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深入探索

合集下载

“瓶中三宝”之玉壶春瓶

“瓶中三宝”之玉壶春瓶

“瓶中三宝”之玉壶春瓶巅峰收藏你我共享在中国芸芸众瓷中,有一种瓷瓶,它身姿清秀、曲线曼妙,与梅瓶、赏瓶并称“瓶中三宝”,它就是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元代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宋代磁州窑白釉剔花凤穿牡丹纹玉壶春瓶玉壶春瓶与梅瓶、赏瓶并称为“瓶中三宝”,是器物美学发展史中代表性的造型。

许多瓶类都是以这三种造型为母本,延伸创作出的。

三种瓶型相比,玉壶春的造型最为经典。

清新挺俊的身姿、曼妙的曲线更显女性阴柔的丰满与纤细,所以不少收藏家也习惯称之为“女性瓶”。

玉壶春瓶尺寸较为矮小,“S”型的设计更能迎合人们抓取物品时的习惯,更适宜在手中把玩观赏。

北宋-金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玉壶春瓶最早出现在宋代,以后历代都有烧制,但每个历史时期的造型和装饰都略有不同。

从宋至清,年代越晚,瓶的颈部越短,腹部越大、越圆,圈足越宽。

釉彩装饰在宋代目前仅见北方窑口的品种,如定窑的白釉刻花、磁州窑系的白地黑彩或褐彩等;元、明时主要有青花、釉里红、白釉(元代为卵白釉、明初为甜白釉)等;到清代又增加了粉彩及其他颜色釉等品种。

.金_元磁州系~黑釉剔花牡丹纹玉壶春瓶金代北方以磁州窑为代表的玉壶春瓶,在承袭宋代形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

一是器型尺寸上有所加大,而是腹部更饱满,颈部更纤细,加之特有的窑变、铁秀花的代表性装饰,令这个器型更加俊秀、舒朗、雅致,玲珑有致。

这个时期的玉壶春瓶大多底部支烧,保留下来的器型有支烧痕迹,由于高温烧制,有垂釉现象。

元青花蒙恬将军擎旗图玉壶春瓶,湖南常德市出土由于元代施釉条件与技术限制的关系,有些玉壶春瓶表面有淡褐色,这主要是漏釉造成。

独一无二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瓶

独一无二的八大元青花人物故事瓷瓶

独⼀⽆⼆的⼋⼤元青花⼈物故事瓷瓶中国瓷器在宋代达到了极致的美学⾼度。

但是,真正让中国瓷器扬名海外的还是从元代开始,景德镇特产的青花瓷。

青花⾊泽优雅,隽永娟秀,宛如江南烟⾬⼀般,让⼈如痴如醉。

但是⽬前元青花的存世量⼀直是个谜,有⼈说400件,也有⼈说300件。

⽽绘有⼈物故事的元青花罐,所知传世者仅有8件。

这8件传世⼈物青花瓷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故事。

今天,⼀家君就带⼤家来了解⼀下,这⼋件堪称举世⽆双的青花瓷。

⼋⼤青花瓷瓶⼀、【⿁⾕⼦下⼭图】⼈物故事罐⿁⾕下⼭,原出⾃《战国策》的⼀个历史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交战,为齐国效命的孙膑为敌⽅所擒,他的师傅⿁⾕⼦前往营救,率领众⼈⼀⾏下⼭。

这⾥的⿁⾕下⼭是指⼀件拍卖成交的中国青花瓷。

2005年7⽉12⽇在伦敦佳⼠得进⾏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款元青花⼈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民币2.3亿多元,拍出了⽬前中国瓷器的最⾼价格。

⼆、【百花亭图】⼈物故事罐原物所在地:⽇本⼤阪万野美术馆百花亭罐的题材取于元代⽆名⽒所著《逞风流王焕百花亭》,书⽣王焕⽣性风流,⼈称“风流王焕”,时值清明,前往百花亭游春,邂逅著名**贺怜怜,⼀见倾⼼。

在卖查梨条的王⼩⼆的帮助下,两⼈⼀处⽣活了半年。

半年后,赶⾛王焕,强迫贺怜怜嫁给⾼邈将军,移住承天寺。

贺怜怜托王⼩⼆传达对王焕的思念,王焕扮作卖查梨条的⼩贩,⼀路叫卖吆喝,到寺⾥与⼼上⼈相会。

怜怜⽤⾸饰,资助王焕,让他去西延边关从军⽴功,并告之⾼邈的许多违法⾏为。

王焕投延安府镇西夏⽴功荣归,升西凉节度使,告⾼邈盗⽤官钱买妾等罪⾏,夺回爱⼈贺怜怜。

荣升团聚,双喜临门。

三、【三顾茅庐图】⼈物故事罐⽂物现状:⾹港苏富⽐拍品。

罐腹的⼀侧,诸葛孔明头包软⼱,⾝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之上。

头梳双髻的童⼦⼿捧书匧侍⽴⼀旁,左前⽅⼀双髻童⼦正倾⾝禀告。

画⾯的另⼀侧,有⼀枝繁叶茂的垂柳。

树下刘⽞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拜谒。

关云长和张翼德在⼀边窃窃私语。

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特征及纹饰特点

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特征及纹饰特点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964年一个貌似普通的日子,原保定市建筑公司在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

