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它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该病的治疗方法总体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千差万别,本文对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多由跌倒引起,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病死率较高。

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材质的不断改进、手术操作技术的逐渐提高,IFF 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

目前IFF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千差万别。

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IFF的治疗作简要阐述。

1 保守治疗对于IFF,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为牵引,牵引治疗简单、实用。

该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IFF,是本病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1]。

保守治疗适用于一般情况太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拒绝手术的患者,尤其是移位不明显的稳定型骨折伴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

保守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对于骨折处周围的血运损伤较小,但增加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加重了护理工作,期间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血管栓塞、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因此,对于IFF,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手术治疗[2]。

2 手术治疗IFF多主张手术治疗,对于手术时机,Al-Ani等[3]对850例IFF患者的前瞻性研究,认为手术应该在伤后入院24~48 h完成,除非患者有严重的并发症。

目前治疗IFF的内固定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髓外钉板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两大类。

2.1 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治疗是一种半侵入穿针外固定手术方法,利用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折治疗时,减小了对骨质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减少了对骨折处血液循环的破坏,有利于根据具体情况对骨折固定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伴有一系列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麻醉及手术带来创伤的患者较为适用。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粗隆和大转子之间的骨折。

这种类型的骨折比较少见,占股骨骨折的2%-9%,但在老年人中的比例有所提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高能量的外伤导致,如跌倒、交通事故等。

除此之外,骨质疏松、年龄、性别、体重以及平衡力也是导致此类骨折的因素。

股骨粗隆间骨折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不能负重行走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法一般为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假体置换或联合骨折修复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主要包括早期关节活动、康复训练和肌肉锻炼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完善。

以下是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一些进展:1.手术方案的改进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内固定,但是近年来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复位难度大,手术风险也大,容易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内固定并非最佳选择。

目前,联合骨折修复术和假体置换成为更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骨折部位由支吊带直接修复,同时增加假体成分,效果更加稳定、安全。

2.新型假体材料传统假体材料采用金属假体,但这种材料容易磨损,患者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更换。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可吸收材料的使用效果更佳。

可吸收材料不仅不会磨损,而且可以促进骨生长和间质细胞的形成,进而减少手术次数和患者的痛苦。

3.康复锻炼的改进随着康复学在骨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康复锻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传统的肌肉锻炼、关节活动以外,应用电刺激、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有效地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

4.药物干预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常伴随着骨质疏松的问题,因此药物干预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目前最为常用的药物是骨形成类药物和钙剂。

骨形成类药物能够促进骨细胞的增生和活跃,从而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钙剂则是保证骨折部位的钙质的供应,有助于加速骨折的愈合和稳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日常生活中,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而股骨粗隆间骨折则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这一类型的骨折通常会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

股骨粗隆间位于股骨颈基底部与小粗隆之间,是一个承载着身体重量、参与下肢活动的重要部位。

当这个区域发生骨折时,往往是由于强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摔倒、车祸或者高处坠落等。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骨骼的强度和韧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症状通常比较明显。

患者会感到受伤部位剧烈疼痛,下肢活动受限,无法站立或行走。

受伤部位可能会出现肿胀、淤血,有时甚至能看到明显的畸形。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会发现压痛明显,下肢缩短、外旋畸形等。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医生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首先是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受伤的经过和症状表现。

然后会安排 X 光检查,这是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等。

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骨折情况,还可能会进行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通常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牵引等。

但保守治疗需要长时间卧床,容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等。

相比之下,手术治疗能让患者更早地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骨折类型、身体状况等,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手术后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在术后早期,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肌肉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

随着伤口愈合和骨折稳定,逐渐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

康复治疗的过程需要患者有耐心和毅力,同时也需要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在康复期间,患者的饮食也需要特别注意。

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股骨粗隆的近端和远端之间。

由于骨折发生部位是股骨的重要关节部位,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度较高,因此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手术治疗技术的改进。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是采用开放复位和骨融合的方法,但存在手术创伤大、术后愈合缓慢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步,一些新的手术方法被引入,如锁定板内固定和锁定螺钉内固定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小手术创伤,促进骨折的早期固定和愈合,提高患者康复的效果。

第二,关节表面修复的研究。

股骨粗隆间骨折常伴随着软骨和关节面的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上,而忽略了关节表面的修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关节表面修复可以提高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关节镜技术在关节表面修复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重要手段。

