段。
• 康复不仅针对疾病而且着眼于整个人、从生理上、心理上 ,社会上及经济能力进行全面康复。提高病,伤,残者的 生活素质,恢复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使病,伤 ,残者能在家庭和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为达到全面康复 ,不仅涉及医学科学技术,而且涉及社会学、心理学、工 程学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第四章第二节Brunnstrom
• • • • •
(二)手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拇指分离运动 (2)横向抓握 (3)随意性手指伸展
• (二)手 • 3.Ⅵ阶段训练方法 • 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促进患者出现良好的 抓握,理想状态下的良好抓握应符合以下 条件: • (1)握拳的手指可随意的伸展 • (2)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 • (3)即使被拿物品与手掌接触,手指也能 自如分开。
• • • • • •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1)Ⅳ阶段的训练 患手手背接触至后腰部 肩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前、旋后 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伸展,上肢前平 举 • 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旋 后
• • • • •
(一)上肢 2.Ⅳ-Ⅴ阶段的训练方法 (2)Ⅴ阶段的训练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 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 旋后 • 肘关节伸展,前臂中立位,上肢上举过头
Ⅴ
Ⅵ
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评价
阶段 Ⅰ 评价标准 无随意运动(弛缓期)
Ⅱ
Ⅲ Ⅳ
稍出现手指的联合屈曲(痉挛期)
能充分联合屈曲,钩状抓握,不能联合伸展 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全部手指稍能伸,总的伸展不能达到全关节活动范围 拇指能侧方捏握 出现分离运动 总的伸展可达到全范围,能抓住圆拄状物体、球形物体、 完 成第三指对指 指伸展位外展 手掌抓握
第Ⅱ阶段:联合反应期
• (1)腱反射亢进; • (2)肌张力增高; • (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出现
• 上肢: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不一 定引起过节运动; • 手:无主动手指屈曲; • 下肢: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并开始出现 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第Ⅲ阶段:共同运动期
• 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 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Brunnstrom上肢
4、协同运动
▪ 观察患手指尖能抬举到 ▪ 何处
➢ 不能 ➢ 不充分(乳头以下) ➢ 充分(乳头以上)
3 ,4(协同反应)
一项不能,另一项不充分:Brunnstrom Ⅲ-1 两项均不充分或一项不能,另一项充分:
Brunnstrom Ⅲ-2 一项充分,另一项不充分 Brunnstrom Ⅲ-3 两项均充分 Brunnstrom Ⅲ-4
四、 Brunnstrom技术临床应用
▪ 一、初期或软瘫期Brunnstrom分级1-2级
该期的治疗目标 1、改善呼吸吞咽进食,提高身体感知能力 2、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 3、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 活动 4、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能力, 5、改善功能活动能力。
1,注意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2,按摩和被动活动 3,神经促进技术的运用以右上肢伸肌无力,说明兴 奋性的促进手法手法内容
手法内容 1各种反射 联合反射 健侧上肢抗阻伸肘 拉弓反射 头转向右,右臂伸肌兴奋,左臂屈肌兴奋 旋腰反射 腰向左旋 斜板反射 向左倾斜
·
▪ 2感觉刺激 触压刺激 快速刷擦和轻触摸上肢伸侧皮肤,轻叩 拍打伸肌腱或肌腹 温度刺激 用冰快速擦刷或局部放置3~5秒 挤压 加强对肩,肘关节和伸肌肌腹的挤压 牵拉肌肉 快速轻微地牵张伸肌肌群 特殊感受器刺激 将患侧上肢置于可见的地方
1、各种反射 联合反射 健侧下肢抗阻伸膝
拉弓反射 头转向左,向左拉弓
旋腰反射 向左旋腰
2、控制关键点
3、刺激感受器 挤压 轻微持续(3~5秒)挤压伸肌肌腱 深冷刺激 快速短暂的深冷刺激于足趾 牵张 持续缓慢地刺激上肢伸肌
4、肌肉牵张技术 牵引屈肌肌腱
▪ 5、医疗体操 ①搭肩上举 作患侧上肢向前上举,要求肘关节充分伸展,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
