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 波动
大学物理波动部分公式
• 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的总能量(守恒)、动能、势能:
1
1
1
1
1
1
1
1
= 2 2 + 2 2 = 2 2 2 = 2 2 ; = 2 2 = 2 2 2 2 ( + ); = 2 2 = 2 2 2 ( + )
•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
=
= 2; =
• ⑤简谐振动的速度: =
2
• ⑥简谐运动的加速度: =
= 2
;=
2
=⥂
1
2
;=
1
= − ( + )
2
2
=
= −2 ( + )
• 单摆作简谐运动:
•
2
运动方程: 2 = −
• 机械振动
• 弹簧振子作简谐运动:
• ①加速度: = = − = −2
•
2
②微分方程: 2
= −2
• ③运动方程: = ( + )
• 或 = ( + ′ ) 其中 ′ = + 2
• ④弹簧振子的角频率、频率、周期、劲度系数之间的关系:
10
0
• 电磁波波速: =
• 声强级: =
电磁震荡与电磁波
2
2
1
+ = 0无阻尼自由震荡(有电容C和电感L组成的电路)
= 0 ( + )
=
1
大学物理_波动及课后习题
A 2
2 0 3
取 S点为坐标 原点,以
波的传播方向为 x 轴正方向。
2) 在 x 轴上任取一点 P, OP = x ,
y
o s
x
u
P
x
由于 P点相位落后
S点的时间为—— 于是得到波的表达式为 :
x 2 y 8 10 cos[ (t ) ]m u 3
2
结论:
(1) 质元并未“随波逐流”
波的传播不是媒质质元的传播
(2) “上游”的质元依次带动“下游”的质元振动 (3) 某时刻某质元的振动状态将在较晚时刻 t T /于“下游”某处出现 4 ---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
(4) 同相点----质元的振动状态相同
t T / 4 t 5T / 4 t T / 2
x
故
将
p
x
4m
s
D
x y 0.05 cos[3(t ) ](SI ) 2 3
x D 4m 代入波方程,得到 D点的
振动方程:
y D 0.05 cos[3(t 2) ](SI ) 3
(2). 以 S 点左方7m处的 O 点为坐标原点, 取 x 轴正方向向右,写出波方程及 D 点的 振动方程。 u
x / cm
0 0
5 yo cos( t ) 3
5 x y cos[ (t )] 3 10
方法2: 将波形倒退
6
得出 t 0 波形,再写方程! …..
0 0
20.2 解:应用时间落后法,
可得
ξ 0 0.1 x x
x 0.1 y 0.05sin[1.0 4.0(t )] 0.8 0.05sin[(4.0t 5 x 0.5)] 0.05sin[ (4.0t 5 x 0.5)] 0.05sin(4.0t 5 x 2.64)
大学物理波动与声学知识点汇总
大学物理波动与声学知识点汇总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波动与声学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在物理学中有着基础且关键的地位,也在众多实际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部分的重要知识点。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是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一)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机械波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即波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介质。
(二)横波与纵波根据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关系,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
横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例如电磁波。
纵波中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像声波就是典型的纵波。
(三)波长、波速和频率波长是指相邻两个同相点之间的距离。
波速是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它由介质的性质决定。
频率则是波源振动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完成全振动的次数。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波速=波长×频率。
二、波动方程波动方程描述了波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一)简谐波的波动方程对于简谐波,其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y = A sin(ωt kx +φ) 或 y =A cos(ωt kx +φ) ,其中 A 为振幅,ω 为角频率,k 为波数,φ 为初相位。
(二)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波动方程反映了在不同时刻、不同位置处质点的位移情况。
通过波动方程,可以了解波的传播特性和质点的振动规律。
三、波的能量波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一)能量密度能量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波所具有的能量。
(二)平均能量密度在一个周期内能量密度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能量密度。
