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教材解读(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一是教材分析:二是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三是教法、学法:四是教学过程,五是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因此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二、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名句。
能力目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提高欣赏品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面对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他们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
基于十多岁的初中生来说,人生体验也较贫乏。
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所以,我把“诵读诗词,领会词意,把握词的意蕴,并积累名句。
”作为教学重点。
把“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词人的胸襟抱负。
”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主体真正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本课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初二的学生在学习诗词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感悟能力较差。
又因为要从凝练的语言中把握词意,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我将使用的教法:指导诵读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点拨法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37)(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
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2.作者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
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
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学习《水调歌头》(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2.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苏轼的其他诗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作品简介(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许多词作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晚唐五代词的婉约,开豪放派之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有《苏轼诗集》《苏轼文集》。
三、写作背景《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
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
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
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
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四、知识链接——《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人演为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
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
五、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水调歌头说课稿
《水调歌头》说课稿一、说教材《水调歌头》是部编版九年级(上) 第4单元第13课中的一首词。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二、说学情学生在七八年级接触过词,对这一文体形式并不陌生,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只要联系作者写作此词的背景,注意引导,对本节课的内容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需要课堂的有效导向。
三、说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当堂背诵2、能感受词人月下情怀,赏析名句.3、学习他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教学重难点: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
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
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
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教具准备: PPT课件七、教时安排: 1教时。
八、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
面对明月,张若虚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面对明月,李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面对明月,苏轼又会有怎样的疑问呢?(教师的一句话就可以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
)(二)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1、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语文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本词是苏词的代表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把自己仕途的失意和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哲理的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深刻的人生哲学蕴含在完美的文学意境中,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在诗词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词中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对正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形期的中学生而言更是一个很生动的教育素材。
二、学情分析: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课的语言难度不大,教学时不必在字词释义上花费太多时间。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学习积累,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高,感知能力较弱。
所以要巧妙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使常规的古诗教学化枯燥为生动形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为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背诵本词,读出词的韵律美;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情感;品味优美意境。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学习,能理出欣赏诗词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四、重点、难点:教学中根据目标,把教学重点置于读、品之间,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去品味语言和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但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还是很有难度的。
所以,引导学生自己从诗词的品读中去理解内涵、把握情感、感悟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五、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分析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是我们的目的。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水调歌头》说课课件教学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阕: 问天 矛盾 徘徊——豁达、释怀
下阕: 问月 有所郁结——心胸开阔
乐观旷达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1.背诵三首诗词。 2.课后搜集本课作者的其他作品 赏析并背诵。 3.本课诗词都是在三位诗人失意 之时所作,请任选一人给他写一封信, 内容自定,字数不限。
深入探究
1.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 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
原因: 中秋团圆,见月思乡思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2.分析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的心里状态。
政治的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 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 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吟诵一段 月语
自由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水调歌头[北宋 苏轼]
朗
读 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
qu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
qǐ
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总结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上 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 阕 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
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
阕
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丶明月几时有》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三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请同学们回忆你知道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呢?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
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
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
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
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
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情怀。
3.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句,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型新授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新课导入检查预习走进文本1.再读2.品读1.播放王菲《明月几时有》音乐营造典雅氛围。
2. 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
诗人常通过月亮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苏轼眼中的明月带给我们的不同情怀。
1.教师正音2.教师补充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重点强调苏轼仕途之坎坷)教师点拨1.指导朗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速以及蕴含的情感)2.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认识磨难中的苏轼所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胸襟3.体会词人在语句中的心理变化彷徨→热爱生活苦闷→感悟人生视听欣赏找学生朗读、齐读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苏轼生平资料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读出感情变化品味经典语句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②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走进自己布置作业走进自己布置作业出示教师赠言人生小语:让我们在精神世界中以东坡为友,在人生中多几分旷达,多几分乐观,多几分从容,多几分淡定,学会做一个生活的真正智者1.作品推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2.运用文中你最喜欢的名句写一段文字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学习本词获得的人生感悟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政治失意彷徨→热爱生活思念弟弟苦闷→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美好祝愿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4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曲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曲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曲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步骤】水调歌头(一)导入自古月宫的飘渺、美丽就引无数诗人折腰,苏轼也在亦真亦幻中引身飞月。
前人述评:“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我们一起来开这一首千古妙词。
欣赏板块一——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二)朗读1、学生试读2、老师示读3、学生再朗读4、课文注音宫阙(què) 绮户(qǐ) 婵娟(chán)(三)解题。
1、欣赏欣赏板块二——词的特点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
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
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
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背景材料苏轼,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
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教学本词正好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感悟古诗文和古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二、教材分析位和审美情趣的文本。
全词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读懂古诗文,品位这个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对语言文字感受能力。
三、对新课标的理解诵读古代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能有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四、学生情况分析所教班级是普通班,而且作为初中学生,知识积累少,而且涉猎面窄,在分析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上有限;在思想上,当代中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需要教师的指导。
学生的诵读能力不是很好,大多停留在解释诗词内容的浅薄层面,未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内涵。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学习促进者的教师还应注重方法的指导。