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原理(一)Brunnstrom技术的主要Brunnstrom技术是什么?•Brunnstrom技术是一种常用于康复治疗的方法,以帮助恢复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后的运动功能。
该技术以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的名字命名,她首次提出并应用了这种方法。
Brunnstrom技术的原理•Brunnstrom技术基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再适应性原理,该原理认为中风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大脑和身体之间的通信中断。
通过运用Brunnstrom技术,患者可以重新建立这种通信并逐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Brunnstrom技术的步骤1.初始阶段(Stage 1):在初始阶段,患者可能完全失去运动能力,肌肉僵硬且无法主动运动。
治疗师会通过短暂的被动运动来刺激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以唤醒肌肉。
2.痉挛反射阶段(Stage 2):在这一阶段,患者出现痉挛反射,即在被动移动肢体时出现不自主的肌肉收缩。
治疗师会利用这些反射来促进肌肉活动和运动控制的恢复。
3.共同反射阶段(Stage 3):在这一阶段,患者开始能够自主参与运动。
治疗师会引导患者进行控制性的运动,例如握拳或弯曲手肘,并继续通过被动运动来帮助患者逐渐减少肌肉痉挛。
4.自发运动阶段(Stage 4):在这一阶段,患者能够自发地进行运动,尽管运动可能不完全协调或可控。
治疗师会帮助患者通过训练来提高肌肉控制和运动的精确性。
5.一定运动控制阶段(Stage 5):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肌肉控制和运动精确度显著提高。
治疗师会设计更具挑战性的练习,以进一步训练和加强患者的运动功能。
6.正常运动阶段(Stage 6):在这一阶段,患者的运动功能已经完全恢复,肌肉和神经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
治疗师可能会进行一些功能性测试来确保完全康复。
Brunnstrom技术的优势•恶性肿瘤的化疗失败打击对付恶性肿瘤的化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患者的血液癌细胞在细胞治疗之前存在时尤其如此。
Brunnstrom评定
一、基本理论 二、Brunnstrom分期特点
三、Brunnstrom分期评定方法 四、 Brunnstrom技术临床应用
一、基本理论
Signe Brunnstrom(瑞典的物理治疗师)认 为,脑损伤后中枢神经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 能力,重新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Ⅵ级
痉挛基本消失,协 1.能进行各种抓 调运动大致正常 握 V级动作的运动速 2.全范围的伸指 度达健侧2/3以上 可进行单指活动, 但比健侧差
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下述运动速度达健 侧2/3以上 1.立位伸膝位髋 外展 2. 坐位,髋交替 地内、外旋,并伴 有踝内、外翻
★标准12级偏瘫功能评估 ( Brunnstrom评定)
⑧翘腿摆动 患腿被动屈髋屈膝支撑,由他人固定于足部, 健腿翘在患膝上,在健腿的带动下向左向右摆动髋部,活 动中要求健腿对患腿起固定作用,重复20次。 ⑨直腿抬高 健侧下肢伸直位抬高30度,保持10秒,也 可将健腿托住患腿做直腿抬高,重复5次。 ⑩手足相触 用健侧手去触健腿足背,重复10次。
⑾健足敲膝 用健侧足跟敲击患侧膝,从膝下沿小腿前外 侧由上向下至足外侧来回敲打10次。
1,注意维持床上正确体位 2,按摩和被动活动 3,神经促进技术的运用以右上肢伸肌无力,说明兴 奋性的促进手法手法内容 手法内容 1各种反射 联合反射 健侧上肢抗阻伸肘 拉弓反射 头转向右,右臂伸肌兴奋,左臂屈肌兴奋 旋腰反射 腰向左旋 斜板反射 向左倾斜
·
2感觉刺激 触压刺激 快速刷擦和轻触摸上肢伸侧皮肤,轻叩 拍打伸肌腱或肌腹 温度刺激 用冰快速擦刷或局部放置3~5秒 挤压 加强对肩,肘关节和伸肌肌腹的挤压 牵拉肌肉 快速轻微地牵张伸肌肌群 特殊感受器刺激 将患侧上肢置于可见的地方 上肢活动模式 患肢伸展从体侧上举过头,手指展开, 掌心向外上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
伸展模式 伸展、前伸 前屈、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屈曲
2021/3/9
23
2021/3/9
24
部位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共同运动模式
屈曲模式 上提、后缩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外翻 背屈
伸展模式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跖屈
2021/3/9
25
2021/3/9
让我们共同进步
2021/3/9
59
2021/3/9
42
提问
❖ 患者,男,58岁。因2个月前脑梗死遗有偏瘫 入住康复科治疗,入院时检查发现上肢可摸 到后背,手能抓住网球,坐位下可主动屈膝 大于100°。
❖ 请问此患者上肢、手、下肢按Brunnstrom分 期分别为?
