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症状体征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
如何区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呢黄疸是一种临床表现,通常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引起的,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组织的黄色染色。
黄疸可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区分这两种黄疸类型对于确诊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以下是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一些关键因素。
1.发病时间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或第一周内,通常在第二到第三天开始出现,之后逐渐减退,约在第二周消失。
病理性黄疸则没有特定的发病时间,可以在任何年龄阶段出现。
2.临床症状生理性黄疸的黄染色是轻度的,主要出现在面部和脸部,通常不伴随其他症状,如食欲丧失、体重下降或恶心等。
病理性黄疸黄染色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在全身,而不仅仅是面部。
此外,病理性黄疸常常伴随其他病症,如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
3.胆红素水平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胆红素排泄能力尚未完全发育,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会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5 mg/dL。
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肝脏不正常代谢胆红素或阻塞性胆汁淤积等原因而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通常超过10 mg/dL。
4.水肿和腹泻生理性黄疸通常不伴随水肿或腹泻,患者的皮肤弹性正常,尿液和粪便的颜色也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水肿,尿液变深,粪便变浅或发白。
5.胆红素血症生理性黄疸一般是由于胆红素不正常代谢引起的,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
而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肝脏疾病或胆道梗阻等原因导致,血液中的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
6.相关病史和检查结果生理性黄疸通常没有与之相关的妊娠或家族病史,并且其他临床检查结果正常。
病理性黄疸可能与其他疾病或药物有关,并且相关的体征和检查结果可能会显示肝脏或胆道系统的异常。
当无法确定黄疸类型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检查结果和相关病史来做出判断。
如果诊断仍然不确定,可能需要做进一步的血液测试、超声检查、CT扫描等来明确病因。
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的临床表现文章目录黄疸的临床表现1、黄疸的临床表现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
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
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2、黄疸的病因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
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贫血,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3、黄疸如何诊断黄疸只是一种症状/体征,并非疾病。
对于黄疸的诊断并不难,但是鉴别诊断很重要。
只要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L(1~2mg/dl)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l)时,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则为显性黄疸。
黄疸如何预防1、夫妻双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亲血型为O,父亲血型为A、B或AB),或者母亲RH血型呈阴性,应定期做有关血清学和羊水检查,并在严密监护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
2、妇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者,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
什么是生理性黄疸
什么是生理性黄疸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以至于皮肤粘膜出现肉眼所见的黄疸。
事实上,大部分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之所以叫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1.新生儿红细胞的寿命比较短,只有70-90天,红细胞破坏得多,胆红素产生得就多。
2.肝细胞转运胆红素的蛋白要到出生后5-10天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出生后最初几天胆红素的转运功能还不足。
3.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还不完善,产生的胆红素就不能及时转化。
此外,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无菌也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
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使新生儿血中胆红素增多而发生黄疸。
由于这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以称为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是,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时最严重,足月儿一般在7-14天消退,早产儿一般在3-4周消退。
此外,黄疸一般都是轻度的,孩子也没有其他不适症状,所以家长不必担心。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发病机制不同,它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以是病理现象。
临床上以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生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决定,胎儿出生后由于血氧分压突然升高,红细胞破坏很快,产生较多胆红素,而新生儿肝酶活力低,无法清除过多的胆红素,因而发生黄疸。
