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报告文学综述
回延安整个故事的总结归纳
回延安整个故事的总结归纳回延安整个故事的总结归纳是对于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回顾整个故事的发展,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故事的主线和主题,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延安整个故事》进行回顾与总结。
1. 故事背景回延安整个故事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央根据地。
在这个背景下,一系列的故事展开,呈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艰苦生活和顽强抗战精神。
2. 故事线索故事主要以洛娃、小兰、阿星等人物为中心展开。
洛娃是一个全心投入革命事业的共产党员,她投奔延安后,积极参与抗日斗争,并与小兰等人一起组织游击队,为民族独立而战斗。
故事通过洛娃等人的经历,展示了他们在困境中坚持抗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3. 人物形象洛娃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她勇敢、坚定的革命信仰以及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使她成为读者心中的英雄形象。
小兰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在困境中经历了成长和转变,从一个害怕抗战的少女逐渐成长为坚定的抗战斗士。
此外,还有一些次要角色,如阿星等,他们各具特色,为故事增添了情感和张力。
4. 主题思想回延安整个故事通过描绘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努力与奋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坚定信念和英勇奋斗的精神。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塑造,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旨在向读者传递对抗日战争英雄事迹的崇敬和敬意,同时弘扬爱国主义情怀。
5. 故事价值回延安整个故事所揭示的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也可以从中汲取坚定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力量。
总之,通过回延安整个故事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
这个故事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意义而引人注目,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告文学
警世钟1943年日寇侵占了我们的家园那天,忽然听见有人喊:日本鬼子来了!!!日本鬼子来了!!!黄大哥丢下手中的刀拔腿就跑,我们也向河里冲,游到对面堤岸上,只见头顶有架很大的飞机,声音烈如铜锣烂响。
不到几分钟,天上聚集了无数战斗机,一上一下,屁股上冒烟。
先是哒哒的机枪声,再传来轰隆隆的巨响。
霎时间地动山摇,一块弹片飞来,把父亲的斗笠给削成两片。
父亲急忙拖着我和哥哥顺着堤坡滚下去,躲到小渠里,瞬间黑烟滚滚,半夜一样不见天日。
一个钟头后飞机的轰隆声远去了,枪声炸弹声也停了,不远的地方有四个穿白衣的男孩倒在车架上,看样子已无救了。
父亲带着我们回到外婆家,母亲正带着弟妹朝河堤口哭喊。
刚进门,母亲就抱住我和哥哥大哭,摸了头又摸脚。
外婆外公双手合十,幸亏祖宗菩萨坐得高,神仙保佑啊!没事就好没事就好!!!后来听说花湖口炸死了很多人,有的人头挂在树上,肠子四肢到处都是。
有的人被炸得贴在墙上,全身烧焦惨不忍睹......当晚我们全家开了个紧急会议。
现在时局这么乱,孩子们叫这些名字,只怕招来杀身之祸。
我看还是改改吧.....姑姑说。
父亲猛吸了几口旱烟,同意了。
从此我哥叫王志光,我叫王志明,弟弟取名王志气。
老一辈的人至今叫我建伢子。
其原因是我伯父王昭青,共产党员,在民国16年湖南农民运动时,担任农民协会的副会长。
大革命失败后,伯父被伪政府杀害了。
父亲为纪念伯父,将我哥取名王建华,我取名王建国,妹妹取名王介华。
意在革命成功,中华必胜!现在鬼子打到了家门口,《人之初》仅读一页学校就被炸得粉碎。
日本兵丧心病狂见人就砍,轰炸机一响大太阳天乌天黑日,飞机一去尸横遍野,处处都是哭爹喊娘的悲号。
我们开始成天提心吊胆没命地逃。
父亲挑着担子,小弟小妹各坐一边。
母亲抱着两个多月的婴儿。
昏天黑地往前面赶。
晚上清点人数,三妹不见了。
母亲对着来的路上倒地大哭:“我的三伢子,你到哪里去了啊?妈妈在喊你,你快到妈妈这里来呀!”一路逃兵的好几户人家都丢失了孩子,霎时间妇女们哭成一堆,人群大乱。
浅谈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历时考察
浅谈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历时考察论文关键词:报告文学文体特性政治制导真实性文学性文化批判性论文摘要:历时性考察中国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的形成、变异和发展,可以见出报告文学文体特性由一些基本元紊组成一定结构,其内涵在发展中相继呈现,其中有深化和丰富,也有异化和扭曲,似乎完成了一个“正一反一合”的过程。
政治制导是报告文学丈体特性发生偏离的最主要的原因。
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成型的文体,其文体特性是什么?历时性地考察,我们发现:不同时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尽相同的看法。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差异去领略这种文体的变化和发展,从而辩证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基本问题。
一、1930年代的代表性观点(一)胡风:报告文学是杂文的姊妹。
胡风于1935年2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速写及其他》的短论。
有论者认为这是一篇标志着我国报告文学理论由译介转述走向独立研究的重要论文,“有的是论者对报告文学新文体的独特理解和阐释”m。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把报告文学称之为“速写”,“‘速写’为什么能够发达得这样快呢?说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处在非常穷困和忙乱的境况里面,这种文体最和他们相应。
”“十几年来剧激的社会变动所掀起的瞬息万变的波纹,使作家除了在较大的规模上创造综合的典型外,还不能不时用特殊的形式来表现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解剖和态度,运用他的锐敏的锋芒和一切的麻木混浊相抗。
”胡风把报告文学与现代杂文相比较,认为它们是“姊妹”。
“姊妹”当然有相像的地方,它们有着“同样的社会基础和同样的社会意义”,产生于“剧激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是“战斗的文艺体裁(genre)" ,“更生动更迅速地反映并批判社会上变动不息的日常事故”,是两者共同的社会职能。
他认为杂文“是一种文艺性的论文(fuuilleton)",而速写(报告文学)“是一种文艺性的纪事( sketch)"。
两者“不同的是,‘杂文’是由论理的侧面来反映那些活生生的社会现象,甚至能够使人得到形象的认识,而‘速写’是由形象的侧面来传达或暗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
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的基本经验分析--以斯诺《西行漫记》为例
延安时期红色新闻采访的基本经验分析--以斯诺《西行漫记》
为例
张烨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4(000)018
【摘要】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新闻采访与报道的基本方式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由于受到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制约,延安时期红色新闻的采访不同于一般新闻报道的采访。
