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第七章-固体制剂(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 /200页 -
产生冷却效应,适用于热敏性物料和低熔点物料;
适合粒度要求为3μm~20μm
超微粉碎;
可适用于无菌粉末的粉碎;粉碎费用高
气流粉碎机的粉碎有以下特点:
- /200页 -
各种粉碎机的性能比较
- /200页 -
- /200页 -
药筛的种类
药筛的标准 中国国家标准以网孔尺寸为基本尺寸,以筛孔内径大小表示(μm);工业用筛常用“目”表示,是一英寸(25.4mm)长度上所含筛孔数目的多少。
《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粉末等级标准
离析(segregation)——使已混合好的物料重新分层,降低混合程度。
- /200页 -
混合的影响因素:
1、各组分的混合比例
比例相差过大时,难以混合均匀,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配研法)。等量递加法(配研法),即量小的药物研细后,加入等体积其他药物细粉混匀,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再过筛混合即成。倍散:小剂量的剧毒药与数倍量的稀释剂混合 制成的散剂。
4、含液体或易吸湿成分的混合
处方中含有液体组分时,可用处方中其它固体组分或吸收剂吸收该液体,针对吸湿原因解决。
5、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将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在室温条件下,出现的润湿或液化现象,称做低共熔现象。避免形成低共熔物的混合比。
均匀混合的措施:
- /200页 -
- /200页 -
二、散剂的质量检查
- /200页 -
实例分析
各成分的作用
操作步骤
- /200页 -
西药颗粒剂示意图
中药颗粒剂示意图
- /200页 -
granules——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而制成的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供口服用。其中粒径范围在105~500µm的颗粒剂又称细粒剂。
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研究进展
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研究进展摘要:口服固体制剂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常用药物形式。
然而,原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对制剂的质量和有效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辅料之间的相容性进行评估和研究。
本文通过对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制剂的开发和生产提供指导和依据,并提高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关键词: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研究进展引言在药物制备过程中,需要选择性能良好的辅料,辅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的不同都会极大的影响药物成品的制剂参数,例如溶解度、保质期等等。
一、价格评估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价格评估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制药企业的财务成本和生产效率。
1. 原辅料成本分析针对制作口服固体制剂的原辅料进行成本分析,将影响成本的因素进行拆解和透析,并探讨各因素对原辅料相容性价格的影响。
这种方法适用于市场前景不确定或其他不确定因素对原料和辅料成本产生影响的情况。
2. 生产效率评估通过研究制药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设备管理情况,可以评估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价格。
生产效率评估需要收集制药企业的各项成本记录,例如人工成本,机器成本,直接材料成本,制备过程评估,以及品质控制记录。
通过全面的数据分析找出生产效率低的环节和成本高的领域,并寻找改进措施。
3. 市场统计分析通过针对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市场的统计数据分析(如市场增长率、参与方或企业数量、价格变化趋势等),评估价格趋势,预测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价格的变化,找出价格波动的主因以及寻找应对之策,从而对企业未来的财务预算和保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技术性评估1、安全性口服固体制剂原辅料相容性技术评估需要涉及到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因为一些不相容的原辅料可能会导致制剂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选择符合规定的原辅料生产企业,确保原辅料的质量安全和稳定性。
生产企业要有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完善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操作制度,确保不相容的原辅料不会加入到药品的生产中,保证制剂安全性。
关于中药制剂防潮技术分析
关于中药制剂防潮技术分析摘要:现阶段,随着中药不断现代化、标准化,传统中药制剂防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调配要求,导致制剂性状改变,甚或霉变和有效成分损失,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疗效。
基于此,本文就中药制剂防潮技术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中药;制剂;防潮技术1影响中药储存的常见因素1.1 中药储存问题存放药物的条件不达标、设备购置不齐全、管理人员工作不到位、储存环境温度、潮湿度没有控制得当、没有定期对药物进行检查等,都是中药储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该类问题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药的药效,使之产生霉变、虫蛀、泛油、变色,潮湿、腐烂等,药物便会失去价值。
1.2包装问题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小包装中药的包装为塑料,虽然包装本身无毒,在加工过程中会增加热稳定剂、抗氧化剂、增塑剂等,以上添加剂均会产生毒性,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另外,一些含有辛香挥发油、脂肪油脂、多糖的药材,与塑料长期接触容易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有害物质,不仅影响饮片的质量,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除包装材料的不安全性,包装质量也存在不安全性,小包装中药片会有封口不严、破损等情况,出现破损的包装不但会使饮片受到污染还会影响饮片重量,影响治疗效果。
另外塑料包装的透气性不佳,在长期存放中会发生返潮、霉变、生虫问题,也对中药质量产生影响。
包装使用的塑料材质会导致白色污染不利于环保。
2中药制剂防潮技术2.1薄膜包衣降低中药固体制剂吸潮薄膜包衣高分子材料能够形成稳定的衣膜,具有防吸湿的特点。
采用合适的高分子材料包衣,形成的薄膜包衣致密稳定,厚度合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减少水蒸气渗透。
高湿环境下薄膜包衣固体制剂的吸潮过程主要包括3个环节,首先是水蒸气经薄膜吸收,该环节水蒸气的吸收与包衣材料的亲水性和薄膜的连续性密切相关,选用非亲水性包衣材料,并通过控制包衣工艺参数保证薄膜的连续性,可以有效降低水蒸气的吸收;其次是水蒸气在薄膜中的扩散,该环节与薄膜的厚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控制包衣增重,减缓水蒸气的扩散;最后是水蒸气从薄膜解吸进入芯材的过程,该环节与芯材的硬度相关,可以通过控制芯材硬度,减少水蒸气解吸进入芯材。
中药制剂的发展现状与新技术
