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和条件
中国的_大部制_改革及其难点分析
![中国的_大部制_改革及其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40846a1ed9ad51f01df286.png)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及其难点分析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北京100089)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引起各方的关注。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中国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一、什么是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报告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减少领导职数,严格控制编制”。
应该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一系列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思路,为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是大部制呢?笔者认为,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类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市场化国家之所以普遍实行大部制管理模式,主要在于它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
首先,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减少部门、机构的数量,降低行政成本;其次,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机构之间由于职能分工过细,导致政府职能交叉、重叠等引发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再次,由于实行相近业务的统一管理,因此可以防止部门之间沟通难、协调难等政府经常会遇到的通病。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84488120722192e4536f68c.png)
运行监督难: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 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 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 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 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 以抑制。但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 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相当于过去一 个副总理的职权,就会“尾大不掉”,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而如 何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 和运行机制,是最为关键之举。
政职能错位和交叉给经济带来了副作用,研究表明,1999年至2005年间 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达到负的1.73%。
国务院机构改革情况一览表
调整后的部委 合并或包含的原部委 新增下级机 隶属关系调整
名称
构பைடு நூலகம்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 发改委(部制不变) 员会
国家能源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 国家国防科技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工业局 国家烟草专卖局
的分流方式。 从机构改革的历史来看,大部制的组织架构设想并非是机制上的创
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有国家经委这样的大部委设立;“文革”中将 政府的数十个部归并为几个大组,或者以“口”划权,比如农林口、工交 口等;2003年国家设立商务部,是将原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以及原国 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整合组建之举,可以视作大部制的“热 身”。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及难点分析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及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26964f8770bf78a65295455.png)
工商, � 卫生 , 劳 动等部 门所 有的执 法权 限划归 城管 局, 使基 同作用 方能生效 由于 官本位及 旧有人事升 迁制度的延 续, 有效 监督 机制的 缺位 , 改 革离群 众所 期待的 "服 务型 政府 " 为深圳市综 合执法" 超级集权机 构 � " 仍有相 当距离, 有许多问题 值得关注和 思考 同样 典 型体 现" 大 部制 " 雏形 的, 还 有深 圳 市文 化 局 � . 在现行体制没有切 实转变的前提下,权力 的下放难 � 年, 根据 深圳 市行 政管 理体 制改 革的 精神 , 市政 府将 度较大 市委宣 传部 门下 的新闻 出版 处, 广 播电 视处划 拨至 市文化 局, "大 文化"管 理架构初成 年, 文化局加 挂新闻出版 中央"大部制"改革之后 , 各省的主要领导都 对此表 示了关注, 不过, 各省如何进行调 整自身的机构设置, 还是处 在观望状态, 其核心 便在于"资金拨付 , 审批权力"的对 位, 这 批, 搞立法, 搞罚款 , 搞收费, 只关 注自身利益, 其中 的利益机 综合协调 与专业管 大部 门体制不 实行大部门体制, 政府亟需对 各部门进
三
深 圳和重 庆的大 部制改 革实 践表 明, 对 于地 方行政 机 关机 构重 叠, 条 块分 割, 人浮于 事的 痼疾 而言 , " 大部 制" 或 当 然, 这 剂良 药尚 需许多 其它 "配 料" 共
等事业单位 � � 雇员)职 工 年底, 深圳市又将 更多原本由 许是 一剂 良药 层城管执法 局的执法范 围从原有 的九项扩至 项 之多, 成
二
从我国 地方政 府行 政运行 机制 改革 的发展 实践 来看,
“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难点——超脱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难点——超脱部门利益](https://img.taocdn.com/s3/m/f0628cb1284ac850ad0242b0.png)
“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难点——超脱部门利益【摘要】党的十七大在部署未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特别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是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并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在我国的实际实践中存在各种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超脱部门利益。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部门利益一、引言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务院已经进行了五轮政府行政机构改革,但是,几轮改革一度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改革的新思路。
大部制之所以没有在我国大刀阔斧的进行是有其困难的,其中最大的梗阻是部门利益的垄断化。
二、“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最大难点——如何超脱部门利益弱化部门利益膨胀,“大部门体制”值得期待,但是不宜过高期待。
部门利益膨胀成因复杂,不仅有极大的广度,还有无比的深度。
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部门利益当中有着极其复杂的集团利益、小团体利益、领导个人利益,这些利益不会因为体制的改变而自然消失。
部门利益膨胀涉及的不只是一般政府部门,因为中国政治体制特殊,诸多的政府职能延伸到执政党以及人大系统。
因此,成功的“大部门体制”改革,肯定会牵动政治体制改革,涉及和涵盖到党政、人大等权力系统。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建立起来的很可能是貌合神离而不是浑然一体的“大部制”。
因此,“大部门体制”改革必须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合理有效对接。
比如文化部、广电总局与中宣部的关系,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与政法委的关系,中组部与人事部的关系等。
“大部门体制”极有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减少部门利益的广度,但是有可能加剧部门利益的深度,因此治理起来可能会更难。
也论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也论中国的“大部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dddb8508a300a6c30c229fcd.png)
也论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摘要] “大部制“改革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新举措,改革进程中充满争议和矛盾。
