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 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 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 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 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 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 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 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 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 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 1.中成药治疗:2010 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1/ 3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 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5 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伴腹胀,便秘,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一、基本情况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研究院针灸康复科自2011 年至2013 年12 月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以来,共依照路径管理住院患者共72例,完成70 例,平均住院18.2 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烫熨、拔罐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81 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3.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76 例(93.8%),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22例(27.1.%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6 例(93.8%),针灸治疗81例(100%),推拿治疗41 例(50.6%),中药熏洗治疗23 例(28.4%),烫熨治疗81 例(100%),内科基础治疗79 例(97.5%),其他疗法46例(56.8%)。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和内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中药熏洗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 1. 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活血化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 2. 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康复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 3. 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VIP专享】中风病临床路径

【VIP专享】中风病临床路径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6.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蚯蚓教的学实难验点,线培形养动观物察和能环力节和动实物验的能主力要;特2征.通。过教对学观方察法到与的教现学象手分段析观与察讨法论、,实对验线法形、动分物组和讨环论节法动教特学征准的备概多括媒,体继课续件培、养活分蚯析蚓、、归硬纳纸、板综、合平的面思玻维璃能、力镊。子情、感烧态杯度、价水值教观1和.通过学理解的蛔1虫.过观适1、察于程3观阅 六蛔寄.内列察读 、虫生出蚯材 让标容生常3根蚓料 学本教活.见了 据身: 生,师的2的、解 问体巩鸟 总看活形线作 用蛔 题的固类 结雌动态形业 手虫 自形练与 本雄学、三动: 摸对 学状习人 节蛔生结、4物、收 一人 后和同类 课虫活构请一并蚯集 摸体 回颜步关 重的动、学、归蚓鸟 蚯的 答色学系 点形教生生让纳在类 蚓危 问。习从 并状学理列学线平的害 题蚯四线人 归、意特出四生形面生 体以蚓、形类 纳大图点常、五观动玻存 表及的鸟请动文 本小引以见引、察物璃现 ,预身类 3学物明 节有言及的导 、巩蚯的上状 是防体之生和历 课什根蚯环学 怎固蚓主和, 干感是所列环史 学么据蚓节二生 样练引要牛鸟 燥染否以举节揭 到不上适动、回 区习导特皮类 还的分分蚯动晓 的同节于物让答 分。学征纸减 是方节布蚓物起 一,课穴并学课 蚯生。上少 湿法?广的教, 些体所居归在生前 蚓回4运的 润;泛益学鸟色生纳.靠物完问 的答蛔动原 的4,处目类 习和活环.近在成题 前蚯虫的因 ?了以。标就 生体的节身其实并 端蚓寄快及 触解上知同 物表内特动体结验总 和的生利慢我 摸蚯适识人 学有容点物前构并结 后生在用一国 蚯蚓于与类 的什,的端中思线 端活人问样的 蚓飞技有 基么引进主的的考形 ?环体题吗十生行能着 本特出要几变以动境,?大 节活的1密 方征本“特节化下物.并会让为珍 近习形理切 法。课生征有以问的引小学什稀 腹性态解的 。2课物。什游题主.出起结生么鸟 面和结蛔关观题体么戏:要蚯哪利明?类 处适构虫系察:的特的特蚓些用确等 ,于特适。蛔章形殊形征这疾板,资 是穴点于可虫我态结式。种病书生料 光居是寄的们结构,五典?小物, 滑生重生鸟内学构,学、型5结的以 还活要生类部习与.其习巩的如鸟结爱 是的原活生结了功颜消固线何类构鸟 粗形因的存构腔能色化练形预适特护 糙态之结的,肠相是系习动防于点鸟 ?、一构现你动适否统。物蛔飞都为结。和状认物应与的。虫行是主构课生却为和”其结病的与题、本理不蛔扁的他构?特环以生8特乐虫形观部特8三征境小理页点观的动位点、梳相组等这;,哪物教相,引理适为方些2鸟,育同师.导知应单面鸟掌类结了;?生学识的位你握日构解2互.生。办特认线益特了通动观手征识形减点它过,察抄;吗动少是们理生蛔报5?物,与的解.参虫一了它和有寄主蛔与结份解们环些生要虫其构。蚯都节已生特对中爱蚓会动经活征人培鸟与飞物灭相。类养护人吗的绝适这造兴鸟类?主或应节成趣的为要濒的课情关什特临?就危感系么征灭来害教;?;绝学,育,习使。我比学们它生可们理以更解做高养些等成什的良么两好。类卫动生物习。惯根的据重学要生意回义答;的3.情通况过,了给解出蚯课蚓课与题人。类回的答关:系线,形进动行物生和命环科节学动价环值节观动的物教一育、。根教据学蛔重虫点病1.引蛔出虫蛔适虫于这寄种生典生型活的线结形构动和物生。理二特、点设;置2.问蚯题蚓让的学生生活思习考性预和习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