2021/3/9
43
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 联合反应 ❖ 共同运动 ❖ 交互抑制 ❖ 原始反射
2021/3/9
33
❖手 ❖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手指 ❖ 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
2021/3/9
34
❖ 下肢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 坐位,可屈膝90°以上,脚可向后滑动 ❖ 坐位,足跟触地,踝可背屈 ❖ 坐位,膝关节可伸展
2021/3/9
35
❖ Ⅴ期: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 模式,出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 挛继续减弱
了解
•Brunnstrom 技术在促进脑 卒中患者恢复 过程中的具体 操作方法
2
Brunnstrom技术
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对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了长时间的 临床观察和分析,结合了大量文献资料 提出了脑损伤后恢复的6阶段理论,并 以利用这个规律创立了一套治疗脑损伤 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
康复治疗Brunnstrom评定
在坐位上,可屈膝90度以上,足可向后滑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踝可背屈
5
肌张力逐渐恢复,有分离精细运动
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肩前屈30-90度时,前臂可旋前旋后;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度;肘伸直,前臂中立位,上肢可举过头
可做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但不能单独伸展
弛缓,无任何运动
Ⅱ级
出现联合反应,不引起关节运动的随意肌收缩,出现痉挛
出现轻微屈指动作
出现联合反应,不引起关节运动的随意肌收缩,出现痉挛
Ⅲ级
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
痉挛加剧1.随意引起共同运动或其成分2.坐位和立位时髋膝可屈曲
Ⅳ级
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1.手能置于腰后2.上肢前屈90°(肘伸展)3.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
1不能
2不充分(0-55度)
3充分(60-90度)
9、肩关节前屈
要求肘关节屈曲小于20度,上肢向侧方展开小于30度
1不充分(125度以下)
2充分(130以上)
10、肘伸位旋后
要求肘屈曲不得超过20度,肩关节前屈不得小于60度
1不充分(不符合要求或旋后小于45度)
2充分(50-180度)
注解:8,9,10(Ⅴ期的试验)
两项均不充分或一项不能,另一项充分:BrunnstromⅢ-2
一项充分,另一项不充分BrunnstromⅢ-3
两项均充分BrunnstromⅢ-4
5、手触后背
注意动作要一次完成,躯干不可有大的扭动
1不能
2不充分(至体侧或超过体侧但不充分)
Brunnstrom技术
(4)下肢屈/伸共同运动
仰卧,健侧下肢伸展做抗阻屈伸动作
引导患侧下肢的屈曲。
(5)下肢外展/内收的共同运动
患下肢外展位,健下肢抗阻内收 患下肢内收。
双下肢中间位,健下肢抗阻外展
患下肢外展。
4 引导分离运动
(1)肘关节屈/伸的分离运动
坐位,肘放在OT桌上,进行肘屈伸活动。治疗师 托住患肘使上肢水平前伸,要求患者用患手触摸对 侧肩关节再伸展。 (2)手指的屈曲/伸展 (3)下肢的屈曲/伸展
Brunnstrom技术的机制是通过中枢兴奋扩散,其方法 为利用异常粗大运动模式诱发收缩,使患者自最初的粗大 联合反应阶段进入由共同运动支配的半随意运动阶段,然 后使患者打破共同运动达到精确的功能性的半随意控制阶 段,以恢复运动控制能力。
第1~3阶段的治疗
第1-3阶段是从发病后的弛缓阶段过渡到出现痉挛的时期
❖
❖
周围性瘫痪
❖ (量变)
弛缓
❖
0
I
❖
❖
1
❖
2
❖
❖
3
❖
4
❖
❖
5
VI
❖
正
IV
V
部分分离运动
分离运动