中药制剂发展现状与新技术学生姓名郑国牛班级中药1202专业名称中药制药技术系部名称制药工程系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14年12月30日答辩日期2014年12月30日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12 月中药制剂发展现状与新技术摘要优统中医药最大的优势在临床,多年的临床实践是对中药方剂的最好筛选。
很多精典名方之所以久用,是因为安全有效。
中药制剂长期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尚未解决,如中药液体制剂稳定性较差,固体制剂吸湿性强的问题,中药新剂型制剂仍很少,中药制剂体内代谢规律掌握太少,使中药制剂体内过程的评价和给药方案的制定缺乏依据。
中药复方研究需要物理学、植物化学、分析化学、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渗透。
中药剂型取决于中药复方的体内外物质基础和药效学,基础与中药理论的有机结合。
应用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及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等技术手段,中药的组合效应,中药的物质基础研究,是基于中药组合基础上的,即2个以上中药组方后,产生一种或几种原单药所不具备的效能,而这正是中药治病达到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中药方剂用水煎煮时,由于方剂和煎煮时的高温以及溶液中复杂的化学环境,可能在溶液中发生固有物质间的络合、水解、氧化、还原等反应,从而生成溶液中原来没有的某些新物质。
关键词:中药制剂,新技术,发展现状目录前言 (1)第一章中药制剂发展历史1.1概述 (2)1.2中药制剂的古代发展历史 (2)1.3中药制剂现代化发展 (3)第二章中药制剂剂型的发展2.1 中药制剂已有剂型的发展 (5)2.1.1片剂 (6)2.1.2口服液 (6)2.1.3滴丸剂 (5)2.1.4颗粒剂 (6)2.1.5 胶囊剂 (6)2.1.6雾剂 (6)2.2 中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 (6)2.2.1注射给药剂型 (6)2.2.2透皮给药剂型 (7)2.2.3粘膜给药剂型 (7)2.2.4中药 (8)第三章中药制剂的新技术3.1 包合物技术 (9)3.2 固体分散技术 (9)3.3 膜分离技术 (10)第四章展望和总结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前言中药制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既继承了传统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又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中药剂型、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药效学的科学。
中药浸膏制剂研究进展
多糖 、 白质 、 蛋 氨基酸 、 无机盐类 等亲水性成分 , 可有 效地防 止吸湿。 王萍l 行了槐莲胶囊水提醇沉工艺的研 究 , 结果有
效成分靛玉红损失非常少 ,除去了一些水溶性大分子物质 ,
了中国专利 。 该工艺具有 提取液在去除杂质 、 浓缩 、 干燥过程 中, 有效成 分不 受热破坏 , 产品溶解性好 , 澄明度高 , 节省 乙
24 冷 冻 水 沉 法 .
由于天然产品成分有波动 , 给质量 设计 带来 困难 , 应 故 尽可能用质量稳定的药材为原 料 , 同时将成分含量不同的生 药混合均匀。 一般情况下 , 了炮制需要加炒 、 、 除 炙 煮等 。 非切
取中药浓缩液 , 置冰箱 中 一 8C 1  ̄ 冷冻 2 h 取 出在空气 4, 中 自然解冻 , 过滤 。主要是利用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在不 同 温 度下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阿 。
法 有水提醇沉法 、 高速离 心法 、 滤法 、 膜 大孔树脂吸 附法 、 絮 凝 沉淀法等 。
21 水 提 醇 沉 法 .
本法是指用水作溶媒经 提取 获得 中药提取液再用不 同 浓度 的乙醇沉淀 , 留既溶于水 又溶于醇的生物碱盐 、 保 苷类 、 有机 酸等 , 经醇处 理后 的中药 浸膏 , 特别是通过高浓度 醇处 理后 , 去除 了许 多水溶 性成分 , 如粘液质 、 树胶 、 果胶 、 鞣质 、
膜科学与技术 已发展为一门科学 ,是现代 一分 离技术 领 域最先进 的技术之一 。使用膜 技术 ( 包括超 滤膜 、 微孔滤 膜、 半透膜 、 反渗透膜等 ) 可以在原生物体系环境下实现物质 分离 , 可以高效浓缩富积产物 , 有效脱 出杂质 。 膜技术选择范 围广 , 适用性强 , 富积产物或 滤除杂 质效率 高 , 需加 热浓 无
中药药剂学习题库(含答案)
中药药剂学习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8题,每题1分,共58分)1.中药固体制剂的防湿措施不正确的是()A、调节pHB、采用防湿包装C、制成颗粒D、减少水溶性杂质E、.采用防湿包衣正确答案:A2.下列关于全身作用栓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不受胃肠pH或酶的影响B、栓剂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成本比较低C、对不能吞服药物的病人可使用此类栓剂D、可避免药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E、可部分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降低副作用、发挥疗效正确答案:B3.制备难溶性药物溶液时,加入的吐温的作用是A、极性溶剂B、助溶剂C、增溶剂D、消毒剂E、潜溶剂正确答案:C4.下列关于固体分散技术叙述错误的是A、可使液体药物制成稳定固体B、可使药物溶出速率加快C、药物高度分散于固体基质中,增加了比表面积D、可用于大多数中药提取物E、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正确答案:D5.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的是A、溶剂B、表面活性剂C、离子强度D、温度E、pH值正确答案:D6.与热压灭菌有关的数值是A、F值B、E值C、D值D、F0值E、Z值正确答案:D7.哪些性质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胶囊剂A、药物是水溶液B、吸湿性很强的药物C、风化性药物D、药物油溶液E、药物稀乙醇溶液正确答案:C8.用于制作水蜜丸时,其水与蜜的一般比例是()A、炼蜜1份水2.5~3份B、炼蜜1份+水3.5~4份C、炼蜜1份+水1~1.5份D、炼蜜1份+水5~5.5份E、炼蜜1份+水2~2.5份正确答案:A9.最适于作疏水性药物润湿剂HLB值是A、HLB值在5-20之间B、HLB值在7-11之间C、c.HLB值在8-16之间D、HLB值在7-13之间E、HLB值在3-8之间正确答案:B10.颗粒剂制备中若软材过黏而形成团块不易通过筛网,可采取()措施解决A、加水B、拧紧过筛用筛网C、加大投料量D、加适量高浓度的乙醇E、加适量黏合剂正确答案:D11.滴丸与胶丸的共同点是A、均为丸剂B、均可用滴制法制备C、所用制造设备完全一样D、均以PEG(聚乙二醇)类为辅料E、分散体系相同正确答案:B12.湿法制粒工艺流程图为A、原辅料→粉碎→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压片B、原辅料→混合→粉碎→制软材→制粒→整粒→干燥→压片C、原辅料→粉碎→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压片D、原辅料→粉碎→混合→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压片E、原辅料→粉碎→混合→制软材→制粒→整粒→压片正确答案:B13.制备固体分散体时液体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所占比例不宜超过()A、A 1:5B、B 1:6C、C 1:7D、D 1:8E、E 1:10正确答案:E14.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方法不包括()A、降低温度B、调节PHC、避光D、将片剂制成散剂E、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正确答案:D15.注射剂的pH一般允许在A、pH=5~6B、pH=3C、pH=6D、pH=8~10E、pH=4~9正确答案:E16.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液的稀释剂A、注射用水B、制药用水C、灭菌注射用水D、纯化水E、灭菌蒸馏水正确答案:C17.压片时可用除()之外的原因造成粘冲。
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中成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 edicine
