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国歌曲创作的第三次高潮

合集下载

冼星海、傅东岱绝唱之作:《牺盟大合唱》

冼星海、傅东岱绝唱之作:《牺盟大合唱》

冼星海、傅东岱绝唱之作:《牺盟⼤合唱》2019-09-08⼈民⾳乐家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合唱》,已成为⽿熟能详的抗战歌曲。

但对于它的姊妹篇《牺盟⼤合唱》,恐怕就鲜为⼈知了。

本⽂将这⾸成为词曲作者绝唱的⼤合唱的创作与相关链接奉献给⼴⼤读者,以纪念⼭西牺牲救国同盟会成⽴70周年。

特殊的战⽃群体形成了鲜活的艺术素材⼀切艺术都是社会⽣活的反映,社会⽣活是艺术的惟⼀源泉。

《牺盟⼤合唱》也不例外,它深深根植于⼭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这⼀特殊的战⽃群体。

⼭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成⽴于1936年9⽉18⽇,最初是由⾃强救国同志会中的进步青年杜任之、宋劭⽂、戎⼦和、刘⽟衡等倡议,经阎锡⼭批准⽽建⽴的。

牺盟会成⽴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本帝国主义和的不满,⼯作⼀度被迫停顿。

如何才能把牺盟会办得有声有⾊,阎锡⼭最终决定延揽共产党中的⼈才,于是派⼈去北平寻访同乡薄⼀波,邀请他回⼭西“共策保晋⼤业”。

按照中共中央北⽅局的指⽰,薄⼀波接受了阎锡⼭的邀请,于9⽉回⼭西进⾏了为期40天左右的考察,认为⼭西确已形成可以推动阎锡⼭参加抗⽇民族统⼀战线、开展群众性抗⽇救亡运动的有利形势。

经北⽅局决定,薄⼀波选择杨献珍、韩钧、董天知、周仲英等⼈⼀同到⼭西,以抗⽇活动家⾝份推动⼭西抗⽇救亡运动,并成⽴了由薄⼀波为书记的中共⼭西省公开⼯作委员会,具体负责⼭西抗⽇民族统⼀战线⼯作。

11⽉3⽇,薄⼀波等到达太原,第⼆天便受到阎锡⼭等⼈的约见。

薄⼀波向阎锡⼭提出三点要求:“第⼀,我参加共产党多年,可以说是定型了,说话⾏事总离不开共产党的主张,希望得到理解;第⼆,我只做抗⽇救亡⼯作,对抗⽇有利的事情都做,不利的事情都不做;第三,在⽤⼈⽅⾯要给予⽅便,对我⽤的⼈要保障安全,其中会有不少是共产党⼈。

”阎锡⼭表⽰同意。

这样,薄⼀波顺利接办了牺盟会,不久,⼜进⼀步改组了牺盟会的常委会和执委会领导机构。

此后,牺盟会虽然名义上由阎锡⼭任会长,梁化之任总⼲事,但实际⼯作完全由薄⼀波主持,实际上成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群众抗⽇团体。

试析古典歌曲《长相知》的音乐特征与演唱

试析古典歌曲《长相知》的音乐特征与演唱

试析古典歌曲《长相知》的音乐特征与演唱一、中国古典歌曲《长相知》作品概述(一)曲作者石夫简介及创作背景《长相知》这个作品是石夫受我国著名现代话剧作家曹禺的邀请,为他的历史剧《王昭君》所创作的一首插曲。

《长相知》改编自汉乐府民歌《上邪》,石夫把先进的现代音乐创作手法同我国古典诗词韵律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洋洋盈耳、婉转悠扬。

1978年《王昭君》在北京首演后,这首歌曲便风靡了全国,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一举成为了音乐会和课堂教学的常用曲目之一。

(二)诗歌赏析原诗《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出自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是汉乐府民歌中非常著名的一首。

感情强烈、荡气回肠。

诗歌以一位女性的口吻,简单而又直接的表达了她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情感,是非常难得的佳作。

古代写“情”的诗歌中基本都是以年轻男女在恋情中的害羞含蓄态度为主基调。

而这首诗却以主角直抒胸臆的表达为基调,标新立异、别具一格。

明代作家胡应麟称其为“短章中神品”。

全诗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

全诗只有短短三句,却笔势突兀、行云流水、气贯长虹。

女子用手指着天大声喊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不仅表现出女子的感念深切、难以忘怀,又透出她埋藏心底已久的愤懑与悲哀。

“上”指的是上天的意思。

“邪(yé)”为古代常用语气助词,可用“啊、呀”来解释。

“相知”指的是“相爱相守,结为知己”。

“命”是通假字,通“令”,这里是“使”的意思。

“陵(líng)”指的是“山峰”。

“雨(yù)”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因此“雨雪”在这里是下雪的意思。

“乃”是“才”的意思。

声乐作为另一种形式的音乐,它具有独一无二的时代艺术特征。

它是音乐与词的概括与归纳。

音乐和文学虽然是两种有区别的艺术形式,但二者的存在方式是一样的,就是依托于时间。

两者都有发端-上升-终止这样一定的程序规律时间,唤起一定时间内观众的审美憧憬、领略。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

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田亚茹中国歌剧从1920年诞生至今,已有无数作品问世,但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数《白毛女》、《江姐》、《原野》。

这三部作品分别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部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们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歌剧作品。