(三)能流和能流密度能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的某一面积的能量。
能流密度则是指通过垂直于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能流,也称为波的强度。
四、波的干涉当两列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
(一)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二)干涉加强和减弱两列波在相遇点的相位差为2kπ(k 为整数)时,干涉加强;相位差为(2k +1)π 时,干涉减弱。
大学物理 波动
x
u)]
Wk
Wp
1 2
V2 A2
s in 2 [ (t
x)] u
3. 总机械能
W
Wk
Wp
V 2 A2
sin 2 [ (t
x)] u
4. 能量密度
w
wk
wp
2 A2
s in 2 [ (t
x)] u
5. 平均能量密度
w 1 T A2 2 sin2[(t x)]dt 1 A2 2
T0
u2
讨论:1)平均能量密度与振幅平方 、频A率2 平
球面波
在各向同性的媒质中 波线 波面。
§2 一维简谐波的波函数
一、简谐波波函数
用数学表达式描述波线上每一质点在每一时刻的位移 ,这样的函数 y=y(x,t)称为行波的波函数。
设一列简谐波向右传播,波速为u。沿波的传播方 向建立ox轴,x轴上各点代表各质元平衡位置,y轴
表示质元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o
间双重周期性。
x ut
4. 沿x轴负向传播的简谐波函数
y0 Acos(t )
u y
P
y y0 (t t)
o
x
xx
t
Acos[(t t) ]
u
u
Acos[(t x ) ]
u
已知x=0处振动方程: y0 Acos(t )
则简谐波函数:
y Acos[(t x ) ]
绳 上
·························t = T/4
的 简 谐 横
··················································t
t = T/2 = 3T/4
大学物理_波动方程
《大学物理》 4、波动方程的几点讨论:
I、波沿x轴负向传播时,波动方程为:
yAco2s(Tt x)
y
II、波动方程中,x取固定值则得
到振动方程。
0
t
y0Aco2s(Tt x0)
y
u
III、波动方程中,t取固定值则
得到波形方程。
yAco2s(T t0x)
0
x
《大学物理》
例2 频率为12.5kHz的平面余弦纵波沿细长的金属棒传播,棒的杨氏模量为
0.1 10 3 cos( 25 10 3 t ) m 2
可见此点的振动相位比原点落后,相位差为
2
, 或 落 后 1 T , 即 2 10 5 s 。 4
( 4 ) 该 两 点 间 的 距 离 x 10 cm 0.10m
1 ,相应的相位差为 4
2
(5 ) t= 0 .0 0 2 1 s 时 的 波 形 为
1 0
2
根据已知条件,初相为:
x
2
y 1 co (t sx )[ /2 ]
《大学物理》
(2)按题设条件,t=1s时的波形方程为:
y1cos(1[x)/2]
y
u
sinx
1
(3)按题设条件,x=0.5m处的质点02 Nhomakorabeax
振动方程为:
y1cos(t[0.5)/2] cost()
《大学物理》
例题4 在x=0处有一个波源,振动初相为0,向x轴正向发出谐 波,波长为4m,振幅为0.01m,频率为50赫兹.现在x=10m处有 一个反射装置,将波反射.试求,反射波的波动方程.
解 棒中的波速
u Y 1.9 1011 N m2 5.0 103 m/s
大学物理波动的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波动的知识点总结一、波动的基本概念1.波动的定义波动是一种可以在介质中传播的能量或者信息的方式。
波动既可以是物质的波动,比如水波、声波等,也可以是场的波动,比如电磁波等。
根据波的传播方式和规律,波动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
2.波动的特点波动具有传播性、干涉性、衍射性和波粒二象性等特点。
波动的传播性表明波动能够沿着介质传播,干涉性指波动能够互相叠加,并产生干涉现象,衍射性说明波动能够弯曲传播并产生衍射现象,波粒二象性则是指波动既具有波动特征,也具有粒子特征。
3.波的基本要素波的基本要素包括振幅、频率、波长、波速等。
振幅是波动能量的大小,频率是波动的振动周期,波长是波动在空间中占据的长度,波速是波动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二、波动方程1.一维波动方程一维波动方程描述了一维波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一维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为:∂²u/∂t²=v²∂²u/∂x²其中u(x,t)表示波动的位移,v表示波速,t表示时间,x表示空间坐标。
2.二维波动方程二维波动方程描述了二维波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二维波动方程的基本形式为:∂²u/∂t²=v²(∂²u/∂x²+∂²u/∂y²)其中u(x,y,t)表示波动的位移,v表示波速,t表示时间,x和y表示空间坐标。
3.波动方程的解波动方程一般是偏微分方程,其解一般通过分离变量、叠加原理、傅里叶变换等方法求解。
对于特定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可以得到波动方程的具体解。
三、波动的性质1.反射和折射波动在介质表面的反射和折射是波动的基本性质之一。
反射是波动从介质边界反射回来的现象,折射是波动通过介质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2.干涉和衍射干涉是波动相遇并相互叠加的现象,衍射是波动通过小孔或者障碍物后产生的弯曲传播的现象。
干涉和衍射都是波动的波动性质。
解析大学物理中的波动力学理论
解析大学物理中的波动力学理论波动力学是大学物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涉及到波的传播、干涉、衍射、驻波等现象。