June 2006 Vol. 28 No. 6
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孙淑萍 , 狄留庆 3 , 黄耀洲 , 倪美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9)
滤 、醇沉 、壳聚糖澄清等精制方法进行了比较 [1, 2 ] ,旨在确定 清肝消痤颗粒复方水提液的最佳精制工艺 。 1 实验材料 1. 1 仪器 W 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 (A lliance 2695 四元泵 及自动进样系统 , 996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 Empower色谱工作
在已干燥至恒重的称量瓶底部放入厚约 3 mm 的样品 粉末 ( ①原粉 ; ②药物 2β2环糊精 1 ∶1; ③药物 2β2环糊精 1 ∶ 2; ④药物 2β2环糊精 1 ∶3; ⑤药物 2β2环糊精 2 ∶1)精确称重 后放入 25 °C,相对湿度为 75. 28 的干燥器中 (称量瓶盖打 开 ) ,于 1, 2, 3, 6, 9, 12, 24, 36 h精确称量瓶与药粉的重量 , 计算吸湿百分率 ,绘制吸湿曲线 。
2H2O; (5)原粉 + 7 可溶性淀粉 。 2. 2. 2 吸湿百分率的测定
将底部盛有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干燥器在 25 °C放置 48 h,使其内部相对湿度恒定在 75. 28 。在已干燥至恒重 的称量瓶底部放入厚约 2 mm 按以上要求配制的药粉 ,精密 称重后置于上述干燥器中 (称量瓶盖打开 ) ,于 1, 2, 3, 6, 9, 12, 24, 36 h精确称量瓶与药粉的重量 ,计算吸湿百分率 。以 时间为横坐标 ,吸湿百分率为纵坐标绘制出吸湿曲线 ,见图 1[1 ] 。
不同药物性质及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成型
不同药物性质及工艺对口服固体制剂成型发表时间:2019-06-11T09:04:50.07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7期作者:符孝杰[导读] 所以我国制药行业需要不断分析口服固体制剂成型技术存在的问题,确保根据相关的实验,对药物成型后的水分比例、抗张强度等情况进行研究,从而确保为相关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海南琼海 571425摘要:在我国医学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口服固体药物属于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以及在制药行业中具有较高的生产量,而且因为不同的药性物质、生产工艺等,都会等口服固体的药物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导致我国制药行业越来越重视因不同药物性质与生产工艺等因素造成药物质量的问题。
所以我国制药行业需要不断分析口服固体制剂成型技术存在的问题,确保根据相关的实验,对药物成型后的水分比例、抗张强度等情况进行研究,从而确保为相关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口服固体制剂;成型;药物性质;工艺现阶段随着我国制药技术与工业设备的快速发展,促使中药的颗粒、片剂等,也逐渐成为传统的丸散膏丹后的常用剂型,从而导致我国不断对新的剂型品类进行开发。
但是中药的成分十分的复杂,中成药制剂大部分都需要通过对提取成浸膏进行制备,而且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引湿性,在制剂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颗粒粘结。
所以为确保对中成药固体制剂的吸湿性问题进行解决,需要对制粒工艺与包衣工艺进行使用,从而对制剂加工的成型性与产品质量进行大幅度的提高。
一、口服固体制剂成型的概述口服固体制剂工艺的过程主要对粉碎、过筛、混合、制粒与压片等进行包含,是指粉碎所需要的药物,通过使用筛网对其进行过滤,然后将其的粉末进行混合,确保对专业的制粒设备与压片设备进行使用,促使其生产为片剂,而胶囊需要制粒完成之后,再在胶囊中进行直接的填充[1]。
但是在对药物进行生产加工的实际过程中,药物本身的形式,以及生产工艺都会对药物成型的构成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药物会存在成型不稳定或者无法释放有效成分等问题。
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
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口服固体制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形式,它包括片剂、胶囊、颗粒等形式。
为了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有许多常用的评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口服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
一、药物溶出度评价法药物溶出度是指在溶解体系中释放的药物总量,是衡量药物释放速度的重要指标。
药物溶出度评价适用于片剂、颗粒和胶囊等口服固体制剂。
通常情况下,我们使用体外溶出仪来模拟胃肠道中的溶解过程,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溶出度。
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药物的溶解性质和胃肠道的模拟环境,可以初步评估药物溶出速度和溶解性能。
二、体内药物吸收评价法体内药物吸收评价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过程的关键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有经典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法和人类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法。
1. 经典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法经典口服生物利用度评价法主要依靠比较药物在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后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生物利用度。
该方法需要在动物体内进行试验,比较两种给药方法的生物利用度差异,从而评估口服给药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确性,但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并具备较高的技术条件。
2. 人类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法人类药物生物等效性评价法是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制剂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变化,来评价不同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该方法更接近实际临床应用情况,尤其适用于常用的口服固体制剂。
通常采用单剂量交叉设计或多剂量设计,实验中测定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物浓度,并计算药物的生物等效性。
三、体外转运模型评价法体外转运模型评价法是一种新兴的口服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它通过模拟胃肠道的转运过程和药物的渗透行为,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这种方法借助人工肠道模型和转运膜技术,研究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动力学过程。
这种方法能够减少对动物实验的依赖性,但目前仍在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总结起来,口服固体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溶出度评价法、体内药物吸收评价法和体外转运模型评价法。