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方案”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 3 —3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2021年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修改版)》

《2021年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修改版)》

《xx年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修改版)》第一篇:xx年中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修改版)中风(脑梗塞)诊疗方案一、概述: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㖞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脑梗塞(cerebralinfarction,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xx年)。

主要症状。

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xx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xx》。

-1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

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

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

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1.中脏腑(1)痰热内闭证治法。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

标准4
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 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
必需 检查 项目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凝血功能检查 血压、心电图 胸部X线透视或X线片 TCD(必要时选择加做颅外段) 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头颅影像学检查(CT或MRI)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 中医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诊断 依据
治疗 方案 选择
进入 路径 标准
中医 证候 观察
标准住 院日为 ≤21天
入院 检查 项目
治疗 方法
出院 标准
变异 原因 分析
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 中风病 TCD编码: BNG08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 脑梗死 ICD-10编码 I63
诊断依据
疾病分期
2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诊断依据
病类诊断
3
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诊断依据
证候诊断
4
中经络:风火上扰证 风痰阻络证 痰热腑实证 阴虚风动证 气虚血瘀证
中脏腑: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 元气败脱证
主要症状:
偏瘫 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 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
头痛 眩晕 瞳神变化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 诱因 常有先兆 症状
发病年龄 多在40岁 以上
西医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 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 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神经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神经内科1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神经内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定义】中医定义:本病多属“中风”范畴,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西医定义:脑梗死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和血栓栓塞性脑梗死。

前者简称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血管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狭窄、阻塞,引起急性的局灶性脑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体征。

后者指各种栓子(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脑功能障碍而言。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病名诊断(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助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主症:偏瘫、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分期(参照1986年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中医鉴别诊断: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的鉴别要点(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口僻之口眼歪斜,常伴耳后疼痛,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于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江油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度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3)一、病名 (3)二、诊断 (3)三、中医治疗 (4)(一)辨证施治 (4)(二)特色疗法 (4)四、疗效评估及评价: (9)五、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9)(一)难点分析: (9)(二)应对措施: ..................................................................................... (10)中风病(脑梗死)一、病名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012年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路径管理表单及诊疗方案

2012年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路径管理表单及诊疗方案
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糖皮质激素□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选用种):阿司匹林□奥扎格雷□
()神经营养治疗□(选用-种):甲钴胺□□其他□:
()脑保护治疗□(视病情可选用种):
神经节苷脂□甲氯芬酯□吡拉西坦□乙酰谷酰胺□胞二磷胆碱□
依达拉奉□
(5)改善循环治疗□(选用种):长春西丁□丁咯地尔□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法华林□肝素□
、心理治疗(视病情决定项目):
⑴音乐疗法□⑵精神支持疗法□⑶行为疗法□
⑷其他□:
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
、评估皮肤的异常,评估二便情况,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并发症护理。
、加强营养及饮食护理。
、注意安全护理,防止误吸、磕碰、摔倒等。
、注意患者姿势、体位指导。
、进行康复预防意识教育。
、注意多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情况,满足其生理需求。
、对于瘫痪患者,教会患者家属如何翻身,以使患者更舒服。
、对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教会正确的喂食进食的方法。
健康教育
对象:□病人□家属
内容:□疾病进展教育□诊断检查教育□治疗教育□预防教育
变异
□无□有
原因:
、、
、、
、、
监察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急性期)临床路径(康复科)
时期
入院第天
目标
(2)分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陪护
(3)视病情:□吸氧□口腔护理□褥疮护理□必要时吸痰□留置胃管、鼻饲(胃肠减压)□留置尿管、外接无菌引流袋□会阴部护理□翻身拍背□良姿位摆放□动静脉置管护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饮食:
()形态方式:□普食□半流□全流□鼻饲□禁食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得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与脑梗死(ICD-10 编码:I63)得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得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中风(脑梗塞)临床路径及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神经病学》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缺血中风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缺血中风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塞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 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基本治疗: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二版《针灸治疗学》中经络治则:调神通络、行气活血,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处方: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气海、血海;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头晕: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绝骨、纠内翻、丘墟透照海;足外翻:中封、太溪、纠外翻;足下垂:解溪、胫上(解溪上三寸);便秘: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中级、曲骨、关元。

操作:水沟用雀啄术,百会、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中脏腑治则:醒脑开窍,闭证兼开窍启闭,只针不灸,泻法;脱证兼回阳固脱,重用灸法,补法。

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素髎、百会、内关辨证加减:闭证加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

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素髎、水沟采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宣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至四肢转温为止。

为加强疗效,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可选用相适应的其他针灸疗法配合治疗。

1.电针:中风患者急性期多表现肢体弛缓不用,可采用断续波或疏波,以肌肉颤动为度;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可出现肢体强痉,则不予电针治疗,或于非挛急侧的腧穴上予电针治疗。