这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特定采访所取得的经验是新闻采访的宝贵财富,对于记者的采访具有深刻启示。
【总页数】1页(P268-268)
【作者】张烨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宣传部校报编辑部,陕西西安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现代“斯诺”重走红色之旅谱写“新西行漫记” [J],
2.从《西行漫记》看斯诺的记者素质 [J], 胡玲玲
3.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陕北苏区的发展智慧与精神余韵——重读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J], 王牧耕
4.杰出的新闻记者斯诺和报告文学《西行漫记》——纪念埃德加·斯诺逝世十周年[J], 尹均生
5.知其人读其书行其风——斯诺《西行漫记》文本分析兼谈新闻写作 [J], 王彬彬;张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安时期调研报告
延安时期调研报告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期间的重要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况,我进行了一次调研。
通过实地走访和搜集相关资料,我对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受到抗战的严重影响,但共产党在领导下,通过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的方针,有效地维持了延安地区的稳定。
农村经济是延安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
农民通过种植粮食和经营家禽、养殖牲畜等农业生产活动维持生计。
由于延安地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农业生产依靠人力劳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除了农业,延安地区还有一些手工业、小工业和合作社等经济组织。
这些经济组织主要以生产日用品和军需品为主。
手工业和小工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利用简单的工具和传统工艺生产。
合作社由群众自发组织,通过合作劳动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
延安时期的人民生活状况相对较为艰苦。
由于延安地区的经济状况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农民多数仍然靠天吃饭,食物供应不能保证充足,经常出现粮食紧缺的情况。
人们普遍穿着简单的衣服,生活用品也相对简陋。
然而,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进步。
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一些方面开展了农业合作化的探索。
合作社成为农民互助合作的新形式,通过集体劳动和资源共享,提高了种田效益和农民收入。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为今后农村经济的合作社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此外,在延安地区,共产党还注重发展教育事业。
中共中央机关学校、抗大等学校在延安设立,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这些学校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延安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为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但通过共产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努力,延安地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农村合作化的探索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最经典报告文学作品
最经典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以文学表现手法为载体来展现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文学形式。
在中国文坛上,报告文学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欣赏。
在众多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有哪些作品能被称作是最经典的呢?《河上的爱情》《河上的爱情》是国内最成功的一部从乡村到城市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独特的情感体验,生动刻画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北方农村人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和社会变迁。
全书从所见所闻所感出发,被誉为描写革命与爱情的绝妙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茶馆》《茶馆》由著名作家老舍所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报告文学作品。
全书通过刻画京城某小茶馆里不同时期所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巨大时代变迁及其中的人物生活、心理和命运。
作品充满了人性的探索,既具史料价值又充满人文温度,被誉为老舍的代表作。
《陕北我的生活》《陕北我的生活》是魏巍写的一部报告文学经典作品,内容主要讲述了作者与革命队伍在延安陕北的生产、学习、文化生活及家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感受和经历。
全书透过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人民的智慧、勇气、顽强和奋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名著之一。
《高老庄》刘再复所著的报告文学作品《高老庄》,讲述了高老庄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动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情况。
全书以老百姓的视角,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变革对农村社会和农村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它记录了一代人的辛酸与希望,以及历史的必然性。
以上四部作品是中国报告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佼佼者。
它们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它们既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的一笔珍贵财富。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1. 引言1.1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丁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其文学创作背景深深地影响了她的作品。
丁玲生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优良的文学熏陶。
她早年曾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后来赴法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学的洗礼,在海外的经历拓宽了她的文学视野。
回国后,丁玲开始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者,逐渐成为了当时文坛上备受瞩目的女作家。
