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方法及抽血注意
黄疸病因及分类
黄疸病因及分类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高胆红素血症),使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为1.7~17.1μmol/L,其中一分钟胆红素低于3。
4μmol/L。
如总胆红素为34μmol/L,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如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而肉眼看不出黄疸,则称为隐性黄疸.1.病因发病学分类可以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2。
按胆红素的性质分类(1)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胆红素生成过多:如先天性溶血性黄疸、获得性溶血性黄疸、由无效造血引起的旁路性高胆红素血症等;②胆红素摄取障碍:如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某些药物及检查用试剂(如胆囊造影剂)引起的黄疸等;③胆红素结合障碍;为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降低或缺乏引起的黄疸,如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Ⅰ型与Ⅱ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2)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①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结石、胰头癌、胆管或胆总管癌、壶腹癌、胆管闭锁等;②肝内胆管阻塞:如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③肝内胆汁淤积:如肝炎、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Dubin-Johnson综合征等。
3。
按黄疸的发生机制和特征分类(1)溶血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大量破坏时,生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远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限度,同时溶血性贫血引起的缺氧、红细胞破坏释出的毒性物质,均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而发生黄疸.②溶血性黄疸的特征:a。
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黏膜往往明显苍白;b.皮肤无瘙痒;c。
有脾大;d.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e。
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非结合胆红素增高;f.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g.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2)肝细胞性黄疸①病因和发生机制:各种肝病因肝细胞广泛损害而引起黄疸.因肝细胞病变,对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有相当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潴留于血中,同时因结合胆红素不能正常地排入细小胆管,反流入肝淋巴液及血液中,结果发生黄疸。
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一、黄疸的定义和病因1.1 黄疸的定义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色的症状,是由于胆红素在体内沉积过多导致的。
黄疸可分为肝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等不同类型。
1.2 黄疸的病因黄疸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溶血性贫血等。
黄疸的实验室检查是鉴别黄疸病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黄疸实验室检查项目2.1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测定是检测黄疸程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人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一般在0.1-1.0mg/dl之间。
超过1.0mg/dl则可诊断为黄疸。
2.2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是评估胆红素代谢功能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直接胆红素浓度较低。
如果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可能说明肝脏功能异常或胆道梗阻等问题。
2.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是评估溶血功能的指标。
间接胆红素是由溶血过程中释放的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
如果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可能说明存在溶血性贫血。
2.4 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的测定。
这些指标的升高可能与肝脏疾病相关。
三、黄疸鉴别诊断3.1 肝性黄疸与溶血性黄疸的鉴别肝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是两种常见的黄疸类型,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3.1.1 血清胆红素测定肝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溶血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
3.1.2 肝功能检查肝性黄疸时,肝功能检查指标常常升高,如ALT、AST等;溶血性黄疸时,这些指标一般正常。
3.2 阻塞性黄疸与肝性黄疸的鉴别阻塞性黄疸和肝性黄疸在实验室检查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3.2.1 血清胆红素测定阻塞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浓度升高;肝性黄疸时,这些指标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
3.2.2 肝功能检查阻塞性黄疸时,肝功能检查指标常常升高,如ALT、AST等;肝性黄疸时,这些指标也可能升高,但升高程度较轻。
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鉴别
UCB↑
<20%
(-) 增加 正常 正常 溶血的实验室表 现,如网织红细胞
UCB↑,CB↑
>30%
(+) 轻度增加 明显增高 可增高 肝功能实验检查结 果异常
CB↑