康复治疗的改进。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关节功能的恢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和关节牵引等康复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等方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预后评估的研究。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评估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功能恢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

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评估指标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功能改善评定(FIM)量表、医院特殊手术风险(HS-ROC)评分和关节功能评估标准(JOA)等。

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技术、关节表面修复、康复治疗和预后评估等方面。

这些研究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科学依据,使患者的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病因】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

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击均可发生。

因局部骨质疏松脆弱,骨折多为粉碎性。

老年人骨折疏松,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甚易造成骨折。

由于粗隆部受到内翻,引起髋内翻畸形。

【症状】一、临床表现:1.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伤后患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

2.大粗隆部肿胀、压痛、伤肢有短缩,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

还可伴有内收畸形。

二、诊断依据:1.有外伤史。

2.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压痛、外旋畸形等。

3.X线摄片可见骨折。

【饮食保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食疗方(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早期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中期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后期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

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入余2味煮粥进食其它食疗方方1 赤小豆适量煎服,加赤砂糖少许温服之,本方适用于活血化瘀期。

方2 猪骨头1000克,黄豆250克,加水小火烧烂,加盐姜调味分饮食之。

方3 猪脊骨一具,洗净,红枣120克,莲子90克,降香、生甘草各9克,加水小火烧烂,加姜盐调味分多次饮之。

方4 鲜湖蟹2只,取肉(带黄),待粳米粥熟时,入蟹肉,再加以适量生姜、醋和酱油服食,常服。

方5 乌雄鸡1只(约500克),去皮毛内脏,洗净,“三七”5克切片,纳入鸡肚中,加少量黄酒,隔水清炖,熟后用酱油蘸服,常服。

方6 生黄芪30~60克,浓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食。

方7 当归20克,黄芪100克,嫩母鸡1只,加水同煮汤食用。

方8 紫丹参50克,洗净,加水煮,取汁,其汁与猪长骨1000克、黄豆250克同煮,待烂熟,加入少量桂皮、盐即成。

股骨粗隆间骨折综述及中西医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综述及中西医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综述及中西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属于关节囊外骨折。

由于股骨粗隆部位的血液供应丰富,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凡伤后髋内翻越严重,骨折越不稳定,反之,原始髋内翻越轻或无内翻者,骨折越趋稳定。

因此,骨折的稳定性似与骨折走向方向无关。

股骨上端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及大小粗隆。

由股骨颈基底以远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称之为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粗隆间部位的骨质为海绵质骨,老年时这部分骨质也是脆而疏松,所以容易发生骨折。

由于这部分有许多肌肉附着,所以局部的血液供给丰富,加以骨折的接触面积大,因此,骨折后愈合连接一般不成问题。

主要问题是有发生髓内翻的趋势,形成畸形连接,造成跛行,外伤后局部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均较明显,有时髋外侧可见皮下瘀血斑,远侧骨折段处于极度外旋位,严重者可达90°外旋。

病人多为老年人,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下肢短缩及外旋畸形明显,无移位的嵌插骨折或移位较少的稳定骨折,上述症状比较轻微。

检查时可见患侧粗隆升高,局部可见肿胀及瘀斑,局部压痛明显。

扣击足跟部常引起1、诊断依据(1)、有外伤史(2)、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疼痛压痛外旋畸形等(3)、X线摄片可见骨折2、鉴别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一般说来,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瘀斑明显,疼痛亦较剧烈,都比股骨颈骨折严重;前者的压痛点多在大粗隆部,后者的压痛点多在腹股向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X 线片可帮助鉴别。

一、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应纠正下肢短缩,外旋和髋内翻畸形。

有两种方法:1、牵引疗法: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粗隆间骨折。

2、内固定法:近年来多主张用内固定疗法,特别对年龄较高,不能耐受长期卧床的病人更为适用。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人,特别是女性。

该病因为其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容易发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研究一直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和手术两种方式。

保守治疗通常适用于轻型骨折或患者年龄较大,手术治疗则适用于较严重的骨折或患者需要较快恢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骨科医生治疗经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手术方式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钢板内固定、钉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钢板内固定手术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式,其优点是手术透明度高、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等等。

