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葡萄月令》 教案讲解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葡萄月令 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葡萄月令 教学设计
例如:二月备料、刨坑、竖柱等,用简洁的语言把每个程序、动作介绍得一清二楚。(动词)
例如:五月葡萄抽条、长叶、开花的情形那么富有生命力,令人狂喜。(感叹句、疑问句、短句)




教学过ຫໍສະໝຸດ 程教学过





一、导入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此时元和元年,被贬,写给友人,描写葡萄生长过程,表达仕途失意,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托物言志,明写葡萄,实写希冀受提拔。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今天,在此地,与诸君共读《葡萄月令》细读文本,致敬汪老
3、葡萄12个月的生长情况都是详细介绍吗?
明确:不是。重点放在三、四、五、八几个月上。
4、作者为什么选择这几个月作为重点呢?(提示:这几个月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因为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情味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涌动的时刻,是充满活力、蓬勃生长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自然声明而感动的时刻,所以,作者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
让同学朗读自己挑选的段落,主要是体会语言的平实自然、口语化。
如:“一串一串剪下来……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荡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事实上,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领略了汪曾祺语言的妙处。(《端午的鸭蛋》)
(板书:语言平实自然、口语化)
3、语言平实,口语色彩浓厚,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明确:不是。这是属于作家个人的写作风格。本文通篇都采用口语叙述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人为的雕饰,也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表现出的是一种朴素、洁净、自然、平实的美。汪曾祺曾经说过:“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全文;(2)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4)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象征手法的欣赏和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象征手法的深入分析;3.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葡萄月令》,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勾画出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出疑问;(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解答疑问;(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欣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2)组织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提高审美能力;(3)教师点评并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3)教师点评并总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葡萄月令》;2. 写一篇关于课文象征手法的赏析文章;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中的名句。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增强对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

(2)分析并解读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3)背诵课文中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表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方面的进步。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葡萄月令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葡萄月令》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葡萄种植的热爱和追求,以及葡萄生长的过程。

文章通过对葡萄的种植、管理、收获和品尝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和农民的劳动艰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修辞手法的分析,情感态度的把握。

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态度的体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葡萄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葡萄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内容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词难句,分析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分享自己的感受。

5. 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葡萄月令生长过程:种植、管理、收获、品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情感态度:热爱、向往、珍惜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水果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

答案: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例文:我最喜欢的水果——苹果苹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丰富。

苹果的颜色鲜艳,外表光滑,形状圆润。

每当我看到那红彤彤的苹果,就忍不住想咬一口。

苹果的味道甜中带酸,口感爽脆。

每当我咬一口苹果,酸甜的汁液就会充盈口腔,让我感到无比的满足。

苹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价值丰富。

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和维生素A,可以增强免疫力,保护视力。

每当我吃到苹果,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我喜欢苹果,更喜欢它给我带来的健康和快乐。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

(3)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培养生态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

2. 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

3. 创意写作的训练。

难点:1. 课文中所用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

2. 如何深入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葡萄月令》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特殊句式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解析:(1)引导学生从语言、人物、情节等方面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以“月令”为主题的小文章。

(2)学生互相交流、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创意写作作业,以“月令”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选修)人和物的对话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选读(选修)人和物的对话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把握“咏物类”散文的特点。

2通过品味语言体味“汪氏语体”的语言风格。

3结合写作背景和文本感受汪曾祺那份乐观豁达、洒脱淡泊的情怀。

学习重点:目标1、2学习难点:目标3学习方法:自学先行、小组互学、教师点拨、以读贯穿设计理念:《葡萄月令》为“汪氏语体”代表作,是汪曾祺老先生最喜爱的作品。

初读此文,很多学生是不喜欢的,理由是平淡无味,这正是“汪式语体”的特色,是汪老先生“苦心经营的平淡”。

所以我把体味语言当作本文的“难点”很多学生认为这只是篇介绍种葡萄的文章。

细读此,文学生就会体会到文章的妙处:作者以清新疏朗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种葡萄的过程——十二个月令一一写来,每一个月令都是一首绝美的诗,种葡萄的过程,也是作者与葡萄对话的过程。