然而,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件不太普通的事情发生了:1个工人一铲子下去,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

随后,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

其中青花瓷6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八棱青花海水龙纹带盖梅瓶一对、八棱青花玉壶春瓶1件、八棱青花执壶1件。

其他瓷器5件:菱花口白釉龙纹盘1件、菱花口瓜棱白釉酒杯1件,还有宝石蓝釉加金彩匜、宝石蓝釉加金彩酒杯、宝石蓝釉加金彩盘各1件。

除此之外还有绿松石山子2件、彩绘玻璃瓶1件、从河北保定窖藏出土元青花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特征及纹饰特点雷 静八棱青花海水龙纹带盖梅瓶AppreciatION 鉴赏玉片数十片,等等。

此次发现和1980年在江西高安出土的元代瓷器一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

但1964年保定元代窖藏文物的出土,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瓷器所用钴料习惯上按来源分为进口料和国产料。

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钴料中铁和猛的含量不同:进口料俗称为苏麻离青,这种料的特征是低锰高铁,用这种料烧成的器物青花发色较浓艳青翠,料浓处可以看到金属结晶斑,呈铁锈色,凹陷明显,通常被称为铁锈斑,用这种进口料烧制的元青花一般我们称其为“至正型元青花”;而国产料的特征是低铁高锰,烧成的器物青花发色比较灰暗、浅淡,也没有进口料那种铁锈斑的特点,这种料烧成的元青花我们称其为“延祐型元青花”。

保定窖藏出土的这批元青花瓷器处处透着至正型元青花的特点,色泽艳丽,绘图工艺精细,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锈斑。

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现就保定窖藏出土的这几件元青花涉及的器形及纹饰做一简述。

关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

关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

关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蒙古族是居住在草原的特殊的少数民族。

那你知道关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关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蒙古族的民间故事:蒙古族与元青花青花瓷诞生在唐代中国。

不过,经唐历宋,非但寥若晨星,与同时的优秀瓷器相比,还很粗鄙。

可是,到了元代,形势一变,不仅成批出现,并且往往材料考究、制作精良、装饰繁细,成了元代瓷器的代表。

元代中国同中亚、西亚的伊斯兰世界关系密切,于是,总有专家乐于把青花瓷的骤然繁盛同伊斯兰文明建立联系。

这种联系当然存在,不过,域外的因素若想发挥作用,先要被蒙古族统治集团认可。

因为青花瓷毕竟烧造在中国,其精品主要是“系官人匠”的制作,采用的是官府设计。

玉成元青花的关键就是蒙古族。

归纳一下,蒙古族文化和元青花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颜色好尚、数字观念、游牧生活、饮食习惯四个方面。

此外,还有少量纹样显示了同蒙古君王的关联。

陶瓷是为人生产的,对于陶瓷的盛衰和风貌,人的好恶至关重要。

说到青花瓷的勃兴,蒙古族的颜色好尚显然最要紧。

当年的蒙古族恰恰尚蓝尚白,而青花瓷白地蓝花(极少数作品蓝地白花),两相契合,必非偶然。

关于蒙古族的色尚蓝白,最早的书证出自《元朝秘史》。

这是蒙古族第一部官修的史书,其明初汉译的开篇说:“当初,元朝人的祖是天生一个苍色的狼和一个惨白色的鹿相配了……产了一个人,名字唤做巴塔赤罕。

”这也是蒙古族“苍狼白鹿”祖先传说的由来。

如众所知,这个历史悠久的著名传说近年遭遇了质疑,特别是伴随电影《狼图腾》的上映,质疑声浪更高。

反对者相信,蒙古人绝不会认狼为祖先,《秘史》的汉译是出于偏见的诬蔑。

然而,这还真该再商量。

首先,认狼为祖先的古代北方民族不在少数,如高车、如突厥。

文化人类学家也一再指出,今日动物为祖先的部族仍然很多。

和人一样,无论哪个民族,都在不断发展进步,不可用晚近的科学理念否认早年的懵懂事实。

再有,《元朝秘史》是在十三世纪中叶用畏兀儿体蒙古文书写的,明初,官办的四夷馆为教授语言做了汉译,其畏兀儿体蒙古原文已经不存。

青花玉壶春瓶上的人物故事

青花玉壶春瓶上的人物故事

青花玉壶春瓶上的人物故事(许俊智救章台柳)湖北祖恩藏友传来数幅青花玉壶春瓶图片,想知道其一:该瓶是否是“至正型元青花”,其二:玉壶春瓶上的人物是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笔者征得藏家的同意。

