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全套教案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中国地形地理教案

中国地形地理教案

中国地形地理教案教案题目:中国地形地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

2.了解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其特点。

3.掌握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4.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a.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和与邻国的接壤情况。

b.介绍中国的地理特征,包括陆地面积、海岸线长度、边界线长度等。

2.中国的地形地貌a.展示中国的地图,并介绍中国的主要地形区域,如华北平原、长江流域、西南高原等。

b.详细介绍中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如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等,并讲解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3.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a.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b.通过地图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利用情况。

1.导入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a.准备中国地图和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地形特征。

b.分小组讨论不同地形类型的形成原因,共享各小组的认识。

3.知识讲解a.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并依次介绍不同地形区域的特点。

b.介绍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4.合作探究a.分小组,让学生使用教材、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形区域的特点和重要性。

b.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形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组报告。

5.总结归纳分享学生小组的研究成果,总结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6.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中国地理的其他方面,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导。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地形区域的研究和组织能力。

3.提问回答:课后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中国地图和地形地貌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2.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连接设备。

3.学生教材和参考书籍。

4.小组研究报告的展示材料。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观察、探究、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探索和研究能力。

关于学习中国地理的教案

关于学习中国地理的教案

关于学习中国地理的教案学习中国地理的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地理特点和地貌,培养他们对中国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知。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学生将掌握中国地理相关概念、地形特点、人口分布等内容,以及培养地图阅读和研究技巧。

课程目标:1. 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面貌和区域划分。

2. 掌握中国地理特点和地貌类型。

3. 熟练使用地图资源,培养地图阅读和研究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培养他们对中国地理知识的认知。

课程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引入(约5分钟)1. 展示一张中国地理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中国地理了解多少?你们认为中国有哪些地貌类型?二、学习中国的地貌(约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研究一个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等)。

2.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对地貌的研究成果,包括地貌特点、地域分布等。

3. 教师为每种地貌类型提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知。

三、中国地理特点(约20分钟)1. 教师介绍中国地理特点,如幅员辽阔、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2.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张关于中国地理特点的海报,并进行展示。

3. 学生讨论中国地理特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地图阅读与研究(约2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地图工具,如地图比例尺、经纬度等进行地图阅读训练。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研究,了解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特点和重要地理位置。

3.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地图研究成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心得。

五、复习与总结(约10分钟)1. 复习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地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于中国地理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中需要保持持续的兴趣和研究精神。

教学资源:1. 中国地理地图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3. 地图工具,如地图比例尺、经纬度等4. 学生小组制作海报的材料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制作的海报展示评估。

大学中国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大学中国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大学地理学授课班级:地理学专业(或相关专业)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

2. 掌握中国地理的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包括东部沿海、内陆、西部高原等区域的地理特点。

3. 分析中国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

2. 中国地理的区域差异。

3.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成因。

2.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

2. 提问:同学们对我国地理有哪些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二、讲授新课1. 中国地理位置:介绍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2. 中国地形地貌: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3. 中国气候:介绍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4. 中国水资源:介绍我国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南方多水,北方缺水。

5. 中国植被:介绍我国植被类型丰富,有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

6. 中国土壤:介绍我国土壤类型多样,有黑土、黄土、红壤、黄壤等。

三、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中国地图,标注主要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水资源分布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我国地理区域差异的成因。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况和区域差异。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某一地区的地理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掌握了哪些中国地理知识?对我国地理区域差异有何认识?二、讲授新课1. 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我国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植被等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图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特点。

2. 掌握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

3. 理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位置概述: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 中国地图的重要经纬线:赤道、北回归线、东经120°、西经100°。

3. 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最东端。

4.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地理位置。

3. 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中国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

2. 讲解中国地理位置的重要经纬线及特点。

3. 介绍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

4. 分析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图,标注出重要经纬线和四至点。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中国地理区域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3. 理解中国气候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气候类型概述: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沙漠气候。