另一方面,新生儿黄疸多发生于母乳喂养的孩子,因此,母乳中的化学物质和激素是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又一原因,但这种黄疸多为生理性黄疸,对新生儿没有危害,应鼓励母亲继续母乳喂养。
生理性黄疸有什么症状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黄疸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
通常,血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
基本症状1、皮肤、巩膜等组织的黄染,黄疸加深时,尿、痰、泪液及汗液也被黄染,唾液一般不变色。
2、尿和粪的色泽改变。
3、消化道症状,常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4、胆盐血症的表现,主要症状有:皮肤瘙痒、心动过缓、腹胀、脂肪泄、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头痛等。
患者可以表现出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疲乏无力、尿黄如茶、肝区疼痛、发热、少数重型肝炎病例可见腹胀、少尿、出血倾向等症状伴随症状1、黄疸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
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发热而后出现黄疸。
2、黄疸伴上腹剧烈疼痛可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为charcot三联症,提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可见于慢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等。
3、黄疸伴肝大,若轻度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
明显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结节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
肝肿大不明显而质地较硬边缘不整表面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编辑本段腹部体征(1)腹部外形:肝占位性病变、巨脾、腹膜后肿瘤和盆腔内肿瘤均有相应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时呈蛙腹状,脐部突出,也可发生腹壁疝和脐疝。
腹壁静脉曲张见于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
腹部手术疤痕有时也有助于黄疸的病因分析,如胆石病和胆囊炎。
(2)肝脏情况: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时黄疸和肝肿大并存,肝脏质软,压痛和叩击痛较明显。
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时,黄疸迅速加深,而肝肿大不著或反而缩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肝肿大不如急性肝炎明显,且质地增加,也可无压痛;肝硬化时也可扪及边缘不齐和大小结节。
诊断学-黄疸
肝内胆汁淤积:毛细胆管型病毒性 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
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 肿、肿瘤和蛔虫等
14
⒉机制:
由于胆道阻塞,致近端胆管压力增高,近端胆管扩 张,后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结合型胆 红素反流入血。
此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肝内胆汁淤积也可因药物致胆汁分泌功能障 碍,毛细胆管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 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22
⒌脾肿大: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 症、疟疾、门脉性或胆汁性肝硬化、各种原因 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及淋巴瘤等。 ⒍腹水: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等 ⒎消化道出血: 见于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 胆结石、胆管癌、Vater壶腹癌等。
23
六、辅助检查: ⒈十二指肠引流 ⒉ B超 ⒊ X线 ⒋ERCP ⒌PTC: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⒍放射性核素检查 ⒎CT ⒏MRI ⒐腹腔镜 ⒑肝穿刺
溶血性黄疸发生机制示意图
8
⒊临床表现: ①黄疸: 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 ②急性溶血:急性溶血时症状常严重,表现为寒 战、高热、头痛、呕吐、腰痛、血红蛋白尿, 严重时可以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 ③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贫血、脾肿大。
9
⒋实验室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 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 结合型胆红素基本正常,也可代偿性↑ 肠内尿胆原↑ 粪胆素↑ 粪色加深 血中尿胆原↑→→尿中尿胆原↑ 尿胆红素(—)性 血红蛋白尿(酱油),尿隐血试验(+)性 贫血、网织红细胞↑ 骨髓红系增生旺盛
3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胆红素的来源 胆红素在血循环中的运输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
新生儿健康宣教: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健康宣教:新生儿黄疸一、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粘膜黄染,病情轻重不一,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
二、分类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3d出现,4-5d达高峰,14d消退,(早产儿可诞至生后3-4周),除皮肤及巩膜黄染外无特殊症状,肝功能正常,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6mg/dL,多不需治疗。
2、病理性黄疸:1)特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umol/L;②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umol/L(12.9mg/dL);早产儿>255u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 (2mg/dL)④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u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