我国对“大部制”的选择有国情和国际原因,针对“大部制”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从政府职能转变、健全运行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去推进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 大部制选择难点举措行政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对更好发挥政府职能,促进社会发展是极其必要的,我国正在尝试“大部门”的行政体制改革。
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这为我国的“大部制”改革提供了纲领性指导。
“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举措,其成功与否将关系到我国今后的整体发展,本文亦欲对“大部制”改革问题建言献策。
一、“大部制”的内涵及改革缘由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横向协调困难,裁撤议事协调机构,利于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现代化政府体制。
“大部制”改革不是政府部门的简单归并,使得部门规模由小变大,改革的根本问题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建立有效实现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体系。
“大部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第一,我国已选择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摆脱直接的微观管理,实行与其相适应的宏观管理职能。
政府应主要行使宏观政策的制定、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等职能。
而我国以往的政府机构设置分散,部门之间互相牵扯,部门之间的监管程序过于繁杂,协调成本增加,行政效率受到影响,很多时候成为市场和社会发展的羁绊。
“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及阻力——为什么一个局有19个副局长
![“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及阻力——为什么一个局有19个副局长](https://img.taocdn.com/s3/m/72cca72a482fb4daa58d4b9a.png)
“ 大哥 ”苏联的政经体制 ,思 想意识形态方 老 面则搞 苏式 “ 灌输 ” ,高校也按 苏联模式进行
了 “ 院系调整”等 。总之 ,是全方位移植 ,按 上 下都 已深刻认识 到苏联计 划经济 的弊病 ,但
镕 基任 总理 时 ,甚 至表示 “ 是地 雷 阵也 要 照新儒 家的说法 ,是 “ 盘西化” 。现在 我国 就 全 住 “ 简一 膨胀 一再 精 简一 再 膨胀 ”的 “ 精 怪 对 其 他方 面 的 弊害 ,却 缺 乏 足够 的认 识 。其 圈” ,大幅 裁减 合并 重 组 了 中央政 府 机构 部 实 ,苏联模式在政治行政 等方面也很落后 ,我 国盲 目移植吃 了很 大的亏 。 “ 大部制 ”改革的 门 ,取得 了很大成绩 。 文革”时有7 个中央部 6 门,1 8年 终于达到 10 ,以致机构臃肿 , 91 0个 效
率低 下 ,成为 改革 的重 点对象 。此后3 年 “ 0 精
简机 构 ”搞 了八 九次 ,也是 反复增 减 ,中央下 了很 大力气 ,向 “ 官僚主义”顽症 开战 , 要突破 “ 历史怪圈”。现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名义上是 以便尽快与 国际接轨 。 “ 大部制”改革 留不得死角 “ 中国特 色 ” 在 于创 新 ,但 仍有 不 少 人 士 ,感情上放 不下苏联政经体制 ,甚至留恋计
毋庸 置 疑 ,我 国建 国之初 就 全 面 移植 了
有主管编制 的领导表示 ,这是大部制改革 “ 过 渡 ”时的 “ 合理”现象 ,由此引发 民众热 议 , 被斥为 “ 假改革” 。 “ 假改革 ”的说法我并不赞 同。行政 改革 3 年来 上下几乎没停顿过 ,邓小平 、朱 锫基等 0 改 革 家对 机 构改 革决 心很 大 ,出手 很 猛 。朱 闯” !他 主 持 的 国务 院机构 改 革 ,初 步制 止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bf264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3.png)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笔记本上,笔尖在纸上舞动,思路如泉涌。
关于2024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我决定以意识流的方式,将十年的经验倾注其中。
一、改革背景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减轻企业负担,我们提出大部制改革方案。
二、改革目标1.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
3.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部门间协调,形成合力。
三、改革措施1.合并相似部门,减少管理层级。
将相似职能的部门进行合并,如将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合并为农业农村水利局,将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合并为教科文局。
这样做可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管和服务。
政府职能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向监管和服务转变,强化对市场的监管,保障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减轻企业负担。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内部调整、外部招聘等方式,优化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
同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效率。
4.强化部门间协调,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通过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召开协调会议等方式,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高效协同。
5.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现部门间的无缝对接。
四、改革步骤1.调查研究:对现有政府机构、职能、人员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大部制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措施和步骤。
3.宣传发动: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组织实施:按照改革方案,有序推进政府机构调整、职能转变等工作。
5.监督评估:对改革效果进行监督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优化改革措施。
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和条件
![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和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988d87a0116c175f0e4849.png)
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大部制”改革,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究竟能不能十分有效,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都值得我们关注。
如,实行。
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
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不重叠?还比如.在。
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应该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7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
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革.首先选择在哪些领域改革?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臣墨日■■■●一I 第一.如何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为。
大部制”改革后对权力的监督提供保障。
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其中提到“大部制”改革时,确立了“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方向,这就意味着。
大部制”的整体构建要与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是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的。
大部制”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监督权。
二是在一个“大部制”内部.机构的功能要进行分化,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
比如《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是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机构。
但不是执行机构。
执行权交给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的国务院政府采购中心。
这样就把决策和执行分开了。
在进行上述改革时。
是否要把调整、整合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统一的考虑。