2. 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 中国气候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水稻种植、小麦种植、草原牧业、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气候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气候特点。

3.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中国不同气候区的农业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气候特点。

地理课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貌

地理课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貌

地理课教案:了解中国的地形和地貌一、中国的地理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境内囊括了东亚的绝大部分地区。

她位于东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东临黄海、东海和南海,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南面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接壤,北方则与俄罗斯和蒙古相连。

二、中国的地形特征1. 高原:中国有华北平原、西南高原(包括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多个高原。

其中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

2. 山脉:中国是世界上山脉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长白山脉等。

喜马拉雅山脉是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

3. 丘陵:中国各地还散布着众多的丘陵地貌,如华北平原周边的太行山丘陵带以及昆明湖中的西山。

三、中国的地貌类型1. 山地:中国有着众多的山脉,从西南到东北延伸,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山地地貌。

这些山地不仅给中国带来独特的自然景观,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提供了重要基础。

2. 平原:中国也拥有广阔的平原区域,如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

这些地貌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和人类居住。

3. 河流流域:中国诸多重要的河流继承自大陆运动历史形成,并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河流型地貌。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长江是亚洲最长河流。

两大水系催生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留下了辽阔丰饶的农田和美丽迷人的风光。

4. 高原:西南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是中国特有的高原类型地貌。

这些高海拔、凛冽寒风吹拂以及大面积稀疏植被使得这个区域极具特色。

5. 湖泊:中国的湖泊遍布全国各地,它们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还富含着重要的资源。

最著名的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

四、中国地形地貌的影响1. 气候:地形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上面积广阔而海拔较高,气温相对低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了该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华北平原则由于地势较低,得到大量季风水汽补给,使得气候温暖湿润。

2. 资源分布:中国地形多样使得资源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掌握中国地理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形区。

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教学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邻国等。

中国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等。

中国地形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地图,引起学生对我国地理的兴趣。

2) 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经纬度、时区、邻国等信息。

3) 讲解中国的面积和人口:通过PPT展示相关数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

4) 讲解中国的地形特征:通过PPT展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各地形区的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绘制中国地形分布图,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二、长江与黄河1. 教学目标:了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特点等。

掌握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

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地形、气候、水文等。

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等。

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与黄河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两大河流。

2)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地理位置:通过PPT展示发源地、流经省份、注入海洋等信息。

3)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流域特点:通过PPT展示地形、气候、水文等信息。

4) 讲解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湖泊、水利工程:通过PPT展示相关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记忆。

5. 作业布置: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长江与黄河对我国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中国的气候类型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初中中国地理 教案

初中中国地理 教案

初中中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2. 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主要城市、交通网络、经济特点等地理知识。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观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位置:介绍中国的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

2. 面积与人口:介绍中国的总面积、人口数量及人口分布特点。

3. 行政区划:介绍中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等行政区划。

4. 主要城市:介绍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及其特点。

5. 交通网络:介绍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状况。

6. 经济特点:介绍中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产业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国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城市或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和经验。

4. 组织户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 讲解基本国情:介绍中国的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大致面貌。

3. 分析行政区划: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使学生掌握各级行政区划的名称和特点。

4. 探讨主要城市:介绍中国的主要城市,分析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5. 讲解交通网络:讲解中国的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让学生了解国家的交通状况。

6. 分析经济特点:介绍中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产业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

7. 案例分析:以具体城市或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和发展优势,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8.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理问题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素养。