本文将对大学物理中的波动力学理论进行解析。
一、波动力学基础概念在开始介绍波动力学理论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些基础概念。
波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它通过媒介传递能量,而不传递物质。
波的重要性源于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
二、波的分类波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大类。
机械波是指需要介质进行传播的波,如水波、声波等;而电磁波是不需要介质进行传播的波,如光波、无线电波等。
本文将主要关注机械波的波动力学理论。
三、波动方程波动力学的核心是波动方程,通过该方程可以描述波的传播过程。
一维波动方程可以表示为:∂^2ψ/∂x^2 = (1/v^2) ∂^2ψ/∂t^2其中,ψ表示波的振幅,x表示位置,t表示时间,v表示波速。
四、波的传播波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波的传播方式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振动方向平行的波,如声波;横波是指波动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的波,如水波。
五、波的干涉和衍射波动力学理论还涉及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产生的干涉条纹现象,其实质是波的叠加。
典型的干涉现象包括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
衍射是波遇到障碍物时发生的弯曲现象,其实质是波在障碍物周围传播时受到阻碍而发生弯曲。
六、波的驻波驻波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两个同频率、相同振幅、但传播方向相反的波相互叠加形成的波动现象。
驻波具有节点和腹节点,节点处的振幅为零,腹节点处的振幅最大。
典型的驻波现象包括弦上的驻波和声管中的驻波。
七、波动力学的应用波动力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音乐产生中,乐器发出的声音可通过波动力学理论解释;在光学中,通过衍射和干涉现象可以制造出各种精密的光学器件;在地震学中,可以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等。
总结:通过对大学物理中的波动力学理论进行解析,我们了解到波的基础概念、分类、波动方程、传播方式以及干涉、衍射、驻波等现象。
大学物理课件-第7章 波动
2.波源是否一定在原点?
如下图已知一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u的波,p点振动方程为 yp=Acos(ωt+φ),求波函数
Yl
O
P
X
yAco s(txl)
u
yy A A cco o sst( t l)2 x l)
u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14
四、 波函数的意义
波线和波面是为形象描述波的传播而引入的假想的线和面。
⑴波线: 沿波的传播方向所画出的有向线段称波线。
⑵波面: 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时刻,振动位相相同点的轨 迹的统称。波线垂直于波面。
波前:某一时刻振动位相所到达的各点连成的面。
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的波动称平面波。见(图a)
波面
波线
图(a)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3.问题: 波动传播的是什么?
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既{x、v}或 (ωt+φ) 的传播;也是 振动能量的传播。振动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沿振动的传播 方向移动,而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作振动(如死水潭中漂 浮的树叶)。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5
二、波动的概念
1.行波:扰动的传播。
2.脉冲:抖动一次的扰动。
意义:当波沿X轴正向传播时x>0的点位相落后于原点;x<0的 点位相超前于原点。
当波沿X 轴负向传播时
y y A A ccoo s (stt (u x) 鞍山2 科 技大 学 x姜A )丽c娜 o2 s(T t x)13
问题:
1. 2πx /λ 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x点与原点的位相差。
4
6
0.0c 2o3st (x1)
3 12
鞍山科技大学 姜丽娜
大学物理《波动》课件
t 1.0s
波形方程
y 1.0 cos( π - π x) 2
1.0 sin(π x)
y/m
1.0
o
2.0
x/m
-1.0
t 1.0 s 时刻波形图
第二节 波动学基础
3) x 0.5m 处质点的振动规律并做图 . y (1.0m) cos[2 π( t - x ) - π] 2.0s 2.0m 2
x 0.5m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 (1.0m)cos(π t - π)
y
y/m
3
1.0
3*
2
4
4O
2
0 * 1.0 * 2.0 * t / s
1 -1.0*1
*
x 0.5 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
第二节 波动学基础
讨 论 1)给出下列波函数所表示的波的传播方向
和 x 0 点的初相位.
y -Acos2π ( t - x )
-
x)
2π T 2π
C
B
u B
TC
2π d dC
第二节 波动学基础
3 ) 如图简谐波 以余弦函数表示,
求 O、a、b、c 各
点振动初相位.