不过,该方式在老年和骨质疏松患者中使用时,由于股骨髁部不规则,钢板可能不易置入,因此容易出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

钉内固定手术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手术方式,其优点是手术时间短、外观美观、摩擦小等等。

目前该方式有几种不同形式的应用,例如短钉内固定、长钉内固定、长钉外固定等。

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当钢板或钉内固定手术无法使用或已经失败时的一种替代手段。

由于其可以完全置换掉股骨头的整个部分,因此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专业康复和术后效果。

除了上述手术方式,还有一些新兴的治疗手段,例如经皮立体定向穿刺手术。

该手术的特点是通过精密立体定向操作器进行,可以对股骨髁部骨折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准切开,避免了传统手术的局限性,且出血小、伤口小、术后恢复迅速。

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有一些新颖的手术方法,例如经皮股骨头置换(InterProximal Femoral Arthroplasty,IPFA)和经肌肉挤压粘合术。

这些新型手术方式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之,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研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方式得到了较好的改进和创新,手术效果更加优异,出现并发症几率更小。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要点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要点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要点1. 引言1.1 什么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生在股骨的粗隆部位,也称为膝关节下端骨折。

这种骨折通常是由于直接外力作用于膝关节部位造成的,例如交通事故、跌倒、或者运动损伤等。

股骨粗隆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行走和生活质量,因此治疗非常重要。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表现包括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和畸形等症状。

在进行治疗前,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确诊,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一旦确诊,就需要及时治疗,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包括急性期处理、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并发症预防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和护理,同时注意休息、合理营养,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专业医护团队共同合作,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治疗的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和痛苦,但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使患者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1.2 骨折治疗的重要性骨折治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骨折类型,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骨折治疗的及时性对于骨的愈合至关重要。

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骨折愈合得更快更好,避免出现愈合不良或持续疼痛的情况。

骨折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未经治疗的骨折可能会引发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骨折治疗还可以恢复肢体功能,减轻疼痛,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我们应该重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尽早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康复,避免不必要的后果。

2. 正文2.1 急性期处理急性期处理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关键阶段,对于骨折的稳定和愈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急性期处理中,首先需要进行初步估估伤势的严重程度,包括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及进展分析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及进展分析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及进展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并绝大多数好发于老年女性的髋部骨折,因人口老年化及车祸外伤的增多骨折的几率呈上升趋势,不同骨折类型及不同固定材料特有的生物力学特点对于骨折的治疗成败及其重要,本文就今年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TF)及转子间骨折,是指骨折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小粗隆水平面之间,多好发于65岁以上高龄患者,其中约3/4为老年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患者多合并一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国内外关于ITF治疗方法多样,对这些方法选择存在多种意见,笔者对今年来对ITF治疗及进展作如下综述。

1 骨折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目前公认的有10种,但目前被大家熟知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为AO分型,Evans分型。

现介绍如下。

1.1 AO分型为三类,A1型为简单骨折,并内外侧骨皮质良好,骨折为简单两部分骨折;A2型为粉碎性骨折,内侧皮质稳定性破坏,但外侧骨皮质良好;A3型为反转子间骨折,外侧骨皮质破坏[1]。

1.2 Evans分型分为两种主要类型,I型为骨折线由大粗隆斜向下内;II型为反转子骨折,及骨折线由内上斜向下外,为不稳定型骨折。

2 保守治疗既往对于稳定性骨折,采取保守治疗,采用胫骨结节或股骨髁上外展位牵引,于6~8w后逐渐扶拐下地行走,于不稳定骨折,也可在牵引下试行手法复位及及时床旁X片下予以矫正,但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年龄及患者全身因素,在制动期间易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感染、血栓等并发症存在,目前保守治疗一般用于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存在手术禁忌症、不愿手术或手术切口皮肤条件不允许等情况。

3 手术治疗今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ITF患者因充分术前准备,积极手术治疗,早期下地活动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

3.1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治疗ITF是通过对骨折两端置入斯氏针及外部连杆组合以达到骨折复位及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1.年老患者有外伤史,伤后髋疼痛.2.下肢缩短、内收、外旋畸形明显。

3.局部有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年老患者有外伤史,伤后髋疼痛.2.下肢缩短、内收、外旋畸形明显。