2)原因:①感染性A.新生儿肝炎;B.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②非感染性A.新生儿溶血;B.母乳性黄疸:一般于母乳喂养后4-5d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4-12周后降至正常,患儿无其他症状,停止喂母乳3d后黄疸即下降;③胆道闭锁;④其他:遗传性疾病,如G6PD酶缺陷,药物性黄疸等。
三、护理1、一般护理:同足月新生儿护理。
2、做好光疗和换血治疗的准备工作和护理工作。
3、遵医嘱给予肝酶诱导剂和白蛋白,白蛋白能结合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而减少其通过血脑屏障的机会,从而降低核黄疸的发生。
4、严密观察病情,除生命体征的观察外,还应重点观察:1)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观察皮肤、巩膜、大小便的色泽变化,以判断黄疸出现的时间,进展速度及程度。
2)观察贫血的进展情况,观察患儿R、HR、尿量的变化及水肿、肝脾大等情况,判断有无心力衰竭。
3)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表现:注意观察患儿的吸吮力,肌张力、哭声、精神反应等,有无抽搐,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四、出院指导1、向患儿家长介绍黄疸的有关知识,指导其学会黄疸的观察,以及早发现问题,尽早就诊。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黄疸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目录
• 黄疸的基本知识 • 黄疸的鉴别诊断方法 • 黄疸的鉴别诊断流程 • 黄疸的预防和治疗 • 黄疸的病例分析
01
黄疸的基本知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巩膜和黏膜发黄 的症状。黄疸可根据病因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和先天性黄疸。
总结词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 坏导致的黄疸,通常表现为皮肤 和巩膜明显黄染,伴有贫血、发
热等症状。
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 常规、肝功能等,结合临床表现, 如黄疸迅速加重、贫血、发热等 症状,可初步诊断为溶血性黄疸。
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溶血 发作、对症治疗。治疗方法包括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总结词:黄疸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肝炎、胆道梗阻、先天性胆道异常等。发病机制涉及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因素。
• 详细描述: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蚕豆病等,这些疾病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此外,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也会引起黄疸, 主要是由于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所致。胆道梗阻和先天性胆道异常也是常见的病因,这些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使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发病机制方面,黄疸的形成涉及多个 环节,包括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下降、胆道排泄胆红素障碍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
鉴别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贫血和肝脾肿大,而其他类型的黄疸一般不会出现这些症状。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引起,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伴 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黄疸
伴随症状
早期肝硬化。 明显肿大:肝癌 4、胆囊肿大: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胆道阻塞等。 5、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败血症、疟疾、
肝硬化、溶血性疾病、淋巴瘤。
6、腹水: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癌
问诊要点
1、确定有否黄疸 2、起病情况:急或缓、群体发病、外出施游、饱食、酗 酒、肝病史等。 3、伴随症状:胃肠道症状、发热、腹痛以及发热、腹痛、 黄疸的关系。 4、黄疸的时间与波动情况。 5、对全身情况的影响:肝细胞性黄疸的深度与肝功能的 损害程度呈正比,而先天性黄疸全身情况较好。
黄疸(Jaundice)
4、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回肠末端和结肠,经肠道细菌β 葡萄糖醛酸苷酶作用分解为尿胆原 1)80-90%在肠道与氧接触。氧化为尿胆素,从粪便排除, 称为粪胆素
2)10-20%重吸收,经肝门静脉静脉回到肝内,大部分
转为结合胆红素,再次排泄到肠道,小部分进入体循
环,经肾排出。
胆红素正常代谢示意图
黄疸(Jaundice)
三、胆红素正常值: 总胆红素1.7-17.1μmol/L(0.1-1.0mg/dl) 结合胆红素0-3.42μmol/L(0-0.2mg/dl)
非结合胆红素1.7-13.68μmol/L(0.1-0.8mg/dl)
四、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一〕按病因学分类
胆汁淤积性黄疸发生机理示意图
胆汁淤积性黄疸
5、实验室检查: 1)总胆红素升高 2〕结合胆红素升高 3)粪胆素减少或消失 4〕尿胆原减少或消失 尿胆红素升高 尿色深
肝细胞性黄疸 HEPATOGENOUS JAUNDICE
1、病因:1)病毒性肝炎 2)中毒性肝炎
3)肝癌
4)钩端螺旋体病 5)肝硬化
黄疸的分度标准
黄疸的分度标准黄疸是指皮肤、黏膜和巩膜呈现黄色的症状,是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的。
黄疸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分度标准进行评估和划分,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分度标准。
一、黄疸分度标准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是指黄疸的颜色较浅,主要表现为眼白发黄和皮肤呈现轻度黄色。
这种黄疸通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排泄减少,造成胆红素在体内积累所致。