9. 户外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实践能力。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2. 掌握我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3. 认识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和气候类型二、教学内容1. 地理位置:经纬度、海陆位置、邻国与海域2.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系、植被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和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中国的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及特点2. 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3. 认识我国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特点二、教学内容1. 行政区划:省级、地级、县级、乡级2. 人口分布:东多西少、沿海沿河沿湖地区、山区高原地区3. 民族分布: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三、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2.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的理解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及特点,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特点2. 掌握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3. 认识我国的主要经济区域及其特点二、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资源分布、交通网络、市场需求2. 产业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 经济区域:沿海经济地带、中部崛起地区、西部大开发地区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经济地理和产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地理和产业发展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经济地理和产业分布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经济地理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经济地理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特点及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经济地理和产业发展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章:中国的城市化与城乡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及特点2. 掌握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3. 认识我国的主要城市群及其特点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特点2. 城乡发展:城乡差距、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3. 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状况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城市化进程及特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城市群的特点及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城市化和城乡发展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第五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及特点2. 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 认识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及重要性二、教学内容1. 自然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2. 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资源开发的技术与政策、资源利用的效益与问题3. 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环境保护的现状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点,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情况,环境保护的现状及问题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及环境保护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七章:中国的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农业地理特点2. 掌握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3. 认识我国的主要农产品及其产区二、教学内容1. 农业地理:耕地分布、农业技术、农业灾害2. 农业发展: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3.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粮食消费、粮食储备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农业地理和农业分布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农业地理的特点和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农产品及其产区的影响和措施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农业地理和农业发展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八章:中国的工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工业地理特点2. 掌握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3. 认识我国的主要工业基地及其特点二、教学内容1. 工业地理:工业布局、工业基地、工业灾害2. 工业发展:工业结构、工业竞争力、工业现代化3.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区域合作、区域发展战略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工业地理和工业发展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工业地理和工业发展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工业地理和工业分布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工业地理和工业发展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工业地理的特点和工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工业基地的特点及其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工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工业地理和工业发展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九章:中国的交通地理与网络布局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交通地理特点2. 掌握我国交通网络的布局及发展3. 认识我国的主要交通方式及其特点二、教学内容1. 交通地理:交通线路、交通枢纽、交通网络2. 交通网络: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3. 交通发展:交通建设、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交通地理和交通网络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交通地理和交通网络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交通地理和交通网络布局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交通地理和交通网络布局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交通地理的特点和交通网络的布局及发展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十章:中国的旅游地理与文化资源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旅游地理特点2. 掌握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 认识我国的主要旅游区域及其特点二、教学内容1.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旅游区2. 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旅游政策3. 旅游区域: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旅游地理和文化资源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旅游地理和文化资源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的旅游地理和旅游分布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我国旅游地理和文化资源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旅游地理的特点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不同旅游区域的特点及其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我国旅游地理和文化资源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旅游地理和文化资源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十一章:中国的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原理2. 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3. 认识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教学内容1. 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2. 应用领域:城市规划、环境监测、资源管理3. 实际应用:灾害预警、交通导航、农业生产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2. 实践操作:进行简单的地理信息技术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领域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理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及其影响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十二章: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协调政策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区域发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战略与政策3. 认识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与途径二、教学内容1. 区域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区域环境2. 区域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3. 区域协调政策: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区域合作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典型实例,加深学生对区域发展与协调政策的理解2. 地图教学: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布局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区域发展与协调政策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战略与政策及其实施效果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途径4.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五、课后作业1. 绘制区域发展与协调政策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十三章:中国的全球化与地域互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2. 掌握全球地理环境的变化及特点3. 认识我国地域互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二、教学内容1. 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2. 全球地理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3. 地域互动:地域交流、地域合作、地域冲突四、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讲解全球化与地域互动的重要性2. 课堂讲解:详细介绍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全球地理环境的变化及特点,我国地域互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影响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全球化与地域互动在我国的实际情况及其影响5. 总结讲解: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化与地域互动的思维导图2. 收集我国不同地域互动的实例,进行简要介绍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学案(教案)的十五个章节内容,涵盖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经济地理与产业发展、城市化与城乡发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地理与粮食安全、工业地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地理与网络布局、旅游地理与文化资源、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区域发展与协调政策、全球化与地域互动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地理介绍小学教案