>6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减少或消失
可增高 明显增高
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病史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有溶血因素可查, 有类似发作史
肝炎或肝硬化病 史,肝炎接触史,
输血、服药史
结石者反复腹痛伴黄疸,肿瘤 者常伴有消瘦
症状与体征
贫血、血红蛋白尿 、脾肿大
肝区胀痛或不适, 消化道症状明显,
肝脾肿大
黄疸波动或进行性加深,胆囊 肿大,皮肤瘙痒
胆红素测定
CB/TB
尿胆红素 尿胆原 ALT、AST ALP
黄疸Juandice
岳阳临床医学
(四)先天性非院 溶血性黄 疸
系由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 取、结合和排泄有缺陷所 致的黄疸,临床少见。
岳阳临床医学 1.Gilbert综合征:肝细院胞摄取UCB功能障
碍及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足,血中U CB↑→黄疸(肝功能正常)。
2.Crigler-Najjar综合征:肝细胞缺乏葡
岳阳临床医学 院
(七).婚姻史 (八).月经史
生育史
14————04
(九).家族史
三.特殊情况的问诊岳院阳临床医学 技巧
1.缄默与忧伤
7.重危、晚期患者
2.焦虑与抑郁
8.残疾患者
3.多话与唠叨
9.老年人
4.愤怒与敌意
10.儿童
5.多种症状并存
11.精神疾病患者
6.文化程度低下或语
言障碍
4.伴胆囊肿大:胆总管梗阻(胰头癌、胆总管癌、壶腹癌)。
5.伴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疟疾、门脉
性或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贫血、淋巴瘤。
6.伴腹水: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肝癌。
岳阳临床医学
六.问诊要点 院
1.确定是否有黄疸 2.黄疸的起病 3.黄疸伴随的症状 4.黄疸的时间与波动情况 5.黄疸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黄疸。
2.临床表现岳阳临床Fra bibliotek学 院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急性溶血:发热、寒战、头痛、呕吐、
腰痛,伴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 尿(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 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伴贫血和
脾肿大。
岳阳临床医学
3.实验室检查 院
1.血清TB↑,UCB↑,CB基本正常。 2.UCB↑→CB形成代偿性增加→肠道内CB↑ →尿胆原↑→粪胆素↑→粪色加深; 3.肠内尿胆原↑→重吸收至肝内者↑,肝处理 能力↓→血中尿胆原↑→从肾排出→尿中尿胆 原 ↑(无胆红素)。 4.急性溶血,尿中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 (+)。
医学检验临床化学知识点:黄疸的鉴别
医学检验临床化学知识点:黄疸的鉴别
医学检验临床化学知识点:黄疸的鉴别
导语:按照不同的种类或者疗法,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或者科目。
下面是关于黄疸的鉴别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⒈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与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的鉴别依靠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分别定量。
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血中结合胆红素增高,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则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阳性,胆素原视病因而异,可以增加(肝炎)、减少或消失(梗阻);高未结合胆红素性黄疸时,尿中胆红素阴性,尿中胆素原增加。
⒉梗阻与非梗阻性(肝细胞性)高结合胆红素性黄疸的鉴别可联合应用反映胆道梗阻(ALP、LAP、γ-GT、血清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及肝细胞损伤(ALT、AST、LDH活性、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定量等)的检验指标来加以鉴别。
⒊肝内淤滞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可应用病史、肝功能试验、泼尼松治疗试验、苯*比妥治疗试验等进行鉴别。
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发病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胆管的抗原与来自肝门静脉的'抗体反应,并与补体结合在胆道被吸附,在胆道壁形成免疫复合物。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中ALP活性增高,γ-GT及5-核苷酸酶活性增高,IgM增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
关于肝内性胆汁淤滞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见表10-12。
⒋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量的鉴别(见表10-13)。
表10-12 肝内胆汁淤滞与肝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表10-13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黄疸鉴别诊断
黄疸待查首次病程录1.溶血性黄疸皮肤粘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骨髓有增生旺盛的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脾肿大,血清胆红素增高,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尿胆红素,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排除量增加,血清转氨酶一般不增高。
患者目前检查暂与之不符。
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瘙痒,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患者目前依据不足,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黄疸待查主治医师查房1.溶血性黄疸皮肤粘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骨髓有增生旺盛的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脾肿大,血清胆红素增高,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尿胆红素,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排除量增加,血清转氨酶一般不增高。