(-π ~ π )
t =0 A y
Oa
-A
A
O
y o π
O
A
O
y
a
π 2
O A
u
b c
A
y
y
t=T/4
x
b 0
c
-π 2
§8.5 波的干涉与衍射
波程差 r2 - r1
k k 0,1,2,
A A1 A2 振动始终加强
3 ) (k 1 2) k 0,1,2,
大学物理——波动
⼤学物理——波动If you only do what you can do you’ll never be more than you are now.如果你只做你⼒所能及的事,你就没法进步。
⼤学物理 —— 波动留⽩⽬录1. 波动波动: 简称为波,振动或扰动在空间以⼀定的速度传播。
机械波: 机械振动或扰动在介质中的传播。
如声波、⽔波等。
电磁波: 变化电场和变化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如⽆线电波、光波等。
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不是介质的传播。
(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电磁波不需要)简谐波: 简谐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波的叠加性: ⼲涉和衍射。
2. 机械波的⼏个概念机械波产⽣的条件: 波源和弹性介质。
机械波的分类:横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的传播⽅向向垂直的波。
仅在固体中传播特征: 具有交替出现的波峰和波⾕。
横波: 质点振动⽅向与波的传播⽅向互相平⾏的波。
可以在固液⽓中传播特征:具有交替出现的密部和疏部。
图源知乎波线: 沿波传播的⽅向画⼀些带箭头的线。
波⾯: 波源在某⼀时刻的振动相位同时到达的各点所组成的⾯,也称同相⾯。
波前: 最前⾯的波⾯。
平⾯波和球⾯波在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波线和波⾯垂直。
相关物理量:波长: 同⼀波线上两个相邻、相位差为 2π 的质点之间的距离。
周期: 波前进⼀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
频率: 周期的倒数,单位时间内波所传播的完整波的数⽬。
波速: 单位时间振动传播的距离,级振动相位的传播速度。
1. 波的周期和频率和介质的性质⽆关,⼀般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2. 波速是相位传播的速度,也称相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与波的频率⽆关。
3. 波长与波源和介质都有关,同⼀频率的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波长⼀般不同。
3. 平⾯简谐波平⾯波: 波阵⾯为平⾯的波,波源在⽆限远出。
时间上的⽅程:相位上的⽅程:4. 波的能量4.1 物质的弹性应⼒ : 每单位⾯积的回复⼒线应变:物体长度的相对变化量应⼒与线应变成正⽐杨⽒模量:上式中的⽐例系数E。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现象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现象波动和振动是大学物理中常见的现象,在物理实验中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学物理实验中常见的波动和振动现象,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一、波的实验1. 波的传播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悬挂弹簧实现横波的传播实验。
将一根弹簧悬挂在支架上,使得弹簧处于自然长度状态。
然后在弹簧的一端加力产生扰动,观察波沿弹簧的传播情况。
实验中可以测量弹簧上波的波长、频率和传播速度等参数。
2. 声波的频率和波长测量通过鸣响频率测量仪器可以实现对声波频率的测量。
让被测声源接近频率计,观察到频率计示数值变化,即可得到声波的频率。
参考已知频率和示数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待测声波的频率。
二、振动的实验1. 简谐振动的验证简谐振动是一种重要的振动模型,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悬挂一个质点于弹簧下方,给质点一个初速度后观察其振动情况。
利用振动的周期和质点的质量等参数,可以计算出弹簧的劲度系数。
2. 谐振现象的探究利用谐振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一些未知的物理量。
如在实验室中可以建立一个谐振回路,将电压表和电流表与回路相连。
调节频率直到回路谐振时,测量电流表示值和电压表示值,根据谐振条件的基本公式,可以计算出电容量或者电感值等待测物理量。
三、波动与振动的应用1. 光的干涉与衍射实验在光学实验中,通常利用干涉与衍射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
将光线通过狭缝后形成的光斑,在屏幕上产生干涉与衍射的现象。
通过实验可以测量波长、角度等参数,揭示光的波动性质。
2. 声波的探测与显示在实验中,可以利用麦克风来探测和显示声波。
通过声音的传感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扬声器放出声音。
这样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声波的特性,以及进行声音的分析与处理。
总结: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现象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测量物理现象,验证物理原理,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进行物理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对波动与振动现象的理解,还能培养实验操作的技能,提升科学研究能力。
大学物理学中的波动与波速研究
大学物理学中的波动与波速研究波动和波速是大学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波动是指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而波速则是波动传播的速度。
在大学物理学中,人们通过研究波动和波速来探索各种波动现象的本质和特性。
本文将介绍波动的基本概念以及波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波动是物质或能量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现象。
波动可以分为机械波动和电磁波动两大类。
机械波动是指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例如水波、声波等。
