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

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存活者可遗留后遗症。

一、病原和发病机制

1. 病原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直径40~50 nm,为RNA 病毒,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敏感,易被一般消毒剂杀灭,100 ℃加热2 min或56 ℃加热30 min可灭活。

2. 发病机制乙脑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后引起病毒血症,多数情况下病毒不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呈现隐性感染或轻型感染,并可获得终身免疫;当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量多、毒力强时,病毒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

3. 病理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和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严重。主要病理变化为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坏死,严重时形成坏死软化灶,少数融合成块状,如不能修复可致后遗症;炎性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

胞弥漫性增生,聚集在坏死神经细胞周围形成胶质小结;脑血管充血扩张、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塞,局部淤血和出血。

二、护理评估

(一) 流行病学资料

1. 传染源人和动物如猪、马、牛、羊、鸡、鸭、鹅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猪、马、狗等乙脑病毒感染率高,特别是猪,易感率高(幼猪感染率可达100%)、感染后血中病毒含量高、病毒血症时间长、传染性强,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源;人感染后病毒血症短暂,血中病毒含量低,不是主要传染源。乙脑在人群中流行前1~2个月有猪乙脑病毒感染高峰期。

2.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媒介是蚊虫,带病毒的蚊虫(三带喙库蚊)经叮咬传染给人或动物。蚊可携带病毒越冬、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的储存宿主。

3.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大多为隐性感染(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1000~2000)),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仅少数人发病,患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儿童广泛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4. 流行特征乙脑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流行于夏秋季,80%~90%的病例集中于7、8、9月份,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密度高峰有关。

(二)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1. 初期病程第1~3天。起病急,体温在1~2天内达39~40 ℃,伴头痛、恶心、呕吐,可出现嗜睡、颈项强直及抽搐。

2. 极期病程第4~10天。

(1) 高热体温高达40 ℃以上,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病

情越重。一般持续7~10天,重者长达3周。

(2) 意识障碍包括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的

深浅及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和预后呈正相关。一般持续1周左右,重者达4周以上。

(3) 惊厥或抽搐因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阵挛性抽搐,重者全身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加重脑水肿、导致呼吸暂停。

(4) 呼吸衰竭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也是乙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发生脑疝时出现瞳孔忽大忽小、呼吸突然停止等表现;也可因呼吸道阻塞、并发肺炎或脊髓受损所致呼吸肌麻痹,出现周围性呼吸衰竭,呼吸先快后慢、呼吸减弱、呼吸困难、发绀等,但呼吸节律整齐。

(5)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表现为浅反射减退或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其他症状和体征有吞咽困难、失语、听觉障碍、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等。

3. 恢复期发病10天后进入恢复期,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日好转,大多于2周内完全恢复。重症患者经治疗后大多于6个月内恢复。

4.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迟钝、失语、痴呆、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称后遗症。见于少数重型和极重型患者。

5. 临床类型分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见表9-3。

表9-3 乙脑的临床类型

6. 并发症发生率10%左右。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其他有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压疮、消化道出血等。

7. 心理状态年长患儿易出现紧张不安、哭泣等不良情绪反应,疾病后期因功能障碍或后遗症,易产生悲观等情绪。

(三)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

/L,初期中性粒细胞增高达80%以上,随后淋巴细胞增多。

2.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白细胞在(50~500)×106

/L以上,早期中性粒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轻度增加。

3. 血清学检查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发病后3~4天血及脑脊液中出现特异性IgM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单克隆抗体致敏羊红细胞反向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乙脑病毒抗原,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理想的快速诊断方法。

(四) 治疗要点

1. 抗病毒治疗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

2. 对症治疗积极对症处理是降低乙脑病死率的关键。①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包括冰敷额、枕部和体表大血管部位(腋下、颈部及腹股沟等)、冷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为辅,应用50%安乃近滴鼻,适用于幼儿和年老体弱者,以防止过量退热药物致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伴抽搐者用亚冬眠疗法。②惊厥或抽搐:高热引起者,以降温为主;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为主;呼吸道分泌物堵塞使脑缺氧所致者,应及时吸痰通畅呼吸道和给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加压呼吸;脑实质病变引起者,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也可用水合氯醛鼻饲、灌肠,异戊巴比妥钠或巴比妥钠肌内注射或亚冬眠疗法。③中枢性呼吸衰竭:主要应用脱水剂(如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