尽管时光飞逝,它们始终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精品。

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创作审美趋向以及观众的审美情趣。

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可以直观中国歌剧一路走来是如何进行探索的,对我们认识中国歌剧的现状,以及思考今后歌剧的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中国歌剧第一个里程碑《白毛女》《白毛女》的创作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回顾历史,以19 2 O 年黎锦晖创作《麻雀与小孩》为代表的儿童歌舞剧的诞生,开辟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先河;之后便陆续出现了以《扬子江暴风雨》( 聂耳曲)为代表的“话剧加唱”模式的创作实践以及以《秋子》( 黄源洛曲) 为代表的大歌剧的创作道路的尝试。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延安又兴起了以《兄妹开荒》( 安波曲) 为代表的秧歌剧的创作实践。

这2O 年时间内,中国歌剧都以不同风格、不同的创作手法进行着实践,在理论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直到《白毛女》的创作成功,才真正明确了中国歌剧的创作方向。

《白毛女》的问世,也为其后来的歌剧作品开辟了道路。

《白毛女》于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编剧,马可、张鲁、瞿维等人共同创作完成。

1948年5月首演于延安中央学校礼堂。

该割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

作者在创作中,考虑到如何将歌剧民族化,因而采用了中国民间歌曲及戏曲唱腔与西方歌剧作曲技法相结合的形式,为了更好地、真实地表现剧中的主题,创作者选用了河北民间歌曲《小白菜》的音乐作为塑造主人公音乐形象的音乐素材,在不同的场合利用变体的手法将其发展变化,给观众呈现出喜儿从天真烂漫到满腔仇恨再到坚韧不屈的丰富的形象。

简谈中国歌剧发展的三次高潮

简谈中国歌剧发展的三次高潮
文 艺评 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简谈 中国歌剧 发展 的三次高潮
曹明明 ( 山西大 同大学艺术学院 山西大同 0 7 0 30 0)
由中国人 民解 放 军空 政歌 舞 团首 次在 北京 上演 ,取 得 了极大 的成 功 。作 曲家们 采用 四川 民歌音 调素 材 为主 要基 调 , 由于 剧情 本身 发 生 在渣 滓洞 ,选 用 四川 i民歌 基调 ,使这 部歌 剧更 具有真 实 性 。 在 此 基础 上 ,作 曲家 广泛 采用 川剧 、粤 剧 、四 川清音 、京剧等 戏 曲 ,将 这 些戏 曲音 乐 元素 与歌 剧形 式如 重 唱、合 唱有 机地 结合 。 《 江姐 》 的歌 剧创 作 ,其 音乐 戏剧 结构 和 总体风 格 的主 导潮流 来 说 , 是一种 直 接继 承 了 《 白毛 女》 艺术 经验 并加 以创 造性 地发 展 中 国歌 剧 自2 世 纪 2 年 代 诞 生 以来 ,不 断 变 革创 新 ,至 今 和 丰 富的 歌剧样 式 。这 种歌 剧样 式 由于广 泛 吸收 了戏 曲、话剧 和 0 O 已走 过 8 年 的 曲折 历 程 , 在 歌剧 发 展 史 上 曾掀 起 过三 次 高潮 。 西 洋歌 剧 的种种 优 长 ,避免 了过 分执 于 一端可 能 造成 的艺 术整 体 O ( ) 4年 代 以 《 1 0 白毛 女 》 为代 表 的优 秀 歌剧 堪 称 是歌 剧 史上 的 性 上 的偏颇 ,因此 在这 一 时期有 了 很大 的发 展 ,取得 了很 高的 成 里程 碑 ,掀 起 了歌剧 发 展 的第 一 次 高潮 。 ( )5 年 代 末  ̄ 6 年 就 , 因此 歌剧 《 姐 》就是 我 国第 二 次歌剧 高潮 的潮峰 。 2 0 J lo 江 代 中以 《 洪湖 赤卫 队》 《 江姐 》 为代 表 的优秀 歌剧 作 品掀 起 了歌 三 、 《 野 》— — 当代 歌剧创 作 的巅峰 原 剧 发 展 的第 二 次 高潮 。 ( )9 年代 , 《 3 0 原野 》 《 原 》 等歌 剧 苍 《 原野 》 由万方 编剧 ,金湘 作 曲 ,根 据我 国剧作 家曹 禺名 著 作 品 的 问世 ,使得 中国歌 剧 的发展 呈 现体 裁风 格 多样 化 ,无主 流 改编 创 作而 成 。在音 乐创 作 中 ,较我 国以往歌 剧 创作 有所 突破 , 风 格 的多 元 并 存 局 面 ,从 而 掀 起 了歌 剧 发 展 的第 三 次 高 潮 。 以 作 曲家采 用 多调 性 思维 与旋律 片 段相 结合 的原 则 ,较 多地使 用宣 《 白毛 女 》 《 江姐 》 《 原野 》 为代 表 的代表 歌 剧史 上 发展 的三 次 叙调 的形 式 ,使 宣叙 调在 不 同调 性 的游移 中进 行 纵 向的叠置 和横 高 潮歌 剧 作 品,倾 倒 了无 数观众 ,在许 多 人 的心 目中都 留下 了不 向 的延展 ,同 时注意 了音 乐 与语 言 的关系 ,借 鉴 了中 国戏 曲中韵 可 磨灭 的 印象 。 白的神韵 和 古典 诗词 吟诵 的方 法 以及 说唱 音乐 中 的形式 ,赋 予宣 尽 管 时光 飞逝 ,这 三部 作 品始 终是 中 国歌剧 史 上 的精 品 。它 叙调 以中 国特 色 和多 样性 ,同时 在 《 原野 》 中作者 将 多种技 法相 们 分别 代表 着不 同时期 的作 品风 格 、创 作 审美趋 向 以及 观 众 的审 糅合 使音 乐更 加 具有 戏剧 表现 力 。在 合唱 的处 理上 ,作 曲家 大胆 美情 趣 。通 过这 三 部作 品我 们可 以直 观 中 国歌剧 是 如何 进行 探 索 采 用 不 同声部 的 不 同调性 ,使 音 乐形象 的 塑造更 加 多元 化 、立体 的 ,对 我们 认 识中 国歌剧 的现 状 , 以及 思考 今后 歌 剧 的发展 道 路 化 。