中国地理介绍小学教案

中国地理介绍小学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地理之旅——中国地理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和地形特征;2. 掌握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地理要素;3. 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4. 培养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2. 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3. 中国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准备:1. 中国地理图册、地图模型等教具;2. PPT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3. 学生绘制中国地理图的素材。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激发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

知识讲解:2. 通过PPT或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边界线和中国在亚洲的位置。

3. 介绍中国的主要山脉,如长江、黄河、珠江等,以及中国的主要湖泊和海洋,如青藏高原、长江流域、东海等。

4. 分析中国的气候特点,如南方多雨、北方寒冷干燥等,并解释其原因。

5. 介绍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以及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

互动探索:6.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要素(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利用中国地理图册或地图模型等教具,进行观察和研究,然后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择的地理要素的特点和重要性。

7.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理特点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巩固练习:8. 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绘制中国地理图,标注主要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地理要素,并写出简要的说明。

9. 学生相互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地理图,并互相提问和回答,加深对中国地理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等资源,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地理特点,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教学评价:11. 观察学生在互动探索和巩固练习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对地理要素的理解和描述能力;12. 收集学生绘制的地理图和说明,评估他们对中国地理的掌握程度;13.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

一、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概况。

2. 使学生掌握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各级行政区划的划分及特点。

3.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

4. 培养学生对祖国疆域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面积1. 中国的地理位置2. 中国的面积第二章:中国的人口与行政区划1. 中国的人口分布2. 中国的行政区划第三章:中国的地形特点1. 地形类型的分布2. 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特点第四章:中国的气候特点1. 气候类型的分布2. 主要气候区的特点第五章:中国的资源与环境1. 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2. 生态环境的保护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实际案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3. 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

2. 案例分析材料。

3. 课后作业习题。

八、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面积。

2.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行政区划、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行政区划、地形、气候等特点,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中国疆域地理的相关知识。

九、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行政区划图,并简要介绍各级行政区划的特点。

2. 收集有关中国地形、气候、资源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十、教学反思:六、中国的河流与湖泊1. 主要河流的分布与特点2. 主要湖泊的分布与特点七、中国的自然资源1. 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利用2. 农业资源的分布与利用3. 水资源的特点与利用八、中国的经济发展1. 产业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 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九、中国的民族文化1. 汉族文化的特点2. 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与保护3. 民族关系的处理与和谐发展十、中国的历史变迁1. 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2.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3. 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十一、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

2024年《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精选6篇)《中国的疆域》地理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记住我国的面积、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知道我国的陆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能力目标: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巩固学生的比例尺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我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等基本国情的认识,激发爱国热情,增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材分析本节中国的疆域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中国,把握中国的位置、范围。

本节知识是学习中国地理的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学习中国的疆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教会学生从空间上认识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教材还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位置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这部分内容是体现地理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切入点。

因此该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和地理意识的养成。

从知识结构看,“从世界看中国”明确中国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中国的国土面积、范围,利用经纬度确定我国的四端,即经纬度位置;“我国濒临的海洋”进一步明确海陆位置关系及海陆组成特点;“陆界和邻国”明确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知识点:从世界看中国→明确地理位置我国的疆域→明确国土面积、领土四端我国濒临的海洋→明确领海、内海、濒临的海洋、海岸线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岛屿和半岛陆界和邻国→陆界和邻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关于“中国的疆域”的教法建议在本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在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方法,运用分析、比较、读图、谈话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中国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中国地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合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地理的热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我国的基本地理特征。

(2)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1)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我国位于哪个半球?东临哪个洋?北接哪个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堂讲授(1)我国地理位置:教师介绍我国在亚洲的位置、纬度范围、海陆位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认识我国的基本地理位置。

(2)地形地貌:教师介绍我国的地形特征,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并展示相关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分布。

(3)气候:教师介绍我国的气候类型,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并展示相关气候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