原始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大部 分在脑发育未成熟时才有的原 始反射重新出现,成为病理性 反射,如能适当地利用这些反 射的特点,则可以促进损伤后 的康复。
1.紧张性颈反射 2.同侧屈伸反射 3.交叉屈伸反射 4.阳性支撑反射 5.紧张性腰反射
(二)操作方法
1.卧位和床上训练 (1)床上卧位
排除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 利用紧张性腰反射的作用
(2)床上训练
床上翻身(紧张性腰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从健侧翻身起床(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髋、膝关节屈曲时利用下肢屈曲共同运动来刺激踝关节背
Brunnstrom技术PPT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当颈后伸(抬头) 时,双上肢伸展, 双下肢屈曲
❖ 颈前屈(低头) 时,双上肢屈曲, 双下肢伸展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手 ❖ 能侧方抓握及松开手指 ❖ 手指可随意做小范围伸展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 下肢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 坐位,可屈膝90°以上,脚可向后滑动 ❖ 坐位,足跟触地,踝可背屈 ❖ 坐位,膝关节可伸展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病程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 Ⅱ期,痉挛阶段,随着恢复的开始,患肢出 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痉挛出现
❖ 上肢开始痉挛,出现联合反应及轻微的屈曲 共同运动,手稍出现联合屈曲,下肢出现极 少的随意运动 肌张力
正常
I II~III IV~VI
病程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 Ⅴ期: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 模式,出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 挛继续减弱
肌张力
正常
I II~III IV~VI
病程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 上肢出现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 ❖ 肘伸直,肩外展90° ❖ 肘伸直,肩前屈30°~90°,前臂旋前、旋
后 ❖ 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肩关节能前屈180°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提问
❖ 患者,男,58岁。因2个月前脑梗死遗有偏瘫 入住康复科治疗,入院时检查发现上肢可摸 到后背,手能抓住网球,坐位下可主动屈膝 大于100°。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
Brunnstrom法是一种物理治疗技术,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用于帮助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该方法基于一个理论框架,将康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称为Brunnstrom分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Brunnstrom法的基本原理和各阶段的特征:
一、基本原理
1、利用生物力学原则和神经生理学知识来设计康复计划。
2、通过重复的、有目的性的活动来刺激和重新训练受损的神经系统。
3、鼓励患者主动参与,以提高他们的自主控制能力。
二、Brunstrom分期
1、阶段I:弛缓期:患者肢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无法进行任何自主运动。
2、阶段II:痉挛期:痉挛开始出现,但仍然缺乏自愿运动。
3、阶段III:部分分离运动阶段:能够产生一些孤立的肌肉收缩,但协调性较差。
4、阶段IV:初步联合运动阶段:开始能够执行一些简单的协同动作,但不稳定且速度较慢。