患者目前检查暂与之不符。
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呈浅黄色至深金黄色,皮肤有时瘙痒,血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胆红素定性试验呈直接或双相加速反应,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加,血清转氨酶明显增高。
患者目前依据不足,需进一步检查明确。
3.胆汁淤积性黄疸该病皮肤巩膜黄染明显,皮肤可呈暗黄色。
血清CB、UCB均增高,CB/TB常大于60%,血清ALT、AST升高一般不显著,ALP、γ-GT升高显著。
该患者出现黄疸前有用药史,血清ALT、AST升高显著,ALP、γ-GT中度升高,需进一步行腹部MRI、MRCP除外肝内外胆管阻塞引起的黄疸。
黄疸待查主任医生查房1.溶血性黄疸皮肤粘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皮肤无瘙痒,骨髓有增生旺盛的表现,周围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出现有核红细胞,脾肿大,血清胆红素增高,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尿胆红素,血清铁及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排除量增加,血清转氨酶一般不增高。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一、总论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呈黄染发色。
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肝脏疾病、胆道疾病以及溶血性贫血等。
对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中包括血液学检查、尿液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疸的三种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二、血液学检查1.血红蛋白测定对于患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其血红蛋白水平通常会下降。
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这些病症导致红细胞的寿命缩短,导致溶血。
血红蛋白测定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溶血性贫血。
2.血小板计数肝脏疾病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肝脏可能无法正常合成凝血因子,同时还可能导致脾脏过度破坏血小板。
因此,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血小板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
3.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个参数。
肝脏疾病可以导致凝血因子的合成受阻,从而延长PT和APTT。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凝血功能检查是不能忽视的一步。
三、尿液检查1.尿胆红素尿胆红素通常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但是当患者患有溶血性疾病或者肝脏疾病时,尿胆红素会显著增高。
因此,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尿胆红素的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胆红素的前体物质,正常情况下可以在肠道中转化为胆红素然后排出体外。
然而,当肝脏功能受损时,患者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尿胆原,导致其在尿液中积聚。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尿胆原的检查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肝功能检查1.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的升高是黄疸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当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时,通常意味着患者已经发生严重的肝脏疾病或者胆道梗阻。
2.血清转氨酶肝脏功能受损时,肝细胞内的酶类物质可能泄漏到血液中,导致转氨酶升高,其中AST和ALT是两个典型的转氨酶。
因此,对于黄疸患者,血清转氨酶的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3.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重要蛋白质,当肝脏功能受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通常会下降。
黄疸的鉴别诊断
项目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 肝炎病毒标记物常(+) ● 异型输血、恶性疟疾等
部位:在巩膜最易观察到,但皮肤、舌系带亦可。
ALP
正常
增高
明显增高
● 血清转氨酶可↑↑
● 肝活检示肝损伤 ● 胆管内因素:如结石
● 珠蛋白异常 ● 尿Bili(+)、尿胆原↑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消失
特征
病因
★ 肝细胞性黄疸
网状内皮系统
无效的 血红素形成 (旁路)
胆红素生成较多
图 正常胆红素代谢
衰老的红细胞的 分解代谢80 %
肝脏
肝内血红素 组织血红素
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 胆红素+血浆白蛋白------血液内
重吸收后 肠 90% 肝
循
肠肝循环增加
环
10%
肾脏
尿:尿胆原 门V (0-4毫克/日)
胆红素+Y、Z蛋白 光
结合作用
面 肝功能不足 内
结合胆红素
质 网
------肝细胞
毛细胆管
葡萄糖醛酸
结合胆红素 90%
细菌作用
----肠腔 0-葡萄糖结合物
尿胆原80% 排 0-木糖结合物
出 粪:尿胆原(40-280毫克/
黄疸的分类
按病因发病学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
肝内胆管阻塞 肝外胆管阻塞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 病毒性肝炎 ● 中毒性肝损伤 ● 肝硬化 ● 急性脂肪肝
血液 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
网状内皮系统 红细胞 血红蛋白
非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积聚 胆道系统阻塞水平
黄 疸
黄疸黄疽(iaundie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µ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3.42µmol/L,非结石胆红素13.68µmol/L。
胆红素在17.1-34.2~µ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疽,超过34.2/µmol/L(2.0mg/cU)时出现黄疽。