机械波动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比如在固体中,机械波传播的速度会比在液体中快。
电磁波动是指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传播的波动,例如光波。
电磁波动传播的速度在真空中为光速,约为300,000公里/秒。
二、波速的研究方法波速是波动传播的速度,对于不同类型的波动,研究其波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1. 机械波动的波速研究方法对于机械波动,可以通过测量波长和周期来计算波速。
波长是波动传播一个完整周期所经过的距离,周期是波动完成一个往复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测量波长和周期,并应用波动方程,可以得到波速的数值。
另外,还可以通过实验方法来研究机械波动的波速。
例如,在绷紧的弹性绳上产生波动,观察波动传播的时间和距离的关系,可以得到波速的数值。
2. 电磁波动的波速研究方法对于电磁波动,波速一般等于光速。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和光的折射等实验方法来验证光速的数值。
光的干涉实验可以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光源的频率来计算光速。
光的衍射实验可以利用光通过狭缝或物体的边缘产生衍射现象,观察衍射图案来研究光速。
光的折射实验可以通过测量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角度和折射率来计算光速。
三、波动与波速的应用波动与波速的研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理论研究,还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波音学是研究声波传播的学科,在音乐、通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声波的波速和传播特性,可以改善音乐演奏的品质,改进通讯设备的声音质量。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性质的学科,广泛应用于光学器件的设计和制造。
研究大学物理中的波动与振动现象
研究大学物理中的波动与振动现象波动和振动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作为大学物理的一部分,对波动和振动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物质的性质。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物理中的波动与振动现象,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波动现象在物理中的应用波动是指能量的传递,在物理中以波的形式呈现。
常见的波动现象包括机械波、电磁波和声波等。
机械波是介质中的能量传递,例如水波、地震波等;电磁波是电磁场中能量的传递,包括光波、微波、无线电波等;声波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分子振动引起的,是一种机械波。
波动现象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天文学领域,波动现象可以解释光的传播和星体的运动;在地震学中,波动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地壳的运动和预测地震的发生;在声学领域,波动现象可以解释声音的传播和音乐的产生等。
总体而言,波动现象是我们了解自然界和物质运动规律的重要工具。
二、振动现象对大学物理的重要性振动是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的周期性运动。
振动现象普遍存在于物理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力学、电磁学和光学等。
振动可以是简谐振动,也可以是非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是指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周期性运动,例如弹簧的伸缩、摆钟的摆动等;非简谐振动则是指物体的周期性运动在振幅、频率或周期上有所变化。
在大学物理中,振动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振动现象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还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程中。
例如,在声学领域,振动现象可以解释乐器的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在电子学中,振动现象可以应用于电子元件的设计和电路的稳定性分析等。
振动现象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对学生来说,深入理解振动现象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这一知识。
三、波动与振动的相互关系波动和振动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振动可以导致波动的产生,波动的传播也需要振动来实现。
例如,声波是由物质分子的振动引起的机械波,而光波则是由电磁场中电荷的振动引起的电磁波。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
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分析波动与振动是大学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物理实验的手段,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波动与振动的特性和规律,从而提升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波动与振动进行分析。
一、实验背景和目的波动与振动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通过进行波动与振动的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性和规律,为理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探索波动与振动的相关原理,深入了解其性质和特征。
二、实验器材和步骤1. 实验器材:- 弹簧:用于研究弹性振动的特性,可以选择不同大小和材质的弹簧。
- 振动装置:用于产生振动,例如弹簧振子、简谐振子等。
- 高频发生器:产生高频信号,用于产生波动。
- 波动绳:用于研究波动传播的特性。
- 频率计:用于测量振动或波动的频率。