5、阶段V:改善的协调和速度阶段:动作更加协调和流畅,但仍有一些缺陷。
6、阶段VI:接近正常运动阶段:动作几乎与健侧相同,仅有一些轻微的差异。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阶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包括被动关节活动、肌肉牵拉、引导性运动练习、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等。
随着患者的进步,治疗重点逐渐转向增强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功能性任务的完成。
Brunnstrom技术
下肢: (1)坐位,膝伸展,踝关节背屈(髋关节屈曲 60°~90°,膝关节屈曲<20°,踝关节背屈>5°); (2)坐位,髋关节内旋(髋关节屈曲60°~90°,膝 关节屈曲90°±10°,髋关节内旋>20°); (3)立位,踝关节背屈(髋关节、膝关节屈曲<20°, 踝关节背屈>5°) 手: (1)用手掌抓握,能握住圆柱及球形物,但不熟练 (2)能随意全指伸开,但范围大小不等 。
外旋 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膝关节 屈曲 踝关节 背伸、内翻 足 趾 伸展
3.共同运动的表现
伸肌共同运动的关节运动与屈肌共
同运动方向相反。
肩关节
外展外旋
髋关节 内收内旋
伴屈肌共同运动 伴伸肌共同运动
踝关节背屈是屈肌共同运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缺
少的。 踝关节趾屈是伸肌共同运动不可缺 少的。 踝内翻显示有屈肌和伸肌两个共同 运动。 腕关节伸展、屈曲的要素分别是伸 肌、屈肌共同运动,有时也可以发 生变型。
下肢: (1)仰卧位,髋关节外展(外展>20°,足跟 部不得离床,膝关节伸展位,屈曲不得 >20°); (2)仰卧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膝关 节屈曲不得>20°,髋关节屈曲>30°); (3)坐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60°~90°屈 曲位,膝关节屈曲<20°)。 手: 能侧动方抓握及拇指带松开,手指能半随 意的、小范围的伸展。
(2)上肢伸肌共同运动
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
要素,其主要作用是上臂的内旋、 内收,也是最初要素,是随意运动 的基础。
(3)下肢屈肌共同运动
髋关节屈曲是下肢屈曲共同运动的
最强要素,对患者来说仰卧位屈髋
Brunnstrom技术康复治疗学培训课件-
4.克服部分共同运动的主动运动 5.正确的运动
一旦激发出来,就要反复练习 主动运动与目的性运动
6.强调躯干控制
六、上肢技术与方法
1.第一至三阶段
目的:
在反射水平上引出肢体共同运动
促通方法:
各种反射、联合反应
要求:
患者尽力运动(主动运动)
屈肌共同运动训练
屈肌共同运动引出
健侧抗阻 可使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下肢屈肌共同运动 当患者试图做患侧下肢的屈曲运动时,出现整个下肢屈曲的 固定模式。表现为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关节屈曲,踝背屈、内翻,脚趾背屈
(四)Brunnstrom 4期 此阶段痉挛减弱,出现部分分离运动。
1.上肢 如果上肢出现以下三个动作之一,则可以认为上 肢功能进入了Brunnstrom 4期。
(1)肩关节前屈90°,肘关节伸展
(2)屈肘90°,前臂能旋前、旋后
(3)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能置于腰后
2.手 如果上肢出现以下两个动作之一,则可以认为手功 能进入了Brunnstrom 4期。
(1)能用拇指侧方捏住物体
(2)手可同时伸开,存在小范围的手指伸展
3.下肢 如果患者下肢出现以下两个动作之一,则可以认 为下肢功能进入了Brunnstrom 4期。
患肢伸展 患肢屈曲
C:同侧性联合反应
上 肢 屈 曲 上肢伸展
下肢屈曲 下肢伸展
联合运动
是两侧肢体完全相同的运动
非常用力时出现 加强运动精确性时出现
例如:打羽毛球、网球
(四)共同运动
上肢共同运动
上肢屈曲共同运动 上肢伸展共同运动
下肢共同运动
下肢伸展共同运动
下肢屈曲共同运动
三、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
鼻无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5秒)