5-5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熊耀坤1,何雁2,肖飞艳2,黄恺2,罗晓健2*(1.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4;2.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摘要] 目的介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研究进展和评价方法。
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综述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研究进展和评价方法,解决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吸湿基础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中药制剂;吸湿性;机理;措施The progress of Chinese drugs preparation in moisture absorption investigationAbstract:Purpose to introduce moisture absorption advancement of the solid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by refering to large amount of documents, summarizing moisture absorption advancement of the solid preparation and estimating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approach to solve,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Conclusion we should enhance the basic study and research of moisture absorption of the solid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Chinese drugs preparation,hygroscopicity, mechanism, measure水分是影响中药固体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制粒方式所制颗粒的粉体学特征与颗粒的引湿性关系的研究
这个结论可以从图 6 颗粒的粒度分布得以说 明。20~60 目颗粒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
干式制粒﹥摇摆式制粒机二次制粒﹥混合制粒﹥ 离心造粒﹥摇摆式制粒机一次制粒,在同样质量的 情况下,颗粒越大,颗粒的表面积越小,越不容易 吸湿;也可以从表一颗粒的松密度得以说明,颗粒 的松密度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干式制粒﹥摇摆式 制粒机两次制粒﹥混合制粒﹥离心造粒﹥摇摆式 制粒机一次制粒﹥原粉,颗粒的松密度越大,同样 重量的情况下,体积越小,说明颗粒越致密,表面 积越小,越不容易吸湿。混合制粒由于制备过程中 搅拌和切割同时进行,制得的颗粒较致密。摇摆式 制粒机二次制粒,制得的颗粒也较致密。
颗粒得率、休止角、松密度、颗粒表面积的结 果见表 1。 2.2.5 颗粒形貌特征测定[3] 用肉眼观察颗粒形貌 特征如下:离心造粒:颗粒圆整,色泽一致,大小 均匀,表面光洁;混合制粒:颗粒颜色不均匀,颗 粒形状不规则;摇摆式制粒机一次制粒:所得颗粒 颜色不均匀,颗粒形状不规则。摇摆式制粒机二次 制粒:所得颗粒颜色均匀;干法制粒:所得颗粒颜 色均匀,成不规则的薄片状。
原粉
/
39.0
0.654
0.44
2.2.3 松密度的测定 松密度的测定采用量筒法。 取 50 g 黄芪颗粒(20~80 目),让其缓缓通过一玻 璃漏斗倾倒至一量筒内,测出颗粒的松容积,即可 计算出颗粒的堆密度,亦称松密度。重复测定 5 次, 取平均值。 2.2.4 颗粒表面积的测定 通过低温下颗粒吸附 氮气,高温下解吸附氮气,从而可知颗粒表面可吸 附氮气的体积,进而求得颗粒表面积。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杜松1, 2, 刘美凤3(1. 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510240; 2. 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40; 3.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广东广州510640)中药产品在我国药品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草药经过提取后,可以降低服用剂量,方便患者。
所以除了部分传统中成药仍以药材粉末入药外,目前大多数中药制剂产品是将药材进行提取,得到浸膏或干燥提取物后再加工而成的。
但中药提取物粉末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常遇到提取物粉末吸湿、结块进而发黏,以及浸膏喷雾干燥时容易粘壁等问题,这已成为困扰整个中药行业的难题。
与成分单一、理化性质明确的化学药相比,中药提取物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理化性质研究较为薄弱。
尽管早期曾有人研究了中药粉末及提取物的粉体压缩性质,近来也有人对提取物进行改性技术研究,但总体上对于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方面,直观描述等感性认识较多,理论上的总结分析较少。
如何借鉴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对中药提取物的常见问题进行机制分析,科学地指导研究和生产实践,已成为当前迫切的要求。
本文将总结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对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阐释,期望能抛砖引玉,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 中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和物理状态1.1 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 糖类(碳水化合物) 作为植物中的一次代谢产物,是药材中最主要的一类化学成分,这类成分包括单糖、低聚糖类和多糖。
该类成分在一般的中药提取物中量最多。
中药的各种药效成分基本上来源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水溶性(极性) 成分和脂溶性成分。
前者包括有机酸、各种糖苷类成分; 而后者包括生物碱、香豆素、各种苷元类成分等。
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水或乙醇2水混合溶剂来提取药材,对于糖类成分,单糖、低聚糖等小分子糖类可以被这些溶剂充分提取出来; 而多糖一般溶于水和低浓度乙醇,在超过80% 的乙醇中基本不会被提取出来。
中药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和今后发展趋势
中药固体制剂作为大众化的中药剂型,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具有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的特点,应用广泛。
其生产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应用的设备也比较普通,中药固体制剂也不断创新剂型,不但使中药固体制剂进入了控释和速释的时代,提高了体内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136.一611.二988学习重点中药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流程、中药固体制剂分论第一节中药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流程一、概述中药固体制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提取物加药材细粉或药材细粉制成的固体形态的制剂。
常用的固体剂型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等,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
固体制剂的共同特点是:①与液体制剂相比,物理、化学稳定性好,生产制造成本较低,服用与携带方便;②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混合与准确剂量,而且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③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