也就是说,要把有些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为决策机构.把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为执行机构或者法定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功能的整体分化,确立起权【资讯】I N FO R M A TI O N信息化I N FO R M A T I Z A T I O N文,汪玉凯力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63f7200066f5335a8121cf.png)
新时期我国大部制改革问题探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稍显不足,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日渐突显。
大部制改革顺势而生,从改革伊始至今,学界和政府都努力发现并解决了许多困难,但在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想象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文章从大部制的理论背景及其基本含义入手,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部制;大部门体制;改革;对策1大部制改革的发展现状1.1大部制改革的源起大部制改革就是调整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把那些职能、业务性质相近的政府部门,经过合并重构,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机构,使其管辖范围变宽,更侧重于横向的宏观管理,避免和减少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这是一种政务综合管理组织的调整,是现代公共服务政府理念下的产物,与我国以往实行的小部门体制相比,其特征是以民生为本、职能大、领域宽、机构精简、效能高,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类似于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源于撒切尔政府和里根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迅速在90年代扩展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并波及到经济转型中的原苏东国家和其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的行政体制改革浪潮。
1.2国内外大部制改革的现状为适应对外开放政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后我国陆续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以机构和大量领导职数精简为主的1982年改革,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缩减约25%。
1988年为转变职能,国务院工作机构从72个精简为68个,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人员编制精简约20%。
1993年围绕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1998年精简了很多与计划经济相关的经济部门,国务院有15个部委不再保留,新组建部委4个,更名部委3个。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1f9dc28871fe910ef02df805.png)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游杨明漪10107031011大部制,又称为大部门体制,核心部制或巨型部制,即为了实现减少政府部门数量,扩大管理幅度,减少行政层级,实现高效行政的部门组织结构模式。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地纷纷展开大部制改革。
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大部制轰轰烈烈的改革势头,对于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改革是否有助于或者真正实现了我国行政机构的精简、效率的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等等问题随之而来。
地方政府在推进大部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1.权力磨合难要实行大部制,解决政府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这些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环环相扣,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权力过大或者权力真空的现象。
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很不容易。
2.人员分流难机构精简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地方自身的人员不易分流,又加之“上级”政府的人员下泄,使得地方政府的人员分流问题成为难题。
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与执政党的机构设置如何对接,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4.运行监督难实行大部门体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更加集中,可能在、会造成权力过度集中,滋生腐败、部门利益化等问题。
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但也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使得监督变得更困难。
为了应对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挑战,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政府职能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而且更侧重于公共服务。
同时,鼓励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自治,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服务社会。
2、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协调机制。
政府内部,实行决策与监督部门统一管理。
减少部门的层级结构。
3、因地制宜、鼓励创新。
实行大部改,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大部制改革_重点_难点及可行路径_孙磊
![大部制改革_重点_难点及可行路径_孙磊](https://img.taocdn.com/s3/m/04d75f2edd36a32d7375817d.png)
大部制改革:重点、难点及可行路径孙磊,尉迟光斌(湖北医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十堰442000)摘要:大部制改革是行政改革,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
当前,大部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和难题,精简事权是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部门利益是大部制改革的难点。
大部制改革应在“小政府、大社会、强服务”的取向下,走“从上到下、整体协调、分阶段实施”的进路,关键是要观念突破,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三管齐下,有效遏制部门利益膨胀格局;统筹兼顾,形成大部制改革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大部制;精简事权;部门利益;路径选择;协同效应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1-0115-04Super Ministry Reform :Keys ,Difficulties and FeasibilitiesSUN Lei ,YUCHI Guangbin(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Shiyan Hubei 442000,China)Abstract:Super ministry reform ,as an administrative reform ,is a tendency that promotes Chinesesociety to further develop.It ’s written in the report of the 18th of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at we ’ll steadily advance super ministry restructure and improve department responsibility system.Currently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among which the key is to streamline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difficulty is about the interest of different departments.The super ministry reform should be in the direction of “small government ,big society and good service ”and go the way of “from top to bottom ,integrity coordination ,and phrasal compliment ”.The crucial is to make breakthrough in some concepts to set up the people -first administrative idea.These three aspects work together to sufficiently curb the interest inflation trend of some departments.We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all issues so as to produce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 super ministry reform.Key Words:Super Ministry ;Reform Streamline Administrative Power ;Department Interest ;Access Choice Synergistic Effect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