3.局部有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4.X线片可明确诊断。

(二)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三)骨折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根据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形状及走向,骨折块的多少有多种分型法,综合Boyda和Grifflm及Evans分类特点,基本上可分为四大类。

1、顺粗隆间骨折1.1Ⅰ型:骨折线沿粗隆间延伸从大粗隆到小粗隆,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1.2 II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压陷,骨折轻度移位,呈内翻变形,仍属稳定性骨折1.3 Ⅲ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小粗隆呈蝶形骨块,内侧骨皮质重叠移位,呈髋内翻畸形,骨折不稳定。

1.4Ⅳ:骨折线从打粗隆至小粗隆上缘,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呈粉碎性骨折,骨折极不稳定。

2、逆粗隆间骨折: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行走,到达小粗隆上方。

骨折线呈短斜形或螺旋形,小粗隆也可能成为游离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引言》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骨折类型,常见于高能量外伤或骨质疏松等情况下。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在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骨质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基因与遗传因素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易感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骨折发生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诊断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医生准确评估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的探讨也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如内固定术、髓内钉固定术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微创技术和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方案被引入到临床实践中。

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和并发症及预后的研究也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

通过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骨质密度监测,可以有效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预防措施,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挑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机制和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2. 正文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病因及发病机制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机制与外力作用、骨质疏松、骨折部位解剖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外力作用是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外伤、跌倒、车祸等外力作用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高能量外伤和骑车事故是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见原因,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

外力作用导致骨折的方式与骨折部位、骨质密度等因素相关,进一步研究外力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影响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下肢骨折,通常发生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因主要是骨质疏松、外伤以及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的加重,往往使股骨容易发生骨折。

外伤是导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常见原因,比如摔倒、交通事故等。

肌肉力量不足也是导致老年人骨折的重要原因之一。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上,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活动受限、肢体变形等症状,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来了解病情。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CT、MRI等,其中X线片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骨折线、骨折间隙等。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

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休息、疼痛缓解、功能锻炼等方法来进行。

伴有明显骨折位移或关节紊乱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内固定和髓内钉固定等。

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恢复骨折的稳定性,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这些研究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治疗方法选择的规范性和个体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着重于完善病因的探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改进治疗方法,力争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髋关节上部分近端股骨干部位的骨折,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高龄女性发病率高,发病率男女之比约为1:3。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明显疼痛、肢位异常、行走障碍等。

当前,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手段、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治疗手段: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目前以手术为主,可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其中,固定类手术包括内固定和外固定两种方式。

内固定包括闭合复位钉内固定、电子内固定和双远纵韧带内固定等方式。

外固定包括夹板外固定、旋转外固定等方式。

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对下行性髁间骨折进行了周围骨皮质破碎后(Peripheral Cortical Interruption,PCI)的治疗,采用相应的锁板固定,效果也逐渐得到肯定。

治疗效果: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对症治疗,缓解患者的疼痛和行动障碍,并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前,一些研究表明,相比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手术治疗可以更好的达到股骨粗隆间的复位和固定,缩短康复时间,提高疗效。

同时,对于高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缓解疼痛和行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并发症:尽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已经逐渐得到提高,但其并发症仍不容忽视。

目前,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关的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下肢深部静脉血栓、距腓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

因此,病情稳定之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效果较为稳定。

但其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也需要高度重视。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理念的不断更新,相信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也将越来越好。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下端大块粗隆与髌骨之间的骨折,属于常见的下肢骨折之一。

这种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外伤或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因素造成的。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处理一直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该骨折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关节功能受损,甚至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包括其诊断、分类和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检查和CT/MRI等影像学检查。

最常见的症状是膝关节的明显肿胀,伴有明显的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

X线检查可以显示股骨髁的断裂部位和程度,并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髌骨骨折。

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则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解剖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准确性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高分辨率CT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程度,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现代影像学技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之一。

目前最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是根据骨折的解剖特点将其分为Richardson分类和Johner-Wruhs分类。

Richardson分类主要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3型,而Johner-Wruhs分类则根据骨折面的解剖特点将其分为3型。

不同的骨折分类影响着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类也得到了一定的修订和完善。

有学者提出了基于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不同亚型的分类方法,以更准确地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具体的分类工具,有助于更好地指导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和康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外固定或功能支具固定、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措施。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高能量外伤,通常由于汽车事故、跳伞、高坠等导致。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