二、生产工艺流程1、主要制备工艺在固体剂型的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进行粉碎与过筛后才能加工成各种剂型。
如与其他组分均匀混合后直接分装,可获得散剂;如将混合均匀的物料进行造粒、干燥后分装,即可得到颗粒剂;如将制备的颗粒压缩成形,可制备成片剂;如将混合的粉末或颗粒分装入胶囊中,可制备成胶囊剂等。
2、体内吸收速度顺序一般是: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丸剂第二节中药固体制剂分论一、片剂1 概念:片剂是指药物经过在模型中加压制成的,适用于口服和外用,片剂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剂型,具有剂量准确、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
2 片剂的一般生产过程:备料→制粒→干燥→整粒→混合→压片→包衣→包装。
每一个生产过程所用的主要设备是:2.1 备料所用的主要设备有:粉碎机、电子称、振荡筛等。
(1)粉碎机主要用来粉碎物料,是使固体成为适当粒径的纷粒状。
(2)电子称主要用来称量物料,以确定每批物料各组分的规定重量。
(3)振荡筛主要是用来筛取一定目数的颗粒,使物料粒径符合一定的大小范围,并符合一定要求。
中药固体防潮技术研究进展
辅 料 制 成 不 同 类 型 的 中药 固体 制剂 。 在 以 上过 程 中 , 干燥 之 后 的 中 药 制 剂 已经 具 有 了 吸湿 剂 的 特性 , 如 果 不 加 以防 潮 处理 , 就无 法 在 以 后 的 使 用 中 达 到理 想 的 效果 。防 潮 的 处理 需要 j g - 具 有 吸 湿 性 的 干 浸膏 存放 在放 有 干燥 剂 的 封 闭 的容 器 中 数 目,之 后再 根 据 需 要 制作 的 中 药 固体 制剂 类型 的不 同加 入 不 同 的辅 料 。最 后 把 已经 处理 差 不 多 的制 剂前 体 快 速粉 碎 , 配制 成成 品 的 中 药
摘要 :在 中 药 固体 制 剂 的制 作 过 程 中 , 防 潮 问题 一 直 是 一 个 难题 , 笔 者 针 对 中 药 固 体 吸 潮 的机 理 进 行 了阐 述 , 并 对 中 药制 剂 中 常
用 的 防潮 技 术和 当前 防潮 技 术 的 研 究 进 展 进 行 了 重 点 分 析 。
潮 性 比较 好 的 材 料 是 铝塑 包 装 、塑 料 瓶 包 装 ,对 于 一 些 中药 散
剂、 冲剂 就要 采用 抽 真 空 包 装 。 在 采 用 瓶 装 的时 候 , 还 要在 塑料 瓶 或者 玻 璃 瓶 内放 置 适量 的 干 燥 剂 、 干燥 棉 等 。 塑 料 瓶 封 装 的 药 品 在 瓶 口要 用 锁 口盖 , 玻 璃 瓶 的 瓶 口要 采 用 石蜡 进 行 封 口 , 除 此
固体制剂。
小 的 关系 十分 密切 。 这样 的活 性 化 学 键 的化 学 结 构 很 特殊 , 在 吸
收 了水 分 之后 就 不 再 具 有 吸 水 能 力。 中 药 固 体 制 剂 中 的 “ 吸 湿 位” 数 量 是 一定 的 , 因 此浓 度 在 吸 水 时 具 有 明 显 的 参 考 价 值 。 一
药剂学进展试题及答案
1、简述新制剂、新技术进展情况。
(1)固体药物的超微粉碎纳米技术;(2)微粒表面包衣装置;(3)振动喷射法制备微粒、微丸;(4)核技术在药物制剂上的应用;(5)超声技术在透皮控释系统应用;(6)激光在口服渗透泵技术应用;(7)离子交换术;(8)γ摄线技术对药物制剂的体内动力学研究;(9)结肠定位释放系统;(10)脑给药系统中一些新方法:①通过鼻腔向脑输送药物;②脑内植入;③药物与谷氨酸结合使之透过血脑屏障;(11)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技术;(12)多肽与蛋白质给药系统等其它技术。
2、为使我国大型输液剂的质量赶上国外先进水平,宜在哪些方面改进?( 1)贮罐和药液调配罐的结构和装置需要改进以符合GMP要求。
( 2)灭菌柜应具有热水喷淋,可逐步升温,多点测温,电脑控温,配有优质热传感器。
( 3)制定输液瓶的质量标准,按内贮液要求制成不同类型的输液瓶,并制定科学的测试标准与测试方法。
( 4)提高灌装机的性能。
国外灌装机型号多,比较先进,计量方法有容量法、活塞法和电子控制,配有特殊抽真空―充氮装置及管道清洗无菌装置,一般与加塞、加盖联动。
( 5)过滤用微孔滤膜与国外相比质量差,需提高。
( 6)需制定科学的输液剂质量管理指标。
3、简述现代药物释放系统的分类。
( 1)普通释药系统,如片剂、胶囊、注射剂等;( 2)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包括口服给药、经皮给药、局部注射等;( 3)靶向给药系统,如脂质体、微球、微囊等;( 4)脉冲自动调控式给药系统。
4、简述靶向肺囊泡制剂的特点。
这种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胆固醇形成单层或多层和新型囊泡靶向给药系统,从体内靶向性考虑,静脉注射2~7µm的微粒易被毛细血管网摄取,积集于肝、脾和肺脏;由于肺毛细血管极丰富,内皮表面积很大,另肺对两亲性物质有较强的亲和力,两亲性物质能很好地进入肺脏,但流出较缓慢。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胆固醇是两亲性物质,作为载体材料,有明显的靶向性。
5、简述化学交联法制备疫苗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
中药提取物吸湿、结块和发黏现象的机制分析杜松1, 2, 刘美凤3(1. 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510240; 2. 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40; 3.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制药工程系, 广东广州510640)中药产品在我国药品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草药经过提取后,可以降低服用剂量,方便患者。
所以除了部分传统中成药仍以药材粉末入药外,目前大多数中药制剂产品是将药材进行提取,得到浸膏或干燥提取物后再加工而成的。
但中药提取物粉末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常遇到提取物粉末吸湿、结块进而发黏,以及浸膏喷雾干燥时容易粘壁等问题,这已成为困扰整个中药行业的难题。
与成分单一、理化性质明确的化学药相比,中药提取物是含有多种成分的混合物,理化性质研究较为薄弱。
尽管早期曾有人研究了中药粉末及提取物的粉体压缩性质,近来也有人对提取物进行改性技术研究,但总体上对于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方面,直观描述等感性认识较多,理论上的总结分析较少。
如何借鉴相关的基础研究理论,对中药提取物的常见问题进行机制分析,科学地指导研究和生产实践,已成为当前迫切的要求。
本文将总结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对中药提取物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阐释,期望能抛砖引玉,对该领域开展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中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和物理状态1.1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 糖类(碳水化合物) 作为植物中的一次代谢产物,是药材中最主要的一类化学成分,这类成分包括单糖、低聚糖类和多糖。
该类成分在一般的中药提取物中量最多。
中药的各种药效成分基本上来源于植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可分为水溶性(极性) 成分和脂溶性成分。
前者包括有机酸、各种糖苷类成分; 而后者包括生物碱、香豆素、各种苷元类成分等。
目前生产中大多采用水或乙醇2水混合溶剂来提取药材,对于糖类成分,单糖、低聚糖等小分子糖类可以被这些溶剂充分提取出来; 而多糖一般溶于水和低浓度乙醇,在超过80% 的乙醇中基本不会被提取出来。
改性技术改善浸膏粉及制剂吸湿性的研究
改性技术改善浸膏粉及制剂吸湿性的研究摘要:吸湿性是影响浸膏粉及其成方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含有多糖和皂苷的浸膏粉,吸湿性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本文选择吸湿性强的浸膏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改性技术来降低浸膏粉及其制剂的吸湿性,提高药物的抗湿性,从而提高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