浅析推行大部制改革所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浅析推行大部制改革所面临的难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6ed4c19227916888486d730.png)
大家谈大部制改革的相关背景十七大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谈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即“大部制”改革问题。
他说:“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围绕转变职能,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所谓的大部制,即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在横向整合职能和管辖范围相近、业务性质类似的政府部门,组建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相关管辖权的管理体制。
与传统的专业性部门相比,大部门管辖范围较宽,侧重于宏观管理,侧重于制定战略和大的政策。
此次大部制改革是自1982年以来中国进行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从1982年开始,大约每隔5年左右中国都会进行一次大的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政府职能转变,每次机构改革的侧重都和中国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配套。
此次“大部制”改革,也有其特有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这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背景。
近年来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愈发激化,部门利益日甚,贫富差距加大,要求政府将工作重心和重点放到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上来。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改革阻力较大,难以贯彻,以上种种现象必然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可以说,大部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相关。
十七大以后,各方面对新阶段的大部制改革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推进全面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不只是一般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是要实现政府转型,实现部门利益的突破,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做好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统一。
目前我国实行大部制所面临的难题回顾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难以摆脱的“精简之后必有反复”怪圈,此次提出的大部制改革,能否真的全面深化,能否最终落实,始终打着一个问号,而存在已久的部门之间职能分工、权责边界划分等等触及利益的棘手问题,也将大大增加改革的复杂性。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困境及破解对策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困境及破解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c38862daa00b52acec7cae4.png)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困境及破解对策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困境及破解对策摘要:2021年中央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方案的实施,促进地方政府进一步往大部制方向推进。
通过对国内各地大部制改革代表案例研究,通过对地方层面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分析,分析出地方大部制改革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应该创新政府人员分流机制、注重政府改革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构建政府内外协调机制等。
关键词:大部制;地方政府;改革;利益调整一、大部制改革的内涵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拉开了我国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帷幕。
到2021年中央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中央层面农业部和水利部合并成大农业部,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地方改革也将继续进一步往大部制方向深入。
大部制的本质是围绕三权分立的合理划分而进行的政府部门的机构调整和职权重新划分。
通过促进实现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关系,更好的解决政府部门分立、政务资源分散浪费、公共效劳质量低下的问题。
基层地方政府作为直接向公众提供公共效劳、处理具体公共事务的机构,如何积极有效的通过开展大部制改革调整机构设置和优化体制机制显得尤为关键。
从地方层面来看,第一阶段的全国省级机构改革是从2021年10月中央批复上海市改革方案开始,2021年4月份全国超过50%的省市,都已经开始了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
【1】二、地方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分析合并后大部门内部的统一管理问题。
在合并前,各个机构分别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和目标,合并后的分部门各自为政,既没有经过协调形成统一明确的大部门运行机制和组织文化,也没有明确分配分部门的职责分工,致使合并后的大部门职能转变远没有到位。
比方深圳有个市直机关下的两个部门同时向深圳市社科院申请了开展内容相近的工程规划,由于该工程由社科院内不同工作小组受理,一直等工程规划做一半才发现做重复了。
部门精简后人员分流困难。
湖北随州市长李红云表示,在机构改革过程中,职能整合还不是最难的问题,最难的是怎样消化现有工作人员。
大部制改革1
![大部制改革1](https://img.taocdn.com/s3/m/9be81abf1a37f111f1855b8f.png)
从根本上说,大部制改革是一种权力结构的重组和再造,以及与机改革相对应的职能调整和重新界定,因此必然面临着许多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
如何看待、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各抒其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大部制改革的条件问题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要求,并随条件的逐步成熟,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沈荣华认为,我国实行大部制,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大部门的设置,主要取决于我国改革面临的环境、条件和内容,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可行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鲍静指出,要明确行政体制改革本身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具体指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实现;要明确大部制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定位,并设计相应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相应的具体指标和实现措施;要从改革的多个维度出发进行细致的整体设计、逐步推进;要把改革措施与改革目标区分开来,每次的目标要适度、措施要具体。
孙彩红指出,十七大提出的是“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这也暗含着改革不能一哄而上,应以更加理性和更加负责的态度对待改革。
改革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使得机构改革真正为履行政府职能服务,确保通过合理科学的机构设置来切实履行那些人民群众和社会需要的职能,切实保障人民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增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主义或搞花架子。
(二)大部制改革的“行政三分”问题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这就意味着大部门体制的整体构建要与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权力机构和运行机构。