现就一些研究心得做一说明,并请藏友及专家学者们指正。

一、有关“至正型元青花”几个问题的讨论根据几张图片来看,青花呈色浓艳青翠,有微晕散(见图一),聚集现象较为广泛明显(见图二、三)图一聚集和晕散图二聚集和晕散图二聚集和晕散图二聚集和晕散图三从足底看很明显没有火石红(图三),说明该瓶胎骨不是用麻仓土而是用一般的高岭土制作。

从青花呈色的特征看,它应该符合苏麻离青的4条呈色特征⑴。

仅第4条釉面凹坑下是否有铁铝合金结晶,目前从图片上尚难判断。

但由于高岭土中缺铁无法与苏麻离青中的铁一道在某处熔化成为饱和溶液而形成铁铝合金结晶。

因此,苏麻离青与高岭土相结合,一般不会产生釉面下凹及铁锈斑。

此玉壶春瓶所用青料是苏麻离青的概率可达99%。

也就可以判断是明宣德以前的民窑器。

究竟是元青花还是明青花,还需从它的纹饰来探讨。

该瓶口沿是一圈卷草纹,主题人物纹饰下方瓶胫部是变形莲瓣纹,莲瓣为折肩,每个莲瓣不相连,这些都是元代较规范的纹饰,而明代的莲瓣纹饰是圆弧形肩,且莲瓣之间是相连的。

没有空隙。

所以可以判定该玉壶春瓶为元代青花瓷器。

目前,按专家们公认的说法,所谓“至正型”元青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以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元至正十一年青花龙纹象耳瓶为依据,与伊朗德黑兰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土耳其托普卡帕宫馆藏元青花进行排比研究,划分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景德镇青花瓷器,并命名为“至正型”青花器。

后来的研究中将其他国家博物馆、国内博物馆,共300余件,合并称为“至正型”元青花。

根据这一分类,此玉壶春瓶也应分属“至正型”元青花,但是笔者认为不妥。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是在“元无青花”的观点统治一切氛围下。

美国波普博士经过对大维德龙纹象耳瓶与土耳其及伊朗馆藏的几十件青花瓷器从色泽及纹饰比对,认为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产品,统统归于至正型元青花瓷器,这一发现才引起了国内对“元无青花”的重新认识。

浅析元青花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浅析元青花中的历史人物故事

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26元青花历史人物题材的作品,在国内外均有。

人物绘画是青花瓷纹饰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许多是将历史故事和神话题材作为瓷绘的内容,然后经过画家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

元青花瓷上饱满雄健的人物画是以细洁而色白的瓷胎为载体,以“苏麻尼青”为颜料的绘画形式,这一创新的绘画形式更好地继承并延续了中国画的传统,体现了画家与制瓷艺人之间的密切合作。

元青花瓷上的人物题材丰富,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极高,其文化艺术基本上是延续传统汉文化艺术的发展,其中戏曲故事占据很大比重。

当下画得最好最精、艺术价值最高的当数元青花大器上的经典之作:江苏省南京博物院藏“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湖南省博物馆藏“蒙恬将军玉壶春梅瓶”、武汉文物处的“四爱图”,流失海外的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昭君出塞图青花盖罐”及创2005年佳士得拍卖纪录的“鬼谷下山”等。

这些元青花瓷图案生动、色泽鲜艳夺目,古今中外人士对元青花瓷可谓是人见人爱。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图1),1959年5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乡观音山明代黔宁昭靖王沐英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此梅瓶口部短小,口沿面平厚,肩腹部浑圆,下腹部瘦长,平底。

通体绘有青花纹饰:肩部绘杂宝及缠枝牡丹花纹,腹部绘“萧何月下追韩信”人物故事及梅花、竹子、松树、芭蕉、山石等纹样,下部绘宝莲纹。

此瓶虽出于明洪武年间的墓葬中,但经过具体分析,应是元代晚期江西景德浅析元青花中的历史人物故事山东省潍坊青州市博物馆 马建军图1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AppreciatION 鉴赏·陶风瓷韵27镇窑的产品。

元青花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罐(图2),1980年广西横县出土,广西横县博物馆藏。

罐直口,丰肩、束颈,高30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9.5厘米。

罐身自口至底图案依次为缠枝花卉、缠枝牡丹、主题纹饰、变体莲瓣纹。

主图是根据元人尚仲贤“尉迟恭单鞭夺槊”的故事绘画的,共绘有7位不同身份的人物。

至正型元青花如意纹玉壶春瓶

至正型元青花如意纹玉壶春瓶

至正型元青花如意纹玉壶春瓶元青花如意纹玉壶春瓶一型一品说苏料青花(十)元青花玉壶春瓶是一种元代的常见器型,也是藏家十分喜欢的名贵品种。

这件元青花玉壶春瓶,主题纹饰为如意纹。

在元代,一般都是把如意纹作为辅助纹饰,作为主题纹饰则极为少见,习惯上都是对应绘四朵如意纹,而这只瓶在腹部绘了三朵如意纹,非常罕见。

如意纹的中间绘有波涛纹,波涛上漂浮着花朵,非常雅致。

这种纹饰始于元代,结束于清代雍正早期,又叫落花流水纹,雍正时期兴起的文字狱,扼杀了这一纹饰,后朝不见。

该瓶的腹部由于绘了三个如意纹,使得主题布局显得新颖、疏朗,一改早期那种繁密的纹饰布局,更加衬托出元代玉壶春瓶的婀娜多姿,修长的颈部,饱满的腹部及微撇的圈足造型,犹如一位待字闺阁的窈窕淑女,极具美感。

