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两个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对比以及发展趋势预测图文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边的两个科学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对比以及发

展趋势预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题目:列举目前所在的两个科学共同体,说明了两个科学共同体运作机制的异同,并预测发展趋势。

(首先说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和基本的特征,可结合自己参加的教研室、学术兴趣小组等进行分类(参照2))和运行机制的异同分析,既就是分析自己参加的科学共同体的奖励机制和其他机制(参照8)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说明我国高校的科学共同体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参照7)和9)))

1)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及历史。

从这四个时期来看,总体趋势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日益与技术和经济发展甚至军事目标相结合。

2)科学共同体的分类

科学共同体总是以具体的组织形式存在于社会中,这些社会组织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群体,是个体之间通过互动形成的有机系统。其组织形式从内部和外部进行体现:内在组织形式以无形学院和科学学派为代表;外在组织形式以科学学会与科学研究机构为代表。

科学学派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除了具有科学共同体的特点之外,同时具备自身独有的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内聚性,科学学派以学术权威作为核心,受共同的学术思想指导,因此,较于一般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学派的科学家联系更加紧密,内聚性更高;第二,整体性,科学学派的科学家持有共同的科学范式,科学思想和观点一致,具有共同维护科学思想和发展学派的理想,因此,科

学学派具有整体性优势;第三,传承性,具有竞争实力的科学学派,其遵循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具有长期持续合理性,不但吸引着新的科学家加入,还担负着将这一思想传承给下一代优秀科学家的重任,由此,形成科学学派在学术思想上的历史继承关系;第四,排他性,科学学派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其所持有的科学范式并不受整个科研领域的认可,甚至受到排斥,因此,科学学派在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学术观念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排外现象。科学学派在推进学术思想前进的过程中,充满着绝对的生命活力,但是由于具有排外性质,因此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阻碍科学的健康发展。

“无形学院”与学派的异同点?共同点是:以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心,立足于自由联合,进行学术思想的通信交流和自由讨论。不同点是:“无形学院”不一定是单科性的而往往是多科性的,是为了彼此充分交流借鉴而并非为了坚持某种特定的学术主张,所以排它性不强。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形式,也称为科学的非实体性组织,包括学会,科学研究机构等。科学学会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它是诸多科学共同体形式中最为普遍的外在组织形式。科学学会一般由政府出资建立或支持成立,受法律保护,由专业科学家组成,它是科学劳动者集团利益的代表,其首要任务是进行科学交流。17世纪在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成立的“山猫学会”是科学学会的雏形,196年,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是科学学会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同其他学派相比,科学学会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在一个学会中,可能存在多种学派或多种学术观点。另外,科学学会还充当着国家领导科学技术发展的智囊团,是促进国家科

学技术事业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力量。常见的科研机构主要有三种:第一,国家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第二,大学的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和应用的研究;第三,企业建立的科研组织,侧重于应用开发研究。

3)科学共同体的特征:

群体性:“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同一个科学专业领域中的工作者组成。”科学共同体的群体性体现在:第一,科学共同体是由一定数量的科学工作者组成;第二,具有群体意识,科学共同体有组织的从事科研活动,共同体成员之间需要经常交流与沟通,需要有学术方面的交流,还需要非学术方面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为了共同的科研目标达成一致的群体意识;第三,行为一致性,科学共同体一旦形成,在进行科研活动时,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形成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这种一致性对共同体成员的科研活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促使共同体成员的行为趋于一致性。

协作性:“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集团的产物,如不考虑这种知识集团的特殊性,就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科学共同体的协作具有双重性,一重是共同体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目标相互协作进行科学研究;另一重是科学共同体与外部其他组织机构的协作。科学共同体的协作性特征体现在:第一,目标型协作,即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任务,明确分工,进行相互的思想交流,共同协作完成目标任务;第二,兴趣型协作,即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或者与不同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探讨感

兴趣的科研问题,各抒己见,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进而促进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升级;第三,互补型协作,即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由于个人专长、知识结构各有所长,形成互补性协作,解决科研活动中的综合性问题,发挥出较高的综合协作能力。

竞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科学共同体体制化趋向成熟,科学奖励系统和评价系统的形成,共同体成员需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科学知识和素养,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研究,竞争力强的共同体能申请到更多的资助项目,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科学共同体将会被取缔。

科学共同体的三大特点,贯穿科学研究活动的始末:群体性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存在的形态;协作性反映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体现一种团队凝聚力;竞争性反映了科学共同体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的良性运行。

4)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一、普遍性;二、公有性;三、无私利性;四、有调理的怀疑主义。5)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

科学共同体的良性运行是通过科学奖励制度实现的。贡献和承认构成科学奖励系统的两个重要部分。做出独创性的贡献是获得承认的前提,承认则是对科学家的认可。科学奖励制度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激励机制。它一方面激励科学家做出独创性发现,以促进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约束科学家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接受社会和科学同行的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