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学Ethics
导论
第一章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其作用第二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第三章道德原则第四章道德范畴第五章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第六章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
第七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八章应用伦理学
导论
1.了解道德与伦理及其区别。
2.掌握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3.认识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伦理学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三、规范伦理学的基本类型四、中西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科二、关于伦理学对象的科学规定
三、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四、学习伦理学的方法
一、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学科
(一)伦理
1、从伦理的词源来看
“伦理”最早见于《礼记·乐记》。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
“伦,从人,辈也, 明道也。
理,从玉,治玉也。
”(《说文解字》)
伦理: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原则。
清代末年伦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西方最早的伦理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伦理”一词,原指人与人之间微妙复杂而又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后来进一步发展演化,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种种关系,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应当遵循的道理和规范。
伦理: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应然性认识。
(二)道德
1.道德一词的历史发展
“德”字的发展
殷商:甲骨文的“德”字;“得”“德”相通。
西周:提出“敬德保民”。
“德”字获得完全的道德意义。
春秋:“德”的内容又有发展,并区分“吉德”与“凶德”。
“道”从首从足,原义为道路,后引申为法则、规范、规律等。
“至于道,据于德。
”——《论语·述而》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事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道德经》
“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刘熙)
“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
”(许慎)
(以善德施于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
)
“道德”一词的最早出现:
故学至于礼而后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荀子·劝学》
从伦理学意义上讲,“道”指处世做人的根本原则,即人之为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等外在要求,包含着某种客观性;“德”是指人们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指人们坚持行为准则的道所形成的品质或境界,偏重于主观的方面。
西方:道德(morality)源于风俗(morse),而morse则是拉丁文mos(风俗、性格)的复数
结论:道德一词包含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
2.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它揭示了道德一般本质,说明了道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并随着这种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意识形态。
(2)它揭示了道德的特殊性,说明了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3)它揭示了道德丰富的内容,有着复杂的内部结构。
(三)伦理和道德的关系
1.联系:两者有相互交错的部分。
2.区别
(1)作为价值本身
※伦理的核心是正当;道德的核心是善(美德、德性等)
※伦理是基础的价值;道德是完善自身的可能性,是超越的价值。
※伦理是手段性的;道德通常被理解为目的性的。
※伦理中的本质的东西是“共处”的公平与“适度”;道德中的本质的东西“完善”自身的“自由”。
※伦理是公共性的价值,道德是个体性的价值;
※伦理是基本的、一般说来是必需的价值;道德是发展的,未必每个个体都会经历其发展的价值。
(2)作为规范
※伦理具有普遍性;道德具有独特性。
※伦理具有双向性,可以互相要求;道德就其本质说只具有单向性,只可以要求自己。
※伦理诉诸人们的共同意识或共识;道德诉诸个人的体认。
※伦理是准则;道德是一些终极价值。
※伦理的约束有强制性;道德的约束没有强制性。
※伦理的约束依赖人们给予共识的公平与正义感;道德约束依赖于个人的德性。
(3)作为评价尺度
※伦理的尺度是对与错;道德的尺度是好与坏、善与恶
※伦理具有可通解性;道德则难于通解。
※伦理的评判可以商讨;道德的评判则难于商讨。
伦理学是一门对全部人类道德现象进行系统的、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的学问。
二、伦理学对象的科学规定
(一)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1.从研究的方法来看
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
(1)描述伦理学:依据描述的方法,仅仅从社会的实际状况来再现道德。
包括道德社会学、道德心理学、道德人类学等。
20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E·杜克海姆(涂尔干)创立道德社会学。
主要研究:道德的社会制约性;道德的现实作用;道德与其他社会意识相互影响的社会学规律;社会道德实际及趋势。
(2)道德心理学:运用心理学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科学。
其根本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社会道德心理发生和运行的
过程及一般规律,揭示人的道德品质和习惯、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的等形成、发展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内容:道德意识的心理形式;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规律;社会道德心理的运行规律等。
(2)元伦理学(meta-ethics)
又叫分析伦理学、伦理学的逻辑等。
20世纪诞生于英国。
1903年英国哲学家G.E.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
认为伦理学应当研究道德语言,即道德概念和判断。
仅仅关注于从语言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解释道德术语的意义,分析道德语言的逻辑,寻找道德判断的理由和根据。
自摩尔创立元伦理学以来,元伦理学的发展经过了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和新实证主义元伦理学两大类型。
A.直觉主义元伦理学:在对道德概念的分析基础上,强调那种使我们意识到道德真理的能力的直接性和唯一性。
可分为价值论直觉主义和义务论直觉主义。
(摩尔)价值论直觉主义的主要观点:
主张善是最基本的伦理概念;坚持“善”的性质的单纯性和不可分析性;认为“善”是不可定义的;认为直觉是认识善的唯一形式。
义务论直觉主义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H.A普里查德和W.D.罗斯
主要观点:“正当”、“责任”和“义务”等义务性概念是伦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最高范畴,伦理学的主要任务主要是澄清和确定义务概念的一般理论意义;义务概念具有客观自明性,因而是不可定义的;义务的直接自明性决定了义务只能为直觉所直接把握。
B.新实证主义元伦理学:从逻辑上分析和研究道德语言以及运用经验正视和逻辑证实的原则来检验规范伦理学的“科学性”问题。
分为情感主义元伦理学和语言分析学派
情感主义元伦理学
代表人物:B.罗素、L.维特根斯坦、F.A.M.石里克、R.卡尔纳普、A.J.艾耶尔和C.L.史蒂文森
主要观点:科学的伦理学仅仅研究道德语言和逻辑问题;道德是人的情感的表现。
语言分析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S.T图尔闵和R.M.黑尔
主要观点:从分析道德语言的日常用法来显示道德语言的意义;认为道德概念和判断具有双重意义(描述意义和评价意义);认为道德判断的根据和标准是关系到伦理学是否科学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3)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
目的论(teleology) :是一种以道德行为的目的性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或已经产生的实质性价值(效果)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
义务论:是一种认为人们的行为或行为准则的正当性并不由行为的功利后果或期望的功利后果决定,而由它自身固有特点和内在价值决定的伦理学理论。
德性论: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完善为基本价值(善与恶、正当与不当)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
目的论和义务论的判断基于行为,德性论的判断则基于品质。
在回答规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时,目的论的学说涉及价值上的考虑,而义务论的学说则强调人履行道德义务的至上性。
两者的具体区别表现在:
(1)义务论的理论主张人类做某事是根据某种原理,或因为某事本身是正当的;目的论的理
论则主张人做某事是为了得到某事的结果。
(2)义务论主张绝对的义务;而目的论则主张有条件的义务。
(3)义务论讲形式的标准,如平等或公正;而目的论则讲实质的标准,如快乐和幸福。