至正型元青花如意纹玉壶春瓶纵观玉壶春瓶的发展历史,从宋代起,经历了器型由瘦到胖,颈部由长变短,腹部由苗条到丰满的变化过程。

局部图1局部图2这是一件至正型青花玉壶春瓶。

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的青花发色已经由中期的深沉变成艳丽,铁锈斑深入胎骨,但铁锈斑的分布面积开始明显减少。

画面由开始起密不透风的布局逐渐过渡到疏朗,适当地留白衬托得主题纹饰更具有艺术感。

如意纹内的水波纹由原来的整身绘制变为限制在如意纹内绘制。

水波纹采用细线描画,一丝不苟,极具元代青花铁线描功力,细线内串珠纹密布。

近日来很多网友对我一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非常感兴趣,即元青花中的串珠纹是不是元青花所独有?旧话重提,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在此回复如下:元青花中的串珠纹是指元青花线描中出现的沿线条出现的一个个点,犹如用线串起的一颗颗佛珠,故称串珠纹。

这种串珠纹肉眼可以观察到,但在微观下,这一个个的串珠却是釉下鼓起的大气泡。

元青花纹饰中的铁线描,是元青花的一种特有绘画技法,到明代永宣时期不再出现,虽然永宣时期的青花也是使用的苏麻离青料,但随着元青花铁线描技艺的失传,串珠纹也随着消失了。

串珠纹微观图口沿图底图铁锈斑显微图该瓶口沿内部饰卷草纹一圈,底足施釉。

探秘:博物馆里的文物故事

探秘:博物馆里的文物故事

探秘:博物馆里的文物故事作者:慕华来源:《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第07期第一站:湖南省博物馆暑假专列开去哪儿?湖南省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什么?历史、故事、知识……亲,知道吗?这博物馆里每一件文物的背后呀,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哦。

瞧,暑假来临,博物馆里的故事正一个接一个地轮番上演呢!文物名称:黄杨木篦(bì)古时候,“梳”、“篦”统称为“栉(zhì)”,其区别在齿的疏密。

这文物是不是跟我们今天梳头发用的木梳子很像?宝物自述我长8.8厘米,宽5.9厘米,出生在西汉。

我一直陪伴在辛追夫人身边,在马王堆一号墓里沉睡了两千多年。

在1972年,我被挖出来,跟现代人见面了。

我是用质地非常坚硬的黄杨木制成的。

把我雕刻成篦的是一个技术非常精湛的木匠哦。

我虽小,却有74根齿,比梳齿还细密。

我出生的那个时代手工业技术就已经非常先进了。

宝物故事——颜回借栉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讲学。

一次在卫国遇见一位妇女,她头上戴了一个极少见的象牙栉。

于是,孔子对弟子们说道:“想知道卫国的教育普及程度如何,可从这位女子口中了解,谁愿意通过一个谜语将栉借来?”颜回自告奋勇,走到女子身边,故弄玄虚地对她说:“吾有徘徊之山,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

万兽集其里,有饮而无食。

故向夫人借罗网而捕之。

”女子听后,也不答话,立即从头上取下象牙栉交给颜回。

颜回很诧异,忍不住问道:“夫人,你为什么把栉递给我?你知道我刚才的话是什么意思?”女子笑了笑,说:“‘徘徊之山’是指您的头;‘百草生其上,有枝而无叶’是指您的头发;‘万兽集其里’是说您的头发里长满了虱子;‘借罗网而捕之’是指您想跟我借象牙栉,梳理掉虱子。

所以我就把象牙栉取下来给您,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颜回听了夫人的话,肃然起敬。

孔子长叹一声,教育弟子们说:“通过此事可见卫国的教育普及闺门啊!否则妇人何来这种智慧!”文物名称:漆匜(yí)宝物自述我长33厘米,宽26.4厘米,高8.5厘米,出生在西汉。

虽残犹珍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

虽残犹珍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

虽残犹珍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玉壶春阜新市博物馆庋藏一件元青花鸳鸯卧莲纹玉壶春瓶,属于馆藏二级品,不失为存世不多的元青花瓷特色之作。

瓶残高26 厘米、腹径14.5 厘米、底径8.4 厘米,口残,颈细长,圆腹,圈足稍外撇,足底宽厚。

底施釉,刮削不甚工整。

圈足边缘露胎,有粘砂。

灰白胎,胎骨稍厚,结构紧密。

釉汁光润透亮,呈鸭蛋青色。

青花发色灰暗,青料积聚处见有明显的黑褐色斑痕。

全器布满纹饰,共分为8 层:颈部画四蕉叶,肩上饰一周变形覆莲瓣纹,每瓣内有火焰纹;腹部为主题纹饰荷塘鸳鸯图,绘四丛莲花,两对鸳鸯戏水;腹下近底处饰变形仰莲瓣纹,每瓣内填如意云头,云头下加一圆圈,足壁饰一周变形回纹。

