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
自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问题也开始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06年以后,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二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标签: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高职
为了解用人单位选聘大学生的需求,及时掌握最新就业动态,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8年对参加当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或品质是“团队合作能力”(38.5%)、“人际沟通能力”(35.2%)、“责任心”(35.2%)和“吃苦耐劳精神”(32.4%)。然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责任心”、“毁约率高”等恰恰又是用人单位认为现今毕业生所共有的问题,选择率均高达30%以上。作为就业教育的高职教育,面对如此市场需求,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硬实力”(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较高的人文素养)。
在1990年,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并逐渐将其从国际政治领域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后,我国在1993年也开始使用此词,“就业软实力”一词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在分别用中国期刊网及读秀数据库查询国内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情况后发现,在2006年之前,我国对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即使在2006年之后,也是更集中于宽泛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系统研究偏少。
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关键词“就业软实力”,选择年份为1979—2010年间,精确搜索结果为十篇,模糊搜索结果为15篇,两次搜索结果中最早发表的文章均是杨云英发表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上的《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准备》。但进一步输入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选择年份同样为1979—2010年间,精确搜索结果却为零篇,模糊搜索结果也只有一篇。换个关键词“学生软实力”对1979—2010年间的研究情况精确搜索,显示结果为六篇,模糊搜索结果为11篇,最早的文章同样出现于2006年。在读秀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输入“软实力”关键词,可搜得2007年及2009年相关学位论文各一篇。
从已掌握文献资料看,我国学者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
受约瑟夫·奈教授从政治范畴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影响,学者们将“软实力”几乎都看成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反映在大学生就业上,主要是指除了专业技能、毕业证书等硬实力以外的个人内在素质。虽然各人表述不同,但实质含义大同小
异。如有学者认为就业软实力是各种非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隐形的。也有学者将就业软实力干脆定义为做人的素质。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总称,就业软实力可表现为多方面内容,对此内容的界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及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学者们在研究此问题时首先论及的都是就业软实力的内容。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学者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认为就业软实力主要包括公民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几项,只是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理解,在表述上会有出入。
如航华认为除了包括上述几项,还包括职业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和创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多学者如梁妙荣直接将职业道德具体化为敬业精神等。而孙玉玻等人则认为就业软实力包括意识领域实力、行为领域实力与生态领域实力三大类。意识领域实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就业价值取向、敬业精神等方面内容;行为领域实力主要包括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内容;生态实力则包括个人感恩意识、公德意识与个人情操、人格魅力等方面内容。在作者看来,这三种领域的“软实力”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也有人将就业软实力称为就业软能力。如在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就指出,就业能力可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报告将软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应用层、修炼层、天赋层。应用层软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分析能力等。修炼层软能力是通过长期积累和修炼形成的心理能力,包括责任心、成就动机、服务意识等。天赋层软能力是基于先天生理差异而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的技能,如直觉、美感、个性特质、性格等。
二、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
(一)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决定其职业竞争力的形成
就业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决定作用。鉴于此,学者们一般从职前与职后两个角度论述就业软实力对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影响。
1.从职前的求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多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较看重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度等内在品质,这些品质已成为学生在知识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并维持一份工作的必备条件。
2.从职后的在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航华提出就业软实力不仅是毕业生的求职能力,也是一种在就业岗位上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目标随时调整行为偏差,从而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职业变迁。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影响其硬实力的有效发挥
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其实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是要以软实力作支撑的,学生就业后要想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铺路搭桥,软实力可以保证硬实力的充分发挥。
三、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学者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时几乎都是分别就公民基本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养成视角来论述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途径。现将学者们提及的培养途径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立足第一课堂,培养职业意识
1.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需要专业课与人文课的双管齐下,并强调人文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质量。通过人文课程实施人文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就业上,则为就业软实力。
2.在教学安排上,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需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双管齐下。南宫鸿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及,实践教学应改变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也可深化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特别是能够了解社会对一名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软实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功效首先体现在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上。为此,有人认为,高校一方面应加强校园硬件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人环境;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开设讲座、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大学生培育软实力的自觉性。
(三)适应企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生供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似乎越来越严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人学校又培养不出来,使高职生就业面临着尴尬境地,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现如今更加严峻。为缓解这种矛盾,就要增强供方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尤其是要知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