这种骨折类型容易出现并发症,如肺栓塞、脂肪栓塞、创口感染以及肘关节僵硬等,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1. 诊断和评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评估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最常见的诊断方式是通过X 线成像技术进行。

但是,由于股骨粗隆是一种三维结构,仅仅使用常规X线成像难以全面诊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立体成像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加全面地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

同时,对于高能量外伤引起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往往存在多系统损伤,需要全面评估,包括骨折伴随的脑外伤、胸腹部和脊柱损伤等。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处理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好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开放性还原内固定术、闭合性还原内固定术、框架外固定术和股骨头置换术。

其中,开放性还原内固定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方式,它通过切开皮肤和肌肉将骨折复位,然后固定内部骨折部位。

闭合性还原内固定术则是不需要切开皮肤和肌肉完成骨折复位和固定。

框架外固定术通过向骨折周围施加一定的力量来改善骨折情况。

股骨头置换术则是在股骨头部分失去血液供应时进行的手术,采用人工置换股骨头的方式来恢复关节功能。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手术治疗后的重要程序,它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恢复患者的活动功能。

常用的康复治疗方式包括主动和被动关节运动、肌肉锻炼和物理治疗等。

主动和被动关节运动对于恢复关节肌肉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十分有益。

肌肉锻炼也能够增加患者的肌肉力量、促进肌肉的再生和修复。

物理治疗包括局部热敷、按摩和拍打等,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

4. 预防措施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保持安全驾驶习惯、正确使用防护装备、防止高处坠落和减少运动伤害等。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骨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骨二)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年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

(2)病史:多有外伤史。

(3)症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典型外旋、短缩畸形,可触及骨擦音,功能障碍。

(4)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三版(徐银坎、葛宝丰、胥少汀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多见于老年患者。

患髋直接或间接暴力外伤史。

(2)外伤后引起髋部剧烈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髋肿胀,局部皮下淤血,下肢外旋短缩畸形明显,大粗隆部压痛明显。

(4)拍摄x光片可明确骨折及分型。

(二)骨折分型【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

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

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

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

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

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

【分期】一、骨折类型(一) 顺粗隆间骨折: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大致与粗隆间线平行。

按照EVAN 标准分为4型。

Ⅰ型:顺粗隆间骨折,无骨折移位,为稳定性骨折。

Ⅱ型:骨折线至小粗隆上缘,该处骨皮质可压缩否,骨折移位呈内翻变位。

ⅢA型:小粗隆骨折变为游离骨片,粗隆间骨折移位,内翻畸形。

ⅢB型:粗隆间骨折如大粗隆骨折,成为单独骨折块。

Ⅳ型:粗隆间骨折外,大小粗隆各成为单独骨折块,亦可为粉碎性骨折。

(二)骨折线与粗隆间线方向相反,小粗隆也可形成为游离骨片。

此外,骨折线经过大小粗隆下方成为横型,斜形、锯齿形,骨折也可能轻度粉碎为粗隆下骨折。

二、治疗方案(一)整复和固定1.整复1.1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无须整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型及治疗进展
弓骨皮质缺 损而失去力学 支持 , 造成髋 内翻 ; 大粗 隆骨折则 进一步加重其矢状面上的不稳定 , 造成股骨头后倾 。逆粗隆 间骨折则常发生骨折远端 向内侧移位 , 若复位不 良可造成 内 固定在股骨头中的切割 。因此 , 骨折本身 的不稳定是导致 内
固 定 手 术 等 治 疗 方 法 失 效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折 稳 定 性 的治 骨
Hale Waihona Puke 预 防骨折 的畸形愈合 ; 患者不需要忍受手术 的痛苦及 承担相
为简单 , 预后 良好 。 Ⅱ型 : 为粉碎性骨折 , 骨折线主要沿粗隆
间 线 。 皮 质 上形 成 多 个 骨 片 , 复 比较 困难 。其 特 殊 形 式是 在 整
关 的风 险 , 合 了患者及 其家属惧 怕手术 的心理 , 迎 易被接受 等 。因此 , 在不具备手术治疗条件 的基层 医院非手术治疗仍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1 年 8 00 月第 l 卷第 8 C i s R m d s l i , u u 0 0 0 1,0 O 期 h ee e ei &Ci c A gs 2 1, 10N . n e nS t V . 8
股 骨粗 隆间 骨折 的临床 分 型 及治 疗 进展
何跃文 韩 鹏 飞
有移位 。Ⅲ型 : 3骨折片段 , 由于大粗 隆骨折并移位而缺乏后
外侧支持 。Ⅳ型 : 骨折 片段 , 3 由于小粗隆或股 骨矩骨折而缺
乏内侧支持 。V型 : 骨折片段 , 3 同时缺乏内侧和后外侧支持 , 为 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
龄患者 , 发生率 占全身骨折 的 3 4 1 % %E。股骨粗隆问骨折发 ]
生 的主要原 因是外伤和骨质疏松 。 骨折常合并有粗 隆后部和 股骨矩 的破坏 . 治疗不 当易产生髋 内翻畸形 。国内外针对股 骨粗隆 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报 道较多 . 临床 应用效果 但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定义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由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