关键词:防潮,改性剂,质量标准1、技术概念改性技术改性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对粒子表面进行处理,有目的地改变粒子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原子层结构和官能团、表面疏水性或亲水性、电性、化学吸附和反应特性等。
[1]表面改性处理技术主要是把改性液体或固体包覆在干的粉体颗粒表面,包覆层薄面牢,且均匀,工艺简单,改性完全,是粉体表面改性处理的主要技术之一。
改性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改善中药提取物的不良物理性能方面,如易吸湿、流动性差、改善对胃粘膜的刺激性及挥发油的不稳定性等。
2、浸膏粉及制剂吸湿性原因及后果分析在中药固体制剂中,以浸膏粉为中间体的占了其中的大部分,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浸膏粉在物理性质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的特性,如吸湿性是大多浸膏粉普遍具有的不良物理性能,尤其是含有多糖和皂苷类成分的浸膏粉吸湿性较强,吸湿后,导致粉体之间相互粘结、团聚,给成型工艺带来很大的困难。
2.1浸膏粉及制剂吸湿性原因吸湿主要是指浸膏粉或制剂暴露在高湿度环境中,空气中的少量水分结合其表面并克服传质阻力进入药物内部,与药物中的空有湿位发生物理键合直至平衡的过程[4]。
药物吸湿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环境的湿度,有些药物结构中含有较多的亲水基团,如多糖、皂苷当这些药物分子与空气中水分子的极性羟基形成氢键或产生其他分子间力时,就呈现吸湿现象。
2.2浸膏粉及制剂吸湿后果浸膏粉吸湿后不仅外观发生变化,如颜色加深、发粘变软、结块、甚至导致成分改变,而且给后续制剂的成型工艺带来很大困难,如流动性差、易粘附等。
制剂吸湿后不仅稳定性变差,安全性及疗效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中药制剂的吸湿问题一直是制药生产中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中药粉体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药粉体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中药粉体大多表现出流动性差、吸湿性强、黏性大、润湿性差等不良物理性质,影响中药制剂的生产过程甚至疗效。
准确表征中药粉体的物理性质并改变其不良特性成为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及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该文综述了中药粉体物理性质的评价方法和改性技术,为解决中药制剂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从而实现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化和剂型现代化。
标签:中药粉体;物理性质;改性技术1 中药粉体粉体是固体细微粒子的集合体,是固体的特殊形态[1]。
中药粉体是以细微粒子状态存在的中药生药粉、中药浸膏粉或中药固体制剂,按颗粒大小可以分为中药普通粉体、中药微米粉体和中药纳米粉体[2]。
1.1 中药生药粉中药生药粉即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中药经粉碎后所得的粉体,某些丸剂、散剂、胶囊剂、片剂可直接由中药生粉制成。
一般剂量小的毒性药、贵重细料药、不具纤维性的中药生粉可制成全粉末片,如安胃片是由延胡索、海螵蛸、枯矾3味中药制成的全粉末片,具有抑酸、止痛的功效[3]。
中药生粉还兼有药用辅料的作用,如半浸膏片中的中药生粉具有崩解剂作用,混悬颗粒中的中药生粉具有赋形剂作用。
但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或剂量较大的中药生粉不适于直接投料,否则将增加服用量,限制了中药生粉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中药生粉的性质对中药制剂的生产与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如维性较强或过多的中药生粉在压片时会出现颗粒松散、不易于压片甚至松片的现象。
1.2 中药浸膏粉中药浸膏粉是中药组方经提取、纯化、浓缩、干燥等工艺后的产物,目前中药固体制剂领域已基本实现了以中药浸膏粉为中间体进行制剂成型工艺投料。
中药浸膏粉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减少服用量、易于制成适宜的药物剂型以及增加制剂疗效等优点。
但中药浸膏粉化学成分复杂,各成分之间或成分与环境之间会发生降解、吸潮、吸附、黏结、晶型改变等相互作用,导致其粉体学特征发生明显的改变[4]。
中药浸膏粉大多表现出流动性差、吸湿性强、黏性大、易产生静电吸附等不良物理性质[5],这不仅影响生产中药物的粉碎、筛析、混合、沉降、干燥等工艺过程及各种固体制剂的成型与生产,还会直接影响中药制剂的品质。
中药药剂学题库(含答案)
中药药剂学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下列关于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叙述错误的为A、药物的疗效与排泄无关B、药物代谢与有无首过效应有关C、吸收部位的血液循环快,吸收分布快D、药物溶出速度快易吸收E、影响体内酶的因素也影响药物代谢正确答案:A2、下列不能作为气体灭菌剂的是:A、c 丙二醇B、e 苯扎溴铵C、d 乳酸D、a 环氧乙烷E、b 甲醛正确答案:B3、下列哪项为包糖衣的工序A、隔离层→粉衣层→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B、粉衣层→隔离层→糖衣层→色糖衣层→打光C、粉衣层→色糖衣层→隔离层→糖衣层→打光D、隔离层→粉衣层→糖衣层→色糖衣层→打光E、粉衣层→隔离层→色糖衣层→糖衣层→打光正确答案:D4、对水丸特点叙述不当的是A、药物的均匀性及溶散时间不易控制B、一些传统品种计量大、服用不便C、A 表面光滑不易吸潮、变质D、操作不当易影响溶散、崩解E、溶散、释药缓慢,可减少不良反应正确答案:E5、不含药材原粉的制剂,每克含细菌数不得超过A、5000个B、1000个C、100个D、10000个E、500个正确答案:B6、压片前需要加入的赋形剂是()A、润滑剂B、崩解剂C、黏合剂D、粘合剂、崩解剂与润滑剂E、崩解剂与润滑剂正确答案:E7、不宜以细粉直接加入压片的是A、含纤维较多的药材B、含淀粉较多的药材C、毒剧药D、受热时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材E、贵重药正确答案:A8、采用单凝聚法,以明胶做囊材制备微囊时可采用作凝聚剂的是()A、石油醚B、甲酸C、甲醛D、丙酮E、乙醚正确答案:D9、根据Van’t Hoff 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大约增加()A、5~7倍B、2~4倍C、3~5倍D、4~6倍E、1~3倍正确答案:B10、凡士林应适用什么方法灭菌A、湿热B、B. 滤过C、C. 干热空气D、环氧乙烷E、D. 紫外线正确答案:C11、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中是化学变化的是()A、发霉、腐败B、散剂吸湿C、浸出制剂出现沉淀D、产生气体E、乳剂破裂正确答案:D12、散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E 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B、C 适合于小儿给药C、D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制成散剂D、B 对创面有一定机械性保护作用E、A 奏效较快正确答案:C13、回流法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适用于热稳定的药材成分提取B、回流热浸法溶媒用量较多C、节省溶媒用量D、可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E、回流冷浸法溶媒用量较少正确答案:D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为A、软膏用于大面积烧伤时,用时应进行灭菌B、二甲基硅油化学性质稳定,对皮肤无刺激性,宜用于眼膏基质C、软膏剂主要起局部保护、治疗作用D、固体石蜡和蜂蜡为类脂类基质,用于增加软膏稠度E、二价皂和三价皂是形成W/O型乳剂基质的乳化剂正确答案:D15、利用不同浓度乙醇选择性浸出药材有效成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乙醇含量50%-70%时,适于浸提生物碱、苷类等B、乙醇含量50%以下时,适于浸提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等C、乙醇含量90%以上时,适于浸提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等D、乙醇含量大于40%时,能延缓酯类、苷类等成分水解E、乙醇含量10%以上时具有防腐作用正确答案:E16、注射剂一般控制pH在的范围内A、3.5~11B、3~7C、6~8D、4~9E、5~10正确答案:D17、中国药典规定的注射用水应该是A、蒸馏水B、去离子水C、灭菌蒸馏水D、反渗透法制备的水E、无热原的蒸馏水正确答案:E18、有关脂质体叙述不正确的是A、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制剂B、可分为单相脂质体和多相脂质体C、属于被动靶向制剂D、可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稳定性。