丁玲的文学创作背景不仅来自家庭的文化底蕴,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中国深陷战乱和社会动荡之中,这种政治和社会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丁玲内心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
她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对人性、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等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在这样的文学创作背景下,丁玲走上了探索人类命运与社会现实的道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1.2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意义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意义。
在历史意义上,丁玲以其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艰苦和复杂,描绘了延安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精神,弘扬了革命理想和信仰。
她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革命者的心声和情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革命斗争的伟大意义。
在文学意义上,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格和主题。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她倡导“文以载道”,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以真实的人物和场景展现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矛盾。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风貌和声音,开创了以文学为武器的革命文学传统。
她的作品激励着人们对于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的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
【字数不足,需要补充】2. 正文2.1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题材和风格主要包括对于革命斗争、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描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版)》2018年1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百合花》2.《龙须沟》3.“朦胧诗”4.《第二次握手》5.京派6.新感觉派附:参考答案1. 《百合花》解答:是上海女作家茹志鹃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1946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前沿包扎所里的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两个人围绕借被子事件而展开的一段动人故事,着力刻画了通讯员、新媳妇这两个普通人形象,歌颂了革命队伍中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现了军民团结一心的主题。
小说构思精巧,充分展现了茹志鹃小说选材立意的特点,即不正面描写生活的波澜壮阔,而是从中截取一朵浪花加以雕琢。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从人物性格某一突出特点入手,进而向纵深发掘,力图展开人物细腻的心灵世界。
总而观之,茹志鹃小说的艺术风格就像是"一朵纯洁的百合花",雅致清醇,韵味深长。
2. 《龙须沟》解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于1950年发表于《北京文艺》创刊号,共三幕六场。
老舍在这部话剧中采用新旧对比的写法,选取北京一条有名的臭水沟--龙须沟在解放前后的变化为视角,真实地表现了新旧两个时代龙须沟人民的不同遭遇,从而控诉了旧社会,歌颂了新时代。
剧本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其中程疯子塑造得最出色。
《龙须沟》依然保持了质朴幽默、鲜活诙谐的"京味"语言,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951年老舍因《龙须沟》的成功而被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他的话剧风格对后来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朦胧诗"解答:新时期诗歌运动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朦胧诗"的崛起。
以谢冕为旗帜的新派批评家把这股应运而生的现代诗潮称为"新诗潮"。
朦胧诗人摆脱了传统观念的囿限,广泛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的营养,他们强调表现自我,注重个人内心感觉抒发。
他们的作品追求意象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重的现代主义色彩。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能够简析解放区文学在1942年以后取得的成就及其艺术特点;了解赵树理的生平及其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其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在人物塑造上的特色,能够评价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孙犁和周立波的生平与创作概况,能够分析其代表作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成就;对《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等作品的思想及艺术成就也要熟练掌握。
第一节概述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时代意义和积极作用:解放区文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民族的斗争、阶级的斗争与战天斗地的生产劳动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题材,工农群众在作品中真正取得了主人公地位。
解放区文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过去二三十年代的文艺有很大不同,跟当时国统区的文艺也有明显差别。
解放区文艺在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中起了积极作用。
解放区文艺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束缚了新的人民文艺的进一步提高。
解放区文学创作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作为标志,划分为两个阶段。
《讲话》发表以前的解放区文艺创作。
诗歌上有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陈辉的《守住我的战斗岗位》等塑造工农兵形象的作品;报告文学方面有《贺龙印象记》、《彭德怀速写》等;小说上有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柳青的《土地的儿子》,杨朔的《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等作品。
《讲话》发表以后的解放区文艺创作:诗歌方面有《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歌剧方面有《白毛女》、《赤叶河》等;小说方面,欧阳山的《高干大》是反映解放区农村生活较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柳青的《种谷记》是较早反映农村初期互助合作组的长篇小说,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和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动力》是解放区第一部以东北解放后工矿企业复工为题材的具有开拓意义的长篇小说。