手指 1期:弛缓,无随意运动 2期:稍出现指的联合屈曲 3期:能充分联合屈曲,但不能联合伸展 4期:⑴全部手指手指能部分随意、小范围的伸 展 ⑵能侧捏及拇指带动松开 5期:⑴用手掌抓握,能抓握圆柱状及球状物, 但不熟练 ⑵手指能同时伸展达全范围,但不能单 指伸展 6期:⑴能进行各种抓握;⑵全范围的伸指;⑶ 可进行单个指活动
健侧上肢内侧施加阻力,可引起患侧胸大肌的反
应;让患者取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
收时,患侧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这种联合
反应又称为Raimiste现象。Brunnstrom技术
中常利用这一现象进行诱发随意收缩与随意运动。
3.Souques现象
患侧上肢肩前屈超过90°或上举过头后,
前突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背伸 伸展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跖屈
4.协同运动(联带运动、共同运动)
上肢屈肌协同运动:肘屈曲最为常见,屈肌协同 运动是最强的要素,在病后最先出现。肘关节 成屈曲伴肩关节外展,如同手抓同侧腋窝的动作。 上肢伸肌协同运动: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协同运 动最强的要素。进入痉挛期后胸大肌的紧张性 增强,成为伸肌协同运动的最初要素,是随意 运动的基础。肘关节伸展伴有肩关节内收,如 同坐位时手伸向对侧膝的动作。这一姿势的产 生是屈肌协同运动的最强要素(肘屈曲)和伸 肌两个最强要素(上臂内旋、肩关节内旋)共 同作用的结果。
4.协
同运动的最强要素。对患者来讲仰卧屈髋非常 困难。屈曲髋关节时伴有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背 屈,如同脚掌受到伤害性刺激时的动作。 下肢伸肌协同运动:膝关节显示较强的伸肌协 同运动,常伴有踝关节跖屈、内翻。膝关节伸 展时伴有踝关节跖屈及髋关节内收内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Ⅳ阶段:肌肉痉挛开始减轻,开始脱离协同运动模式,出现了部分分离运 动,称为部分分离运动阶段
• 第Ⅴ阶段:运动逐渐失去协同运动的控制,出现对个别或单独关节活动的控 制,出现了难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各关节运动大致正常,具 有一定的协调性,称为分离运动阶段
中枢性运动瘫痪导致运动功能障碍 的恢复过程
• 第Ⅰ阶段:急性期发作后约数日到两周,患侧肢体失去控制,运动功能完全 丧失,肢体处于弛缓性瘫痪,称为弛缓阶段。这个阶段既没有随意性肌肉收 缩,肌肉无活动,也不会出现联合反应、协同运动。
• 第Ⅱ阶段:发病2周以后,随着病情的控制,肢体开始出现运动,而这种运动 伴随着痉挛、联合反应和协同运动的特点,出现协同运动下的肌肉的初级活 动,患侧肢体可以完成随意运动,上肢肌肉的随意收缩多见于胸大肌(肩关 节内收),下肢多见于髋关节的内收肌群,逐渐出现肌肉痉挛,称为痉挛阶 段。
• 第三பைடு நூலகம்:肌痉挛达到高峰,肢体可随意发起屈肌 或伸肌协同运动,伴有相应的关节运动。
• 第四期:肌痉挛开始减弱,协同运动的成分逐渐 减少,出现部分分离运动,具体为:
部分分离运动
• 患手可以够到后腰的椎旁5cm • 在肩关节保持0度,肘关节屈曲90度,前臂
中立位的状态下,前臂可以完成旋前、旋 后的运动。 • 在伸肘位下,肩前屈可达90度以上
• 对侧性联合反应:上肢 健侧屈曲-患侧屈曲
•
健侧伸展-患侧伸展
•
下肢 健侧屈曲-患侧伸展
•
健侧伸展-患侧屈曲
•
健侧内收-患侧内收
•
健侧外展-患侧外展
• 同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屈曲-下肢屈曲
•
上肢伸展-下肢伸展
Raimiste现象
• 患者坐位平举健侧上肢进行内收动作,对健侧上 肢内侧施加阻力,可引起患侧胸大肌的反应
上肢分级
• 第五期:肌肉痉挛明显减弱,协同运动基 本消失,分离运动充分
充分的分离运动
• 在伸肘位、前臂旋前位下,肩关节外展达 90度
• 在伸肘位下肩可前屈180度 • 在伸肘位肩前屈90度位下,前臂可做旋前
旋后。
上肢分级
• 第六期:协调运动正常或接近正常
手的分级
• 第一期:肌肉处于弛缓状态,无随意运动 • 第二期:患手无随意运动,当健手用力握时,患
• Brunnstrom疗法中利用这一现象进行诱发 随意收缩与随意运动
协同运动