民族管弦乐《春华秋实》的“音乐结构力”研究

民族管弦乐《春华秋实》的“音乐结构力”研究

引子部分呈现出梦幻、空灵的意境,由扬琴唤醒其他乐器,先是钟琴、钢片琴、音束与二胡做出微弱的回应,两次回应之后,开始了两组对话,分别是琵琶与扬、柳琴与中阮,接着弹拨乐组依次以三连音的节奏奏出5小结,在第14小结处,弹拨乐组与弦乐组完成第一次合奏,三拍的休止后,由箜篌十六分音符奠定第一部分的调性——D徵。

第一主题(A段)由GABDE五音组成,先是高胡solo,主旋律恰好在其常用音域范围,为d2-e3,音色柔和又明亮,伴奏部分为箜篌的分解和弦织体与二胡和中胡的和声织体。

主题旋律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结构,四句落音在“徵、商、宫、徵”,其中第二句采用顶真技法。

音乐旋律线条陈述如同“行云流水”般自如,正是符合中国人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第一部分是作品第一次“赞歌式”的体现。

C段(唢呐solo)为全曲第一次高潮,充分发挥了唢呐热情豪放的音响特点,还借助于乐队协奏的力量,赋予了唢呐生机勃勃的力量和浪漫主义气质。

表2 第二部分结构图第二部分“秋日之实”结构展衍式、变化重复的多段体段落A B A1B1C B2小节数69-8485-101102-132133-148149-164164-170速度♩=172主旋律乐器弹拨组+弦乐组唢呐弹拨组+弦乐组+吹管组吹管组打击乐组所有组情绪轻快热情豪放轻快激情大气奔放热情洒脱第二部分A段首先在速度上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弹拨乐组以模进的手法将旋律推动四次,分别落音在A、B、D、E,最后在大合奏中由吹管组奏出全曲的第二次高潮。

当全乐队声响达到最高潮时,又加入一段打击乐加以升华,再次将音乐推向高潮,使音色在音响上更加圆满,具有独特风格的舞台节奏语汇。

做法是依次加入打击乐器,先是排鼓、花盆鼓、小军鼓、大军鼓,八小节后加入定音鼓、对镲和木鱼。

这种音量的布局带有“U”字形的整体设计,一波三折的情绪起伏,都具有中国人的感情方式和音乐表述特点。

多段式结构使音乐像“卷画”那样陈述、衍展,同时由于“渐变”,所以整体结构也往往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展开变化,从而使乐曲呈现“一波三折”“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形态,最后在大合奏的高潮中停止。

琵琶曲《彝族舞曲》赏析_高宁

琵琶曲《彝族舞曲》赏析_高宁

目录摘要 (1)一、琵琶的发展史 (1)1、称谓的发展 (1)2、形状及演奏形式的发展 (1)3、琵琶在各代的发展 (2)二、独特的彝族音乐 (2)1、烟盒舞 (3)2、海菜腔 (3)三、《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曲式结构 (3)1、创作背景 (3)2、曲式结构 (4)四、《彝族舞曲》各段的音乐特点 (5)1、自由的引子 (5)2、优美的主旋律 (6)3、高潮及过渡段 (7)4、朦胧、柔美的再现部分 (11)5、不同风格的《彝族舞曲》 (11)五、总结 (12)琵琶曲《彝族舞曲》赏析音乐系音乐学学号:07810106 姓名:高宁指导老师:刘晓摘要:琵琶,这件古老的乐器由神秘的丝绸之路起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也流传了千年。

在这千年历史的河流中,《彝族舞曲》便是近代琵琶乐曲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它拥有着浓郁的彝家风情和新颖独特的曲式结构,还在传统的复三部曲式中添加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节奏及演奏技巧,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彝家月色。

本文通过对乐曲意境及表现手法的赏析,加深人们对此曲的了解和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关键词:琵琶;彝族;彝族舞曲一、琵琶的发展史1、称谓的发展琵琶,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可谓是中华艺园中之魂宝。

不过这件传统的民族乐曲,其实是在很久以前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它起端于丝绸之路,在秦汉时期传入我国,后在我国不断地演变,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琵琶,而我国琵琶的这个称谓也是音译于波斯语的“Barbat”。

①琵琶在刚进入我国时最先是译为“批把”的,大约至魏晋时,又根据我国琴、瑟等弹奏乐器的用字习惯,才把这两字的挑手旁或目字旁去掉,增加两个“王”并列的“琴”字头正是变动词为名词,成为“琵琶”两字而沿用至今。

②2、形状及演奏形式的发展在古代,确切的说是秦汉至隋唐的一大段时间内,“琵琶”一直是各种弹拨乐器的总称。

当时的琵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约由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直项(长颈)琵琶,另一种则是大约由南北朝传入我国的曲项(短颈)琵琶。