轻度黄疸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不适感,但仍需要及时就医,以排除可能的疾病。
二、黄疸分度标准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是指黄疸的颜色加深,眼白和皮肤呈现较明显的黄色。
患者常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中度黄疸可能是肝功能异常、胆道梗阻等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三、黄疸分度标准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是指黄疸的颜色非常深,眼白和皮肤明显发黄。
患者常伴有严重的乏力、食欲丧失、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重度黄疸可能是严重的肝功能衰竭、胆道梗阻等疾病的表现,需要紧急就医进行治疗。
四、黄疸分度标准四:延迟性黄疸延迟性黄疸是指黄疸出现的时间较晚,通常在出生后几天或几周内才出现。
这种黄疸一般是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不成熟引起的,称为新生儿黄疸。
延迟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只需密切观察,确保新生儿的生命体征正常。
五、黄疸分度标准五:进行性黄疸进行性黄疸是指黄疸的颜色在短时间内不断加深,伴有进行性恶化的症状。
这种黄疸常常是由于肝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引起的,需要紧急就医进行治疗。
黄疸分度标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医生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确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对于轻度黄疸,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多喝水等方法进行自我调理。
对于中度和重度黄疸,需要及时就医,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不良行为,有助于缓解黄疸症状的发展。
黄疸的分度标准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黄疸的诊断
整理ppt
1
发病机理
一、胆红素的来源: 已知胆红素由血红蛋白中血 红素(heme)转化而来,正常人每日生成胆红素 约250~350mg,其中80%~85%来自循环中衰 老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每日约有1% 衰老红细胞在网状内皮系统(脾脏、骨髓、肝脏) 内被裂解,释出血红蛋白(每日4~6g)。血红蛋 白中血红素经血红素加氧酶作用转变为胆绿素, 胆绿素再由胆绿素还原酶催化成胆红素。一克血 红蛋白能生成34mg胆红素,余下小部份(15~ 20%)胆红素并非来自衰老红细胞,故称旁路性 胆红素;来源有二,一为骨髓,另一为肝脏。
整理ppt
19
8.血清酶学检查
血甭酶活力(简称血酶)测定对黄疸的病 因诊断可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常用的血酶 有两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类,主 要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近酸 氨基移换酶(AST)等,②反映胆道病变的 酶类,如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 肽酶(GGT)。
整理ppt
整理ppt
22
(二)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明显 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显著上升。 肝外梗阻时,免疫球蛋白则为正常。
整理ppt
23
2.甲胎蛋白(AFP):正常成人血中AFP含 量极微(<20ng/ml)。
整理ppt
24
3.自身抗体测定 :免疫荧光试验测定黄疸 病例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不一,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约为9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 30%,而长期肝外梗阻者偶呈阳性。(< 5%)。整理ppt Nhomakorabea4
发病机理
四、胆红素的结合: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 胞内质网内,经醛糖酸移换酶的作用与葡 萄糖醛糖酸结合而成结合胆红素。
黄疸肝炎不同时期症状表现
黄疸肝炎不同时期症状表现?
标签:黄疸肝炎宜昌国中堂肝病症状溶血性
黄疸性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破坏、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阻塞,导致血中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所引起的皮肤、黏膜和眼球巩膜等部份发黄的症状。
针对于不同患者的不同表现,专家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总结了不同时期的黄疸型肝炎症状,通过以下介绍,希望对我们的患者把握自己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黄疸型肝炎症状:
1、黄疸早期症状:黄疸肝炎前期症状一般来说会持续2~7日,开始有2~3日发烧、精神不振、发困多睡、疲倦乏力。
随着病情的发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厌油腻、腹痛、两肋痛、腹胀、腹泻的情况也会出现。
另外,可能有些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咽痛、流涕等,到小诊所检查可误判成感冒。
2、黄疸期症状:黄疸期症状大约持续1~2周,重的可持续1月以上,这时人的体征出现三黄症状:巩膜黄、皮肤黄、尿黄。
尿色如浓茶或如酱油样,大便发白。
随着黄疸的减轻和消退,消化道症状也逐渐减轻和消失。
3、黄疸恢复期症状:黄疸肝炎恢复期症状大约持续2~3周,有的持续1~2月。
这一时期黄疸已退,食欲恢复,精神和体力也逐渐恢复。
肝功转氨酶逐渐下降,一直到正常。
肝肿大也逐渐恢复。
但是肝
脏真正完全康复还需半年左右。
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黄疸型肝炎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无黄疸型肝炎无黄疸,其它症状和体征也轻。
《诊断学》 第十六节 黄疸
第十六节黄疸黄疸(jaundice)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1/L(0.1~1mg/dl)。
胆红素在17.1~34.2μmo1/L (1~2mg/d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 μmol/L(2mg/dl)时出现临床可见黄疸。
引起黄疸的疾病很多,发生机制各异,全面理解胆红素代谢过程对黄疸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血循环中衰老的红细胞经单核一巨噬细胞破坏,降解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红素和珠蛋白,血红素在催化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胆绿素,后者再经还原酶还原为胆红素。