• 由人们的主动意志所引起的肢体运动,但 只能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的肢体运动称之 为协同运动,其组成是部分为随意运动, 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造成的对脊髓水平的原始反射控制能 力减弱,从而出现异常的动作范型,一般 出现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包括伸肌协同运 动模式、屈肌协同运动模式
概念
• 钩状抓握:掌指关节处于中立位,食指至 小指的近端及远端指间关节屈曲的握持方 式,如同拎包状。
• 圆柱抓握:手指伸开,顺势握住圆柱形水 杯的握持方式
• 球形抓握:手指张开,顺势握住皮球的握 持方式。
下肢分级
• 第一期:弛缓期:同上肢 • 第二期:出现轻微的随意运动、联合反应
和协同运动,内收肌紧张仅有髋关节的内 收活动。 • 第三期:同上肢 • 第四期:开始脱离协同运动模式,出现部 分分离运动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颈前屈:上肢屈肌优势,下肢伸肌优势 • 颈后伸:上肢伸肌优势,下肢屈肌优势
紧张性迷路反射
• 仰卧位:上下肢伸肌优势,头后仰 • 俯卧位:上下肢屈肌优势
紧张性腰反射
• 躯体上部相对于骨盆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 所引起的。表现为:当上半身向右扭转时: 右侧:上肢屈肌优势,下肢伸肌优势
• 治疗原理:1:积极抢救受损的脑细胞来促进病理过程的 恢复,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重组作用(重组的机 制有突触阈值的变化、功能转移、再生作用、同侧支配学 说)2:Brunnstrom治疗点是在于脑卒中恢复的任一时期, 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反应,以便让患者观 察到瘫痪肢体仍然有希望运动,刺激患者主动参与的欲望, 强调整个恢复过程逐渐恢复正常、复杂的运动模式,达到 中枢神经系统重新整合。
下肢部分分离运动
• 坐位、屈膝90度、脚可以平滑向后方 • 坐位、足跟着地情况下,足可以背屈
下肢分级
• 第五期:分离运动基本正常
下肢充分的分离运动
• 立位下、伸髋时、可以屈膝 • 立位下、脚踏在前方时,足可以背屈
下肢分级
• 第六期:协调运动更加充分 • 表现为立位下髋可以外展,坐位下髋可以
内外旋,足可以内外翻。
Brunnstrom的基本理论
20世纪50年代,瑞典出生后移民美国的世界著名运动 疗法师Signe Brunnstrom提出了用于治疗脑卒中患 者因偏袒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的评价方法和治疗体系, 根据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详细观察、评定 于治疗,归纳总结, Brunnstrom提出了颇具影响力 的著名的脑卒中后因偏瘫导致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 复的六阶段理论划分法,此理论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成为评价偏瘫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基本依据,也是偏 瘫临床治疗的基础。至今仍被康复治疗界广为应用。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 Brunnstrom认为脑卒中后出现的异常运动 障碍模式,是患者恢复到正常随意运动之 前必须经过的阶段,可以利用各种原始反 射和运动模式来诱发出协同运动,再面对 刻板的协同运动进行改造从中脱离出来, 恢复正常、随意的分离运动。
康复机制
• 原理:1:脑卒中的康复取决于脑组织和脑血管病变的恢 复过程(侧枝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血肿吸 收后血管的再沟通:2: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姿势反射
• 定义:中枢性瘫痪时四肢的伸肌和屈肌随 体位的变化而引起的四肢肌张力变低或变 高。为脑干、脊髓所控制的原始的姿势反 射。
紧张性颈反射
•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 颈转向或倾斜向一侧使引起的变化,表现 为:出现面向侧的上下肢伸肌优势,对侧 肢体的屈肌优势,形成拉弓箭样姿势。
功能训练的目的