浅析我国现代声乐艺术中的时代风格

浅析我国现代声乐艺术中的时代风格

民得解放 的喜悦心情 , 同时抒发对 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深切缅怀之情 的作 品。此外 , 中国音乐家协会也恢复了工作 , 组织一系列
第二 , 8 O年代初期是通俗音乐创作的初 步繁荣阶段。随着大中城市音乐传播场所的
技 法写成的 《 涉江采芙蓉 》 ,也有 赵季平用
民间音调写成的 、大通大俗的电影 歌曲 《 妹
历史时代的文化演进 的必然结果 , 音乐家创 作 的作 品也 自然会 在时代 特征 的各 种 因素
影响下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特征。
阶段 :
音 乐艺术 的时代 风格 即音乐 风格 的时 代性 , 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精神 和社会 的特点 通过 一定时代 的音乐创 作 的内容和形 式反 映出来 , 形成 了某种共同的能反映出时代 的 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心理的风格。所谓 音乐 风格 的时代特色就 是指 同一时代 的音 乐作品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 它体现出这个
综合论坛 2 0 1 3年 1 1期 ( 中)
浅析我国现代声乐艺术中的时代风格
曲 波
(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现代声 乐文化继承 了我 N- I L秀的传统文化 ,并吸纳国外的音乐文化经验 而发展成为新兴的音 乐文化 。 探讨我 国现代声乐艺术 中的时 代风格 ,对我 国音乐的发展有 着积极意义。本文从音乐艺术时代风格概念的阐述出发 ,探讨 了我国现代 声乐艺术中的 时代风格以及中国现代声乐艺术 的审 美理想。
的广 大作 曲家更是激情澎湃地谱写 了 《 周 总
理, 您在哪里 》等表达粉碎 “ 四人 帮”后人
表 现人 与人之 间深沉感情 的抒情 歌曲深 受
广 大听众 的喜爱。这一时期 的音乐也受到文 学 界的 “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的影 响 , 产 生了一些 “ 反思”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

中国共产党历史(1921-1949)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7-1923.6.) 二、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6-1927.7) 三、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四、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五、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21年7月-1923年6月)
一、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 北京爆发的中国 人民彻底的反对 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 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 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 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 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 立准备了条件。
如此美好、幸福、和谐的人类社会理 所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 所有怀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要么 是不懂得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含义、要么 就是自己的人生没有理想信念! 大家作为要求入党的先进青年就应当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当有人问起 时就应当很自豪的说出来! 每个党员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不去开始奋斗,什么目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无法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南陈 北李)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 的第一人
三、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1、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2、1920年10月,李大钊等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3、1920年秋,董必武等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4、1920年秋,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5、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等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6、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 产主义小组。 7、1921年,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

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起步曲折期(20世纪初)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标志着中国通俗歌曲的诞生。

由此开启了中国通俗歌曲创作的第一个历程。

黎锦晖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奠基人。

当时,中国的歌曲创作大致分化为两大潮流:一、以聂耳、冼星海为代表的大众进步歌曲。

二、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城市商业化的流行歌曲。

总体看,早期中国通俗歌曲作品题材狭窄,演唱矫揉造作。

随着抗日救亡的时代要求和救亡歌曲的兴起,当时的通俗歌曲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生模仿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歌曲才悄悄回到中国音乐生活中来,“抒情歌曲”迅速取代了“队列性群众歌曲”成为当代歌曲的主要体裁。

歌曲的音乐语言也渐渐向人们的心灵贴近。

1980年,“歌星”成专称。

以李谷一、郑绪岚、成方圆等为代表,他们的演唱形成了抒情歌曲、通俗民歌或艺术性通俗歌曲唱法的新风格。

这一时期港台歌曲的大量输入,成为最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

首先是邓丽君歌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对内地通俗歌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批通俗歌谣体的台湾校园歌曲走红内地。

独立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末期)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标志着内地通俗歌曲的崛起。

最突出的标志有两个:一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

二是具有中国气派的“西北风”的盛行。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首次单设了通俗唱法,正式确立了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音乐领域的地位,使通俗歌曲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探索深化时期(90年代上半叶)一、摇滚乐在北京获得较大的发展;二、电视剧音乐成为一个特殊的创作领域;三、电视晚会成为继大型歌会、歌手大赛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通俗歌曲推广形式;四、亚运会征歌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五、港台歌曲冲击大潮和大陆青少年崇拜偶像追星族浪潮的兴起。

开放分化时期(1996年至今)内地通俗歌曲受欧美通俗歌坛的影响越来越大。

淡化旋律、强化节奏。

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8篇)

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8篇)

六年级音乐黄河颂教案(8篇)《黄河颂》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歌曲《保卫黄河》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画面)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五、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作业布置: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七、板书设计:教学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黄河颂》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音乐舞蹈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主要内容:全部史诗由三十多只革命歌曲和二十多个舞蹈组成,其中包括五个大合唱、七个表演唱,还穿插了十八段朗诵。

许多诗人、作曲家和舞蹈家参加了创作;首都和部队能主外地七十多个单位的音乐舞蹈工作者、舞台美术人员以及工人、学生、少先队员等业余演员们共三千多人参加了演出。

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

当历时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在《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的大合唱声中结束时,大厅内灯光通明,上万名中外观众全体起立,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共分八场。