- 振动传感器:用于测量或检测振动的特征参数。
- 示波器:用于显示振动或波动的图像。
- 实验台和支架:用于固定实验器材。
2. 实验步骤:a. 振动实验: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振动装置。
2) 将振动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
3)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振动信号,并调节频率。
4) 使用振动传感器测量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5) 使用示波器观察振动的图像,并记录关键数据和观察现象。
b. 波动实验:1) 将波动绳固定在实验台上,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2)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波动信号,并调节频率。
3) 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动的传播和幅度变化。
4) 使用频率计测量波动的频率。
5) 记录关键数据和观察现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振动实验:- 通过调节高频发生器的频率,可以观察到振动信号的频率变化,并通过示波器显示出振动的图像。
- 随着频率的增加,振动的幅度可能发生变化。
- 使用振动传感器进行测量,可以得到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2. 波动实验:- 通过高频发生器产生波动信号,并使用波动绳进行传播实验。
- 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动的传播和幅度变化。
大学物理中的波动现象
大学物理中的波动现象波动现象是大学物理中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主题,它涵盖了光、声、电磁波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波动现象的基本概念、性质、传播方式以及相关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波动现象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引人入胜的物理现象。
一、波动现象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波动现象是指在介质中传播的能量或物质的振动现象。
基于振动的性质,波动可以分为机械波和电磁波两大类。
1. 机械波机械波是由介质的振动引起的能量传播。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机械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是介质粒子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动。
典型的例子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引起周围介质粒子的纵向扰动,并在介质中传播。
横波是介质粒子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动。
水波就是一种典型的横波,当我们在水面扔入石子时,水波从扔石点向四周传播。
2. 电磁波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耦合而形成的能量传播。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并且无需介质作为媒介,可以传播广泛,并带有特定的频率和能量。
这使得电磁波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通信到医学诊断都离不开电磁波的应用。
二、波动现象的传播方式波动现象的传播方式与波动的性质密切相关。
我们将着重介绍纵波和横波的传播方式。
1. 纵波的传播方式纵波沿着固体、液体或气体的传播方向传输能量。
在纵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的粒子沿着与能量传播方向相同的轴向来回振动。
例如,当我们敲击一根金属棍时,声波就会从金属棍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棍中的分子通过振动将能量传递给相邻的分子,一直传递到棍的另一端。
2. 横波的传播方式横波的传播方式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横波可以在各种介质中传播,如水、绳子以及弹性体等。
当我们在水中引入横波时,水分子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而是进行横向的振动。
这种振动的形式使得水波成为横波。
三、波动现象的应用波动现象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大学物理 第十一章波动
或
y ( x , t ) A cos( t kx ) 0
k
2
u
k称作角波数
上述各式是假设波的传播方向与x轴正方向 一致。如果波的传播方向与x轴正向相反,则式 中的x变为(-x)
y o
u
t
x
x y ( x , t ) A cos ( t [ ) ] 0 u
有一平面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t=1s 时的波形如图 所示,波速 u=2m/s ,求:⑴ 该波的波函数;⑵ 画出 t=2s 时刻的波形曲线。 y/m u=2m/s t=1s 4 m ,A 4 m 解: 4 4 2 1 o 2 4
T 2s u 2
T
s
-4
x/m
(A) Y=0.2cos10 (t-x / 10); (C) Y=0.2cos[10t- / 2]; (D) 不能确定。
y ( t ) A cos( t ) p o
x y ( x , t ) A cos ( t [ ) ] 0 o u 由P点的振动曲线知, t = 0时 ,Vp< 0,
建立简谐波方程的步骤可归纳如下: (1) 根据给定的条件,写出波动在媒质中某点S (不一定是波源)的振动方程 (2)建立坐标系,选定坐标原点,在坐标轴上任 选一点P,求出该点相对于S点的振动落后或 超前的时间 (3)根据在一定坐标系中波的传播方向,从S点振动方 程中的减去或加上这段时间,即得到波动方程
第十一章 波动 (Wave)
振动在空间的传播过程叫做波动
常见的波有: 机械波 , 电磁波 , …
§11.1
1. 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大学物理波动
大学物理波动波动现象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它包括机械波动和电磁波动两大类。