二、诊断依据和诊断标准(一)诊断依据1、有明显或轻微外伤史。

2、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

3、患侧髋部肿胀明显,可有皮肤瘀斑,移位型骨折肢体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移动肢体时疼痛加剧,大粗隆上移,按压或叩击大粗隆时疼痛加剧,有时可触及骨擦感,纵轴叩击痛阳性,髋关节功能障碍。

4、X线摄片可明确诊断和骨折的类型。

(二)骨折分型1、顺粗隆间骨折:伤肢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点开始,斜向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骨折:伤肢呈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上方,达小粗隆上方。

三、入院指征(一)符合转子间骨折的诊断依据(二)符合转子间骨折的骨折分型四、治疗常规1、手法整复牵引固定: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行股骨髁上牵引。

维持屈髋屈膝各15-30°,外展30°,足部旋中位牵引,牵引重量要足够大,复位后维持牵引量不得少于体重的1/10,如果牵引后复位欠佳,则可用股骨颈骨折整复办法(顺粗隆间骨折)或端提、挤按方法(反粗隆间骨折)整复,尔后维持髁上牵引固定,直至骨折愈合,牵引一般维持8-10周。

2、手法整复固定器固定主要适用于顺、逆粗隆间骨折,在电视X线机监控下,患者取平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把持腋窝及小腿行顺势拔伸牵引复位,保持患者肢外展,足部旋中位或稍内旋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局麻。

按股骨胫骨骨折鳞纹钉固定方法分别将2板骨圆针,顺股骨颈纵轴,呈倒“V”形,用锤击入至股骨头软骨板下0.5cm,针尾留于皮外3cm,尔后以股骨髁上方100m处与骨干垂直由外向内打入第3板骨圆针及第4板骨圆针,不透过对侧皮肤,然后安装固定器,将打入的4板钢针分别套于固定夹上,固定于主体杆上,拧紧螺母,一般固定6—8周。

3、切开复位内固定适用于各种类型成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用股骨上段解剖型钢板,先用连硬外麻醉,外侧切口,钢板置于恰当位置,依次用螺钉将钢板固定于股骨干外侧,拧紧各螺钉,缝合切口,术后卧床3天,2周后可在床上进行下肢伸屈活动,4—6周后患者不负重扶双拐下地,8—12周逐渐开始负重锻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及治疗进展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是指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骨折。

Liporace 等[ ]的研究结果显示90%的IFF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IFF的基本原则[ ]。

近年来,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固定材料的问世与改进,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日趋成熟,现将其综述如下。

1临床分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分型颇多,目前为大家熟知并广泛应用的有以下4种:Evans分型。

Boyd―Griffin分型,Jensen分型以及AO分型。

1.1 Evans分型:1949年Evans[ ]提出了一个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法,根据骨折线方向将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出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I 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

骨折稳定;I 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侧骨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I 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侧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I 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1.2 Boyd―Griffin分型:1949年Boyd和Gfiffin[ ]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4型.包括了从股骨颈的关节囊以外部分至小粗隆下方5 cm的所有骨折。

I型:骨折线沿粗隆间线延伸,稳定无移位。

骨折整复较为简单,预后良好。

Ⅱ型:为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主要沿粗隆间线,在皮质上形成多个骨片,整复比较困难。