祛瘀清热颗粒的吸湿性研究及数据分析
10 0
吸 湿 前 颗 粒 避 里亘 二 重量
×
合辅料制粒后 , 混合所制颗粒 的吸湿百 分率 , 作吸湿 时间 曲 制
线, 采用 oii7 5软件进行 曲线 拟合 , 到二项 式 回归方 程 。 r n. g 得
2 2 吸湿时 间曲线 的绘制及其 回归 曲线 的拟合 . 首先应用 Mi o ot xe 2 0 c sf E cl 0 3软件分析数据 。先按顺序 r
采用二 项 式 回 归 法 , 出能 直 观 表 征 吸湿 能 力 的 特 性 参 得
数—— 吸湿加 速度和平衡 吸湿 率 , 而客 观地 描述 中药 提取 从
物 的 吸湿 特 性 , 归 纳 总结 祛瘀 清 热 颗 粒 的 吸 湿 性 规 律 , 找 为 寻
输 入各个不同试样的测定时 间以及相应 的吸湿率 ( 1 , 表 ) 以不
乳糖和糊精为辅料进行单 一辅料与复合辅料制粒 , 测定 颗粒剂的吸湿百分率 , 察不同辅料的吸湿性并制作 吸湿 曲线 , 考 采用 E E XC L 和 Or i7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 曲线拟合 , in. g 得到二项式回归方程并分析得出直观表征吸湿能力 的特性 参数 : 吸湿加速度和平衡吸湿 率 。结果 : 祛瘀清热颗粒 的最适宜辅料配方 为: 浸膏 : 乳糖 : 糊精 一 1 5:1 2:1 。结论 : 3 采用 Or i7 5软件 对吸湿 曲线进行 曲线拟 in. g 合 , 以得到拟合度较高 的二项式 回归 曲线 , 可 分析得出的特性参数——吸湿加 速度和平衡 吸湿 率可作为祛瘀 清热颗粒对不 同辅 料抗 吸湿性规律 的考察指标 , 可为祛瘀清热颗粒 寻找适宜 的辅料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 关键词 : 祛瘀清热颗粒 ; 吸湿 曲线 ; 拟合 曲线 ; 回归方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性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熊耀坤1,何雁2,肖飞艳2,黄恺2,罗晓健2*(1.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4;2.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摘要] 目的介绍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研究进展和评价方法。
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综述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研究进展和评价方法,解决措施,和存在的问题。
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制剂吸湿基础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中药制剂;吸湿性;机理;措施The progress of Chinese drugs preparation in moisture absorption investigationAbstract:Purpose to introduce moisture absorption advancement of the solid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 by refering to large amount of documents, summarizing moisture absorption advancement of the solid preparation and estimating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approach to solve,and the existing problem. Conclusion we should enhance the basic study and research of moisture absorption of the solid prepa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Chinese drugs preparation,hygroscopicity, mechanism, measure水分是影响中药固体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吸湿可引起制剂外观颜色变深、霉变、结块;生产时颗粒流动性降低、粘冲、重量差异不合格;有效成分更容易氧化、水解,致使固体制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稳定性降低,甚至产生毒性,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者简介:罗晓健(1960—),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
Tel: (0791)7119619Email: Luoxj98@严重影响中药固体制剂质量和疗效。
因此,研究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湿性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有的国家药典已将吸湿性作为药物固体制剂(如抗生素类)的重要物理性质来考核[1]。
1 中药固体制剂吸湿机理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1研究中药浸膏及其固体制剂吸湿特性对于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药物疗效,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固体制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类制剂,一般是由中药浸膏和辅料制成。
由于中药浸膏中有效成分不清楚,浸膏中含有大量的多糖、粘液质、蛋白质等吸湿性强的成分,因此,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湿性一般比化学药强,给中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储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给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中药产业的发展,故加强对中药浸膏及其固体制剂吸湿特性的研究,对于保证中药固体制剂质量和药物疗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中医药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紧迫,具有非常中药的意义。
1.2 对于中药浸膏与其固体制剂防潮技术研究较多,但是严重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中药制剂防潮技术进展缓慢。
中药固体制剂易吸湿的问题一直困扰中药固体制剂的发展,如何解决中药固体制剂吸湿的问题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高度关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列专项予以资助。
目前,国内主要试图通过筛选辅料,制粒技术,粉碎技术,包衣技术,干燥方法、包装材料等方面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吕艳春等人在研究丹参冲剂最佳辅料选择时得出辅料的吸湿程度是:乳糖<蔗糖<可溶性淀粉<糊精<微晶纤维素<甲基纤维素,故选择乳糖是最佳辅料[2]。
黄虹等进行了三种方法制备的结代停冲剂颗粒的形貌特征及其溶解速率的研究,结果吸湿程度为:快速搅拌制粒<挤压制粒<摇摆制粒[3]。
陈鸿彬等对心脉安片采用欧巴代OY-C-7000A及OY-21063两层包衣后,明显改善了其容易吸湿性及外观问题[4]。