每组纹饰之间隔以回纹和卷草纹此瓶在纹饰、青料等多方面均具有元青花玉壶春瓶的特征,例如颈部的蕉叶纹,蕉叶边线用粗线描绘, 叶的中茎由一笔画至叶尖,叶脉则用细线勾勒,回纹为单体绘制,自左上方起逆时针走笔,纹饰变形,笔画简化而不完整,肩部的覆莲纹为变体莲瓣,每瓣独立,莲瓣内填火焰纹,由外粗内细的双框组成,外框双钩后填色,卷草纹则按照每一单位独立绘制,一正一反相互衔接,鸳鸯卧莲纹中的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每朵花只在其上部填色,下部近一半自然留白,仰莲纹的每个莲瓣分开描绘,内填如意云头, 云头下加一圆圈,依然由外粗内细的双框组成,外框双钩后填色。

分开描绘的莲瓣以及青花涂抹的粗线边框与《中国陶瓷》中关于元代仰莲纹的两个普遍特征的描述完全一致该器青花色泽灰暗,其浓淡变化虚实得当,整个画面淡雅、柔和,仿佛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纹饰描绘独具特色,看似随意而为,实乃作者绘画功力、技巧等综合素养成熟的表现。

主题纹饰中两对鸳鸯浮游于荷塘之上,其中一只顾盼回首,另一只与之呼应对望, 画风简练、朴素、粗放,细微之处又不乏生动、传神之笔。

充满了浓厚的江南田园生活气息。

此瓶与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元青花鸳鸯卧莲纹玉壶春瓶及广东省博物馆的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近似, 但具有自身特色。

浅谈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思想内涵

浅谈元青花人物故事的思想内涵

于三、四等。四等人在政治 、经济 、 法律等方面都
有 种种 不平 等 的规定 。此 外 ,还 严 禁汉人 、南人 ( 现藏 日本
造和私藏武器, 不许练武集会, 不许夜间通行等等 。 这种倒行逆施的野蛮统治 , 必然激起了汉人特别是
文人 的强烈 不满 。 南宋 遗 民画家 郑思 肖在 心史 中
2歌颂民族英雄伴随着南宋的灭亡身为夷狄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入主中原这对于广大汉人尤其是深受儒家上接37页可能多地保留在创作中使你的作品中的情感特征?强烈这?慢慢就是你的个性你的风格了吗
维普资讯
浅谈元 青花人物 故事 的思想 内涵
王 伟 李冰林 荀 丽
方 的 防御线 ,使 匈奴 不敢 轻易 进犯 。元 青花 “ 恬 蒙
时的苟安 ,这是一种奇耻大辱, 是汉人倍受欺凌
的象征 。他 们 为此 感 到悲 哀 和无 奈 ,这在元 代 也具
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元杂剧中王昭君为保持汉节 , 不甘 受辱 而宁 愿 一死 ,在某 种 意义 上 ,也可 以算 是
营 、蒙恬 将军 、昭君 出塞 、西厢 记 、四爱 图 、陶渊
明携 琴访友 、吕洞 宾等 。笔者 认 为 ,元青 花 人物故 事 的流行 , 仅仅 是用 生动 曲折 的 人物故 事 画来 装 不 饰瓷器 , 在其 流行 的背后 必然 隐含着 深刻 的 思想 内 涵 。联 系元 代这一 特殊 时期 的 社会历 史背景 ,我们 不难 发现这些画面 应是 元代 汉人尤 其是 文人 阶层 的
3颂扬圣 主贤 臣
元 代的 民族 歧 视政 策 ,使 汉人 得 不到重 用 。如 在 各统 治 机构 中, 多职 位均 由蒙古 、 目人 把持 , 大 色
图 二
图三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赏析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赏析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赏析
元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底径:8:cm 口径:7.5cm 高:24cm。

近日,艺投国际有幸征得美国藏家甄藏的元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此件藏品元青花鸳鸯戏水纹玉壶春瓶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

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

颈部为叶纹,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腹部主题纹饰绘缠枝花卉,露戏水游弋于莲池之中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纹瓣,足壁是重覆莲。

用苏麻尼青料绘画,青花色调浓艳。

胎质细白,釉色细润,白中闪青,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水平。

青花瓷大改传统瓷噐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

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赏析

元青花莲塘鸳鸯纹玉壶春瓷瓶赏析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文物鉴定与鉴赏1 元代青花瓷器及其特征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

磁州窑、钧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十分兴旺,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远销海内外,成为中国瓷都。

元至元十九年(1278)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督造官窑瓷器。

《元史·百官志》记载,浮梁瓷局属匠作院,“秩正九品,至元十九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1]。