而实行大部制的本身,就会使有的部门的职能更加拓宽,权力将会更大,会出现新的部门利益,监督控制将更加困难。
石亚军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按照“行政三分”的要求,可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bef40a3c856a561253d36fac.png)
论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探索与挑战党的十七大闭幕之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思路进一步理清,中央政府部门设置“大部制”,它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次大动作。
通过贯彻实施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更加高效廉洁、办事得力、服务到位的人民政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入手,探讨了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根源及意义,分析了“大部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信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坚定不移地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向前进,国家的体制机制必将更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必将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标签:行政机构改革;大部制;政府职能;“三定”1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国“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不断深入。
从1982年至今,我国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如今进行了第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通过了实行“大部制”。
具体内容包括:(1)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2)加强能源管理机构。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能源委员会。
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3)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4)组建交通运输部;(5)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6)组建环境保护部。
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7)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不再保留建设部;(8)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
此次改革相比在整体思路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强调建立起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建立一个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协调、制约的权力机构。
改革的目标明确定位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强调反映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念和宗旨。
2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意义2.1较好解决职能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大部门制”改革中加入了“决策、执行、监督” 的分立,使“三权”进行分立归属,而不仅仅是把职能相近部门合并。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https://img.taocdn.com/s3/m/eae2c60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0.png)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1、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
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得改革阻力巨大。
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还要繁杂,这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
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
“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
行事要牵扯到各个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西方政府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德法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改革和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争取行政合法性或强制性制度化的改革,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改革,都穿插着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机构设置方面。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公共部门精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少的政府开支,它的方法就是目标直率,假设政府有极大地浪费因此必须削减。
正如波利特所说,大多数评论者都偏好专门化的、经受的、扁平的、资质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
浅析大部制改革
![浅析大部制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4d6c4022f111f18583d05aef.png)
浅析大部制改革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在最近一段时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相继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让人深思。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今年3月的改革方案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淡化机构的合并,突出职能转变。
认识改革的涵义、特征,树立正确观念,研究制定改革的推进策略对改革的成败至关重要。
关键字:大部制涵义策略一,大部制改革的现状及意义1,大部制改革的涵义针对大部制涵义学界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学者们都试图加以说明,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是指为了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组织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或相似、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地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
有的学者提出:大部制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它是政府部门设置的一种客观存在,各部门权力范围较大,部门数量较少;其次,它是一个机构重组和合并的过程,同级别部门进行整合。
大部制除了上述的涵义之外还有更为特定的涵义,大部制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即在经济转型时期将政府有“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向“分工明确,高效率”转变,大部制需要法律规范,需要加强对部门的监督力度。
大部制在综合了相关部门的职能之后,其职权必须在现有法律的规定下,不得逾越。
政府整体的职能是变小了,但部门权利变大了,“任何权力都有扩张的天性”,如果不加以监督则必生腐败,而且后果要比以前更严重。
因此要制定对大部制在纪委、审计、监察、舆论等方面更严格的监督制度。
2,大部制改革的特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七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本轮改革方案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淡化机构的合并,突出职能转变。
从形式上看,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只减少了两个,不像人们原先想象的那样大撤大并,但如果冷静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改革方案是有很深刻内涵的,其显著特征有三:一是突出了问题导向。
大部制改革四难题
![大部制改革四难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347ff358fb770bf68a5557.png)
大部制改革四难题中新网1月8日电 XX《大公报》1月8日发表题为《“大部制”改革四难题》的评论文章说,大部制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又一次伤筋动骨的大动作,是“深水区”的作业,面临着四道难题:(一)权力整合难、(二)人员分流难、(三)机制磨合难、(四)运行监督难。