各场的题名是:《东方的曙光》、《星光燎原》、《万水千山》、《抗日的烽火》、《埋葬蒋家王朝》、《中国人民站起来》、《祖国在前进》、《世界在前进》。

这部大歌舞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从中国共产掌的诞生开始,包括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几个重大历史时期内,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同时表达出六亿五千万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全世界广大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演出在壮丽的《东方红》序曲和合唱声中揭幕。

几十名女演员迎着天上从沧海中升起的一轮红日,组成一个个葵花的队形然起舞,呈现出“葵花向阳,人心向党”的生动情景。

整个大歌舞的演出,是一部中国革命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

从第一场《东方的曙光》中升起红旗开始,每一场都鲜明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作用。

当天幕上出现作为中国革命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及绘有长征时期毛泽东同志肖象的红旗时,舞台上红军战士们高歌畅舞,群情振奋。

在这部大歌舞的第七场中,新作的一首庄亚颂歌——《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对伟大倾袖敬爱的心意。

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分析

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分析

歌曲《乡音乡情》艺术分析【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优雅的、内涵深厚、创作手法娴熟、优美的歌曲。

《乡音乡情》是著名作曲家徐沛东先生早年创作的一首充满当地风味的歌曲,因为受到人们的喜爱,已广泛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选曲。

也是一首风格淳朴,曲式严谨,有真挚的情感内涵深刻的艺术歌曲。

作者通过对祖国不同地域和不同风情的赞美,将热爱大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愫融为一体,书法了华夏儿女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关键词】乡音乡情;艺术歌曲;演唱一、《乡音乡情》时代背景由晓光作词、徐沛东作曲、余卓群配伴奏的《乡音乡情》,作曲家徐沛东先生创造了丰富的音乐美,这些音乐美是一种纯粹的美,简单的美。

他颂扬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流畅的旋律、充满个性,听起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以诗为词,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又吸取了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来发展音乐主题,加上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成为具有当代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二、《乡音乡情》艺术作品分析1、歌词内容分析歌词意境抒情,寓意深刻,第一乐段把家乡碧湖、海滩如一幅美丽的图画描绘出来,诗的意境具体、形象。

在这优美的意境中,作者抒发“乡音难改,详情缠绵……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心窝。

”这种感觉,如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一般,似乎出现在听众的面前。

第一乐段把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升华到对祖国的感激之情:“华夏土地生我养育我,九曲黄河滋润哺育我。

”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生动刻画了艺术形象。

2、《乡音乡情》音乐内容分析《乡音乡情》是一首扩展性再现乐段的二段体(A+B)的曲式。

A段是二句式的、方整性的、收拢性的的终止。

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深地感受到每个人的情绪,对培养自己的中华大地深深怀念之情。

音乐深情、舒展。

B段是扩展性的再现乐段,再现句是d句的扩展性重复。

C句在音乐上达到高潮,节奏变化重复,先用切分节奏突出强音,后用两音一字的落滚旋律把中华土地、九曲黄河对“我”的培养之情深情的表达出来,接着音乐进入行板较快的节奏,叙说着乡音乡情时刻萦绕在我心窝。

解析中国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解析中国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

11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16解析中国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楚培琳摘 要:《我住长江头》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国艺术歌曲,音乐家青主以其作品独特的风格精心作曲并谱写伴奏,乐曲含蓄,旋律优美,意境深远,伴随歌曲情感强烈而生动,歌曲形象清晰,与整首歌曲情感合二为一,他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感悟,极富艺术美学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及其作者个人演唱经验,从艺术风格、创作风格、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使自己在对我国艺术歌曲的传唱与研习过程中更为深刻地认知与理解,进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青主;《我住长江头》;艺术风格;创作风格;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楚培琳(1986-),女,大学本科学历,河南测绘职业学院教师。

一、中国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的创作风格(一)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我住长江头》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词曲家青主依据北唐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卜算子》所谱曲作品创作的。

他在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在1922年-1903年之间生活的经历导致青主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用音乐来表现心灵,使这首歌的层次结构与思想情感对比变得更加丰富合理,既抒情而激越,上行和下行韵律的交替进行,既充满了吟唱的神韵,也充满了隽永的激情并传唱至今,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也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当时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二)歌曲曲式结构分析《我住长江头》这首曲子属于复二部曲形式,有着丰富的和声形式,调性为G 大调,整首曲子主要由A 和B 两个部分组成。

前面四分小节为音乐前奏,第5至二十小节为A 部分;从二十一小节至最后为B 部分。

A 部分有十六个小节,作者使用了四+四+四+四的织体架构;B 部分有四十八个小节,各个小部分也各为十六小节。

以及前奏部分的流动分解和弦,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向听众展示主题的思想,让听众也能自然而然地沉浸在这首歌的意境之中。

课件3:第6课 琵琶行并序

课件3:第6课  琵琶行并序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 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17.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 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 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 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18.“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 前泪洒青衫呢?
乐声描写是这个精彩段中尤为精 彩的部分,根据乐声的起伏,感情的 变化,它可以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诗人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乐声。 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盘” 三组比喻,描写乐声由急骤粗重而急促轻细, 而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而凄苦,而悲愤凄 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以“间关莺语 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 通声暂歇”三个比喻,描 写乐声由上层纷繁清脆的 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 通,低到无声;达到演奏 的低潮。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 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 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 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
14.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 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 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 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 “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 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 是弹奏的神态。“拢”、“捻”、 “抹”、“挑”和“收拨”、 “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 腻地描写动作神态。
交代了音乐的层 次,从而更好地引 导读者领会音乐, 也表现了歌女技艺 的熟练高超和作者 高度的音乐修养。