出现黄疽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对胆红素代谢过程的理解是我们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体内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
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和分解,生成胆红素、铁和珠蛋白。
正常人每日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生成胆红素4275~umol(250mg),占总胆红素的80%~85%。
另外171~513utmol(10-30mg)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bypassbilimbin),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与血清清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在血窦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或称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CB)。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而排人肠道后,由肠道细菌的脱氢作用还原为尿胆原(总量为68-473txm01),尿胆原的大部分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中排出称粪胆素。
黄疸
一、概述 二、类型 三、各型黄疸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 及实验室特点 四、伴随症状 五、问诊要点
概述
㈠概念 ㈡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㈢注意事项
概念
1、黄疸: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血中 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粘膜、皮肤 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黄染的现象。 2、隐性黄疸: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临床 尚未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2、起病时情况 3、伴随症状 4、时间与波动情况 5、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6、既往史
小结
黄疸既是症状又是体征。观察黄疸时, 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首先须排除服用大 量阿的平以及胡萝卜素血症、老年人球结 膜下脂肪沉着引起的黄染。进一步鉴别有 赖于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复习要点
黄疸的分类,各型黄疸的实验室检查 特点。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图一)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图一)
正常情况下,胆红素进入与离开血循 环保持着动态平衡,故血中胆红素的浓度 保持相对恒定: 总胆红素1.7~ 总胆红素1.7~17.1µmol/ L; L; 结合胆红素0 结合胆红素0~3.42µmol/ L; L; 非结合胆红素1.7~ 非结合胆红素1.7~13.68µmol/ L。 L。
图五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是有时 还需助器械检查来确定黄疸的病因,特别是胆汁淤积性黄 疸的部位和病因。 1、B超:肝内外阻塞 2、CT: 肝内外阻塞 CT: 3、X线 4、ERCP:肝外胆管有无阻塞扩张,有无胰腺疾病 ERCP:肝外胆管有无阻塞扩张,有无胰腺疾病 5、PTC:肝内胆管有无阻塞扩张及部位程度和范围 PTC:肝内胆管有无阻塞扩张及部位程度和范围 6、MRI 7、肝穿刺活检、 腹腔镜
图二
临床特点
①黄疸较轻,呈浅柠檬色; ②急性溶血或溶血危象时,起病急,可有发热、寒 战、贫血貌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浓茶色); 慢性患者症状较轻,但面色苍白; ③可有与溶血相关的病史,如输血、特殊药物、感 染及溶血家族史; ④皮肤无搔痒; ⑤有肝脾肿大,特别是慢性患者。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主要特征是皮肤、黏膜和眼球发生明显的黄染。
黄疸的发生与胆红素代谢紊乱有关,胆红素在体内无法正常转化和排泄,导致其在血液中积累并沉积在皮肤和黏膜组织中。
黄疸的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类型的黄疸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正确地鉴别黄疸的类型对于确定病因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和临床工作者更好地鉴别黄疸的类型,许多黄疸鉴别表被提出和使用。
这些鉴别表通常基于黄疸的临床特征、生化指标、影像学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和评估。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征和检查结果,在正确的鉴别表的指引下,可以准确地判断黄疸的类型和病因,从而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鉴别表,并综合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和鉴别要点,提高对黄疸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黄疸的定义和病因2.2 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3. 结论3.1 黄疸鉴别表的意义3.2 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在本文的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黄疸的定义和病因以及不同类型黄疸的特征。
首先,我们会介绍黄疸的定义,即在人体内黄疸的产生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紊乱引起的黄疸样表现。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黄疸的病因,包括肝脏疾病、胆道梗阻和溶血等因素。
接下来,我们将逐个介绍不同类型的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胆道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讨论它们的病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黄疸鉴别表的意义,指出它对医生进行黄疸病因鉴别的重要性。
而几种类型黄疸的鉴别方法总结将总结不同类型黄疸的临床特征以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并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诊断学黄疸
肠 尿胆原
粪胆素
尿胆原 尿胆素
三、三种临床常见的黄疸:
1、溶血性黄疸
(1)机制:溶血性疾病(先天/后天)为病因,如:海洋性贫血、自身免 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蚕豆病、蛇毒等。
病因→红细胞大量溶解→产生大量UCB,超出肝脏代谢能力→血清UCB↑ ↘
贫血、缺氧、溶解产物的毒性作用降低肝脏代谢能力→血清UCB↑
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生机制示意图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循环血液
血红蛋白
红细胞
肾
非结合胆红素
肝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结合胆红 素
门静脉
肠 尿胆原
结尿合胆胆原红素
粪胆素
尿胆素
3、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1)机制:可造成肝内、肝外胆道阻塞的疾病为病因,如:寄生虫、 结石、胆汁分泌障碍等
病因→CB经胆管出肝受阻,经胆管破裂处返流入血→血清CB↑
加深
加深
粪色 加深
—
变浅或白陶土色
其它
急性溶血者可有热、 寒战、头痛、呕吐、 腰痛及贫血、血红蛋 白尿;
重者可有急性肾衰;
慢性者可有贫血及
脾大。
疲乏、食欲减退; 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
皮肤瘙痒及心动过速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 2、黄疸伴腹痛 3、黄疸伴肝肿大 4、黄疸伴胆囊肿大 5、黄疸伴脾肿大 6、黄疸伴腹水
总之,黄疸患者应首先确定高胆红素血症类型, 再确定黄疸的病因。肝细胞性黄疸与肝内梗阻性黄疸 的区别最为困难,应从临床、实验室等多项指标入手, 认真分析,作出判断。内科性、外科性黄疸的判断直 接关系到病人的处理和安危,需要认真分析资料,合
理安排必要检查,及时作出判断。
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 色,不伴皮肤瘙痒,其他则 为原发疾病的表现,急性溶 血性反应、发热寒战、呕吐、 腰痛、不同程度贫血等
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伴轻 皮肤瘙痒,其他则为肝原发疾病 的表现,如疲乏、食欲下降,严 重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
皮肤呈暗黄色,完全梗阻颜 色更深,甚至呈黄绿色,伴 皮肤瘙痒及心动过速,尿色 深,粪便颜色变浅,甚至为 白陶土色
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病因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后天获得行溶血性贫血大量红细 胞破坏,UCB合成
各种肝细胞严重损伤的疾 病,肝细胞损伤导致对胆红 素的摄取结合能力降低;肝 内性: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 和肝内胆汁淤积,肝外性: 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 肿、肿瘤、蛔虫病等阻塞引 起
实验室检査
TBt,UCBt,CB正常,尿 胆原t,但无胆红素
STB t,CB [,UCB t ,黄疸型 肝炎时CB>UCB
CB t,STB t,尿胆红素试 验阳性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
高胆红素血症(黄疸)的鉴别诊断谷丙 38.6 ( <40 ) 谷草 27.8 (<38) 谷丙/谷草0.72碱性磷酸酶73.4 (<115 )胆碱脂酶 8631 (5000-12500 ) r-谷氨酰氨转肽酶 19.5 ( 0-40 ) 以上肝功能结果中升高的值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对于这类长期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是什么?日常生活中注意什么?谢谢各位给予相关解释及帮助!红细胞由血红蛋白和亚铁血红素构成,前者在肝、脾脏被分解为珠蛋白、铁、胆绿素,胆绿素还原成间接胆红素(即非结合胆红素因此,红细胞受破坏溶血时,岀现间接型高胆红素血症),间接胆红素在肝脏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直接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o 后者能经肾排岀,前者不能。
1、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恶性疟疾、新生儿黄疸等。
2、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内及肝外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毛细胆管型肝炎及其他胆汁瘀滞综合征等。
3、三者均增高: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变、中毒性肝炎等。
血中胆红素有3种:未结合胆红素(UC 、结合胆红素9CB )和S -胆红素。
成人每日平均产生250~350mg 胆红素,其中约75%来自衰老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的分解,另25%主要来自骨髓内未成熟红细胞的分解及其他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分解产物。
UCB 不溶于水,在血中与蛋白质结合不通过肾小球滤膜。
UCB 入肝后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作用下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即为CB o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管后,在回肠未端至结肠部位,通过来自肝脏、小肠上皮细胞和肠道菌的性葡萄糖醛酸苷酶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转变为未结合胆红素。
CB 相对分子量小,溶解度高,可通过肾小球滤膜由尿中排岀。
卜胆红素的反应性与结合胆红素相似,但它是未结合胆红素与清蛋白通过非酶促反应形成的共价结合物,通常在血浆中含量很低。
中CB 增高超过肾阈值时,结合胆红素即从尿中排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检验指标鉴别诊断、高胆红素治疗方法及抽血注意事项
黄疸是由于血清总胆红素(TBI1)含量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胆红素为 1.7-17.1UnIOI/1。
当胆红素在17.1-34.2UmOI/1,但肉眼无见黄疸,临床不易察觉,此时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
胆红素超过34.2umo1∕1称为临床黄疸。
经肝脏处理后的胆红素称为直接胆红素(DBI1),又称结合胆红素;未经肝脏处理胆红素称为间接胆红素(UB11),又称非结合胆红素
黄疸又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都可产生溶血性黄疸。
包括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黄疸。
其颜色主要是浅柠檬色。
发生机制:由于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而出现黄疸。
临床特点: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间接胆红素为主,而直接胆红素代偿性升高,至肠道内尿胆原增加,粪胆原随之增加,粪色加深。