其特殊形式是粗隆间前后线型骨折(只能在髋关节侧位片上看到),在x线正位片上骨折同I型。

但在侧位片上可见到冠状面的附加骨片。

Ⅲ型:骨折在粗隆下基底部,骨折线经过骨干的近端到远端或到小粗隆,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整复较为困难,可引起许多并发症。

Ⅳ型:骨折包括粗隆区和股骨近端两部分,股骨干多呈螺旋形斜形或蝶形骨折,骨折不稳定。

1.3 Jensen分型:1975年Jensen对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复位是否稳定而分为5型[ ]。

I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

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

Ⅲ型:3骨折片段,由于大粗隆骨折并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而缺乏内侧支持。

V型:3骨折片段,同时缺乏内侧和后外侧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1.4 AO分型[ ]:1981年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体系中。

归为A类骨折。

Al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

①骨折线延伸至粗隆间线;②骨折线通过大粗隆:③骨折线位于小粗隆下部。

A2型:经转子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

①有一内侧骨折块;②有数块内侧骨折块;③向小粗隆下延伸超过1 cm。

A3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骨皮质。

①斜形;②横形;③粉碎。

2治疗方法2.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骨折移位情况,采用不同的牵引方法[ ]。

通常采用患肢牵引8―12周或穿矫形鞋,同时配合患肢功能锻炼。

通常认为保守治疗护理工作繁重。

而且并发症多。

最为严重的是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不起。

容易造成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引发或者加深发生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概率,最终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Lin 等[ ]报道保守治疗引起的髋内翻发生率高达40%一50%,死亡率高达35%左右。

目前保守治疗临床应用较少,仅适于少数一般情况太差、无法耐受麻醉及手术、存在严重伴随疾病或术前并发症的患者,因为丧失了手术时机,才不得已采用保守治疗[ ]。

2. 2 手术治疗Doruk等[ ]的研究结果显示,IFF患者早期手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并发症亦明显减少。

因此,目前对IFF患者,只要无明显手术禁忌,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积极手术治疗。

目前,随着内同定材料和手术方法的更新发展,IFF手术方式的多种多样,现分述如下。

2.1 多钉固定系统2.1.1 斯氏针斯氏针固定是在局麻下经C型臂x线机透视。

用4枚直径3.5 mm斯氏针固定。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抗压、抗弯、抗旋转能力强。

缺点是对骨折断端缺乏加压作用,固定强度差,不允许早期功能锻炼,易出现针道松动、断针及髋内翻等并发症。

现基本被空心拉力螺钉替代。

2.1.2 空心拉力螺钉空心拉力螺钉是依靠钉头螺纹加压骨折端的作用,克服斯氏针易松动和脱针的缺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身体条件差、稳定型、大粗隆外侧骨皮质较完整的病例,即Evans I、Ⅱ型。

2.2 钉板固定系统2.2.1 Jewett式钉 1970年以前,国外不少医院采用此钉治疗IFF,对稳定型IFF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但对不稳定IFF 易发生钢钉变弯与折断。

由于非解剖学设计,有固定的颈干角,操作上困难,置人时需捶击打入,对大粗隆粉碎性骨折的固定不利。

且此钉不具备静力动力加压作用,钉尖处应力极大,易穿破股骨头进入髋关节腔,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

现该法已很少应用。

2.2.2 麦氏鹅头钉此钉与Jewett式钉类似,用1枚螺丝钉将三翼钉与侧钢板之间固定,便于调整颈干角,操作上容易。

由于近年国产麦氏鹅头钉尾螺钉太短小,当髋关节伸屈活动时,使螺钉松动,容易导致三翼钉与侧钢板问出现分离,而不能早期负重。

且此钉也有钉尖穿入髋关节腔的问题,现已基本弃用。

2.2.3 Ender钉 Ender钉是从股骨内髁开槽插入,穿过骨折部的髓腔直达股骨头。

其优点是具有力学优势,内固定物的弯曲力矩减小,手术时间短,失血少,创伤小,操作简单;缺点是固定力量小,髋内翻发生率高,远端钉尾常致膝部疼痛及钉尾倒退现象。

该钉已逐步弃用。

2.2.4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为螺钉帽被锁定于钢板上,骨折端的稳定依靠钉板之间的成角稳定,而不是依靠钢板与骨面之间的摩擦力[ ]。