元朝廷的重视极大促进了景德镇窑制瓷工艺的进步,创烧出一些新品种,如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器,尤以青花瓷器影响最为深远,“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后……从14世纪20—30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经过70年,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就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2]“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做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度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

”[3]简单的说,青花瓷属高温釉下彩瓷,最常见的青花瓷是白地蓝花瓷器。

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

20世纪70年代,扬州唐城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青花瓷片。

200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对巩义县黄冶唐三彩窑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白釉点、划蓝彩的釉下彩瓷。

复旦大学高能物理所利用无损质子激光X荧光技术进行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扬州唐城出土的标本正是来自巩义黄冶窑,且所用青料均为进口钴料。

这表明唐青花与唐三彩一脉相承,密不可分。

唐青花出现后,未经大量烧造即走向衰落。

目前,面世的宋青花属凤毛鳞角,仅浙江宋塔和重庆巫县一处墓葬中出土过。

经科学检测,宋青花所用青料来自浙江本地,与唐三彩无直接关系。

元青花数量稀少,且古代文献中也少有提及,因而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元青花的研究才真正开始,学界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至正十一年铭龙纹象耳瓶作为至正元青花的标准器。

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发现及其文化价值

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发现及其文化价值

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的发现及其文化价值吴白雨【摘要】元明时期,云南烧造青花瓷器的窑口众多.尽管各个窑口的出现有早有晚,工艺有粗有精,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是将云南各地发现青花瓷器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发现云南青花不仅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更展示着元明时期云南多元而统一的文化风貌.【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8页(P65-72)【关键词】元明时期;云南青花;文化价值【作者】吴白雨【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云南青花是指元明时期云南及周边地区生产的以钴作为发色元素一次性烧成的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釉下彩陶瓷器,它是一种具有明显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民窑青花艺术类型。

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的青花应具备三个要素: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1]。

云南青花大多以125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坯泥中既含瓷土又含粘土,在陶瓷学术界一般称此类半瓷半陶的器物为“炻器”或“粗瓷”。

从现存的古代云南青花实物可看出,因含粘土成分较多加之淘洗不精,龙窑窑内温差较大,多有生烧,大部分胎质疏松呈灰黄、灰青色,这些都是炻器的典型特征(图1)。

也有的出土器物,胎质紧密细致,胎体白度、烧成温度和瓷化程度较高,透明釉洁净,青花发色湛蓝,完全达到了瓷器的烧制要求和品级(图2)。

因此本文所提及的“云南青花”、“云南青花瓷”皆指这类瓷器或炻器。

此外,就工艺而论,也不排除有部分器物是采用先施透明釉后画青花再一次性烧成的可能性。

历史上,玉溪、建水、易门、大理、禄丰、曲靖等地都烧造过青花瓷器。

时代有早有晚,绘画有精有粗,而最早进入学术研究视野的是玉溪窑青花。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云南著名学者孙太初先生在发表于《考古通讯》上的调查报告《云南西部的火葬墓》中提到邓川地区的古墓里发现一件青花玉壶春瓶,这是学术界首次提到云南青花瓷器的文献,但墓中只存一件,产地又不明,所以并未引起关注。

元青花瓷龙纹玉壶春瓶鉴赏

元青花瓷龙纹玉壶春瓶鉴赏

元青花瓷龙纹玉壶春瓶鉴赏作者:陈尚前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02期安徽省芜湖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了一件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该瓶2006年6月17日出土于芜湖县机械工业园二期工程旗塘村工地,由于现场被破坏,不能确定该件瓷器属于墓葬还是窖藏。

2012年5月,经安徽省文物鉴定站专家鉴定,该瓶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元青花简史元人蒋祁著《陶记略》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工者择焉,谓之拣窑。

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记述了元代烧制和贩运青花瓷的盛况。

元代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

青花瓷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属于釉下彩瓷,其整体特点为: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纹饰不褪色;明净素雅,有中国画般的艺术魅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青花瓷在整个元代的早中期缓慢发展,从元初到元后期至元间的六七十年间,工艺粗糙的青花瓷断断续续地被生产出来,是元青花的早期发展阶段。

元代青花瓷成熟于14世纪中期的至正年间,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外贸需求的激发和民间审美的转变。

元末因战事导致生产条件的变化,青花制作中采用了多种原料制作不同的器物以适应不同的销售对象。

闻名后世的青花瓷经过整个元朝(1271~1368年)九十多年的发展,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

二、芜湖县出土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的基本描述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喇叭口,口部下收成细长颈,垂腹,平地,圈足。

通高24.7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7.6厘米,腹围41厘米,重量605克。

该瓶表面釉色呈失透状,釉色白度不够,白中略闪青灰,釉层也较为肥厚,圈足内侧未施釉,形成一周氧化后的红色。

整个釉面泛黄,釉层光泽较强,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瓶上所绘龙纹及卷草纹色彩蓝中偏灰,黑灰色的斑点较少,虽然稍欠浓重艳丽,但却多了一种质朴、淡雅的风格。