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毕业论文

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毕业论文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学生吴渊指导教师石征讲师年级2013级本科专业音乐学系别音乐系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2017年3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石征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一、《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 (1)(一)创作背景 (1)(二)《春江花月夜》作者简介 (1)二、《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分析 (1)三、《春江花月夜》的演奏技巧 (2)(一)轮指技法 (2)(二)快四点技法 (2)(三)摇指技法 (2)(四)滑音的演奏技巧 (3)(五)泛音的演奏技巧 (3)四、《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处理 (3)参考文献 (4)致谢 (5)外文页 (6)论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分析吴渊摘要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古筝经典曲目中的代表作品,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

作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曲调恬静淡远,以其幽婉深邃的意境审美效果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国水墨画,实为少有的旷世佳作。

作品深受喜爱,广为流传,在筝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巧和情感处理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筝曲演奏技巧情感处理我国是具备数千年发展历史以及众多民族文化的古国,中华文明发展时间很长,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令人惊羡的音乐文化,上述音乐中汇聚了中华民族智慧和感情,是我国传统曲目,也是国内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古典曲《春江花月夜》作为我国著名的十大经典名曲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承担发展的重任,把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播以及发展下去。

乐曲《春江花月夜》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声音庄重,凭借自身深藏的意境美以及明显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出我国音乐的特色以及整体生命力。

流行音乐发展

流行音乐发展
1949年以后,以当时的第二歌星姚莉及其胞兄作曲家姚敏为首,很多的主要代表歌星、作曲家都转移到香港去发展了。这样明显地是一脉相承,连歌星、作曲家都是上海的原班人马。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新一代歌星如潘秀琼、崔萍、葛兰、刘韵、顾媚、潘迪华、蓓蕾等。
第三发展阶段重心由香港转移到台湾,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影响,而是事物久盛必衰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使然。台湾流行歌曲音乐事业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这主要是指国语流行歌曲重心转移到台湾后,香港发展了粤语流行歌曲,香港歌坛并没有成为空白。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琼、崔萍、张露、葛兰、刘韵、顾媚、席静婷、潘迪华、董佩佩、蓓蕾、夏梦、石慧、江岩、杨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杨龙、励鸣、王福龄、周蓝萍、顾嘉辉、黄露、夏端龄(日本作曲大师服部良一)、江适、叶纯之、草田、于粼等。
词曲家陈蝶衣、陶秦、易文、卢一方、司经明等。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演唱风格无太大变化,轻柔曼妙的特点有所减少,趋向于自然、平淡。另外由于白光的影响,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传统发声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传统发声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这是受到李香兰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在研究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时,必然带上电影仪。“扯了耳朵肋也动”,更形象一点来说,就像双胞胎中的畸形——连体婴,很难把他们分得开。
六、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梗概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根据歌曲风格的变化和发展重心的转移,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二发展分阶段中间出现了重心的转移分为前后两期,加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前的学堂乐歌,这样共有六个部分。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歌曲的地方色彩江苏的民歌很早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南朝的吴歌,明清的江南山歌作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而广泛流传。

但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文人只是将眼光落在江南地区的民间。

实际上,无论是江南或苏北都有大量高质量的民歌。

江苏省民歌根据方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迁移及审美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为三个小的色彩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吴语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的徐州一带与鲁、豫、皖等地的相互影响,曲调风格较近北方;江淮方言区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则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吴语区即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江苏民歌的曲调特征就是由这三大块地区的民歌所组成。

三个色彩区的民歌共同组成了江苏民歌的旋律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拔根芦柴花》就是传唱甚广的一首江都民歌。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在全国广为传唱。

此曲就属于江淮方言色彩区。

芦柴又名芦苇,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因其开花季节特别美观,白色絮状,俗称芦花,或芦柴花,在江都这一带的水域边很常见。

二歌曲的音乐体裁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人民群众自己。

江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频繁的农田劳动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农事号子、田秧山歌和大量的劳动气息很浓的小调,这种小调里也溶合了号子的某些特点。

《拔根芦柴花》曲调开朗而又抒情,体裁上也有劳动号子的一些因素特点,当地人称它为“栽秧号子”也正是这个原因。

初中音乐_《红旗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红旗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管弦乐《红旗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语言形象的能力。

2、抒发对“国旗”、“国歌”热爱之情和对幸福生活乐观向上赞颂。

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乐曲,分析音乐调性,掌握乐曲内容,体会音乐情绪。

2、能够利用音乐表现手段,感受乐曲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学生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感受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升起以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景,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

二、知识导入教师:同学们喜欢红旗吗?你们在升国旗仪式时心情怎样?假如你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有何感受?让我们来听作曲家吕其明是怎样用音乐语言来歌颂红旗。

(第一遍聆听)教师:好,下面请同学谈谈感受。

你们在乐曲中听到哪些非常熟悉的音调?学生1:乐曲中始终听到《国歌》音调,最后听到《东方红》和《国际歌》的音调。

2:乐曲气势宏伟,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是吕其明1965年写的一首标题性管弦乐曲。

同学们也都搜集了吕其明的相关资料,让我们把资料展示出来,一起来了解吕其明及其作品:吕其明,1930年出生于安徽无为。

1949年从事电影音乐创作,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等四十部电影作曲。

此外,还创作了管弦乐曲《红旗颂》等十余首大中型器乐作品和群众歌曲。

他的电影音乐善于通过富于概括性的音乐主题来塑造人物形象;他的交响音乐则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