正常人每日由红细胞破坏生成的血红蛋白约7.5g,生成胆红素4275μmo1(250mg),占总胆红素的80%~85%。
另外171~513μmo1(10~30mg)的胆红素来源于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肌红蛋白等),这些胆红素称为旁路胆红素(bypass bilirubin),约占总胆红素的15%~20%。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称为游离胆红素或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UCB),与血清清蛋白结合而输送,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尿液中不出现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通过血循环运输至肝后,与清蛋白分离并经DiSSe间隙被肝细胞所摄取,在肝细胞内和Y、Z两种载体蛋白结合,并被运输至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部分,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或称结合胆红素(conjLtgated bmrubin,CB)。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人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1)。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文章目录*一、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二、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三、新生儿黄疸的饮食注意事项1. 新生儿黄疸吃什么好2. 新生儿黄疸不能吃什么新生儿黄疸的症状一、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1、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2、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3、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4、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二、病理性黄疸常有以下特点:①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大于12.9mg/dl,早产儿大于15mg/dl;③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超过5mg/dl;④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
1、黄疸程度除面部、躯干外,还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黄。
2、黄疸颜色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桔黄或金黄色;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呈暗绿色或阴黄。
3、伴随表现溶血性黄疸多伴有贫血、肝脾大、出血点、水肿、心衰。
感染性黄疸多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及体征。
梗阻性黄疸多伴肝肿大,大便色发白,尿色黄。
4、全身症状重症黄疸时可发生,表现反应差、精神萎靡、厌食。
肌张力低,继而易激惹、高声尖叫、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肌张力增高等。
新生儿黄疸的并发症新生儿黄疸的严重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
当血清胆红素重度升高或同时存在高危因素时,可使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入脑,导致胆红素脑病。
多见于出生后1周内,最早可于出生后l~2天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溶血性黄疸出现较早,多发生于出生后3~5天。
早产儿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见于出生后6~10天。
当存在早产、窒息、呼吸困难或缺氧,严重感染、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糖、低体温、酸中毒或体重低于1.5kg等高危因素时,血清胆红素低于临界值亦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黄疸的一般诊断
黄疸的一般诊断1.1 病史①年龄与性别:婴儿期常有生理性黄疸,中老年者应考虑胆石症、恶性肿瘤等。
②接触史:包括肝炎患者接触史、输血史、服药史及不洁食物食用史等。
③家族史:主要为肝炎及各种遗传性疾病家族史。
④既往史:如结石史、肝胆系统手术史等。
⑤妊娠史:妊娠期常可出现妊娠相关性黄疸,如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⑥饮酒史与冶游史:对诊断酒精性肝病及病毒性肝炎有帮助。
⑦黄疸发生和发展情况:如发作性黄疸考虑胆石症,进行性需考虑恶性肿瘤。
1.2 症状①发热:胆管炎常出现中高热,肝癌常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发热。
②腹痛:肝区胀痛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者,右上腹绞痛常见于胆石症。
③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肿瘤患者常伴有消化不良症状。
④皮肤瘙痒:见于胆汁郁积性黄疸。
⑤体重改变: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体重下降明显。
⑥尿、粪颜色的改变。
1.3 体征①皮肤改变:黄疸初期呈黄或金黄色,后期重者肤色逐渐加深。
可见肝掌、蜘蛛痣。
②浅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癌性黄疸。
③腹部外形:局部膨隆见于巨脾、肝癌及腹膜后盆腔内肿瘤。
④肝脏情况:肝肿大见于急慢性肝炎、肝脓肿和肝癌。
急性肝炎呈轻至中度肿大,质软而有触痛。
慢性肝炎肝肿大可表现为硬度增加、边缘变钝。
肝硬化时肝脏多固缩变小,表面凹凸不平。
肝缩小多见于肝坏死。
⑤脾肿大: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肝硬化及溶血性贫血均可有不同程度脾肿大。
⑥胆囊肿大:肝外阻塞性胆汁郁积时,胆囊肿大、无压痛,即所谓Courvoisier征,多见于癌性阻塞性黄疸(如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总管癌等)。
急性胆囊炎时胆囊肿大有触痛伴Mur-phy征阳性。
⑦腹水:见于肝硬化、肝癌及重型肝炎等。
⑧其他情况:肝臭、肝性脑病和其他神经精神异常。
1.4 实验室检查①血清胆红素测定。
②尿液中胆红素、尿胆原。
③粪中尿胆原。
④血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蛋白X(LP-X)测定。