作者写的不仅是葡萄,更是在寂寞时光中对人生的感悟。

细读此文,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月令中都隐藏着作者的影子。

因此让学生体会“咏物类”散文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本文写于1958年。

当时作者是因为“划右派的指标未完成”,“补课”补上去的右派,被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改造。

读此文,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死去活来,更没有怨天尤人。

读者感受到的是劳动的快乐,生活的诗意,生命轮回中的喜悦与平淡。

因此我把“体会汪老先生那乐观豁达、洒脱淡泊的情怀”作为本节课的第三个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前先请大家看几幅图,大家可曾为这样的一朵小花而停留?瑞典哲学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的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是啊,正是如此,世上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而专属于某一个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葡萄月令》走进专属于汪曾祺老先生的那片葡萄园,相信我们对阿米尔的话会有更深的感触。

解题:月令二初读自学1积累词语挺括摽着色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此文是状物散文图表中发现:1葡萄在作者眼中时而是葡萄,时而是“人”。

2葡萄的成长过程像极了人的一生。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及作品背景。

1.1.2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1.1.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2.1 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2.3 学会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1.3.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1.3.3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葡萄月令》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2.2.2 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3 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中心思想。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通过引入作者的生长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3 课堂讨论3.3.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2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激发学生的思考。

3.4 分析与评价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2 学生通过分析与评价,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素养。

第四章:作业布置与反馈4.1 作业布置4.1.1 学生书写课后感的文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葡萄月令》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能够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命力的敬畏之情;(3)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和描述;(3)诗歌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的解读;(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和诗歌内容;(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葡萄月令》诗歌;(2)了解作者和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3)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葡萄月令》的背景信息;(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3)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葡萄月令》诗歌;(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3)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初步解读象征意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通过讨论,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仿写,运用所学意象和象征手法;(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展现诗歌的美感;(3)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1)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准确性;(2)学生小组讨论的投入和贡献;(3)学生诗歌创作的创意和表现力。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农业劳动的尊重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概述:《葡萄月令》是一篇描述农村生活和家庭情感的小说。

故事以葡萄种植和收获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和自然的热爱和思考。

2. 关键词汇和句型:(1)关键词汇:葡萄、种植、收获、家庭、亲情、自然、思考(2)句型:描述过程、表达情感、阐述观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运用关键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和讨论。

2. 教学难点:(1)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培养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并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写作展示: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和展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展示:评估学生在展示中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葡萄月令》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欣赏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葡萄月令》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3.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探讨诗歌中对葡萄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形式和韵律特点。

4. 诗歌创作手法探讨:讨论诗歌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方法1. 朗读与背诵:通过集体朗读和个别背诵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语言和节奏。

2. 分析与讨论: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葡萄月令》原文。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诗歌内容分析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形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诗歌创作的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了解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葡萄和自然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朗读《葡萄月令》,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进行背诵练习。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葡萄月令》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长环境、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葡萄生长过程的语言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会从文本中提炼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葡萄月令》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以葡萄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夏日田园风光。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葡萄从生长到结果的全过程。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语言风格,领会文章的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实物形式引入葡萄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介作者汪曾祺及其作品风格,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课文,提炼关键信息。

3.4 欣赏与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生分享欣赏心得,交流对文章语言风格的认识。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描绘的葡萄园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提问: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2 作业布置:设计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4.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积极向上的发展。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受戒》、《晚饭花集》等。

葡萄月令-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葡萄月令-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葡萄月令-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中国传统农民对于葡萄种植的月令观念;•掌握苏教版现代散文《葡萄月令》的主题、结构与语言;•学习使用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与审美水平;•结合散文的内容,领略葡萄文化的魅力与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三步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通过实物观察与文化背景介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葡萄文化的传达,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尊重与热爱;•引导学生珍视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葡萄月令》的主旨、结构与语言;•学习使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领略葡萄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文本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如何通过现代文阅读,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3.1 教学内容3.1.1 文本阅读通过三步阅读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葡萄月令》,分析文本的主题、结构与语言,理解文本的内涵与价值。