文章原文摘录如下:十七大闭幕之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思路进一步理清,中央政府部门设置实行“大部制”呼之欲出,人们翘首以待。
大部制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又一次伤筋动骨的大动作,是“深水区”的作业,面临着四道难题。
权力整合难本届国务院机构组成,除办公厅外,共有28个内阁部门、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部委管理的国家局10个、直属事业单位14个,另外还有100多个议事协调机构,数量之多、类型之多、分工之细超过世界许多国家。
如今要实行大部制,解决政府机构职能交叉、重叠引发的政府管理的问题,要从现有行政机构身上“割肉”,把职能交叉、重叠的行政资源合并重组,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
这些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
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人员分流难大部制下,机构减少了,官位势必也减少,必定要有一部分人为此而“牺牲”官位。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
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以1998年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为鉴,基本办法有四种,即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和优化结构。
带职分流,就是定编定员后,超编干部离开机关,保留职级。
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大部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e21373d226fff705cc170a31.png)
2009年第10期下半月·总第438期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大部制是指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换言之,大部制是一种政府组织架构类型,是指以相对较少的政府组成部门覆盖尽可能多的政府的基本职能。
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充分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在大力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大胆打破旧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逐步探索建立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相适应的大部门行政管理体制。
在1981年第一次机构改革精简撤并了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基础上,建立综合管理机构,实行了大类管理,其后合并职能相近和相关的机构,设立综合性部门,实行大系统管理。
经过多次机构调整,深圳在2003年已初步形成大行业、大系统归口管理的机构设置,同时按大交通、大文化、大系统要求设置了相应机构,并且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惟独深圳单设监察局。
本文就此对深圳大部制改革探索作一分析评述。
(一)改革成果深圳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通过不断的改革调整,建立起了大行业、大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分别承担着经济、社会、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行政职能。
主要体现为:1、大贸工管理。
大贸工管理就是按照政企分开原则,精简专业经济管理机构,组建贸易工业局,建立大系统、大行业的综合性工业经济、内外贸易、招商管理体制,对全市各种行业、各种性质的工业企业,内贸、外贸,引进外资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2、大农业管理。
大农业管理就是组建农林渔业局,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及海洋业进行统一管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这种大农业系统管理,既有类似于内地各省市农委的协调职能,又有农口各专业局的管理职能,而且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3、大交通管理。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分析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6dcee34afe04a1b071de34.png)
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分析摘要: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西方实践经验的启示和国内现实需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大部制改革。
这对于中央政府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改革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阻力,我们必须立足国情,以西方为鉴戒,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部门体制。
关键词:政府改革;大部制;难点;建议政府改革是政府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对政府体系的结构、功能以及行为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过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这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行政改革的新思路,其着力点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四个方面。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推进地方政府改革。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利与责任对等。
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要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地方政府机构设置,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精简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
我国协调职能交叉重叠的部门间关系,主要是依靠建立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办事机构,这直接导致此类机构在数量上的增加。
改革要求严格控制此类机构的膨胀,该撤消的坚决撤消,任务交由职能部门承担。
坚持一事一部门负责制,涉及跨部门的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分清主次责任,避免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重构政府权力的运行机制。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运行机制。
在行政体系内部建立多层次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适度分离的运行机制,设立专业的执行与监督机构来增强整体政府的能力,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强化政府问责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制”改革的难点和条件
我们要冷静地看待“大部制”改革,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究竟能不能十分有效,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都值得我们关注。
如,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不重叠?还比如,在“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应该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革,首先选择在哪些领域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四大难点
第一,如何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为“大部制”改革后对权力的监督提供保障。
深入学习十七大报告,其中提到“大部制”改革时,确立了“建立健
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改革方向,这就意味着“大部制”的整体构建要与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建立权力机构和运行机制的。
“大部制”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监督权。
二是在一个“大部制”内部,机构的功能要进行分化,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
比如《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是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机构,但不是执行机构。
执行权交给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的国务院政府采购中心。
这样就把决策和执行分开了。