(4)河流:教师介绍我国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并展示相关河流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5)自然资源:教师介绍我国的主要自然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并展示相关资源分布图,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我国地理相关的主题进行讨论,如“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地理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中国地形地势教案

中国地形地势教案

中国地形地势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地形地势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边界和地形地势特点。

2. 了解中国各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吗?它有哪些边界国家?中国的地形地势有哪些特点?2. 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他们找出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国家,包括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国家。

2. 分析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如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并使用图片或模型进行示意。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进行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所选地形地势特点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3. 小组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讨论所选地形地势特点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图片、图表、报告等。

2. 全班讨论各地形地势特点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总结出一些结论。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关于中国地形地势的问题,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地形地势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地形地势的短文,包括对中国地形地势特点的描述和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分析。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2.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3. 图片或模型展示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展示和讨论的表现。

2. 学生撰写的短文的内容和逻辑性评估。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并记录下来。

2. 探索中国地形地势对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2)掌握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3)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

(2)中国的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及分布。

(3)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4)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中国地图、地形图等。

(2)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

二、中国的地形与气候1.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2)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

(3)分析地形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2)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

(3)地形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分布。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

(2)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与气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我国地形与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中国地形、气候类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地形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理解程度。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完整版)中国地理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领土四端点: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 国地形教案

中 国地形教案

中国地形教案一、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

帮助学生掌握中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位置和特征。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难点:理解地形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3、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4、教学资源中国地形地图地理模型多媒体课件11 教学过程11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壮丽山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兴趣,提问学生对中国地形的初步印象,从而导入新课。

112 知识讲解展示中国地形地图,结合地图讲解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如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等。

详细介绍主要山脉,如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等;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等;南北走向的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讲解主要高原,如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的位置、海拔、地表特征等。

介绍主要平原,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布、面积、土壤状况等。

阐述主要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的位置、气候特点等。

以及主要丘陵,如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的分布和特点。

11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形对气候、河流、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11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填写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判断山脉走向等。

11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对中国地形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12 教学评估12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讨论的表现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122 作业评估布置课后作业,如绘制中国地形示意图、撰写地形对生活影响的小短文等,通过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13 教学延伸131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理书籍或文章,如《中国地理奇观》等,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教案模板地理文案范文高中

教案模板地理文案范文高中

课题:《中国地理概况》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等基本地理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2. 中国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分布。

教学难点:1. 中国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2. 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地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地理有哪些特点?二、新课讲授1. 中国的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4°~53°,位于北半球。

- 经度位置:东经73°~135°,位于东半球。

-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靠亚洲大陆,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2. 中国的地形地貌- 地形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 地貌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3. 中国的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

- 气候特点:季风显著,雨热同季。

4. 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 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富集程度较高。

- 水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 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分析其原因及防治措施。

2. 案例二:某地区水资源短缺,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措施。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运用。

中国地形地理教案

中国地形地理教案

中国地形地理教案标题:了解中国地形地理目标学生:初中学生时间:2个课时(每个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和分布;2. 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和地理景观;3.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引入:向学生介绍地理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地理。

2. 学习地图: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分析中国地图,了解中国地形的整体分布特点。

指导学生观察中国的地理要素(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

3. 分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中国的一个地理特征。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并互相学习。

4.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补充和整合各个小组的信息。

第二课时:1. 国内地理景观: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素材,了解中国各地的地理景观,如长江三峡、黄山、北戴河等。

强调各地的地理景观对于旅游和经济的重要性。

2.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各地地理特征和地理景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可以就某个地理特征或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3.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中国地形地理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展示和评价:学生准备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图片、绘画、小报告等形式展示。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给予正反馈和建议。

教学资源:1. 中国地图和地理图册;2. 图片、视频或幻灯片展示中国各地的地理景观。

评估方式:1. 学生观察和研究地图的能力;2. 学生分组研究和小组分享的表现;3. 学生参与讨论和探讨的积极性;4.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质量和创意。