⑤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⑥血清酶学检查: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AST)反映肝细胞损害,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酶反映胆道病变。
高级健康评估7-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黄疸
[临床意义]
1 转氨酶升高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
的20~50倍,甚至100倍,ALT升高更明显,ALT/ AST>1,是诊断病毒性肝炎重要检测手段。
感染后1~2周,转氨酶达高峰,3周到5周逐渐下 降。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 示转为慢性。
胆红素代谢检查
胆红素正常代谢
血清胆红素测定
[参考值范围] 成人
总胆红素 1.7~17.1 μmol/L
结合胆红素
0~6. 8 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 1.7 ~10. 2 μmol/L
临床意义
1.判断有无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STB>17. 1但<34.2 μmol/L 为隐性黄疸。 34.2—171 μmol/L 为轻度黄疸。 171—342 μmol/L 为中度黄疸。 > 342 μmol/L 为重度黄疸。
病毒性肝炎、中毒、药物损害等
血清 STB 增加 CB 增加 UCB 正常
尿 尿胆红素 强阳性 尿胆原 减少
粪便 颜色 变浅或白色
肝汁淤积性黄疸临床表现
皮肤呈暗黄色,胆道完全梗阻者可呈黄绿或绿 褐色。
皮肤瘙痒及心动过缓。 尿色深如茶水。 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由于胆汁不能进入肠道,可使食物中脂肪的消
吸道炎、关节痛、荨麻疹等表现,肝肿大不明显。本期持续数日至两周。 (2)黄疸期:巩膜及皮肤黄染,发热渐退,但消化道症状加重,肝肿大、质软,有叩、压
痛,5%~10%患者脾肿大、质软,有叩、压痛。此期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及肝肿大逐步消失。本期持续约一个月。
内科学_各论_症状:重度黄疸_课件模板
内容课件模板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身体部位: 部。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科室: 消化内科。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简介:
黄疸又称黄胆,俗称黄病,是一种由于血 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 黄的症状和体征。某些肝脏病、胆囊病和 血液病经常会引发黄疸的症状。通常,血 液的胆红素浓度高于2-3mg/dL(34-51)时, 这些部份便会出现肉眼可辨别的颜色。隐 性黄疸:17~34,轻度黄疸:34~170,中 度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诊断:
过正常的消退时间,或黄疸已经消退而又 出现,或黄疸在高峰时间后渐退而又进行 性加重。③黄疸程度过重,常波及全身, 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④检查血清胆红素 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或上升过快, 每日上升超过5mg/dl。⑤除黄疸外,伴有 其他异常情况。
因此,当孩子出现黄疸时,如有以上
4、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 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的先天性非 溶血性黄疸。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诊断:
新生儿发生黄疸可能是生理性的,也 可能是病理性的,尽管都表现为黄疸,但 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通过以下的特点可 以识别的。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深,且有以 下这些特点:①黄疸一般在生后2-3天开 始出现。②黄疸逐渐加深,在第4-6天达 高峰,以后逐渐减轻。③足月出生的新生 儿,黄疸一般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简介: 黄疸:170~340,重度黄疸:>340。
内科学症状部分:重度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疸症状体征
黄疸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
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2)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
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3)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
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4)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
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5)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与呕吐:病毒性肝炎者在黄疸出现前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厌油腻食物。
长期厌油腻食物或者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发作者,多为慢性胆囊病变;老年黄疸患者伴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考虑系癌肿所致,且常伴有体重呈进行性减轻,甚至发生高度营养不良的表现。
(6)消化道出血:黄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多见于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巩膜及皮肤黄疸的色泽:根据黄疸的色泽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或种类。
巩膜皮肤黄疸呈柠檬色多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时多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呈暗黄色或黄绿色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
疸(梗阻时间愈长,黄疸呈黄绿色愈明显)。
(8)皮肤其他异常: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肤有色素沉着,同时有肝掌、蜘蛛痣或颈胸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静脉显露曲张等表现时,多提示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如皮肤有瘙痒抓痕、色素沉着及眼睑黄瘤等表现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皮肤色泽较苍白。