3.1.2 葡萄文化介绍介绍葡萄之于中国古代农民的种种用途及月令观念,让学生对于葡萄具体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关联进行深入的探讨。

3.1.3 实物观察通过实物观察葡萄、葡萄树、葡萄架等,让学生感性的认识葡萄文化,从而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3.2 教学过程3.2.1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葡萄这个在中国古代广泛种植的水果,在家庭菜园或乡村种植的习俗和葡萄的好处(如葡萄酒),旨在激发学生兴趣。

3.2.2 文本阅读及分析1.学生自读《葡萄月令》;2.让学生有序记忆九个制作葡萄酒的月份;3.发放《葡萄月令》文本分析手册,通过“三步阅读法”分析文本,初步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4.分小组进行文本讨论,分享不同角度和看法。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葡萄月令》,使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 情节梳理:概括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

3.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作品的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夸张等,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作品,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在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进行分析讲解。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7.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葡萄的喜爱,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准确性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感悟表达能力。

3. 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阅读理解、信息提取和整理能力。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葡萄月令》。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分析与理解。

2. 诗歌修辞手法的鉴赏。

3.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相关图片、视频等。

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葡萄种植、采摘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葡萄月令”,提问:“月令”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诗歌,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2)推荐相关诗歌或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拓展学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

8. 板书设计:葡萄月令意象修辞手法情感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葡萄月令》,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可以进一步增加相关作品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葡萄月令》教案讲解

语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葡萄月令》教案讲解

语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葡萄月令》教案讲解第一篇:语文苏教版高中选修《葡萄月令》教案讲解《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社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上述介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过某个学生,听过某个老师讲课,而是虔诚地在心里执行传统意义那种弟子之礼。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就是奔着沈从文去的,入学后选修了沈从文开的所有课程。

虽然都说沈从文很不会讲课,语音难懂,但是汪曾祺认为只要听懂就受用终身。

即使毕业后,他仍和沈从文保持长达数十年的师生之谊,并且在创作上受到沈从文显著影响,同样都写出最好的母语作品。

——我们的母语传承就是这样由一个人影响到后一个人,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形成一条“汉语文学的长河”。

二、课文的结构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是依托一年十二个月时间循序,分别叙述各个节令葡萄的生长状况和通常的伺弄方式及其情景,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汪曾祺曾说:“我期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
课本125页,齐读
体会这种自然平淡之美,能够从几个角度入手:
A、词语的选用:动词、形容词、短语;
B、句式的选用:长短句的交错使用;疑问句、感叹句的恰当表达;
C、标点的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的巧妙使用;
D、修辞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文学表现力。
(板书:活着多好呀)
3、难怪有人说“状物散文中的物第一是物,但其次又不是物,它可能依旧人”,你现在能明白得吗?(能够让学生简单谈一谈方法)
明确:“我想,我们在那个地点讨论的这类‘状物散文’,并不是产品说明书或《辞海》条目,而是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对该物体或者事物有上边所述的了解或者明白得之外,还必须把我们的感情、把我们的人一辈子融合到里面去。”(莫言《让事物成为“这一个”》)
2、“作者什么缘故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提示:读了如此的文字,你觉得汪曾祺是个如何样的人?在文中寄寓了如何样的情感呢?
(1)本文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说明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
(2)文章尽管是按照时刻顺序,从一月一直写到十二月,从葡萄生长到入窖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中充满着的作者对葡萄的热爱,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展现出作者的一种乐观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专门值得我们学习。
五、板书设计
结构严谨详略有致“苦心经营的随便”
葡萄月令语言自然口语化“平淡朴素的美”——联想、想像(用心体会)
汪曾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活着多好呀”
















一、导入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②品味文章淡而
学 有味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江 体悟汪曾祺随遇而安、

西 豁达的人生境界。
四、教学重难点

南 昌
重 点: 体 会 作 者
“苦心经营的随便”

王 似的写法。

难 点: 体 悟 汪 曾
西 祺豁达的人生境界。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六、学习方法
朗 读 法、 圈 点 勾
画法。
使学生真正走进汪曾
祺所构造的平和冲淡
的 意 境, 体 悟 汪 老 随