拓展活动:1. 参观当地的地理景观,如公园、自然保护区等;2. 做一个关于中国地理的展板,并展示在学校或班级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复习目标:1、中国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复习方法:地图分析法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的疆域(高考几次命题要求对中国疆域的感悟,地图、地球知识的结合。

)1、从世界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中国领土四端点:最北端: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相交处(135°E附近)西:新疆帕米尔高原上(73°E附近)(大致与北京同纬度)思考:①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距5500km 。

②我国跨经度60°多,跨5个时区,最大时差4小时。

③我国西端点日出比北京迟: 2小时52分钟。

3、中国濒临的海洋①东临西海一洋:(图中分析)北至南:渤海(我国内海)——120°E经线穿过,长芦盐场,海滨浴场,油气资源,海洋污染。

黄海——与渤海全是大陆架,朝鲜半岛东海——包括台湾海峡,油气与海洋渔业资源南海——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太平洋: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②中国的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

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领海——海岸基线至12海里(1海里约 1.85千米)专属经济区:至200海里。

③海岸与岛屿: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

岛屿有台湾岛(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5000多个。

4、中国的陆界与邻国(中国非常重视与邻国的关系: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加强经济贸易往来。

)①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

②陆上邻国15个:东:朝鲜(鸭绿江,图们江)北:俄罗斯、蒙古西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西: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西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南:缅甸,老挝,越南③隔海相望的6国家:东:韩、日本东南:菲律宾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尼5、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的优越性:a、光热充足,利于农业生产;b、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思考:纬度位置特点:a、大部分在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b、纬度跨度大。

②海陆位置的优越:海陆兼备的国家。

a、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b、陆上海岸线长,大陆架广阔,利于海洋事业发展。

(航运,贸易,水产,矿产)c、陆上邻国多,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

二、中国的行政区划:1、三级行政区:①三级划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②特别行政区:香港(1997.07.01)澳门(1999.12.20)2、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认识:(多翻地图)①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②地图上的位置,轮廓的记忆a、临海省、区、市b、特殊经、纬线穿过省、市、区23°26′N:云南、广西、广东、台湾80°E,90°E,110°E,120°E,130°E30°纬线穿过的省、市、区长江、黄河流径省、市区③名称认识:全称与简称注意:两个简称:川或蜀,贵或黔,云和滇,陕或秦,甘或陇。

新和内蒙古的简称方法。

④行政中心的记忆。

⑤面积大小的认识:新>藏>内蒙古三、中国的民族1、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56个民族,汉族占人口92%;55个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

2、各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①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维吾尔族,回族西南:傣、白、纳西、藏族东北:满,朝鲜族,鄂伦春族(内蒙古)台湾:高山族海南岛:黎族3、中国的民族政策①各民族一律平等;②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③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④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⑤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宪法: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复习目标: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复习方法:练习法a、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b、南方雨季早,结束晚,雨季长;(夏季风的推移)北方雨季晚,结束早,雨季短。

②降水季节变化的原因:夏季风的进退决定了我国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4~5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华南雨季)6~7月:江淮梅雨(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华北,东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伏旱)9月:雨带南撤10月:雨季结束③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a、特点:北方较大,南方较小。

b、原因: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年际变化大。

c、危害:带来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旱灾害。

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思考: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东部季风区)故多水旱灾害。

对比:南亚多水旱灾害的原因:西南季风强弱变化大地势低平五、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记忆)1、我国的夏季风及其影响地区:a、东南季风:东部地区b、西南季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地区,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季风区:夏季风所能影响的地区。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记忆:①呼和浩特,兰州,拉萨属季风区。

②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受季风影响。

③长城并非是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限。

六、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如果仅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呢?)①运河航运价值衰减的原因:京沪铁路的修建,海运的兴起,公路运输的发展。