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发展历程、主题展现及当代启示
04
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当代启 示
坚持文艺作品的人民性
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关注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 展现了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弘扬人民精神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强调人民的尊严和价值,弘扬了人民的精神和情感,对当代 文艺创作具有启示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延安时期文艺作品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 从宣传抗日到宣传民主,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02
延安时期文艺作品在主题展现上,涉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运动等多 个方面,这些主题的展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心声,也为我们提 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历史和 现实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作为中国现代 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艺 术等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其发展历程、主题展现以 及当代启示。
民生主题
民生问题也是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关注重点,作品多揭示当 时社会的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民生问题。
思想与文化的主题
思想主题
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强调革命思想和文化启蒙,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文化 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主题
文化是延安时期文艺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作品多表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化和革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艺术价值
这些作品在艺术上也逐渐成熟,它们在表现形式、内容深度 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现代文艺史上的经 典之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浅谈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丁玲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成就非凡。
她的文学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多样性为主题,探讨人类的疾苦和希望。
在这个时期,丁玲以其独特的文学观点和才华,对当时的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注重批判社会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正处于抗战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疾苦重重。
丁玲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她通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一荻》等作品,描绘了农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险恶现实。
她用真实的笔触将社会的丑恶面孔揭露出来,唤起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她通过文学创作,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农民的命运,促进社会的正义和进步。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强调人性的多样性。
她深刻地描绘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灵变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她在小说《水》中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复杂心理,揭示了人性中的悲欢离合,忠诚和背叛。
她在小说《赵一荻》中刻画了一个女性在革命年代的内心挣扎和追求自由的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执着和矛盾。
她的文学创作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多样性,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体现了对人类疾苦和希望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疾苦的同情和对希望的追求。
她透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人类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她在小说《赵一荻》中刻画了女性在革命年代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向往,展现了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疾苦和希望的思考,激励着人们奋发向前,追求美好生活。
丁玲在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是丰富而多样的,她注重批判社会现实,强调人性的多样性,思考人类疾苦和希望。
她的作品影响深远,成为当时文学领域的重要作品之一,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她的文学创作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激励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丁玲以其深刻的文学见解和才华,成为当时文学界的巨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延安文学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是指中国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50 年代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在延安地区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
延安文学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文艺运动的产物。
它在创作上强调深入生活、反映革命斗争的现实,在风格上提倡朴素、自然、大众化的文学风格。
延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以及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如老舍、巴金、茅盾、沈从文等。