急性溶血时可发热、头疼、寒战、呕吐,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有急性肾衰竭。
9 A1T 两CWSU既移∙(AIT) 21.2 7-^45 Q--800
10 AST 天门冬SWaSU融(AST) 17.7 13-40 0-800
I1 AST/A1T 天门笺赛歌氨酶AST/A1T) 0.83 0.8-15
12 TP S≡8∏P)66.9 60-85 ..
B A1B 日碰白(A1B) 43.4 35-55
14 G1B HtKB(G1B) 23.5 20-40 8∙∞
IS A/G 白球比(A/G) 1.8 1.2-2.4
16 AFU 血清α-1石燃酣∙(AFU) 16.8 0--40 UA
17ITBB DB11eef11(T8I1)55.9t2.52-25.76umo(∕1
18H»®I«(DBI1) 4.2T0-4UmO(/1
19UB11间划趣!索(UBI1)S1.7T0-18UmoiZ1
20 GGT V-SfURttttWv-GGB 23.0 7-45
W1
—
患者,女,36岁,体检时发现胆红素项目异常,后经诊断为溶血性黄疸,病因在查找中,该患者总胆红素55.9umo1∕1>34.2umo1∕1,属于临床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远远大于直接胆红素
(51.7umo1∕1>4.2umo1∕1),符合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各种是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均可导致黄疸的发生,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等。
其颜色主要是浅黄色至深黄色。
发病机制:由于肝细胞的损伤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加。
而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部分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则一部分仍经毛细血管从胆道排泄,另一部分则由于毛细血管和胆小管因肝细胞肿胀压迫,炎性细胞浸润或胆栓的阻塞是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循环中,致使血中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而出现黄疸。
临床特点: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升高。
黄疸型肝炎时,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都升高,而直接胆红素增加幅度高于间接胆红素。
患者常有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此外,血液生化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
«9M
03∙
住院患者,男,75岁,诊断为肝癌,住院常规检查显示胆红素项目异常,该患者总胆红素278.7umo1∕1远远大于34.2umo1∕1,属于临床黄疸,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且直接胆红素升高幅度大于间接胆红素,符合肝细胞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阻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可分为肝内胆管淤积或肝外胆管淤积。
前者主要见于肝内泥沙样结石、癌栓、华支睾吸虫病。
后者主要见于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等等。
其颜色主要是黄绿色至暗绿色
发病机制: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最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单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
此外肝内胆汁淤积有些并非由机械因素引起,而是由于胆汁分泌功能障碍、毛细单管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但岛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临床特点: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并且伴有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痛,恶心,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
室号ββ
性Rg
*«8 *HE
•鼻号
*
开立医生 ≡≡∙:1 三喇间 总5州阊 收蛉•注
MRBHI
住院患者,女,80岁,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慢性胆囊炎,住院常规检查显示胆红素项目异常,患者总胆红素34.3umo1∕1大于34.2umo1∕1,属于临床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间接胆红素在正常范围,符合胆汁淤积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高胆红素治疗方法
1、患者可以多吃豆制品、鱼类、水果、蔬菜等清淡营养食物。
2、胆红素升高的患者可以服用一些降低胆红素的药。
3、适当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免疫力。
抽血注意事项
胆红素采用的检验方法是比色法。
若食用含较高胡萝卜素的食物会使血液内胡萝卜素水平升高,导致检验结果偏高。
所以在检查前3-5天不要食用胡萝卜素较高的食物,以避免影响检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