五、教法学法基于以上学情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配合语文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听读、朗读、品读和启发诱导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先采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知其大略,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品读,品味语言,体会其内涵。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部编版2020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3课 13-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2、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品味法 3.合作探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以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月”的诗歌?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
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ŭ)朱阁(gé)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不胜寒( shēng )听音乐学生复习回忆、积累“月亮”的相关名句三、解读小序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1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教学目标: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音乐),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
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
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
二、新课讲解1、学生简要介绍作者2、写作背景(问: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中秋时,大醉时。
(看屏幕,补充介绍)3、学生介绍"词"及“词牌名”。
三、前提测评给红色的字注音。
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把握朗读节奏。
3、自由朗读,提出朗读要求之一,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词的韵律。
4、齐读。
5、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五、学生自主合作,再现课文中的情景,翻译课文,全班交流。
七、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提出朗读要求之二,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并配上音乐。
八、集思广益,讨论合作1、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2、上下阕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水调歌头》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水调歌头》说课稿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水调歌头》说课稿【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
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说学情】学生在前两单元的学习中已持续进行了诗词训练,因此学生对本文的解读并不是很难。
【教育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实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利用写作背景分析诗歌主旨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旷达的胸襟和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重点:实词的理解和依托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难点: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并树立旷达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说教法】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小组探讨法、个人思考法,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积极进行知识的交流、重组、汇总、统一。
在回答问题时,各组回答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问题。
特别注重答案不一致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的进行思考,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成果。
我也要积极的予以指导和导引。
使之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前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范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范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1说教学设想: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说教学层次:1、朗读词文,整体感知;2、借月抒情,走进词境;3、名句重读,读懂词情;4、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说教学导入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
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
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说诵读品味1、字正腔圆地读。
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
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
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
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
(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
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
(配乐朗诵)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45)(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一、新课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
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
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检查预习词语释义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
指想象中的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水调歌头》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该单元是古文单元。
本单元所选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志趣报复。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说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宋词并不陌生,他们在平时学习中已有积累,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性,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将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五、说教法学法由于他们的阅读经验还不丰富,鉴赏能力还不够,因此我还不能彻底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法,钩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实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做到自己学会阅读,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为了充分的运用教法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一)导语设计“月”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往往是寄托思乡怀人之情。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写月诗篇的绝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经典之作。
导语力求简洁短小精悍。
(二)题解利用课件展示相关信息(三)知人论世利用课件展示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理解“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铺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4(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二、学生情况分析我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
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
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
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五、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
二、复习: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不胜清影何似(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全婵娟(2)指导翻译。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学设计_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水调歌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全篇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 通过对诗词的感受,领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面对生活的心态。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词的感受,领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屏显:月亮动画)月亮在中国人的眼中,从来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挂在天上就是一首诗,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九百多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月亮引发了苏轼怎样的感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指出月亮在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入此词。
)二、学生试背词作。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词,谁能来试着背诵?点评后,齐读词。
(设计意图:摸学情,了解学生对此词作的熟悉程度。
)三、解读小序过渡语:文章的开头有两行小字部分,叫做小序,我们来读一读,看看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写作缘由、事件。
明确:时间:丙辰中秋。
事件:欢饮达旦。
写作缘由:兼怀子由。
欢饮?那苏轼写此词时是快乐的?自由的朗读全词,思考你是否有不同见解?(设计意图:引出矛盾,设下疑问:词人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预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孤独和苦闷,无人可问)我欲乘风归去, (不满现实,所以想乘风而去,摆脱现实)照无眠,(心里有事,或许因为怀念子由,辗转难眠)……读出词人的内心深处的苦闷。
试问写词人,为何苦闷呢?四、品词句,研赏读。
(屏显苏轼小视频。
)1.看完小视频,思考,词人为何苦闷呢?学生回答。
亲人的相继离世,与弟弟七年未见,政治上的不得意。
这些事情放在我们普通人的身上,只怕是一部轰轰烈烈的血泪史啊!作者这份孤独与苦闷却以“欢饮”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不同经历的人读这首词会有不同的感受,也使得这首词充满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难怪胡仔先生评价此词:中秋词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3课《诗词三首》的第三首。
本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类的游记和抒发个人感悟的诗词。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月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既可以让人感受自然之美,又可以学习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并体会哲理名言在生活中的意义,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这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中秋词作中的佳品。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也是中秋词作中的佳品。
此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各地做官。
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词人曾要求调任离苏辙较近的地方做官,但都无法实现,写此词时已经与苏辙分离七年之久了。
在中秋这天晚上,词人面对一轮明月,不禁心潮起伏,借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苏轼举杯问月,通过联想和想象营造天上的宫阙的高寒,写出了内心的矛盾和徘徊,而最终以乐观豁达的情怀作结。
整首词向我们展现了由失意、矛盾、伤感到释怀、豁达的胸襟,他由自己的悲欢离合想到所有人的悲苦离别,就像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自古难全,于是排解了内心的郁郁寡欢,转而对一切经受别离之苦的人们寄寓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笔清理、虚无缥缈、意境悠远。
学情分析九年级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诗歌赏析的基本能力。
能够自读并且背诵诗歌,能够初步读懂诗歌内容,积累优美的诗歌句子。
但是乡下的学生缺乏主动积极性,不会思考诗歌的深层意义,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难以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情感和态度。
我所带的班级比较沉闷,上课不爱思考问题,喜欢接受现成的知识抛授。
八年级下册接手他们,就觉得他们语文底子较为薄弱,不重视语文。
因此除了学习基本的课本内容之外,我更注重提高他们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以兴趣促进学习,尽量设置简单、基础且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学习本首词,重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来思考的学习习惯,体会词人的乐观旷达的胸襟,做一个积极乐观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材解读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
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
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
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
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
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
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
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
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
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