延安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 (1940-1942 年)、中期
(1943-1947 年) 和晚期 (1948-1949 年)。
在初期,延安文艺界刚刚形成,文艺工作者主要以反映革命斗争为主题,创作了一些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在中期,延安文艺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文艺工作者开始深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创作了一些长篇巨著,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茅盾的《子夜》等。
在晚期,延安文艺界继续发展,文艺工作者不仅创作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学活动,如文学讲座、文学评奖等。
延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延安文学的名词解释
延安文学的名词解释延安文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延安期间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中国革命为背景,以反映农村和军队生活、革命斗争为主题,体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和革命理想。
延安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流派,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延安文学的出现与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息息相关。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根据地,也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
在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和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到党的革命事业中,他们的创作活动受到了党的领导和时代的要求的强烈影响。
延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作家们主要以真实、客观地描绘现实生活为目标,力图表现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战争环境和人民的革命斗争。
他们以革命军人、农民和普通工人等为主角,塑造了一大批形象鲜明、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可信度。
延安文学还深刻地关注了女性的地位和革命。
在这一时期,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许多女性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延安文学不仅有大量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还赋予了女性独特的革命性格和思想,反映了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延安文学也注重对农村生活的描写。
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农村是最广阔的战场和群众基础。
因此,延安文学特别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革命壮志。
作家们以扎实的农村生活为基础,真实地揭示了农村人民在革命中的艰辛和激情。
延安文学的主题也从革命的实际问题延伸到了对人类命运和人类理想的探讨。
作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思考和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革命者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延安文学作品不仅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还揭示了作者对于社会变革和人类幸福的追求。
延安文学的影响远不止于当时。
它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安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方式。
它的主题和风格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第7章:十七年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七章十七年散文和报告文学一、发展脉络(一)第一个时期(49—56)1、通讯报告抗美援朝: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和平建设:秦兆阳《王永淮》华山《童话的时代》2、散文与杂文抒情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杂文马铁丁《思想杂谈》巴人《况钟的笔》(1956)(二)第二个时期(57—66)反右——大跃进——调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吴伯箫《菜园小记》碧野《天山景物记》冰心《一只木屐》(《樱花赞》)杨朔《雪浪花》秦牧《土地》刘白羽《长江三日》2、报告文学刘白羽《万炮震金门》陈广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3、史传文学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写作《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陶承《我的一家》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
4、杂文及小品文《北京晚报》“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马南邨)《前线》杂志“三家村札记”(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人民日报》“长短录”杂文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邓拓杂文A. 深刻的思想性;《事事关心》B. 强烈的现实性;《说大话的故事》C. 于知识中见思想,在议论中藏情趣,文学与史学交融。
《一个鸡蛋的家当》徐懋庸杂文对“鲁迅式”杂文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以杂文为消炎药和手术刀,具有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性。
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特权思想。
《不要怕民主》《宋士杰这个人》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黄秋耘《犬儒的刺》二、审美追求1、着眼于国家大事,反映生活面貌,追求“时代精神”。
2、“诗化”的艺术特征。
3、“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
六十年代初期,萧云儒提出。
“形散”指运笔自如,清淡自然;“神不散”指中心明确,单纯和谐。
三、散文三大家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刚健、鲜明飘逸,气势磅礴。
(一)杨朔(1913—1968)1、内容国内题材:通过新旧对比写新生活,歌颂普通劳动者。
三篇报告文学
三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通过艺术手法来展现真实事件和人物的文学形式。
它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新闻性,是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的结合体。
在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潮流中,报告文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三篇具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并分析它们的艺术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一篇是法基颂的《大地》。