所用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和国产的钴土矿特点相同,应是国产钴料所绘。

玉壶春瓶的发展变化

玉壶春瓶的发展变化

玉壶春瓶的发展变化作者:韩嘉慧何海军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9期摘要:玉壶春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净水瓶,具体定型是在宋元时期,到了明清时期逐步由实用器物发展为装饰器物。

本文主要简述玉壶春瓶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以及特点,阐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述玉壶春瓶象征意义的变化。

玉壶春瓶作为瓷器的代表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瓷器的变化历程,并从侧面反映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玉壶春瓶;造型变化;装饰纹样玉壶春瓶是我国传统的瓶式之一,以佛教中的净水瓶为原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发展到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生产,产量增加。

至清代,玉壶春瓶由实用器具逐渐演变成观赏性陈设瓷器。

在器型上,玉壶春瓶的腹部、颈部、足部及口沿均发生了变化,在象征意义上也从佛教实用器物转化为观赏性瓷器。

玉壶春瓶的原型是佛教僧侣的净瓶,净瓶是僧人随身携带,用于饮水、存水以及净手的工具[1]。

净瓶的传入日期已不可考,此时的净瓶更多带有宗教性质。

到唐代,佛教在中国发展趋于成熟,作为法器的净瓶,首先出现在唐代的寺院之中,并逐渐流行。

净瓶作为汲水工具,成为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具。

唐代的净瓶为小口,口上有圈状突起,颈部细长,腹部较大且呈圆形,圈足,整体修长。

此时人们更加注重净瓶的实用功能。

唐代出土的瓷质净瓶高度普遍在20~27 cm,铜质净瓶高度为30 cm,可见唐代净瓶尺寸规格比较规范[2]。

玉壶春是明清以及后世对净瓶的一种称谓,在唐宋时期并不常见。

一般认为,玉壶春瓶的名字起源于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作品《诗品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这里的玉壶买春,将容器与酒联系在了一起。

宋代的制瓷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名窑迭出,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玉壶春瓶在制瓷工艺大发展的宋代有了定式。

玉壶春瓶在北宋创烧,是北宋时期较为典型的瓶式,整体形象较为柔和,各大窑口均有烧制。

宋代的玉壶春瓶还保留有净瓶的基本特征,仍然是小口,细颈,圆腹,圈足。

张庆玉 从碎瓷到火照(图)

张庆玉 从碎瓷到火照(图)

张庆玉:从碎瓷到火照龙纹玉壶春瓶(残器)试烧元青花的火照张庆玉北京收藏爱好者,收藏有青花残件、瓷片标本和、火照等存世元青花的真实状况历来扑朔迷离。

公认的说法是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北京收藏圈中流传着一个奇人张庆玉的故事,此人被圈内称作北京最大的元青花残件藏家,络腮的花白胡子,略带沙哑的嗓音,身材魁梧如同蒙古汉子,而他身上确实流着蒙古人的血。

当过兵,经过商,做过内蒙古蒙元博物馆副馆长,至渐渐摸着收藏的门道,他的生活便一切都离不开收藏,一切围绕着“元青花”。

张庆玉最初涉足收藏是在1970年代,还在云南当兵。

一个战友的舅舅在云南开玉器店,得空张庆玉便跟着他去买玉器、翡翠。

199 2年张庆玉去了海南工作,发现当地渔民家家户户都摆放着一些残瓷碎片,谈不上什么年代,有何价值,只觉得上面的纹饰非常漂亮。

张庆玉就从这些瓷片中百里挑一、千里挑一选出了一些中意的瓷片。

一次,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收了一片元青花龙纹瓷片,带着去厦门开陶瓷研讨会,遇见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馆员叶佩兰,叶看了后非常激动,拍了照片,专家们互相传阅。

张庆玉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这一定非常珍贵。

“虽然这些元青花都残破了,但器足都还在,由于元代的东西本朝特征非常明显,从器足、纹饰、画工、神韵等方面都能够分辨出来,看着差不多就买,再细细研究。

”张庆玉是蒙古族人,做起事来颇有蒙古人的豪迈气质。

对收藏还只有一知半解的他,竟然不惜花几千块钱去买小瓷片,这在海南都出了名,引得当地渔民争相给他送货。

在海南的几年间,他陆陆续续从南海的出水瓷中收集到了七八十片瓷片,他按照纹饰给这些瓷片都做了分类,“有莲池鸳鸯纹大碗、小碗残件,龙纹碗残件,缠枝菊纹碗残件,折枝花卉纹残件,寿字款小碗残件,玉壶春瓶残件等数十种。

其中多数的器型比较小,是生活用器具,胎釉俱佳,发色湛蓝深沉,绘画构图虽简单,但流畅自然。

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

龙源期刊网
玉壶春瓶
作者:
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8年第05期
文物年代:元(1206~1368);规格:高30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9厘米。