我们今天欣赏的是他的一首管弦乐曲《红旗颂》。

三、深入歌曲内容再次欣赏音乐,请学生划分音乐层次。

(第二遍聆听)学生:音乐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万众欢呼的热烈场面;第二部分是描写时代步伐,奋勇前进;第三部分是描写歌颂祖国、歌颂党。

教师:同学说得对,《红旗颂》这首乐曲是曲作者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五星红旗指引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以《国歌》为素材,引出歌颂红旗的主旋律,并应用丰富的音乐语言对红旗的歌颂。

之所以有这样的宏伟气势,也是曲作者体验调性转换和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的作用。

我的中国心音乐课教案

我的中国心音乐课教案

我的中国心音乐课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我的中国心》第1 周第一课时篇二:《我的中国心教案设计第三课时《我的中国心》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唱《我的中国心》,能以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情感。

2、能够独立的分析歌曲,品味歌词语言,体味歌词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本首歌曲的鉴赏、歌唱和学习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切分节奏的学习。

2、对歌曲情感的把握。

三、教材分析本课选自新版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

《我的中国心》是张明敏演唱的一首爱国主义歌曲,由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同年这首歌曲获得了中国音乐协会歌曲编辑部颁发的第三届神钟奖。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问题:前面的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海啊故乡》、《七子之歌》、《东方之珠》,同学们能从中找出什么共同点么?爱家乡爱祖国。

我们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拥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今天,老师首先要通过一段诗朗诵,表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能和我一起抒发出你内心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并思考:诗朗诵讲述了怎样的一个内容?(2)教师配乐诗朗诵《我的中国心》。

新课讲授1、教师朗诵完毕,提问学生:这首诗朗诵讲述了怎样的一个内容?歌曲以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切入,运用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样具有象征性的中国标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

2、老师刚才朗诵的就是一首经典歌曲的歌词《我的中国心》。

教师简介歌曲: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这首歌曲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祖国同胞的强烈共鸣,人们都记住了那位戴着眼镜、穿着中山装的香港著名歌星张明敏。