遇 而 安、 豁 达 的 人 生
330000
境界。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与 技 能: 把


握文章以时间为线的、
月 令
西 详略得当的结构。

过 程 与 方 法: ①
范 大
体 会 作 者“ 苦 心 经 营
学 的随便”似的写法。
》 教
都市家教 34
【摘 要】随着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 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创新的教学模式。 如今的教育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 果和教学效率,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创造 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 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觉得有负担。小 学科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多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 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教学 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充满探究活力; 思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
是学习这门学科就主要的学习
方 式, 创 设 问 题 情 境 能 够 突 出
这一门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小学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朗读、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葡萄月令》的内容;(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葡萄月令》中的生词和短语;(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3)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简介《葡萄月令》的作者和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和短语;(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3)让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题。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分析;(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课堂的互动和讨论。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韵味;(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2)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和追求。

(3)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关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课文《葡萄月令》,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2. 写作技巧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让学生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葡萄的意义和价值。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3. 写作技巧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让学生欣赏并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葡萄月令》。

2. 相关图片或实物:葡萄或其他相关植物。

3. 写作纸张和文具:用于学生的写作练习。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葡萄月令的意义和象征。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月份,解释其象征意义,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2. 创意写作:要求学生以葡萄为主题,创作一篇短文。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

葡萄月令教案一、协议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葡萄生长的每个月的特点和相关农事活动。

掌握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体会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葡萄生长过程中每个月的特点和农事操作。

难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4、教学时间:总课时:X课时5、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6、教学评价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评估小组讨论表现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葡萄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葡萄生长过程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

111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等,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

11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葡萄一年十二个月的生长情况。

12 分析每个月的葡萄生长特点和农事活动一月:葡萄睡在窖里。

二月:葡萄出窖。

三月:上架。

四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五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结果。

七月:葡萄“膨大”了。

八月:葡萄着色。

九月:葡萄成熟。

十月:下架。

十一月:葡萄入窖。

十二月:葡萄在窖里休息。

12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每个月葡萄生长和农事活动的特点,派代表发言。

122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学生的理解。

13 语言赏析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分析这些语言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情感。

131 朗读体会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精彩的语句,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132 写作练习模仿文中的语言风格,进行一段描写植物生长的写作练习。

1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葡萄生长过程所表达的对自然、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141 小组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

142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升华,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题。

1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葡萄生长的过程、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月令》教学设计一、作者介绍汪曾祺,江苏省高邮县人,当代著名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社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

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

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

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

在上述介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过某个学生,听过某个老师讲课,而是虔诚地在心里执行传统意义那种弟子之礼。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就是奔着沈从文去的,入学后选修了沈从文开的所有课程。

虽然都说沈从文很不会讲课,语音难懂,但是汪曾祺认为只要听懂就受用终身。

即使毕业后,他仍和沈从文保持长达数十年的师生之谊,并且在创作上受到沈从文显著影响,同样都写出最好的母语作品。

——我们的母语传承就是这样由一个人影响到后一个人,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形成一条“汉语文学的长河”。

二、课文的结构汪曾祺的散文《葡萄月令》,是依托一年十二个月时间循序,分别叙述各个节令葡萄的生长状况和通常的伺弄方式及其情景,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今天这篇课文要介绍的则是一种更为独特的时间结构:十二月令。

在这篇课文以前。

多数同学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月令”这个词,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最古老的一个词语,讲的是以农耕为主的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知识。

“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礼记》成书于西汉,而书的内容更要早很多,一般认为和孔子及其弟子有关。

《礼记?月令》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

正因如此,有人也把“月令”的“令”字解释为“政令”。

但是“月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农事,所以还是解释为“时令”更好。

用月令体裁写作农书是中国传统农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成就,它用以时系事的体例,把纷繁的农事活动加以编排,使之井然成序,而又极为简便易行,所以源远流长,各个历史时代几乎没有间断过,一直有人用这种体例编写撰著农书。

有人统计过有21种,还有人认为要更多。

“月令”成为农书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题材,文艺本来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月令”又为文艺提供了一个最贴近自然的结构。