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波动现象的研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大学物理波动进行探讨,了解波动现象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应用。
一、波动的基本概念与特性1. 波动的定义波动是能量在空间中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当能量传递到某一点时,该点的粒子做周期性的振动。
2. 波动的分类根据能量传播的性质,波动可分为机械波动和电磁波动两种类型。
2.1 机械波动机械波动是指能量传播的媒质是物质的波动。
根据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机械波动又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相垂直,如水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动传播方向相平行,如声波。
2.2 电磁波动电磁波动是指能量传播的媒质只有电磁场的波动。
电磁波动的传播是由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并以光速传播。
3. 波动的特性3.1 波长(λ)波动中,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表示为λ。
在横波中,波长是指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波长是指两个相邻振动处于同一相位的点之间的距离。
3.2 频率(f)波动中,单位时间内波动传播通过某一点的次数称为频率,表示为f。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即每秒传播次数。
3.3 波速(v)波动中,波动传播的速度称为波速,表示为v。
波速与波长和频率之间存在关系,即v=fλ。
3.4 周期(T)周期是指完成一个完整振动所需的时间,表示为T。
周期与频率的倒数相等,即T=1/f。
二、波动的应用波动现象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其中的几个方面:1. 声波的应用声波是机械波中的一种,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音乐、语言、电话通信、超声波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等都是基于声波的特性来实现的。
2. 光波的应用光波是电磁波中的一种,它的应用不仅包括日常生活和技术方面,还涉及到科学研究。
例如,光纤通信、太阳能利用、激光技术等都是基于光波的应用。
大学物理 第五章 波动
y
u
o
Px
x
O点简谐运动方程:y0 Acos(t 0)
由P 点的振动得到波动表示式:
y( x,
t)
Acos[(t
x u
)
0
]
y
( x, t )
Acos[2 ( t
T
x
)
0
]
沿 x轴正向,波线上
各质点的振动时间和 相位依次超前。
17
2. 波动方程
y Acost x u 0
求 x 、t 的二阶偏导数
移。即表示振动状态的传播,给出波形随时间而变化的
情况。
y
u
A
t 时刻波形
0 t+t 时刻波形
行
x x x x 波
x=u t
23
请指出你认为是对的答案 以波速 u 沿 x 轴逆向传播的简谐波 t 时刻的波形如下图
A B
A B
C
D
C
D
(1) A点的速度大于零;
v 振动速度
y t
(2) B点静止不动;
4
u
S
P
x x0
x
x
解: 2
xSP
2
(x
x0
)
S
(t
)
t
3
p (t) S (t)
t
3
2
(x x0)
y( x, t )
Acos[
t
3
2
(x
x0 )]
b点比a点的相位落后:
2 x
重要结论!
19
例:已知
ys
(t
)
A
cos(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t ) t
例二
已知:
ys (t ) A cos( t
解:
3
)
P(x)
u
x0 4
波速 —振动朝前传播的速度
u
质元的振动速度
dy v dt
T
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完全取决于媒介质的弹性性质和密 度。与频率 ,波长, 振幅无关
可以证明:
* 对于柔软的绳索和弦线中横波波速为 ut
T为绳索或弦线中张力;
T
为质量线密度
ul Y
* 细长的棒状媒质中纵波波速为
Y 为媒质的杨氏弹性模量;
2 / T u /T
2x
。
y
O
u
x
P
x
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 y o
u
x
P
x
O 点简谐运动方程:
y0 A cos(t 0 )
由P 点的振动得到波动表示式:
x y ( x, t ) A cos[ (t ) 0 ] u
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点 振动时间和相位依次落后
s (t ) t
( x0 x)
二 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 (1)给定x,波动方程给出该处质元的振动方程。
(2)给定t,波动方程给出该时刻各质元离开平衡 位置位移的分布情况,即该时刻的波形图。 (3)t 和 x都变,波动方程给出任意质元在任意 时刻 t的位移。 即给出波形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3. 波阵面和波射线 波阵面:在波动过程中,把振动相位相同的点连成的面 (简称波面)。 波前:在任何时刻,波面有无数多个,最前方的波面 即是波前。波前只有一个。 波线:沿波的传播方向作的一些带箭头的线。波线的指 向表示波的传播方向。
平面波:波面为平面
平面波 波 阵 面 波线
球面波:波面为球面
球面波
x 平面简谐波 y( x, t ) Acos (t ) u 1 2 2 x 2 可以证明 Wk Wp A (V ) sin (t ) 2 u
体积元的总机械能
x W Wk Wp A (V ) sin (t ) u
2 2 2
讨论:介质质元(m = V)的机械能
y
x
t 时刻波形 t t 时刻波形
A
x
u
x x
X
x ut
例三:已知:
处: y (t ) A cos( t ) 2 2 T 求(1):波动方程, (2)t 0及 t 时的波形。 4 u 解:(1) x0
2 p (t ) x0 (t ) t ( x x0 ) 2 2 t x 2 2x y ( x, t ) A cos(t ) 2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表式
x (1) y p (t ) A cos[ (t ) 0 ] u
y(x, t)
2 x ] (2) y ( x, t ) A cos[( t 0 )
也即p点的位相落后于O点相位:
波源带动弹性媒质中与其 相邻的质点发生振动,振 动相继传播到后面各相邻 质点,其振动时间和相位 依次落后。
(1)一个完整波的长度
(2)质元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内,振动朝前传播的距离 (3)位相差
2
两点间距离