从那以后,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都会飘荡着这首歌的旋律,是这首歌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让我们零距离的感受我们是骨肉相连、血脉相承的一家人!30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3、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下这首歌曲,同时找出歌曲中哪些旋律是相似的?歌曲根据旋律情感能分成几个部分?(1)学生回答:1—8小节和17—24小节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少林
牧羊曲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3年
1983年,台湾电影《搭错车》闯入大陆。这是一部苦情 电影 当年在大陆由于是改革开放的初期 内地影坛的电 影刚从高大全的模式向多样化变革 这部电影给内地的观 众和导演们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电影中的人情、人性、感 情、亲情、 以及精美的音乐制作 影响了几代人。尤其 电影插曲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曲 ,苏芮一举成名。
我爱你,中国
绒花 妹妹找哥泪花流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79年
1979年,台湾民谣(校园民谣)歌曲就像少年时期淡淡 的酒,带着本真的冲动,恬淡却自有清香,简单却无法 复制的魅力横扫大陆。这些名字:罗大佑、叶佳修、刘 文正、齐豫,那些歌:《外婆的澎湖湾》、《兰花草》、 《童年》等等,每每回忆,天真之气酿就的 “民谣时代” 让人荡气回肠。
珠穆朗玛 小小的我 想家的时候
绿叶对根的情意
今天是你的生日 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6年,台湾歌手齐秦闯入大陆,让中国歌坛有了一位
独特的偶像,他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齐秦的 歌声有些狂傲,有时又有些淡淡的伤感,总像深夜孤独 时品尝一杯烈酒,令人眷恋,又回味无穷。
外婆的澎湖湾 乡间小路 兰花草 童年
二、新星音乐会举办和“歌星”诞生
1980年,外来流行音乐势力强劲,风靡千家万户,每天 沉浸在港台歌曲气氛之中的人们,也开始在潜意识里对 歌曲有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需求,新的音乐语言和音乐 形象已经成为人们的渴望。在此铺垫下,国内歌星诞生。
知 音 李谷一 军港之夜 苏小明
又见炊烟
梅花
月亮代表我的心 千言万语 再见,我的爱人 春在岁岁年年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应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我边防部队奉命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进行对越自卫反击战。 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李四光 华罗庚
钱三强
钱学森
吴有训
共和国之恋
周光召
钱伟长 周培源
王大珩 朱光亚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8年
1988年,央视一、三、五,二、四、六同时热播《便衣 警察》和《雪城》。剧中插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和 《心中的太阳》让刘欢一举成名。
心中的太阳 少年壮志不言愁
第二个十年:发展与壮大(1989-1998)
几多愁
但愿人长久
我只在乎你
原乡人 爱的箴言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石破天惊---邓丽君
邓丽君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让大陆听惯了激昂 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一新。长期以来,整个社 会的歌曲都是以表达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感为要义的; 人们是第一次从邓丽君那里知道,还有这种可以倾诉个 人情感、带着微微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温柔与忆旧, 是很多人生命情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一个酝酿着 变革的时代,在新与旧的冲突矛盾中,邓丽君的歌曲算 得上是一个带有变革色彩的符号。
一帘幽梦
彩云伴海鸥 在水一方 月朦胧鸟朦胧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6年
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100名歌手在首体同声高唱郭峰 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这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留下
了令人难忘的一笔。这不仅是内地流行歌手第一次展示
凝聚力的演出,也首次让歌手们作为一个群体向国人展
晓光
施光南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2年
1982年《少林寺》大放光彩,李连杰一夜成名。 《少林 寺》是“文革”结束后内地银幕上出现的第一部功夫电 影;其次,它的主演是一大批英雄式的偶像——全国武 术冠军;第三,它的编导和摄制人员来自当时内地观众 颇感神秘的发达城市——香港。作品以其精彩的真人打 斗、相对含蓄的感情铺陈、武术冠军们超水平的表演才 能,为所有少年和成人编织出了一部银幕“武术神话”。
育恒、张雨生等歌手和作品。一时间,港台歌手和作品,成为今天
无数歌迷挥之不去的记忆。
大海
想你的时候
女人花
忘不了 把根留住 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一场游戏一场梦
青苹果乐园 我的未来不是梦 再回首
你的眼神
半梦半醒之间
第二个十年:发展与壮大(1989-1998)
1990年
1990年播出的50集本土电视连续剧《渴望》引发的万人 空巷。平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岁月的蹉跎,渴望一生平 安,淳朴、平缓,它是人们对90年代初最深的印痕。
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囊 括了183金、107银和51铜共341枚奖牌,远远高于所有 其它国家的奖牌数。亚运前后刘欢和韦唯一曲《亚洲雄 风》唱响亚洲 ,走向世界。
中国歌曲创作第三次高潮
改革开放30年歌坛回眸
崭新的时代孕育着崭新的歌声,在历史的长河中,歌声以 它的鲜活和灵动记录着岁月,所以它有着特殊的功能,它 能瞬间打开我们记忆的闸门,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 唤醒我们心里最久远的记忆。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第二个十年:发展与壮大(1989-1998) 第三个十年:混沌与危机(1999-2008)
1989年
在之前多年的铺垫之后,流行音乐终于在外界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情 况下井喷。这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70后有他们的音乐领袖, 80后有他们的集体回忆,现在回头看去,这个十年如此美好。
1989 年秋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潮——来自港台的歌声》。介
绍了童安格、谭咏麟、梅艳芳、王杰、蔡琴、千百惠、小虎队、姜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8)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全
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全会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 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口号。就此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一样的月光 请 酒干倘卖无 跟 我 来
牵手 奉 献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3年
1983年前后,一位弹吉他唱着《橄榄树》的美丽女孩, 有着飘逸长发和艳丽的脸孔,在电影《欢颜》的开场掳 获了许多影迷的心,女主角胡慧中因而成为台湾电影的 闪亮新星。三毛创作的主题歌词《不要问我到那你去》 经齐豫甜美的演唱 ,将三毛热推向高潮。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78年,当严冬散尽,春回大地,美酒飘香歌声飞,在 祝酒歌的歌声中,人们激情飞扬,尽情释放着心中的喜 悦,那激扬欢快的歌曲也成为那个时期人民大众表达情 感的真实写照。
李光曦
祝酒歌
施光南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石破天惊---邓丽君
1979年
这一年,日本电影《追捕》和《望乡》从画面、人物到 音乐让国人瞠目结舌。高仓健、真由美和栗原小卷鲜活 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沁入人心。西方文化的引入,提 升了中国文化裂变的速度。
《追捕》主题曲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79年
在中国的当代电影史上,由陈冲、刘晓庆和唐国强主演 的《小花》于1979年横空出世,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使 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同年,陈冲和 秦怡主演的《海外赤子》反映了华侨的爱国情怀。其中, 两部电影的插曲独具匠心,影响深远。
1986年
1986年,以上海为出发地,在年轻人中出现了“琼瑶 热”。《月朦胧鸟朦胧》《 在水一方》《 烟雨蒙蒙》 《海鸥飞处彩云飞 》《庭院深深》《心有千千结》 《 一帘幽梦》《情深深雨蒙蒙》,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 影响了中国至少两代人。琼瑶小说是青年感情成熟的教 科书,琼瑶小说中的女生人穷志不短,男生爱美人不爱 家财,他们的爱情要“水水的、柔柔的、梦梦的、虚虚 的、甜甜的眼神中迷恋往复”。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3年
1983年春节,第一届春节晚会悄悄亮相了。由于春 节晚会当时还是随兴设置的节目,中央台也没什么专门 的主持人,说相声的马季、姜昆,演哑剧的王景愚和演 电影的刘晓庆成了首次春节晚会的“当家”。李谷一是 春节晚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演唱的曲目是争议纷 纷的《乡恋》。 乡 恋
小螺号 程琳 妈妈的吻 程琳
迟 到 张行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1年
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拼搏成 为她们的名字。在改革开放初期,她们的精神就像一团 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学习榜样。她们在世界级 对手面前的精彩表现,刷新了世界对中国体育的看法, 也刷新了中国的国民性。
1978年,邓丽君的“靡靡之音”闯入大陆,让多少青年甘愿冒“品 德败坏”之骂名而四下传唱。还没有人知道她的容貌其实和她的曼 歌一样的甜,仅仅从她的歌声中,人们感叹什么叫爱和女人。对于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她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 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甜蜜蜜
在水一方 小城故事
大约在冬季
不要让我的眼泪陪我过夜
花祭 冬雨

外面的世界
无情的雨无情的你
第一个十年:启蒙与发轫(1978-1988)
1987年
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顿时掀起了一 股“登陆探亲热”。一个月就有13000人回大陆探亲。
这一年,费翔以第一位回大陆发展的台湾歌手身份出现。 农历春节,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冬天里的一把 火》红遍大江南北,费翔以高大帅气形象和迷人的歌声 成为了一代人心目中永远的偶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