2.头针:可选用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如头皮下,动留针30分钟,行针期间可鼓励患者配合肢体活动。

3.穴位注射:脱证患者,选用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于足三里、肾俞、关元、气海等穴,选取2穴,每穴注入1~2ml。

(二)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原则:平肝熄风,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滑利关节。

治疗宜早期治疗为主,可于软瘫期开始治疗。

手法:滚法、一指禅、按法、拿法、摇法,配合患肢关节运动。

总体步骤:仰卧位:滚法于肩关节,上臂,前臂,腕部,揉法于肩关节,摇法于掌指关节,柔指关节,搓肩部,滚法于大腿前侧,小腿前外侧至足背,揉腿内侧,配合:肩,肘,腕,髋,膝,踝及各小关节的被动运动。

注意事项:注意中风三期的治疗要因人因时制宜。

(三)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肢体等速肌力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四)科室特色治疗1中药敷贴:中风病(脑梗死)常见瘫侧手足部肿胀、疼痛,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院内中药制剂调敷局部为主,每日一或两次。

2中药熏洗: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肿胀,可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予活血通络中药为主,加减熏洗患肢,每日一或两次。

3物理因子治疗(1)中频电脉冲治疗:有消炎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等作用。

(2)低频电脉冲治疗:能兴奋神经和肌肉,对废用的性肌萎缩能引起节律性、强直性收缩,从而有效的防治肌肉萎缩,恢复肌肉的生理功能。

另外还能产生镇痛作用。

(3)电子生物反馈治疗:促进神经反射弧建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4)微博治疗:对炎症组织有消炎、止痛作用,作用部位较深。

(5)经颅磁刺激治疗:脉冲电磁能直接穿透颅骨及血脑屏障,能在脑内形成立体感应电场,通过感应电场与脑细胞电位差现象,能对脑细胞产生协振效应,能给大脑补充能量,达到改善脑内血液循环加快细胞新陈代谢,改变大脑异常功能。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缺血中风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中脏腑:痰热内闭证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羚羊角汤、羚角钩藤汤、温胆汤加减。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安富牛黄丸、口服局方至宝丸、牛黄清心丸等。

痰蒙清窍证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

中成药: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等。

元气败脱证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推荐方药:急予参附汤加减频频服用。

中经络风火上扰(风阳上扰)证治法:清热平肝,潜阳熄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等。

风痰阻络(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治法:熄风化痰,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化痰通络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成药:中风回春丸、华佗再造丸等.痰热腑实证治法:化痰通腑。

推荐方药:星蒌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

中成药:安脑丸、牛黄清心丸等阴虚风动(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证)证治法:滋阴熄风,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育阴通络汤、镇肝熄风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中成药: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等。

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中成药:脑安胶囊、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等等。

常见变证的治疗:中风急性期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呕血等变证,需及时救治。

呃逆如呃声短促不连续,神昏烦躁,舌质红或红绛,苔黄燥或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人参粳米汤(西洋参、粳米)以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如呃声短促不连续,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数者,用丁香柿蒂汤和胃降逆;如呃声洪亮有力,口臭烦燥,甚至神昏谵语,便秘尿赤,腹胀,舌红,苔黄燥起芒刺,脉滑数或弦滑而大,用大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泄热,和胃降逆;如烦热症状减轻,但仍有呃声频频,可予平逆止呃汤治疗。

兼有气虚者,可加生晒参。

呕血:出现呕血,神识迷蒙,面红目赤,烦躁不安,便干尿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无苔,脉弦数者,用犀角地黄汤或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如出现高热不退,可给予紫雪散以清热凉血。

(六)静脉滴注中药或中成药注射液:中脏腑痰蒙清窍证:选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痰热内闭证:选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元气败脱证:选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等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中经络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如:灯盏花素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等可以选择使用;辩证属于热证者,选用具有活血清热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如苦碟子注射液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缺血中风中经络和中脏腑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八)护理的内容: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2.疾病病情评价:通过Glasgow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如意识、运动障碍等情况;通过Barthel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等。

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障碍等。

评价方法:1.入院当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GCS量表、NIHSS量表等进行评价。

2.入院第15至20天:可选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NIHSS量表、Barthel指数等进行评价。

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症状的改善包括: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利、神志不清、头晕头痛等得到改善或消失。

(2)临床体征的改善包括:神志由昏迷逐渐转至清醒;患侧肌力改善1-2级,甚至完全恢复至正常;偏身针刺觉由消失或减退逐渐恢复至,直至正常;失语改善;舌苔脉象改善等。

(3)理化指标的改善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常规、血流变、心电图、胸片、颅脑CT/MR、颈动脉超声等改善或恢复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