• 使感受器接受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功能 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所以, 功能训练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重要 条件,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一种运动技 巧的获得需要重复多次。
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
• 中枢性瘫痪
• 特殊的恢复方式(瘫痪恢复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会出现 肢体的异常运动模式,经过这一时期之后,这些异常运动 模式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直至恢复正常,当然,也有一些 病人会停滞于某一时期,导致不能恢复)
上肢 下肢
协同运动的表现形式
肩胛带 肩关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屈肌共同运动 上举后伸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有时旋前) 掌屈 屈曲 屈曲、外展、外旋 屈曲 背屈、内翻 伸展
伸肌共同运动 前方突出 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背伸 屈曲、内收 伸展、内收、内旋 伸展 跖屈、内翻 屈曲
基本概念
联合反应:脊髓水平的异常的随意运动反应 模式,受脊髓层次运动控制,高层次运动 控制解除后出现脊髓神经元左右联系的反 应,出现在瘫痪恢复的早期。表现是患肢 无随意运动,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 肉的收缩。在上肢呈现对称性;在下肢内 收、外展为对称性,而屈伸运动为相反的 表现。
联合反应的各种形式
• 运动障碍的本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运动系统失去高 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抑制的皮层以下的中枢运 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的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 肌群间协调紊乱出现异常反射,即协同运动、联合反应、 紧张性反射这些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因此,脑卒中后运 动功能障碍的评价不能简单应用徒手肌力法来评价,应该 更加细化。
• 患者仰卧位,双下肢均处于外展位,当对健侧下 肢内收运动施加阻力时,患侧下肢即内收,或让 下肢外展,对健肢施加阻力,患侧下肢外展。
• 联合反应的一种形式。 • Brunnstrom疗法中利用这一现象进行诱发随意收
缩与随意运动
Souques现象
• 患侧上肢肩屈曲超过90度或上举过头后, 患侧手指易于伸开
手出现手指的屈曲反应。 • 第三期:所有手指出现集团屈曲,呈现钩状抓握,
不能伸展,有时可出现反射性伸展。 • 第四期:拇、食指可侧方捏物品,拇指可松开,
手指可半随意、小范围内伸展。 • 第五期:可做圆柱状抓握或球形抓握,可以随意
地伸展手指但不充分 • 第六期;可做各种抓握,充分伸展手指及完成单
个手指的活动。
• Brunnstrom----日本的上田敏评定法
• Brunnstrom----北欧学者在此基础上研发的
•
Fugl—Meyer评定法
Brunnstrom的基本治疗理论
• 主张利用联合反应、紧张性颈反射、非对 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腰反射、皮肤 和本体刺激等来引出协同运动模式,再训 练患者控制、修正和利用协同运动模式, 逐步的力图摆脱协同运动模式,形成分离 运动,再促进向充分分离、自主的随意运 动方向恢复。
• 第六阶段:由于痉挛的消失,各关节均可完成主动的分离运动,协调性、灵 巧性和速度逐步恢复至接近正常的活动控制,称为基本正常的阶段
上肢分级
• 第一期:肌肉处于弛缓状态,无随意运动产生, 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滞空反应消失。
• 第二期:肌张力开始增高,肢体出现联合反应、 初级的协同运动,胸大肌(肩关节)有一定的内 收功能。
• 左侧:上肢伸肌优势,下肢屈肌优势
抓握反射
• 接触到手掌面中的许多部位可诱发抓握反 射,由屈肌和内收肌群的部分收缩构成抓 握部分,由已收缩肌肉的肌腱被牵张而出 现握住部分并在肌腱牵张期一直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