利用钢板螺钉的角稳定性使骨与钢板形成整体构成所谓“内支架”稳定骨折端。

螺钉和钢板之间的锁定结构避免了因螺钉松动而导致的钢板对骨折固定作用的丧失,螺钉与钢板牢固结合成一体,使固定强度明显增加。

2.3 髓内固定系统髓内固定系统主要有:Gamma钉、股骨近端髓内钉(PFN)、PFN-A等.其优点有:(1)能很好地恢复颈于角;(2)可有效地防止旋转畸形;(3)骨折端干扰减少,可提高骨折愈合率;(4)髓内中轴固定,所受弯应力较钢板减少,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几率降低。

目前髓内固定已成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特别是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 ]。

2.3.1 Galnma钉 Galnma钉由Groose于1989年首先开始应用以来,不断改进设计,创新技术,在Gamma钉15年l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第3代产品。

Gamma3的结构特点[ ]:①近端直径减少至15.5 cm,远端直径减少至11 cm,减少内植物的体积,减少15%~20%的切骨量;②三种颈干角设计130°、125°、120°,利于术中灵活选择;③自攻拉力螺钉,减少扭矩和切出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④防旋螺钉设计,带坡度的导向沟,只允许拉力螺钉进行单方向的滑动,利于对骨折端进行加压;⑤远端锁钉可以选择动力或静力交锁;⑥多种螺钉尾帽,方便内固定物的取出;⑦主钉近端40的外翻角更符合人股骨的解剖结构,避免三点负重从而减小股骨远端所受的应力,降低术后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⑧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工具,更方便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操作时间。

但PFN对操作技术的要求亦较高,此外,PFN股骨头颈内螺钉在术后功能锻炼中有松动退钉发生及后期不稳定的可能性。

2.3.3 PFN-A PFNA是在PFN广泛应用临床实践基础上,AO/ASIF为克服PFN的缺陷,设计出的髓内固定装置。

PFNA用1枚螺旋刀片代替PFN打入股骨颈的2枚螺钉。

螺旋刀片在打入过程中旋转,压紧松质骨,提高了螺旋刀片在股骨头颈内的锚合力,提高其稳定性,有效地防止旋转和塌陷,增强了抗内翻畸形能力,与螺钉固定系统相比,抗拔除力明显提高,并缩短手术时间。

这尤其有利于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和股骨颈细小的女性患者。

PFNA 主钉具有60外偏角,相对于PFN更加符合股骨近端的解剖特点。

便于从大转子顶部插人髓腔。

远端长凹槽设计及远端锁钉的位置与主钉的尾端距离增加,可分散骨干所承受的应力,避免股骨干骨折。

PFNA是一种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的内固定方法,特别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IFF。

既符合生物力学特点又符合微创的理念。

但是国内外大量使用PFNA的病例也出现一些问题,如螺旋刀片穿出股骨头进入髋关节、最小直径的髓内钉与矮小患者的股骨髓腔大小不匹配;还要注意远端锁钉不能采用动力锁定,否则会因为髓内针的相对滑动导致近端外移等[ ]问题。

2.5 人工关节置换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开始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IFF,取得了良好疗效。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主张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IFF,该方法能使患者早期下地负重行走,缩短卧床时间,从而很好地恢复患肢的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避免髋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以及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诸多并发症的优点。

由于IFF极少发生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经恰当治疗易愈合,很少引起髋关节功能障碍,而人工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出血多、风险大、费用高,有许多并发症如感染、脱位、人工假体松动、假体部位骨折、需二次翻修手术等,这些并发症甚至是灾难性的。

因此,IFF早期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尚存争议,应严格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只能作为一种最直接、有效、快速的内固定方法以外的补充手段。

3小结综上所述,IFF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骨折类型、患者年龄、健康状况及骨质疏松等因素,原则上只要无绝对手术禁忌证,应尽早手术治疗,并早期尽最大程度的恢复功能。

虽然内固定器材不断进展,但DHS和PFN(PFN-A)仍是目前最常用的。

对稳定型IFF,股骨矩及力学稳定性未受破坏的,选择DHS即可;对于不稳定型IFF,PFN(PFN―A)应作为首选;对于高龄、严重粉碎性IFF合并严重骨质疏松,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或外支架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