冯怡等考察喷雾干燥工艺对乌药鞣质微囊防潮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造成影响的机制。
微囊防潮效果随着进风温度的提高、供液速度的降低、雾化气流速的降低而增强;反之则减弱。
造成这种影响由于微囊中溶剂残留量、囊壁致密程度以及微囊粒径不同而造成的[5]。
国内类似的文献报道较多,对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的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问题,如影响有效成分溶出、服用量增加、有效成分损失,限制了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
1.3关于中药浸膏吸湿基础方面研究方面开始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还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
关于中药浸膏吸湿基础方面,何群等通过测定干膏粉及其与不同辅料的混合物的吸湿速度、临界相对湿度,试验数据用Higuchi方程、威布尔分布、零级反应、一级反应模型拟合,建立动力学模型,确定干浸膏、辅料与干膏粉的混合物的吸湿动力学模型符合 Higuchi方程,通过比较吸湿速度得到防潮性最佳的辅料种类与比例、干膏粉与辅料的比例[6]。
Kevin K.W.等对草药浸膏中的糖类的成分与吸湿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多种中药浸膏在不同湿度下的吸湿增重曲线,采用BET,GAB两种吸湿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中药浸膏吸湿性与其中的小分子糖类成分含量明显相关,而与浸膏中多糖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此结果改变了以往认为多糖是引起中药浸膏吸湿主要原因之一的看法,可以较好的解释中药浸膏醇沉后吸湿性更强的原因[7]。
1.4 其他学科方面的吸湿理论基础较为深入,可作为探讨中药吸湿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化药方面:ELDER认为水溶性物质吸湿行为的参数主要有平衡吸湿量Mb和扩散系数D。
影响扩散系数D(吸湿速率)与平衡吸湿量Mb的因素比较多,如温度、湿度、试样的应力水平等。
扩散系数D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而平衡吸湿量Mb则强烈的依赖于环境湿度,取决其在恒温下的临界相对湿度(简写CRH)的大小,水溶性物质的混合物的CRH 等于各成分CRH 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已有很多研究发现实测结果与ELDER假说符合[8]。
农业物料方面:国外己广泛开展农业物料、食品的吸湿性的研究。
对于其吸湿的机理、实验方法、数学模型等都有比较系统、科学的论述,建立了比较全面吸湿理论,用于指导科研与生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药提取物、固体制剂的吸湿行为与农业物料、食品有许多共同之处,其吸湿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开展中药浸膏与固体制剂的吸湿性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指导作用。
如美国、法国、原苏联、英国等对玉米、土豆、小麦、稻谷等多种农业物料吸附与解吸等温线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获取的数据汇集成册;欧共体科学技术联盟的水分活度委员会集中了11个国家32个实验室更系统从事农业物料与农产品吸附等温线、水分活度的研究,并从50种杂志上收集了1063条等温线和800多个数学模型[9],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总结出农产品及食品水分活度与平衡含水量的关系。
确定了吸附、解吸等温线最佳数学模型;陈加忠等比较系统的阐述甘薯叶的相对平衡湿度特性,利用常用的吸附模型和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对现在较为常用的吸附模型(BET 模型;GAB 模型;oswin 模型;Halsey 模型; Pfost 模型 ;Henderson 模型)进行了评估,并在修正吸附模型等方面作了研究[10]。
文友先等对稻谷的等温吸附研究中,对稻谷的吸附和解吸附过程用热力学知识加以解释,建立热力学参数,通过试验对常见吸附模型进行评估,对GAB 公式的修正,发修正后的GAB 公式具有更好的精确性和物理意义[11]。
刘邻渭等对水的活度和温度以及单分子水层之间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理论探讨[12]。
2 吸湿性的评价方法研究物质的吸湿,首先要确定其吸湿的评价方法,怎样来评价中药固体制剂的吸湿及其吸湿行为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前评价物质的吸湿情况主要通过测定样品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时在一定时间内的吸湿量,平衡时的相对湿度,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制定吸湿曲线,通过吸湿曲线评定样品的吸湿行为,一般可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量化样品的吸湿情况。
1.2.1 吸湿百分率吸湿百分率的计算[13]:%100-⨯=吸湿前重量吸湿前重量吸湿后重量吸湿百分率 吸湿百分率反映物料吸湿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吸湿前后的重量变化,吸湿的物质的状态的可以是干燥的也可以是已吸湿的,通过吸湿百分率的计算可以知道该物料吸湿性的强弱,量化物质的吸湿特性,对于研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吸湿百分率是最直接反映物料的吸湿性,以吸湿百分率为横坐标,以时间为纵坐标,建立吸湿速率曲线,可以计算任意时刻的吸湿速率,了解在特定时间内物料吸湿的快慢,分析吸湿量与时间的关系,探讨了物质吸湿过程,描述物质吸湿的过程和限速阶段;以吸湿百分率为横坐标,以相对湿度为纵坐标,建立吸湿平衡曲线,了解物料在不同湿度时的吸湿大小,得到临界相对湿度(CRH ),对于研究生产中控制药物的吸湿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武铁生等用不同辅料与丹参浸膏制成冲剂,以吸湿百分率作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最佳防潮配方[14]。
周华等[15]在25℃,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以不同辅料与病毒清浸膏粉按不同比例制成药粉及颗粒后,就其吸湿百分率进行比较,从而筛选出病毒清胶囊的合适配方。
高运军等[16]在25℃,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用同一剂量的不同辅料与抗脂肪肝胶囊全浸膏粉制成药粉和颗粒后,以吸湿百分率为指标,筛选出抗脂肪肝胶囊的适宜辅料和成型工艺。
李铜钤[17]等以吸湿百分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辅料对中药冲剂吸湿性的影响, 筛选无祷冲荆的合适配方。
1.2.2吸湿速率吸湿速率属于动力学范畴,系指固体制剂在一定温度下露置于空气或一定湿度环境中,由表面吸附水分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求得的单位时间吸湿量或吸湿增重百分率[1]。
,吸湿速率反映物料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特定时间内物料吸湿的快慢,分析吸湿量与时间的关系,探讨了物质吸湿过程,从速率常数上描述物质吸湿的过程和限速阶段,可以更好地控制其生产周期,对于研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丁志平等[18]以吸湿速率与吸湿百分率作为考察指标,考察不同粒径黄连粉体吸湿性变化情况,郑国华等[19]以颗粒吸湿速率,颗粒均匀度和黄芪甲苷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应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复方甲亢片喷雾制粒过程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由吸湿速率可知,均匀度好的颗粒吸湿性明显稳定。
赵立杰,冯怡等采用吸湿速率作为指标,考察工艺与处方因素对中药制剂原料防潮性能的影响,并得出用吸湿加速度和吸湿初速度来衡量物料的吸湿行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