(4)义务论提出分配标准,涉及善与恶在人们中如何划分;而目的论则提出聚集标准,涉及最大限度的善和最小限度的恶。
(5)义务论提出复数的与单一的标准;而目的论则只讲单一标准,如最大量的善。
2.从规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
研究“善”、责任、幸福、人生价值、道德行为、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地解决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1.它是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的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及被决定者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第二方面: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问题。
原因如下:
第一,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矛盾特殊性。
第二,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伦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伦理思想发展的始终。
2.深入分析和研究道德现象,正确把握伦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3.它是立足于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即在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上来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的。
三、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是一门哲学理论科学
伦理学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及进行理论研究的,它要揭示道德现象的哲学实质。
(二)是一门特殊的价值科学
道德价值是功利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是外在的社会价值和内在的主体价值的统一。
(三)是一门特殊的实践科学
道德是以“实践理性”的方式掌握世界,是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的统一。
四、学习伦理学的方法
1.一般的科学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系统、信息、控制论
2.社会科学方法:历史主义、阶级分析、理论联系实际
3.特殊方法:价值分析——对比——推己及人与自我省察
思考题:
1.简述道德与伦理的区别。
2.如何理解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3.简述规范伦理学的不同派别。
第二节伦理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二、西方伦理思想的演变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变革
一、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的伦理思想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点(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1.儒家伦理思想:孔子、孟子
孔子:建立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人道理论,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境界。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2.道家伦理思想:老子、庄子
老子: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
要求人们做到无欲(即没有欲望)、无为(即保持清静而无所作为)和无争(即不为天下先)。
庄子:将老子清静无为的伦理思想发展为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
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追求名誉和智慧,不要追求知识和功业,即“无为而尊,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三)墨家伦理思想:以墨子为代表
提倡“兼爱”的伦理原则。
在道德评价上,提出“志功”统一的主张。
在义利关系上,主张把义利统一起来,认为“重利”就是“贵义”。
(四)法家伦理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
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张以法代德,即“不务德而务法”。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二)秦汉至清代时期的伦理思想
1.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全面确立和逐渐巩固的时期,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
主要代表有西汉的董仲舒和东汉的王充。
董仲舒
认为“天”是一个有人格的主宰一切的神,它本身就具有道德属性。
人性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
人伦关系上,明确提出了作为封建道德核心内容和人们行为基本准则的“三纲五常”学说。
王充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影响。
认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由物质生活状况决定的。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分裂的时期。
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以儒家为主,儒、道、佛三者逐步融合的局面。
道教:
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劝善成仙,即把道德行为与个人的长生不死相结合,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达到肉体不死的神仙境界。
道教伦理要求信徒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清心寡欲。
佛教:
伦理的核心是劝人在今世行善,以求得来世的好报,或者在死后进入佛的极乐世界。
佛教伦理的理论前提是:人生是一个“苦海”,(“八苦”)苦难的根源在于人自身的精神世界,即在于人“无明”。
3.隋唐时期:
是我国历史上两个统一的王朝,表面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用,实际上最注重儒家,以韩愈为代表。
4.宋至明中叶:
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把正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
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以朱熹和王守仁最为突出。
程朱伦理思想是封建伦理思想的系统化主要表现在:
(1)伦理本体化或伦理宇宙化。
(2)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封建禁欲主义。
(3)使儒家道德修养理论达到完备程度。
5.明末清初: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出现了以王夫之、颜元和清代中期的戴震等一批思想家为代表的具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伦理思想。
他们提出自然及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反对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观点。
提出抬高人的价值,要求个性解放。
提倡功利主义,强调人的自然欲望和物质利益。
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启蒙作用。
(三)清末到“五四”前时期的伦理思想
1.酝酿萌芽阶段:鸦片战争前后,在地主阶级内部,以龚自珍和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
他们竭力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
2.初步形成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政治上提出君主立宪,在思想文化上,主张废科举,兴学堂,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伦理观念。
其中以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最为突出。
3.发展成熟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取代了改良派,革命派先后提出“道德革命”、“三纲革命”的口号,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乃是“根于心理”的真道德,论述了“自利利人”的“合理利己主义”思想。
其中以章太炎、孙中山最有代表性。
(四)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点
1.在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价值的应用上,重视道德思想与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价值的导向上,为维护血缘关系、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强调个体服从整体。
4.在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间的性质。
5.在道德价值的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倾向。
(五)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现代启示
1.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
2.推崇仁爱原则,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
3.提倡人伦价值,强调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美德。
4.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