(9)肝脏肿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时,肝脏呈轻度或中等肿大,质地软,表面光滑,常有压痛;肝脏轻度肿大、质地较硬、边缘不整齐或表面有小结节感多见于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脏多呈变硬缩小表现);肝脏明显肿大或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感时,多提示为原发性肝癌。
(10)脾脏肿大:黄疸伴脾脏肿大时,多见于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贫血以及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等疾病。
(11)胆囊肿大:黄疸伴胆囊肿大时,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有梗阻存在,多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壶腹部癌,或肝门部有肿大的淋巴结或肿块压迫胆总管。
所触及的胆囊其特点是表面较平滑,无明显压痛,可移动,这种胆囊肿大常称为Courvoisier征。
而在胆囊癌或者胆囊内巨大结石时,肿大的胆囊常表现为坚硬而不规则,且多有压痛。
(12)腹水:黄疸伴有腹水时,多考虑为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或系肝癌,或者胰头癌、壶腹癌等发生腹膜转移等。
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1)黏膜、皮肤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2)在急性溶血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症状。
(3)急性发作时尿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4)脾脏肿大。
(5)末梢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6)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0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致使肝细胞摄取,结合非结合
胆红素的速度加快,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肠道中尿胆原增加,最终导致尿中排出的尿胆原增加(“肠肝循环”中回到肝脏的尿胆原增加的结果,图2)。
(8)粪便中排出的粪胆原增加。
(9)尿中胆红素阴性(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脏排出)。
(10)在地中海贫血时红细胞脆性降低,而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
3.肝细胞性黄疸的特征
(1)黏膜和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少数患者有皮肤瘙痒。
(2)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都增高。
(3)尿中胆红素呈阳性反应(结合胆红素溶于水,可从肾脏排出)。
(4)尿中尿胆原与粪中粪胆原的多少,取决于肝细胞损害与毛细胆管阻塞的程度,如果毛细胆管阻塞时(即肝内郁胆),则尿中尿胆原及粪中粪胆原含量减少;无毛细胆管阻塞时,则尿中尿胆原含量常增加,而粪中粪胆原含量正常。
尿中尿胆原增加的原因是肠肝循环中吸收入门静脉的尿胆原,因肝细胞受损后,将其处理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故较多的尿胆原便进入体循环而导致尿中尿胆原增加。
(5)肝功能受损的血清学表现,如转氨酶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6)如系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损害,则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常呈阳性。
(7)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肝细胞的基本病变。
4.阻塞性黄疸的特征
(1)皮肤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伴皮肤瘙痒者多见,少数患者伴心动过缓。
(2)尿色深,似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肝外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呈白陶土色。
(3)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4)尿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5)尿中胆红素阳性。
(6)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总胆固醇增高,脂蛋白-X
阳性。
诊断
观察患者巩膜、黏膜与皮肤有无黄疸应在良好的自然光线下进行,并应与进食过多的南瓜、胡萝卜、西红柿及柑橘等引起的假性黄疸相鉴别(假性黄疸者其血清胆红素正常)。
老年人巩膜可有少许脂肪沉着而表现为微黄色,不应视为发生了黄疸。
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详细询问病史,并作仔细的体格检查,再结合必要的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正确作出黄疸的病因诊断。
1.病史
(1)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可有不同病因的黄疸,例如新生儿可有生理性黄疸;婴儿有黄疸要排除肝炎或先天性胆道闭锁;儿童与青年则以病毒性肝炎多见;中年妇女尤较肥胖者要考虑有胆石症可能;40岁以上患者要考虑癌的可能性,男性以肝癌、胰头癌多见,女性则以胆道癌多见。
(2)职业:常与有害物质,如四氯化碳等接触者发生黄疸时,应考虑到有中毒性肝炎的可能。
(3)服药史:经常服用氯丙嗪、苯二氮卓类、雌激素、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甲睾酮、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后出现黄疸者,应考虑是药物性肝病。
黄疸多系肝内胆汁淤积所致。
(4)肝炎接触史、输血与注射史:近期有与肝炎患者密切接触,或有输血、应用血浆制品、注射史等后,出现黄疸者应考虑病毒性肝炎。
(5)既往史与家族史:有反复发作的胆绞痛史,有胆道手术史者,如出现黄疸(或再次出现)时应考虑黄疸是胆道病变所致,可见于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术后胆管狭窄等。
家族史中除考虑病毒性肝炎外,还应想到有无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可能性。
(6)妊娠史:妊娠期发生黄疸者除考虑病毒性肝炎、胆石症等疾病外,还应想到妊娠期复发性黄疸、急性妊娠脂肪肝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疾病。
(7)传染病史:应了解有无血吸虫病史、华支睾吸虫病及钩端螺旋体病史。
(8)饮酒史: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者如发生黄疸应考虑有酒精性肝硬化的可能。
2.症状与体征。
3.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