——沿波的传播方向,两个最邻近的振动 状态相同的质元间的距离。称为波长,用 表示。 沿波的传播方向,各质元的相位依次落后。 传播方向 b点比a点的相位落后: u a b x 2 重要结论! x x
a点:位移最大处,动能为零; 没有形变,形变势能为零。 b点:位移为零处,动能最大; 形变最大,形变势能最大。
波动的能量与振动能量是有区别的。
体积元的总机械能
x W ( V ) A sin (t ) u ⑵ 质元机械能不是常量,而是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这与弹簧振子总的机械能是一常数不同。
2 2 2
因为弹簧振子是保守孤立系统, 而波的传播过程中,质元却与周围介质有 相互作用。
⑶ 质元能量由0 逐渐增加为m2A2,表明该质元从外 部吸收能量;由m2A2逐渐减少为0,表明该质元向外 部输出能量。 整个过程,介质不积累能量。所以波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 的传播过程。
x W V 2 A2 sin 2 (t ) u
1 2 2 x 2 Wk Wp A (V ) sin t 2 u
⑴ 由动能、势能公式来看,波在传播过程 中任一质元的动能和势能都随时间变化,且 在同一时刻,位相相同,大小相等。
y
既动能达到最大值时,势能也达到最大; 动能为零时,势能也为零。 u
0
x
b
为质量密度
5.2 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一 波动方程的获得
以横波为例说明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
已知O点振动方程:yo A cos( t 0 )
y
u
p
x t u
O
x
X
y p (t t ) yo (t ) y p (t ) yo (t t )
x y p (t ) A cos[ (t ) 0 ] u
2. 能量密度(单位体积媒质中波的能量)
w
A
2 2
能量密度:
w lim V 0
2 2
W V
2
0
t
w
0
1 2 2 A 2
x A sin (t ) u
y v振动速度 t A点向下运动,y < 0; 速度小于零。
例一 已知: O ys (t ) A cos( t ) 3 解:
x0 4
u
S
P
x x0
X
2
xsp
2
x
( x x0 )
3 2 (x x 0 ) p (t ) s (t ) t 3
波线
波 阵 面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T 4 T 2 3T 4
12
13
T
波的特征:(1):波是大量媒质质元的集体行为。 (2):波具有时间周期性。 (3):波具有空间周期性。
二
波的特征量 —波长
波速
频率 振幅
周期— 媒质中质点的振动周期。 频率—单位时间内质点振动的次数。
T
1 T
波长:
X (m)
o
0.2
0.4
0.4 102 cos(100 t 5x 2)m u
设波动方程:
y ( x, t ) A cos[( t 0 )
2 x
]
§5-3 波的能量与能流
弹性波传播到介质中的某处,该处将具有动能和势 能。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能量从波源向外传播。 1. 波的能量 考虑棒中的体积V,其质量为m (m=V )。当波动 传播到该体积元时,将具有动能Wk和弹性势能Wp。
地震波
地震波从震源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在地球 内部传播时称为体波,当它到达地表,即产生沿地表(界面)传播 的波,称为面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体波)的传播有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两种形式,并且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S 波)的传播速度 快(前者的速度在地壳内是 5 km /s,在地幔深处是14 km /s,而后者 的速度是 3 km /s~ 8 km /s)。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人站在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上,会感觉到先 上下颠(纵波引起的感觉)然后横向摇(横波引起的感觉)。 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 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 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 主要原因。
地球內部地震波速度分布图
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 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 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 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 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间的时间差—自救时间
日本 “(2004年)新潟县中越地震”。在地震中,新干 线发生了脱轨事故,这是日本新干线开通 40年以来首次,为此 日本舆论普遍对新干线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时的安全性提出了 质疑。 据称日本新干线所采用的系统会让列车在地震发生时,利用 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间的时间差自动停止运行, 但是,由于此次新潟地震属于纵波和横波几乎同时到来的直下 型浅源地震,因此在列车制动前地震就已袭来,日本新干线相关 负责人对于此后如何应对仍未想出最好的办法。
第五章 波 动 5.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 一 波及描述波的几个有关概念 (1)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
弹性媒质和波源——(机械波产生的条件)
弹性媒质: 相邻媒质质元间由弹性力互相联系。 波源: 作机械振动的振源。
波源处质点的振动通过弹性介质中的弹性 力,将振动传播开去,从而形成机械波。 波动是振动状态的传播,是能量的传播, 而不是质点的传播。
(1) 质元并未“随波逐流 ” 波的传播不是媒质质 元的传播
(2) “上游”的质元依 次带动“下游”的质元 振动
横波:
质点振动方向
软绳
波的传播方向
软弹簧 质点振动方向
纵波
波的传播方向
在机械波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出现;纵波可在 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出现。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液 体表面的波动情况较复杂,不是单纯的纵波或横波。