《诗经》中的《七月》(见《国风?豳风》)就是一篇描写农事的“十二月令”,学生不一定都知道这首诗,但提起“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一定都知道,就是这首诗的第一句。

绘画方面,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院本《十二月令图轴》,描画的是十二个月中民家之生活情景。

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一套“十二月令花神杯”,整套十二件,每件除绘制月令花卉(又称“花神”)外,还配有唐人诗句,落“赏”字篆印,构成诗书画篆刻一体的官窑瓷艺术品。

民俗方面,温州有“十二月令”童谣。

即使今天网络写作中,也有这样的内容,比如“公司十二月令”,“恋爱十二月令”,虽带搞笑色彩,总还记得中国有这样的传统话题。

知道了这些内容,我们也就知道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并非标新立异,而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个传统题材。

“葡萄月令”,也就是“葡萄十二月令”。

从文章的组织结构方面说,这样一种流水帐式的结构,假如是学生所写,也许要被老师批评为没有结构,然而没有结构也许就是最好的结构,道法自然,文章之道也是如此,遵循天地万物的自然结构就是最好的结构。

三、课文的内容与语言《葡萄月令》的结构本来只是自然界的时序,算不得人为安排的文章结构,那么可以讲的便只有内容,汪曾祺讲得真够清楚,葡萄的从种到收到藏,一个月一个月地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在行。

这可不仅仅是写文章的工夫,要有葡萄种植的实际知识,工夫在文外。

汪曾祺的葡萄知识是哪里来的?他真的种过葡萄吗?不是自家门前窗下种一棵两棵玩赏,葡萄园里那种大规模的种植,他真的种过吗?是的。

有一回上海作家赵丽宏问汪曾祺,是否亲手种过葡萄才写《葡萄月令》,汪先生笑答:“当然,否则哪里写得出来。

”他怎么会去种葡萄呢?查遍了网络,最后在一篇《北京青年报》的文章中找到了:反右斗争时,他被发配到张家口劳动了三年,所幸的是,他进入了一个果园。

他种葡萄,结果他用功劳动,也用功读关于葡萄的书。

后来就写出这篇《葡萄月令》。

这篇月令写得这么详细,这么明白,真的可以当一篇农书,不知道是否真有人(比如哪个葡萄专业户)按这篇文章的指导去种葡萄?这可有点危险!有人就挑出这篇文章的毛病,说是靠不住,有篇《文汇报》上的文章就质疑说:不知道汪老说的“葡萄爱喝水”,而且要“漫灌”这样的话是怎么说起的,葡萄是从丝绸之路过来的,一路都是干旱地区,哪里来这么多水去漫灌?再说了,漫灌,现代农业都不提倡了,一来呢,浪费大,水现在多宝贵呵,二来呢,会造成土地板结。

——就算说得对吧,也不能推倒汪曾祺的文章,真想种葡萄,那得找农书,农书属应用文,汪曾祺的《葡萄月令》是散文,农业知识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价值。

那么《葡萄月令》还剩下什么?还剩下语言。

我觉得这本教材的“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生活与语言”这几个单元是可以打通的,一篇好文章必然是这几个方面都出色的。

这样,我们就讲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我收集了一些中学语文的教案,中学也有这一课,但是教案设计往往不讲语言,而是讲“知识”。

有一篇教案把这篇散文当作“说明文”,布置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是:“为何葡萄上有一层白白的像是磨沙的东西?”答案:“课文中说这是给葡萄打上的波尔多液,起到杀菌保植的作用。

”还有一种教案说:“此篇的行文布局也很有特色,从一至十二按月写来,看似一本豆腐帐,其实是裁剪极有章法的。

不免使人想起《农桑辑要》、《汜胜之书》、《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

”文学就这样被解构了,成了说明文,成了应用文。

还有一篇教案倒是讲到语言,但是它最佩服的是文章用了北京方言,如“饱满、磁棒、挺括”,“小孩喂奶似地拼命往上嘬”——“嘬”这个词至今也是北京的流行语,你去北京,那里的朋友会拉你去“嘬”一顿。