这本书以作者在贫瘠的草原上调查研究为基础,揭示了我国农村的现实问题。
通过详实的事实和生动的描写,法基颂成功地把农村的困境和农民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以无私的精神,全情投入到调查研究中,以真实的目光观察农民的生活,并用温暖的笔触记录下他们的智慧和付出。
这本书不仅揭示了农村现实问题,也展现了劳动者的艰辛和智慧。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打动了读者,引发了社会对农民权益的关注,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二篇是鲁迅的《呐喊》。
这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悲惨。
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帝制时代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和不公,他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让读者对社会的不公正感到愤怒和悲愤。
尽管鲁迅的报告文学被视为一种悲观主义,但它的艺术性和批判性让人深思。
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鲁迅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和责任感。
他的作品也被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三篇是余华的《活着》。
这本书通过对中国农村资本主义改革时期的一个农民家庭的讲述,描述了人类生活中的磨难和奋斗。
余华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的遭遇,使读者感受到他们的苦难和希望。
小说强调家庭的力量和经验的传承,通过讲述人性的美丽和残酷,思考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本书从一个微观视角出发,深入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奈。
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情节触动了人们的内心,引发了关于生命的思考。
《活着》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作品,也是余华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这三篇报告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场景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并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解放区的诗歌、戏剧及报告文学
解放区的戏剧文学
2.话剧创作:
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话剧创作也取得了 成绩,题材贴近现实生活,在艺术形式上,也吸收了 民间戏曲的优秀成分,从而促进了话剧的大众化。作 品有《把眼光放远一点》、《粮食》、《同志,你走 错了路!》等。
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概述:1941年后,战争转入了相持阶段,抗战初 起的那种普遍的速胜心态冷静下来,传递战争信 息和进行抗战宣传的报告文学写作相对减少,但 介绍解放区或苏联的文学性通讯多了起来,报告 文学的中心转向了解放区。 繁荣兴盛的必要条件:解放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人民革命的根据地,是当时走在时代前面的地区, 其特有的历史条件极有利于报告文学的繁荣兴盛。
解放区的戏剧文学
2.《白毛女》
(1)从创作到演出 : (2)剧情设计 : (3)人物形象及思想 : a.杨白劳 :杨白劳是旧社会老一辈农民的形象。
他忠厚、勤劳、善良,最后却被黄世仁逼上绝路, 悲愤交加,喝盐卤自尽。他的自杀,既是对黑暗 社会的控诉,又反映了他性格中软弱的一面。杨 白劳的悲剧,说明受苦受难的人们.不奋起反抗, 就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
解放区的报告文学
解放区报告文学的特点 :
1、解放区报告文学是革命历史的记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的雄伟历史画面,有许多被保留在报告文学中。
2、解放区报告文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记述了一大批劳动 人民中的先进人物、民族英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作家并没有把他们当作艺术典型来塑造,只是为他们的 思想、人格、品德、行动所激动,从而产生了记录他们的 事迹并表彰他们的强烈冲动,因此写得都十分朴素、本色。
在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不少以秧歌形 式写成的新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张治国》、《宝 山参军》等。这些新秧歌剧据弃了旧秧歌不健康的思想内 容,选择了现实生活题材,描绘了工农兵形象,加之采用 了旧秧歌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民族形式,受到广大群 众的欢迎。新歌剧有《白毛女》、《王秀鸾》、《血泪 仇》、《赤叶河》和《刘胡兰》等。
延安报告文学研究
节, 但是贺龙将军 的形象却 已经塑造 出来 。沙汀说这篇作
品是“ 我所 见之一个 民族 战士的素描 画” 而语 言 , , 则成 为
完成这 幅画的一支 笔。文字简单 、 朴实 、 干净 , 不夹杂其它
华丽词藻感情 色彩 的渲染 , 只有人 类最原始 的感动存在其 中, 随时感染着每一个 人。 寥寥几笔画 出整体框架 , 再用其 他细节进行补充完 善 , 这样就 出现 了一个完整 的贺龙将军 形象 : 慈祥 、 严肃 、 爽朗 、 和蔼 …… 贺龙 将军 的性 格在对 话 中一 目了然 。形 容爱 马的时 候, 他是和蔼的 , 高采 烈的神情像个孩子 ; 兴 谈到祖 国的前 途 问题 他又是严肃 的 , 将军风 范一展 无疑 ; 在认 干女儿 的 事情上 , 他的态度是 慈祥 的, 是充满着父亲的情感。 在每 一次对话 前 ,作 者对贺龙 讲话之前 的动作 的描 写, 也进 一步加深 了读者对他 的印象 :
二 、 表 作 品分 析 代
中国的报告文 学有着光荣 的战斗传统 。14 9 2年 毛泽 东同志“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的讲话 中 , 直接指 出作家要深入 工农 兵 , 作品要直接反应现实生活。 这次 “ 讲话 ” 直接促使 ,
了报告文学 的发展 ,在报告文学发展史上 具有 重要意义 。 为了响应这一号 召 , 作家纷纷融人 工农 兵的真实生活 和战 斗生活 , 实描写 当时的情景 与事件 , 切 而在所有 文学形式 中。 最能迅速直接的反映伟大抗 日的 , 首先 就是 报告文学。 抗战爆发 到建 国前 的 1 2年里 ,连 续不断的战争和生活 的
林之 中, 他们身上突 出着剽悍 、 刚毅的性格 特质。即便是妇
女, 也是一种威武刚强男儿雄风形象 。 这些人物是 中华 民族 的脊梁 , 是打击侵 略者的基本力 量 , 者在刻 画他们 的时候 , 作 不仅详 细记叙 了他们 的英勇 战迹 , 更注意揭示他们 的内心世界 , 表现他们为祖 国独立 、 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思想 品质和精 神境 界。
延安文学作品
延安文学作品
延安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延安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创作活动的产物。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
在延安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情节,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情感。
在这些作品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小说。