1956年湖南常德窖藏出土。

酒具,常与匜、托盏配套使用。

瓶腹部中间头戴凤尾高冠、身着甲袍的武将是蒙恬,后立武士双手握书有“蒙恬将军”的大旗。

一武士抓一跪著俘虏,另一武士似作汇报,人物间点缀以怪石、篱笆、花草等。

此类元青花人物纹多取材于元杂剧,呈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

整件瓷器质地细腻,釉色匀称,着色纯正,画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中之精品。

(本栏目内容由湖南省博物馆提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深入探索
元青花人物故事玉壶春瓶深入探索
品类纷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鲜活、艳丽、明快独树一帜。

青花瓷器中,又以人物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最具特点。

它的数量虽少,但绘画技法高超,特别是画面小中见大,且多表现元代杂剧的故事场景,开创了全新的视觉领域。

目前所见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过几十件,而且相当一部分流失海外,国内所见者区区可数,现介绍几件,以飨观众。

现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出土于江宁县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

画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据主要位置。

上下饰西蕃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

主题鲜明突出。

画面中,主要人物萧何头戴展脚幞头,着袍束带,五络须髯。

左手控缰,右手挥鞭,策马飞奔。

画面的另一侧,韩信头裹软巾,身着长袍,手牵战马在溪边饮水。

空白处衬以苍松、梅竹、山石,错落有致。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萧何)
南京市博物院藏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农科所出土一件
青花瓷罐。

出土时口沿稍有残损,盆已破碎。

罐腹绘“征战图”,据考证内容为《尉迟恭单骑救主图》。

画面中头戴束发冠,身着战袍,手持长柄叉,已露败迹的骑马战将为唐将段志玄。

紧随其后,驱马追杀者头戴凤翅盔,着甲束袍,双手
持矛,为单雄信。

隔山石一人头戴交脚幞头,着长袍,右手持鞭端坐马上,身微侧,似对后面的人对语。

此人为秦王李世民,后为尉迟恭,右手举钢鞭,左手握缰,策马疾驰而至。

他头戴直角幞头,满脸须髯,铠甲外着战袍,一望便知是员骁勇骠悍的猛将。

山崖间,旗幡猎猎,隐现三名手持长矛的兵士。

空隙处绘怪石、云朵、杨柳、双凤和灵芝。

同一题材的青花盖罐,美国波士顿博物馆也收藏了一件,画面一侧单雄信双手持矛,纵马前冲。

另一侧有身着团花锦袍,骑在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钢鞭的尉迟恭。

两人并辔而行。

李世民头微侧转,尉迟恭左手指点,两人似在交谈。

尉迟恭身后,一卒双手擎旗。

大旗上直书“唐太宗”三字。

相比较而言,广西横山出土的瓷盖罐上所绘,少擎旗武士而多一战败的唐将,更显得生动传神。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尉迟恭)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流失在海外的,以现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的“昭君出塞”图青花盖罐最为出色。

这件盖罐的形制、构图形式与广西横县出土的“单骑救主”图盖罐极为相似。

罐腹绘九个人物,七匹乘骑(另外两骑当隐在山石后面)。

九个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骑在马上,或摇鞭步行。

马上驮着弓弢、行囊。

观人物相貌、服饰有差别。

其中骑在一匹白马之上,怀抱琵琶,梳高髻的汉装女子是王昭君,前后各有一胡服女子随行。

六名男子中,有的头戴貂冠,髡发驾鹰,着胡服;有的戴毡笠,着汉装。

当是迎亲的匈奴使节
和汉朝送亲的官员。

画面中山石掩映,苍松、翠柳、修竹、芭蕉杂衬其间。

疏密有致,布局匀当。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及展开图(昭君出赛)
日本出光美术馆藏1994年香港苏富比拍品中有一件“三顾茅庐”青花盖罐也很精致。

罐腹的一侧,诸葛孔明头包软巾,身穿长袍,坐在苍松下的山石之上。

头梳双髻的童子手捧书匧侍立一旁,左前方一双髻童子正倾身禀告。

画面的另一侧,有一枝繁叶茂的垂柳。

树下刘玄德戴交脚幞头,着长袍,躬身拜谒。

关云长和张翼德在一边窃窃私语。

诸葛亮的高逸潇洒,刘备的求贤若渴,以及关、张二人的焦急烦躁刻划得淋漓尽致。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有同一题材的青花带盖梅瓶,画面有所变化。

诸葛孔明箕坐在茅庐之内,正在悠闲地观书,茅庐旁植松柏、篱笆,一名头梳双髻的童子挥彗打扫庭院。

另一边是刘、关、张三兄弟。

刘备居前,躬身施礼。

元青花人物故事盖罐(诸葛亮)
苏富比拍品其他还有流于英国,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西厢记”青花梅瓶;1996年苏富比拍品“西厢记”青花盖罐;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吕洞宾”青花玉壶春瓶;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陶渊明访友”青花玉壶春瓶;1985年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图册所录的“周亚夫军细柳”青花盖罐、“百花亭”青花盖罐等,无论哪件都称得上是精品。

元青花人物故事梅瓶(西厢记)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