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萍教授讲座笔记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亚萍教授讲座记录整理稿

刘邦庆

2013年3月31日

3月23日下午两点,我们在华师大校长培训中心教室聆听了华师大教授、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吴亚萍老师的讲座《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按照我们这次的培训计划,这个专题吴教授只讲半天的,24号上午再给我们作讲座的时候,会换一个话题。当我们所有的学员听完吴教授的开场白以后,觉得半天讲这个话题肯定不会很深入,就提出让吴教授讲细致一些、深入一些,把24号上午半天的时间也用上。吴教授说,我们真的是不谋而合,我也想用一天的时间讲,只要大家同意,我们就这样安排。

开场白

1、我们现在的教学,可以说是老师教的越认真,就离真理越远。因为你教给学生的好多都是不该教的,学生不该学的东西;

2、我们好多人都是很认真的做了很多错事,不遵循规律,不讲究方法,只能是南辕北辙,相去万里;

3、我们拿什么去引领别人,那就要有方向,方向还要正确;有思路,思路还要科学;有路径,路径还要准确;

4、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正确的人如何做正确的事;

5、课堂教学要改革,但真改的不多,包括杜郎口,改的也是形式;

6、课堂教学要育人,不育人要你老师干什么;

7、我们辛辛苦苦开发了那么多的育人资源。如何转化,那就要有教育眼光。要学会利用教育资源来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学生;

8、我们一定要从点状思维中解放出来,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就题解题,要有统合的思想。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1、我们的老师不乏反思,不乏学习,不乏实践,但我们的课堂形态依然是传统的、封闭的。因为,我们老师反思的参照系是旧的,用就镜子照新问题,是照不出什么所以然的。要建立课堂教学的新参照系,并用这个参照系来反思我们的教学和实践。

案例一(小学的一节语文课):课文中描述了哪些人分别用什么方式救白鲸的是个典型

的开放题,看看老师是如何教学的。

请大家仔细阅读,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到一分钟,学生都放下了课本。看出学生事先都预习过了,否则不会那么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只找到一个答案,没有去找更多的答案。

师:你请说。

生一:政府,飞机巡视、派破冰船打通航道。

师:你来说。

生二:村民,用工具,太寒冷,效果不好。

师:还有吗

生三:猎人,最先发现,报信。

师:还有没有

生四:船员,放音乐。

按道理说问题解决了,但你看老师是如何板书的,如何提问的就知道我们的课堂了。

教师板书:人们方式

猎人报信(最先发现)

村民用工具(太寒冷、效果不好)

政府飞机巡视破冰船

船员放音乐(引领白鲸)。

教师为什么这样板书,其实我们平时都是这样板书的,因为我们评价的标准是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这就是假的开放,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就在那里,我们为什么要拔高,要那么的有逻辑,有条理。学生的思考不完整,老师就逼着去完整。课堂教学混乱都是教师随机随意造成的,但老师调整板书,就是为了不乱,非要把学生单一的思维、简单的思维变成教师自己复杂的、有条理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教师的行为受习惯的束缚,行为背后的观念就是要找到老师所需要的答案,也就是说我们的老师是为找到标准答案而教的,根本不是为学生而教的。

因此,老师的认识要改变,不能为答案而教学,单一、混乱到齐全、完整、有条理,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重心必须下移,不能用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问题解决方

法。

上述案例可以改变为:请同学们拿起铅笔(工具),仔细阅读课本(方法),找到一个结论就用一个序号标注出来,看谁找的多。这既讲明了手段又讲明了方法、目的。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答案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把政府漏掉了,学生考虑政府不属于人的范畴。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可以发生碰撞,因为政府是靠人去管理和执行的,也可以把它算做人。

切记:开放题未必是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面对每一个问题,才是真正的开放。

案例二:认识周长(江苏某小学)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

师: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一个游泳池,小兔沿着池边跑了一圈,小猪偷懒只跑了一半,小鸭子呢在水池里从这端直接游到了对岸。那么哪个是周长呢很明显,小兔子沿池边跑的一圈,就是游泳池的周长。

大家看,老师给周长下的定义就是错误的,因为周长的概念是丰富的,不能用直观图形来给概念下定义,这是我们老师常见的错误。以为创设了情境,学生马上就能得出结论。

师: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老师提供了四个图形,你们每组选择一个,进行测量,选择直边的,就不要选择曲边的(开始不公平了,为什么只选择一个,而不是四个都选择。这就是我们老师的思维:你帮我测量,我帮你体验。把一个完整的题目改成了4*100米接力比赛,每一棒只要掌握自己的怎么接,怎么跑,不要管其他人的事情)。这样必定造成个体只有局部的经历、局部的体验,也只能得出局部的结论。

案例三: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青岛某中学)。

老师担心,那么多人听课,学生不会怎么办。横轴学过了,在七年级,认识了数轴,知道了横轴,那么纵轴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一上课,就开始告诉学生,纵轴应该怎么画。这个知识不是让学生自己长出来,而是老师给规定出来的。其实,就是我们不信任学生,传统观念就是不相信学生也可以画出纵轴,也可以知道纵轴和横轴的关系。为了怕学生不会,我们的老师只好越俎代庖。于是老师先画了一个长方形,在长方形的中心建立了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告诉学生其中一个顶点的坐标是(2,1),问其它顶点的坐标。

学生使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

师问一:现在有一个长方形,如果让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顶点坐标,你应该怎么办

老师开始让学生上当,据统计这个班%的学生把原点放在了长方形的中心,%的同学是不会轻易上当的,把原点放在了长方形的顶点,长方形一边的中点。这部分学生是聪明的,是不需要老师教的,但老师不喜欢。老师喜欢的是学生思维和老师一致的学生。现在的教学是学什么考什么还是考什么学什么,大家都很明白。平时把学生教死了,希望中考、高考灵活怎么可能。

师问二:现在有一个等腰三角形,要求三个顶点坐标,原点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结果是,好多学生还是放在中心,只有少部分学生把原点放在顶点或底边的中点。这是学生的原因吗很显然是老师的原因,你没有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基本的解题思路。

切记:好学生是自己学出来的,差学生是我们老师教出来的。

但我们好多教师都归因为学生,归因为学生不够认真,不会变通,不够聪明。

小结:由于教师传统行为,导致四种现象频繁出现。

一个是“小步子走”的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题目多,多到吓人的地步(一个学校的一节语文课竟然设计了150多个问题);

二是“替代思维”现象,使学生基础性资源匮乏(老师替,学生替,组长替,相互替)。看似公平的课堂,其实是真正的不公平。小组讨论若题目简单就变成了对对答案,小组讨论若题目有点难度,就变成了不会的同学抄抄答案,小组讨论若遇到开放性的题目,就变成了凑凑答案,最后得到锻炼的不是小组长就是好学生。

我们好多老师的课堂,用的语言大都是这样:现在打开书(拿出导学案)自主学习一下,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下,现在请分组展示一下。这三句话,可以用录音机录下来,到时候在规定时间让学生放一下就可以了,那么要我们老师干什么这是根本不懂教育,更不懂教学,老师的作用不发挥了,要老师做什么悲哀呀,不管其什么名字,导学案也好,助学案也好,讲学稿也好,但一定不能变成练习纸。课改不是仅仅改的是形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讲课改就是老师不说,老师要说,要说到点子上,说到关键处,点拨要到位,评价要及时。不认识到课改的实质,盲目课改的人,都是脑子进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