它以桑干河畔一个小村庄为背景,通过描写农民与地主之间的斗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对于土地的渴望。
这部小说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土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
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为背景,通过描写一对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和人民的反抗精神。
这部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故事情节紧凑,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李有才板话》是一部以民间口头文学为基础的小说。
它以农民李有才为主人公,通过描写他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反抗意识。
这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延安文学中的一部佳作。
总的来说,延安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
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
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
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刘广远1,杨蕾2【摘要】报告文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更具有特殊的文学意义和独特的历史价值。
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作者具有大众性,形式具有多样性;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具有救亡和启蒙的双重主题,一方面是民族意识的启蒙与觉醒,另一方面是人类反战意识与人性意识的觉醒,同时具有历史记录性和真实性。
【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8【关键词】抗战;报告文学;救亡;启蒙报告文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相较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显得杂糅、综合一些,因为其距离通讯、采访等新闻书写方式更近一些。
19世纪的清朝末年,报纸登陆中国,新闻与文学结合成为报告文学的最早溯源,正如塞尔维亚报告文学研究者T.巴克认为:“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是报纸[1]。
”学界一般认同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最早具备了报告文学的特征,其后报告文学开始逐渐成为一种被认可的书写方式。
报告文学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和高潮是有间断性和时代性的,五四时期,梁启超、鲁迅、瞿秋白、谢冰莹等都写了诸多报告文学,反映了时代真实状况、体现了民众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怀,如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鲁迅的《略谈香港》《再谈香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等,而这一时期,报告文学的体裁自觉意识尚不清晰,体现的是学人的自我感知和随笔意识,而并不是文体的自我体认和学界共识。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形势进入新的历史状态。
文学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历史。
其中,报告文学更是因为特殊的文学样式,以一种直接的、贴近的方式为民众使用、接受。
1932年,茅盾在《关于“报告文学”》中说,“去年夏季,‘文坛’上忽然有了新流行品了,这便是‘报告文学’。
”“所谓‘报告文学’即在欧美‘文坛’也还是一种新东西,因而在我们中国确是‘不二价的最新输入’。
”报告文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得到极大推进,与时代的情状、与现实的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 延安与解放区文学
二 解放区文学创作概貌
就 长篇叙事诗:影响最大的是李季的《王贵 与李香香》和阮章竞的《漳河水》,另外还 有张志民的《死不着》、田间的《赶车传》、 李冰的《赵巧儿》等。 晋察冀诗人群:因长期活跃在晋察冀边区 而得名。最有影响的诗人是田间,他被闻一 多称为“时代的鼓手”,写过《假如我们不 去打仗》、《义勇军》、《给饲养员》等许 多精彩的街头诗。其他成员有陈辉、邵子南、 方冰、魏巍等。
(三)戏剧创作
文艺整风以后,解放区的戏剧运动蓬勃开展: 一、民族新歌剧的创造:《兄妹开荒》- 《惯匪 周子山》- 《白毛女》 二、旧戏改革: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旧形式 编现代戏马健翎的新秦腔代表作《血泪仇》 三、用话剧表现工农兵生活:描写部队生活的话剧 数量较多,成就最高,如《同志,你走错了路》 (姚仲明、陈波儿等1944年集体创作)
第二节
赵树理及“山药蛋派”
一 、生平与创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 赵树礼,山西省沁水县人。1925年 于长治就读师范时受到五四新文学 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 品,1937年参加革命,此后长期在 解放区从事文化宣传和和报刊编辑 工作,1943年以来相继发表《小二 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作品, 其一系列作品被誉为“毛泽东文艺 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 成为解放区文学的典范。
(四)报告文学写作
从周游的《冀中宋庄之战》,华山的《窑洞阵地 战》、《碉堡线上》等作品中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中 国人民对敌抗战的情形。 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和刘白羽《环行东北》、 《历史的暴风雨》两本集子中的不少作品报道了东 北战场的战斗情况。 周而复的《诺尔曼· 白求恩断片》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作者以大量典型的事迹、生动的细节刻画了白求恩 大夫的感人形象,格调朴实而雄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时期报告文学综述
作者:潘国红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12期
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这种能及时、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现实斗争的体裁,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文章就报告文学作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延安时期;报告文学;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5-0022-01
延安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段特殊而重要的时期,它专指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核心的根据地领导全中国人民抵御外寇入侵,迎接全国解放的十三年。
延安时期由于民族处于苦难深重、生死攸关的非常时期,我们的作家都与人民同命运、共患难,文艺创作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就报告文学而言,它虽然没有大众戏剧、街头诗歌这些形式灵活、表现力强的艺术形式的优势,但它也具有其它文体不具有的特点,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与作品。
文章就报告文学作一简单综述.