②现今通航河段:杭州——济宁(山东)向南运煤;向北运轻工业产品。

③现今航运价值:a、年运输量仅次于长江(内河航运居第二位)。

b、江苏、浙江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④南水北调的东线。

a、调水价值的体现,但从长江至黄河需动力提水。

b、调水后对航运有一定促进作用。

(调水后使运河水位上升,将提高航运能力)。

第五单元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目标: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复习方法:阅读与练习法,结合可持续发展,中国重大工程建设。

复习过程与分析: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资源利用率低。

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

思考其原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迅速,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存在的问题——对策)1、我国的水资源问题: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多洪水,利用困难):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东南有余,西北不足;秦岭淮河以南有余而北方不足。

②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③水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问题;a.缺乏节水意识浪费严重。

b.灌溉技术水平低。

c.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用水紧张,同时污染严重。

d.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

2、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①兴修水利(水库,跨流域调水)②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工业,农业,建设节水社会)③防治水污染(治理污染严重的江河湖,加强法制)④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3、我国的水能资源:①蕴藏总量居世界第一(6.8亿千瓦),但开发程度低。

思考:中国应大力发展水电。

②分布地区: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

(思考:××区域水能丰富的原因:)a、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

b、集中水系:长江水系最多,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

c、黄河上游,红水河。

③了解中国主要水电站:a、长江干流:葛洲坝,三峡。

长江支流:丹江口,二滩。

b、黄河:上游:龙羊峡,李家峡,刘家峡;中游:三门峡,小浪底。

c、红水河:天生桥,岩滩。

(珠江的西江上游)4、中国的“西电东送”思考(超高压输电技术)①西电东送线路思考:(三大通道)北路:内蒙古、山西京津唐(华北):(南水北调;西电东送)。

(西北,煤)中路:四川、重庆、湖北华东(沪宁杭):(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西南、中南水能)南路:云、贵、广西华南(珠三角)(水电、火电)②西电东送的意义思考:对东部a、缓解东部沿海地区电力紧张,电力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加速其经济发展和缓解其环境压力和交通运输压力。

对西部b、将西部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将带动电力工业及冶金,化工等产业的发展;改善西部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生态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c、推进我国电力网的建设以及电力体制的改革。

③西电东送北路输电原因,方式以及意义思考。

原因:山西,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华北能源不足。

方式:将煤转化为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

意义:①增加山西能源输出总量,降低能源输出成本。

②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减少铁路沿线煤灰污染,减少京津唐大气污染,具有重大的环境保护意义。

④促进能源输出和输入地区的经济发展。

④、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力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意义?a、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航运,发电,水产,养殖,旅游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b、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c、电站建设,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特点或国情)①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人均不足0.08公顷)②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③土地资源破坏严重,人均耕地不断减少。

2、原因:土地遭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次生盐碱化;人口增长,农村住房不断扩大;城市,工交建筑用地大增。

3、对策: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法制建设;建设上节约,少占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提高灌溉;积极稳妥地开发宜农荒地。

思考:当今城市兴起大型广场宽阔街道之风。

城市建筑物高度限制的思考:节约城市用地。

4、土地资源类型①耕地: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丘陵区。

类型:秦岭——淮河:以北——旱地;以南——水田。

思考:西北耕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长绒棉)(主要问题:过度引水灌溉带来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东北耕地:肥沃的黑土地,但破坏严重,同时存在水蚀,土壤肥力下降,沼泽化倾向。

②草地:分布: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和山地(天山)及青藏高原区。

类型:草原和草甸。

思考:a、我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一中、蒙古、俄三国交界)b、草地的破坏与保护的思考。

现状(即我国畜牧业的况状):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草场载畜量低(生产落后);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草场退化,沙化碱化严重(破坏严重)。

对策:a、按照《草原法》加强管理。

(管理)b、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轮牧轮流打草)。

(利用)c、禁止过度垦殖,过度放牧;(保护)d、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发展现代畜牧业。

(发展)③林地:东北、西南和东南三大林区。

思考: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