然而这并不是这篇散文最重要的语言风格,王朔小说中北京的流行语更多,那又能说明什么呢?事实上,汪曾祺在这方面是很节制的,有一次他写文章想用一个方言,但是又怕影响文章的明白,后来问了很多人,弄明白这个词使用范围很广,好多不同方言区都使用,这才放心地写进去了。

所以,北京方言并不是这篇散文主要的语言风格。

那么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到底有哪些,让我们来概括一下。

一、大量使用短语,简短的句式,不是那种欧式的长句子,如“一月,下大雪。

/ 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更有短得夸张的:“把立柱、横梁、小棍,槐木的、柳木的、杨木的、桦木的,按照树棵大小,分别堆放在旁边。

”模拟着一种口语化的现场感。

短语是我们母语的特点,给人一种凝练而又轻盈跳跃的感觉,所以熊秉明先生在国外呆久了,忽然觉得我们的母语即使用了语助词“的”字连缀起来,也仍然是一种可以卸装的结构:“翻出来一件/ 隔着冬雾的/ 隔着雪原的/ 隔着山隔着海的/ 隔着十万里路的/ 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 母亲亲手/ 为孩子织的/ 沾着箱底的樟脑香/ 的/ 旧毛衣”。

《葡萄月令》通篇都是这种短句式。

二、绘声绘色的描写。

散文开篇就极有声色:“雪静静地下着。

果园一片白。

听不到一点声音。

”虽然说“静静”,说“听不到”,也是一种以无声说有声的方法。

直接写声音的就多了,如写葡萄梢头滴水,是“嗒嗒”的;写给葡萄打条,是“劈劈啪啪”的。

还包括直接的摹拟口语,如“‘起!——起!’哎,它起来了”;“这样长法还行呀,还结不结果呀?”“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就像是一个老农在和你聊天。

绘色,就更多了,一月下大雪,是白色的;二月里刮春风,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最出色的是八月,葡萄“着色”,“白的象白玛瑙,红的象红宝石,紫的象紫水晶,黑的象黑玉。

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

”这样写还不过瘾,忽然一个神来之笔,说“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我犯了一回傻,真的到《说文解字》里去统计,注意,不是“王”字旁,是“玉”字旁,“玉”做偏旁时省略那个点儿,但那也是玉,假如你查“王”,就惨了,总共只有3个字,“玉”字呢?140个字。

作者自己不全搬,却让你去搬,即使你不真的去搬,想象中已经灿烂无比了,这就是一种文字技巧,以少少许说多多许。

三、拟人化写法。

在汪老的笔下,葡萄不仅仅是葡萄,简直就是他亲手伺弄拉扯大的孩子,这会儿正跟它们聊天呢,或正跟人夸说自己的孩子呢,语气里满是疼爱、亲昵、揶揄。

如“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有的梢头已经绽开了芽苞,吐出指甲大的苍白的小叶。

它已经等不及了”;“葡萄藤舒舒展展,凉凉快快地在上面呆着”;“浇了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葡萄抽条,丝毫不知节制,它简直是瞎长”;“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下了果子,就不管了?人,总不能这样无情无义吧”……这种对葡萄的感情,其实就是一个劳动人民对劳动的感情,然而我们别忘了,汪曾祺在果园子里的劳动,是被打成右派,被强制劳动,他却能那样的投入,不但投入劳力,更投入感情,正如他在一篇题为《梧桐》的文章里说:“这里凝聚着我们对时序的感情”。

这才看出他诗人的秉性,难怪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地平淡,这样保持一份心境的平淡。

应该还能概括出几条,但是我觉得这都仍是字面上能够看出来的特点,用短语,绘声绘色,拟人化,这是谁都能够做到的,但是你能把一篇文字流水帐似的写得这样有诗意吗?不能,诗意,诗人的禀赋,甚至诗人的技巧,这些都是超出文字以外的东西,很难通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就把它学到,即使只是为了欣赏、理解,最好的办法也唯有去读原文,反复读,用心领会。

四、几个注释【摆条风】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较大的风,能够摆动树枝条的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