抗日战争爆发后,报告文学这种最能及时、迅速而真实地反映现实斗争的体裁,顺应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报告文学成为硝烟烽火中的文艺轻骑,成为通往文艺大众化的桥梁,成为组织和教育大众的工具,成为战时文艺的主流,拥有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
在延安和其它解放区,如《解放》周刊,《群众》、《群众文艺》、《文艺突击》、《八路军军政杂志》、《文艺战线》、《中国青年》、《西线文艺》等,都发表了许多反映解放区和革命根据地军民斗争生活的报告文学。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都是报告文学的重要阵地。
当时涌现了一大批业余作者,许多专业作家,如丁玲、周立波、何其芳、陈荒煤、沙汀、吴伯箫、刘白羽等,也都放下他们熟悉的文艺形式,投身于报告文学创作的洪流。
抗战时期,刊物对报告文学的重视,报告文学的丛刊、选集和专集的兴盛显示着时代的战斗要求。
报告文学以雄壮的文笔,给中国现代散文史增添了气壮山河的优秀篇章。
延安时期的报告文学,继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之后,出现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访问记,如任天马《活跃的肤施》(1938)、林克多《从陕北到晋北》(1939)、舒湮的《战斗中的陕北》和《万里风云》(1939)、赵超构的《延安的一月》(1945)和黄炎培的《延安归来》(1945)等,对延安各方面作了综合报道,歌颂中华儿女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斗精神和创造新生活和建设成就。
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报告文学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不仅群众创作得到了扶植和发展,专业文艺工作者在实际生活和斗争中,思想意识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丁玲,从1936年7月写《八月生活——报告文学试写》开始,到建国前的十多年里,除了参加编辑大型的革命回忆录《两万五千里长征记》,领导西北战地服务团,主编过《战地》
杂志和“战地丛书”,还写了30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如《到前线去》、《十八个》、《田保霖》、《袁广发》、《记砖窑湾骡马大会》、《民间艺人李卜》等报告文学作品。
作为抗日根据地报告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丁玲对我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何其芳于1938年到延安,开始了报告文学的创作。
他从国统区进入解放区,从“画梦”到“写实”,从空虚的想象到反映如火如荼和现实斗争,为他的创作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收集在《星火集》第二辑中的是他1938年4 月到1939年9月到延安前后的报告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描写了国统区和延安革命根据地两个世界的不同生活,也记录了作者在前线的见闻和感受。
这些报告文学作品,不管是揭露日寇侵略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还是歌颂抗日军民的英勇作战的事迹,都反映了作者崭新的精神面貌。
还有沙汀,1938年到延安,创作了《贺龙将军印象记》和长篇报告文学《随军散记》,他的作品坚实、丰富、蕴藏着深沉的激情,一抹过去的“沉郁”的情绪,所以抗战的斗争生活,不仅提高了他的思想,也改变了他的艺术追求。
吴伯箫,于1938年4月到延安,从此真正走上革命道路。
延安文艺文艺座谈会是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按照他在《自传》中的说法,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使他“第一次知道文艺是为什么人和如何为法”,他深入生活斗争的实际,自觉地剖析自己,下决心为人民服务,并且在创作上“走新路”。
《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火焰山”上种树》、《新村》等,反映延安军民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利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粉碎敌人企图在经济上扼杀延安军民的阴谋,这是他深入著名的南泥湾参观访问的结晶,这些作品热情歌颂了边区军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充分反映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强大威力。
黄钢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两个除夕》(1939),以青年人特有的敏感,反映延安新的生活面貌,表达了当时部分青年为了追求光明而放弃国统区无聊的“舒适的生活”,转向从事“革命实践”的喜悦心情。
报告文学和杂文一样,都是散文家族中的一员,在延安时期,这报告文学取得了重大而长足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散文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向阳.从自由言说到自觉言说的整合——“延安时期”散文现象浅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江震龙著.解放区散文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