在进行上述改革时,是否要把调整、整合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事业单位改革,特别是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统一的考虑。
也就是说,要把有些议事协调机构改革为决策机构,把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为执行机构或者法定机构。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功能的整体分化,确立起权力的结构性约束机制。
当然对“大部制”的约束监督,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如何从外部对其进行监督。
实践证明,对公权力的制约,最有效的还是外部的监督,
第二,“大部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也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之一。
“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
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
过去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决策周期长,制定成本高,协调沟通困难,原因就在于受到了部门利益的严重影响,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
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
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
第三,“大部制”改革可能会牵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真正的“大部制”也许很难确立。
从更深层次来看,“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最终必然会涉及和涵盖到党政、人大等系统,因此是跨党政的,甚至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比如文化部、广电局与中宣部的关系,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与政法委的关系,中组部与人事部的管理等。
过去这些年来,我们把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联动作战,成效显著,如何进一步整合党政部门,也许是下一步“大部制”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把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中,从国家权力结构上进行调整,也许更具有长远性。
第四,“大部制”改革的策略和方法也至关重要。
应该看到,“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来被强化的
部门利益。
如在去年的“两会”期间,有人建议将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整合为一个“人口与健康委员会”,但真的要这样整合恐怕难度还是很大的。
不管这样的动议能否被采纳,但这明显的是一种“大部制”的思维。
另外,“大部制”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如何设置,权力如何划分?我们过去毕竟没有这方面经验,所以改革的策略和方法就显得很重要。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而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的服务对象广泛,外部呼声比较大的部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定位进行有机的结合。
三大成功条件
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要求,以及《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精神,这次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一是要制定出一个好的总体改革方案。
中国过去行政体制改革中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整体规划,有明显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而且改革的整体方案不具备权威性和长期性。
以至于到现在,我们政府的整体组织架构、权力结构,依然还没有相对稳定,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
一
个明显的例子是,作为一个大国的政府,我们的政府组成部门究竟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数量,主要应集中哪些领域,如何尽早使其相对能够法定化,所有这些重要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答案,甚至从决策层面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论证和比较,这就使我们的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然带有“人为”而不是“法治”的色彩。
因此,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要明确未来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政务部门、社会事务部门、经济事务管理的总体数量,决策部门、执行部门、监管部门的法律关系等。
必须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加强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战略研究,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与连续性。
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研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相配套,科学确定行政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明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与工作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如果不能对这些关系政府管理组织架构、规则、程序、运行机制等重要问题做出总体规划,就很难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在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政府管理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在于至今我们仍然没有确立起、甚
至没有找到一种十分有效的对公共权力的约束和制约机制。
这些年来,少数党政部门、领导人,甚至一些高级领导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贪污腐败都与此有关。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过去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们也很重视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但腐败的继续孳生、蔓延,也给即将开始的这一次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就目前政府权力运行的突出问题而言,行政体制改革最关键的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从政府权力的组织结构上,真正建立起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权力结构,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一些思维,要在政府权力的组织架构上有比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并使其逐步走向法定化;二是如何有效地制约和约束部门利益,解决目前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公共部门普遍利益泛化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不能从根本上克服与民争利和公共政策制定中
的公平、公正的问题,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的问题,就不能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对公权力的有效制约的途径。
三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必须有政治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如果没有更重要的政治层面改革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很难孤军深入的。
第三,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
应该看到,中国的“大部
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推进策略,在认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从国务院机构方案来看,也体现了积极稳妥的策略。
比如新组建的工业与信息化部、交通部与运输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以及环境保护部等,不仅体现了“大部制”改革是思路,而且突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特点,在这些重点领域率先进行整合,既反映了政府管理目前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体现重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
这样的推行策略,无疑为今后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